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培养自学能力

小学数学培养自学能力

发布时间:2020-12-06 10:01:03

『壹』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参加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自学的方法,探索知识的规律。因为一个人博学广闻,知识丰富,大部分是靠自学得来的,这是不可非议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成为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人。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所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本人在课题实验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教学过程中贯穿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每次讲新课的前一天,我都让学生在数学早读课上进行预习。预习时不准互相议论。有时我边巡视边鼓励他们:“看谁不用老师讲,能在预习时就把知识学会。”所以学生在预习时,都是埋头看书、积极思考。要求他们凡是能自己学会的自己要学会,重点地方要画上横线,自己看不懂的要标出“问号”,准备上课时提出来和同学、老师研究、议论。每逢遇到较容易的知识,通过预习把它掌握了,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就异常兴奋。有时下了课就找我兴高采烈地说:“老师,这部分知识我已经预习会了!”我有时一方面鼓励他,一方面给他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能在课堂上给大家讲一讲吗?如果你能给大家讲清楚了,就算你预习会了。”这时,他就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进一步预习。例如我教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预习后一个学生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我会算了。例1:4/7+2/7等于4个1/7加上2个1/7是6个1/7.等于6/7不就完了吗?例2是两天共修路13/20千米,第二天修7/20千米,求第一天修的.就是用13/20-7/20等于13个1/20千米,减去7个1/20千米,还剩6个1/20千米就是6/20千米.”我问:你知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怎样算呢?”他也说对了,于是我问:“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呢?你还讲得上来吗?还有加减后要注意什么你知道吗?”他沉默了,于是我告诉他:“你再看看书好好想想这两个问题,明天讲课时我一定请你给大家讲。”第二天课上我真的提出这个问题,请他回答。他说:“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的数,分子表示取出的份数,所以分母不能动,一动就说明不了例1算的是一共多少个1/7.例2算的是还剩多少个1/20千米.加减后要想着约分。”他全答对了。我当众表扬了他预习认真,有一定自学能力,不依靠老师自己也能独立思考学会知识。自己学会的知识是不容易忘记的。凡是他们在预习时已经把知识弄懂了,在课上议论时就积极发言。凡是在预习时没弄懂的地方,在课上就非常专心地听别人讲解。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二).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每次上新课时,我都用小黑板或幻灯片出示议论提纲,低年级认字有限我就口述提纲学生看书自学时不断地小声提示。一般提出两三个问题就够了,要有目的有重点地提出,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帮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组内议论时掌握重点、难点。例如:一道加减两步应用题: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明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38页,三天看完,第三天看多少页?下面有线段图和文字分析,两种解答方法列式,我提示了三点:(1)结合条件看线段图是怎么回事?(2)例题是用了几种方法解答的?(3)每种方法是怎么想的?学生自学后拿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学议论,议论时紧紧围绕提纲,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议论研究。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大胆提出问题,自由发表意见。一般是由后进生提出问题,由优生给耐心讲解,水平差不多的则互相研究争论。也有时纷纷邀请老师去参加他们的争论。议论开始时往往分歧很大,议论一段时间之后,意见就会渐渐趋于一致。不愿参加议论的也可以自己继续看书自学。通过自学议论,对比较容易的知识,就可以弄懂学会,只需老师再引导学生把它梳理一下、巩固一下就可以了。这样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对比较难的知识通过议论,老师就可以了解到其症结所在,使后面的讲解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三).课堂教学中仍要发挥自学作用。通过自学议论,学生感到困难的知识就需要老师帮助解决。老师备课时,一般地说,对学习上的这种难点估计是正确的,也有时估计得不够准,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修改教案。学生通过预习、自学议论,仍然有弄不懂的地方,这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种请老师帮助尽快把它弄懂的心愿。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在他们的大脑皮层上就会出现一个“定向兴奋中心,”他们就会聚精会神听讲,开动脑筋思考,这时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就有了共同的基础和统一的目标。所谓老师讲解,并非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仍要发挥学生的自学作用。例如我教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通过学生预习、自学、议论,我了解到一部分学生已经弄懂,但也还有部分学生是半懂不懂。研究时我问:“什么叫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谁能按意思说一说什么叫周长?答后我又要求谁能按书上的说一说?说不好可以照书说,很多同学举手回答问题。最后我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周长这一概念弄明白,我让学生读一读例题。例题是:一个长方形长8厘米,宽5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一共长多少厘米?”我问:“谁能用加法列式计算?后进学生很快列出:8+5+8+5=26(厘米)。8+8+5+5=26(厘米)。中等生列出8×2+5×2=26(厘米)。我表扬同学们解答应用题真灵活。我又问:“以上都是三步列式,谁能用两步把它解答出来,并说出列式的根据?”因为学生已经自学议论过课本,所以很快列出(8+5)×2=26(厘米)。但一时说不上根据来。我把板书:8×2+5×2和(8+5)×2用“=”连起来,启发诱导,结果一个学生说:“根据是乘法分配律,把乘法分配律反过来使用,我追问:“你怎么想起来的?”她说是小组议论时就提出来了。我继续问:“8+5”求得什么?为什么乘以2?学生都能回答。我说:“我们把这道题求出了,能否找个求所有长方形周长的规律呢?”课堂一阵活跃,学生总结出(长+宽)×2=长方形周长。长方形周长结论后,我又引导求正方形周长,很快就得出边长×4=正方形周长,我问:“求正方形周长为什么要边长×4呢?”一个中等生说:“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所以就得用边长×4。”请看上面讲课过程,老师只是提出问题启发诱导,主要还是通过学生自学来解决问题的。是学生讲解为主,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也就是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在解决重点、难点,知识关键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四).教材中的难点部分要引导学生精读。教材当中有的概念、法则不容易掌握,有的复杂应用题不容易理解。学生通过学习、自学议论,仍然无力自行解决的,这就是教材中的难点,我有时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在精读中把难点分散,逐个解决,以求得深刻理解。例如我教“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不困难,但通过插图理解法则的算理比较困难。于是,我就把这部分教材分成四段,让学生一段一段地精读,一段一段地帮助他们理解。第一段,我让学生注意思考为什么1/2公顷×1/5小时就是求1/2公顷的五分之一?
为什么1/2公顷×3/5小时就是求1/2公顷的五分之三?第二段,我让学生注意看图,看一看为什么1/5小时割1/10公顷?
为什么3/5小时割1/10公顷?第三段,我让学生着重弄懂一份是一公顷的1/2×5,分母中“2×5”怎样解释?第四段,我让学生着重研究推导法则的全过程。就这样,我分层次地引导学生精读一段,引导帮助一段,看明白一段。把这部分教材精读完了,再和老师研究,困难就减轻了。有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巩固所学成果,就再次让他们精读和议论。(五).复习课上让学生自己看书温习。不管是单元复习,还是期中复习、期末复习,我都让学生自己看书温习。看书温习和课前预习、课上自学不完全相同,通常的做法是:一节复习课用15分钟让学生自己看书温习,用10分钟相互研究,用15分钟师生共同总结。在学生看书温习之前,我要提出一系列问题供学生思考,引导他们通过温习,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例如复习正、反比例时,我就提出: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正、反比例?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利用它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利用它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正、反比例各有什么性质?等一系列的问题。学生通过看书温习、思考,就把这部分知识系统地整理清楚了。在温习中有什么疑难一定记下来,在互相讨论时提出来,共同研究。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最后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的温习比老师主观设计的教案效果好,更有针对性。

二、不同教学内容中渗透自学方法的培养。

数学课本中有插图,有文字。插图的形式多种多样,文字的内容各不相同。有概念,有法则,有应用题的分析讲解,有图形和表格的说明……。为了使学生能够看书自学,必须给以具体指导。(一).概念的教学,应是按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来安排。对这样的教材,我告诉学生应当把上面的具体材料一步步弄懂,再看看结论是怎样总结概括出来的,可不能上来先背结论,上面的具体材料是讲道理根据的,结论是从上面的具体材料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不仔细阅读上面的具体材料,就弄不懂结论的来龙去脉。先背会结论,不懂道理,是不会把知识真正学到手的。是非常有害的。例如我教分数意义,要求学生按次序看三幅图,每一幅图要看下边小字讲解说明,第一幅说明几分之一,第二幅讲解几分之几,第三幅接触并理解单位“1”,看后就明白什么叫做分数了。分数看懂了,再去看什么叫分母、分子、分数单位。这样教材图文并茂就大大有利于老师讲课了。(二).法则的教学,要注意看竖式旁边的注释。我告诉学生遇到这样的教材,不能光看竖式,特别要认真看小注。例如人教版第六册数学课本中,有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简便算法。教材中讲,要先从被除数和除数中划去相同个数的0,再计算就简便了。但是有余数时,还要把划去的0再添上,竖式旁边就有这样的小注。“注意:余数末尾要添0”,由于平时的培养,学生预习时都很认真地看了这行小注,但有的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就赶快画上了“?”。在自学议论时,果然在这个地方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这道题的竖式是:81200除以2300商35余7

有的说:“末尾的0已经划去,没有理由再添上了,可能是书印错了。”有的说:“书上让添0就添嘛,”什么道理说不清。有一个“小淘气”突然发言了。”如果有81200元,分给2300名职工做奖金用每人35元,余下的是7元呢?还是700元呢?假如会计说就余7元,保准是他贪污了693元。”这时我启发其它同学思考这个问题怎么理解有道理又有根有据。一个掌握知识扎实的同学说:“我同意得添0,因为我验算了,加7不得被除数81200,必须加700才得被除数81200……”。在大家渴望知道这一知识时,我讲了一下道理。根据除法性质,被除数与除数划去相同个数的0商不变,计算简便,但与余数毫无关系,“7”在百位上它表示7个百,所以还必须添0,得数应是35……700才对。经过这场争论,学生不但把余数末尾添0的道理弄懂了,还获得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并且进一步体会到了竖式旁边的小注的重要性。(三).应用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注意看题目下面的分析。讲应用题时,例题的下面有分析讲解,这是编者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而设的。开始时学生不注意看这部分内容,而是看完了题目之后,就急急忙忙去看列式。这样做,学生虽然能学会一些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但是,他们分析推理等能力却没有得到良好训练,因此,独立分析应用题的能力提不高。我教五年级时,班上来了个留级生,他自学能力很差,语文成绩尚可以及格,数学是习惯于老师讲给他听,我决心帮助他补上这一课。在学工程问题时,讲完后我就把他留下,让他踏下心来认真看例题和下面的分析,看一段给我讲一段,他讲不清的地方,我给以启发引导。看到最后一道例题时,我就让他独立去看,把整个例题看完再讲给我听。结果他理解得很好。为检验他是否真懂,我还问了他两个问题。“这种题和什么类型题的题目相似?有什么区别?”结果他都说上来了。最后,他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没认真看过数学书上的这些内容,留了作业我就瞎做,所以有好多地方都没有真正弄懂,这次我算是真明白了。”我问:“这次是老师给你讲明白的吗?”“不是。”“是谁给你讲明白的呢?”“是课本。”“对,希望你以后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多向课本求教。它就在你的身边,是你的良师益友。”从此以后,他很快养成了看书自学的习惯。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深入讨论而得到的。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凡是能通过讨论解答的,就让学生互相交流共识。当学生不能解答时,老师在适当指导。这样做学生才能主动学习,自学能力才能发展,不断提高。就让我们每位教师从课堂40分钟做起,指导、点拨每个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美国的教育家提倡“发现法”,苏联的教育家强调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中国的教育家主张,“教是为了不教”。显然,他们都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就随之提高了。

『贰』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数学有其学科特点:逻辑性、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学好数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高度的相象力,还要对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和刻苦钻研精神,并把它和实践相联系。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学科所具有有的思考性、知识的发散性和思想的延伸性,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自学这种学习方法。自学是一种自主、探究、发散式的学习方法,它会使学生更能掌握和理解数学的真谛。一、 进行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并且教师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教师只有这样教学,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转变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例如:由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法指导,形成自学三角形的能力。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三角形面积=底×高÷2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种思路和方法又会增强自学能力。使自学方法更加科学化,自学知识更快速、准确。二、放手让学生自学、自练、自批、自评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只有在实践中能力才会受到锻炼和发展。自学是一种实践,学生在自学中不仅牢固的掌握知识,而且容易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并形成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要广泛采用。要优化课堂结构,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要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正确对待在实践中成功与失败,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特别要让学生从容的对待失败,树立必胜的信心,明确“失败乃成功之母”。三、掌握推理原则,形成初步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定理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而对定理的理解是自学的理论基础。严密的推理是论证和掌握定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定理的形成过程(推理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便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符号化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统计思想、极限思想的适当渗透,可以加深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长智慧,使自学时更能高瞻远瞩。数学方法(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类比、转化等)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也是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一种认识能力,这种能力是自学成功的必要保证。四、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自学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教师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以便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时,一方面要对学生说明进行自学数学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自学数学的兴趣。数学活动课是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又一个主战场。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课的优势,对学生及时进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引导和强化。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兴趣,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

『叁』 小学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 13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说理,养成学生推理有据的好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组织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教给学生如何判断的推理过程,而与语言最密不可分的是演绎推理,小学生解题时大多是不自觉地运用了演绎推理,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追问为什么,要求学生会想、会说推理依据,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推理方法
小学生学习模仿性大,如何推理、需要提出范例,然后才有可能让学生学会推理。小学数学中不少数学结论的得出是运用了归纳推理,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结合数学内容为学生示范如何进行正确的推理。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推理方法

小学生学习模仿性大,如何推理、需要提出范例,然后才有可能让学生学会推理。小学数学中不少数学结论的得出是运用了归纳推理,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结合数学内容为学生示范如何进行正确的推理。
三、要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贯穿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

能力的发展决不等同于知识技能的获得。知识可以用“懂”来描述,技能可以用“会”来描述,都可以立竿见影。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

三、要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贯穿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

能力的发展决不等同于知识技能的获得。知识可以用“懂”来描述,技能可以用“会”来描述,都可以立竿见影。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

四、要把推理能力的培养植根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中

要想促进学生推理能力更好地发展,除了书本知识外,还有很多活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把推理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程标准》的四个内容领域之中
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第一、二、三学段的小学生,从层次上目标要求不同。第一学段要求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短的归纳、类比。第二学段则要求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搜集有用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第三学段要求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或推翻猜想。

『肆』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编拟提纲,让学生逐步掌握读书自学的方法
在上课前,针对教学的内容的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一组连续性的、富于启发性的思考题。上课时,让学生在这组思考题的指导下去读书、读例题,在读书的过程中,充分动脑思考、分析,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的方法或答案。例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的分数应用题时,可以用以下思考题指导学生读书自学:1、这个圆可以用几表示?2、如果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3、从"1"里去掉3/8,看剩下多少?4、5/8是怎么得来的?5、3/8是几个1/8?6、8个1/8减去3个1/8,得几分之几?7、1减去3/8,要把1变成几分之几?8、结果怎样写?
让学生在这组思考题的指导下去读书,读例题的分析与解答的过程,通过认真仔细地思考,从而明确"分数的特点及解题规律"。这样,不仅能督促学生去读书,而且能使学生逐步地掌握读书自学的方法。
二、以练代讲,使学生逐步养成读书自学的良好习惯
对于某些知识的教学法,可以采取以练代讲的方法,督促学生读书自学,如在讲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和五册的除法--"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前,考虑到这节课是以一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作为基础的,学习"一位数除以二位数"除法时,学生已经懂得"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被哪一位除后面有余数,就把余数与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起继续除"的道理,一位数除以多位数除法就可以以此类推,教学时可以以练代讲,在学生阅读教材后,利用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学生会认真地再一次在书上去寻找方法。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去督促学生认真读书自学,这样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以议代讲,让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思考和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学能力
要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掌握自学的方法,而且还必须使学生养成思考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具备正确的思考方法和一定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有新的知识,可采用"以议代讲"的方法,督促学生进行思维,由于教师没有讲解而让学生议论。因而每一个学生不仅能积极地、自觉地去读书、找答案,而且都想说出自己的答案,也想听一听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意见。当别人的答案与自己的答案不符合时,必须要认真地思考一下,是自己的对。还是别人的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为什么,反复议论。不对的答案被淘汰了,不完整的答案大家补充完整了,原来懂得的同学,通过反复思考,更加理解,原来不理解的同学,也受到启发,逐步懂得了,这个不断议论、不断使答案完整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思维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爱动脑和善于思考的习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

『伍』 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学数学,你要告诉小学生不会算数的后果,比如去超市买东西,你不会算数,别人少找回你钱啦,你都发现 不了,自己就吃亏了 。

『陆』 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活泼的、生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只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过程来获取数学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会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与同学交流合作,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和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最有效途径。

『柒』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小学数学怎么样学?随着小学数学教材的不断更新,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算数题,而是将许多的生活中运算加到小学的知识中,这样一来也在不同程度上使小学数学的成绩加大了难度.那小学数学怎么样学才有效?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怎样掌握方法才能学好小学数学?

以上九点是有关小学数学怎么样学才有效,提出相关的方法.希望能给你带来借鉴和参考的价值,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正确的方法提高成绩.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培养自学能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