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举例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举例

发布时间:2020-12-05 13:08:38

㈠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陈美和
内容摘要:探究性学习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之一,就要求教师们从改变自己开始,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旨在通过创设情境、质疑问难、激励评价等相关策略,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此可见,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注重情境创设,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形成强大自主探究的动力。所谓情境,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营造一种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动学生的内驱力,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之火,让每个学生主动、积极、自主地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
1、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因素,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如在教学《捞铁牛》这篇课文时,教师释题后向学生感叹:“有人把沉在河底的铁牛捞上来,真了不起啊!”这时,学生便开始想象:他是谁?他用什么方法捞铁牛呢?接着学生开始发言:“一定是一个大力士把铁牛捞上来的”、“他一定很聪明,用的是巧力”…….五分钟后,教师让学生打开书,说:“同学们说都说得有一定的道理,但书上是不是这样讲的呢?大家一起学习课文知道了”。这样,学生通过“水的浮力”与“大力士”、“人的浮巧力”对比认识深化过程,从而懂得了古代人用水浮力捞铁牛的科学的,激发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2、教学中创设悬念情境,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
如果说问题是探究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究的动力,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自主探究的需求。在新知的导入时,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地设置悬念,就能迅速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例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揭题时,教师问:“鱼总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这样设置疑问、悬念,既创设了问题情境,又为学生的思维导航,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跃跃欲试的兴奋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高涨起来了。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
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小学生生性好动,求知欲强,在自由探究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样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疑问是学生积级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信知水平的体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诱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读课文从课题质疑,学生指出:“明明整篇课文都是叙述诸葛亮是如何从曹操那里骗箭的,课题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顿时,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纷纷举手发言。“我觉得是‘借’,因为后来在火烧赤壁时,周与诸葛亮把箭还给了曹操。”“从书上写的‘谢谢曹的箭!’也可以看出是‘借’,借是要求对方情愿给你的,才叫‘借’。”“我认为作者用‘借箭’的目的是为了赞扬诸葛亮的才干,说诸葛亮能神机妙算。”……这不能不说是创造性思维所带来的奇迹。由此可见,课堂上让学生质疑问难多争辩,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了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三、重视激励评价,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例如我在阅读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是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读得有感情,把作者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我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我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另外,我还特别注意鼓励学困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四、适时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探究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如《奇异的琥珀》中,学生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是漫长的,为什么又一转眼就过去了呢?围绕这个问题,教师可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思维定势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形成的潜在障碍。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定势点,反向思考,拓展空间,引发创造。如讲授寓言故事《滥竽充数》在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都是南郭先生的错呢?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明白:如果齐宣王深入实际,了解实情;如果其他人出于善意,给予指出……南郭先生就不会落到如此下场。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逆向的角度来分析课文,提高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总之,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每个老师都应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巢宗祺,雷实,陆志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

㈡ 小学语文哪些教学内容比较适合探究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应该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怎样才能既不代替学生阅读,又能将学生引入对文本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呢?积极创设探究性学习的环境是阅读教学的最佳途径。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
所谓探究,《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探讨深究”。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一种学习,它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了解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和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环境。

一、营造语文学习的人文环境

托兰斯认为:创造性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在教学中,我们如能给学生创造这种“易起反应的环境”,将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语文学习中的人文环境,就是这样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
人文环境的主要特征是感受尊重、得到理解、享受权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设人文环境的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每一个学生都会从教师身上感受到对自己的参与、灵感、创造的尊重,从而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人文环境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探究性学习的依托和载体。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激情与个性、求知欲与创造潜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

二、创设探究情景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探究情景,将学生引入对文本的探究性阅读中。
(一)精心设问,创设探究情景
探究性学习通常要围绕几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展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问,创设探究情景,科学地架设学生探究文本的桥梁。所谓精心设问,创设探究情景,就是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阅读经验潜心研读文本,将自己的理解化作巧妙的设问,在教学活动中让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认真阅读、不断思索、反复辨析,从而准确地捕捉作者在文本中的信息,提高阅读能力。如何从具体的文本中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将学生引入对文本的探究情景之中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以下几条设问的规律:
1、含而不露、耐人寻味是汉语特有的魅力。在文本中,一个词、一句话蕴含着多层的含义、包罗着丰富的信息,如果能在这些地方巧妙设问,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去探究、去理解,又能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培养阅读的敏锐性,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这种情形可分为两种类型:
A、此意彼用: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意思,甚至出现在一定的语境中的意思和这个词本身的意思相反。
朱自清的《背影》中这样写道:“……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文中两个“聪明”是在赞美“我”吗?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而理解作者的真实情感。
B、一语多义:一句话、一段文字表面上好像很容易理解它的意思,但是,如果你能更深入地阅读、思考,就会有新的感悟,更深层次的理解。
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结尾:“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就是这种情形。通过提问探讨学生才会完整地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2、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往往会通过语句之间、文段之间或前后文之间的某种关系,来传达一种信息。要获取这种信息,就要联系上下文进行细致地推理。在这样的地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探究,既能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常见的有:
A、因果关系:把不正常的关系(结果)先说出来,让读者来推测出原因。
如在《秋天的怀念》中开头写“我”面对“天上北归的雁阵”、“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这些美好的事物“砸玻璃”、“摔东西”,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一问题学生不难探究出原因。但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处要写有着“看到美好的事物,内心就痛苦无比”不正常的心理的“我”却感受到菊花开得那么美丽呢?由这异乎寻常的结果去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寻找原因,就能探究出在这里所隐含的大量的信息,进而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B、省略前提:大前提是肯定判断,又不直接说出来,让读者去推理。
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开头这样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文章一开始就用了一个“也”字,在这里,“也”是同样的意思,那么,和东京一样的是哪里呢?作者在这里显然是省略了前提。如果能在这里设问引导学生探究这一省略的前提,那么,对鲁迅先生、对课文就会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3、在有些文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表面上看起来细微的错误或不合常理,甚至自相矛盾之处。这些地方往往是作者特意安排的,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如果能在这样的地方设计一两个问题,创设探究情景,将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小说《丰碑》中有这样一句描述:“一个冻僵了的老战士。”写“老战士”而不是“老军官”显然是作者的匠心,如能在这里设问、探究,就会真正理解作者的用意,理解文章的主题。
4、高明的作者,往往有着极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看似平常的话语,很随意地信手拈来,其实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信息。而这些地方,往往是学生忽略的地方。高明的教者,应该在这些地方大做文章,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去探究。
《散步》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作者借“儿子”之口说出的这句话,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却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含义。
5、在有些文章中一些内容表达含蓄,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理解(有的地方已有老师甚至专家进行了错误理解)。这些地方学生就更容易理解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在潜心研读后精心设问,通过探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打发他到美洲去了。”在这段文字中,人们往往会产生两个错误的理解:称于勒为“坏蛋、流氓、无赖”和“把于勒打发到美洲去”的都是菲利普夫妇。如果引导学生作深入地探究,自然会得到新的答案。
(二)捕捉课堂闪光点,推进探究情景
阅读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动态的,它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不断地延伸。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涌动着探索的灵感、创新的意识、创造的智慧;同时也会出现思维的偏差、理解的误区,这些都是教学实践中的闪光点,它们稍纵即逝。如果教师能及时地捕捉到,适当地加以引导,将会推进探究情景,拓展课堂,升华教学,提高学生阅读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与创造性。
1、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推进探究情景。
学生的思维是富有创造性的,抓住课堂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创设探究情景,就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当分析到杨二嫂这个人物时,一个同学站起来发表了他的不同看法:“杨二嫂的形象是令人鄙视的,但我觉得她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欣赏的:她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豆腐西施——美丽)来创造价值——生意特别好,这既是一种广告意识,也是一种自我推销意识。”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一时间议论纷纷。这是学生的一种创新意识的表现,也是一次推进探究情景的绝佳机会,于是我大力表扬了这一同学的创造性思维,并以此为切点,让同学们进入更深一层的探究情景。
2、通过学生提问,推进探究情景。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在课堂上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来提问,将会推进探究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时,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我’第一次见小姑娘,帮她打了电话,小姑娘很礼貌地对‘我’说谢谢;当我走了一段山路,并买了桔子去看她们时,小姑娘只是接过桔子,并没有说谢谢,这是不是说明了小姑娘不讲礼貌,或者说是不懂事呢?”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涉及到对小姑娘性格的理解。于是,我假借对这个问题的肯定将一个错误的理解留给学生,让他们去探究、去辨别,去寻求正确的答案。
3、在学生理解有误或思维不够周密的时候,及时引入对问题的探究,将学生带进新的、更深层次的探究情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的严密性与批判性。
教学杜甫的《石壕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文中‘有吏夜捉人’,吏为什么一定要到夜晚来捉人?”一个同学回答:“因为白天那些青壮年都下地干活去了,官吏来捉不到人,说明了官吏的狡猾。”这样的理解不能说是错误的,但不够全面、深入,思维不够周密。但这一回答却给课堂创造了一个深入探究情景的契机。
创设探究性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乐于想象、积极合作、大胆质疑、敢于批判、勇于否定。这样的阅读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

㈢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

在知识经济时代,真正的知识不再是预先的存在,不再是那些被“格式化”地记载在书籍里的理论、概念和公式,而应该是能够被激活的知识,是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知识,当然也括那些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的知识。真正的知识拥有者不再是一味地掌握特定领域或前人总结出的资料与技能的人,而是能够发明从来没被发明的知识,能不断提出创造性解决办法的人,即在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创新人才。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崭新的能培养其创新精神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实施探究性学习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对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呢?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一) 探究性学习的含义所谓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强调一点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究者。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的解决来构建知识。探究性学习方式十分适合未来与当今现代化社会的需要,是语文教育发展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二)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比较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是一种相对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占有传授者提供的经验,把前人创造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使自己成为辨认事物、处理问题的工具。接受式学习包含三种子类型:机械性接受学习,被动性接受学习和有意义接受学习[2]。前两种学习类型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教学方法,我们平常所说的接受式学习就是专指以机械性接受学习与被动性接受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点: 1、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接受式学习以教师为中心接受式学习则是以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往往一堂课下来,只听见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不断地挥洒笔尖,拼命地记笔记。最终只能导致学生学知识的盲从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所谓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生完全置于主体地位,是探究性学习最突出的特点。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以指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教师依据教材本身以及学生的实际,对需要探讨的问题适时给予选择、定向和帮助,使学生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对语文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活动,探求语文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规律。 2、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实践性,接受式学习注重教师的传授接受式学习中学生的知识往往是老师咀嚼透了,按照老师自己的理解传授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自己去发掘,去实践得到的结果。结果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终使学生失去再创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别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他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探究性学习所提供的实践机遇,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分析、讨论、搜集材料和处理信息。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性特点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使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于实践,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并有利于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语文教学来看,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研读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掘语言文字蕴含的美、蕴含的情,从而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探究性学习不仅改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还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说,探究性学习是教育全面改革的实践方式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常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呢?(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比如,上《四个太阳》这一课时,要学生闭上眼睛,播放录像让学生仔细听,尔后问:“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有什么感觉?”有的学生回答:“呼呼的风声,像冬天寒冷的北风。”有的说:“我感觉这风吹在脸上,冷得直发抖。”这时,教师说:“是啊,有个小朋友和你们感觉一样。”这时,学生迫不急待地睁开眼睛来看课件,当学生看得如痴如迷时,一轮红红的太阳升上天空,问:“这时你有什么感觉?”有的说:“我觉得不冷了。”有的说:“我觉得温暖。” 在这里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又特意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激发着联想,也激发着探究的欲望。为了解小月朋友的美好心愿打下思维定势。当学生睁眼看到课件时,如身临其境、听其声、观其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欢乐的心态中学习知识。(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路开阔了,思维火花闪现了,这时教师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学生又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会严重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是开放的,探究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那就是要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有利于学生猜测与验证。如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为乌鸦想想更好的办法。有的说:“乌鸦可以找来一根吸管,用吸管喝更方便。”有的说:“我请它到我家里喝水。”还有的说:“把瓶子斜着靠在旁边的石头上,就可以喝着水了。”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学生以积极主动态度参与探究。(三)、善于质疑、敢于想象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抒疑问,即使是无疑也要寻疑,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之中,给自己提出问题。宋朝思想家张载说:“于不疑处读书,定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喜悦。”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让学生读课题质疑,这时,一个学生提出:小壁虎有尾巴为什么还借呢?还有一位学生提出:小壁虎借到了尾巴吗?这时,我不急于回答,而是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寻求答案。这样即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四)、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我们认为:“一是要适当点拨。当学生在思维的转折处,或知识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发性启示,拨开学习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应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时,还要把握“引”的度,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逼近结论。(五)、注意反思,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个系统知识,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识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为此,学生们在课堂探究结束后,必须反思自己学习的行为所获取的知识。在每节课结束后,都要问一问: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通过反思,让学生把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找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探究规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三、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应重视对学习内容丰富性和探究方法多样性的评价,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在平时教学中,要讲究有效评价策略,或“及时评价”,或“延时评价”,或“正面评价”,或“侧面评价”,重在鼓励学生敢于探究,乐于探究,勇于创新,达到“以创新求发展”。如:在学习《田忌赛马》时,请学生来谈谈“你要向课文中谁学习?学习他什么?”许多学生说“要学习孙膑”,有的说:“学习他善于观察、肯动脑筋”,有的说:“学习他聪明机智、敢于挑战”,有的说:“学习他帮助弱小,乐于助人”。这时,我不急于肯定,采用了“延时评价”,继续问学生:“还可以向谁学习?”于是学生思考后,又踊跃说:“要学习田忌,学习他忠厚老实,不耍心计”,有的说:“要学习齐威王,学习他遵守竞赛规则,直率大度,有帝王之风。”试想,如果不是应用“延时评价”,学生能有如此富有个性的思维,多角度、有创意的见解吗?科学评价,鼓励创新。既是对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激发了继续探究的欲望;又可以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不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怎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总之,语文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究,在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我们看重的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给孩子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的那份实实在在的经历和感受。适时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能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培养探究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研究能力,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研究性人才。

㈣ 需求小学语文五年级上“怎样保护鲸”主题探究性学习资源,急需!!!

“怎样保护鲸”

生物界中的巨无霸──鲸鱼,外型似鱼,又生活在海中,虽名为「鱼」,但在生物学分类上,「鲸鱼」是属於哺乳类的呦!鲸鱼用肺呼吸,具有胎盤,会泌乳,是温血动物。为了抵御寒冷的水温,在他们的皮肤下面,有一层厚厚的鲸油,有时厚达五十公分,以隔离水温,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
鲸鱼虽然有肺,却无法在陆地上生活,而必须生活在海中,这是因为鲸鱼的肋骨和胸骨都非常脆弱,他们的肚子也没有骨骼支撑。在水中,巨大的浮力可以帮助它们支撑起庞大的身体。鲸鱼一到陆地,没有水的帮忙,他们柔软的胸部与腹部,会因为承受不住身体的重量,使心、肺等器官受到强大压迫,影响呼吸的顺畅与血液循环。所以鲸鱼只要待在陆地,不久就会窒息而死。
全球不同水域中,都有鲸鱼的踪迹。鲸鱼的种类虽然很多,体型有大也有小,但它们的食物,却大多以小鱼和小虾为主。这是因为鲸鱼没有牙齿,不能咀嚼食物,只能吃一些可以直接吞入腹中的东西。

人类在石器时代就会利用鲸鱼,除了吃它的肉,鲸鱼身上肥厚的脂肪也常被用来做肥皂、燃料......等。现在鲸鱼的数量越来越少了,怎样保护鲸鱼,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了。
保护鲸类生存的环境,不去污染、不捕杀鲸类,救护处于危险中(比方搁浅)的鲸类,保护它们的食物,给它们留下一个安静、和谐的生活、繁殖场所
人类减少在海上活动,不污染空气海洋。

......................................

“怎样保护鲸” 学习方案:

1.知识与能力:

学习保护鲸的基本方法,将保护方法写成简单的方案。

2.过程与方法:

查阅、整理、运用相关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寻求护鲸的有效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明确保护鲸的重大意义,增强保护鲸的意识

㈤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内容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常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基于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征,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以探究理论为指导,尝试阐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及其评价标准,为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策略。
18世纪以来,探究学习的思想至少在西方被大规模地倡导过三次,并且目前仍然是主流的学习方式。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探究性学习在近几年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主流学习方式,我国的教育研究者却对这种学习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部分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将探究等同于科学探究,或者将探究性学习看成发现学习的同一词,从而使探究性学习局限于科学学科;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就是探究学习,从而将探究性学习不恰当地扩大,并将它与启发式教学等同起来。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博士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包括三个基本环节:(1)提出任务或问题;(2)搜集信息和分析信息并获得结果;(3)表达和交流。
二、小学语文为何要实施探究性学习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因而有人认为,小学语文学科不宜提倡探究性学习。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新课改提倡课程的整合功能,而语文学习中往往又蕴含着天文、地理、历史、自然、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一些人文性较强的教材,探究其意境,品味其内涵,对于陶冶儿童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有裨益;对科普类说明文,引导学生去探究相关的原理,假想和推测它的前因后果,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也是大有帮助的。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虽然还比较稚嫩,但我们强调探究,并不是强调让学生参与高深的研究,而是在提倡以科学的态度去观察、思考、分析、检测问题上,让学生由此获取知识的精髓而不是皮毛,由此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习惯。
从语文教学来看,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研读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掘语言文字蕴含的美、蕴含的情,从而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探究性学习不仅改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还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说,探究性学习是教育全面改革的实践方式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常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那么,呢?
(一)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诱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
1、挖掘教材的探究性因素,以课文资源为凭借创设问题情境。例如一年级拼音字母b p m f的教学。拼音字母抽象难记,没有规律可循。因此对于字母形的记忆一直是拼音教学的难点。但是教师如果启发说,b、p、m、f四个小家伙很淘气,他们分别藏在四幅图中,你能分别找出它们藏在哪里吗?学生此时会兴趣盎然地仔细观察,对照四幅表音表形图,将字母与图一一对应起来,大体感知字形。教师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每一个字母与图上哪一部分最像?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最后鼓励学生用各种材料摆出四个字母。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字母连同图画深深嵌入学生的脑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资源,随时随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逐渐学会学习。
2、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创设探究的最佳情境,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我在上课之前出示了一张塔顶上长着一棵大树的图,说:同学们,世界上有许多千奇百怪的事,你们看,觉得哪儿奇怪啊?学生纷纷举手:大树怎么会长到塔顶上去了呢?我顺势引导:是啊,大树怎么会长到塔顶上去呢?答案就在我们的课文里,想不想快点去发现一下奥秘?于是,孩子们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展开了对课文的阅读。又如《太阳》一课,有教师在上课伊始出示多媒体画面:太阳金色的光辉洒向地球,地球上水清树绿,花艳蝶舞,人欢马叫……紧接着,太阳消失了,地球上暗淡无光,屏幕上随之出现下列字样: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学生齐读这句话后,在脑中形成了若干问号,为什么没有太阳,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将消失呢?太阳与地球有什么关系?地球上的万物与太阳又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急着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可以自然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展开探究。
(二)提供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强过程指导
在小学语文课堂实施探究性学习,学生必须占有大部分自由支配的时间,因为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需要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领悟的过程,一个思维加工的过程,一个自我消化的过程,一个亲自经历的过程。学生有了一定的时间,才有自主探究、领悟获取和应用知识的可能。而且,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即需要有利于学生探究、运用知识的活动场地。单一的课堂空间,固定的座位,单调的黑板是不利于学生自行探究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但如果是课堂上的即时性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学习形式,它是学生走向成功探究的桥梁。目前,一些人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注入式的,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则是给学生完全的自由,学生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即使探究内容与主题毫无关系也无妨,不给学生丝毫的灌输,不用组织学习。这实质上是对探究性学习的曲解,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教学。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应该将传统的单向被动的教学,发展为多向主动的创新教学模式。受心理、生理、认知水平的影响,小学生单纯的自主学习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组织、帮助、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采用同伴合作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他们需要分析探究的问题或任务;需要利用多种方法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制定方案、获得结果;需要通过表达和交流,验证或修改自己的解释,改进自己的作品。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组织和指导,使他们顺利地完成探究任务,实现探究学习的目标。例如,我在《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中,指导学生进行了以下两个探究学习活动。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四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我先提供了四个具体的问题:蒲公英妈妈靠 —— 传播种;苍耳妈妈靠 —— 传播种子;石榴妈妈靠 —— 传播种子;豌豆妈妈靠 —— 传播种子。接着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归纳和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获得四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这是一个基于阅读和思考的发现型探究学习活动。在探究过程中,我帮助学生从具体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结论。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四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说说植物妈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这是一个表达型探究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四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我在布置的两道课外作业中又安排了两个探究学习活动。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提出的是一个基于查阅资料的发现型探究学习活动;表演植物妈妈安排孩子去旅行时和孩子的对话是一个旨在培养学生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型探究学习活动。这所有的探究活动,因为得到老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都完成得很不错。
(三)探究性学习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重在过程。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就不应以成败论英雄,旨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探究水平不断发展和提高。应侧重评价学生参与探究过程中的感受、体验、价值取向,不宜太过于计较学习结果,应侧重评价学生的态度、方法,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不宜过于强调探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应侧重学生自我、群体、家长的综合评价,不能单以教师的评价为标准。现在提倡的档案袋评价就是一种很适合你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如每上完一节课,让学生写下自己探究的问题、取得的成果、自己的体会以及今后的展望。自己认为好的就放进去保留下来,不好的就换掉。一个学期结束时,再回头看看自己的进步。这种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比一个简单的分数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
语文教学的改革已跨入新世纪的征程。新修订的语文大纲、语文课程标准,都把探究性学习摆到了突出位置。以此为契机,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开始了新一轮的对传统教学的反思,启动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可以说,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正是方兴未艾。但是,探究性学习要在语文课堂中得到真正的实施,还需要教师形成开放的教学观(大语文教学观),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真正使学生自主发展、积极求索,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9号

㈥ 谁能完整提供一篇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的教案设计呀谢谢了!急用!!!!!!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看图导入
1、夏天就要到了,在这美丽的季节里,小动物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KeJian/>课件出示夏季风景图)快来找找这些小动物吧,说说他们在那里干什么? [多媒体KeJian/>课件出示风景图,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小动物吗?有一首儿歌就写了这些小动物,想来读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4》,快快把语文书打开,小朋友自己先去读读。 自由读、开火车读儿歌 请小朋友们一边朗读儿歌,一边找出这些小动物的名字,并用你喜欢的符号做出记号,把你会认的动物名字读给小朋友听,不会认的请你的小伙伴或小组长帮助。反馈:划出了哪些小动物,读给大家听听。 3、(出示动物词卡)瞧!这些小动物都从儿歌中跑出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 出示带拼音的词卡,哪个小组想开火车认读这些小动物的名字?
现在老师把这些小动物的拼音帽子去掉你还会读吗?指名读 图贴词,贴完后领着小朋友读一读 根据收集的材料小组合作了解这些小动物。 指名介绍 6、观察这些字,从字型上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生:都是虫字旁的字。虫字旁的字大多跟昆虫、小动物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虫字旁的字? [有层次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认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生字,探讨研究课文中一些生字的规律,发现虫字旁的字大多跟昆虫、小动物有关。]
三、朗读儿歌,感知内容 小朋友们真棒,这么快把11个带虫字旁的生字全记住了。这么美丽的动物,他们在夏天忙碌什么,你们想知道吗? 快快打开课文读一读,然后找出你最喜欢的小动物的那一行读给四人小组中的伙伴们听一听,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指名读。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继续识字:KeJian/>课件出示 (1)“蜻蜓半空展翅飞” 认识生字“展” ,你能学学蜻蜓半空展翅飞的样子吗? (2)“蚂蚁地上运粮食” 认识生字“运”,给找几个朋友好吗? (3)“蜘蛛房前结网忙”,认识生字“网”,蜘蛛为什么忙着结网,你还知道什么网? 小组合作演一演其他3句 [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全班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考虑了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好动、喜欢小动物等。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句子。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从理解到模仿再到迁移、创造。]
四、引导创新 上节课老师让小朋友们去观察观察其他的小动物,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吧。老师先来说一句“青蛙河上捉虫忙”,谁来接着说一句? 小结:小朋友们说得真棒,只要多到大自然中观察,多看看课外书,你就能拥有更多的动物朋友! [学生在课内外得到了很多的启示,教师及时提供机会,让学生发出形形色色的设想。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沟通了语文和生活,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问题思考】
在识字教学中如何实现探究性学习?
【分析研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低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特别好问,他们具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教师要善于发现、激发和调动这些潜能,保护学生创新的萌芽——好奇心和求知欲,尽量想办法创设好奇、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孩子们的兴趣有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与自己关系密切或熟悉的事物。如果把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事情纳入到课堂中来,就会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与其产生共鸣。本课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儿歌写小动物在夏天活动的情形。因此,根据一年级学生喜欢小动物的特点,在介绍小动物的环节时我用富有激情的话语“你想当哪个小动物?快快戴上头饰自豪地来介绍介绍吧!”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
二、确定恰当的探究任务 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作指导,在开展探究和做评价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有了探究目标,学生在学习时才不会迷失方向,零碎、发散的思维才能得以集中。设计和制定每一课的探究目标和任务,师生必须要对探究的主题进行界定。一定的任务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和归宿。课堂上提出的探究任务要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足以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本课的生字大部分是虫字旁的,因此在学习小动物的名字时,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观察这些字,从字型上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任务可以讨论,探究才能顺利展开。在探究中,教师一定要目中有人,重视对学生的研究,了解学生的需要,了解学情,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思维方式来确定探究内容,而应让学生分享学习的决策权,引导他们按自身的需要选择学习的目标。
三、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在课堂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摒弃烦琐的分析讲解和穷追猛打似的提问,注重加强学生自学探究,给时间、给机会、给指导,教师努力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学会与他人合作,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将的机会让给学生,大胆放手,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读、自悟、自我表现。如在鼓励创新的环节中,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说一说“谁在哪里干什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在小组讨论学习中大胆尝试,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充分感受到了自主探究的愉悦,不但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勇于创新。

㈦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中要注意什么

探究式学习作来为一种学习方式,源它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的主要区别在于,探究性学习必须满足学生在短时期内学到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学科的结构,所以这个过程在许多情况下都要被简化,比如,提出问题这个环节,在大部分的教学活动中,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或由教材提出问题。在获取事实这个环节,常常是由教师和教材来确定研究方法、步骤、所用材料等,这样就省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探究性学习中也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这样的活动虽然要用更多的时间,但对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㈧ 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

一、营造探究的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②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营造探究氛围。③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二、培养探究的学习意识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②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③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1.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就发现不了问题。如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甚至有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低级问题。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因此,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①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②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③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提示,往往揭示出了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问题。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①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对难题要推测几种答案,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②思议结合,探究问题。经过阅读思考,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与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与已有答案不一致。这不一致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可能是答案不只―个。这时可让同桌议一议。③合作讨论,探究问题。
我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分小组合作互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㈨ 关于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创设开放情境,增强课程活力新大纲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个性。”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1、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1)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改善师生关系,构建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体系。(2)时间和空间是确定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的条件,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即自学或操作或讨论或有选择地朗读等。可采用个别自读,小组讨论,组际质疑,大组交流等新的组织形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人人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自主探索能力的发展。2、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1)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学生自主探索需要一种内在的欲望,如果学生这种欲望和勇气被调动起来,他们将会有效、深入地进行探索活动。要怎样激发这种欲望和勇力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形成探索的动机。如教《回声》一课,在课文结束时,老师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还能听到回声?有个学生说在新房子里听到回声,另一个学生就问为什么在自家新房子听不到回声?教师抓住机遇,创设情境,组织讨论,因势利导,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去发现。又比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在充分让学生质疑的时候,有位学生曾这样提问:“老师,小女孩为什么没有想起自己的妈妈呢?她妈妈不疼她吗?”老师笑着肯定了他发现问题的能力,想不到这时另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妈妈一定是嫌弃小女孩家穷,跟人家跑了!”“不对,是妈妈生病了!”“不可能,是妈妈去世了!”课堂上涌动着一种探索的生命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应抱以热情的期望,用激励的语言,激发他们探索的情感。如上作文活动课,一位学生用塑料泡沫做了一辆公共汽车模型,样子很逼真,老师及时给予充分地肯定说:“哇,你真行,这辆小汽车比街上跑的任何一辆都要漂亮,如果旅客乘上它,周游崇武古城,够气派的。要是,(老师语气稍作停顿)能到大海去绕岛一圈,该多好啊!”老师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学生,学生马上领悟到,对呀,我应该把它设计成水陆两用车。老师微笑地点点头,这一点拨,学生智慧的火花马上迸发出来。(2)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过去的应试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承,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滋长了学生的依赖性,阻碍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大胆探索,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在大自然、社会、家庭中去寻找可利用的景观和话题,并且可通过网络去获取教材以外的信息。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借助教学挂图、图书报刊、招牌广告,并通过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二、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自主能力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基础,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多元评价,培养学生主动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1、教给预习方法预习决不像看小说那样浏览一遍,要有明确的预习目的,要积极开动脑筋,要善于从课本中发现问题。预习时要边读、边想、边做记号、边做笔记。刚开始时,可制定导读目标,引导学生怎样预习,教给预习方法。中、高年级教学一个单元组之前,先让学生通读全组课文内容,设计图表初步了解单元知识达标点和能力训练点。在教新课之前,又设计一定的导读目标,让学生进行预习,如教《雷锋日记二则》时,因为学生对雷锋事迹了解不多。因此,在课前,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读目标让学生进行预习。(1)请教家中的长辈了解雷锋的事迹。(2)查找有关资料并收集整理,自己试着解决。上课时,先让学生在班上交流他们所收集的信息,然后再学文。学生有了自己的实践感知,就能体会雷锋在日记中甘当“傻子”的这种精神了。以后学习类似的课文,学生就懂得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来帮助学习。而教师在备课前,要通过导预习来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学生通过预习明白了什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了什么?把导学引向重、难点,或学生疑惑的地方。在学生初步养成预习习惯后,教师就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在课前自觉进行预习。我们认为,让学生有效地预习,是培养学生课堂自主探究的前提。2、教会质疑方法“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主动参与教学动态过程的关键。那么,在阅读时应从何处质疑、怎样质疑呢?(1)从课题处启疑文章的题目往往给读者留下许多悬念。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处生疑,如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一上课,教师就指着课题问同学:“看了课题,你想到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谁毁灭了圆明园?”“圆明园的过去是什么样的?”“圆明园的现在怎样?”听了学生的提问,教师在题目边打四个大问号,并及时赞扬同学问得好,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想边交流、议论。(2)从关键词上激疑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些关键词在文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关键词,便可领会文章的意旨。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的“雪中送炭”一词,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什么?”“这个词说明了什么?”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入自读课文,朝鲜大娘对自愿军战士的情谊就不难领悟了。(3)在重点句中导疑重点句是指课文中的中心句或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它们在文章中起到概括主要内容、点明中心思想和承转的作用。如教《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重点句,围绕它质疑,学生就提出了“‘狭路’是什么意思?”“文中的‘狭路相逢’什么意思?”“‘勇’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对这重点句一旦理解,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迎刃而解了。(4)从看似平常处生疑教学进行到一定环节,教师要掌握时机,及时发现学生的“愤”、“悱”状态,展现训练过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当学生读到“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爸爸会打她的……”时,教师让学生充分讨论她不回家的原因以及“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时,学生受到了启发,随即发问:“老师,小女孩为什么没有想到妈妈呢?”这一问挑起了新的争论点,许多学生联系了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终于出现了“卖火柴小女孩所以不想妈妈,是因为她妈妈嫌她家穷跟别人跑了”的课堂创造性判断。教学中由情感所推动的“参与”活动导致了奇迹般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探究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在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自主思维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能发展,就必须调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诸多积极的课程因素,充分鼓励个性化的阅读和表达,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渗透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自己控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具体地说,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探究性学习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我们教师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更可能所提的问题太难等等。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设情境,确定探究方向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如在教学《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这个问题,一位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海洋里召开一次鱼类运动会,小鲸鱼兴冲冲地跑动参加,谁知被守门的大鲨鱼拒之门外,小鲸鱼难过极了,为什么大鲨鱼不让自己参加鱼类运动会呢?我们在座的各位今天就当一次海洋动物学家,告诉小鲸鱼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家首先以海洋动物学家的身份在小组中探究、讨论、交流一下。”这位教师的话还没说完,孩子们就纷纷投入热烈地探究、讨论之中。小组交流过后,教师当小鲸鱼,请各位“海洋动物学家”给小鲸鱼解答,大家都非常热心地告诉小鲸鱼:“因为你是哺乳动物,不是鱼,所以不能参加鱼类运动会。”接着举出了“用肺呼吸”“胎生”等证据,还细心地讲了鲸的演化过程,他们说的头头是道,看来真正读懂课文了。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中去,时而讨论,时而深思,时而疾笔如飞,使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派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二、自主选择,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装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1、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 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每位同学的兴趣着眼点均不同。有的同学喜欢朗读,就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课文某些情节,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总之,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提高阅读水平。如曾经有位教师在教学《景阳冈》一课时,当学生已概括出武松有:“豪爽、倔强、沉着机智、英勇无畏”的性格特点后,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最欣赏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这下教室里炸开了锅,各执己见,于是教师就来了个顺水推舟,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的性格特点去探究。由于这是学生感兴趣的、自主选择的内容,因而探究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2、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 虽然现在教师们基本上都比较注重合作探究,但通常都是按前后座位编排的,这种合作内容的同学可以自由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 三、给予支持,重视探究过程 探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无限激情,拓宽思路,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确定丰富多彩的探究方式。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进行指导,确保探究过程井然有序地开展,不能让学生处于无政府状态,感到漫无目的,手足无措,应该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收获。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当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津津乐道时,他又不适电动地提出问题,把探究进一步引向深入:“如果三天之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即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各人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对课文人物的理解,纷纷发表意见:有的学生说,这样一来,诸葛亮肯定会大难临头,栽在周瑜手上;有的学生说,诸葛亮足智多谋,肯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学生说,诸葛亮虽然神机妙算,但也有失算的时候,例如他晚年的几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所以,这一回他是凶多吉少……围绕着对诸葛亮这个特定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一致,但都言之有据,对此教师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而是热情地肯定了学生这种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并鼓励学生课后结合课外阅读,对这一假设结局继续探讨。由于教师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因此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都关心一向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在此情境下命运会怎样。并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思维发散中,主动去探究,去寻找答案。就这样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予以支持,予以引导,使探究越来为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知识在探究中被获得,思维在探究中被发展,素质在探究中被提高。 四、进行展示,享受探究乐趣 探究式学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和谐的、互动的、多元的、综合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的体验,对问题也会出现独特的理解,即便是有缺漏的,失之偏颇的,教师也应该肯定。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探究的成果,教师并且应该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或认真倾听学生的理解,或相互交流探究的结果,或激励独特的视角等等,总之,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带来的乐趣,以更大的激情投入探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个平台,它体现了学生在探究中对成功的需要。 新课程大力倡导在各科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学习,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举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