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注意问题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注意问题

发布时间:2020-12-07 18:28:40

Ⅰ 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应用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在这种大环境下,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让数学更贴进生活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视数学课本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甚至唯一源泉,教学内容被固定于课本中,不敢越课本半步。而作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的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因此,现实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才应该是学习数学的载体,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是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通过internet,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可以极大限度的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首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画面,让学生从中找出哪些物体的表面是三角形的,由此引出课题。由于画面逼真,色彩鲜艳,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激发起来了。教学三角形的概念时,利用电脑的动画功能,将三条线段逐步移动,围成一个三角形,通过演示,学生不仅明白了什么叫“首尾相连”,而且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提问学生:“自行车的车身支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的呢?”接着伴随着悦耳的音乐出示一组画面:首先是一只小猴子在愉快地骑着自行车,然后将自行车的车身支架变为平行四边形的,结果小猴子骑着骑着两个车轮就挤到了一起。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学生明白了自行车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懂得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教学手段独特,设计新颖,整节课上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注意力非常集中,教学效果很好。
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可将相关资源作一些整理,上传到学校的网站上,让学生访问网站去获取有用信息。或者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internet到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如《高年级统计图表一课》的教学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课前,我安排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途径,如上网、翻工具书,询问等方式对某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搜集整理一组自己喜欢的数据,课上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他们汇报时有身边的数据,如每个小组人数,上学期期末的数学成绩,生活中的数据,如家庭用水、用电的统计数据,家庭摩托车、电脑拥有量的小调查……,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查出的一组生动、富有意义的数据,不仅超越了课本上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身边,统计一点都不难,统计只是很有用。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的火花。课上我请学生利用计算机中的图表工具,只要输入相应的数据,计算机在几秒钟之内便自动产生统计图,而且可以根据需要产生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这样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对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推断上,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实践表明,学生通过整合教学,既达到了学会看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做出适当的分析与推测,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的数学学科教学目标;又达到了学会用图表工具制作统计图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激发了使用计算机的兴趣。
二、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教学形式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然而至今这依然是难以实现的美好理想。对数学课,学生程度不整齐是很难办的。许多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步跟不上就步步根不上。要因材施教必需要有教学的个别化,数学教学除了集中还需要有分散,需要有针对个体或小组的学习环境。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整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带着目的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达到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最终目的。现代信息技术能为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并随时抽取和播出,互联网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在获取资源和进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来,它将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同时,现代信息技术还具有虚拟现实的特点和功能,它能有效地模拟出传统课堂不可能出现的情境、条件、氛围。
网络是最大的资料库和最大的信息集散地,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主动的去收集信并转化为自己可以利用的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如: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课前教师可以请学生上网查找关于分数的知识,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利用自己收集到信息完成教学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体验着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的使用价值,哪些是本节课的相关知识,哪些是后继知识学习的基础等等。又如《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课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将该课设计为网络中的游戏课,用游戏将教学内容贯穿起来,通过“调皮的小数点”的一个个故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游戏过程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轻松有效地完成学习目的。
三、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可以如此精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之后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我国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摸索出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整合后的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讲解演示”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把多媒体计算机作为认知学习的辅助工具,强调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数学情境,突破重点难点。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创设学习情境;2、学生利用多媒体学习工具,结合情境和教材,进行思考、讨论、实践和探索;3、教师掌控教学过程,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通常是:直接感知——表象——概念系统,因而小学生要建立起高度抽象的数学概念比较难。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然后引导学生概括出概念。如教学“射线、直线”两概念时,单靠语言表述和列举生活中的例子作说明,学生很难理解“无限长”的含义。因此可借助信息技术来弄清概念。首先在屏幕上出现一亮点,然后是亮点向一方徐徐移动,引出一条不断延长的线,这时老师告诉学生这条线可无休止的延长。这样学生就会形象的理解“无限长”的含义,从而得出:射线是无限长的,且只有一个端点。讲直线时,可以从亮点处向两端无限延长,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呈现方式显然优化了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如教学“角的概念”时,应用课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有两条不同颜色的线从这一点射出,形成两条射线。点及两条射线的同时闪烁使学生悟出角的形成,得出角的概念并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再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进而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度无关。这样的演示比教师反复解释、强调有用得多。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材需要,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静态知识动态化,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学的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教学“行程问题”时,理解“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同向而行”等词语是解题的关键。在课件演示两个人行走的过程中,只要学生仔细观察,其中隐含的时间、路程、速度等数量关系便不难发现,若在行进的人后再拖一条线段,则将行进的路线图转变成规范的线段图,效果可谓不言而喻。
(二)、“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是协作组成员围绕同一个主题,在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围里进行讨论、交流,它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想象和探究。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钻研精神、协作精神,有利于锻炼辨证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等。具体操作主要有如下几个阶段: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2、具体解决问题阶段。3、成果的交流和表达阶段。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教学“统计图”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亲历对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数学思维过程,在对数据进行整理的环节大胆运用了计算机特有的迅速制图的工具效能,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感兴趣的数据通过excel软件所提供的制图环境,制作出了精美的各种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把学习统计表、统计图与用excel制图制表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所表现出来的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在线学习”的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在复习课中使用较多。它的优势在于实现个体化的学习,能“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它将知识回顾、解题指导、自我检测融在一课件里,学生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调出课件中记录和贮存的内容而分配时间学习,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操作如下:1、知识回顾。2、练习阶段。3、讨论区。4、自我检测阶段。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是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和学习环境、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方式,将使小学数学的教与学变得丰富多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难以比拟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在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模式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

Ⅱ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

  1. 画图,计算可以通过信息设备快速准确的得出

  2. 将学生的作业通过信息设备进行展示,鼓励专和刺激属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 利用信息设备上的数学题对学生进行当堂测试

  4. 其实信息设备的使用并无特殊之处,它的作用在于辅助,所以只要将平时一些耗时耗力的数学运算与信息设备相结合,总会提升学生成绩的。

Ⅲ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融合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堂课成功的教学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是很高的,信息技术是我们的好帮手。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可使学生快速、高效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在导入新课时运用一个动画讲授一个故事,提一个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这样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的心理。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难题。例如在直线、射线、线段的判断中,学生对“线”的特征虽然了解,但应用于上把握不定。我们在设计课件这一部分时,采用动画显示直线、射线和线段。例如,可以使线段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射线是线段基础上一端的无限处长及把线段两端处长得到直线,这种在原有图形基础上的动画展示过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线间的对应关系,加深了对“线”的特征的掌握。增加问题情景设计,激起课堂高潮
以往的数学教学课件因程序化太浓,难以达到学习的高潮。如果利用AUTHWARE的交互功能自编的课件,灵活地结合教材与教学实际是可以做到的。例如我们对《圆的认识》设计采用了三个问题情景:首先是向学生提出圆的表达方式在生活中有哪几种?等学生回答后,从计算机中调出圆的图象等几种,让学生集中精力观看后,情绪高涨,思路开阔;在对圆的判别中,设计插入一个绘制的车轮图象,使学生对圆的性质豁然醒悟;在对一堂课的归纳、小结时,采用网络技巧及特写处理,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想和解题技巧以以特写方式归于一张画面上,并配上轻松的背景音乐,使同学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我在执教相遇问题时,用速度和乘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恐怕难以接受,于是用多媒体演示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经3小时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车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车每小时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3小时就有了3段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车走的路程和。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此时教师无需更多言语,只需借助信息技术,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借助信息技术,搜集信息,充实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实现资源共享,它彻底打破了学校教学方式的束缚,这种一体化的特性,使我们的教学既可以实施个别化教学,也可以实施合作教学,经过合作学习,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对同一个问题得较全面、科学的认识。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网站上储存的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等内容,每一位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有目的的选择学习。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既培养学生的搜索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能力,又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验平台,供其实践操作、探索、发现。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公式时,除用两个梯形的拼摆得出计算方法外,如何利用一个三角形的切拼,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利用几何画板可以方便地表现通过“平移”、“旋转”、“翻折”的手段三角形转化为已知的基本图形,进一步的理解梯形面积计算方法,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认识。
四、借助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把知识还原于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例如:学习“在购物中的学问”这一内容时,从课前学生应该与家长一起进行商场购物、调查的实践活动入手,利用计算机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发挥其特有的其他工具所不可替代的功能,设计制

Ⅳ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融合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发展学科的教育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 一、借助媒体,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有效的教育资源,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发掘知识本身蕴含的情感,利用网络直观展示数学知识,艺术性地赋予知识情感。有了艺术的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知识贴近了生活,能运用于生活,就有了灵魂,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有了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让数学知识也鲜活地像一场戏一样,在学生面前演绎,寓教于乐,使学生快乐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创设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情境,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中心位置,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才会热爱数学。在新课导入、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渡、巩固练习、发展外延处都可以巧妙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将声、形、情、境熔于一炉,来创设、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用多媒体演示在一片草地上一只米老鼠开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子,在音乐声中,米老鼠颠得一上一下,学生哈哈大笑,然后再把车轮换成三角形,同样车子一往前开,也是颠簸不停。老师问学生为什么感到颠?学生回答因为轮子有棱有角,老师接着问:“难道没有棱没有角,就会感到舒服吗?”紧接着把车轮换成椭圆形,车子在音乐声中前进, 仍见米老鼠在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时有的学生会说车轮应该是圆的。老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自行车、汽车等车轮的形状,都是圆形,老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而其它的图形都不行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导入新课,不但增加了趣味性,而且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使学生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时,再进行新课,就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借助媒体,感知生动的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诱导,学生探索、启悟、归纳的学习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选择、判断。把教学过程的重点定位在人的活动上,强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富有个性化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促使学生充分、和谐、自主、个性化地发展。利用多媒体模拟自然、社会的规律和现象进行教学,特别适用于常规教学方法难于实现或控制的微观过程、环境复杂的动态过程、抽象概念或过程的视觉化等。尤其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信息技术的优点就更加突出。数学概念的特点是抽象而严谨,仅凭口授和白纸黑字的练习,教师很难将抽象的概念讲清楚,有了多媒体,就可以用动态的演示,将每一过程直观地表现得一清二楚,教学的难点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小学数学“角”的认识这一概念时,在屏幕上显示一点,让学生用键盘,控制从点延伸出的一条直线,并让直线沿一端点进行旋转而成一个角;此时要让学生明白角的标注方法,尤其要教学生直角如何标注;旋转角度的不同,所形成不同的类型的角:锐角、钝角、直角;为了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线的长度没有关系,让两个一样大的角,但线不一样长,让两个角重叠,观察比较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与角相关的知识点,教学的时间也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节省了许多,真正地让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如在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Ⅳ 怎样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数学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要求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并且以实现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和信息,进行计算和推理,可以提供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它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科学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课程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也是新课程理论探讨的一个热点。那么如何做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还信息技术工具的本色
(一)作为教师的教辅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手中的教辅工具,往往教学采用的是大屏幕演示模式。信息技术以资源库、实验演示工具、展示问题情境的窗口身份出现,信息技术是教师手中的一件超级教具。
例如:《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师在探索图形特点时给学生呈现了对称图形的对称原理;在课堂追踪的猜字游戏里有些字学生想象起来有困难。例如:树苗的“苗”、理由的“由”。教师演示字对称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表象。在欣赏里可以给学生提供现实中的轴对称图形的动画。这样做,比教师花费时间在黑板上去写、画要好的多,而且通过动画演示学生能够很好的看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学生欣赏轴对称图形时再加上优美的音乐做衬托,既巩固了所学内容,还能让学生学习起来其乐融融。
在例如:《垂直与平行》一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平行与垂直后,容易把垂直和相交理解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于突破这一难点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组动画,演示给学生。动画内容为两条直线从平行到相交再到特殊的相交即垂直的变换过程。此处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平行和相交两种,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的理解,垂直与相交是从属关系,而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不再是传统的机械式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2]


例如:《可能性》一课,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学习网站,把一些习题资源放在网站当中。当学生掌握了判断可能性的方法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起到拓展提高的作用:按要求涂一涂,图中有3个盒子,请同学们为盒子里的球涂色。第一个盒子是如何涂色才能让我们摸到的一定是红球;第二个盒子是如何涂色才能使摸到的一定是蓝球;第三个盒子是如何涂色才能使摸到的一定是黄球。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涂色工具,根据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对球涂色。再比如习题:“动手摆一摆”。盒子里放着2个黄色的球和1个蓝色的球,根据所提出问题,可将盒子里面的球拿出来或是把盒子外面提供的几种颜色的球放进去。问题1:摸到蓝球的可能性是1/4。学生就应该再放进1个黄色的球。问题2:摸到两种球的可能性相等。学生可以放进去1个蓝色的球或拿出来一个黄色的球。问题3: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1/3。学生就应该放进1个蓝色的球,再拿出一个黄色的球。学生们借助网站中的资料,通过游戏的方式,进一步巩固了可能性的内容,寓教于乐,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再例如:《设计校园》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位置与方向,图形的认识与面积计算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设置的。教材以重新设计校园为主题,从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设计方案三个方面安排了整个实践活动。此类设计课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一个领域,是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过程。此类设计课,在以往教学中学生都是用手绘的形式来展现设计作品。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不能使学习成果充分共享,难以达到自主合作的学习目标。所以,可以尝试将信息技术这个平台切入到此类课的教学中。
在教学中学生首先通过网上查询和实地测量,搜集本学校的占地面积、设施及其尺寸,以及其他学校的设施情况。课前通过大屏幕演示交流,小组合作制定设计方案,然后利用老师提供的课件动手设计。课件中提供给学生一个原始的校园平面图,右侧有一些相关的校园设施,如篮球场、教学楼、食堂、花坛等等,学生可以根据尺寸,把设施拖拽到校园平面图中,可平移、可旋转。设计好之后利用大屏幕进行展示交流,听取意见和建议后进行修改,课后把设计成果发布到班级网站上展示。本节课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研究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自主的学习空间,能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把握信息技术的使用时机,避免电子灌输
小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用语言灌输,或是单一地黑板演示,会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借助信息技术,则可以大大弥补这一缺憾。然而信息技术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工具,使用起来时间也不宜太长,不能喧宾夺主。而且要在教师不能直观演示而又需要清晰呈现给学生的地方使用信息技术,帮助突出教学重点和克服教学难点。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要讲究时机。
例如: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直角三角形ABO绕直角顶点O逆时针旋转180度。让学生们找到旋转后的三角形应该在哪个位置。这里列举两位老师的不同做法。第一位教师先提出了问题,然后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很清晰地将三角形旋转的过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将旋转后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进行对比观察。第二位教师的做法则关
注细节。她也是先提出这个问题,但不急于去演示课件,而是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发挥想象,甚至允许学生通过画的方式去探索。许多学生会在实际操作中慢慢发现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之间的关系。这时,由教师再进行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结论,总结出图形旋转180度的方法。前后两位老师的做法,我们不难发现,第二位老师更注重学生的想象、操作、体验与发现。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使用的时机不同,效果也就不同。
三、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媒体是人体的延伸。任何一种工具的发明与使用,都是对人的一种解放,同时他也会相应地弱化人的某些功能。信息技术的产生,尤其是互联网、家庭电脑的普及,人们逐渐改变了阅读的习惯,变文本阅读为屏幕阅读,于是很多人提出了要回归文本阅读等等。应该说,任何一项科学技术都是双刃剑。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时,对传统教学手段来说是一场革命,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但传统教学手段,无论是物质形态的手段,还是智能形态的手段,之所以可以延续至今,是因为有它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地、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3]
。黑板、挂图、教具、学具等常规媒体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往往这些价廉物美的媒体能给教学活动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教学媒体都有其独到的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把信息技术与其它传统教学手段有机配合,而不是让传统教学手段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例如:《圆的面积》一课,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很多老师直接利用电脑课件展示把圆转化成长方形进而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这样的展示过程固然很清晰,但学生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对于这部分内容用眼睛观察远远不如动手操作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思考过程,应该把多种教学手段有机整合,优化组合。
当前有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提出质疑,其实信息技术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出在使用它的人身上。正如不良的生活习惯容易引起疾病一样,不良的教学习惯同样也会使教学这个肌体发病。要让教学健康发展,不是拒绝信息技术,而是走近它,研究与实践它,让它更好地服务教与学。为了数学教学的健康与完美,需要适时、适度地使用信息技术,让其为数学教学服务,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只有善用信息技术、勤于思考,才能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更有效的整合。

Ⅵ 如何促进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深度融合

如何促进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深度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体现,以及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作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方式方法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经常要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要和同行一起讨论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的课程中,信息技术给其他课程带来什么?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宽,知识面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变等等.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是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
我是这样认为的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改变我觉得是一个突破和飞跃.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对改变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三、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课程整合应该分几步走.
第一步,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处理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级小报的形式进行教学.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通讯录的形式进行教学等等,因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识要比课本中的知识丰富和精彩的多,学生们喜欢贴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说事半功倍.
第二步,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
目前,在中小学信息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好学生以为上信息课是在耽搁他们的学习时间,差点的学生以为信息课是休息课,是玩的课.所以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别谈自主性学习.针对这一现象我在高中信息课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现在的学生要求更宽更广的知识面,但从课本上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语文方面从作者的生平,写作历史的背景,文章的意境等多能用多媒体的形式去表现其效果不言而喻.数学方面通过直观的线、面、图形的运动会加深学生对几何的理解,拓宽他们对解题的思路,枯燥的数学就活了起来.其他的课程就不用再说了……
我就以我上的一节信息课为例,浅淡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体会.
我讲的这节课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信息.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网络的基本知识,对Internet有了感性的认识,能对相关信息快速搜索,并能制作简单网页的基础上学习的.考虑到大部分同学都会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到了如何将找到的信息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中,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从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完成任务相结合.
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几个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扩充自己的资源库.具体做法是如下.
1.设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语文:关于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物理:关于声纳的定位;化学:金属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历史:对陈独秀的评价;地理:对黄河污染的研究.
2.完成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同学,每个成员选择一科,合理的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扩充到资源库中,每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3.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
4.老师总结点评: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内容很新颖、丰富,极大的扩充了大家的
知识容量,丰富了学习网站的内容,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同学还有大量的内容没有添加到自己的网站,同学们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找一些更多的相关内容,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
在组织的这节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驱使他们自主的去学习.象这样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积极应用到实践中.
第三步,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这一步的教学就更加的开放与灵活更会激发学生求知表现的欲望,我觉得现在的学生缺的就是这一点,可以说能改变整个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学生和教师梦寐以求的境界.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Ⅶ 怎样把握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点

【摘要】数学是小学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门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是当前小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入融合也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文章以信息技术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为主线,进一步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若干问题。【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有效整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既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作指导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有效的学习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有效整合,谈谈我的一些见解。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使学生乐学、爱学。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看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的录像,再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和圆形做车轮时汽车前行的情景,在学生的欢笑声中,教师设问:为什么只有汽车轮子是圆形时汽车才会走得又快又稳呢?车轮是圆形就一定会使汽车跑得又快又稳吗?这样设计的动画时间短,却简洁明了的突出本课的主题,引发了学生对圆的应用价值及其基本特征进行探究的欲望。此情境的创设融学科性、艺术性、教育性和科学性为一体,完美地完成激趣、设疑和促思的目的,这样运用信息技术有效的辅助了小学数学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提高了教学效率。二、运用信息技术,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数学课堂中运用现实生活材料,不仅能使学生体会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例如:在进行《人民币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先出示一段录像:小明到一个文化用品商场购物,拿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购买文化用品,营业员与其进行交易,随着画面的切换,一个欢快的童音提出质疑:“小朋友,你能认出这些面值的人民币吗?”通过音像图文并茂在课堂上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三、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四、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难点,完善思维“加强学生空间观念形成”这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之一,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难点能否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而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就可把抽象的空间概念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表象,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发展架桥铺路。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为了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条规律,制作了展示剪拼过程的课件。使学生在直观感知中验证了猜想,正确的建构了新知,使学生在动手剪拼以后,进一步得到了验证。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完善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总之,在教学中只有摆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位置,合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数学软件的应用,使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训练解题能力的场所,而是给学生一个发展自己奇思妙想的空间,使学生从学数学到做数学、玩数学。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学习态度上的变化,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创造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影响是深远的。

Ⅷ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要注意什么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集声、光、动画为一体,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使学生乐学、会学、易学,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动画效果能够模拟许多复杂的数学动态过程,再现知识形成过程便于理解,促进探索,帮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适时适量的运用信息技术,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但是,过多过滥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直观性,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那么如何才能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水乳交融,让信息技术扬其长、避其短呢?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必须遵循原则
1、运用信息技术用要有利于激活学习动机
导入新课时,必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要求,为学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心理准备。信息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与学习兴趣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认识”时,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建筑物的圆锥顶、机械零件、农民谷堆、吊车堆煤等多种实物图,使学生体会到圆锥体就在我们的身边;再用直角三角形旋转成体,使学生感悟锥体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去掉非本质属性,抽象出圆锥的共性,激起学生认识圆锥、探求圆锥特征的欲望。
2、运用信息技术用要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质
信息技术具有形象直观、动态演示等一些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做到的功能,能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巧妙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 “圆的位置和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在学生们画画议议后。利用信息技术在大屏幕上的不同位置上出现一个又一个一闪一闪的小圆点,接着出现一个圆又一个的圆…… “圆的位置是由圆心的位置决定的!”一目了然。而后,屏幕上演示一个又一个以圆心为端点的长短不同的半径,随之对应出现一个又一个大小不同的圆。“圆的大小是由半径的长短决定的。”迎忍而解。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需借助信息技术,便巧妙地揭示了教学内容的实质,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
3、运用信息技术用要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只能反映事物变化的结果或活动的一瞬间。假如静止的插图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把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展现出来,这样既可突破重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为清晰。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信息技术能形象生动地再现出蝴蝶、晴蜓、梧桐叶、窗花沿一条线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的过程,能让学生对轴对称的定义有直观认识。而对于长方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正八边形有几条对称轴;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这些重点、难点和疑点,在学生运用定义通过画、折、比、议判断有争议后,再运用定义借助多媒体播放旋转折叠,学生就能深刻地感知到对称轴是否存在、对称轴的条数,使问题得以轻松解决,定义又得以深化。这里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适时启发、点拨,教学过程得以优化,课程的重点难点疑点也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4、运用信息技术用要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认识特点是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使之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从而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信息技术可以将平面的语言文字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抽象思维的能力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训练。
例如,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把圆若干等份后的拼成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们拼拼摆摆,说说议议,很快得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结论,这与“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近似度较差。如果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分别演示把圆若干等分后对拼的过程,把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近似长方形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动态呈现,理解“平均分的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的道理便会变轻松,面积公式的推导也就水到渠成。接着启发想象创新其它拼法,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抽象概括公式。信息技术的操作和演示,为学生思维的飞跃创造了条件,有效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5、运用信息技术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拓展的课堂和一个微缩的社会,使学生接触的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材料,而是可以观其形、闻其声、知其意的“立体空间”,它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增强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实现课堂教学全面的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提高了课堂效率。
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时,运用模拟教学课件,创设“虚拟超市”。学生可充当“售货员”,点击食品到秤上去称,根据单价算出金额。也可是“顾客”,去花钱购物,算买的东西需要多少钱,“售货员”该找多少钱。其间,学生主动参与互动,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信息技术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的水乳交融要避免误区
1:重技术先进,轻内容实效
信息技术是为课堂服务的工具,如果一味地追求“高科技”: 过度采用令人目不暇接的动画,美妙动听的音乐,精彩纷呈的视频等,只会使学生把更多的无意注意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心于这些画面和音乐所蕴含实质---教学内容,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2:重现代手段,轻传统教法
尽管信息技术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常规媒体的一些特色功能却也不容忽视,事实上任何教学媒体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如投影、幻灯的静态展示功能和实景放大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都有其良好的教学功能,有的甚至是信息技术所不能完全替代的。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那些通过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掂一掂的感知,那些经过学具操作或实际操作才能形成的技能更易因计信息技术的介入而被忽视。
3、重机械演示,轻主导交流
由于受信息技术能力的制约,课件的交互性都不矾强,于是许多课堂就变成了教师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程序上来。这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以电脑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和学两方面构成的有机的双边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教师恰当的、精要的讲解,有条理的、必要的板书,及时的操作示范,亲切话语、由衷的微笑、简单的手势,这些必要的交流互动在提高教学效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信息技术不可能替代的。如果教学思路过多的被信息技术所左右,自己好的教学风格被信息技术演示的程序所湮没,那么我们将最终失去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4、重知识呈现,轻思维培养
信息技术的特点是能够使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为形象,目前许多数学课件大都热衷于如何把教学内容表现得更直观,更简捷,侧重于教会学生知识,主要呈现那些学生需要思考的东西,忽视了学生积极思考习惯的养成以及抽象思维品质的培养。这样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就会下降、想像空间受到限制,抽象思维也就受到抑制。长期以往极不利于数学的再学习。
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是时代性强,生命力强的现代教学手段。我们数学教师只有吃透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有效的融合,相辅相成,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Ⅸ 如何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融合

信息技术 学习方式 探索发现 课堂容量 反馈矫正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三、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四、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能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五、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变化。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较为粗浅的看法。
一、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的学习才会有动力,才会全神贯注,行动才是积极的,思维、观察、想象等多种智力活动才是主动的,最有效的。乌申斯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只有将数学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整合,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其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兴趣做导向,利用趣味性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进入一种好奇、渴盼的境界,在兴趣上去深化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分数和小数互化时,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平时购物的情景:星期天,小明、小刚和小强三名同学带着同样多的钱到不同的商店买一种质量、形状完全一样的迷你赛车,小明花了这笔钱的32%,小刚花了这笔钱的3/8,小强花了这笔钱的 0.35倍 。他们谁花的钱多,谁花的钱少?
通过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境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学生很快就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同学利用学过的小数来比较,有的同学利用分数来比较,还有的同学利用百分数来比较,这样不用老师去讲解学生自己就已经实现了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相转化,从而总结出了转化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以实践为基础,采用形象化材料与手段来理解内容,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被动局面,多让学生利用小棒、图片以及各种学具在多媒体上进行实践操作,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随之展开,其余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开展探索,激发创新欲望,从而实现把未知转化为已知。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应把操作过程主动放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结果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竟研究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
研究三角形面积学生用了五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拼成的正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第二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第三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第四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第五种方法:学生用一个等腰三角形沿着高剪开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长方形的面积。由此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三、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电教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任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速度的影响,尤其是当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对课堂的速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利用电教手段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在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地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在学完了“统计的知识”后,我布置了一道实践课,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一周的温度进行记录,并根据调查的数据分别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反馈时,屏幕上展示收集的数据及制表和制图的过程,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最正确、合理的应该是折线统计图,制成条形统计图不妥。同时,再把学生自制的折线统计图在投影上反馈,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不足之处,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四、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能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
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要通过批改作业或测验才能了解到。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做下一步教学决策时更主动。如:“角的度量”中,直接把一个稍大的透明塑料量角器放在投影仪上量角,从屏幕上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度量角的方法;同样,学生是否已掌握了度量的方法,也只要让他们把自己操作的过程通过投影来展示、交流及反馈。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齐步前进,解决了因材施教的问题。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自由地发挥个性。这样的课堂能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在自觉地寻求知识发展自己,于是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而融为一体,学习效率和教学技能相应得到提高。如在一堂课的巩固练习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设计要求不同的题目,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云集在这个空间中,他们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支援。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计算机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评价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课堂,这样利人又利己。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融入为广大师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进行整合将占主导地位,它必将成为21世纪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方法。作为新世纪的数学教师,恰当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不仅能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Ⅹ 如何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融合

信息技术 学习方式 探索发现 课堂容量 反馈矫正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三、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四、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能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五、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变化。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较为粗浅的看法。
一、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的学习才会有动力,才会全神贯注,行动才是积极的,思维、观察、想象等多种智力活动才是主动的,最有效的。乌申斯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只有将数学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整合,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其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兴趣做导向,利用趣味性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进入一种好奇、渴盼的境界,在兴趣上去深化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分数和小数互化时,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平时购物的情景:星期天,小明、小刚和小强三名同学带着同样多的钱到不同的商店买一种质量、形状完全一样的迷你赛车,小明花了这笔钱的32%,小刚花了这笔钱的3/8,小强花了这笔钱的 0.35倍 。他们谁花的钱多,谁花的钱少?
通过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境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学生很快就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同学利用学过的小数来比较,有的同学利用分数来比较,还有的同学利用百分数来比较,这样不用老师去讲解学生自己就已经实现了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相转化,从而总结出了转化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以实践为基础,采用形象化材料与手段来理解内容,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被动局面,多让学生利用小棒、图片以及各种学具在多媒体上进行实践操作,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随之展开,其余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开展探索,激发创新欲望,从而实现把未知转化为已知。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应把操作过程主动放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结果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竟研究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
研究三角形面积学生用了五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拼成的正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第二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第三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第四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方形,拼成的平行

阅读全文

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注意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