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提高体能和力量
肌肉力量可以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
最大力量是肌肉版做最大收缩时权所能产生的张力,通常用肌肉收缩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负荷来表示。
快速力量是肌肉在最短时间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张力,爆发力是其常见的表现形式。
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收缩的能力,常用肌肉克服某一固定负荷的最多次数(动力性运动)或最长时间(静力性运动)来表示。
力量练习的运动强度一般用“RM”(repetitionmaximum)来表示。RM是指可重复一次的最大重量值。例如2RM表示能重复2次的最大重量值。一般用卧推来测试上肢的力量,假如你用尽力量只能推起50千克重的物体一次,那么50千克就是你的1RM。每个人的肌肉力量不同,他们的1个RM也不相同。不同RM的练习对肌肉的影响也不同,见表3。
例如,一个30岁的男性,想要提高自己的肌肉体积,若已知他上肢的1RM是60千克,查Hotlen表(见表4)可知其10RM是45千克,就可以用45千克的重物来练习,每次练习4~6组,组间休息2分钟。
❷ 如何将核心力量练习融入小学体育课
核心是人体的中间环节,指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是由腰版、骨盆、髋关节权形成的一个整体,包含29块肌肉。可以做一些简单的练习,如单腿蹲:单腿站立,屈髋向下蹲,膝盖不要超过脚尖,保证支撑脚全脚掌着地。再增加难度,可以站在平衡垫或软垫上完成下蹲动作。
❸ 身为体育教师,在带队训练时,针对中小学的力量训练应该注重什么原则,为什么
看你个人的目的,从的角度来看,先做有氧运动再做器械能够很好的权衡,再长期的同时不至于肌肉消耗掉很多,这是针对比较好的。如果是要增肌的话,先器械,后有氧会效果比较好
❹ 小学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方法
一、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劳动和日常活动中,在中枢神经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如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等机体能力。衡量身体素质的指标由力量、耐力、柔韧性组成。想提高身体素质也应从这几方面着手。
1、发展力量素质的方法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收缩克服阻力和对抗阻力的能力,是人体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进行各项运动的基础。
发展力量素质,不仅能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壮实程度,使身体更加结实、丰满、匀称、健美,还有利于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技术和技能,减少运动损伤。(1)发展力量素质练习的变化要素。(2)发展力量素质要注意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2、发展耐力素质的方法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时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人的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
发展耐力素质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新陈代谢水平,增强抗疲劳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坚毅、顽强等优良的心理品质。
3、发展速度素质的方法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做动作的频率和动作幅度的大小,是影响速度素质发展的主要因素。
发展速度素质,对于提高大脑皮层的反应能力和对身体快速指挥和协调能力,使身体更加灵活,做动作更加迅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和掌握某种事物,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它是导致人们积极探究某事物获得某种活动的动力。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学习有无参与的欲望和兴趣,对练习的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有些教学内容学生容易产生直接兴趣,而有些内容因机械重复、枯燥乏味,会让学生在心理上顿生厌倦、索然无味之感,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正确引导,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只要让学生对你教的项目产生了兴趣,就能自觉的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当然提高身体素质也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了。
再有大量调查表明:100%的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但有近一半的同学对体育课却并不热衷。原因何在?众所周知,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的是同学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绝对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成果。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
三、要使学生有很好的身体素质也要求我们体育教师也要有良好的能力素质:
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包含三方面的知识:(1)、人体科学理论知识: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体育保健、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对这方面的知识要求面要“宽”。(2)专项运动理论与技术:包含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大纲,还要在多能基础上,对某部分做到精细研究,做到“树业有专攻”,形成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系统观点,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对科研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对这方面知识要求“深”。(3)应用科学理论包括数理统计、科研方法、计算机应用等
1、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制定教学文件的能力,善于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力,正确示范、精练生动的语言表达,严密的教学组织能力,组织竞赛、裁判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
2、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促进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推动校园文化的形成,给学生造成自觉地、科学地进行锻炼的气氛,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3、训练能力。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包括:科学选材能力,制定和实施训练计划能力,管理训练和组织比赛能力,协调运动员学习与训练关系的能力。
4、思想教育能力。包括组织培养健全集体的能力,对学生思想发展分析及预测能力,对后进生疏导与转化的能力,培养学生优良品德教育的能力等。
5、体育科学研究能力。包括搜集整理文献,掌握科学研究全过程的能力,掌握运用基本科研方法的能力。
6、保健能力。包括对学生体质进行全面的测量、统计与技能评价的能力,医务监督的能力,一般运动创伤和疾病的预防与处理的能力等。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课堂里其他的人际关系,影响着课堂心理气氛。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感情深厚、课堂上情感交流、信息反馈畅通,易产生共鸣效应,就能促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因此,体育教师应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
师生关系是起主导作用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课堂里其他的人际关系,影响着课堂心理气氛。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感情深厚、课堂上情感交流、信息反馈畅通,易产生共鸣效应,就能促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因此,体育教师应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
❺ 小学5年级1米66被体育老师发现练铅球,练力量得举杠铃蹲起,感觉就不长个了。初2不练了20岁了1米74不长了
主要你爸妈抄不怎么高,遗传是袭一方面因素,再加上初中高中正好是长个头的年龄,经常练举重深蹲的话虽然说有刺激生长激素的作用,但老被压着总感觉会长不高,不过一米74不矮啊,不要老和人家比啊,你三哥1米96和姚明比比不也是小个子嘛,知足常乐
❻ 我想 练习扣篮
第一项:半蹲跳
1、开始时,半蹲,双手放置于前。
2、向上跳离地面最少20到25cm。(若你觉得容易的话,你可以跳至25-30cm)。 当在空中,你的双手需放在后面。 着地时,完成一次。
第二项:抬脚尖(提踵)
1.首先,找个梯级或一本书来垫脚,然后只把脚尖放在上面,脚跟不得着地或垫着
2.脚尖抬到最高点。
3.再慢慢放下,完成一次。双脚完成,完成一个组。
第三项:台阶
1. 找张椅子来, 把一只脚放上去,呈90度
2.尽全力的跳开, 在空中换脚,在放在椅子上,
3.重复2,将原起跳的脚放回椅子上,完成另外一跳。
第四项:纵跳
1. 双脚放直, 与肩同宽,"锁紧"你的膝盖...
2. 只用你的小腿跳, 只能弯曲你的脚腂, 膝盖尽量不弯曲...
3. 到地时,再迅速起跳,完成一次...
第五项:脚尖跳
1. 将脚尖抬到最高点,
2. 用脚尖快速起跳, 跳时不得超过1.5 或2.5cm
蛙跳练习是必要的,对于弹跳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因为毕竟这是训练力量的一个途径。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最有效的,也是难度最大的,可以让你在短时间内提高弹跳。具体做法:挖个坑,大概一米左右深。你的腿上绑好5斤的沙袋,跳入坑里。试着在负重的情况下从坑中跃出。半个月后,将坑挖深20公分,而负重增加2—3斤,继续练习。如此循环,最后到了不能再负重、也不能从坑里跃起的时候,练习就到此为止。解除负重,再试试看能跳多高。
第二种方法,效果不是很明显,但是容易实施。具体方法:脚踝上绑上橡皮筋,原地纵跳。每日练习半小时。
持之以恒,你的弹跳提升,指日可待。
❼ 引体向上主要练的是什么他能练到哪些部分肌肉
1:引体向上是锻炼背部肌肉的经典动作,很早就被列入中小学体育考核项目。这个动作主练背阔肌、肱二头肌,对肩胛骨周围许多小肌肉群以及小臂肌群也有一定的训练效果,当然在这个动作中。
2:反手握扛,手心面向自己,这时对肱二头肌训练效果最强,对其他部位相对较弱,如果是正手握扛,手背面向自己,会减少对肱二头的刺激,相应增加对肱三、背阔、认真练习此动作,可以使人拥有倒三角形的健美体型斜肩等其它部位的锻炼的效果。
3:引体向上主要锻炼到的肌肉:背部背阔肌(可以让背部变宽)、肱二头肌、前臂肌肉、还能一定程度上拉伸到胸大肌和肩部三角肌。
(7)小学体育力量练习扩展阅读:
(1)引体向上的运动强度相对较大,属于无氧运动项目,在进行引体向上练习时,主要是通过人体的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
(2)人体的无氧代谢功能主要分为两部分组成:一是ATP-CP分解功能(非乳酸能);二是糖无氧酵解功能(乳酸能)。ATP-CP分解功能的能力主要取决于ATP和CP的含量,人体每千克肌肉中的ATP和CP的含量为15~25mg之间,在极限强度的运动中,肌肉中的ATP和CP在10s内就几乎耗竭;糖原含量和酵解酶的活性是糖无氧酵解能力的基础,糖无氧酵解供能是指由糖原无氧酵解分解成乳酸、水和二氧化碳时所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其主要能力取决于肌组织中糖原的含量及其酵解酶的活性。
(3)在引体向上运动中,运动的速度并不快,运动时间持续较长,运动强度较大,其主要的供能方式为糖无氧酵解供能,因此,提高及组织中的糖原含量可以有助于引体向上的练习.
❽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1 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团结协作精神成为社会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可是我们的小学生却明显存在这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缺乏团结合作意识的问题。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作为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素养,是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制胜法宝。团结协作素质作为现代社会一切事业成功的必要元素,只有依靠团结的力量,独立成员才能真正超越个体的局限,才更易于有效结合个人的愿望和团队的目标,发挥集体的协作作用,使个人和集体相加从而产生更大的效果。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城关区抽取的两个小学班级和学校的体育教师。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阅读有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内容和方向。(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的形式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发出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2份,回收率为91%。(3)归纳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归纳与分析。
3 结果和分析
3.1小学生团结协作的现状调查
3.1.1 学生对团结协作有一定的了解并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
从调查的结果看,在对团结协作的了解程度中:12.4%的同学选择了非常了解,有40.2%和36.3%的同学选择很了解和了解一点,只有10%的人认为不了解或完全不了解。在对团结协作是否重要的调查中:57.8%认为非常重要,30.3%的人认为很重要,10%的人认为不太重要。但在对生活中是否有意识地与身边的人加强团结协作的回答中,只有20.3%选择常常,69.6%的人只做到偶尔,有5%的人认为基本没有。
3.1.2 造成忽视团结协作的原因值得重视
在调查中,关于造成忽视团结协作的原因比重从大到小分别是:(1)个人性格,是造成学生忽略团结协作的主要因素。(2)成长环境,是导致学生没有意识到团结协作的另一原因。(3)教育制度。许多家庭和学校教育都灌输给学生一种独立的处事风格和观念,任何事情都要独立完成,让学生错误地认为与他人协作是一种不独立的表现。(4)观念极端,误把团结协作理解成拖累与负担,拒绝对较差学生进行学习援助,对同学之间和睦相处没有合理的认识,不能正确看待团结协作取得的积极意义。(5)对团队协作的感知不多,团队协作所产生的力量学生感触得太少。没有正确理解团队协作的意义。
3.1.3 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团结协作影响大,但教学投入单一
在学生印象中,最深刻的团体活动是运动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没有参加太多的集体活动,因此体育运动会、体育课成了他们生活中主要的集体活动。但团队协作精神不仅仅在体育活动中才体现,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逐步加强学生在各个方面团结协作的培养。
3.1.4 团结协作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并在参加团体活动后改善人际关系
在对学生觉得团结协作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是否有帮助的调查中,有85.7%的学生认为在参加团体性活动后,和同学相处更融洽,相互帮助,相互信任,身心愉悦。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学生感受到团队协作带来的快乐和意义。
3.2 团结协作的作用和意义
3.2.1 团结协作的内涵
团结协作:是指在共同的规范和目标指引下活动的群体,①齐心协力,相互帮助,从而完成共同的目标和计划,达到成功的过程。
3.2.2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作用和意义
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重要途径,而且通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友谊,改善人际关系。例如,通过教学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了胜利而努力拼搏,从而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的交流,学生间的了解,不仅可以增加师生的友谊,还能使学生学会相互帮助,相互沟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3.3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方法与措施
3.3.1 应用团结性体育游戏,在快乐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1)通过游戏,精心设计良好团队学习情境;寓教于乐,在游戏中挖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创设具体而形象的学习情境。例如“世纪列车”游戏,要求全队要听从统一的口号,不能由于个别同学的偷懒,而导致列车脱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让学生慢慢磨合,最后使列车能快速,而且不脱节地向前进,从而为学生营造了合作的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发展了团结协作的精神。(2)以游戏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团体活动的积极性。人类自从其懂事之日起就主动要求参与活动与身体锻炼,就是因为觉得乐在其中。③
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在体育课上安排游戏不仅能改变课程的单调、枯燥乏味,而且能提高练习兴趣,满足学生对于娱乐的要求,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
3.3.2 运用比赛、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1)运用比赛的方法,让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运用比赛的方法是体育运动的基本形式,双方通过具体的比赛形式,在技术、战术和心理品质的较量中,发展身体素质,提升运动技能,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另外在教学活动中安排的比赛,就其性质来讲是一种游戏,以其娱乐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独特的魅力而深受学生喜爱。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保持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
(2)运用合作学习,在相互配合中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合作学习主要以群体动力为指导,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组内成员的互动,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顺利培养团结协作意识,促成全体小组成员共同提高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④在合作学习中,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共同分担学习任务,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扬长避短,发挥学生的潜能,而且可以通过交流,增进学生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
3.3.3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团队精神融于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需要具体、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懂得团结协作的意义,从而明白团结协作对他们个人以及他们所属的集体意味着什么。团队合作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动作技术的练习形式,是培养学生交往、合作、团结精神的有效手段。团队组合中,可以让学生互助互评。通过学生间互助,让体育优等生帮助体育学困生,这样能使学生获得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发展的满足,体会到互助协作、友爱、信赖的愉快,感到温暖的人际关系,从而让学生感受团队的重要性。在团队组合中,让学生合作探讨。体育教学中的合作探讨,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在学生合作探讨,相互交流中学会团结协作。比如在游戏“电网”中,教师让学生先相互探讨,怎么样用最快的速度将小组人员从电网这头穿越到另一头,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机智下,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自然而然地把自我融入到集体之中。
3.3.4 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用言语培养团队意识
体育课的教学其实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应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更好地运用言语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在体育课上多数采用“三向”交往类型,⑤即是采用分组教学,使学生之间的交往较多,老师又可与各小组学生进行交往,在师生、生生之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1)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强调以体育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实行民主教学,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注意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引导学生由衷尊敬教师,形成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心理和意志得到充分的尊重,愿意把真实的想法跟教师交流,有效改进教学效果。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他们个性培养和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生之间要营造积极、良性的竞争氛围;差生之间应认识彼此的弱项和缺点,相互鼓励,争取共同进步。
3.3.5 开展评优树先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集体荣誉感逐渐产生并形成。个体和集体荣誉感的产生,是个体成熟的标志,是思想进步的表现。作为一个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中,其社会属性逐渐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❾ 怎样练弹跳力和爆发力
弹跳力训练方法:
训练手段可采用半蹲、深蹲、登台阶、直腿跳、纵跳、跳深,以及弹板、弹网,水陆结合,发展腰、腹、背、髋、膝肌群的力量来提高运动员的弹跳力。还可以进行蛙跳、单腿多级跳、直腿脚尖跳,脚尖踩在台阶上原地提踵等,这都能发展踝关节的力量。
爆发力训练方法:
采用“大力量,少次数”的训练方法,它能练习爆发力,想“练块儿”的也适合这种训练方法。
同样是卧推杠铃,“大力量,少次数”的方法会要求运动员选取60公斤左右的杠铃,每组推3—4下,做5组。这种训练,要求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肌肉能量全部输出,达到耗竭,然后通过休息时的恢复和补充使肌肉量迅速增长。
(9)小学体育力量练习扩展阅读:
爆发力区分为下列三种 :
一、高爆发力 (High power):即30秒内的运动。
二、中爆发力 (middle power):即30秒至5分间的运动。
三、低爆发力 (lower power):即5分至15分间的运动。
根据此种区分方式,肌力与速度属于高爆发力,肌耐力属于中爆发力、耐力属于低爆发力之范围。也就是说,大多数的运动皆需要爆发力。
弹跳力(leaping ability )术语。 指篮球、跳水运动员在跳板、跳台起跳时两腿做蹬伸动作与躯干和两臂配合所爆发的一种力量。它使运动员向上运动。
弹跳力量通过运动员的髋、膝、踝关节屈伸动作,以及腰背、腿肌群和两臂的协同用力,给予跳板或跳台以作用力,使跳板(台)产生一个与作用力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传递给运动员,使运动员获得向上的加速度,而跳起腾空。弹跳力越好,起跳越高,完成跳水动作越有利。
❿ 小学体育发展跳跃能力的游戏有哦哪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体育教师用书
(水平三)内容介绍(供小学五~六年级使用)
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本书是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自2003年9月进入全国各实验区进行实验以来,许多实验学校获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为了使正在进行的教学实验工作更符合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综合了各实验区学校对新教材试行中的经验和建议,对新教材作进一步的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帮助五、六年级教师在一个更广泛的空间中对新教材有所感悟,有所把握,有所创意。
水平(三)《教师用书》全书共有十一章,根据内容性质可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学生的运动实践学习内容;
第二方面,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常识学习内容;
第三方面,学生的学习评价建议;
第四方面,教师的教学工作指导建议。
现将四方面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方面,学生的运动实践学习内容
学生的运动实践学习内容,在水平(三)《教师用书》的十二章中占了七章,由第二章至第八章构成。这一部分内容,是水平(三)《教师用书》的主体部分。请见下表:
以上七章学习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教学内容的游戏性、活动性、选择性和范例性。为了体现这些特点,这部分内容较多地采用了生动、形象、活泼的练习动作、组织形式和学习方法,教师用书提供的许多图例(包括活动场景图、动作过程示意图、技术原理图),也都带有学习和生活的趣味。选编的教材内容都是示例性的,这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自主选择的余地和发展的空间。同时,在各章节教材内容中,还提供了相关教材内容的“教学案例”,这又为教师创造性地选择与组合教材内容拓宽了思路。这套新教材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仍然以“田径”、“体操”、“球类”冠名教材,体现出水平(三)《教师用书》在全新的课程理念中,对体育文化属性的一种继承。
下面我们把这七章内容分别加以介绍。
第二章 基本体操教学内容介绍
1.基本体操的教学目标
水平(三)基本体操教材由三部分组成:队列和队形、徒手操和轻器械操。
基本体操对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矫正不良体态,促进机能发展,增进健康,以及提高学生合作交往与协同动作能力,形成良好的组织纪律、集体意识和心理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水平(三)基本体操的教学目标,可以归纳成以下4项:
(1)学会简单的基本体操动作方法,培养身体的正确姿态;
(2)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体验活动的兴趣;
(3)促进身体协调、匀称发展,增进健康水平;
(4)提高学生集体活动的意识与行为,体验个人与群体合作交流的感受。
2.基本体操的特点
水平(三)的基本体操教学内容,在水平(二)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和难度,其特点是:队列队形练习中的向左、右、后转走动作,自然、流畅、活泼,不要求按《队列条令》的转法和节奏操练。行进中裂、并、分、合队走的练习,是一组纵队行进间由多变少或由少变多的队形变换的练习。预令(口令词)较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以及集体动作协调一致的能力。
徒手操,也就是《小学生广播操》第二套,是国家专为全国小学生创编的。这套操具有与一般徒手操不同的特点,如,操节多(共12节),各节操的节拍多(每节操4个8拍至8个8拍);变化多(每一节拍要做一个以上动作,而且左右肢体动作不绝对对称,只在前后4拍或8拍的反复中动作相同)。整套操节奏鲜明,富有韵律感和表现力。可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全套操的动作,还应启发学生理解和表现该操所具有的健身、育心、健美的功能,以及钇没犊臁⒊畈确岣荒诤?
棍棒操是在徒手操基础上发展的,是轻器械操的一种。它借助变换握棍的位置和动作,增大动作的幅度和力度,以增强肌肉的伸展性和关节、肩带的灵活、坚韧性,以及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等;同时对于纠正身体不良姿态具有特殊的功能作用。本套棍棒操结构简单、节奏鲜明,易学易练。学生可以识图自练。
3.基本体操的教学内容
(1)队列和队形——① 向右(左)转走;② 向后转走;③ 行进间列队、并队走;④行进间分队、合队走。
(2)徒手操和轻器械操——① 徒手操:小学生广播体操;② 轻器械操:棍棒操(共八节)。
4.基本体操的教与学法
(1)基本体操内容丰富,练习的形式和动作的方法各不相同,教与学应针对教材的特色、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实际能力而定。
(2)高年级学生已具备较大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多采用探究法,自学自练法、合作交流法、结伴练习法等教与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3)基本体操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和加强指导,适时进行示范与点评。必要时,教师可改变动作的结构、内容的组合、运动量的大小、组织形式的变化或采用游戏方法来提高学习效果。
(4)队列和队形练习,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动作节奏感和整体协同一致上。既要掌握队列和队形的动作方法,又要提高与改善学生的精神状态。
(5)教材中的徒手操选用了原第二套小学生广播体操,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用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新的小学生广播体操进行教学。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广播操进行创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进行棍棒操教学时,教师应建立收发器械的常规要求,以取得安全、有序、快捷的效果。
第三章 田径教学内容介绍
1.田径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
五、六年级田径教学内容是一项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的基础性教材,虽然冠名为“田径”,与田径运动项目名称一致,但它的教材内容仍是一些较为简单的跑、跳、投动作,没有过细的技术和规定过严的方法。教材的内容与形式突出了多样性、游戏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特点,注重学生学习目标的全面达成。通过田径教学,要达到以下五条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田径运动的意识与行为,提高学习田径的兴趣。
(2)掌握跑、跳、投的动作方法,培养学生身体正确姿势,学会田径运动的简单技术和技能。
(3)发展灵敏、协调、速度、耐力和力量素质,促进身体机能正常发育。
(4)营造生动、活泼、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5)培养群体意识,增强责任感,提高合作与竞争能力,体验田径运动的乐趣。
2.田径教学内容的特点
(1)小学五、六年级的田径教学内容是在三、四年级的基础上发展的,主要是通过形式多样的跑、跳跃、投掷练习和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些情境性或主题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逐步掌握田径运动的正确方法和合理动作。
(2)选编的田径教学内容,无论是分解动作还是连贯动作,个人练习还是集体协作练习,都力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思想,如“小小设计师”、“抢占奔跑空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教学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生活。
(3)教学内容淡化了竞技性,增加了游戏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和教育性内涵,如“青蛙过河”“学习解放军,争当神投手”“欢庆申奥成功”。这些教学内容丰富、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既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跑、跳跃、投掷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将课堂延伸至社会,使田径教学内容具有更大的活力。
3.田径教材的教学内容
(1)跑
① 发展快速跑能力的练习(包括:各种快速起动的跑;追拍跑;接力跑;“攻克堡垒”游戏;障碍赛跑;不等距离的追逐跑)
② 发展耐力跑能力的练习(包括:自然地形跑;定时跑;定距跑)
(2)跳跃
① 发展跳跃能力的练习(包括:各种方式跳绳;跳竹竿:“协同跳”游戏;摸高跳)
② 跳高(包括:跨跳练习;助跑起跳,直腿摆动坐上跳箱;急行跳高)
③ 跳远(包括:立定跳远;“青蛙跳荷叶”游戏;助跑几步,一脚跳起双脚着地;急行跳远)
(3)投掷
① 发展投掷能力的练习(包括:滚;抛;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