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让教具学具更好地运用于教学课题资料
如何有效发挥小学数学学具的作用
一、问题的描述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内学教学大纲容》在“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要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的操作即为教具、学具操作,利用学具操作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空间特征,帮助学生掌握抽象数学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概念,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然而,现实的教学中,学具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学习作用。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因怕课堂纪律乱,操作时纪律不好组织就不让学生操作,违反儿童认知规律。有的即使操作了,也是形式化,做表面文章,学生根本就没有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空间。有的甚至不知道上的内容正好有对应的学具,等上完才知道没有发挥作用。等等问题,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对学具的作用还不是很了解,不够重视。
『贰』 小学生绘画作品(最好是风景画)
『叁』 如何发挥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的课题
如何有效发挥小学数学学具的作用
一、问题的描述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要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的操作即为教具、学具操作,利用学具操作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空间特征,帮助学生掌握抽象数学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概念,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然而,现实的教学中,学具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学习作用。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因怕课堂纪律乱,操作时纪律不好组织就不让学生操作,违反儿童认知规律。有的即使操作了,也是形式化,做表面文章,学生根本就没有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空间。有的甚至不知道上的内容正好有对应的学具,等上完才知道没有发挥作用。等等问题,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对学具的作用还不是很了解,不够重视。
『肆』 如何发挥小学数学学具的作用课题
一、问题的描述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要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的操作即为教具、学具操作,利用学具操作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空间特征,帮助学生掌握抽象数学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概念,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然而,现实的教学中,学具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学习作用。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因怕课堂纪律乱,操作时纪律不好组织就不让学生操作,违反儿童认知规律。有的即使操作了,也是形式化,做表面文章,学生根本就没有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空间。有的甚至不知道上的内容正好有对应的学具,等上完才知道没有发挥作用。等等问题,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对学具的作用还不是很了解,不够重视。
二、原因的分析
1、 大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仍在沿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仍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
器,接纳知识的容器,很少注意到学生创造能力,个性思维的培养。
2、 学具的应用没有完全摆脱旧的教学方法,而是在满堂灌的基础上应用学具,
学具没有成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的工具。没有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上去研究学具的应用意义。
3、 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不善于应用学具教学,没有理解学具的本质意义。
三、实施计划
(一)课题申报筹备阶段(2009年9月)
课题负责人向上级申报课题的总体设计、基本内容及实施计划,并同时深入班级进行考察。
(二)课题开题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
1、 2009年10月召开了总课题开题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全校数学的教师与学校领导干部,这次会议明确了学具工作的方向确立了以科研带推广,以培训促使用,以使用促教改的总方针。
2、数学群的建立
总课题组建立以后,全校数学老师加入数学群,也欢迎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主要任务是负责讨论课题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如如何使用学具,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与建议,可以共同探讨。
(三)课题实验阶段(2010年2月--2010年6月)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新课标指出,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时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多给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要让学生有一种心中有学具,学数学离不开学具学具能更好地学数学,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养成随时带学具的习惯。让他们“在玩中做,在做中学”,体验学习的快乐。
第三,发动全校数学教师,收集一份每学期的学具,了解一到六年级的所有数学学具,以此来重点把握与学具相应的教学内容,以便充分发挥学具应有的作用。
第四,多开展数学课堂教学实验。对学具在课堂中的作用、使用方法及其理论进行探讨,完成学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化使用,同时使学具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创造出独特的,优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四)课题总结验收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
对这个研究报告作一个总结,写出报告。
四、改革目标及成果形式
(1) 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学具的功能和作用。广大教师从实验中得到
了以下一致的认识:学具能为学生提供操作条件、能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能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能使学生懂得知识的真正价值、能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能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增强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等。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实验中,学具应用研究,广大教师还总结了三点作用:①学具能把学生推向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人手一份学具,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②学具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在个人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和班级的探索、研讨、辩论,把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使班级授课制下的个体竞争关系,变成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和交流的关系,将旧的师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的教学交流,变成多向的、多层次的交流,为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资源共享、互帮互学、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前提和条件;③学具能成为完成多元教学目标的认知工具。认为学具不单是帮助教师讲解知识的手段和方法,而且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进行主动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它特别对于学生的知识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位教师在总结中深有体会地说:"学具使我变成学生喜欢的老师,学具使我的课堂变得精彩,学具使我的学生亲密合作,学具使我和学生一起成长"。
(2) 实验了多种教学新方法及其新教学方式。
在应用学具的过程中,实验和研究了多种应用学具的教学方法,
如"活动--探究法"、"引导--发现法"、"操作--练习法"、"操作--复习法"等等。在实验这些教学新方法的同时,也建构了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基本程序结构)。
(3)探讨和总结了应用学具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原则,灵活地运用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方法和技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进行的独具风格的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实验老师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艺术:
① 在复习准备中运用学具的教学艺术。有铺垫性的操作、引入性操作、创设情境操作等。
② 认知新知识中运用学具的艺术。有探究性操作、实验发现性操作、发散迁移性操作、论证验证性操作等。
③ 巩固知识练习中运用学具的艺术。有应用性操作、扩展知识操作、实践性操作、模仿性操作等。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以自身的符号美、图形美、方法简洁美、思
维的逻辑美等等征服着每一个学习者。讲究教学艺术,可使每个学生喜欢数学。研究运用学具的教学艺术目的在于发挥学具的潜在作用,使它服务于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
『伍』 求一篇关于生活中的几何图形的研究性学习报告,长一点的好吗谢谢
摘要:
本文就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本课题组成员近三年来的学习、研究及实施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着重阐述了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或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建构与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及小学数学学科课程如何进行校本化实施的一些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对课题研究效果进行评价,力求用案例来说明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模式 校本化实施
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的强力推动和学校倡导的个性化学习的背景下提出的。
1. 社会发展的需要
专家认为:农业社会,会用记忆性的学习方法就行了,到了工业社会时代,仅靠记忆学习就不行了,所以后来就提倡理解性学习。现在是信息社会,知识多得学不完,新知识不断地涌现,旧知识不断地被更新,所以我们必须教会学生研究性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来。
2. 教育改革的推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未来社会最主要的生产力要素,其结果必然是社会更加重视教育,重视人才。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对本国的教育系统做出重大改革。“研究性学习” 正被国际教育界普遍推崇,法国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于1995-1996学年,在初中二年级开始实验。称之为“多样化途径”(parcours diversifies)。美国的研究性学习第一次发生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倡导者为杜威(j,deway)。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主要倡导者为布鲁纳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他们在理论上系统论证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合理性,推动了课程改革运动——学习结构运用。第三次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倡导“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而我国教育部也于2000年1月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第一次在基础教育课程中,提出了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其中就包括研究性学习。在新一轮中小学课改中,又将综合实践活动扩展到小学三年级,且每周安排了3课时。并要求在各科的教学活动中要转变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或探究性学习。
3. 学校倡导学生个性化学习
我校是浙江省首批创新教育试点学校,在五年的教育课题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与教学特色。其中个性化学习是我们的特色之一,如“对话式”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方式等。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是对学校创新教育课题研究的深入与持续,目的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动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
课题的设计
一、 研究目标
1.构建小学数学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体系(包括概念、理论依据、学习策略、教学原则等)。
2. 构建小学数学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体系(包括教学模式、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数学生活化综合探究活动等)。
3.通过本课题研究,转变教师教学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独立思考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
二、 研究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并辅之文献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
三、 研究对象
瓦市小学三至六年级段学生
四、 研究内容与体系
(一)构建小学教学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体系。
1.小学数学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概念涵义。
2.小学数学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3.小学数学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4.小学数学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原则。
(二)构建小学数学研究(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与研究体系
1.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2.探究式课堂教学研究体系与案例
(三)小学数学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
(四)小学数学生活化综合探究生活化的实施研究
五、 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3年8月—9月)
1. 学习“研究性学习”理论
2. 建立“研究性学习”理论
3. 制订研究实施方案
4. 开题论证、修订方案、争取立项
(二)实施阶段(2003年10月—2005年6月)
1. 对实验班级进行学习习惯和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2. 按“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进行备课上课
3. 每学期召开一次研讨会,上“研究性学习观摩课
4. 进行中期评估
5. 编教案集或研究案例集
6. 开展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
7. 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综合探究性学习活动
(三)总结阶段(2005年7月—2005年8月)
1. 汇编有关资料,进行资料整理和数据统计与分析
2. 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3. 进行成果鉴定或参评
研究实施
一、 构建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体系
(一)关于研究性学习概念界定
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狭义: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的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育部《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也有不少学者把它描述为: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1)儿童心理学的依据:
好奇、爱寻根究底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开展探究性学习,顺应了儿童的这种天性,如果引导适当,特别是不断融入探究成功的体验之后,这种不断增强的探究欲望,就容易转化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科学的热爱。
(2)认知心理学的依据:
在认知心理学中,认识结构论和有意学习论,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认识结构论十分强调学习原有的知识经验,认为学习者的认识不断发生,深化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不断探究、内化、重组的过程。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揭示了意义学习的两个必备条件,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为探究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必要的复习与辅垫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3)建构主义学习的依据
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景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间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对话”和反思,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这也是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环境。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其特定意义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作用。
(三)关于小学数学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策略
1.教师有效干预策略
(1)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因为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是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教师首先要把学习目标转化为要探究的问题。有了好的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强烈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常用的方法有:
①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如学习“小数的认识”,可创设商店购物、分饼等情景。
②借助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景:
如学习有余数除法,借助学具或实物的等分、引出有余数但不能继续等分,进而探究其中的规律。
③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景:
如学习“循环小数”时,可给学生讲“庙里的和尚”这个故事,然后问学生,你们听出了什么问题。
④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问题情景:
如学习“圆的面积”,教师先用课件显示一幅美丽的草原牧羊挂图,然后点击文字说明:在一片绿茵茵的草地中央,有一根木桩上拴着一只雪白的小山羊,小山羊正在吃草。动脑筋爷爷问小朋友:“这只小羊吃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再显示所描述彩图。
⑤联系旧知,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景:
如学习乘法运算定律时,联系加法运算定理,让学生猜想乘法是否也存在像加法那样类似的定律,并提出验证要求。
(2)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策略:
①激活问题意识策略:
如在学习应用题时,让学生自己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及解题思路等。
②提供必要的辅助手段:
如提示学生选用图示、列表、列举等方式帮助探究等。
(3)课内向课外适当延伸策略:
指可以事先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某些素材,数据及准备学具等。也可让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到图书馆、大自然等地方搜集有关数据、材料进行研究。
(4)课堂互动策略:
①建立学习小组②培养合作交流能力③做好讨论的启动与调控工作。
2.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策略
(1)自主确定学习目标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教材又不被教材束缚的学习方式,其目标必须以积极的情感目标及一定的技能目标为基础。在变成基本的认知目标产生质的飞跃,从认知到发现,从发现到研究,从研究得出进一步的认识,进而推出更积极的学习情绪的产生。以这种研究性的思想为学习的教学目标,是具有弹性的,是变通的,是各异的,更是多层次的,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学习能力,来确定自己的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选择策略
数学教材体系比较注重学生去发现知识,而没有特别地设计学生研究性学习内容。因此在引导形式学习时,需充分挖掘教材的研究性学习因素,采用新形式、活解法、开放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应多注意研究内容的探索性,题材选择的丰富性;信息表现形式的选择性;解题策略的多样性等。
① 研究性学习内容生活化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从此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只有让数学扎根于生活这个肥沃的土壤中,注意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才能激发他们好奇心下的求知欲望,然后以这种求知欲望下的内容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学生才会觉得自己的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这样更有益于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产生想象,产生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开拓意识。
如大家一起去旅游时,到了一个景点后每人都会有一张景点地图,这上面不仅标明了地理方位,而且还有比例尺。通过比例尺,就可以知道这景点到底有多大,大概需要多少时间。这正是把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问题,即是“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学生用具体的数学知识,去研究生活,服务生活,体现其生活化的一面,让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也使研究性学习更有意义。
②研究性学习内容数学化
“数学化”是指人们在观察数学时,运用数学方法观察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研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教师在选题时应选那种数学性强,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的内容,让学生去研究,得出结论,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如在学习圆周率后,有这样一个与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有一个圆形的礼品盒,底面半径是10厘米,外面要用包装纸来装饰一下,如何来包装,才是最佳方案呢?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合作讨论,找到了最佳包装方案。这个问题就是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美学魅力及实用功能。
③研究性学习内容广博化
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学生学习的各科,如语文、自然、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无法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所以在研究问题时,也要注意学科的广博性,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做到各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展示出几幅图片,其中有关于名胜古迹的照片,还有植物与动物的图片,以及一些简单的数学几何图形。让学生找出对称的图形有哪些,接着可以出一组研究题:①这些图形各有什么特点?②你能说出照片中的名胜古迹各在何处吗?③每个图形是不是仅有一条对称轴?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就进一步了解了地理和自然知识与数学的联系。
④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化
罗伯逊指出:“限制和顺从不能养成创造性,权威主义的教育只能造就驯服的而不是创造性的学生。”所以开放性是创新性的重要方面,由于开放性内容知识容量大,思考方法多,解决问题活,极富挑战性,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能从各种不同的思考过程和问题解的特征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不同程度地发展了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得创造想象能力进一步加强。
如在三年级学习应用减法的运算性质简算后,就可以出这样一道题目作为研究题:68 -( )-( )= 68 -( + );65 -( + )= 65 -()-();在倒数的启发思考中,可以出这样一道题目()×()=1。这种开放式的研究题,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功。
(四)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指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多想想,学生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探索性原则:指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获取运算法则,概念性的结论及数学规律性的东西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3.交互性原则:即教学中的师生,生生间的交往与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合作,从而达到共识、共享与共进,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4.赏识与激励性原则: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给学生以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其不断进取,积极探究的学习动机。
5.发展性原则:从生命全程的需要规划学生的发展目标,在教学中,始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尊重并支持差异性发展。
6.创新性原则: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创新的时间与空间,激发学生在创新情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技能。
二、 构建小学数学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与研究性体系
(一)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正确把握教师、学生以及教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教材来说,不宜以权威的身份把既定的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而应尽可能创设和拓展学生探索问题的空间;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主要应承担探究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情境的营造,问题的编制、活动的调控、学习动机的激励等工作;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享受学习探究自主权。本模式就力图体现这三者的关系。其模式建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