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是贯穿全部小学数学的内容,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会促进各领域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问题解决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下,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身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的数学活动,在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是:一.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要求学生认真读题,审题,找出相关的数据和关键字,关键词,从而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2.要求学生分析题目,弄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相关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找出已知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如教学:一个三位数,数字和是2,这个三位数减去6后,还是一个三位数,新的三位数数字和是5,原来这个三位数是多少?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题,审题,找出关键的词:三位数、数字、原来、新的,并加以理解,在这里原来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对于数字是一个新词,不好理解,我就反复引导学生读一个三位数数字和是2,当连续读2遍后,还是不清楚,我又指着数字和问是什么意思?是谁的和?数字又指的什么?同时在黑板上写出个位、十位、百位,这时一位同学举手了,并且说:我知道了,数字指的是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当我用赞称的眼神和拍手的动作告诉大家:他的回答是正确的。这时又有一位同学也说 : 我也知道了。我紧追着问:谁能说说对数字的理解。另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说:数字只能是0,1,2,3,4,5,6,7,8,9。 我又反问:为什么?可能是10,11,12吗?这时又有好几位同学举手了说:个位、十位、百位数字只能是一位数,不能是两位数。同学们对数字理解后,我又反回来让学生一句一句理解题意:一个三位数数字和是2,这个三位数是多少?并让他们自己写出来,有好些同学能写出110、101、200,然后让他们去交流自己的想法,我又引导他们继续读:这个三位数减去6后仍然是一个新的三位数是什么意思?怎么求出新的三位数,这新的三位数到底哪个是我们所求的?怎么知道的,根据是什么? 当学生们做完后,我又让他们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互相交流,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过程,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回味无穷,取长补短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例如:教学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教材中,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幅购物的情景图,货架上,摆有练习本、文具盒、熊猫、布娃娃......画面上有售货员阿姨和小朋友的对话,给出了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购物情景,让学生主动进入商店了解信息,了解售货员和小朋友的对话,说说他们在议论什么?也就是想买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学生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了解到的相关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问题如何解决呢?我首先让学生试做,然后相互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对问题解决失败的学生我也让他们重复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让他们在反思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归纳解决问题的步骤,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整个教学过程借助购物的生活经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长知识,长才干。了解数学的作用,体会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充满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与挑战性的活动,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教学小红买了一篮苹果和桔子往回走,遇到了外婆,把苹果的一半20个给了外婆,回家后,弟弟数了数篮子里一共有58个水果,小红买了多少个桔子?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题,审题,找出相关信息和关键词:水果、一半,并让学生交流对一半的理解,然后组织几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用课本练习本代替苹果和桔子模拟了买水果的全过程,然后让学生试做,这时仅有几位同学会做了,我只好让他们再次模拟,再做,直到大部分同学会做了。而后,我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当同学们达到欲罢不止的地步时,我又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说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贰』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策略
(1)课堂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目前的教学主要以课本上的知识为主,与课本相应的实践活动很少或者基本没有,这样学生就没办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也仅仅是依靠课本上的知识,但那是远远不够的,久而久之,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甚至没有。因此教学应重视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安排,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中。
(2)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重要性
目前的教学仍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阶段,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课堂的乏味无聊直接导致了学生听课的效率,以及课后思考问题,这样循序渐进的固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利用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发言以及多方位的思考问题,以这种课堂模式来启发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因此通过改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效率。
(3)具体问题情景设定的必要性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相应的情景,使小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应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让数学课堂不再沉闷,气氛可以活跃起来。新课程在对小学生的教育理念上,注重相关问题情景的设定,问题一定要适合小学生,这个教学理念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播放视频或者以讲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4)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模式下还应重视学生之间的讨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分组进行交流,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形成解决问题的创新模式,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同时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沟通中将问题很好地解决,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倡解题的多种方法,也要多提出一些创新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让学生经过一个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5)考高分的同时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考题的侧重点,并且可以熟练地掌握相关的公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成绩,但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作用并不显著。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来讲,其主要的工作不应是将学生培养成一群只会考高分的机器,而忽略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激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得中国的小学生不在对数学感到恐惧,而是勇敢的面对并解决。
『叁』 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获取新知的突破口,那解决问题的过程则是培养灵活性、独创性的窗口。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获得者,应鼓励学生对问题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价值
无论是任何事情,要想做好它首先就要从心理上对它认可,同样道理,要想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学好数学,首先就要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用处,感受它的价值,学生只有认识到这点,才能从心理上对数学产生认同感,从而学好它。例如在讲到一个数学知识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它并不仅仅是为了会做几道数学题,而是可以用它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正如新课标中所说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当然数学的价值不仅仅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运用,如医学、航天技术、气象学等这些学科无一不用到数学知识,因此学好数学,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人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二、教给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想解决问题首先就要发现问题,教给学生善于发现周围的数学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发现的问题而提出问题,如果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这些问题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讨论得到解决,不仅能使提出问题的学生解决了疑难也会促进全班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
由于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周围的各种现象,例如在讲到长方形面积的知识时,就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周围有哪些东西是长方形,运用学过的知识怎样计算这些长方形的面积等,通过这种比较实际的问题的解决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就小学数学学习而言,它首先存在于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学习课题;其次存在于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将学过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应用意识、策略意识是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四个意识标准,只有充分发挥和利用这四个意识,才能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内驱力,才能使学生试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去积极探索。在数学课中,会遇到各种类型的题目,而每一种类型的题目都有几个比较常用的方法,具体主要包括几种:
1、展示实物或模型进行举例的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一般不强,而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多时候小学生需要一些具体的生动的形象呈现在眼前才能解决相应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注意用一些生动的例子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长方体面积公式的时候,教师可以拿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有几个面组成,以及这几个面有什么特点,从而推算出长方体的面积公式。通过这种具体的模型,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数学公式的演变过程,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2、画图的方法
为了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数学问题,除了拿实物或模型来展示,数学中还有一个常用到的方法就是画图。例如在讲到路程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画图的方式标出所求路程与速度及时间的关系,通过这种方法也能使学生直观明了解决数学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列表的方法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还有一个很常用的方法,那就是列图表,通过收集相关的有用的信息,把它制成图表,这样所有的信息即简单又明了,学生能够通过图表快速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找到答案。
4、假设的方法
说到假设的方法就不能不提数学中的方程问题,而所谓方程问题实质上就是利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已知某个沙厂每天的生产量平均为20吨,在不算节假日的情况下,这个厂一年的生产总量为6400吨,问这个厂一年的的休假有多少天?这个问题就可以利用方程很快解决。可以假设这个厂一年休假x天,那么一年的生产量6400=20×(365-x),进而解出方程x=45天,得出一年的休假天数为45天。通过这种假设的方法往往能够省略很多的计算步骤,快速而准确地计算出答案。
5、总结规律的方法
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在数学中存在着很多规律性的问题,于是在做题时会经常用到各种已被证明的定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教给学生发现规律的方法,从而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举一反三。
四、教师要与家长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努力让家长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普遍自制力较差,这时就需要成人的约束,在学校时教师可以承担起这个责任,而在校外,就需要家长担负起这个责任了。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始终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因此,在学习数学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例如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零花钱,并做一些记录,或者也可以让孩子对整个家庭的开支有所了解,并为家庭制定一个收支计划等,这样既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又可以使孩子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并使孩子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一举多得。
总而言之,数学课的开设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这种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大有益处。要使学生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又是对数学教师的挑战。但是,无论是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还是思维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得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常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广大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极大兴趣,促进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肆』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在应用题掌握较差的产生原因,归纳起来有:①审题不严,忽视了表明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关系的词语;②对问题的要求不明确;③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清楚;④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清楚;⑤数量关系不明确;⑥根本不理解题意而乱做;⑦也有一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勉强会演算,而让其独立解答就错误百出,或条件和问题稍有改变,就解答不出来。由此可见,学生在解答方面所犯的错误,主要是由于不会分析应用题或根本没有分析而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计算碰对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触类旁通和灵活运用。当然,学生不会分析应用题,不会列式计算,证明他们还不能合乎逻辑地思维,还缺乏判断推理能力和综合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无法有条理地把计算方法加以复述,更无法独立地进行自编或改编应用题。因此,我认为在教学应用题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进行列式计算,必须要求学生在列式之前学会分析,在列式之后还要会复述讲解和编题。也就是说要求学生达到掌握“四步”即分析、列式计算、复述讲解、编题。才是自觉地掌握解答应用题的知识和技能的标志,才是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的根本。以下,我就应用题教学“四步”过程的要求和内容以及工作方法简要说明,以求教于同行。
一、掌握分析
(1)学会认真阅读应用题,理解题意,分清条件和问题;
(2)学会运用动作、图解、画图等方法表示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3)学会运用综合法或分析法分析应用题。通过解析的实践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进行判断、推理、选择算法。
二、列式计算
(1)口头或书面做解题计划;
(2)先用分步列式后用综合算式;
(3)能根据算式正确、迅速、合理地演算;
(4)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5)根据问题写答数;
(6)自觉进行验算或估算。
三、会复述讲解
(1)会把应用题中的主要内容讲述出来;
(2)会根据条件和问题叙述解题计划和列式计算的步骤;
(3)会按照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复述选择算法的依据;
(4)会正确地读出算式、讲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5)会从应用题的问题出发,叙述推理和列式;
四、会编题
1、自编应用题;
(1)根据两个已知数提(或补足)问题;
(2)根据一个已知数和问题,补充缺少的已知数;
(3)根据实物、图表、线段图或表演动作编应用题;
(4)根据故事内容或某一件事实编应用题;
(5)根据算式或算法编应用题;
(6)根据要求,例如:用36和9编一道或几道不同计算方法应用题;
(7)仿照课本上的应用题自编。
2、改编应用题:
(1)把某一种简单应用题改编为另一种类型的简单应用题;
(2)把几个有连续性的简单应用题组合成一个复合应用题,或把一个复合应用题改编为几个有连续性的简单应用题;
(3)把未知数改为已知数,把已知数改为未知数,编成一道或几道逆运算的应用题;
(4)把应用题中的某一个已知条件,分解为两个已知条件,使计算增加一步,或把应用题中的某两个已知条件合并为一个已知条件,使计算减少一步。
编题是提高的过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通过自编应用题,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乘除的意义,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得到锻炼。学生能正确地编出某一类型的应用题,证明学生对于已学过的数学法则是理解的,并且掌握了这一类型应用题的数学结构及其特点。
上述“四步”虽各有其任务,但是它们彼此之间有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分析是基础,列式计算是目的,复述讲解是巩固和反馈,编题是提高。总之为应用题的教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在应用题教学实践中抓牢这“四步”,就可以防止学生解答问题时的主观性、表面性,培养学生的客观性、深刻性和全面性。“四步”的要求的贯彻可以达到:掌握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增强分析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目的。也是教学应用题的关键,使知识教学与世界观的培养结合起来,而且是一种内在系统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