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发布时间:2020-12-06 07:01:39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以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而且掌握了发现、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根据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及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问题 ----探究----交流----运用----反思,构成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活动环节,每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是开放性的,而环节与环节是紧密相连和相互交叉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问题,促使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促进学习者卷入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促进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
二、独立探究,获得思维方法。
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思维的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除给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还要把学习与探索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自己,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三、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
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学生在这种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中得以不断打开自己的思路,反思自己的思路,发挥集体的智慧,使每个学生点点滴滴的思维火花成为大家共享的资源,从而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气氛中。这种放松的状态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最便于学生再创造的状态。 展现、愉快合作、自我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也有利于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四、实践运用,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 ,进而将现实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替、循环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在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排斥包括接受式学习在内的其他学习方式。事实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Ⅱ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

王龙珍甘肃省山丹县芦堡学校734116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我们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时,首先要弄清楚究竟什么是探究性学习。狭义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通过自己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的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发展与完善,过去传统的教师一味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再反复操练的机械学习方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思想也表明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从而我们发现,人们早已认识到儿童在未来能否取得成功,不仅决于其自身知识、技能与智力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兴趣、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外因素。而探究性学习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亦有利于教师素质结构的整体优化。
一、激趣导入,乐于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启其蒙而引其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定理、证明、概念、定义、理论、公式、方法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辅助作用,设计好适合学生能力水平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与欲望,那么探究问题的学习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同时,学生好奇心强,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更乐于去尝试、去探索。有时候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情境中包括了数学问题,而不是教师单一地给出,而是刺激性地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去提出、去思考,引发其探究,更为后面的数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探究兴趣与欲望。
二、设疑导思,参与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思想永远不能代替学生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教师将学生带入一个问题情境中后,要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参与探究, 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对新知进行信息加工理解,主动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这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计算时,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采用合作的方式,把三角形转化成面积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自主探索、交流结果,根据原图形与新拼成图形间的关系,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推导结果交流:三角形面积=底×高÷2。这样让学生有充分探究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参与探究学习活动的学生思维活跃,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三、灵活应用,实践探究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同样,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与探究,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当然,学习的最终结果在于应用,这既是对探究成果的验收,又是对探究方法的总结与运用,形成学生自身的探究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所以教师应及时正确简要归纳,概括要点,明确要掌握的方法、明白的道理,帮助学生小结归纳获得的知识体验,学会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对学生的概括思维水平、应用意识都有所提高。所以教师在设计应用练习时要注意问题的连续性、创造性、可探究性等。如在学习“统计”时,让学生收集有关日常生活家庭各种开销情况,绘制统计图,计算出各种数据,并合理安排自己的个人开销,增强理财意识;学习“千米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走家到学校的路程体验“千米”的概念,通过估计时间计算出路程。再如教学思考题旅游坐车问题时,让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论证得出最省钱的花费方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总之,要采用各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
四、体验评价,引深探究
从评价的意义上讲,评价具有导向性,评价具有激励性,评价具有发展性。评价能增加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应重视评价在探究学习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心理学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在探究学习中有这样的评价:首先要对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等精神品质进行赞同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探究学习中体验到的喜悦情感,增强继续探究、勇于探究的信念与决心;其次要在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后所获得新知的信息,给予及时的引导与评价,体验成功,获得主动探究的欲望,并使学生自觉主动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感悟,将思维指向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上来,以便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新课程改革中,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基本概念——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大举措,是数学教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它要求教师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给予充分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会学习、学会应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用探究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去发现、去探究、去创新,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Ⅲ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

一、选择合适内容——探究学习的前提
合作、探究学习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平台”,然而在数学教材中,并不是每个内容都需要学生去合作,每个知识都需要学生去探究,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开展合作学习,哪个具体的环节放手探究学习,这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必需认真考虑的问题.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分两步让学生自主探究:第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和动手量三角形内角的情况(出示:三个锐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并填写三个内角情况的表格,让学生形成表象;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角的情况,探究出三种情况:三个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有两个锐角和一个直角的三角形,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的三角形,从而得出三类三角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究,三类三角形关系,形成表象,再通过课件演示,抽象问题具体化,强化之间的联系.
二、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探究学习的关键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究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想、做、说”,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
1.让学生大胆的去“想”
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可以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地尽情去想,合情合理地去想.教学过程中经常通过学生在已有的基础知识上大胆猜想引出新知,从不同的猜想中产生知识的碰撞.例如:《三角形的分类》只露出一个锐角,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什么三角形?学生猜出三种可能性,即: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产生知识碰撞.通过猜测让学生明白:只知道一个三角形的锐角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加深了学生对三类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Ⅳ 如何培养学生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生1:他摸到的是6号,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也可能摸到3号,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生1:多放几个6号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剪下一个圆,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动手操作)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生1: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生2: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生1:相等,都是2.3厘米。生2:相等,都是2.4厘米。生3:相等,都是2.5厘米。生4:相等,都是2.8厘米。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生1: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生2: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生3: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生4: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生:有,相等。师:相等说明了什么?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生:有无数条,都相等。师:回答非常正确。……此小节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学生1:都有两根针。(长长的细细的一根叫分针,短短的胖胖的一根叫时针)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学具的时针、分针。学生2:都有12个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接着让学生自己转一转,说一说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小组讨论交流)学生3:顺着时针转的。这样通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三、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摆放在一起。生2:摆放整齐。生3:把好玩的摆放在一起,好看的摆放在一起,好吃的摆放在一起。生4:把同样的东西摆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开放课堂,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把汽车摆放一起,把火车摆放一起……生2:我们把奥特曼摆放一起,把机器人摆放一起……生3:我们把梨子摆放一起,把苹果摆放一起……师: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你现在这样分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类?(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生1:我们把玩具可以按有轮与没有轮来分。生2:我们把图片可以按画面来分。生3:我们把水果可以按颜色、味道来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摆一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Ⅳ 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思维层次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较弱,因而开展探究性学习往往觉得困难。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呢?从多年的农村小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研究学生 把握自主探究起点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布鲁纳说过:“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所以,关注学生,准确把握探究起点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例如:我在教“认识钟面”一课时,通过翻阅很多书籍及类似教案,发现对本节课的设计大同小异,都是先通过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再进一步认识钟面上各部分的名称,最后出示多个整时钟面……通过观察发现认识整时的规律。这样的设计显然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因为据我对班上学生的调查了解,发现近百分之五十的学生已会认识整时。故我在教学时,根据班上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学生的自主探究起点,调整设计了教学方案:先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唤起原有认知;然后让学生创造性的画出钟面,在画的同时,引导学生很好地认识了钟面上12个数、12格、时针和分针的特征……这一过程相当于绘画教学中介于“写生”和“创作”之间,充分利用了学生原有的数学经验,经历了有效的数学思考。
二、提供支点 引发自主探究策略
低年级小学生,由于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较低,所以往往缺乏自主探究的有效策略,这时就需要老师提供有力地探究支点,引发学生的探究策略。例如:我在教“6的乘法口诀”,让学生独立探究这一过程中,我出示的“操作探究要求”及多样化的自主探究素材,如小棒、圆片、图画纸等,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都是十分需要的探究支点。正因为学生有了这些探究支点,所以才使学生找到了探究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引发了学生多样化的探究策略。有的学生用摆小棒来研究;有的学生用画图画的方法……并且,同样是摆小棒或画图的方法,对同一句口诀又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如“四六二十四”这句口诀,既可以每堆画(摆)四个0(小棒),画(摆)六堆,表示6个4,也可以每堆画六(摆)个0(小棒),画(摆)四堆,表示4个6,从而对口诀的意义有了深刻地理解。
三、合作交流 拓展自主探究空间
合作交流是自主探究的深入和延伸,它可以进一步拓展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可获得别人的探究策略和成果,修正和完善个人的自主探究策略和探究结果。在教“6的口诀”时,我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小组交流各自的探究方法和探究结果;再让小组代表向全体学生汇报小组探究结果,(同时,让其余学生当小评委。)这样,既让学生共享了探究成果,又培养了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更培养了学生评价他人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汇报的过程、倾听的过程、评价的过程等,都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空间拓展的具体体现。
总之,只要我们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准确把握探究起点,合适提供探究支点,创设有利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就能有效地在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Ⅵ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协作交流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内容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探究活动。注重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独立探索,培养探究精神;合作探究,培养探究精神;课堂中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探究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关键字:独立,合作,时间,过程,乐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过去的“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做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这就给学生乃至教师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当然也留下了更广阔的思考与发展空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探究活动,经常给学生相应探究思维的熏陶,让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培养科学精神,这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十分有利的。为此,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学生的欢迎。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在数学课堂中针对“探究性学习”做了尝试与研究,在这里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注重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教育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教师应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看过著名主持人李咏主持的‘梦想中国’节目吗?”这个备受关注的热门节目,学生会十分感兴趣。于是我顺势一引:“在‘梦想中国’的大舞台上,主持人为大家带来好运。今天,这里是智慧的展示台,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金蛋,想看吗?”期待是最佳状态,我趁机出示金蛋,“这里有三个金蛋,两个是空的,只有一个里面藏有好消息,你们猜猜看,可能在哪个呢?”学生马上进行大胆猜测。把握这个导入时机,我紧跟着说:”可能在第一个金蛋里。可能在第二个金蛋里,也可能在第三个金蛋里,这就是一种可能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随即板书课题。这一环节设疑激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高涨的探究热情,为进一步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课的伊始我以举国关注的“迎奥运”为主题的情境引入,以“北京绿化工程”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使他们能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主动去体验数学、做数学。

二、独立探索,培养探究精神。

独立探索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并作出反应的过程;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不同的学生也无法代替别人的思考。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才能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来。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我这样教学:(一)、请同学们拿出1号平行四边形,指一指它的面积在哪?安静的想一想,它的面积怎样求?需要测量哪些数据?用尺子测量你认为应该测的相关数据,然后试着列式计算它的面积。

(二)、学生独立测量、思考、列式。

(三)、交流。

这样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便成了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即使学生发现了邻边相乘的做法,那也是很有必要的,再通过解决问题冲突让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了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合作探究
,培养探究精神。
独立探究确实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不要合作探究。相反,合作探究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探究行为不应只是个体行为,还要加强同桌探究,小组探究等探究行为。对教学而言,合作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开展合作探究,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合作对学生而言,是心态的开放,是主体性的凸现,是个性的张扬,是创造性的解放。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与同伴共同努力,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活跃。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次合作:我们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刚才的剪拼活动想(出示思考题):

(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拿出那个没有剪的平行四边形和拼成的长方形比较一下,看能不能依据这些关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与小组同学合作完成

四、课堂中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
数学学习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人的思维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是在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往往问题提出后,教师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要求学生即时作答,生怕“冷场”局面。一旦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又急于启发引导,不顾学生的思维状态。把学生引入教师早已设置好的“思维圈”,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学生连思维时间都不能保证,就更谈不上探究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探究在前,尝试在前,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明确思考的目标,主动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亲自实践,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究圆的面积求法。学生学生把圆剪拼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不是教师为节省时间,包办代替。因此看来,给学生足够探究时间能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五、让学生充分展示探究性解决问题的过程。
解决问题不只是为了求出一个答案,更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探究过程,因为正是这个探究性思考过程展示了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将自己的探究过程再次展示出来,进行反思,及时总结,悟出规律。这样做有以下优点:(一)经常地让学生将自己探究过程整理表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认知的深化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二)让学生展示其探究过程,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想法,发现探究中存在的问题,适时针对性点拨指导;(三)通过对各种不同探究方法的比较,能够使全班同学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从而不仅使学生关心自己的探究过程,还重视探究过程优化。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经过探究,在相互交流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探究方法,反映不同的思维水平。而通过探究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相互受到启发,从而发现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和宽的直接关系。推导出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展示解决问题途径中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Ⅶ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

在未来的社会里,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怎样使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去掌握无限增长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面对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每个教师要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除了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要通过书本上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让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行为中得以充分体现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例如小学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讲解、分析和说明比的基本性质,而不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去探索并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的由来,这样会适得其反,学生有可能给教师说“糊”了。因此,我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了不但能够创造性的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且能够让学生掌握“比”、“除法”、“分数”三者的不同。
二、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方法
1.大胆猜想。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
2.充分的思考。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
4.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改革评价学生的方法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让个性差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备课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什么样的标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首先应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其次,在评价学生时,我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因此我们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最后,现代评价尺度和质量的提高。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因此我注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各个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实践中运用数学的能力等。
四、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知识权威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所有的知识。这种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对学生回答过程的不完整,不应指责,而是加以指导补充;对学生思维受阻,不能置之不理,而是给予启发和诱导;对学生的“创造性”答案,应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给以热情的赞赏和鼓励等。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探求真理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数学交流过程。
五、创设成功氛围,感受成功喜悦,激励再次参与
每个小学生都非常渴望获得成功,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需要成功的喜悦体验。的确成功的体验有着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好好地学习。在数学的学习中,我们应该让学生积极动、动手,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不停地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氛围,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注意有效的创设氛围,就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参与的能力,以满腔的热情进行学习。

Ⅷ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何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


佐坝中小 汪小燕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自主学习已经成为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长期以来,“传道、授业、解惑”,这六个字影响、指导着千百年来的为人师者。然而,“传”、“授”、“解”的主体都是“师”,如此一来,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把老师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都由老师唱主角,课堂成了老师表演的地方,这种“填鸭式”的课堂显然束缚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翅膀,“天下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何况是活生生的来自不同家庭、具备不同资质、拥有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们呢?因而,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以自由翱翔的广阔天地,成了时代的呼唤。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探求知识的宝藏呢?


一、创设情境,诱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约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教学中要合理创设带有因素的问题情境,把问题蕴藏在情境之中,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们创设了“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教师说:“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很奇怪,正当学生疑惑之时,教师说:“今天改变过去的考试方法,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教师说:“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教师都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这时更感到奇怪,都说:“老师您快告诉我们吧,您是怎样算的?”教师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老师,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问题情境不仅新课导入时需要创设,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创设,这样才能不断地诱发和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始终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1、应用型问题情境——建模式探究学习

从社会热点、市场内经济、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等社会和自然想象中获取材料,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建模式探究学习,改变应用题教学脱离时代、脱离实际、脱离学生生活的现状,改变一例一题一练的重技能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建模能力。

2、试误型问题情境一一反思式探究学习

学生在理解、应用教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从中选择素材,可创试误型问题情境,借此为学生尝试错误提供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错误的原因,提出批驳型问题,加深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对错误的认识和警戒,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

3、思维策略型问题情境——求异式探究学习。

以思维策略多样、解题方法典型、解题过程能体现某种完整的思想方法或思维方式的问题作素材,可创设思维策略型问题情境。当学生为获得某种解法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辨证分析,进行求异探究学习。一般表现为一题多解和一法多用,这种情境创设适宜于练习课与复习课。例如,“鸡兔同笼"问题,学生用假设法、方程法、枚举法、砍脚法等多种方法来解决,呈现出思维百花齐放,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搭建了平台。

4、认识冲突型情境——猜想式探究学习

以富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的非常规性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采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产生猜想式探究学习。这种问题情境适宜引起顺应学习的新知教学。

5、铺垫型问题情境——联想式的探究学习

以学生认知结构范围内约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教学事实为材料,可创设铺垫型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可为学生的联想探究提供有效的启发和可靠的基础,产生联想式探究学习。学生往往从原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等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阖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发性合情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提供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索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我们应给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特别要强调“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热烈讨论时,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一把剪刀,引导学生想一想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后发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它分成的两个部分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由此推导出计算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就是由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联系已学知识,用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获取新知识,不仅懂得了面积计算公式,还从中获得了学习方法。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自主探究的效率


肖伯纳有段名言:“倘若他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自主探究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削弱大课堂的长篇讲解,加强小组研讨学习,将班级、小组、个人、师生互相磋商等多种学习形式有机结合。使每个同学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吸收营养,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动手操作,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 由于是按小组进行学习的,学生很快就发现拼成的长方形有三种情况。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长方地将数学形的长和什么有关系?宽和什么有关系?面积和什么有关系?有了前面的直观操作,学生讨论得比较认真,就连差生也觉得有话可说,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每排摆的长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摆的排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所摆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最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出计算长方形的可以直接用长和宽相乘比较简便。这样有计划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四、优化评价,保护自主探究的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传统的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以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如:思考时是否积极,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没有冒险、独特的精神等。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数学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树立信心,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器”。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氛围,多给学生机会,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不断积极自主探究、乐于发现问题、乐于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乐于学习

Ⅸ 如何拓展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思维方式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性学习逐渐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又一种重要方式。它是指学生以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设计的数学问题必须具有探索性,为学生参与探索提供能体现现实性、可探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1、创设导课问题情境
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激发他们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和好奇心,形成探究意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教师应挖掘数学特有的魅力,把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让学生在知识内容和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处于一种求知亢进状态。如在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时,上课伊始,教师可出示:用一根绳子把牛拴到草地中的木桩上,演示牛边吃草边走,然后问学生:“看了这幅图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争相提出:牛走一圈有多长?牛最多能吃多少草?牛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这样创设导课情境,趣中置疑,疑中生思,使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也就很想自己解决问题。
2、创设过程性问题情境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创设一系列小问题,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使这些连续的过程性问题能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促使学生情绪达到最佳境界。如教学“质数与合数”,让学生用小方块拼不同的长方形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小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得的不同长方形的个数也将会越多”,对此,一些学生通过举例发现是不一定的,因为5个比4个多,可是,用5个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由一个反例对猜想予以否定。接着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新的问题情境。“当正方形个数是什么数时,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认为是奇数个的情况下时,又遭到了否定,经过一番探究后终于发现:这个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规律,构建起质数的概念。整堂课学生在一系列过程性的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进行新的探索的过程,学生兴趣盎然,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求知欲。
2、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儿童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何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呢?传统的封闭式问题,只要求学生运用特殊或常规的方法得到固定的答案,如果教师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变动,改变设问的方式或设问的方向,就能创造很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如比较5430和3045这两个数的大小。如果改变设问的方向,变成这样的问题情境:用0、3、4、5这四个数字所组成的四位数中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几?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不但需要知道如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而且对位值制(即同一个数,放在不同的位置,值是不同的)和进位制都必须有清楚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若有一定的开放性、挑战性,不仅能使学生形成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
二、 提供探究空间,培养探究精神
1、优化探究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环境下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课堂上教师要采取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引导、帮助、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教师应把“微笑”、“鼓励”、“成功”带给学生,经常热情地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交流、共同评价。教师要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学习上有选择的机会,有不同的想法,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给学生以自主,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去探索、发现,去讨论交流、大胆探索。
2、拓展探究时空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教学中,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的建构知识的空间条件。
首先,让学生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不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探索知识的方法,并体验成功的乐趣。因此,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我。给学生学、思、疑、问、说的时间;给学生合作交流、讨论评价的时间;给学生动手操作,验证猜想的时间,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
其次,为学生提供探索空间,经历探索过程。课堂上少一些已知结论的验证学习,多一些结论形成的探索性学习。如教学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将两个同样的梯形任意拼成各种各样的图形。自由拼摆,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玩得自由自在;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将两个同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学过的平面图形,这一操作要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增添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探究打好了基础,提供了空间。这样,学生不仅经历探索过程。而且还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去解决新的困惑。
三、 建构教学模式,发展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习落实到实处。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它主要活动形式有:自主探究、小组探索、组际交流。
1、自主探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通过阅读、操作、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和归纳,对自己已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对尚未理解的需进一步深究的知识提交小组讨论。如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让学生自己想想填填,然后自己说说是怎样想的:(1)8可分成2 个4,2个8就是4个4 ,(2)8再加8,(3)把8当作10,2个10再减2个2。
2、小组探索: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围绕某个最有价值的问题或疑难问题,展开讨论探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知识共享。如新教材中教学统计,森林公园小象举行生日宴会,小狗、小猫、小猪纷纷赶来祝贺,并带来礼物、鲜花,用什么方法知道分别来了几种动物,每种动物有几只?鲜花有几种,每种有几朵?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索。
3、组际探究:对小组合作探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全班讨论,加以辩析、解惑释疑,展示思维方法,描述探索过程,帮助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后,教师将学生在小组内无法完成的内容进行组际探索。(1)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2)分母是100的分数与带“%”符号的百分数又有什么区别?这样,即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又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重构评价体系,激励探究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教学评价中注重标准化测试。这种评价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成长,也消解了知识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探究教学把知识作为一种过程而非结果,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建构独特意义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评价决不是单一的、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动态过程。促使学生深入地更有效地探究下去。
1、实施发展性过程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行为习惯、学习态度、情感体验及学习过程表现进行的一种动态评价,评价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状态、参与的广度及学生自我调整的能力,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允许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重新思考,让学生有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有基础上取得更大进步。
2、注重过程性多元化。
探究教学主张,评价不能仅仅是对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探究过程的评价。把学习视为一个建构的过程,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能力、态度、信念等进行全面考察,在整体层次上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综合的评价。即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要进行不同的评价。评价要讲究艺术性,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的亮点,让学生看到希望,并力争成功。评价要顺应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启发学生动手实践。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对自主探究的让学生自评,对小组讨论的让学生互评,对组际交流的可进行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评价的方式可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使教学评价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使评价更客观、更民主、评价的结果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

Ⅹ 如何有效实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

探究性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常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基于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征,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以探究理论为指导,尝试阐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及其评价标准,为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策略。
18世纪以来,探究学习的思想至少在西方被大规模地倡导过三次,并且目前仍然是主流的学习方式。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探究性学习在近几年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主流学习方式,我国的教育研究者却对这种学习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部分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将探究等同于科学探究,或者将探究性学习看成发现学习的同一词,从而使探究性学习局限于科学学科;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就是探究学习,从而将探究性学习不恰当地扩大,并将它与启发式教学等同起来。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博士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包括三个基本环节:(1)提出任务或问题;(2)搜集信息和分析信息并获得结果;(3)表达和交流。
二、小学语文为何要实施探究性学习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因而有人认为,小学语文学科不宜提倡探究性学习。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新课改提倡课程的整合功能,而语文学习中往往又蕴含着天文、地理、历史、自然、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一些人文性较强的教材,探究其意境,品味其内涵,对于陶冶儿童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有裨益;对科普类说明文,引导学生去探究相关的原理,假想和推测它的前因后果,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也是大有帮助的。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虽然还比较稚嫩,但我们强调探究,并不是强调让学生参与高深的研究,而是在提倡以科学的态度去观察、思考、分析、检测问题上,让学生由此获取知识的精髓而不是皮毛,由此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习惯。
从语文教学来看,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研读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掘语言文字蕴含的美、蕴含的情,从而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探究性学习不仅改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还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说,探究性学习是教育全面改革的实践方式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常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那么,呢?
(一)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诱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
1、挖掘教材的探究性因素,以课文资源为凭借创设问题情境。例如一年级拼音字母b p m f的教学。拼音字母抽象难记,没有规律可循。因此对于字母形的记忆一直是拼音教学的难点。但是教师如果启发说,b、p、m、f四个小家伙很淘气,他们分别藏在四幅图中,你能分别找出它们藏在哪里吗?学生此时会兴趣盎然地仔细观察,对照四幅表音表形图,将字母与图一一对应起来,大体感知字形。教师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每一个字母与图上哪一部分最像?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最后鼓励学生用各种材料摆出四个字母。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字母连同图画深深嵌入学生的脑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资源,随时随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逐渐学会学习。
2、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创设探究的最佳情境,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我在上课之前出示了一张塔顶上长着一棵大树的图,说:同学们,世界上有许多千奇百怪的事,你们看,觉得哪儿奇怪啊?学生纷纷举手:大树怎么会长到塔顶上去了呢?我顺势引导:是啊,大树怎么会长到塔顶上去呢?答案就在我们的课文里,想不想快点去发现一下奥秘?于是,孩子们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展开了对课文的阅读。又如《太阳》一课,有教师在上课伊始出示多媒体画面:太阳金色的光辉洒向地球,地球上水清树绿,花艳蝶舞,人欢马叫……紧接着,太阳消失了,地球上暗淡无光,屏幕上随之出现下列字样: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学生齐读这句话后,在脑中形成了若干问号,为什么没有太阳,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将消失呢?太阳与地球有什么关系?地球上的万物与太阳又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急着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可以自然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展开探究。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