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么给小孩讲这道小学三年级的数学题
啊乖孩子,你看a矿泉水是b矿泉水的4倍。4个b矿泉水就是一个a矿泉水.一个a矿泉水就内是4个b矿泉水。加起来a+b=b+b+b+b+b一二容三四五,看他们加起来有5个b矿泉水而题目又说一共卖了275个,所以b+b+b+b+b=275,即5b=275.b=275/5 b=55. a+b=275 a=220
a为什么要加b? 题目说ab一共啊,当然要加a加b喽
⑵ 小学数学如何进行计算题教学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题教学是重点,也是关键。搞好计算题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数学学习成绩的好坏。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简要谈谈如何开展好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
一、营造鲜活、和谐的课堂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数学课堂亦是如此,在这个演绎人生的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沟通、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有一位名师说过:“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思与悟要和谐、知与行要和谐……”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难道我们就不该走进孩子那五彩缤纷、瑰丽神奇的情感生活,去体验、欣赏他们心中的数学世界,去理解、感受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吗?
如《10以内的减法》的教学片断:
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微笑着问学生:“树上有5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还有几只?”
“还有4只。”有一个学生说道。(其中有2、3个也附和着)
“应该是一只也没有了,因为全都吓跑了。”(其中有94%的学生赞同的点着头)
“还有3只小鸟。”一个清脆的声音在嘈杂声响起。
“怎么会是3只呢?不对,不对。”其他学生纷纷反对。
“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还有3只小鸟’吗?”老师用温柔的语调鼓励着。
“因为5只小鸟是一家人,打死了鸟爸爸,吓走了鸟妈妈,还有3只不会飞的鸟宝宝。”
多么精彩的回答啊!老师和全班同学禁不住为他鼓起掌来。
亲爱的老师,当孩子的回答不在你的标准答案内时,请轻轻地问声“你是怎么想的呢?”;当孩子的做法出乎你的意料时,请悄悄地说句“你为什么这样做的呀?”。相信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我们才能听到“1001”与《一千零一夜》合奏出的美妙旋律,才能看到“7”与“北斗七星”连缀出的斑斓夜空。也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孩子们才会深刻地铭记住:3只可怜的鸟宝宝,以及它们那被打死的鸟爸爸和被吓走的鸟妈妈。
二、心理方面的因素,对症下药
(一)情感不稳定
小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繁时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二)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抄错
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而且形式简单,容易造成小学生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急于求成,致使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当然,计算中抄错了一个小小的数字或符号,那无论你运算顺序怎样正确,解法如何完美,都将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三)多做导致排斥
计算题本来就枯燥,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又短,天性爱玩又使得他们不能够长时间认真做。如果一下子做几十个,学生做得天昏地暗,错误很多,也体现不出学生计算水平高低,做到后来草草完成。而学生做得少,认真做正确率高,改正的也就少了。因此,“成功是成功之母”说的不无道理。每次计算时8―10题足矣,如果用“拔苗助长”式的练错误多,学生也不愿意接受,思想上就会产生排斥,计算错误也就多了。
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注意找出错误的根本和关键,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再针对错误性质、原因和范围,对症下药。
三、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通过每天的训练而慢慢提高的,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对于一次完成盼整面口算来说,学生也是虎头蛇尾,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我教育学生应认真、仔细做每―道题;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的是学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后分散的特点,在实践中,我观察过多次学生口算本上的错误,都是后面比前面多。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在做口算时,如果时间允许,在第二遍口算验算时,从后往前算,这样找出的错题就多,正确率明显提高。
四、理解算理上多下功夫
概念的不理解,法则的不熟练直接导致计算存在很大问题。这是掌握好计算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打好基础,计算能力才有质的飞跃。
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深刻理解,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教学法则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可以将某些法则编成顺口溜,儿歌,这样记忆就更深刻了,运用起来更方便。
五、重视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
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计算时,从审题、计算到书写,一气呵成,中途不东张西望,力争算一题,对一题。在“抄错”这个问题上,我曾经请教过一位教低年级的老前辈,就低年级抄错问题上谈谈怎样预防。她毫无保留地谈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说在平时做题时边轻声读边写。要读出来,当然就得认真看清楚数字了,而由眼睛看到了数字经过大脑分析后说出,就错不了。如果他能读出来后再写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抄错数字。当学生计算时错误很多,老师就急于求成,每次要求学生做很多题来达到练习的目的,而这恰恰相反,导致学生心理上有排斥反应。 如果要让学生做20道题,把这20题分二到三次做,每次只有6-10题,少而精地练,细水长流地练,而且采取一定的表扬或鼓励措施,学生就会很高兴地去做,努力去完成每一道题,以这种“短频快”的步子去练,错误明显减少。计算错误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因此我们应培养学生在作业后必须自我检查、验算的好习惯,我们教师应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要开展好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并非难事,关键是要把握教学中的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⑶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课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课
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不怕应用题,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在应用题教学中能正确分析等量关系是解应用题的关键。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只有对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学生对题目中的某一种数量关系不够清楚,那么也不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而要分析等量关系首先要理解并熟记一些常用的等量关系。例如,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每份数×份数=总数、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以及几何图形计算的有关公式等等。下面就如何分析等量关系举几个例子加以分析:
(一)培养学生解一般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例如,某公司要生产手机54万部,前10天每天生产1.5万部,余下的要在20天完成,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万部?当学生弄清题意后老师就提问要想求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万部?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余下要生产多少和需要的时间)用哪个等量关系?(余下要生产的量÷余下的时间=平均每天要生产的),余下要生产的量题里没告诉我们又要怎么求?用哪个等量关系?(一共要生产的前10天共生产的=余下要生产的量),前10天共生产的又没告诉我们要怎么求?用哪个等量关系?(每天生产1.5万部×10天=前10天共生产的)一个题目分析下来要用到好几个等量关系,只有这样一步一步分析等量关系学生才能找到解应用题的途径,才能列式解答。
(二)培养学生解分数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分数应用题的等量关系的分析要找到题中的关键句,也就是分率句。在分析分数应用题时,我要求学生先从分率句中找出单位“1”的量,然后再写出三个字的等量关系即“1”×=量。例如我国领土辽阔广大,南北相距5500千米,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的52/55。东西相距多少千米?从分率句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的52/55中先找到单位的“1”的量“南北相距的千米数”用南北相距的千米数乘52/55等于东西相距的千米数即南北相距的千米数×52/55=东西相距的千米数。不管是分数乘法或分数除法应用题都可能用相同的等量关系,只要找到了等量关系再根据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计算。
(三)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列方程解应用题找等量关系更是必不可少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可以顺着题意找,找到等量关系后设未知量为x与已知量共同参与列式。例如,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它的等量关系顺着题意,用原有的重量减去卖出的重量就等于剩下的重量即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根据等量关系就可列出方程(x-5×7=40)。
二、注重培养学生列表或画线段图的能力
画图分析应用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整个应用题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应用题是比较抽象的,用列表或画线段图分析能帮助学生弄清题里各数量间的关系。
(一)一般应用题中有关实际数与计划数的问题可以借助列表进行分析
例如,食堂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少吃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可列下表加以分析
每天吃的千克数 天数 总千克数
计划 2 8 0 ÷7 7 天 2 8 0 千克
实际 比计划少吃5 千克 ? 天 2 8 0 千克
从表中很容易看出,要想求实际吃了多少天,就要先求计划每天吃的,用计划每天吃的减去实际比计划每天少吃的5千克就可以求出实际每天吃的,从而求出实际每天吃的列式为:280÷(280÷7-5)。用这种方法分析这类应用题即使程度再差的学生都能解答,特别是中下生效果很好。
(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分析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借助线段图能够帮助学生弄清有关数量和标准量的关系,找到解题的途径。教学时,经常指导学生作线段图训练,使学生掌握作图的基本方法:必须先画表示单位“1”的线段,注意线段的规范性以及作图的灵活性,运用补、截、移、叠等作图技巧,讲究作图的科学性。同时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分析思考,理解数量关系,使学生的思维与作图同步进行。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线段图的直观启示性。
三、注重培养学生对比辨析的能力
对于易混、易错的题目,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变式题组让学生练习、比较,从而掌握解题规律。例如(1)少年宫舞蹈队有23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合唱队有多少人?(2)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通过对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的一倍数已知用算术解(2)的一倍数未知用方程解。又如分数应用题中学生非常容易混淆的两道题:(1)一根绳子8米剪去1/4,还剩多少米?(2)一根绳子8米剪去1/4米,还剩多少米?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1)中的1/4是表示分率,而(2)中的1/4米是表示数量不能混淆。
四、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是解决问题时沿着各种方向、不同途径去探索和思考。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联想训练以及一题多解训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如,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只数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可以用四种不同的方法解答(1)方程解:解:设白兔有x只,则黑免有1/5x只,列方程x+1/5x=18。(2)归一法:从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有5份,黑兔有1份,共6份,用18÷6×1=3(只)求出黑兔,用18÷6×5=15(只)求出黑兔。(3)按比例分配法:从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有5份,黑兔有1份,共6份,黑兔占一共的1/6,白兔占一共的5/6,用18×1/6=3(只)求出黑兔,用18×5/6=15(只)求出白兔。(4)用分数的方法:从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是单位“1”,而黑兔的只数是白兔只数的1/5,18÷(1+1/5)=15(只)是白兔的只数,15×1/5=3(只)是黑兔的只数。平常教学时多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并对多种解法加以比较从中找到最佳的解法。从而使学生懂得,在解应用题时,要尽可能地选用最简捷的方法。
五、注重培养学生验算的能力
验算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自我评价能力的重要步骤。验算的方法有估算、代入,另解。下面就估算举例加以说明。
例如,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要榨出2100千克的油,需要油菜籽多少千克?在做这道题时往往有学生出现2100×42%%=882(千克)的错误解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想一想:要榨2100千克油,只需882千克油菜籽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呢?从而判断答案是错误的。再引导学生重新审题,理解“42%%”的意义,就是表示油是油菜籽的百分之几的数,得出油菜籽千克数×42%%=油的千克数,找到了正确的解法,2100÷12%%=5000(千克),这样就能做到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⑷ 一道小学数学题,怎么讲
1班分得的
是
另外三个班分得总来数自的2分之1就是1班分得的
是
另外三个班分得总数的3分之1,2班分得的是另外三个班分得总数的
1+2分之1,就是2班分得的是另外三个班分得总数的
1+3分之1,3班分得的是另外三个班分得总数的4分之1就是3班分得的是另外三个班分得总数的,用300除以1-1+2分之1-1+3分之1-1+4分之1的差。
⑸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
应用题对孩子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
1、首先要求孩子要能读懂题意,阅专读理解能力必须要培养;
2、理属解题意还要能将公式定理、数字和题意结合,做出列式解答;
3、解答过程中,还要要求计算不出错,对孩子计算能力也是种考验。
所以,如果孩子应用题做的不好,建议参考这几点,对照孩子哪里有不足,加强练习即可。
⑹ 小学一年级数学题应该怎么讲解
解,小红和-个,照一张,和两个照两张,
,,,和几人照就照几张,而照了9张,
则和9人照像了,加上自已就有10个人。
9+1=10(个)
⑺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怎么讲
用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来解答。
⑻ 一道小学数学题 不知道该怎么讲
35-11=24千克,是送出去的苹果,其中1年级小朋友是1份,幼儿园小朋友是2份,一共三份24,除法学了吧,24/3=8,一年级小朋友8千克,幼儿园小朋友8*2=16千克,筐里还有8,一共32
⑼ 给小学生讲解数学题,怎样让上课的过程变成有趣些
让幼儿爱上学习数学,首先要启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给幼儿建立数学认知,把数学生活化、游戏化、儿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性,培养幼儿数学思维。
▋生活中有意识的进行数学教育
▋和孩子做亲子游戏互动
▋教孩子玩做比较游戏
▋教孩子数数之前要让孩子理解数字
启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不仅是数数和加减,要更多地联系实际,让孩子去发现生活中数与形的关系,并引导孩子理解和运用抽象数字后的实际意义,将数学与他的日常联系起来,这是父母给孩子做数学启蒙需要思考的,也是最恰当的方式。
何秋光学前数学,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感兴趣的主题和游戏,从具体到抽象,真正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让每个孩子都爱数学!
⑽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课
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不怕应用题,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在应用题教学中能正确分析等量关系是解应用题的关键。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只有对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学生对题目中的某一种数量关系不够清楚,那么也不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而要分析等量关系首先要理解并熟记一些常用的等量关系。例如,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每份数×份数=总数、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以及几何图形计算的有关公式等等。下面就如何分析等量关系举几个例子加以分析:
(一)培养学生解一般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例如,某公司要生产手机54万部,前10天每天生产1.5万部,余下的要在20天完成,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万部?当学生弄清题意后老师就提问要想求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万部?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余下要生产多少和需要的时间)用哪个等量关系?(余下要生产的量÷余下的时间=平均每天要生产的),余下要生产的量题里没告诉我们又要怎么求?用哪个等量关系?(一共要生产的前10天共生产的=余下要生产的量),前10天共生产的又没告诉我们要怎么求?用哪个等量关系?(每天生产1.5万部×10天=前10天共生产的)一个题目分析下来要用到好几个等量关系,只有这样一步一步分析等量关系学生才能找到解应用题的途径,才能列式解答。
(二)培养学生解分数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分数应用题的等量关系的分析要找到题中的关键句,也就是分率句。在分析分数应用题时,我要求学生先从分率句中找出单位“1”的量,然后再写出三个字的等量关系即“1”×=量。例如我国领土辽阔广大,南北相距5500千米,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的52/55。东西相距多少千米?从分率句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的52/55中先找到单位的“1”的量“南北相距的千米数”用南北相距的千米数乘52/55等于东西相距的千米数即南北相距的千米数×52/55=东西相距的千米数。不管是分数乘法或分数除法应用题都可能用相同的等量关系,只要找到了等量关系再根据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计算。
(三)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列方程解应用题找等量关系更是必不可少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可以顺着题意找,找到等量关系后设未知量为x与已知量共同参与列式。例如,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它的等量关系顺着题意,用原有的重量减去卖出的重量就等于剩下的重量即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根据等量关系就可列出方程(x-5×7=40)。
二、注重培养学生列表或画线段图的能力
画图分析应用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整个应用题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应用题是比较抽象的,用列表或画线段图分析能帮助学生弄清题里各数量间的关系。
(一)一般应用题中有关实际数与计划数的问题可以借助列表进行分析
例如,食堂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少吃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可列下表加以分析
每天吃的千克数 天数 总千克数
计划 2 8 0 ÷7 7 天 2 8 0 千克
实际 比计划少吃5 千克 ? 天 2 8 0 千克
从表中很容易看出,要想求实际吃了多少天,就要先求计划每天吃的,用计划每天吃的减去实际比计划每天少吃的5千克就可以求出实际每天吃的,从而求出实际每天吃的列式为:280÷(280÷7-5)。用这种方法分析这类应用题即使程度再差的学生都能解答,特别是中下生效果很好。
(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分析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借助线段图能够帮助学生弄清有关数量和标准量的关系,找到解题的途径。教学时,经常指导学生作线段图训练,使学生掌握作图的基本方法:必须先画表示单位“1”的线段,注意线段的规范性以及作图的灵活性,运用补、截、移、叠等作图技巧,讲究作图的科学性。同时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分析思考,理解数量关系,使学生的思维与作图同步进行。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线段图的直观启示性。
三、注重培养学生对比辨析的能力
对于易混、易错的题目,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