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学5、6年级数学知识结构表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
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第二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1、一个平行四边形能分割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能分割成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高 (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公式就可以写作:S = a h)。
3、三角形的面积= 底×高÷2 (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公式就可以写作: S = a h÷2)。
4、梯形的面积 = (上底+ 下底)×高÷2 (用S表示平行梯形的面积,用a 、b和h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上、下底和高,公式就可以写作:S = (a + b ) h÷2)。
第三单元:《认识小数》
1、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3、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4、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在这个数万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在数的末尾添写“万”字。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在这个数亿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在数的末尾添写“亿”字。
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1、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各位满十要进一;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0再减。
如:
2、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性质:a-b-c=a-(b+c)
第五单元:《找规律》
( )
( )
( )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1、当长方形的周长不变时,长与宽长度相差的越大,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越小;长与宽长度相差的越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越大。
2、当长方形的面积不变时,长与宽长度相差的越大,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越长;长与宽长度相差的越小,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越短。
3、长方形的长 + 宽 = 长方形周长的一半
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一)》
1、把一个小数乘10、100、10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两位、三位……这个小数就扩大了10倍、100倍、1000倍……。
2|、把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 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一位、两位、三位……这个小数就缩小了10倍、100倍、1000倍……。
3、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就随着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就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第八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
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ha)。测量和计算大面积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km)。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第九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二)》
1.小数乘法的计算算法,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
2.观察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共有几位,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相同的位数点上小数点。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如:
0 . 07 8 4
3、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商不变的原理把除数转换成整数,再按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
4、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有余数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补零继续除。
一个不是零的数乘一个小于1的数,得到的数会比原来小。例如:160×0.05=8 48×0.5=24 89×0.1=8.9 20×0.25=5
6、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是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如:2.56565656.…..
第十单元:《统计》
合计 男 女
总 计 39 18 21
航模小组 14 8 6
民乐小组 8 3 5
书法小组 7 3 4
美术小组 10 4 6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χ第一单元:《方程》
1 aх±b=c 2 aх÷b=c 3 aх+ bх=c
如: 6х+5=23 2х÷5=4 2x+3x=10
解:6х+5-5=23-5 解:2х=4×5 解 5x=10
6х=18 2х=20 x=10÷5
Х=18÷6 х=20÷2 x=2
Х=3 х=10
4、用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如:大树高64米,比小树高度的2倍少22米,小树高多少米?(小树高度×2-22=大树高度)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1、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或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就是用整数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不变,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如:3个 是多少? ×3= + + = 或 ×3= =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分数乘分数就是用分子相乘的积作为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如: 的 是多少? × = = =
3、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如: 和 互为倒数,也可以说成 的倒数是 。 如: × =1
4、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如: ÷2= × = = =
5、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第三单元:《比》
1、比的意义 a:b 中的 “:”是比号,比号前面的数a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b叫做比的后项。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比值。
如: 比 比值
3 : 5 =
比的前项 比的后项
2、两个数的比可以写成除法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如下表:
联
系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区
别 两个数的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3、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就是比的基本性质。
4、把不是整数比的比化成整数比,再把不是最简整数比的化成最简整数比,这就叫化简比。如:
30:20=(30÷10):(20÷10) (除以最大公约数)
=3:2 (最简整数比)
2.4:3.6=(2.4×5):(3.6×5) (把小数化成整数)
=12:18
=(12÷6):(18÷6) (除以最大公约数)
=2:3 (最简整数比)
: = ×6: ×6 (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3 (最简整数比)
第四单元:《百分数》
1、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百分号为“%”。
如:32.5%读作百分之三十二点五。
2、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意义不同;记法不同;分数既可作分率,也可作量,而百分数是分率,不能作量,后面不能带单位。
3、百分数、小数的互化。
百分数化为小数:去掉%号,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如:78%=0.78
小数化为百分数: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在后面加上百分号,
如:1.02=102%
4、百分数、分数的互化。
分数化成百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得小数后,按小数化百分数的方法进行。如: =4÷5=0.8=80%
百分数化分数,写成分数形式,再进行化简,如:20%= =
5、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如甲是30,乙是50,甲是乙的百分之几?如:30÷50=0.6=60%
6、各种百分率的意义:
出勤率=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100%
稻谷出米率=大米数量÷稻谷数量×100%
合格率=合格人数÷总人数×100%
第五单元:《替换和假设,就是把复杂问题变为简单问题》
1、替换。如:钢笔的价钱是铅笔的3倍。
策略:把钢笔换成3支铅笔,或把3支铅笔换成1支钢笔
2、假设。如:苹果每千克11元,梨每千克8元,共买了苹果和梨11千克,一共用100元,各买了多少千克?
策略1:假设每千克梨也是11元,就有
11×11-100=21(元)
21÷(11-8)=7(千克)
策略2:假设每千克苹果也是8元,就有
100-11×8=12(元)
12÷(11-8)=4(千克)
第六单元:《可能性》
第七单元:《空间与图形》
1、长方体的特点: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相对应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
2、正方体的特点: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条棱也相等。
3、表面积:长(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1)长方体(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表面积的单位是“平方”。
(2)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用字母表示 S=2(ab+ah+bh)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用字母表示 S=6a²
4、 体积和容积
(1)、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cm³)、立方分米(dm³)、立方米(m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毫升。1升=1000毫升, 1立方分米=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3)、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4)、长(正)方体容积的计算与体积求法相同,但长度要取内沿。
Ⅱ 小学数学基本概念大全
统计概率与小学数学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刘京莉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因为在信息社会,收集、整理、描述、展示和解释数据,根据情报作出决定和预测,已成为公民日益重要的技能。因此小学数学加入这部分内容是完全必要的,本文将探讨的问题是小学教师应明确哪些基本概念,使教学既具有科学性同时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如何使学生在形成和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统计意识、发展用统计的方法解释数据、表达及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用多种方式来收集、整理和展示他们的思考的能力;统计与概率与小学其它部分的内容是如何联系的。
一、基本概念
1.描述统计。
通过调查、试验获得大量数据,用归组、制表、绘图等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归纳、整理,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反映其分布特征的方法,如:小学数学中的制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都是描述统计。另外计算集中量所反映的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如算术平均数、中位数、总数、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也属于描述统计的范围。其目的是将大量零散的、杂乱无序的数字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简缩、概括,使事物的全貌及其分布特征清晰、明确地显现出来。
2.概率的统计定义。
人们在抛掷一枚硬币时,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事先是不能确定的,但是当我们在相同的条件下,大量重复地抛掷同一枚均匀硬币时,就会发现“出现正面”或“出现反面”的次数大约各占总抛掷次数的: 左右。这里的“大量重复”是指多少次呢?历史上不少统计学家,例如皮尔逊等人作过成千上万次抛掷硬币的试验,其试验记录如下:
可以看出,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出现正面的频率波动越来越小,频率在0.5这个定值附近摆动的性质是出现正面这一现象的内在必然性规律的表现,0.5恰恰就是刻画出现正面可能性大小的数值,0.5就是抛掷硬币时出现正面的概率。这就是概率统计定义的思想,这一思想也给出了在实际问题中估算概率的近似值的方法,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可将频率作为概率的近似值。
例如100粒种子平均来说大约有90粒种子发芽,则我们说种子的发芽率为90%;
某类产品平均每1000件产品中大约有10件废品,则我们说该产品的废品率为1%。在小学数学中用概率的统计定义,一般求得的是概率的近似值,特别是次数不够大时,这个概率的近似值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例如:某地区30年来的10月6日的天气记录里有25次是秋高气爽、晴空万里,问下一年的10月6日是晴天的概率是多少?
因为前30年出现晴天的频率为0.83,所以概率大约是0.83。
3.概率的古典定义。
对某一类特殊的试验,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求它的概率。抛掷一枚硬币时,试验的结果有2种:出现正面、出现反面;由于硬币是均匀的,通过直观分析可以看出出现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相同,都是。进一步研究:
某试验具有以下性质
(1)试验的结果是有限个(n个)
(2)每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硬币、骰子是均匀的,抛掷时出现每一面的可能性都相同)
如果事件A是由上述n个结果中的m个组成,则称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m/n。
例:掷一颗均匀的骰子,求出现2点的概率。
由于这个试验满足概率的古典定义的两个条件,且n=6,m=1,∴出现2点的概率是。
又:求出现偶数点的概率?出现偶数点这一事件包含3个结果,2点、 4点、6点。m=3
出现偶数点的概率是,即。
概率的古典定义不用大量地去试验,只要试验的结果为等可能的有限个的情况,通过分析找出m、n,其概率就可以求出了,其优点是便于计算,但概率的古典定义不如概率的统计定义适用面广,如抛掷一个酒瓶盖子时,就不满足出现每一面的可能性都相同的条件,因此出现正面的概率就不能用概率的古典定义去求,而要用统计定义去近似地求它的概率。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避免学习过多或艰深的术语,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应该非形式地介绍概率思想,而非严格的定义、单纯的计算,因此,在小学经常用“可能性”来代替“概率”这个概念。但作为教师应该懂得它的意义,否则就会出笑话。有的教师让学生在课上做 20次抛掷硬币的试验,希望学生能得到出现正面的可能性是,因为抛掷的次数少,所以要得出10次正面,是很难做到的,概率的统计定义一般得出的是概率的近似值。
二、在学习统计与概率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统计的内容是用数字描述和解释我们周围的世界,应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如:可以设计成一个活动,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其中;提出关键的问题;搜集和整理数据;应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分析数据;作出推测,并用一种别人信服的方式交流信息。同时体会对数据的收集、处理会获得某些新的信息。
例如:组织一次班会活动,目的是增进同学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交流。首先让学生们自己选题,希望了解哪些信息:“同学们每天怎么来上学?”;“每个月都有多少同学过生日?”;“同学们喜欢读哪类图书?”;“同学们的爱好是什么?”;“我们最喜爱的运动”;“我们最喜爱的动物”…然后学生们分组去调查收集数据,用表格归纳整理,并且制成各种统计图:如:
从统计图可以知道,喜欢动物故事的同学最多,根据这个统计结果,班里可以组织一个动物研究会,办一个动物图片展览,到野生动物园去参观等。全班同学还可以把各种图表制成墙报、手抄报把自己的班级介绍给全校其他同学等。
三、统计、概率与小学其它内容的联系
例1
上面各图中表示黑色区域的分数分别为;;;,小学生即使没有学习几何图形的概念也可以通过分数的意义知道2号黑色区域最容易投中,因为根据分数的意义它占总面积的比最大,为。
例2
从红球所占的比例来看,1号袋为; 2号袋为;3号袋为击,因此相比之下,1号袋最容易抽出红球。
例3下面是用扇形统计图统计的资料
对小学生来讲,扇形统计图的难点在于不同的圆心角所代表的部分的百分数表示及百分数表示的圆心角的度数,而对于—上面图中有特殊圆心角时,可避开圆心角,用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得出喜欢英语课的,科学课的,数学课的;参加球类兴趣小组的有50%;参加乐队的18%。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统计与概率可以为发展和运用比、分数、百分数和小数这些概念提供背景。因此我们可以用建构的方式,建立这部分内容与小学其它知识的联系和建构有意义的认知结构,从而更深入、更灵活地学习。
总之,在小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既要具有科学性又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它还是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它也是架起与其它内容之间的桥梁。
和差问题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应用题,叫做和差问题。一般关系式有:
(和-差)÷2=较小数
(和+差)÷2=较大数
例:甲乙两数的和是24,甲数比乙数少4,求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24+4)÷2
=28÷2
=14 →乙数
(24-4)÷2
=20÷2
=10 →甲数
答:甲数是10,乙数是14。
差倍问题
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应用题,叫做差倍问题。基本关系式是:
两数差÷倍数差=较小数
例:有两堆煤,第二堆比第一堆多40吨,如果从第二堆中拿出5吨煤给第一堆,这时第二堆煤的重量正好是第一堆的3倍。原来两堆煤各有多少吨?
分析:原来第二堆煤比第一堆多40吨,给了第一堆5吨后,第二堆煤比第一堆就只多40-5×2吨,由基本关系式列式是:
(40-5×2)÷(3-1)-5
=(40-10)÷2-5
=30÷2-5
=15-5
=10(吨) →第一堆煤的重量
10+40=50(吨) →第二堆煤的重量
答:第一堆煤有10吨,第二堆煤有50吨。
还原问题
已知一个数经过某些变化后的结果,要求原来的未知数的问题,一般叫做还原问题。
还原问题是逆解应用题。一般根据加、减法,乘、除法的互逆运算的关系。由题目所叙述的的顺序,倒过来逆顺序的思考,从最后一个已知条件出发,逆推而上,求得结果。
例:仓库里有一些大米,第一天售出的重量比总数的一半少12吨。第二天售出的重量,比剩下的一半少12吨,结果还剩下19吨,这个仓库原来有大米多少吨?
分析:如果第二天刚好售出剩下的一半,就应是19+12吨。第一天售出以后,剩下的吨数是(19+12)×2吨。以下类推。
列式:[(19+12)×2-12]×2
=[31×2-12]×2
=[62-12]×2
=50×2
=100(吨)
答:这个仓库原来有大米100吨。
置换问题
题中有二个未知数,常常把其中一个未知数暂时当作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假设性的运算。其结果往往与条件不符合,再加以适当的调整,从而求出结果。
例:一个集邮爱好者买了10分和20分的邮票共100张,总值18元8角。这个集邮爱好者买这两种邮票各多少张?
分析:先假定买来的100张邮票全部是20分一张的,那么总值应是20×100=2000(分),比原来的总值多2000-1880=120(分)。而这个多的120分,是把10分一张的看作是20分一张的,每张多算20-10=10(分),如此可以求出10分一张的有多少张。
列式:(2000-1880)÷(20-10)
=120÷10
=12(张)→10分一张的张数
100-12=88(张)→20分一张的张数
或是先求出20分一张的张数,再求出10分一张的张数,方法同上,注意总值比原来的总值少。
盈亏问题(盈不足问题)
题目中往往有两种分配方案,每种分配方案的结果会出现多(盈)或少(亏)的情况,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做盈亏问题(也叫做盈不足问题)。
解答这类问题时,应该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求出由于每份数的变化所引起的余数的变化,从中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被分配物品的数量。其计算方法是:
当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时:
每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当两次都有余数时:
总份数=(较大余数-较小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当两次都不足时:
总份数=(较大不足数-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例1、解放军某部的一个班,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如果每人栽5棵树苗,还剩下14棵树苗;如果每人栽7棵,就差4棵树苗。求这个班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棵树苗?
分析:由条件可知,这道题属第一种情况。
列式:(14+4)÷(7-5)
=18÷2
= 9(人)
5×9+14
=45+14
=59(棵)
或:7×9-4
=63-4
=59(棵)
答:这个班有9人,一共有树苗59棵。
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两人的年龄差不变,而倍数差却发生变化。
常用的计算公式是:
成倍时小的年龄=大小年龄之差÷(倍数-1)
几年前的年龄=小的现年-成倍数时小的年龄
几年后的年龄=成倍时小的年龄-小的现在年龄
例1、父亲今年54岁,儿子今年12岁。几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
(54-12)÷(4-1)
=42÷3
=14(岁)→儿子几年后的年龄
14-12=2(年)→2年后
答:2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
例2、父亲今年的年龄是54岁,儿子今年有12岁。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7倍?
(54-12)÷(7-1)
=42÷6
=7(岁)→儿子几年前的年龄
12-7=5(年)→5年前
答:5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7倍。
例3、王刚父母今年的年龄和是148岁,父亲年龄的3倍与母亲年龄的差比年龄和多4岁。王刚父母亲今年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148×2+4)÷(3+1)
=300÷4
=75(岁)→父亲的年龄
148-75=73(岁)→母亲的年龄
答:王刚的父亲今年75岁,母亲今年73岁。
或:(148+2)÷2
=150÷2
=75(岁)
75-2=73(岁)
鸡兔问题
已知鸡兔的总只数和总足数,求鸡兔各有多少只的一类应用题,叫做鸡兔问题,也叫“龟鹤问题”、“置换问题”。
一般先假设都是鸡(或兔),然后以兔(或鸡)置换鸡(或兔)。常用的基本公式有:
(总足数-鸡足数×总只数)÷每只鸡兔足数的差=兔数
(兔足数×总只数-总足数)÷每只鸡兔足数的差=鸡数
例:鸡兔同笼共有24只。有64条腿。求笼中的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3k W UEw9I0
R,@ F/|1V7YWd-r0
Gb(e(o/X3QE&dL$Z0 凤凰博客h7IM?pJ'u7NV
'IG\ rf Y E0
(64-2×24)÷(4-2)
=(64-48)÷(4-2)
=16 ÷2
=8(只)→兔的只数
24-8=16(只)→鸡的只数
答:笼中的兔有8只,鸡有16只
凤凰博客3@8Zp|S5|+U
。
牛吃草问题(船漏水问题)
若干头牛在一片有限范围内的草地上吃草。牛一边吃草,草地上一边长草。当增加(或减少)牛的数量时,这片草地上的草经过多少时间就刚好吃完呢?
例1、一片草地,可供15头牛吃10天,而供25头牛吃,可吃5天。如果青草每天生长速度一样,那么这片草地若供10头牛吃,可以吃几天?
分析:一般把1头牛每天的吃草量看作每份数,那么15头牛吃10天,其中就有草地上原有的草,加上这片草地10天长出草,以下类推……其中可以发现25头牛5天的吃草量比15头牛10天的吃草量要少。原因是因为其一,用的时间少;其二,对应的长出来的草也少。这个差就是这片草地5天长出来的草。每天长出来的草可供5头牛吃一天。如此当供10牛吃时,拿出5头牛专门吃每天长出来的草,余下的牛吃草地上原有的草。
(15×10-25×5)÷(10-5)
=(150-125)÷(10-5)
=25÷5
=5(头)→可供5头牛吃一天。
150-10×5
=150-50
=100(头)→草地上原有的草可供100头牛吃一天
100÷(10-5)
=100÷5
=20(天)
答:若供10头牛吃,可以吃20天。
例2、一口井匀速往上涌水,用4部抽水机100分钟可以抽干;若用6部同样的抽水机则50分钟可以抽干。现在用7部同样的抽水机,多少分钟可以抽干这口井里的水?
(100×4-50×6)÷(100-50)
=(400-300)÷(100-50)
=100÷50
=2
400-100×2
=400-200
=200
200÷(7-2)
=200÷5
=40(分)
答:用7部同样的抽水机,40分钟可以抽干这口井里的水。
公约数、公倍数问题
运用最大公约数或最小公倍数解答应用题,叫做公约数、公倍数问题。
例1:一块长方体木料,长2.5米,宽1.75米,厚0.75米。如果把这块木料锯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木块,不准有剩余,而且每块的体积尽可能的大,那么,正方体木块的棱长是多少?共锯了多少块?
分析:2.5=250厘米
1.75=175厘米
0.75=75厘米
其中250、175、75的最大公约数是25,所以正方体的棱长是25厘米。
(250÷25)×(175÷25)×(75÷25)
=10×7×3
=210(块)
答:正方体的棱长是25厘米,共锯了210块。
例2、两啮合齿轮,一个有24个齿,另一个有40个齿,求某一对齿从第一次接触到第二次接触,每个齿轮至少要转多少周?
分析:因为24和40的最小公倍数是120,也就是两个齿轮都转120个齿时,第一次接触的一对齿,刚好第二次接触。
120÷24=5(周)
120÷40=3(周)
答:每个齿轮分别要转5周、3周。
分数应用题
指用分数计算来解答的应用题,叫做分数应用题,也叫分数问题。
分数应用题一般分为三类: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其中每一类别又分为二种,其一:一般分数应用题;其二: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例1:育才小学有学生1000人,其中三好学生250人。三好学生占全校学生的几分之几?
答:三好学生占全校学生的。
例2:一堆煤有180吨,运走了。走了多少吨?
180×=80(吨)
答:运走了80吨。
例3:某农机厂去年生产农机1800台,今年计划比去年增加。今年计划生产多少台?
1800×(1+)
=1800×
=2400(台)
答:今年计划生产2400台。
例4:修一条长24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完全长的,第二天修完余下的。还剩下多少米?
2400×(1-)×(1-)
=2400××
=1200(米)
答:还剩下1200米。
例5:一个学校有三好学生168人,占全校学生人数的。全校有学生多少人?
168÷=840(人)
答:全校有学生840人。
例6:甲库存粮120吨,比乙库的存粮少。乙库存粮多少吨?
120÷=120×=180(吨)
答:乙库存粮180吨。
例7:一堆煤,第一次运走全部的,第二次运走全部的,第二次比第一次少运8吨。这堆煤原有多少吨?
8÷(-)
= 8÷
=48(吨)
答:这堆煤原有48吨。
工程问题
它是分数应用题的一个特例。是已知工作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三个量中的两个求第三个量的问题。
解答工程问题时,一般要把全部工程看作“1”,然后根据下面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6q1U]7in!S7x0
凤凰博客tr IJ0OYWV
P tAd)J.IH0
&h|il)t&ZS6h&kC0
nVg2v IdgI0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F5q/f,z5b@y0
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凤凰博客q!q1Nc3E-n`a9[Q$M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凤凰博客9FA*o d#`7I!l
例1: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18天,乙队单独做需要24天。如果两队合作8天后,余下的工程由甲队单独做,还要几天完成?
N W5l,VjH`|0
凤凰博客+ZO'R HhI
凤凰博客hq$TU!bO$rEQ
凤凰博客6O]p/ZV2wc
[1-()×8]÷
,l!l9zI"b&W0
=[1-]÷
=×18
=4(天)
答:(略)。
凤凰博客1Q0RO&]%owG
例2:一个水池,装有甲、乙两个进水管,一个出水管。单开甲管2小时可以注满;单开乙管3小时可以注满;单开出水管6小时可以放完。现在三管在池空时齐开,多少小时可以把水池注满?
|5W.WuC3p0
凤凰博客 SX}9q7|f
凤凰博客UO`8_%F(u8Br
"[6Xr3MHv)I0 1÷(+-) 凤凰博客I@ ?b&W+CD
=1÷
=1(小时)
答:(略)
凤凰博客o Sj4ON:}2\/a+N
百分数应用题
这类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式大致相同,仅求“率”时,表达方式不同,意义不同。
例1.某农科所进行发芽试验,种下250粒种子。发芽的有230粒。求发芽率。
答:发芽率为92%。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Ѕ=πr
1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12、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V =abh
13、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 =6a
14、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a
15、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 S=ch
16、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
S=2πr +2πrh=2π(d÷2) +2π(d÷2)h=2π(C÷2÷π) +Ch
17、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V=πr h=π(d÷2) h=π(C÷2÷π) h
18、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
V=Sh÷3=πr h÷3=π(d÷2) h÷3=π(C÷2÷π) h÷3
19、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积=底面积×高 V=Sh
Ⅲ 搜集分析一套小学数学教材或中学物理教材的结构
中学物理教材的结构
教材结构主要是教材的知识结构。一般情况下,这种知识结构还可以按层次不同分为主结构、亚结构和微结构。主结构是指由教材自成体系的或相对独立的“知识群”(如力、热、电等)在教材中的排列顺序构成。“知识群”的不同排列,就构成了不同风格的教材体系。一般情况下,“知识群”排列分以下四种情况:
A.知识群由易到难排列;
B.知识群由物理学科本身结构排列;
C.知识群按学生心理发展顺序进行排列;
D.知识群按社会需要进行排列。
如我国1978年的初中物理教材体系为:“力—热—电—磁—光”的顺序排列。当然,如果两本初中物理教材的主结构相同,但其知识群内的亚结构排列不一定相同,这样仍能形成不同风格的物理教材。而实际教材的体系一方面反映了知识群或知识群内的各知识点的排列关系,另一方面却又反映了编教材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如1952年的初中物理教材的主结构为“力—声—热—声—光—电—磁”,这就反映了当时学习苏联的政治风气,教材结构几乎照搬苏联物理教材的格式。
总的来说,不同知识群的排列构成教材的主结构,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其与教育目的有密切的联系。不同知识块(如章)的排列形成亚结构,不同知识点(节或节以下的具体材料)的排列生成微结构。本节内容仅从主结构上做一些粗浅的讨论。
1.中学物理教材主结构概貌
(1)初中物理教材主结构概貌。
建国以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印的七套初中物理教材,其主结构如下:
表2-19 中学物理(初中)教材主结构统计表
序号
出版时间
书名
主结构
1
1950年
实用物理
力—热—声—光—磁—电
2
1952年
初中物理
力—声—热—声—光—电—磁
3
1956年
初中物理
力—声—热—力—热—电—磁—光
4
1961年
初中物理
力—声—热—光—电—磁
5
1963年
初中物理
力—声—光—热—电—磁
6
1978年
初中物理
力—热—电—磁—光
7
1987年
初中物理
力—光—热—电—磁
(2)高中物理教材主结构概貌。
高中物理教材的主结构变化不像初中物理教材那么频繁。建国以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七套全国统编教材,其主结构全部采用“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形成了一定的体系,说明我国高中物理教材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反映了这种结构的科学性及其发展的趋势。
从我国不同时期的高中物理教材的主结构看,建国前主要以“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磁学—电学”为主。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迫切需要对物理教材充实新的物理知识,因而在建国后,自然地增加“原子物理学”内容。从建国前后的高中物理教材的主结构发现,虽然结构上有一定的变化,但是“力学—热学”不但相对位置不变,而且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被一直保留下来,表现出教材主结构的继承性。
2.高中物理教材的亚结构
七套高中物理教材的亚结构情况是:
(1)力学部分:其亚结构形式多种多样,还未形成一定的、比较稳固的体系。1950年版、1956年版和1963年版是以“运动”开始,到了1980年版以后,逐渐转向以“力”的概念开始,说明这部分内容是以力的概念为基础展开,同时也表明这种趋势是力学部分的亚结构经过多次变动后的一种稳定。
(2)热学部分:本部分是以“热学—内能、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物体的性质—物态变化”形式为其主流。
(3)电磁部分:除1950年版外,其亚结构都为“电学—稳恒电流—物质的导电性—磁学—电磁感应—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表现出稳定的结构体系。40年代之前高中物理教材多数把电学和磁学分开。随着物理学本身的发展,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电学和磁学被归结为同一“知识群”,其结构也由原来的“磁学—电学”变为“电学—磁学—电磁感应”。
(4)光学:除1979年版外,其余各版的亚结构都为“光学—光的波动性—光的粒子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5)原子物理学:除1950年版外,其余都为“原子结构—原子核”,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由上分析可知,建国以来,中学物理教材体系高中物理基本上是稳的,而初中的变化就比较明显,尤其是1986年以后,初中物理教材出现了“一纲多本”的趋势,仔细分析这“一纲多本”的教材,实际上各种体系变化只是稍有不同,内容基本上符合九年义务制教育物理课程。物理教材结构基本上还是以知识结构为主。如“力—热—电—光—原”;“光—力—热—电—原”;“电—力—热—光—原”;或先从各种物理现象再讲物理概念,然后逐步加深等体系。当然,关于教材结构的安排,先讲哪些知识,后讲哪些知识,这并不是关键。要防止为变体系而变体系。对教材体系的确定,应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经验,总结出符合教材体系编排规律,知识发展内在逻辑,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体系,关于如何确定体系,有待于进一步总结。
3.影响中学物理教材的结构分析
为什么教材的结构会如此的丰富?分析其原因,其中主要的有:
(1)格致学:据《清会典》记载,格致学分为力学、水学、声学、气学、火学、光学、电学七部分,这对后来的初中物理教材形成力、热、声、光、电等结构有直接的影响,后来物理教材的力学包括格致学中的“力学、水学、气学”。
可见《清会典》关于格致学的划分(力、水、声、气、光、电等),是导致了早年物理教材“力—热—声—光—磁—电”这种结构之原因。
(2)继承性:教材结构一旦被确立,定会对将来的教材产生影响。一方面说明教材体系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材体系的继承性。
纵观建国以来的教材体系,从1952年版到1963年版,教材开始都以“力—声”为体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物理学和科学的发展:物理教材的结构受物理学和科学发展的影响,如物理学在17世纪时,经典力学已有很大发展,力学在17、18世纪一直为带头学科,因而反映在教材之中的体系,力学内容被列为首席,这是相当自然的事情。到19世纪,物理学的带头学科发展为电学、热学,因而电学、热学成了继力学以后又十分重要的知识群。在教材中反映出来的是“力—磁电—热学……”。我国的早期初中教材基本上是这一模式。
在经典物理学建立和发展的年代,物理科学是以“实验型”为主,反映在教材结构方面为“归纳型”。到了20世纪以后,物理学已由“实验型”转向“理论型”。物理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也由“归纳型”逐渐向探索性的“演绎法”转化。由此,在教材中的结构也由“归纳型”逐渐过渡到“演绎型”结构。我国在60年代自编的物理教材大多属于此类。可以说,演绎型结构是物理学研究方法及其科学思维在教材结构上的体现。
(4)课程论:教材结构的确定,通常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而课程论恰是指导教材结构形成的基本理论,对教材结构有着直接的作用。如初中课本的体系以“力、热、电、光”等来安排教材结构,这明显是受知识中心课程论(也叫科目中心论,教材中心论)的影响。它强调的是知识的类别性,其次才是学科内部的逻辑性。受此影响,物理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并按力、热、电等知识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教材结构。因此,力学是基础,一直被排在教材的榜首。
(5)S—O—R理论:现代心理学的“刺激—有机体的内部变化(中间变量)—反映”理论揭示出,给出一个刺激(S),经过有机体内部变化(O),就有一个反映(R)。教师讲解教材,给学生一个刺激,学生对听课内容进行消化,然后通过做作业或回答问题的形式反映对刺激的接收程度。受此理论影响,几乎所有教材都采用了“正文(刺激)—习题(反映)”这种结构。
4.现行高中物理教材存在的问题
21世纪将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代的教学手段将与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密切联系,而现行的高中物理教材,很难适应这一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也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的高中物理课本仍然是以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观设计的。过分强调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问逻辑,造成专业化与经院式的倾向,忽视学生对实用知识的获得和一般技能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在教材中只重视学生的升学,很少顾及学生的就业问题;只强调知识的继承性、结论性,忽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现行的高中“二、一分段,高三分流”体制,使得普通高中1、2年级,理科和文科学生使用同一教材,使得文科生感到物理太难,而产生重文轻理的思想,到了高三又不再学物理学。因此,这样更不利于文科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的建立。待走上工作岗位时,对大量新的科技知识一筹莫展,而理科生又感到教材偏浅,难以在物理学方面有所发展。
(3)现行教材注重学科的逻辑结构,忽视学生的个性心理结构,忽视社会需要,也忽视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不利于对学生的整体自然观、价值观和科学态度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Ⅳ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有哪些
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小学数学都有很大的难度,其实小学数学属于基础类的知识比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小学,是一个需要养成良好习惯的时期,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学习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学数学有哪些技巧?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的技巧就是多做练习题,掌握基本知识.另外就是心态,不能见考试就胆怯,调整心态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这些技巧,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进入到数学的海洋中去.
Ⅳ 如何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堂教学各个组成部分,即教学环节的搭 配和排列,它是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的.数学课的结构不可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所以研究数学课堂教学结构 主要是探讨有关讲和练的搭配和排列.一般来说,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是由铺垫、新课引入、新授、巩固练习、本课总结和课堂作业等几个基本教学环节组成,只有正 确处理好这些基本教学环节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Ⅵ 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都有哪些
统计概率与小学数学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刘京莉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因为在信息社会,收集、整理、描述、展示和解释数据,根据情报作出决定和预测,已成为公民日益重要的技能。因此小学数学加入这部分内容是完全必要的,本文将探讨的问题是小学教师应明确哪些基本概念,使教学既具有科学性同时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如何使学生在形成和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统计意识、发展用统计的方法解释数据、表达及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用多种方式来收集、整理和展示他们的思考的能力;统计与概率与小学其它部分的内容是如何联系的。
一、基本概念
1.描述统计。
通过调查、试验获得大量数据,用归组、制表、绘图等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归纳、整理,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反映其分布特征的方法,如:小学数学中的制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都是描述统计。另外计算集中量所反映的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如算术平均数、中位数、总数、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也属于描述统计的范围。其目的是将大量零散的、杂乱无序的数字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简缩、概括,使事物的全貌及其分布特征清晰、明确地显现出来。
2.概率的统计定义。
人们在抛掷一枚硬币时,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事先是不能确定的,但是当我们在相同的条件下,大量重复地抛掷同一枚均匀硬币时,就会发现“出现正面”或“出现反面”的次数大约各占总抛掷次数的: 左右。这里的“大量重复”是指多少次呢?历史上不少统计学家,例如皮尔逊等人作过成千上万次抛掷硬币的试验,其试验记录如下:
可以看出,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出现正面的频率波动越来越小,频率在0.5这个定值附近摆动的性质是出现正面这一现象的内在必然性规律的表现,0.5恰恰就是刻画出现正面可能性大小的数值,0.5就是抛掷硬币时出现正面的概率。这就是概率统计定义的思想,这一思想也给出了在实际问题中估算概率的近似值的方法,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可将频率作为概率的近似值。
例如100粒种子平均来说大约有90粒种子发芽,则我们说种子的发芽率为90%;
某类产品平均每1000件产品中大约有10件废品,则我们说该产品的废品率为1%。在小学数学中用概率的统计定义,一般求得的是概率的近似值,特别是次数不够大时,这个概率的近似值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例如:某地区30年来的10月6日的天气记录里有25次是秋高气爽、晴空万里,问下一年的10月6日是晴天的概率是多少?
因为前30年出现晴天的频率为0.83,所以概率大约是0.83。
3.概率的古典定义。
对某一类特殊的试验,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求它的概率。抛掷一枚硬币时,试验的结果有2种:出现正面、出现反面;由于硬币是均匀的,通过直观分析可以看出出现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相同,都是。进一步研究:
某试验具有以下性质
(1)试验的结果是有限个(n个)
(2)每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硬币、骰子是均匀的,抛掷时出现每一面的可能性都相同)
如果事件A是由上述n个结果中的m个组成,则称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m/n。
例:掷一颗均匀的骰子,求出现2点的概率。
由于这个试验满足概率的古典定义的两个条件,且n=6,m=1,∴出现2点的概率是。
又:求出现偶数点的概率?出现偶数点这一事件包含3个结果,2点、 4点、6点。m=3
出现偶数点的概率是,即。
概率的古典定义不用大量地去试验,只要试验的结果为等可能的有限个的情况,通过分析找出m、n,其概率就可以求出了,其优点是便于计算,但概率的古典定义不如概率的统计定义适用面广,如抛掷一个酒瓶盖子时,就不满足出现每一面的可能性都相同的条件,因此出现正面的概率就不能用概率的古典定义去求,而要用统计定义去近似地求它的概率。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避免学习过多或艰深的术语,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应该非形式地介绍概率思想,而非严格的定义、单纯的计算,因此,在小学经常用“可能性”来代替“概率”这个概念。但作为教师应该懂得它的意义,否则就会出笑话。有的教师让学生在课上做 20次抛掷硬币的试验,希望学生能得到出现正面的可能性是,因为抛掷的次数少,所以要得出10次正面,是很难做到的,概率的统计定义一般得出的是概率的近似值。
二、在学习统计与概率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统计的内容是用数字描述和解释我们周围的世界,应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如:可以设计成一个活动,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其中;提出关键的问题;搜集和整理数据;应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分析数据;作出推测,并用一种别人信服的方式交流信息。同时体会对数据的收集、处理会获得某些新的信息。
例如:组织一次班会活动,目的是增进同学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交流。首先让学生们自己选题,希望了解哪些信息:“同学们每天怎么来上学?”;“每个月都有多少同学过生日?”;“同学们喜欢读哪类图书?”;“同学们的爱好是什么?”;“我们最喜爱的运动”;“我们最喜爱的动物”…然后学生们分组去调查收集数据,用表格归纳整理,并且制成各种统计图:如:
从统计图可以知道,喜欢动物故事的同学最多,根据这个统计结果,班里可以组织一个动物研究会,办一个动物图片展览,到野生动物园去参观等。全班同学还可以把各种图表制成墙报、手抄报把自己的班级介绍给全校其他同学等。
三、统计、概率与小学其它内容的联系
例1
上面各图中表示黑色区域的分数分别为;;;,小学生即使没有学习几何图形的概念也可以通过分数的意义知道2号黑色区域最容易投中,因为根据分数的意义它占总面积的比最大,为。
例2
从红球所占的比例来看,1号袋为; 2号袋为;3号袋为击,因此相比之下,1号袋最容易抽出红球。
例3下面是用扇形统计图统计的资料
对小学生来讲,扇形统计图的难点在于不同的圆心角所代表的部分的百分数表示及百分数表示的圆心角的度数,而对于—上面图中有特殊圆心角时,可避开圆心角,用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得出喜欢英语课的,科学课的,数学课的;参加球类兴趣小组的有50%;参加乐队的18%。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统计与概率可以为发展和运用比、分数、百分数和小数这些概念提供背景。因此我们可以用建构的方式,建立这部分内容与小学其它知识的联系和建构有意义的认知结构,从而更深入、更灵活地学习。
总之,在小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既要具有科学性又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它还是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它也是架起与其它内容之间的桥梁。
和差问题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应用题,叫做和差问题。一般关系式有:
(和-差)÷2=较小数
(和+差)÷2=较大数
例:甲乙两数的和是24,甲数比乙数少4,求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24+4)÷2
=28÷2
=14 →乙数
(24-4)÷2
=20÷2
=10 →甲数
答:甲数是10,乙数是14。
差倍问题
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应用题,叫做差倍问题。基本关系式是:
两数差÷倍数差=较小数
例:有两堆煤,第二堆比第一堆多40吨,如果从第二堆中拿出5吨煤给第一堆,这时第二堆煤的重量正好是第一堆的3倍。原来两堆煤各有多少吨?
分析:原来第二堆煤比第一堆多40吨,给了第一堆5吨后,第二堆煤比第一堆就只多40-5×2吨,由基本关系式列式是:
(40-5×2)÷(3-1)-5
=(40-10)÷2-5
=30÷2-5
=15-5
=10(吨) →第一堆煤的重量
10+40=50(吨) →第二堆煤的重量
答:第一堆煤有10吨,第二堆煤有50吨。
还原问题
已知一个数经过某些变化后的结果,要求原来的未知数的问题,一般叫做还原问题。
还原问题是逆解应用题。一般根据加、减法,乘、除法的互逆运算的关系。由题目所叙述的的顺序,倒过来逆顺序的思考,从最后一个已知条件出发,逆推而上,求得结果。
例:仓库里有一些大米,第一天售出的重量比总数的一半少12吨。第二天售出的重量,比剩下的一半少12吨,结果还剩下19吨,这个仓库原来有大米多少吨?
分析:如果第二天刚好售出剩下的一半,就应是19+12吨。第一天售出以后,剩下的吨数是(19+12)×2吨。以下类推。
列式:[(19+12)×2-12]×2
=[31×2-12]×2
=[62-12]×2
=50×2
=100(吨)
答:这个仓库原来有大米100吨。
置换问题
题中有二个未知数,常常把其中一个未知数暂时当作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假设性的运算。其结果往往与条件不符合,再加以适当的调整,从而求出结果。
例:一个集邮爱好者买了10分和20分的邮票共100张,总值18元8角。这个集邮爱好者买这两种邮票各多少张?
分析:先假定买来的100张邮票全部是20分一张的,那么总值应是20×100=2000(分),比原来的总值多2000-1880=120(分)。而这个多的120分,是把10分一张的看作是20分一张的,每张多算20-10=10(分),如此可以求出10分一张的有多少张。
列式:(2000-1880)÷(20-10)
=120÷10
=12(张)→10分一张的张数
100-12=88(张)→20分一张的张数
或是先求出20分一张的张数,再求出10分一张的张数,方法同上,注意总值比原来的总值少。
盈亏问题(盈不足问题)
题目中往往有两种分配方案,每种分配方案的结果会出现多(盈)或少(亏)的情况,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做盈亏问题(也叫做盈不足问题)。
解答这类问题时,应该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求出由于每份数的变化所引起的余数的变化,从中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被分配物品的数量。其计算方法是:
当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时:
每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当两次都有余数时:
总份数=(较大余数-较小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当两次都不足时:
总份数=(较大不足数-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例1、解放军某部的一个班,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如果每人栽5棵树苗,还剩下14棵树苗;如果每人栽7棵,就差4棵树苗。求这个班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棵树苗?
分析:由条件可知,这道题属第一种情况。
列式:(14+4)÷(7-5)
=18÷2
= 9(人)
5×9+14
=45+14
=59(棵)
或:7×9-4
=63-4
=59(棵)
答:这个班有9人,一共有树苗59棵。
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两人的年龄差不变,而倍数差却发生变化。
常用的计算公式是:
成倍时小的年龄=大小年龄之差÷(倍数-1)
几年前的年龄=小的现年-成倍数时小的年龄
几年后的年龄=成倍时小的年龄-小的现在年龄
例1、父亲今年54岁,儿子今年12岁。几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
(54-12)÷(4-1)
=42÷3
=14(岁)→儿子几年后的年龄
14-12=2(年)→2年后
答:2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
例2、父亲今年的年龄是54岁,儿子今年有12岁。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7倍?
(54-12)÷(7-1)
=42÷6
=7(岁)→儿子几年前的年龄
12-7=5(年)→5年前
答:5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7倍。
例3、王刚父母今年的年龄和是148岁,父亲年龄的3倍与母亲年龄的差比年龄和多4岁。王刚父母亲今年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148×2+4)÷(3+1)
=300÷4
=75(岁)→父亲的年龄
148-75=73(岁)→母亲的年龄
答:王刚的父亲今年75岁,母亲今年73岁。
或:(148+2)÷2
=150÷2
=75(岁)
75-2=73(岁)
鸡兔问题
已知鸡兔的总只数和总足数,求鸡兔各有多少只的一类应用题,叫做鸡兔问题,也叫“龟鹤问题”、“置换问题”。
一般先假设都是鸡(或兔),然后以兔(或鸡)置换鸡(或兔)。常用的基本公式有:
(总足数-鸡足数×总只数)÷每只鸡兔足数的差=兔数
(兔足数×总只数-总足数)÷每只鸡兔足数的差=鸡数
例:鸡兔同笼共有24只。有64条腿。求笼中的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3k W UEw9I0
R,@ F/|1V7YWd-r0
Gb(e(o/X3QE&dL$Z0 凤凰博客h7IM?pJ'u7NV
'IG\ rf Y E0
(64-2×24)÷(4-2)
=(64-48)÷(4-2)
=16 ÷2
=8(只)→兔的只数
24-8=16(只)→鸡的只数
答:笼中的兔有8只,鸡有16只
凤凰博客3@8Zp|S5|+U
。
牛吃草问题(船漏水问题)
若干头牛在一片有限范围内的草地上吃草。牛一边吃草,草地上一边长草。当增加(或减少)牛的数量时,这片草地上的草经过多少时间就刚好吃完呢?
例1、一片草地,可供15头牛吃10天,而供25头牛吃,可吃5天。如果青草每天生长速度一样,那么这片草地若供10头牛吃,可以吃几天?
分析:一般把1头牛每天的吃草量看作每份数,那么15头牛吃10天,其中就有草地上原有的草,加上这片草地10天长出草,以下类推……其中可以发现25头牛5天的吃草量比15头牛10天的吃草量要少。原因是因为其一,用的时间少;其二,对应的长出来的草也少。这个差就是这片草地5天长出来的草。每天长出来的草可供5头牛吃一天。如此当供10牛吃时,拿出5头牛专门吃每天长出来的草,余下的牛吃草地上原有的草。
(15×10-25×5)÷(10-5)
=(150-125)÷(10-5)
=25÷5
=5(头)→可供5头牛吃一天。
150-10×5
=150-50
=100(头)→草地上原有的草可供100头牛吃一天
100÷(10-5)
=100÷5
=20(天)
答:若供10头牛吃,可以吃20天。
例2、一口井匀速往上涌水,用4部抽水机100分钟可以抽干;若用6部同样的抽水机则50分钟可以抽干。现在用7部同样的抽水机,多少分钟可以抽干这口井里的水?
(100×4-50×6)÷(100-50)
=(400-300)÷(100-50)
=100÷50
=2
400-100×2
=400-200
=200
200÷(7-2)
=200÷5
=40(分)
答:用7部同样的抽水机,40分钟可以抽干这口井里的水。
公约数、公倍数问题
运用最大公约数或最小公倍数解答应用题,叫做公约数、公倍数问题。
例1:一块长方体木料,长2.5米,宽1.75米,厚0.75米。如果把这块木料锯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木块,不准有剩余,而且每块的体积尽可能的大,那么,正方体木块的棱长是多少?共锯了多少块?
分析:2.5=250厘米
1.75=175厘米
0.75=75厘米
其中250、175、75的最大公约数是25,所以正方体的棱长是25厘米。
(250÷25)×(175÷25)×(75÷25)
=10×7×3
=210(块)
答:正方体的棱长是25厘米,共锯了210块。
例2、两啮合齿轮,一个有24个齿,另一个有40个齿,求某一对齿从第一次接触到第二次接触,每个齿轮至少要转多少周?
分析:因为24和40的最小公倍数是120,也就是两个齿轮都转120个齿时,第一次接触的一对齿,刚好第二次接触。
120÷24=5(周)
120÷40=3(周)
答:每个齿轮分别要转5周、3周。
分数应用题
指用分数计算来解答的应用题,叫做分数应用题,也叫分数问题。
分数应用题一般分为三类: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其中每一类别又分为二种,其一:一般分数应用题;其二: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例1:育才小学有学生1000人,其中三好学生250人。三好学生占全校学生的几分之几?
答:三好学生占全校学生的。
例2:一堆煤有180吨,运走了。走了多少吨?
180×=80(吨)
答:运走了80吨。
例3:某农机厂去年生产农机1800台,今年计划比去年增加。今年计划生产多少台?
1800×(1+)
=1800×
=2400(台)
答:今年计划生产2400台。
例4:修一条长24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完全长的,第二天修完余下的。还剩下多少米?
2400×(1-)×(1-)
=2400××
=1200(米)
答:还剩下1200米。
例5:一个学校有三好学生168人,占全校学生人数的。全校有学生多少人?
168÷=840(人)
答:全校有学生840人。
例6:甲库存粮120吨,比乙库的存粮少。乙库存粮多少吨?
120÷=120×=180(吨)
答:乙库存粮180吨。
例7:一堆煤,第一次运走全部的,第二次运走全部的,第二次比第一次少运8吨。这堆煤原有多少吨?
8÷(-)
= 8÷
=48(吨)
答:这堆煤原有48吨。
工程问题
它是分数应用题的一个特例。是已知工作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三个量中的两个求第三个量的问题。
解答工程问题时,一般要把全部工程看作“1”,然后根据下面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6q1U]7in!S7x0
凤凰博客tr IJ0OYWV
P tAd)J.IH0
&h|il)t&ZS6h&kC0
nVg2v IdgI0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F5q/f,z5b@y0
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凤凰博客q!q1Nc3E-n`a9[Q$M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凤凰博客9FA*o d#`7I!l
例1: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18天,乙队单独做需要24天。如果两队合作8天后,余下的工程由甲队单独做,还要几天完成?
N W5l,VjH`|0
凤凰博客+ZO'R HhI
凤凰博客hq$TU!bO$rEQ
凤凰博客6O]p/ZV2wc
[1-()×8]÷
,l!l9zI"b&W0
=[1-]÷
=×18
=4(天)
答:(略)。
凤凰博客1Q0RO&]%owG
例2:一个水池,装有甲、乙两个进水管,一个出水管。单开甲管2小时可以注满;单开乙管3小时可以注满;单开出水管6小时可以放完。现在三管在池空时齐开,多少小时可以把水池注满?
|5W.WuC3p0
凤凰博客 SX}9q7|f
凤凰博客UO`8_%F(u8Br
"[6Xr3MHv)I0 1÷(+-) 凤凰博客I@ ?b&W+CD
=1÷
=1(小时)
答:(略)
凤凰博客o Sj4ON:}2\/a+N
百分数应用题
这类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式大致相同,仅求“率”时,表达方式不同,意义不同。
例1.某农科所进行发芽试验,种下250粒种子。发芽的有230粒。求发芽率。
答:发芽率为92%。
Ⅶ 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结构
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它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和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学习数学方法。读教材的就是把教材“死”的结果变为学生灵活的学习过程。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我认为要读懂教材必须做到:(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4)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我认为要读懂教材就要学会“煮书”。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读;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读;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读。读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多问自己几个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地方?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的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正如张丹老师说的那样:由“读”想到了歌曲《读你千遍不厌倦》带着思考去读。
Ⅷ 把小学数学课堂的基本结构按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多少排序
346464659656556655
Ⅸ 小学数学新授课的一般结构是什么
启蒙 启蒙学生的数学思维 感觉
围绕这方面授课 设计课堂结构 基本就是成功的一堂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