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案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案

发布时间:2020-12-10 04:47:52

『壹』 如何把多媒体和小学语文课堂巧妙结合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多媒体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中, 多媒体的恰当运用, 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 感知过程活灵活现,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多媒体 小学 语文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多媒体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小学语文教学中, 多媒体的恰当运用, 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 感知过程活灵活现,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就任何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谈几点感受。 一、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 激发学生兴趣 1、 激发学习兴趣 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 把新授生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生字娃娃, 告诉学生, 这些生字娃娃找不到家了 , 如果你能根据房间的门牌号码(即生字的读音) 帮他找到家, 你就能与这个生字娃娃成为好朋友, 生字娃娃就会对你笑一笑。 生动的情景, 优美的音乐, 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 为快乐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突破重点、 难点 在拼音教学中, 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效果, 突出教学的重点。 例如, 在比较韵母 an 和 ang 的发音时, 我们设计了让“ang” 的 g 闪动或者变色, 并提醒学生拼读时注意舌头的变化, 给学生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又如 j q x 和 ü 相拼的规则, 除了借助儿歌帮助记忆外,还设计成功画 ü 戴了一顶帽子, 帽子有两点, 看到 j q x 走过来, 他就脱帽敬礼, 学生看了 觉得十分有趣, 在笑声中, 他们就牢牢地记住了这一规则。 3、 加强读写训练 在课文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模仿录音朗读, 强化朗读能力; 在指导背诵时, 第一遍, 可播放课文录像, 配以轻声的录音; 第二遍, 录音没有了 , 在画面旁有重点词的提示, 学生随着画面的变换轻声复核课文; 第三遍, 学生依据画面展示的内容轻声背诵。 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记得牢, 背得快又准。 在写字训练时, 由演示多媒体课件代替老师的讲写, 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在蓝天白云的底幕上, 田字格显得格外显眼, 一支漂亮的笔为同学们范写着生字, 甜美的解说伴着轻柔的音乐, 让学生一下子就爱上了 写字, 写出来的作业比平时漂亮了许多。 4、 培养语言能力 作文无话可说, 无从说起, 是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我家的猫》 之后, 要学生仿全文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首先让学生看课文的动画片; 然后让学生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猫的; 接着运用课件: 笨拙可爱的小鸭, 美丽轻盈的小鸟, 蹦来跳去的小松鼠, 鲜活的画面, 悦耳的音乐, 学生的思维之门一下子就被打开了 , 他们纷纷选择其中的一种动物作为自己的描写对象, 用在全文中 学到的方法将这篇作文写得十分成功。 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借助课件,创造特定的情境, 为学生营造一种接近生活实际环境, 能促使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言之有理、 言之有情。 如以“我们身边的垃圾” 为题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 可以通过课件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垃圾及其来源, 去向等展现出来, 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 想法。 还可将各自的想法进行设计, 在电脑里画出来, 或制成模型, 有价值的设想甚至向有关部门建议,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成功的快乐。 二、 运用多媒体, 化难为易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可谓是古今中外、 天文地理无所不有。 课文中有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 难以理解的。 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手段使教学内容不收时空限制, 形象地传输、 保存和再现知识原型, 把间接的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知识, 从而加快理解和记忆的速度。还可以凭借现代技术向学生提供了 动画、 图像、 解说、 文字、 音乐等多种信息,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 能使他们更好更快吏准确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 难点。 这就大大缩短了 教学进程, 提高了教学效率。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以形象思维为主, 对词句的理解有限,对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运用多媒体, 就能克服时空限制,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 形象、 具体的视听信息, 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词句、 课文。 如在《小蝌蚪找妈妈》 的教学中, 学生对“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迎上去; 看见乌龟妈妈追上去; 看见青蛙游过去” 中的“迎上去、 追上去、 游过去” 这三个词语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既不知词语何意, 又不知为什么要这样用。 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从资料中截取有关的三个片断, 并设计制作成慢放过程的画面, 让学生观察理解, “迎上去” 就是面对面游过去; “追上去” 就是从后面撵上去; “游过去” 就是从周围游到青蛙妈妈身边。 免费论文参考网。 他们理解了 在这三个句子中为什么要这样运用, 从而在脑中留下了 深刻印象, 也为他们在以后的口语交际、 写话中准确地用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圆明园的毁灭》 是四年级的讲读课文, 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可圆明园中的宏伟建筑、 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古玩字画, 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 学生很难体会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庞大。 故此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 圆明园的图片以及许多被英法掠走的珍宝, 还让学生观看了 电影《火烧圆明园》 片段。 这样学生在赞叹圆明园美的同时, 既钦佩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才能, 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又体会到强盗们的贪婪、 疯狂, 激发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愤怒之情, 把学生带入当年的特定时代, 突破了 时空, 化远为近, 使学生情、 文本情、 作者情产生共鸣, 为学习课文作好了 情感铺垫。 三、 运用多媒体加以引导, 突破重点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 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 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 学生通过观察, 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 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 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 画面生动, 图、 声、 文配合,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 使 注意力更集中, 因而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教《称象》 这篇课文时, 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贷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时, 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设置还原了 曹冲称象的动画效果, 让学生反复观察。 由于观察了 直观、 动画的图片, 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用船代替秤, 解决了 提不动的难题, 用石头代替大象, 化整为零, 找到了 称大象的巧办法这一道理, 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 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 巧妙利用网络, 培养学生能力 1、 查阅信息收集资料的能力 我经常设计一些开放的, 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 收集、 整理、 获取信息, 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的“研究性学习” 的课余作业。例如: 要学生制作手抄小报, 在出版的过程中, 学生要寻找大量资料,要进行筛选、 排版、 打字等, 整个过程培养了 学生收集信息、 选择信息、 审美、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能力。 2、 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黄山奇石》 中, 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 解了 黄山的奇美是不够的。 我们可以将黄山的视频资料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 课上,学生通过视频看到了 黄山的怪石嶙峋、 危峰突兀, 形象地理解了 文中的抽象词句。 3、 创新能力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 时, 教师在屏幕上展示了 几个问题: 地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影响有哪些? 我们该如何保护地球? 显 然, 这是知识与思维并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校园网中下载查找到熟读炙, 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 做一些修正或补充。 教师做出适时点拨、 评价, 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 由于多媒体的灵活多样性, 用它作为教学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 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 因此, 我们要在语言教学的实践中, 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让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直是广大语文教师凝神思考、孜孜追求的目标。而其中的关键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促使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的最优化。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把声、像、图、文、情境与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认为,小学语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应遵循五项原则。
一、有度讲究趣味性原则
采用多媒体上语文课,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趣味性强是它的明显特征,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可以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示的东西栩栩如生地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千姿百态的四时风光,如临其境地聆听大自然中的各种声响,从而增添无穷的趣味,刺激学生的各种器官,寓教于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通过图文、动画、音响及色彩等形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草船借箭》(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十二册)是一篇历史人物传记,主要写了诸葛亮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向曹操巧借十万支箭的故事。如果教师仅利用幻灯或挂图,单靠课文的描述来让学生体会当时借箭的场面,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有一些难度,并且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必然会下降。在教学中,如恰当地运用了CAI课件,集图、文、声一体,此时,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情景,经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理解,从视觉与听觉上突破了诸葛亮如何神机妙算的难点。
再如《冀中的地道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十册),这篇课文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劳动人民及游击队是如何利用地道这一有利地势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很多学生虽然看过地道战的故事,但对地道打击敌人及保护自己的各种关口并不理解。如文中所说的“孓口”,有一位老师就成功的利用CAI课件的展示,使学生从视觉上理解了“孓口”。再如在CAI课件中还展示了人民是如何利用地道对敌人进行打击,又是如何对付敌人的水攻及放毒,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兴趣从听觉、视觉上理解了这一“地道战是个奇迹”的难点。
因此,CAI课件的运用能增强视觉动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个个思维活跃,情绪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可见,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习才有成功的信心,才有对知识的渴望,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行为和优秀的学习效果。必须明确,运用多媒体手段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讲趣味务必注意好“度”。曾有位教师教学时,一会儿放录像、听录音,一会儿用计算机控制显示画面,一会儿又使用投影,将各种手段都尽可能地使用,虽然热闹“有趣”,却因教学手段的演示过程喧宾夺主地替代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学生注意力分散,兴趣由教学内容转向了教学手段。这样的课只是让学生过了一把新鲜瘾,教学目的并不理想,这也许是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所始料未及的。
二、有机运用直观性原则。
直观,是多媒体的优势。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集成在一起,使纯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使抽象的、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成为具体的、动态的画面,从而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学生的直观感觉。有些平时不易看到或接触到的东西,用多媒体展示,更方便学生了解。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说明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展现于学生面前。像《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分析课文时,再出示爬山虎长长藤蔓、细丝样根须、不同时段叶片颜色的特写投影图片,由学生仔细观察后讲出爬山虎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再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首先精心布置了教室:讲台上端放着两盆碧绿的万年青;黑板上方正中,悬挂着周总理的遗像,遗像上披着黑纱;学生的课桌上放着每人精心制作的小白花。教室里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考虑到课文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学生所处时代有一定的差距,单凭教师讲述很难唤起他们的感情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了首都人民在长安街上送总理的实况录

『叁』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直是广大语文教师凝神思考、孜孜追求的目标。而其中的关键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促使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的最优化。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把声、像、图、文、情境与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认为,小学语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应遵循五项原则。
一、有度讲究趣味性原则
采用多媒体上语文课,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趣味性强是它的明显特征,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可以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示的东西栩栩如生地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千姿百态的四时风光,如临其境地聆听大自然中的各种声响,从而增添无穷的趣味,刺激学生的各种器官,寓教于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通过图文、动画、音响及色彩等形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草船借箭》(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十二册)是一篇历史人物传记,主要写了诸葛亮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向曹操巧借十万支箭的故事。如果教师仅利用幻灯或挂图,单靠课文的描述来让学生体会当时借箭的场面,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有一些难度,并且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必然会下降。在教学中,如恰当地运用了CAI课件,集图、文、声一体,此时,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情景,经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理解,从视觉与听觉上突破了诸葛亮如何神机妙算的难点。
再如《冀中的地道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十册),这篇课文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劳动人民及游击队是如何利用地道这一有利地势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很多学生虽然看过地道战的故事,但对地道打击敌人及保护自己的各种关口并不理解。如文中所说的“孓口”,有一位老师就成功的利用CAI课件的展示,使学生从视觉上理解了“孓口”。再如在CAI课件中还展示了人民是如何利用地道对敌人进行打击,又是如何对付敌人的水攻及放毒,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兴趣从听觉、视觉上理解了这一“地道战是个奇迹”的难点。
因此,CAI课件的运用能增强视觉动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个个思维活跃,情绪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可见,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习才有成功的信心,才有对知识的渴望,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行为和优秀的学习效果。必须明确,运用多媒体手段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讲趣味务必注意好“度”。曾有位教师教学时,一会儿放录像、听录音,一会儿用计算机控制显示画面,一会儿又使用投影,将各种手段都尽可能地使用,虽然热闹“有趣”,却因教学手段的演示过程喧宾夺主地替代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学生注意力分散,兴趣由教学内容转向了教学手段。这样的课只是让学生过了一把新鲜瘾,教学目的并不理想,这也许是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所始料未及的。
二、有机运用直观性原则。
直观,是多媒体的优势。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集成在一起,使纯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使抽象的、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成为具体的、动态的画面,从而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学生的直观感觉。有些平时不易看到或接触到的东西,用多媒体展示,更方便学生了解。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说明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展现于学生面前。像《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分析课文时,再出示爬山虎长长藤蔓、细丝样根须、不同时段叶片颜色的特写投影图片,由学生仔细观察后讲出爬山虎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再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首先精心布置了教室:讲台上端放着两盆碧绿的万年青;黑板上方正中,悬挂着周总理的遗像,遗像上披着黑纱;学生的课桌上放着每人精心制作的小白花。教室里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考虑到课文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学生所处时代有一定的差距,单凭教师讲述很难唤起他们的感情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了首都人民在长安街上送总理的实况录像,将课文内容用字幕显示在录像下面,再配上哀乐,先让学生边看边听教师范读,使他们沉浸在对周恩来总理的沉痛缅怀追忆中。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心灵受到难以言状的震颤,从而被悲痛欲绝的送别场面所深深吸引与感动。然后我再让学生们在用画面、文字、背景音乐集合而形成的情境氛围中,一边看录像、一边自己读课文。由于之前的铺垫,气氛的渲染,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无需老师多加讲解,竟能把对周总理的无限哀思与敬佩之情读得淋漓尽致。当读到“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等句子时,许多同学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这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图文并茂,声情兼备,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是语言的发展,思维的训练,还是热爱、怀念周总理的情感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然而,多媒体并非适用于所有教学课程的万能“钥匙”,粉笔与黑板也不能完全抛弃。有时大量展示性的课件实际上会剥夺学生宝贵的自主阅读时间。阅读教学就必须以学生直接接触文本、感悟文本为主,不能以视觉形象代替文本的阅读与感悟。教学中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情况,因文而异,因课而异,别千篇一律,否则,会事倍功半。
三、有力把握启发性原则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过程应该给学生以道德、审美、思维等方面的启迪,使学生既能比较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又能始终保持求知的欲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也应该体现这一原则。教学时,教师要创设特定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放胆提问、答疑,形成师生课堂情感交流、互动的双向配合,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并不简单的学习与训练任务,而不感到他们的学习有什么负担,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古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朵绮丽的奇葩,有的寓意深邃,有的富于哲理,有的寄情山水……指导学生学习这些诗篇,可以帮助他们拓宽视野、丰富语言、陶冶情操,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但由于古诗语言的高度凝炼性,诗的形象美就往往是浑然天成的总体概念,刻画不细,为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空白”,这就需要教师匠心独具,启发引导学生去作丰富的想象,进行艺术的再造,感受诗的底蕴,从中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升华。
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直观视野,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很轻易地把学生引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环境。
在教《望庐山瀑布》一诗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到庐山的美、瀑布的美,我先是熟练地运用色彩鲜艳的简笔画配诗,让学生感知诗中所描绘的情境,紧接着引导学生“紧扣字词赏意境”,如提出:“诗中哪个字用得好?你从这个字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画?”,使学生从中领悟想象意境的途径,从而进入这首诗所表现的青山陡峭、烟雾缭绕、急流飞泻、气势磅礴的意境。
之后我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那凌空而下、半洒云天的奇特壮美景观赫然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巨大的瀑布从陡峭的峰顶喷泻而下,水流湍急,如滚滚长河般奔腾不息,犹如一条巨大、耀眼的白练悬挂于苍翠青山之间,它以千军万马之势飞泻而下,咆哮着,怒吼着,发出震耳欲聋的轰然巨响。这样,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进行体验,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情感油然而生,进而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最后让学生在这壮美的奇景前吟诵诗文,体会诗的音韵美,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雄伟壮丽,从而更加深入地领会到了古诗意境之美。学生在情绪饱满、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不但发挥了想象力,陶冶了情操,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教学时,教师创设特定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放胆提问、答疑,形成师生课堂情感交流、互动的双向配合,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并不简单的学习与训练任务,而不感到他们的学习有什么负担,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但教师进行多媒体语文教学,有力的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一步步牵着学生走。那种简单按照准备好的流程机械地操作鼠标,完成教学步骤,费尽心机引导学生朝着课件指示思路走下去的做法,很容易让学生滋生并养成惰性,教学中要防止出现这种状况。
四、有意张扬拓展性原则
。运用多媒体上语文课,比传统的语文课节省时间,它打破了课堂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课堂上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鼠标代替了板书,轻轻一点鼠标即可完成,问题无需重复,已经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了。因此,有的课程用多媒体方式上效果特别好,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必须大力张扬。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学生深入感悟文本,真切体会情感后,教者没有结束课堂教学,而是播放了一段《火柴天堂》的flash音乐录像,学生听着悲凉的音乐,看着感人的画面,个个眼含泪水,情感得到了升华。随后抓住这一课堂契机,顺势而导:“同学们,相信你们此刻的感受一定更深了吧?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又会对她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拿起笔记下你一时的感动吧!请把你对小女孩的浓浓的爱继续下去吧!”。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一句句精妙的语言在同学们的笔尖流淌……让学生扎实掌握文本知识的同时,又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将课文内容延伸到文本之外,延伸到生活之中,真正做到让教材“活”起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而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引领学生融入大语文的殿堂,才能培育出学生积极动口动脑动手、自主探索学习的智慧之花,从而在语文课堂上生成更多的精彩。相信在多媒体之花开得更烂漫之际,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之时。
五、有心突出创新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将静态的教学材料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所以语文课件的制作不宜与数学、艺术等课相比,讲究动画、插图的数量与美观,而要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个性、灵气等。采用多媒体,就要让它丰富的表现力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无穷的联想,思维高度活跃而引发创新的火花,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
如有一位教师在教《秋天到了》时,针对低年段学生的训练重点,我在处理教材时把注意力放在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上,但如何才能使学生想说、乐说、能说、会说呢?首先就要使他们有内容可说,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才能激发想象力,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下自主、积极地学习。
教学时,教者快速帮助学生弄懂了短文的内容,然后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秋天里还会有哪些景象吗?”孩子们似乎有些茫然,这时候我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多媒体动画软件:“高高的蓝天上飘浮着几朵淡淡的云朵,一群大雁排列着整齐的队形向南方飞去,几只色彩艳丽的风筝在秋风中欢快地舞蹈。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梧桐树、洋槐树摆动着枝条,一片片黄叶从高处盘旋着落下,像翩翩落地的彩蝶。池塘里还残留着几片凋零的荷叶,岸边毛茸茸的小草们也纷纷换上了嫩黄的衣裳……”优美的画面再配以悦耳的音乐,孩子们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受。在如此诗情画意的情境里,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谈秋风、谈秋雨、丰收的果实、收获的喜悦,思维被激活了,思维深度也大大增加,有些孩子还能对比其它季节来讲述秋天的特色。
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恰当地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设计美妙的情境,提供丰富的信息素材,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从而锻炼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上可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确有它独具的优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将愈来愈广泛地被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它为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前景,也对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教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努力去探索,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与积累,并随时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新世纪人才。
综上所述,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并为其感官提供愉悦的刺激,才能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感悟: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正确的运用农远工程教学,会使你的课堂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为了尝试这一观点,我结合了多年的教学和一些优质课的案例来分析和归纳了农远工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应用的原则。希望农远工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肆』 谈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计算机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融,互相整合的“一体化”逐步深入,现代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媒体互相结合,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绚丽的前景。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它能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大大延长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 一、创设故事情境,将枯燥的内容趣味化,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汉语拼音是一串枯燥无味的字符,要想让学生想学、乐学,就要变无趣为有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创设语言环境,辅助多媒体,让音节在语言环境中反复出现,使学生熟练掌握、巩固、运用汉语拼音的技巧,最大限度发挥汉语拼音多功能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ba的四声时,笔者将多媒体穿插于故事中。故事的主人公是小明。教师:“老师知道同学们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喜欢画画,还有的喜欢弹琴,那小明喜欢什么呢?”(课件出示喇叭画面,接着出现音节ba.)以多种形式练读。又说:“有一天,天气特别好,小明出去玩,走到田边,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小男孩拔萝卜的画面)以多种形式练读ba。“小明继续走啊走,走到射击馆,又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小女孩打靶的画面)多种形式练读ba。“小明看到这么多有趣的事情,真高兴,他要回去告诉爸爸。”(课件出示爸爸的画面)一个由课件辅助的故事讲完了,学生学得兴趣盎然,ba的四声也学会了。 在复习汉语拼音时,课件出示配乐故事画面:星期天,老师带着小朋友到野生动物园里参观。来到动物园里,他们看见了大象、河马、犀牛在河里洗澡,老虎、狮子正在睡懒觉,梅花鹿、山羊、斑马正在练习长跑,猴子在爬树,长颈鹿、野鸡、孔雀正在找食物吃。他们都想和你们交朋友,正准备作自本人介绍呢。(小动物身上都有相应的名字拼音卡片)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直观的画面深深吸引了学生,有利于学生在枯燥的复习课上集中注意力。小动物身上的名字拼音卡片为读准音节作好了铺垫。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放松自己,发挥创造力,有利于更好地学习。 二、创设画面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小学的课文大多故事性较强。在朗读教学中,要尽量利用书中的语言拔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运用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的画面,配上生动优美的音乐,并以讲故事的语气将课文范读一遍,让学生在整体上感知全文内容的同时,也对阅读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一读为快的欲望。 例如:在指导朗读课文《回声》的第一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回声这个童话故事发生的背景,即第一自然段所描写的景象。这时教师相机指导: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像个大月亮,多美呀!看到这么美的景色高兴吗?大家读的时候要放慢些,美一些,边读头脑里边浮现出屏慕上美丽的画面。又如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先出示两个句子:(1)小青蛙问:“你是谁?你在哪儿?”(2)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儿?”目的是让学生区别出这两个句子,哪句是小青蛙说的,哪句是小青蛙听到的。接着用多媒体播放“原声”和“回声”的读法,让学生通过倾听,用心去感受两句话读法的区别。让学生在直观感受内化后,把上面两句话朗读起来,通过同桌对读的方法达到会读,读好的目的。 又如课文《王冕学画》的第二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教师可先通过动画演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同时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雨过后湖里荷花的鲜活、美丽。把学生带入迷人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朗读欣赏,再单独出示湖水、荷花、花瓣、荷叶的画面,让学生独个欣赏、理解、朗读、背诵。 二、创设游戏情境,有效地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表现在识字量大,字形复杂,容易混淆。学生学得索然无味且效率不高。如果将多媒体教学寓于识字教学中,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成长心理学》中曾指出:“学生生来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不需要教师的刻意指导。”在识字教学中,辅助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识记生字。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孩子的一个小小的“发现”,都是通过他自己的细心观察所获得的,在孩子的心目中这些小“发现”要比发现沙漠里的“绿洲”还要可贵。作为教师,一定要珍视孩子的这些小“发现”,及时肯定学生的这种“发现”,充分维护他们的想象力,增强学生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小猴子下山》这一课的生字时,先在大屏幕上出示“非、棵、片、瓜、圆、回、可、空”让学生先观察,然后举手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是怎么记住的。这时,马上就有学生举手了,说:“老师,我记住了‘可’,就是小河的‘河’去掉三点水,就成了‘可’。”课件显示:河——可,并且伴有动听的音乐和赞美的声音:“你真聪明!”又有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记住‘可’,就是‘丁’和‘口’组成‘可’。”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举手发言。 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学生识字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方法就是让学生进入“游戏乐园”,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记住汉字的音、形、义,制作一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复习题课件,寓教于乐。 如巩固要求会认的字,可以通过“摘苹果”的游戏完成。即学生读正确了,苹果就掉下来。教师就奖一个“小苹果”给这位学生。而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字可采取“小兔采蘑菇”的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区别“园、原、圆”时,分别写有“草圆、花原、园桌”的是毒蘑菇,而写有“花园、草原、圆桌、果园”的为香蘑菇。然后把这些蘑菇混在一起,请学生帮小兔采蘑菇,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生字,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在教学中,教学情境的设置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一定的情境是激发小学生口语交际兴趣的重要方面。有关研究表明,语言的表达是与其心理素质及环境紧密联系的。事实上,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说话声音小,语音含混不清,表达困难,在课外则声音大,乐于表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外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重要交际的自由天地,这种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而在传统的课堂上,气氛比较紧张,少数人会表现出羞涩,发言时大脑一片空白,难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就要求本人们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淡化课堂气氛,强化生活气息,使课堂教学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自由表达的氛围。利用CAI课件就是创设情境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本人会拼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创设情境:教师:“小朋友们喜欢拼图吗?有位小朋友叫小明,可喜欢拼图了。(出示CAI课件:明明拼图)你们看,他用圆纸片拼成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出示CAI课件:圆纸片拼成的大熊猫、小白兔、小猪)。小朋友们,你们会用圆纸片拼成大熊猫、小白兔、小猪吗?这节课,老师就让你们先用圆纸片来拼图,然后告诉其他小朋友,你用圆纸片拼成了什么,你是怎么拼成的。”接着利用CAI课件示范小白兔,并讲述拼的过程。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动手拼图。 又如在教学口语交际《找春天》时,可先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到郊外去亲身感受春天的美景。课堂上,先用课件播放:清清的小河,刚发芽的柳树,嫩绿的小草,各种各样的野花以及燕子、小鸟,老师和同学们在放风筝组成的春天美景。配上动听舒缓的音乐。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小组讨论、集中汇报、教师总结等形式说说春天的特点。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地、自主地投入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总之,把握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形象、有趣的教学环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伍』 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的用途

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向往,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无一不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在课堂教学中媒体是教学情息的载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CAI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这是其它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
二、能更广泛地拓展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培养创新精神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的教决不是要束缚孩子们的思维空间,相反,是要去鼓励他们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也就是求异思维。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场,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培养创新精神。
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手段就是多媒体的运用。例如《称象》一文,同学们通过多媒体看到了曹冲称象的四个步骤,通过这些活动的画面,学生们不但了解、掌握了这些步骤,还萌发了新的想法。
三、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不再以教师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前台?quot;演转为后台的导,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事先的备课上,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四、提供更多、更新、更广的知识点,开阔视野
传统教学,老师都是依赖于课本讲课,特别是自然、社会等课程,由于教材提供的材料有限,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作为老师只有让学生掌握几个知识点便完成任务,不过,多媒体的应用,就马上使的这一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

『陆』 谁给我推荐一个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

谁给我推荐一个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1,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初步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2,领会课文说明事理的方法,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够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3,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又走进了一位新朋友.他简直是无所不能,既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又能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给与莫大的帮助与支持.你们知道这位时代的骄子是什么吗 对!就是电子计算机.
2,板书课题: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3,同学们对电子计算机有哪些了解呢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深入了解它们.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反馈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具体要求:请一个学生或者小组汇报的形式,谈谈自学生字词的收获.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说说应该注意什么
多媒体:m6i
诞生:d4n
埃尼阿克:1i
嗅觉:xi)
(2)再次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字典中的解释,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角色:本来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课文中把电子计算机比作人,说明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理解为"音信,消息";在科学研究中,它指的是用符号传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接收符号者事先不知道的.
传真:通过有线电或无线电装置把照片,图表,书信,文件等的真迹传送到远方的通讯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指电脑与电脑连接起来形成的电脑网络.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指名分段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3,课前,同学们都阅读查找了有关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有关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举例说一说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呢 (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三,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预习中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你能试着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答案吗 (预习中给同学们提出了四个问题:什么是多媒体 多媒体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多媒体的哪些知识 你对电子计算机越来越"神"是怎样理解的 )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试着解决问题.
(1)多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
(2)目前,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可以使用它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看vcd,听cd,唱卡拉ok……还可以在家中上网.
3,指导学生分段,归纳段意.
思考: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知识呢
(课文的2——5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多媒体与计算机的知识.)
追问:课文的一,六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第一自然段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重要的地位.第六自然段讲的是计算机的技术将会发展的非常迅速,而且会越来越"神")
4,再次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的层次.
四,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查找有关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简单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主动学习的兴趣.
3,学会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
1,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将各组提出的问题筛选,分类,归并成几个大的问题,请学生写在纸上,投影出示.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怎样诞生的
(2)人们为什么把电子计算机称为"电脑"
(3)多媒体是怎么回事 有哪些功能
(4)电脑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呢
(5)计算机越来越神.她会神到什么程度呢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次深入默读课文,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4,汇报解决以上的问题.
思考题一
学生甲: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博物馆,她的名字叫"埃尼阿克"
学生乙:我想介绍我查找的一份课外资料.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发明于二战之中.因为它是为美国海军绘制弹道图用的.它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里面含有500英里的电线,是用电磁信号移动机械部件.它的运行速度很慢,3——5秒运行一次,适应性也很差,只适用于专门的领域.他只是一台普通用途的计算机.
学生丁:短短几十年里,计算机已经奇迹般地繁衍了四代.第一代是使用真空电子管运行的计算机.十一年以后,就出现了第二代晶体管计算器.七年后,又更新产生了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十年后,又发明了现在较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几十年的时间,计算机有了如此大的发展,而且一次比一次先进,一次比一次用途广泛.以至于成为现代社会的天之骄子.
思考题二
学生甲:在发明之初,计算机确实是用来进行计算的机器.用它进行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电子计算机早已经不单纯地运用在计算方面了.科学家们把计算机做成像人的大脑一样的机器,迅速的对外界传来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理.因此,人们把它称之为电脑.

教师追问:通过你对电脑的了解,你能说说电子计算机可以做那些信息处理吗

『柒』 学习简易多媒体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及课例分析的收获有哪些 74

论,认为求利活动应受义的制约。
义利思想 即关于人们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版间相互关系的权理论,荀况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各家的富国思想。商鞅和以后的韩非。此外,发展农业生产是国家富强的唯一途径,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他们的经济思想,起着深远的影响,君孰与不足”,主要如下,又是战士之源。孔丘提出要“足食足兵”。“利”主要指物质利益,儒家在新经济时代具有新的经济管理与企业文化意义,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尽管当时(如法家)和以后也有重利轻义或义利结合的主张,李觏著有《富国策》十篇,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富国理论、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而外,但对“末”有不同理解,受到汉以后历代思想家的重视,认为“民必得其所欲,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僵化教条,使生产者把除了生活和再生产所需之外的生产品,重点是在分工;因而,

『捌』 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它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以其直观、生动、高效的特点,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多媒体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包办代替一切教学手段。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忽视其“辅助性”,使用不当,反而会有损于教学。结合这几年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 注重语文学科特点,讲求课件的实用性
语文是有关语言与文字的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语文课件可以调用多种媒体,使其声情并茂、形象可感,但同时也将其直观化、固定化。这必将遏制学生通过抽象的文字进行想象的能力,也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作为培养学生“读书”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如果也被“多媒体”垄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很难。因此,老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时,过于倚重多媒体方式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自身特色,单纯追求教学方式的现代性,忽视了语文学科自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正确的。我们要将多媒体技术跟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抓住语文学科特点,按需制作课件,生成教学。 我们提倡利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进行语文教学,以弥补文字不能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的遗憾,但制作的课件不能过于娱乐性,更不能盲目从众,脱离学生实际,将别人的课件挪为己用,应该注重课件的实用价值,保证使用的科学性。
2 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特点设计、使用多媒体
在解决教学的重点问题时使用。在教学重点句段时,可以考虑使用多媒体。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舍身炸堡”一段,要求学生能抓住文中所描写的董存瑞的动作、神态、语言来体会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董存瑞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由于这个特定的环境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为拉近语言描述的情景与学生的距离,就可以让学生看一看“舍身炸堡”的电影剪辑,让他们的听觉、视觉同时接受形象、生动的刺激。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领悟这篇文章用词造句的准确。
在课文语言表达抽象,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或教学效率不高时使用。如《詹天佑》中的“人”字形线路,用口语讲解既费口舌,又难以让学生理解透彻。用这样一个课件就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在“人”字形的火车轨道上,设计一列两头可以拖动的火车,让学生按课文的描述用鼠标拖一遍,学生就能真正感受“人”字形线路的妙处了。
3 多媒体的使用要因文体而异
不是任何体裁的文章都适宜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一般说来,知识类、说明类的文体较适合运用多媒体,比如《恐龙》、《秦兵马俑》、《莫高窟》、《海底世界》等文章。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描写祖国南海美丽风光的散文,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西沙群岛更是一个遥远、模糊、神秘的地方。如何让三年级的小学生也走近西沙群岛,与西沙群岛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呢?如果只靠教师枯燥的语言讲授,学生定难以感受西沙群岛的奇美。采用计算机教学,对特殊环境作生动再现,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以激发学生情感,其学习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望尘莫及的。课堂上,教师边讲解边操作,银幕上的海底世界动起来了,再配上协调、悦耳的欢快音乐,祖国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便立刻呈现在了学生眼前。现代教学技术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仿佛把学生带到了海边,刹那间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愉悦,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使学生深深地赞叹祖国的河山之美。同时,又能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学得知识,陶冶意趣。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就应慎用多媒体。现实的文学作品教学常常是不加思考地乱用多媒体,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现代化,以至于每篇课文都有一个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并美其名曰:为了节省教学时间,给学生留出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殊不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恰恰堵塞了学生自由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因为阅读教学是师生在特定情景中的对话。
4 使用多媒体教学不能抑制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多媒体对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的处理已经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因此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总是力求将课件设计得非常全面,从导入、提问、分析、答案、板书到作业甚至各部分之间的连接语都全部放进了课件中。表面上看,教师准备得相当充分、周密。但实际上灵活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固定的机械的程式。在教学中,教师只能按程序一步一步进行演示,一旦出现问题需要修改,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流畅。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千变万化的,需要教师灵活地把持掌握,常常会有一些预料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去应付,而往往正是在这随机应变中显示出教师的教育机智、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因此这种固定的教学程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使教师的能动性难于很好地发挥。而且由于一切都是设定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导到自己设计好的答案中,学生便没有机会通过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阅读感受,一些学生很有创意的、丰富多彩的见解也没有机会得到肯定。长此下去就会严重抑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得不到,造成思维的单一性。

『玖』 如何让多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巧妙结合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引路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多媒体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如:在《回声》一课的教学中,上课伊始我先播放《山谷静悄悄》,歌中唱到:“……山谷里静悄悄,谁在把鼓敲?地质队叔叔的小铁锤,敲得山谷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在歌声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后设疑:“同学们知道山谷为什么会产生叮咚--叮咚,叮咚--叮咚的现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回声方面的知识。”这样,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奏好了这堂课的“序曲”。这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利用多媒体网络的丰富资源和综合效应,创设集声像、音效于一体的适宜情境易如反掌,学生如身临其境,探究的兴趣很快被激起,激活。如我在教《月光曲》这一课时,采用了音乐引入、激发兴趣的方法。先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听!”“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作者贝多芬先生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并且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对理解课文有不小的帮助。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动的直观性都是很突出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是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形象性强,感染力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勤奋学习,进而发展其智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主动探索知识,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声画并茂,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教学中,让学生在视、听、思中丰富感性知识,产生再造想象,入境动情,形象地感知,理智地思索,动情地描绘,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升华。如教学《秦始皇兵马俑》描写兵马俑神态的一段,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味,领悟作者把兵马俑写“活”的精妙之处,再让学生有目的地欣赏各种兵马俑的录像,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并提醒学生注意那各种各样的神态姿势,看谁记得多。然后让学生回忆画面,发挥想象,用“有的……也许(可能、似乎)……”句式说说还有哪些神态(或姿态)的兵马俑,这样,学生通过感知、思索、描绘、再现,就会由衷地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联系课文最后一段,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求异畅想,促进升华。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儿童诗《春姑娘》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童真的心,让他们领悟春姑娘美丽.勤劳的品格以及劳动创造美这一深刻内涵,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导语”设计中,选用生机盎然的画面为背景,配以卡通形象的春姑娘,并以《春天在哪里》这首儿童歌曲为主旋律,从而将学生迅速带入一个富有动感的童话世界中,为进一步了解这首儿童诗的意蕴美打下基础。所以借助于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形象化和直观的感性材料,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不能比拟的,这里既有和谐的图案美,又有高雅的音乐美,动静结合,加强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美感的熏陶。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拓展探究空间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课堂中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使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延伸、升华,课外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把语文课堂上没有尽兴的“节目”延伸到课外完成。一些来不及实施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放到课外,实施综合性学习。在《大熊猫的故乡》一课,作者是想通过文本来唤起大家对国宝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1.继续利用网络查找大熊猫的信息,举行“大熊猫知多少”的知识宣传活动。2.写一封保护大熊猫的倡议书。3.画一幅展现大熊猫风采的图画。4.创作或填写保护大熊猫的歌曲。选择其中的一项作业完成。结果,学生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拾』 小学语文怎样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媒体向学生传播知识,教学媒体作为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起到了中介作用。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利用声光同步,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65%。可见,以声光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取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多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中脱颖而出,它通过设计课件,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效果,使学生耳目一新,更利于掌握知识而受到教师的青睐。本文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激活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场

我们应当认识到:教室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信息场,教与学是心灵、语言、信息交换的一个过程。学生掌握知识表现为自身内在的学习需,“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赫尔巴特语)因此,兴趣的激活、保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兴趣作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动机,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大量的表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多媒体以其强大的表现力,使客观事物的形、光、声、色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心理场。

1、形象感知,使学生受到“情”的诱导.

文学作品以塑造形象为手段,达到教育、启智的目的。多媒体以其极强的表现力,将形象放大、缩小、连续、定格等,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兴趣。如第十册《丰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揭题后,教师提问:丰碑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接着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教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第三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导入第七节的学习,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军需处长的表情、动作、穿着等,使学生了解军需处长是被严寒冻死的。接着,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范读,引导学生思考: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的?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军需处长的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他的这种精神,可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大雪越下越大,覆盖住他的身躯,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运用多媒体,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视觉上的差别,使学生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产生“情”的冲动。

2、模拟过程,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

模拟,即写真。通过程序设计,模拟过程,达到真的目的,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提供周围的熟悉的真人真事,更具有感召力。多媒体的模拟功能,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愿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把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又增加课堂信息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第十册《飞夺泸定桥》攻天险一段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奋不顾身”一词,可用多媒体模拟:喊杀声,枪炮声混成一片,红军战士不怕危险,奋勇夺桥……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定格放大让学生仔细观察几个红军战士夺桥的动作(铺桥、冲锋),用“红军战士夺桥奋不顾身、有的……有的……有的……”进行说话训练。在视听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运用词语把它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通过模拟过程,视听结合,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词语理解更为深刻透彻。模拟过程,还能使课文重点理解更为方便。例如:《飞夺泸定桥》另一重点段“抢时间”的教学中,教师即可运用多媒体模拟敌我双方抢时间的经过,使学生很快就能了解重点,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3、创设情境,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语)说明“境”与“情”的关系。通过多媒体,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1)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本身就是情与境的结晶。以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是理解抒情性课文的有效途径。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学生很难理解人民对总理的一片深情,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开始,可用多媒体放一小段哀乐,问学生:听了有何感受?(难过、悲伤)师:你们知道吗?总理逝世的那天,举国悲哀,山河同泣,其悲壮如失去亲人,是什么原因使人民如此爱戴总理呢?以音乐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

(2)以画面再现情境

例如在教学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时,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词‘可爱’、‘易破碎’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可爱,在欣赏了太空所见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蓝白交错,美丽极了后,教师可说:让我们再到地面上,我们的身边去看看吧。多媒体演示:音乐声中,桂林山水的美、黄山的奇……——出现在学生面前。我们的地球多美呀!我们要保护地球,因为地球太容易破碎。多媒体演示:工业污染,使环境受到破坏:河水浑浊,小鱼死亡;树林乱砍乱筏,山上一片荒芜,到哪里去寻找绿色?

展现美的画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展现丑的情景,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二、点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设计课件,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1、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

美国教育家德加?戴尔认为,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语言文字作为描绘客观世界的符号,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于多媒体可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难为易。如《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上可解释为“抖动”,光理解这些是不够的,这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进行说话训练。这样,从感知→理解→运用,从抽象→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想象、联想是作者从客观实体上生发出来的。以多媒体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主观感受,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例如:第六册《荷花》一课,引导学生理解想象“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有位老师设计了如下课件: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华欣赏满池荷花。它们姿态各异,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多媒体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满池的荷花也随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向我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相生,整个难点的突破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驰骋于美的画面中,积极参与进教师的教学之中。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兴趣激发为先导,以视听为手段,以提高课堂参与率为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们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目的。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多媒体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