㈠ 小学数学课改内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内容的选取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回到数学在答生活中的作用,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教材的编写“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㈡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理念
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作为一名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我认为我们工作的主阵地是在课堂,工作的核心应是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不断向数学课堂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迈进。老师们也都知道,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遇到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所以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新课程改革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我在教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四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操作:“说一说”,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名称,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数一数”,在数的过程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和4个角;“量一量,比一比”,是在量和比的过程中,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摆一摆”,请学生用小棒摆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以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通过上面“说一说”、“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摆一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口说、手动、脑想、眼看,调动各种器官协同活动,使学生在亲身操作中自行发现、思索、领悟、抽象概括。这样,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益。
同时,这里的“说一说”、“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摆一摆”等操作活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智力游戏,很有诱惑力。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学知识,能使学生身心愉悦,精神振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往的教材直接给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新教材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因此学生要主动参与到动手操作中,在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自己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样在今后的应用中才能灵活。教材不断地变革,我们的教学观念也相应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 "走样 "。我们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教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
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例如教学第四册《认识角》的第二课时时,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方面:结合生活情景,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不同的角,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折一折”等活动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②基本能力方面: 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能从给出的图案中准确地找到直角、锐角和钝角; 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面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合理。在教学中我采用最多的是课前预习法,课前预习可以分层进行,有能力的预习后,掌握方法可以做练习题,稍差一点的要把有关概念或公式先记住,第二天教师再讲解时把不会的在质疑,这种方法我感觉不错。
此外,导入的方法也有很多,如游戏法、情景法、迁移法、故事法、比较法等。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好的课堂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良好开端。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
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第四册《角的认识》第一课时时,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特别是在画角这一环节上,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我首先利用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演示前,教师提出“注意观察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电脑演示步骤。由于是电脑来画,学生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非常深刻。然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角,进一步明确画角的步骤,渗透角的形成,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了解知识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不仅掌握了画角的方法,而且数学课堂也是动静交融,充满了勃勃生机。
五、师生关系民主化
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师生关系民主化的体现。在学习面前,人人平等。在学校,老师成了学生最亲近的人,一般来说,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也就喜欢他所教的那一科,正所谓 "亲其师,信其道 "。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首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对他们要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要及时帮助他们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使他们有了对学习数学的胜任感,才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幽默的语言,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比如在一节混合运算课上,一个学生口算题的后面莫名其妙的加上了单位名称“元”,我笑着说:你是不是就想买东西吃呀?结果学生们会心地笑了。相信这样和谐的气氛会比严厉的指责取得的效果好的多。如某学生独立完成了一道思考题,我会说:“你讲得太好了,和老师想得一样。”如一性格内向的孩子,终于举手发言了,我会说:“你的声音真好听,真希望以后能经常听到你的声音。”再次,教师应以精深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
六、基本训练序列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条成功的经验是加强双基(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能力训练),什么时候加强双基,教学质量就高;什么时候削弱双基,教学质量就下降。加强基本能力的训练应注意如下问题:①首先应确定哪些是基本训练的内容,然后根据各年级的教学要求,由浅入深地安排,形成一个符合小学数学特点和儿童特点的基本训练序列;②训练的时间多长,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③习题的编排应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④应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精心选编习题。例如:为引人新课,选编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题、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从而实现训练目标。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教学观念现代化、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等方面优化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其实现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归根到底是要树立起 "终身学习 "的理念,教师要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才能胜任二十一世纪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㈢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理念
摘要 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新课改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发展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性新课改中,小学数学课堂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出学习的主人的作用。(剩余1704字)
㈣ 说说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种基本方法
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始终把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课堂为主阵地,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下面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
1.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观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和热闹场面吸引住,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我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我提出要求:“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们找一找。”学生的兴趣被引到数学上,带着问题观察,注意力也集中在所提的问题上,自觉地按我的要求观察,我再适时地指导观察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他们很快就找到了从数量“1”到数量“10”所表示的物体,如“1位老师”、“1面红旗”、“2位小朋友跳绳”、“3位同学踢足球”、“4个垃圾桶”等。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观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对观察的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2. 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我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教学内容。
例如:在一年级数学课本P17的“比大小”时,我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观察了一下,很快就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有的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回答,我都给予肯定。然后我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我问:“谁多谁少?”学生齐声说:“一样多。”我问:“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学生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我又出示3个猴子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说:“猴子多,香蕉少。”最后我出示3个猴子和4个梨,学生马上说:“猴子少,梨多。”这时,我问:“刚才你们说猴子多,现在又说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还是少呢?猴子、香蕉、梨这三种水果比较,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最多?谁最少?这句话怎样说合适?请你们同桌讨论一下。”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讨论时各自都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然后,各组代表汇报:“猴子比香蕉多,香蕉比猴子少;猴子比梨少,梨比猴子多;梨最多,香蕉最少。”学生发言很热烈,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很高。
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明确了物体的大小多少是从比较中得到的,又把图的内容说得连贯、完整、具体,从而提出了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我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我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再让学生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师:“你有几种分法?你是怎样分的?”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很快学生就得出不同种分法,有的说:“我把7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很快就得出了7的组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学生获得了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了智慧的火花,进行了发现和创造。
4. 发挥小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课,“按不同标准来分”时,我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想了几种分法?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如:1.按铅笔的颜色分;2.按铅笔的长短分;3.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4.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5.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有棱分;6.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出乎我的意料,也确实让我惊叹。
这样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总之,实验教材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资源,它系统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地,也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
㈤ 如何打造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如何打造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新课改正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开展,它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像: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导入要新,以兴趣引发思维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也是没棱没角的,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进入深思,教师顺势引导,把学生的思维逼近圆的特征。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又能激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从而增进知识,增长才干。导入新课时,我采用表演游戏、编讲故事、制造悬念、创造情景等,具体教学中可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具体掌握。比如我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路远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会帮他们选一选吗?(屏幕上打出两个渔夫的对话和一张四月份的日历) 这样创境入课,象磁铁一样,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新授要实,以联系促进思维
新授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提高新授的教学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充分注重对孩子思维的训练。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具有抽象性、准确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基于这两个特点的理解,我觉得不管在什么情境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许多专家的讲座报告中也提到一堂课的评价标准,专家们都一致认为: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有效,关键看课堂教学中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否有思维实质的参与。而我认为要达到以上说的效果,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更多的实践智慧,更高超的组织艺术,这样才能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去参与思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恰逢植树节,我便把这节课设计成了一节植树活动课:先让一位“小小采购员”到树苗超市去选购两类树苗算出它们的价格(36+28=64),就让全班孩子经历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利用不同的计算方法验证价格的正确性,以便顺利买到树苗。有些用个位、十位分别相加后再合起来的方法、有些只把28分成20和8再用36分别去加的方法、有些是叫做28拿4给36凑成40再加24的方法……甚至有一个小朋友居然把28看成30与36相加后,多算了2再减2的方法,迎来了所有同学不约而同的掌声。然后回顾一下这些方法,让孩子自己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再次到树苗超市去选购植树所需的两样劳动工具,和同组一起验证结果的正确性。这样,让孩子从小养成多角度、多种方法思考问题的习惯,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他们就会用发散思维的观点来考虑和分析。并且,这样活动设计,让孩子亲身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即《课标》所要实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等课改理念。新授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提高新授的教学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主导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师生之间的情意互动作用,做到理论和实践、教与学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
2、充公预设并注重生成。
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宽容的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记得在上《分数的意义》时,请学生从8枚棋子中找出四分之一。学生回答不一,有的认为是1枚棋子是四分之一,有的认为2枚棋子是四分之一,还有的认为4枚棋子是四分之一……当时,我没有马上否定说错的学生,也没有用事先预设好的问题拉着学生走,而是恰如其分的灵活引导,把握好动态生成的新资源,展示出动态生成的艺术,达到了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就像布卢姆说的那样:“人们无法预测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同样,没有了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3、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让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活动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思维场。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思维场”而不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思维。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数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练习要精,以训练来发展思维。
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作业应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作为新课标下的数学练习设计,应体现它的效度,突出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我认为:
1、练习要具有“娱乐性”。
让每一个学生从上课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都能集中注意力,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又怎么向四十分钟要效率呢?要解决这一矛盾,提高课堂效率,就有必要设计一些“娱乐性”练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常设计一些“欢乐大比拼”、“夺冠ABC”、“勇攀高峰”等竞赛练习。同样的计算习题,放在不同的情境下,效果也有所不同。学生在这样一个“娱乐性”的氛围下做题,学习兴趣高,解题速度快 ,巩固性也强。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找规律》时,设计了“采摘智慧果””这一种游戏。把每一道练习题安排每个智慧果里,学生每做对一道题,智慧果就会落下来,送给大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像这样的练习,避免了机械重复练习所引起的注意力分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更增添了练习的乐趣。
2、练习要具有开放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如一年级学习了元、角、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活动练习:向学生展示商店的场景,摆出各种物品供学生购买,假设每生准备5元钱,4个学生为一组,每组要商量如何买才比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这一过程中,一要算好总价,二要注意数量,三要注意品种,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模拟商店),学生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激发,居然每一小组完成的都很出色。教学实例证明: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练习空间和时间,能使学生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四、总结要活,以活跃来拓宽思维
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的负担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发展兴趣、强化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束则使成功得以巩固。因此,课堂总结可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或进行归纳总结,或设置悬念,或开拓延伸,或活动游戏,力求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课堂的结束是一个知识点的延伸:结尾是“问号”不是“句号”。例如:在我教学完人民币的简单换算时,我这样布置一个实践作业:和家长一起到超市,买点生活用品,学会算帐,第二天来汇报给我们的同学。这样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和完善。其次,我在教学中注意把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延伸到对数学文化的感受,让他们体会数学的奥妙、历代数学家的伟大。如:在教学完时分秒的认识后,我布置了一个课外阅读任务“在很久以前还没有发明钟表时,人们是用什么方法表示时间的?”从而把学生引向更为广泛的数学阅读。
总之,打造高效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设生动的情境,以展现知识背景,使新知变成有源之水。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思维表现,促进学生间的思维交流与合作,引导学生在判断中思维,努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㈥ 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有何新要求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在琼中县各小学轰轰烈烈的开展,教育局负责新课程改革的付永东副局长提出了许多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作为一名多年主管学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我认为要想全面提高学校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新课程改革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根据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情况和以往本人的教学经历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应如何进行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一定要把握新的数学课程教材特点,决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新的数学课程教材主要特点是既要联系社会生活,又要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还要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社会上处处有数学知识,数学就在身边.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来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突出方法性、体验性、综合性和发展性,并结合学科主要知识,精心策划练习和精心设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同时要介绍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学科知识,转变学习方式,有效促进学生学科学习效果的提升,逐步学会学习,努力实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校大部分是农村学生,由于他们地处山村,因此特别要注意这些山村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知识发展水平,加强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练习、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评议、调查、研究创作等学习活动,强化学科知识的应用,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养成,努力实现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落实.
二、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我在网络教学视频中看到有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这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上课时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一个学生上讲台来拿,可是该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去拿,显然费了很大的力但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我认为这位老师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观察、动手操作、大胆猜测、合作与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而且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数学的探索性思维在教学中的最高点,它不依常规,寻求变化,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我认为在我们这种农村学生多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假如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那么学生的整个心理活动就会处于主动的状态,他们就会聚精会神地去学习并真正掌握数学概念、性质及基本规律.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因为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能让学生从知识型转化为智力型,让学生学会全面地综合地思考问题.比如小学高年级的应用题里的一题多解,它需要思维的广泛性,所以教师必须多让学生多动脑筋,多去想想,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思维能力的习惯.另外,适时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形成学生良好思维能力一种好的方法.所以,《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学会用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并将数学思考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单独列出了具体阐述.对每一位数学教师来说,如何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并学会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现象,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世界,又能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只有在教学中科学、合理、扎实有效地进行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将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的头脑,冲击着我们的课堂,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许多的思考.面对新课改我们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不断地自身调节,以达到目标.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话,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
㈦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树立正确小学数学教学观
新课改,我们遇到很多难题,但更多地是看到,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勃勃生机,在具体的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将采取那些相应的教学策略呢?
一、新课标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变化
新课改已经融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难题,但更多地是看到,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新变化。
新课程实施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变化;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教师评价方式多元化;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1.教师难予适应新课改
参与实施新课程的学校和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和改革的方法的理解和行动表现出来很不平衡,特别是一些偏远学校的教师的素质以及素养与新课标的新教学理念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是课堂教学中存在 “穿新鞋,走旧路”的现象。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有的小组合作学习纯粹是为合作而合作,只考虑合作的形式而未能考虑合作的时机。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对于此话理解有误差,致使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看到学生在探究,而探究出了什么,学生掌握了什么,却无法考证,这种探究,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数学游戏而已,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
2.学生学习评价缺少个性化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在课堂上,经常听到的是“啪,啪,啪,表扬他!”“嘿,嘿,你真棒!”的表扬声。如果这些学生确实提出了有创见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或者有明显的进步,这样的表扬是适当的。但有些学生仅仅是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或者重复别人的发言,那么这样的表扬就有违发展性评价的初衷了。
3.课堂教学方式较陈旧
在数学学习中,有的教师,直接将一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漫无边际的思考,学生没有目标,讨论研究很长时间,却得不出什么结论,致使不少学生将数学学习与游戏等同起来,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打着课改的幌子,走的是过去“放羊式”的教学路子。而与之相反的是,不少教师由于担心学生思考不出结果,于是小心翼翼地看到,学生稍有困难马上进行指导,看似启发学生思考,实则是将生动活泼的探索过程变成了变相地灌输,学生成了教师手中的木偶,新课改只是给“教案剧”增加了一个美丽的外包装。
三、新课标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1.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1)备课:变备教材为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解决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学论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如何培养学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
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首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制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其次,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2.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所以,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培养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2)要鼓励学生多说。首先,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
3.教学互动,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是使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彼此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
4.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方式同时结合新的有效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创造出更生动的情境。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得教师的重视。我们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适于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认知活动。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㈧ 新课程改革中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部分老师仍然不能创造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数学探索的机会。在课堂教学时仍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习的主人——学生。缺少更多的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时常存在。针对以上情况,现结合我在工作中的探索、学习过程,谈几点关于课改新理念怎样更好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认识。
一、转变观念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每位教师要正确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从心理上根本就不能接受新课改理念,存在严重的抵触心理。对应试教育还存在许多的幻想,一有机会出去听课学习,回来后总是抱怨这样的课我可学不来,这样上课怎样让学生考出高分。也就出现了出去听课当作任务来完成,让我去,我就去,去了干什么别人就不知道了。殊不知,当前的教育形式已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展开。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在有机会参与听课学习时,应更多关注每节课的精彩之处、成功之处,为我所用。平时多看一些教育类书籍、报刊或杂志,例如:《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小学数学》、《山东教育》、《滨州教育》等杂志、报刊,还可以多参与网络交流学习。自己创造机会努力汲取更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日积月累就会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其次,要做到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
有很多人到现在还误认为我们的课程改革不要学生取得好成绩,只要让学生活动就是运用新理念。我个人认为这是对新课程改革的扭曲,新的课程改革不是不让学生学习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转变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不断的创造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不再运用单纯的教师讲解。因此,我们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自我实践与反思,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使自己更好的落实新课改的各项要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尽到自己的责任。
二、认真细致分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有很多教师在还没有明确教学内容与目标的情况下就匆匆进行上课,看到那里讲到哪里,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一般出现如下情况。
(一)不能明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山东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图形与位置》一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左右》时,就错误的将课题书写为单元标题《图形与位置》,甚至还有的书写《有趣的游戏》。
(二)由于没有把握好教学目标,导致活动设计不合理。例如:《认识左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应是:1、结合现实情境,能辨别前后、上下、左右,初步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2、经历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交流,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一般大致为:活动一:通过学生“指鼻子”游戏,初步感受认识左、右等方位词。活动二:初步用左、右方位词解决问题。例如:你的右边有什么?等。活动三:结合生活中左右的应用来区分左右。例如:靠右边走等。活动四:在此基础上,老师可设计一个猜左右手的游戏,来认识两个人相对时,这两个人的左、右是相对的。活动五:借助拍手游戏,来认识上下、前后、反正等。活动六:可设计上下楼梯或交通规则的问题对本节课进行拓展应用。可有的上课教师在一节课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就只有一种活动,练习指左右,全班做、同桌互相说着做,轮流两个同学到台前做,比比谁说得好,教师也不再进行深入引导学习。就这样一节课就匆匆完成了,看着这节课还很紧张、活跃,但是到底这节课学生真正能明白多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完成多少就很难说了。我想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上课教师没有吃透教材、教参的要求,没有严格围绕教学目标有序地开展活动,没有真正的成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巧妙创设学生活动,为学生探究活动创造恰当的空间和时间。
一节精彩的课,与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巧妙设计学生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只有教师做好前期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才不至于每节课教师不住的讲,学生不断地听。首先,有的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合理。例如:在教学山东版教材二年级上册《认识方向》一课时。在解决本节课的重点认识地图上的方向时,有这样两种处理方式。
片断一:
师:你们知道地图上的方向吗?
生:沉默。
师:边说边画坐标图,并边标方向边说,上面表示北,下面表示南,左面表示西,右面表示东。
师: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那好,现在我们翻到某某页,看情境图,到桃花村怎么走?
(随后教师借助情境图自己提问题,让学生来解决。这样做不但没有很好的利用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有益的探索活动,同时也没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片断二:
师:谁能说出我们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各有什么?
生:回答。
师: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同样的纸,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我们教室东、西、南、北方的事物写到上面,小组共同来制作一张我们教室周围 的事物分布图。
生:小组活动,学生制作地图。
师:制作完的小组坐好,老师就知道你制作完了!
学生边商讨边急忙制作。
师:将制作好的地图贴到黑板上。随后将其他小组制作的地图也都贴到黑板上。
生:看到自己小组的地图贴到黑板上,都很兴奋。
师:那个小组能介绍一下自己小组制作的地图表示的方向?
生:回答。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不同?
生:有的上面表示北,有的上面表示东,有的上面表示西,有的上面表示南。
师:我们每个小组都是描述的同样的事物,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生:在纸上表示的方向不一样。
师: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制做的地图别人能看懂吗?
生:不容易看懂。
师:对啊,也就是给我们的交流带来了许多的麻烦。通常啊,在地图上一般上面表示北,下面表示南,左面表示西,右面表示东。
针对上面两种情况:前者认为还探索什么?探索是这样,不探索也是这样。探索还花费那么多的时间,还不如多做几个题呢!而后者充分认识到让学生探索的价值,对于成人来说当然都是很简单的问题,而对于7、8岁的孩子来说这就不是一个简单问题了。很多专家都指出,我们并不是让学生去创造,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创造这个结果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把学生当成一个容器,不断地向里面塞东西。知识是学不完的,也是不断发展的,而获得知识的方法才是永恒不变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创设学生探索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其次,有的教师没有足够的耐心。在听课的过程中,遇到有的教师为应付听课,设计了许多的环节,特别是在小组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刚说完开始,不等学生展开活动。就问完成了吧?好,我们开始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就慢慢的把探索结果进行讲解,学生只是一个陪衬,课后交流时上课老师一是担心学生探索不出来;二是认为时间不够。
有很多老师也片面认为只要上课无论什么内容都得探索,只要不探索就不是一节合格的课。我想这就要根据所传授知识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一些数学概念、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等,直接告诉学生就行了,没必要进行探索。像刚才所说的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或开放性的问题,可采用探究的方式进行解决。
四、用心关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变化。
有一项调查证明学生所获得的信息有55%以上是通过听觉以外所获得的。有一个学生回家以后这样对家长说:“如果老师能够面对我微笑一次,也会给我鼓励和希望,我就一定会努力进取”。我想这些都提醒我们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应珍惜每分每秒与学生接触的机会。特别是很多成功的老师,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细微变化,通过丰富的体态语言与学生取得交流。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及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每一个学生都喜欢上你所上的课。哪怕是一个激励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都会让你的付出获得惊人的回报。
五、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的探索交流活动
俗话说得好:“真理越辩越明”。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进行不断的学习,与同科教师不断地进行交流,一定能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例如:积极参加校内教研、联校教研等活动,还可积极进行网上教研交流等。虽然每个人的课堂教学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只要找到问题,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参与教研交流活动,找到努力的方向。
总之,教师是新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能否落实的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认识提高了,只有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了,只有教师切实投身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来,才能将新课改的理念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围绕“三维目标”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㈨ 小学数学 新课改的内容是什么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理念概要
1.课程改革总体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
2.“大众数学”理念(第1页)
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三性: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遴选有价值的,淡化少价值的,剔除无价值的数学:概率统计被认为具有很高的价值,作为单独的一个基本部分,是课改的一个创举.“随机数学概念”的重要性得到了文件的认可;算术应用题中矫揉造作的部分,平面几何的公理化体系,过于2的证明是少价值的;乘数与被乘数的次序、繁分数等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大众数学,非精英数学:总量减少,贴近日常生活,适应社会需要)
(上面两个“人人”改为:人人多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材施教,以学生发展为本
承认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获得发展)
3.数学观的转变(第1页)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有多重价值(第1页):
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
对培养人的能力有独特作用……
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是人类生活的工具、用于交流的语言、能赋予人创造性、是一种人类文化。
4.课程理念体现在学习内容上(第2页)
(1)选取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2)内容的编写与呈现要有利于学生的一般发展与个性发展。
有利于开展多种数学活动: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兴趣、学习能力,倡导教材的组织方式: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5.课程理念体现在学习方式上(第2页)
(1)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6.课程理念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第2页)
(1)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以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为基础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
(3)开展全面的教学——学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
(4)实现教师角色转换——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7.课程理念体现在教学评价中(第2页)
(1)评价目的——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激励他们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
(2)评价目标多元化——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习水平,也要关注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3)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也不等于书面测验。
多种评价形式: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考试评价、质性评价等,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活动报告等
(4)评价内容全面——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数学能力发展做出全面的、客观的表述
8.数学新课程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1)体现在课程内容上
(2)体现在课程实施中
㈩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300字左右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