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生体育比赛习惯班会

小学生体育比赛习惯班会

发布时间:2020-12-10 22:13:04

A. 体育课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体育行为习惯,它是指学生在较长的体育学习时期内由于重复练习而形成和巩固下来的一种行为定势。一个学生如果有了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那他就会对体育学习感兴趣,可以积极的克服体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成功的体验体育运动给他所带来的乐趣。 叶圣陶 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小学阶段是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习惯形成的好坏都是从一些小细节方面体现出的,对小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要加强体育思想理论学习,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还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针对体育课的教学特点,并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我觉得小学生应该在体育课上培养以下几点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 严格的课堂纪律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的前提和基础。体育实践课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的,它有许多不利的因素(环境、气候等)会干扰学生学习过程,况且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行为的自制力、情绪的自控力都较差,所以,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建立严格的课堂纪律。例如在体育课的课前或课中有时会发现学生集合时发生相撞、打闹、讲话等一系列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有可能还会发生安全事故。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在课前先设置一个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小游戏,把学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在一起,后再开始集合、整队。在课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较新颖、内容符合教材的体育小游戏,时不时的把学生的注意力抓过来,让学生觉得没有时间去开小差、做小动作。碰上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可以利用一些卡通人物的形象去比喻那些学生,比如可以比作学生比较喜欢看的动画片中懒羊羊或慢羊羊等,让学生自感羞愧而迅速改正不足之处。教师还要及时的对学生的课堂纪律进行评价,对遵守纪律的学生采用各种鼓励嘉奖的方式,对于不守纪律的学生也要适度的教育。而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也形成了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 二、听从指挥的习惯 体育学习它有别于室内课的学习,并在学习活动中还要利用一定的体育器材,学习的过程是带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再加上小学生好奇又好动、辨别能力低,教师组织不当或学生不听从指挥都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或是发生教学事故。因而,体育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听从指挥的习惯。例如上投掷内容的时候,即使是投掷轻巧的沙包也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如果学生不听从教师指挥,投掷完后不统一去捡回沙包或去捡回沙包时乱跑就很容易发生几个学生相互碰撞的危险,所以,教师应事先说明捡沙包的方法和各自跑动的路线,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当然,若学生不听从教师指挥,安全隐患便随时存在,故培养听从指挥的习惯非常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不听从指挥造成不良后果的实例,让学生明确的知道在体育学习中听从教师指挥的重要性,也可以组织一些听指挥做动作的体育小游戏来锻炼学生听从指挥的意识,从而形成听从教师指挥的好习惯。 三、倾听与思考的习惯 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如果没有专心听讲的能力和习惯,就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专心听讲是体育课的纪律,也是课堂常规,是学生学习态度和积极学习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教师讲解要做到精练,重点要突出,条理要分明,语言更要生动、幽默,语气要柔和、动听。如一些体育项目的学习,教师可自编一些形象的口诀,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从而也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同时教师还应及时判断学生有没有认真听讲,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一段时间枯燥的讲解中应适当插入一些提起学生注意力的小插曲,使每个学生都乐意听讲。听也是思考的基础,学生只有认真的听讲了才能更好的进行思考,思考的时候思路才能清晰,学习新的内容才能学的既快又准确。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认真的听讲,积极的思考,学会分析,学会比较,才能更好的完成与掌握体育的技术与技能,形成倾听与思考的好习惯。 四、不怕困难,遇到困难时开动脑筋、互帮互助的习惯 在体育活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内部(如胆怯、懒惰、身体不好等)与外部(如活动进行中遇到种种外来的干扰、某种体育活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太高等)的困难与障碍,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毅力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克服困难的条件。例如上障碍赛跑这个内容的时候,学生在练习时通过某个障碍时有困难,这时便需开动脑筋,心理上克服困难才能身体上真正解决困难。又比如进行分组游戏时,总会有几个学生完成情况不好而影响整组的比赛结果,这时同组的同学便应不断鼓励这些同学,互帮互助才能一步步解决困难。而当遇到上耐久跑之类需要耐力和毅力的内容时,教师便需要在语言上激励学生,要进行具体指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逐步养成不怕困难并克服困难的习惯。 五、终身锻炼的习惯 要想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就要学生有一个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大众化体育项目的活动方法,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教给他们正确的技术动作、活动组织方法、比赛的规则等,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从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进而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人,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有一个反复训练的过程。只要我们心怀爱心,富有耐心,长期坚持,循序渐进,就一定能够看到学生的不断进步与成长,就一定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B. 小学生趣味体育活动有哪些

1、两人三足。

由两个人团结协作,两人并排站立,一人左腿与另一人右腿的膝盖以下,脚踝以上部分用绳子绑上 比赛在起点处开始出发,至对面标志处折回,返回至起点处,再将绳子解后,交给下一组队员进行比赛,最后以完成时间长短进行排名。

2、 托球跑。

接力赛,规则:乒乓球必须放在乒乓球拍的中间,不得用手固定,每个人每次只能托一个球,从起点到终点球(10米)不掉在地上放入指定位置算有效球,另外一人在从筐中捡起球进行接力。

3、100米障碍接力赛。

比赛规则:100米(50米折返跑)距离比赛开始前每队各出一人手持接力棒站在起跑线上,裁判发令后运动员开始跑。途中运动员需跳过凳子、钻过绳子、绕过气球往回跑、钻过绳子、跳过凳子到达终点后把接力棒递给下一个人。如此最先完成比赛的团体为获胜者。

4、老鹰捉小鸡。

俗称“黄鹞吃鸡”,又叫“黄鼠狼吃鸡”,是一种多人参加的益智娱乐游戏,在户外或有一定空间的室内进行。这种游戏,对发展学生灵敏性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练习,合作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跳绳。

是一人或众人在一根环摆的绳中做各种跳跃动作的运动游戏。这种游戏唐朝称“透索”,宋称“跳索”,明称“跳百索”、“跳白索”、“跳马索”,清称“绳飞”,清末以后称作“跳绳”。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娱乐活动,南宋以来,每逢佳节都跳绳,家家户户都要比赛。

C. 如何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1.教学内容要因人制宜,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实践证明,在一堂体育教学课中,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并且适合于学生身体发展的特征,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教材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接受。如果教师所选用的教材难度太大、太复杂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感,丧失自信心,从而降低学习的兴趣。同时,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并富有知识性与游戏性的教材,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小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避免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应适当合理的安排一些形式新颖、生动有趣的练习,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增加学生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教学与竞赛相结合
体育竞赛具有鲜明的优胜劣汰特点,而争强好胜正好是中小学生的一种心理特征,体育教师应利用这一有利的特点,在教学中经常组织一些小型多样的教学比赛,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比赛的机会,有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的艰辛及胜利后的喜悦。事实证明,通过体育竞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加深对体育运动的感情,调动每个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奋发向上,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身体素质。
3.激励效应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优点,当发现学生有微小的进步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使学生马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部分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多给他们讲解示范,对难度大的技术动作进行分解练习,由易到难,鼓励他们多练习,同时发动体育优秀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帮助学习,共同提高。实践证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成功,如能得到体育教师及时的表扬与认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动力,使学生加深对体育课的感情,就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进行体育锻炼,这对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着积极的作用。
4.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据作者调查,有些学生家长和个别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学生只要文化课好就行了,对要否参加体育锻炼并不关心,认为体育锻炼要花费时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对体育锻炼不重视,甚至产生抵制、消极的情绪,严重抑制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进行技术教学外,还要教育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对人的影响,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放在首位,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5.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体育兴趣小组的活动
要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明白体育锻炼是提高身体素质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决心,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动机。同时,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创新,然后根据现有的体育设施,利用早晨、下午课后或星期天时间,举办各种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兴趣小组,并积极动员和引导广大学生参加。每一个兴趣小组应有计划地安排每周2~3次的体育活动,每次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和活动时间都应适合中小学生的生理发展,满足学生的活动需要。要教育学生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应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让所有参与的学生能在轻松、愉快、和谐和友好的气氛中感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心灵满足感,加深学生对体育的深厚感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强烈欲望,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
6.提高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
学校体育是发展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而体育教师正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实施者,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修养和业务水平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体育教师要跟随时代的不断发展,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使自己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优良的教学能力、突出的创新能力和不断拓宽知识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落后于时代,成为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体育人才,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和广大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体育服务,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欢迎。

D. 如何让小学生更好的养成体育课学习习惯

一、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 严格的课堂纪律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的前提和基础。体育实践课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的,它有许多不利的因素(环境、气候等)会干扰学生学习过程,况且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行为的自制力、情绪的自控力都较差,所以,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建立严格的课堂纪律。例如在体育课的课前或课中有时会发现学生集合时发生相撞、打闹、讲话等一系列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有可能还会发生安全事故。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在课前先设置一个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小游戏,把学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在一起,后再开始集合、整队。在课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较新颖、内容符合教材的体育小游戏,时不时的把学生的注意力抓过来,让学生觉得没有时间去开小差、做小动作。碰上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可以利用一些卡通人物的形象去比喻那些学生,比如可以比作学生比较喜欢看的动画片中懒羊羊或慢羊羊等,让学生自感羞愧而迅速改正不足之处。教师还要及时的对学生的课堂纪律进行评价,对遵守纪律的学生采用各种鼓励嘉奖的方式,对于不守纪律的学生也要适度的教育。而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也形成了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
二、听从指挥的习惯 体育学习它有别于室内课的学习,并在学习活动中还要利用一定的体育器材,学习的过程是带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再加上小学生好奇又好动、辨别能力低,教师组织不当或学生不听从指挥都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或是发生教学事故。因而,体育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听从指挥的习惯。例如上投掷内容的时候,即使是投掷轻巧的沙包也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如果学生不听从教师指挥,投掷完后不统一去捡回沙包或去捡回沙包时乱跑就很容易发生几个学生相互碰撞的危险,所以,教师应事先说明捡沙包的方法和各自跑动的路线,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当然,若学生不听从教师指挥,安全隐患便随时存在,故培养听从指挥的习惯非常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不听从指挥造成不良后果的实例,让学生明确的知道在体育学习中听从教师指挥的重要性,也可以组织一些听指挥做动作的体育小游戏来锻炼学生听从指挥的意识,从而形成听从教师指挥的好习惯。
三、倾听与思考的习惯 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如果没有专心听讲的能力和习惯,就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专心听讲是体育课的纪律,也是课堂常规,是学生学习态度和积极学习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教师讲解要做到精练,重点要突出,条理要分明,语言更要生动、幽默,语气要柔和、动听。如一些体育项目的学习,教师可自编一些形象的口诀,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从而也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同时教师还应及时判断学生有没有认真听讲,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一段时间枯燥的讲解中应适当插入一些提起学生注意力的小插曲,使每个学生都乐意听讲。听也是思考的基础,学生只有认真的听讲了才能更好的进行思考,思考的时候思路才能清晰,学习新的内容才能学的既快又准确。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认真的听讲,积极的思考,学会分析,学会比较,才能更好的完成与掌握体育的技术与技能,形成倾听与思考的好习惯。
四、不怕困难,遇到困难时开动脑筋、互帮互助的习惯 在体育活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内部(如胆怯、懒惰、身体不好等)与外部(如活动进行中遇到种种外来的干扰、某种体育活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太高等)的困难与障碍,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毅力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克服困难的条件。例如上障碍赛跑这个内容的时候,学生在练习时通过某个障碍时有困难,这时便需开动脑筋,心理上克服困难才能身体上真正解决困难。又比如进行分组游戏时,总会有几个学生完成情况不好而影响整组的比赛结果,这时同组的同学便应不断鼓励这些同学,互帮互助才能一步步解决困难。而当遇到上耐久跑之类需要耐力和毅力的内容时,教师便需要在语言上激励学生,要进行具体指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逐步养成不怕困难并克服困难的习惯。

五、终身锻炼的习惯 要想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就要学生有一个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大众化体育项目的活动方法,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教给他们正确的技术动作、活动组织方法、比赛的规则等,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从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进而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人,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有一个反复训练的过程。只要我们心怀爱心,富有耐心,长期坚持,循序渐进,就一定能够看到学生的不断进步与成长,就一定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E. 如何培养小学生体育课行为习惯

目标五:激励性的评价产生了一种动力。例如;一个超体重的学生可能在跑步、跳跃方面表现不太好,但他在投掷方面有可能就比别人强。
体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因此对个性的形成有积极的提升作用。
(2)教师的辅导,并教会他们自我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从而为实现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性,为个性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以差异促个性
主体是个性发展的前提,那么。根据上述观点,采用一项多练的形式实施探讨。
(1)分层次制定目标。在努力达成目标的同时锻炼自己的个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通过努力去达到自己所选择的目标,这样. 以评价促发展
现代教育十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在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同时。处于高层次的学生则采用小组辅导、育智和育德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拓宽视野,同时为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条件与机会,激发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一、理论依据
实践证明,对达到自我鞭策形成全面健康的个性有着积极的作用,产生了一种学习同时也能让学生主动寻找不足,坚定进步的信心。因此,体验愉悦的学习情感、拼搏和提高,在育体。
目标三,但他也许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自觉:灵活有趣的课堂环境推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养成了自觉的学习习惯。
目标四。教师的评价应突出激励的功能,而且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如果我们能放手让学生去体验。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行为的自我认识。
由于有多个目标选择:能由高处向低处滚翻练习,体育课堂应成为学生自由驰骋,养成良好的合作态度和学习习惯,产生学习他人长处。评价的手段我们可以采用多元评价。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四,并激发超越他人突显自我的发展欲望。
心理学家曾对学生进行了评价的研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寻找自身的闪光点,把教学目标分成几个层次。
3,确立相应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标准。素质教育需要的是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就能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朝着各自的目标去努力:有创新动作。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的能力、情感,促进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以全面客观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健康又全面发展的人。实践证明,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目标一。如以滚动练习为例制定水平一学习目标,就可以实现个性的优势互补,增强自信心,发展个性,突出了自己的潜能,对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充满信心。自强、自由发展、形成个性的天地。
二、操作程序
三、教学策略
1. 以兴趣促主动
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动力。自主学习是达成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差异是个性发展的核心。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一个学生所获得的遗传和所面对的环境因素都不同,因而个性差异的存在是必然的。一个人在某方面甚至几方面表现不如别人,那是因为学生在被评价的过程中得到尊重,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来吸引学生,有意识地组织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并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潜能,突出自己的闪光点、二)采用个别辅导的形式,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处于尚未成熟阶段,他们鲜明的个性还未完全形成,而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课堂上的实践探究,寻求一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目标二;能完成垫上直身左右滚翻练习:能完成垫上团身滚动练习,才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评价的标准应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求,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自信:在自主学习的氛围里,学生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学习位置,使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学生互评的优点在于促使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能独立完成前滚翻的完整动作。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辅导形式,对于达成目标处于低层次的学生(目标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新课程认为,研究结果表明,受表扬多的组的进步程度比另一组高

F.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主题班会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逸夫小学四年级(4)班

一、前言: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在新的学年里,我们将把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学校进行德育建设的有力切入点,以市局提出的“习惯养成双十条”为主要内容,从细节抓起,从现在做起,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1、什么是习惯?
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
从心理上来说,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当你再遇到这类情景的时候,不用过脑子就会这样做。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觉得很别扭。这说明行为已经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具有了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人们去监督、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去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也就是平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如:早晨起床你要刷牙,这种刷牙的动作只能行为,不能叫习惯。如果你起床后连想都不想,就自动拿起牙刷去刷牙,如果不刷牙就觉得嘴里特别扭,这种刷牙就变成了习惯。
2、培养好习惯的关键期:幼儿园和小学阶段。
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期。据研究发现,到了初中再培养习惯就难多了。一旦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再想改正就难多了。
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 蔡元培先生也曾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包含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提出十项要求,简称“习惯养成双十条”,具体内容如下:
(一)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内容
项目 意义 目标细化要求
1、学会倾听的习惯 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就能积极地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就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1、上课不做小动作,不玩玩具及学习用品,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2、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看他们发言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3、要倾听老师讲解,并按要求认真练习。
2、善于思考的习惯 善于思考,主要是指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它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有利于培养人的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增强人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能力。 4、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发言。5、善于发现,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懂的问题要主动向教师请教。6、课前预习知识,不明白的问题提前做好标记。
3、敢于提问的习惯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提出问题是主动学习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新课程教学尤其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 7、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与人交流,不怕说错。8、发言时,站得直,口齿清,讲普通话,声音要洪亮。
4、与人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 9、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共同解决问题。10、与同学交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和观点。
5、自主读书的习惯 阅读是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的重要途径,对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1、养成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注重知识的积累。12、乐于读书,愿意和书交朋友,养成阅读的好习惯。13、不阅读不健康书籍,不看不健康光盘,不浏览不健康网站。14、爱护书籍,不在公用书籍上乱写乱画。
6、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 15、读写姿势端正,会正确执笔,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头,执笔处离笔尖一寸。16、书写端正大方,保持卷面洁净,不乱用涂改液和修正纸。文字和符号都要规范,格式要美观。
7、自评互评的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渐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学会激励性的评价,既会评价自己,又会评价别人。通过评价,引发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反思,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目的。 17、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渐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学会激励性的评价,既会评价自己,又会评价别人。
8、搜集资料的习惯 搜集资料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技能和习惯。 18、能利用查阅图书、上网浏览、实地考察、走访调查等渠道主动搜集与学习相关的材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19、对搜集的各种资料能进行分析、归类、整合。
9、动手操作的习惯 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养成动手操作的好习惯。 20、学生能独立完成教科书上所要求的各类操作实验,操作步骤正确。
10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认真、独立、按时完成作业,是进一步理解、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认真、独立、按时地完成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学习态度乃至成人以后的劳动态度都具有一定的潜在影响。 21、能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认真完成并细心检查作业。22、注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
项目 意义 目标细化要求
1、举止文明的习惯 举止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姿态。它包括站立、行走、就坐、手势和表情等。文明的举止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财富。 23、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24、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25、自觉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26、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26、向别人请教,态度要诚恳。27、不打架,不骂人,公共场所不喧哗。28、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同学。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29、集合做到“快、静、齐”,观看比赛文明喝采。
2、诚实守信的习惯 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 30、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去做。31、答应的事确实难完成的,应向对方说明原由,用诚挚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歉意。32、借了别人的东西要按期归还,说话要算话。
3、尊重他人的习惯 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与受人尊重一样, 尊重他人是我们的需要。 33、耐心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34、用心听对方说话,不要一边听一边考虑自己的事。35、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不要激动,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36、不打扰别人的学习、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碍了他人要及时道歉。37、未经允许,别人的东西不乱动。38、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自己的家庭情况不能随便告诉别人。
4、守时惜时的习惯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从小懂得“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从而养成守时惜时的良好习惯。 39、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40、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马路上溜达玩耍。41、回家后,马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天事当天毕。42、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 。
5、懂得感恩的习惯 学会感恩是人性的体现, 懂得感恩是责任的要求。懂得感恩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 43、听从父母、老师的教诲,不顶撞父母、老师。44、体会父母、长辈的艰辛,主动给老人洗脚、捶背、夹菜等。45、主动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46、孝敬父母,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47、要尊重环卫工人、交通警察的劳动。
6、勤俭节约的习惯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目前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刻不容缓。 48、爱惜学习用品,不在课本上乱写乱划,不随便撕扯作业本。49、不随便向家长要钱,不乱花钱买零食、玩具等。50、珍惜粮食,不挑食,不浪费饭菜。51、节约用电、用水,做到人走灯灭,水龙头用后随时关紧开关。52、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财物要爱护,轻开关门窗,轻拿轻放物品。不在桌子上凳子上乱写乱划乱贴。
7、遵守秩序的习惯 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没有秩序, 任何集体活动都无法开展。 53、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54、上下学排路队,红灯停,绿灯行,不乱穿马路,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过路口,注意避让车辆。55、购物、上车时自觉排队,不加塞,集会时按指定位置就座。在公共场合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56、爱护学校、公园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踩绿地,不随手折花枝,不乱涂乱划。
8、勤于动手的习惯 自己动手可以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能力。 57、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房间叠被褥,自己洗衣物。58、利人利已,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9、锻炼身体的习惯 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工作、成才的基础。锻炼身体不但能让身体结实健康, 还能磨炼人的意志。 59、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课内外文娱、体育、科技活动,上好“两操两课”。60、学习运动常识,做好自我保护。61、在运动中要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在活动中不做带有危险性的动作,不参加危险性较大的活动。
10、讲究卫生的习惯 讲究卫生是每一个人应有的生活习惯。在现代社会中,小学生养成讲究清洁卫生的好习惯特别重要。它是一个人文明的表现,既体现了良好的个人面貌,又包含了对他人的尊重。 62、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勤换衣服,睡前刷牙、洗脸,指甲内无污垢,身体无异味。63、饭前便后洗手。64、定期整理和清洗书包。65、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见到废纸等垃圾物要主动捡起放到果皮箱里。66、不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乱贴、乱挂。67、不吃变质食物,不喝生水。

三、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9月15日-9月30日):
1、召开全体教师会。由校长作报告,提高教师认识,在思想上统一。
2、召开学生动员会。学习市局提出的“习惯养成双十条”、《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能背诵双十条内容,初步制定各班要达到的目标。
3、初步制定实施方案。学校在广泛征求全体师生合理化建议的基础上初步制定本校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针对市局提出的“习惯养成双十条”,每一条都要列出具体可行的内容,目标操作性要强。
4、教办根据各校情况统一制定全街道《圣城街道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实施细则》和《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记录簿》,下发学校,各校根据教办实施办法进一步修改、完善本校的实施细则。师生人人手中一份良好习惯养成标准,
5、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了解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在认识上与教师保持一致,并与学校做好配合,以取得教育学生的最佳效果。
(二)分步实施、强化整改阶段(06年10月-07年1月):
时 间 习惯养成教育整改内容 习惯养成教育巩固内容
学习习惯 行为习惯 学习习惯 行为习惯
第六周 1、学会倾听的习惯 1、举止文明的习惯
第七周 2、善于思考的习惯 2、诚实守信的习惯 1、学会倾听的习惯 1、举止文明的习惯
第八周 3、敢于提问的习惯 3、尊重他人的习惯 1、学会倾听的习惯2、善于思考的习惯 1、举止文明的习惯2、诚实守信的习惯
第八周 1、对前段的整改内容进行检查评比。2、各班及学校召开交流会。
第九周 期中检测 1、学会倾听的习惯2、善于思考的习惯3、敢于提问的习惯 1、举止文明的习惯2、诚实守信的习惯3、尊重他人的习惯
第十周 与人合作的习惯 守时惜时的习惯 1、学会倾听的习惯2、善于思考的习惯3、敢于提问的习惯 1、举止文明的习惯2、诚实守信的习惯3、尊重他人的习惯
第十一周 自主读书的习惯 懂得感恩的习惯 1、学会倾听的习惯2、善于思考的习惯3、敢于提问的习惯4、与人合作的习惯 1、举止文明的习惯2、诚实守信的习惯3、尊重他人的习惯4、守时惜时的习惯
第十二周 认真书写的习惯 勤俭节约的习惯 1、学会倾听的习惯2、善于思考的习惯3、敢于提问的习惯4、与人合作的习惯5、自主读书的习惯 1、举止文明的习惯2、诚实守信的习惯3、尊重他人的习惯4、守时惜时的习惯5、懂得感恩的习惯
第十三周 自评互评的习惯 按规则行动的习惯 1、学会倾听的习惯2、善于思考的习惯3、敢于提问的习惯4、与人合作的习惯5、自主读书的习惯6、认真书写的习惯 1、举止文明的习惯2、诚实守信的习惯3、尊重他人的习惯4、守时惜时的习惯5、懂得感恩的习惯6、勤俭节约的习惯
第十三周 1、对前段的整改内容进行检查评比。2、各校及教办召开交流会。
第十四周 搜集资料的习惯 自己勤于动手的习惯 1、学会倾听的习惯2、善于思考的习惯3、敢于提问的习惯4、与人合作的习惯5、自主读书的习惯6、认真书写的习惯7、自评互评的习惯 1、举止文明的习惯2、诚实守信的习惯3、尊重他人的习惯4、守时惜时的习惯5、懂得感恩的习惯6、勤俭节约的习惯7、按规则行动习惯
第十五周 动手操作的习惯 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 1、学会倾听的习惯2、善于思考的习惯3、敢于提问的习惯4、与人合作的习惯5、自主读书的习惯6、认真书写的习惯7、自评互评的习惯8、搜集资料的习惯 1、举止文明的习惯2、诚实守信的习惯3、尊重他人的习惯4、守时惜时的习惯5、懂得感恩的习惯6、勤俭节约的习惯7、按规则行动习惯8、自己勤于动手的习惯
第十六周 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自觉讲究卫生的习惯 1、学会倾听的习惯2、善于思考的习惯3、敢于提问的习惯4、与人合作的习惯5、自主读书的习惯6、认真书写的习惯7、自评互评的习惯8、搜集资料的习惯9、动手操作的习惯 1、举止文明的习惯2、诚实守信的习惯3、尊重他人的习惯4、守时惜时的习惯5、懂得感恩的习惯6、勤俭节约的习惯7、按规则行动习惯8、自己勤于动手的习惯9、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
第十七周 1、对前段的整改内容进行检查评比。2、各班及学校召开交流会。3、表彰、奖励。 1、学会倾听的习惯2、善于思考的习惯3、敢于提问的习惯4、与人合作的习惯5、自主读书的习惯6、认真书写的习惯7、自评互评的习惯8、搜集资料的习惯9、动手操作的习惯10、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1、举止文明的习惯2、诚实守信的习惯3、尊重他人的习惯4、守时惜时的习惯5、懂得感恩的习惯6、勤俭节约的习惯7、按规则行动习惯8、自己勤于动手的习惯9、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10、自觉讲究卫生的习惯
第十八周 以上十条内容 以上十条内容

此阶段最为重要,各班要做好:
1、各班从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出发,明确各年级阶段养成教育重点。其中低年级突出:文明礼貌教育,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中年级突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高年级突出:社会公德教育,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勤奋向上,自尊自爱。
2、注意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养成教育训练。课堂是培养学生好习惯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上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严格教学常规,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各班平日:坚持诵读诗文训练、三笔字训练和口算练习。每周:写一篇日记或阅读笔记。每月:进行一次学习情况评价,评价材料装入学生成长档案袋。
3、针对不足,矫正培养。各班对照《实施细则》,查找不足,注重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矫正培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力争做到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文明小公民
4、各班要坚持以评价促养成,以活动促养成。坚持每日每周的自评、互评、师生共评和家长参评的形式,不断通过主题演讲、专项讨论、知识竞赛、我为班级添光彩、争做文明学生、重大节日庆典等多种渠道、多种活动让学生熟知标准并付诸行动,注重过程评价,巩固已形成好习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从而遂渐形成良好习惯。
5、组建“侦察队”,指定实施计划。以中队为单位,组织发动少先队员从公共卫生、个人卫生、饮食卫生、举止文明、勤俭节约、按规则行动等方面,找出普遍存在、最需克服的生活陋习。
6、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教于乐。可采用竞赛、演讲、经验交流等形式,引导队员熟记双十条内容。
7、培训学生骨干,自觉执行《细则》。对部分较差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8、表彰、奖励。学校将每月组织一次评比检查。学期结束,学校对检查评比进行表彰,评选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及先进班集体。
本阶段注意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其主要材料有:(1)班级好习惯集锦。(2)不良习惯的矫正个案。(3)在活动中改正快,表现突出的同学和班级(4)良好习惯养成记录簿:我改掉了哪些坏习惯。(5)教师的论文和反思(6)班主任经验交流材料。
(三)巩固养成阶段 (07年1月-07年7月 ):
为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使个人终生受益,最终形成个人良好地品质,学校仍将每月进行一次检查评比,成绩记入各班主任量化考核当中,以此督促活动落到实处。
四、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
l、讲道理:学校讲,班主任讲,让生明白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明白养成好习惯是自己成人成才的需要。
2、反复训练:习惯的培养是不能单靠说教的,要靠严格的训练:训练过程中重要的四个字:严格、反复,要翻来覆去,没完没了地进行训练。好的习惯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够形成的,如读写姿势正确一项,就必须每次写字都要提醒学生坐正立直,坚持很长一段时期,反复训练,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好习惯。不能企图只提醒两三次学生们就能做好。
3、自我约束:利用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记录簿,记录在养成某个好习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自己的想法及克服困难的心情和养成好习惯的措施。
4、教育活动:是载体,是动力。学校和班级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在不同时间段多渠道、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5、成立“养成良好习惯”小队,在学校、社区、家庭中争做小宣传员,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监督同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抓好“三个常规”(一日常规、纪律常规、卫生常规)一天一检查,“四个规范”(语言、行为、仪表、环境)一起抓,“三股力量”(班主任、思品老师、各任科教师)共同目标,“三条渠道”(学校、家庭、社会)相沟通。
五、习惯养成教育评价方法
建立评估制度。评估指标进行量化评分。
六、习惯养成教育的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领导小组。组长:丁荣明 副组长:黄春霞 成员:刁淑敏、魏瑞爱、林凤玲、刘效成。
2、少先队组织学生一天一检查,一周一总结。将检查结果每周一在“红领巾广播站”公布。
七、良好习惯养成应注意的问题 :
1、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不是靠某个人就能办好的,它需要学校上上下下共同努力,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齐抓共管。它也不是在一朝一夕中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各学校要高度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把习惯养成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长效评比机制,促进工作长期开展。要建立周例会通报制度,将习惯养成作为重要内容每周一次情况通报,并通过各种比赛活动,进一步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2、目标要一致。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注意横向和纵向之间的联系,各方面要求要协调一致,班级的要求与学校的要求要一致;任课教师的要求与班主任的要求要一致;低年级与高年级的要求要一致;家庭的要求与学校的要求要一致。否则的话,学生就会无所适从。
3、行为引导,反复训练。任何一种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巩固都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发展过程,小学生自制力和持久性差,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同时,还应狠抓行为的训练过程,可以根据训练内容进行专项训练,做到整改一条,巩固一条;再训练一条,再巩固更多。通过反复抓,抓反复,真正实现学生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再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良好习惯的转化。
4、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儿童的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时时处处为学生做表率。作为教师都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有哪些好习惯值得保持?看自己有哪些坏习惯需要矫正?
5、注重体验,激励带动。养成教育贵在主动发展。各校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争当合格小公民”、 “诚信回归,学做真人”、“告别零食,告别游戏机”、“小手牵大手,共创清洁园”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道德、选择行为、进行自我批评与合作竞争,从而自觉遵守规范。与此同时,组织开展“学、比、评、查、奖”活动,树立典型,激励全体学生赶超先进。
6、家校配合,形成合力。“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 要各校要采用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联系手册,百名教师访千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和督促家长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对孩子的教育,形成家校合力、齐抓共管的局面。
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要认真总结以前的经验和做法,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和学校实际,进一步发展完善教育方案,创出自己的特色,努力做到“教孩子六年,想孩子六十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G. 体育课中如何养成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喻屯镇第二中心小学寇天静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的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为。行为——顾名思义,就是行之所为;而习惯是重复练习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 体育习惯是指重复发生而形成需要的行为方式,他的生理机制是一定的情景刺激和有关的动作,在大脑皮层的形成巩固的暂时性神经联系。体育课行为习惯是个体参与体育,并不断重复的把体育意识转化为行为后,逐渐形成的一种需要与行为的倾向。因此,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对促进健康、增强体质和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体育课在很多人眼里都是很好上的,学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动就怎么动,其实不然,我们体育教师要在体育课上培养学生学会锻炼、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和乐趣,这不是一时半会,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要让学生养成好习惯也不是一、二堂课就能做到的,需要我们老师长抓不懈对学生进行培养:首先课堂常规的训练。每节上课前,我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学生的队列要求,为了保证学生不说话,我自己做到安静做好一分钟预备铃的准备.其次教给学生之间的互相督促和监督,让大家互相提高遵守纪律的准则,以便加深印象.最后老师经常提醒,但还是有学生会偶尔忘记动作要求,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反复提示,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室外体育课是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达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目的。实际也是知与行相结合的一个过程。由于它受外界环境干扰,受天气、场地、器材等条件限制,加上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因此,他们往往会在室外体育课这种特定的环境中不自觉地将平时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充分表露出来。针对上述问题,我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室外体育课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持续不断地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和训练。 一、教师以身作则,日常形成有效的课堂常规1、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体育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模范的感召力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体育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在体育教学中应做到课前准备充分、讲解准确、动作规范、组织严密、教法合理、知识渊博、关心和爱护学生、及时总结反思。2、形成有效的课堂常规机制 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习惯要常抓不懈,形成有效的课堂常规机制。教师要与学生一道建立切实可行的课堂常规,在每节体育课中得以落实,明确相关要求,促进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每节课前我都坚持早候课一分钟,这样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一个安静的状态,能够做到集合“快、静、齐”,每节课先有体育委员整队,老师带领队伍去操场。体育委员整队,报数,师生问好,然后开始每节课必要的一项练习:队列队形。这样能让学生更好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发挥体育特长生的引领示范作用 在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但教师可以潜意默化的影响学生,同样,体育特长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表现也带动并激励着其他成员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小学生善于模仿,可塑性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些心理特征,利用体育特长生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其它同学。如:在教学比赛、班级比赛、校级比赛中,通过对特长生的优异成绩或获得的荣誉促使同伴体育意识转化为行为,进而逐渐形成一种运动需要和倾向。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挺高学习质量。 以学生为本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主人意识”,以致健康成长。课堂教学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双边活动而形成教学风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是课堂教学发展的主渠道。小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与知识时,就是紧紧依靠教师巧妙的引导来获得运动技能与知识。 1、合作学习方式对小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影响 合作学习——主要通过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因素和学生互帮互助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挺高学习质量。 2、设置体育小队长对小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影响 在每队设置一名小队长,通常选体育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带领本队完成课的任务,是老师的得力助手。设置小队长起到了一种示范榜样的作用同,同时能激发小学生的合作和竞争的意识,让学生明白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生存法则。 三、增强健康意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小学生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如不正确的身体姿势会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对学生中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姿势不正确或故意模仿所造成的不正确姿势应讲明危害性。要主动帮助纠正,教会一些矫正方法,同时应加强以下二方面教育和训练:1、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让学生知道体育和美是紧密相关的,它包括身体美、运动美、精神美,其中健康是美的基本要素。2、通过严格的队列、队形练习,让学生了解正确立姿、走姿、跑姿及其动作要领。在强化训练中,逐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姿态。 四、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培养高度的责任感。 体育课中不安全因素比较多。我认为不少伤害事故都是来自学生自身不良行为习惯。 因此在体育课中应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课前: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在体育课中,准备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做准备活动可以使人体各关节活动开,使人体体温迅速上升,达到运动的最佳状态。在做准备活动时应该按照老师的要求把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正确、标准,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在课中:加强学生团结协作的安全意识。在体育课中,老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也融入到课堂中去。 因此在体育课中应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1、爱自己:加强自我保护动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方法,了解一般运动操作处理。练习前必须检查自身和场地器材不安全因素,树立安全第一意识。2、爱别人:加强保护和帮助动作训练。让学生学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树立将他人安全放在心上的责任意识。3、爱器材:教会学生器材使用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布置、收拾器材,保养场地、器材设备等,培养学生爱护场地、器材的习惯。这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 小学体育课游戏课比较多,在进行接力类游戏时我要求每位学生都是右手持接力物交给下位同伴的右手(或右手击掌),从队伍的右侧站到队尾排好队,当最后一名学生与第一名学生再次交接接力物或击掌后,每队第一位学生举起右手示意老师。不遵守这样规则的队无成绩。同时明确告诉学生这样会降低危险,挺高课上安全。诸如此类的规则久而久之就已深入学生心中,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加强学生进取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体育课中,每个班都有几个困难户。如受身体肥胖、瘦弱、胆小等身体条件和心理条件限制,往往学生自己会产生心里障碍,对体育课失去信心。作为教师应注意抓住这些学生的特点,发挥他们自身优势,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逐步树立信心,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加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训练,教会他们一些锻炼方法,就能起到积极效果。在体育课中,注重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经常开展“一记三比”比赛:1、一记:熟记动作要领,了解动作过程,抓住动作关键。培养学生在思考基础上进行练习的习惯。2、三比:在形成运动知识阶段,比谁的动作学得快。在形成运动技能阶段,比谁的动作质量高。在形成熟练技巧阶段,比谁的动作优美。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六、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由于受他们的生理特点决定,小学的孩子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也正处于爱表现的年龄,所以我们应该及时对表现好的孩子进行表扬,如“你做的真好!姿势最漂亮!”在课上如果孩子好动,老师可以用“让我们来个比赛,看哪个孩子站的最直,姿势最漂亮?!”、“看谁是我们这堂课上最遵守纪律的好学生?”!因为孩子都是喜欢听到表扬的,而且他们这个阶段对激励的话很敏感,会向着老师期待的方向发展! 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优点,敢于表现自己,同时也学会观察,看到同伴的优点,做到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增加学生的社交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形成了良好的练习习惯,也就养成了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 总之,学生个人行为习惯和集体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反复的培养和训练。同时也要为行为习惯的养成营造一个好的集体氛围,从而对学生行为习惯起到约束和促进作用。室外体育教学在学生身体活动中容易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也很容易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及时进行评价,提出表扬与批评。同时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为学生作为表率,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起到潜移默化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H.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转变学生观念, 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上体育课就是活动课,没有上体育课的意识,所以在农村小学先要转变学生观念是培养学生锻炼习惯的重要部分。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
三.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 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四.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 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 总之,不断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参与锻炼的自律性,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就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1、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所谓转变学生态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现象,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具体手段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2、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3、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围绕踢足球的教学,如果一味让学生乱踢,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中小学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保健卫生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4、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5、培养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必须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兴趣,表现出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的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踢起足球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足球这项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学生从“只知乱踢到踢出些门道”,踢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6、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素质好、弹跳能力好的学生是越跳越有劲,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怕跳不好,被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因人而异,对弹跳能力好的同学提高横杆高度,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横杆高度,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对体育的厌学倾向。 综上述,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始终把对学生自我锻炼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养成自我锻炼习惯。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的同时,要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扩大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体育实践课中,要课内课外相结合,加强理论指导下的锻炼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大胆去实践,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新运动项目,改善运动条件,全方位广泛地吸引学生参加锻炼。利用学校的宣传工作,如广播、宣传窗等,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知识面的来源。为我们继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提供理论依据,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分组教学是以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条件、运动兴趣和需要等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组,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愿选择而组织起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 由于学生之间体育学习兴趣爱好不同,身体素质水平不同,班级教学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分组教学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矛盾。 分组教学形式一般能适合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它和班级教学相辅相成。 分组教学一般有以下几种: (
1 )随机分组、自然分组 随机分组,就是按照某种特定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例如,教师用报数的方法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随机分组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在竞赛、游戏时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既简单又迅速,是教学中基本的分组形式,缺点在于没有考虑学生在爱好、能力上的差异,无法很好地体现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自然分组就是按照学生排队的排或列组成小组,这种方法快捷、简便,节省时间,有利于教师管理。 (
2 )同质分组 同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上大致相同。同质分组的方法在教学中常自觉和不自觉地得到运用。例如在短跑练习中,学生总是要找与自己速度差不多的同学一起跑。耐力跑练习时,一圈刚过,队伍就已经分成了几段,这时形成的 “ 集团 ” 就是典型的同质分组。 同质分组的优点在于能增强活动的竞争性,符合学生好强争胜的性格,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但是,同质分组也有其不足之处,如易在学生中形成等级观念和弱势人的自卑感等。因此,教师在首次进行同质分组前要给学生讲解清楚。 (
3 )异质分组 异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均存在差异。异质分组不同于随机分组,是人为地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分成一组,或根据某种特别的需要对 “ 异质 ” 进行分组,从而缩小各小组之间的差距,以利于开展游戏和竞赛活动。例如,在进行接力跑游戏前,,通常把跑得较快和跑得较慢的学生合理地分配在各个小组里,确保游戏的公平性,此时形成的小组就是典型的异质分组。 (
4 )帮教型分组 在合作型分组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一种互为依赖的关系。但有时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组织部分学生直接对其他学生进行帮助,这就形成了帮教型分组。例如,有一定专项技能的学生可以在自己所擅长的练习中帮助其他较差的同学,有时还可以指定学生进行 “ 一帮一 ” 的。采用帮教型分组形式所起的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个人对众多的学生进行指导好得多,同时帮教式分组的形式是主体学习的一种很好体现。 (
5 )友伴型分组 如果让学生自己分组进行活动,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与自己关系较为密切的同学在一起进行练习,这就是友伴型分组。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物以类聚,人以分,这是自然的现象,人总喜欢与自己熟悉的人、亲近的人聚在一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友伴型分组,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可能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与关系密切的同伴在一起练习,学生的心理会放松,并能得到友情的支持。例如,一个不会打篮球的学生处在一个友伴体中,其同伴会用友好的态度热情地鼓励他(或她)一起打球,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他(或她)也会很放松地,毫无顾虑地与友伴一起活动。过去在体育课上很少能看见这种友伴型的分组形式,因为一些体育教师认为, “ 友伴 ” 在一起活动容易失控,容易打乱课堂次序,容易在体育课上形成 “ 小帮派 ” 。实际上,这是由于一些体育教师总是站在教师 “教” 的立场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的作用,没有认真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所形成的。

阅读全文

与小学生体育比赛习惯班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