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要严谨周密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调控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只有准确地解读教材,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设身处地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去阅读教材,以体验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根据学情,预设小组活动学习所要研究的问题,并且周密考虑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
农村的学生,家里有电脑的孩子特别少,给课前预习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到微机室查阅资料,针对本小组的学习任务,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课上把大量的时间用在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的解决上,在此过程中教者要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这样就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很自然地融入到一起,课堂的节奏可以适当加快,学生练习的量就能增加,实现课堂高效。
三、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产生了交流与合作的心理需求时,再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才更有实效。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四、合理分组,分层教学,优化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而且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比如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通过小组角色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为了提高小组成员的能力,我们在合理分组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从目标、指导、练习和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分层教学。
目标分层:要以学困生能“吃得了”、优秀生能“吃得饱”,中等生能“跳一跳摘得到”为原则;
指导分层:对于学困生应以模仿性的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模仿教材中判断推理的方法让学生找出一些规律,并要求他们在听课的基础上利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阅读教材,做习题,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对于优秀生则应以创造性的学习为主,启发他们举一反三,发散思维,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加深和拓宽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练习分层:对学困生可以只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落实大纲要求,而对优等生则要求能一题多解时尽量要做到一题多解,用此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以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评价分层:如对同一问题的一般性解答,对优等生来讲,应给予适当点拨,做到完整、准确、有序地进行解答;而对学困生应及时地给予鼓励表扬,适当给予引导,力争解答较为完善,使他们自尊心得到满足,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五、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教给学生合作的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为同学分忧,增强同学间的友谊,密切同学的关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进而提高学生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但要达到这些目的,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行为,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在小学数学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
1.掌握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总是抢先发表见解,学困生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时间久了,会使学困生产生学习惰性,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最后达成共识,形成集体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2.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一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
3.学会讨论
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4.学会表达
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
5.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
6.学会评价
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教无定法,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更上一层楼,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
B.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小组合作的语言有哪些
小组合作性良好,互助力强,分工明确,十分积极地解决数学问题
C. 如何开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索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由于是集体商议的结果,成功了每个人都有成就感,失败了大家共同承担,这样可以打消很多学生的顾虑,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机会,扩大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也给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空间。它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又可以满足他们表现的需要。学生个体由于在小组中的努力会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可,使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参与教学的兴趣。久而久之,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便会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其中,想更好地展示自己,表现自己。那么,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呢?本人现谈一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科学组建小组,搭建学习平台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小组在构成上要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进行组向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与组之间的综合水平基本平衡。这样构建的合作小组“但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条件。合作小组的人数,一般建设4——6人,4人相邻合作学习,2人同桌,对空间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每组成员里包含成绩好、中、差的学生。这样小组间力量相当,小组间学习成为可能,便于学习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让中等生的才能得到施民,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同时还能保证各小组间公平竞争。
二、设计合理内容,体现合作价值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合作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如果是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以发展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免产生依赖。如果是较复杂的学习内容,依靠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没办法解决的,这时就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气氛的热烈,为了合作而合作,徒有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实效。不论什么都合作,失去了合作的意义和作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或过于简单的毫无难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数学学习中那些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内容,才是我们运用小组合作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以分成小组让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完成测量;该活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对学生的活动提出了分工的要求:几名学生测量,其他几个学生对测出的的结果进行记录、计算。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测量工具的使用,记录方法,以及面积公式的应用,以及发言时语言的组织。这样的内容才是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容错过的。
首先实施小组活动时,教师要善于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根据学习任务和学生能力之间的关系,精心设计讨论问题,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小组活动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同时在讨论方式、讨论思路方面给与学生恰当的指导。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在组际交流时,教师要鼓励各组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其次,做好反馈环节的工作。反馈在整个小组学习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反馈环节,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也可以对一些学习重点进行提示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这是完成小组学习目标的最终落脚点。反馈的方式应当是双向或多向的,反馈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追问,要鼓励各组学生进行质疑,促使讨论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最终达成小组学习目标。
三、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为了确保小组活动能够真正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小组成员之间要建立起真正的合作关系。每个小组成员必须承担相应的角色与责任,并且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采取角色轮换制,为学生提供平等的表现机会,使学生得到不同的锻炼和提高,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小组的共同的目标。为此教师要加强多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素质训练。
D. 怎样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
一、科学安排,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新课程课改革以来,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个别学生侃侃而谈,其他学生无所事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合作学习成了“优生一言堂”的现象,而“学困生”只是分享罢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发展。如何才能建立民主、平等的合作学习关系呢?我尝试由学生自主成立学习小组。组建时,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智力状况、学习成绩等,给学生提出一些建议,然后让学生选择合作伙伴。在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定期进行调整。“可以和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学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呀。”不少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参与了这样的学习。学生自己选择的合作伙伴,成员之间互相了解,彼此间的信任和尊重极大程度地得到提高。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比较容易达成一致,能真正地体现出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合作精神,实现人人参与,平等交流。
二、注重时机 ,有效选择合作问题
数学中的知识,不是任意知识点都可以进行合作或是有必要合作的。合作学习的知识必须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考性和开放性,在学习过程中仅凭个人的能力完成有困难,必须通过集体的智慧才能解决的问题。但问题不能太简单,否则合作就没有意义;也不能过于深奥,否则容易打击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在课堂中注重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主要体现在发现规律性知识时,在实验操作时,在揭示知识的重难点时,在解法多样化需进行优化时,在辨析易混淆的概念时,在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或意见不统一时等等,我都放手让学生尽情讨论,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它的作用。在合作之前,帮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与任务,使学生明确应当解决哪些问题。同时也注意通过一定的语言或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
三、师生互动,努力创造和谐氛围
每一次合作学习,先精心设计情境,使教学目标始终包含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切实使学习任务具有合作性,让学生明确地感受到“我需要与别人合作”。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时,要求用你的学具或身边事物去发现它们各有什么特征?明确学习任务后,将学生推上自主合作学习的舞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培养学生倾听、合作的技能。在学生反馈过程中,教师要很注意学生汇报成果的顺序。要尽量鼓励学习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先发表意见,再让其他的同学做补充,最后让学习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才能使优等生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也得到了帮助,切实提高广大学生的学习技能。
课标明确指出:“教师不仅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应是一名合作者、促进者。”为此,我更多地让学生体验到:老师一直在参与他们的学习过程,与他们共同分担问题、分享成功。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当学生观察由解决实际问题而得到的四组等式,得出“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用这几个数与括号外的数分别相乘,再相加”时,我启发学生大胆联想:“由此,你又想到了什么?”当学生试探性的提出“当几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时,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规律?”我故作惊讶:“还有谁与他有同样的想法?”随着一只只小手的举起,我也把手举得高高的。“真巧,老师也是这样想的,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实际上在学生的每次合作交流中,我是真心参与学生合作与讨论,看得出,学生也把我当作他们中的一分子。正是师生平等的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质,更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使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与老师合作,发挥师生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完成知识的内化与协作能力的提高,这正是师生合作的魅力所在。
四、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乐于合作
我在小组汇报时,首先将自己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同时小组代言人也将“我怎么看”改为“我们小组怎么看(或觉得、或认为)”。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合作的结果,更应关注合作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常深入每个合作小组,进行现场的观察和指导,倾听他们的讨论,了解合作的动向,随时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哪个小组分工合理,哪个小组善于合作,哪个小组速度快、效率高,在总结交流时给予积极、公正的评价,肯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比如,我常用这样的评价方式:“某某小组也讨论出了正确的结果,虽然他们并不是全班最快的,但他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大家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像他们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这样使每位同学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已成为人们和发展的重要品质,作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己任的当代教师,不仅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给学生创设更好的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而且,应积极促进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的培养和迁移,使他们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享成功的快乐。切实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生存,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原动力,这正是我开展合作学习新的追求和目标。
E.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组织小组讨论
一、认真组织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传统那种全体学生面向黑板,教师讲学习听的教学方式的束缚。而是由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地合作学习交流、实践、操作。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这种学习方式不但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而且对每位学习小组合作成员都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因此,学生愿意接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能力较差,所以组织不好,课堂就会出现混乱,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与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地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因此,做好“组织”工作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我的做法是,先把班内的学生按性别、性格和学习情况以及课堂上的表现按每4—6个人分成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组长轮流当,每周一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合作意识。小组长对小组成员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发言时要有顺序,尽量让不爱讲话的学生先说、多说,当一人发言时,要求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班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能够顺利进行了。
二、明确要求
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要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等,让学生知道小组合作要求任务之后,小组长进行合理分工,组织组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这样做避免了学生乱说话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也使那些胆小怯弱,被动的学困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验自身的价值。比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5页的第10题,要求根据出游价格,怎样合理购买旅游票,去XX风景区一日游。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目要求读,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出小组合作要求:每组选出一名学生做记录,其他同学按要求,分别为旅行社人员设计最佳买票方案,并填写好买票方案,然后在组内评价,看看每个人的设计是否符合题目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三、优选内容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我认为选择合作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教学“四则运算”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有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可以相互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对于那些开放性的练习,在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再中学习面积单位后,测量学校篮球场面积时,我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每个小组自主确定要测量的面积大小,小组中有的同学记录、测量、监督测量和汇报测量的长度。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学习地乐趣。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讨论。如在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在实际生活中,求圆柱形水桶所需铁皮多少?要求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应该算几个面?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在实际生活应用中有些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灵活的求出圆柱的表面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评价
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主要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方面进行。另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观点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允许学生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讨探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的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主动,和谐,尤其更要多关注学困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活动,让组长多些机会给他们发言表现等。对表现好的小组与个人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如颁发“小红花、金苹果、智慧星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F. 小学数学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策略有哪些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能激活思维从而使学生个体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达到自我创造、发展、完善,促进同伴创造、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感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极大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让学生在“自学试探”、“合作互动”的情境中探索目标、创新学习,从而获得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创新活动的导航者”,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就开始小组合作。这时,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假如老师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思考我准备怎么办,再组织合作学习。这样,才能使人人参与小组合作,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特别要注重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的几点做法,略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组建好的学习小组是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要组织好小组合作交流,最重要的一环是组建好的学习小组。我们常见到的合作学习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组展开讨论,而现行学校课堂中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高矮次序、男女搭配而成的,显然是不合适的。如何组建好的学习小组呢?我以为: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是基础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重视让不善言谈的学生打开话匣子。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如:在提出问题后,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之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又能保证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方法让学生明白:我是社会千万个人中的一员,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与他人交往是一件愉快的事,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学习合作者。
2.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现在独生子女的惟我独尊的性格是普遍性的,不会倾听别人,更不会欣赏别人。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从别人的发言中会得到很多启发,获得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例如,一人发言后让另外一人重复;给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让学生学会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种思路可行吗”“为什么”、“你理解χχ同学的思路吗?”来关注学生间的人际交流、观点交锋及智慧的碰撞,为不断强化倾听意识提供良好环境。
3.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中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与人交流的良好机会。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时,让他们合作动手搭“积木”探讨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出不同的长方体,说出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填写下表。
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体积(立方厘米)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完成后,让学生观察表中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数据之间的关系,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通过合作,学生很快完成了表格,并在观察、思考之后自主地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个问题一个学生虽然可以准备,但是不全面,只有学生合作在一起,人人动手,相互协作,共同展示,资源共享才可以获得更多更广的认识。这种学习任务使每个同学都负有责任,改变了学生合作时无所事事,同时也督促一些不自觉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这样的活动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同时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4、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合作技能
合作时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三、把握好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是关键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
1.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进行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实践问题上,要尽量设计一些:一人操作不便,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才能操作完成的内容,这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教师适时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解决过程,更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小学生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我所讲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从学生喜欢的游乐园出发,从中发现物体运动方式的不同,从而引出平移和旋转。这一情景贯穿在整个课堂新授的教学过程之中,从而将数学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同时学生们也会主动探讨研究。学生非常的感兴趣。积极性很高。再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评价完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
2.学生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进行合作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是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单靠一个人往往很难将问题回答全面,这时可以考虑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的几个成员相互讨论、互相补充,从而对数学问题认识得更加深入和全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别的学生哪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一个角度。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58页的第4题,可先让学生看图,然后问学生:“你能解决沙滩上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小组同学听,这时学生的解决方法有:3×4+3,4×4-1,5×3。通过这种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
3.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后再进行合作。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的,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时,需要寻求他人帮助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出现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组织学生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观点,学生出现“吞吞吐吐”现象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打断学生的发言,要让学生拥有充足的发言、补充、订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以便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尽情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智慧得以发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把三角形能否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看能否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然后让学生汇报。学生怎样做的都有,那如何形成共同的认识。此时学生自觉地说与他人合作,这时我让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就恰到好处,在交流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反思、学会接纳、学会欣赏的能力。
四.适当地表扬和批评是催化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样,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材料既要“新、活、趣”使学生感到新奇,有探究的价值。另一方面,此时的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要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结束时,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即对小组之间进行评价。如开展比“哪个小组得红旗多”,评“最团结小组”,“红星小组”等活动。由此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励的场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我给每组提供一张圆纸片,两根大纸条,剪刀、图钉等,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钟面模型,并要求:“小组合作做钟面时要保持安静、团结友爱、分工合作听音乐开始,音乐停就结束停止,最后比一比哪组做的最快最好。”在每节探究活动结束时,针对纪律、组织探究活动等情况,教师表扬最好的小组,同时也可对一些小组存在的问题给予批评,从而可以在下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不再出现或少出现这类问题,可使数学探究活动日趋好转。如有些组的学生组织得较好,很快就可以把探究的问题研究完了;而有些组则由于组内分工不合理,在规定的时间内都没有完成探究问题,教师指出来后,可以促进各小组在下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引起注意,从而使得这类表扬和批评成为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催化剂。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训练;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需要在教师科学指导、适时点拨下逐渐形成;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兴趣,需要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引导下得以发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要认真探索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个学生要做到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每堂课都要实现的。让我们努力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有实效。
G.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是与“个体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组织形式,是一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方式。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并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探索与反思。
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和实施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其基
本形式为:设计合作内容和目标→小组活动→反馈评价→归纳点评。
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活动内容
小组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所以老师设计小组活动时,要有明确规定的目标。通过什
么样的小组活动,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老师必须在设计时考虑到,否则学生盲目活动,不能有效地合作学习。另外,对活动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设计,不能设计太难或操纵性不强的活动,最好是根据地学生特点,设计一些容易操作,趣味性强的活动,要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水平,才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才能共同进步。
分组就座,明确分工
本人在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时,主要以前后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就是以4
至5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男女比例、性格各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针对组内人员各自的特点进行不同分工,例如:组长、发言人、记录员、声控员、检查员等。
小组活动,交流反馈
课堂上,老师首先提出合作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之前,要让他们明确合作目标。
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然后留给学生一点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各自去构思设计思路,再进行组内交流,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各组再选出一至两种最佳方案,由发言人向全班汇报各组的方案,其他同学适当补充。在学生合作期间,老师积极关注学生的活动,适时点拨。在学生设计方案中,有的学生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也给予肯定和鼓励。设计的方案多种多样。有的设计很精美,有的设计特别有创意……,当然有的也很不尽人意,设计很复杂,尽管如此,我们也给予鼓励,并让他们在分析和审美观中,对方案进行取舍。
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
的教学。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也有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小组活动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指导学生统一认识,得出结论。另一方面,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如哪一组最团结协作,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最遵守纪律等。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也要进行阶段的评价,主要从是否积极参与,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
1、“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遇到障碍,使合作无法进行,此时需要教师及时发
现并及时点拨,使小组合作能继续进行。因此,教师课前要对活动过程进行充分的预设和安排,让小组合作活动过程活而不乱、井然有序。这点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应变能力的挑战。
2、“小组合作学习”前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
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独立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往往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一来,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3、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和思考
倾听不仅是获取、提炼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教师适时提醒学生
要带着问题倾听,边倾听边思考,特别注意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思路与方法,从而在交流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更全面深刻地理解问题。
4、表面热闹不应是合作学习的追求目标
由于问题的不明确或难易,各小组会出现不同的情景:有些小组特别安静,各小组
成员都不作声,既不讨论也不进行分析或计算,就等老师宣布讨论结束或出示问题结论;有些小组的讨论成了个别学生的一家之言,其他同学是人云亦云;小组成员或坐或站,你一言我一语,大家都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本不去听其他同学的见解。这种合作与讨论看起来很热闹,实际效果非常牵强,实质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以小组团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
不以个人成绩为评价依据,而是以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整体成绩为评价依据,
就是在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促使小组内部的。
H.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
第一:提高自身素质-------保小组合作学习有效之基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上小组合作是否行之有效的关键在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正确、有效地对所学知识设计一些可操作性的策略,让学生能在小组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折扣时,设计了以下学习策略:
自学第一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问题,有困难的组内互相帮助。
1、什么是打折?(组内说说)
2、几折表示( ),也就是( )。
3、八折= =( )% ,八折表示( )是 ( )的( )%
4、 九五折呢?
对于这样的新知识,学生虽并不陌生,但真正问其意义却是回来不出的,所以教师要起好引导和点拨作用。
第二:科学划分小组-------保小组合作学习有效之梁
小组合作学习是固定个数(一般是4到6个)的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它的分组原因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所有我们在划分小组之前要对学生特点进行调查、观察,要考虑男、女,各科学习优势、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性格内向外向等等,从而使分好的小组相对均衡、分工也要合理,让小组中的积极分子带动其他人,让每个小组成员更到更好的提升。而且要定期对小组成员分工进行轮换,定期对所有小组成员要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
第三:悉心培养小组长-------保小组合作学习有效之帆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老师是课堂的组织管理者,小组长就是小组的组织管理者,那么什么样的小组长是好的“火车头”?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小组长具备以下素质:小组长应该具有榜样作用、组织领导能力、引导帮助作用、划分任务能力
首先小组长自己要各门功课都比较优秀,这样才能服众。然后他要自己要做到上课前组织学员把下一堂课的学习用品准备好,上课要自己认真听讲、不说小话、回答问题积极,也要带动其它成员像自己学习,课后还要帮助学习有困难的成员,他还要从思想上让成员关注自己小组的荣辱,把小组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向一处使,让小组具有凝聚力和发展前途。
特别是划分任务的能力,我们榆次区现在推行的在“三步导学”教学模式中,当教师把任务呈现出来后,小组长就要将任务分发给每个成员,让他们进行研究讨论。小组长要做到让学习基础差一点的同学,分到容易一点的题目(最好是能从课本直接找到答案的);回答问题要有序、积极主动,声音要洪亮。本组学生成员不能回答的问题,他要立即补充,这就需要他课前就要充分预习好。
第四:完善评价制度-------保小组合作学习有效之翼
课标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完善的评价体系就如同源源不断的新鲜水分和养料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棵大树茁壮成长。
I.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怎样小组学习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说,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必须同步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且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表现”
“小组合作学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了,多次尝试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首先,学生间的合作不够和谐。我将全班分成15个4人一组的合作小组,每组都有推选的或指定的组长。我要求组长督促组员轮流发言,针对问题一起思考想法解决,细心倾听和热心帮助别人发言,使小组学习在互帮共学、和谐发展中进行。但是孩子们做起来就不一样了,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全班有5个小组出现这种情况,合作学习就不能顺利开展了。”
“其次,班级人数过多指导困难。我班共有60名学生,编为15个学习小组,一节课合作学习的时间少则5分钟,最多12分钟。在我深入到一个组指导时,其他没几个组在继续进行,每次指导3组就得‘收兵’了。从学生的课桌上慢慢直起腰,我已满头大汗、口干舌燥,无奈地望望班里的学生,除了刚被指导的那个小组的学生在看着我外,其他小组学生都各忙各的,好不尽兴。”
“知道合作学习很重要,想多尝试,让学生从中受益,使师生双方都喜欢它,可往往事与愿违,当我提出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后,教室里便一片嗡嗡声。”
“一是爱说的使劲说,不说的始终不说。有的组只有一人在发言,其他人默默地听,产生不了碰撞交流的效果。”
“二是各说各的,不听他人说。有的组乱哄哄的你一言我一语,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是说着说着就跑题。有的组围绕主题说不了一会儿就跑到题外,借机扯闲话,到小组代表汇报发言时,吱吱唔唔、结结巴巴,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四是听着听着就霸权。当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观点后,语言霸权者马上予以反驳,直到那位同学无话可说为止,甚至当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恶语相加,不会协调,于是告状声四起,破坏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表现”
1.准备不充分,流于形式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不充分,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思想上准备不充分,没有很好地理解《课标》精神、分析教学内容,没有合理地预设合作的契机、安排合作的环节;另一方面是操作上准备不充分,没有异质分组,没有为讨论类合作学习设计合适的讨论题,没有为操作类合作学习提供充分的足够数量和品种的学具,包括记录合作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报告单、记录表等。似乎两三张课桌拼靠在一起、学生4-6人围而坐之、教师一声令下“小组合作一下”“小组讨论讨论”便是小组合作学习了,似乎两三次这样的合作学习就是一堂“课改课”了。表面上看热热闹闹、熙熙攘攘,实际上学生或茫然无收获,或争吵偏主题,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要求不到位,作而不合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不到位,表现有两种。一种没明确宣布要求,一种没及时宣布要求。学生对“合作些什么?”“怎样进行合作?”“我在合作时做些什么?”以及时间限制、竞争条件、展示准备、汇报要求等不明不白、不问不听,加上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于是各“作”各的,你不想与我“合”,我不愿与你“合”,使小组合作学习作而不合。
3.时间不充足,合而无质
时间不充足,是指教师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值达不到合适的长度。很多教师在宣布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只过十几秒就宣布停止,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发言,更不要说“几个来回,相互启促”或“几经碰撞,生成共识”了,造成小组合作学习的合而无质。一般来说,小组进行较复杂数学问题的讨论交流或操作探究至少需要5-8分钟,即使是较简单的数学问题也不能少于2-3分钟,再少,不是给小组合作学习釜底抽薪、煮成夹生饭,就是给教师一个警醒,这样合而无质的“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必要安排吗?
4.指导不及时,合作无果
指导不及时,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不能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点和引导。表现有二,一是有的教师在讲台上等待或做自己的事,好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己无关,看上去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了,但教师成了失去主导作用的旁观者;二是有的教师下组察看似隔岸观火,盲目巡视如蜻蜓点水、不能及时介入调控,任凭活动放任自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度和质量心中无数,使合作无果、学生无获,难道主体突出就势必要主导淡出吗?
5.评价不到位,合作低效
评价不到位,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不能给予积极有效的褒奖和激励。有的教师在各小组汇报时一味说“很好”或单纯说“这一组最快”,不能敏锐地判别、及时地引领。误导学生的浮躁求速,扼杀学生的不同意见。只关注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忽略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映,只注重合作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奖励合作学习的汇报者,忘却小组学习的合作者。评价主体单一、形式单一,评价无形中变成了一种甄别过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能高效吗?
二、 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合作’也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
“作为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实施,要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教学过程展开、科学评价运用等全程把握。合作过程既提倡小组的‘共学’,又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教师既不能干预过多,又要提供有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还真要动一番脑子,他们本身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要慢慢来,要从头教。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看表演,我就以表演的形式做了示范。”
“我邀请3位学生走上讲台,4人围坐讲桌四周。我说:我们4个人就是一个合作学习小组,老师来当组长,我们一起学习,请其他组的同学认真看,一会儿评一评我们学习得好不好,开始!”
“当我发现1个学生一直没说话,她平时就不爱说话,我就对她说:于娜,你是不是有更好的想法?怎么想就怎么说,说得好我们听你的,说得不好我们帮你,来!试试吧!于娜抬头看了看大家,终于开口了。”
“小组合作学习模拟快结束了,我对全班同学说:现在请大家评一评我们4个人学习得好不好?各小组都动起来了,有的还在交头接耳,有的已经发表评论了。”
“二组组长说:刚才你们一起学习得很愉快!”
“五组组长说:伍维松遇到了困难,大家都帮他想办法,这点很好。”
“一听组长这么说,我赶紧因势利导:是啊,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是大,以后在学习上还会遇到很多困难,等待我们用集体的力量去想办法、去解决。看来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很重要,大家想想对不对?请继续评一评。”
“三组组长说:老师,我还发现你们小组四个人都说过话了,不像我们组,李玫不敢说话,我们要她说她就是不说,王硕要抢学具,我们劝也劝不好。”
“我又深入引导:看来你很想让李玫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很想把合作学习搞好,对李玫和王硕,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就像我们三个人帮助于娜一样,尤其是组长更应该带头这样做,相信他们会和你们一起好好学习的。其实,老师刚才要大家看一看、评一评我和3位同学合作学习,就是要大家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不能争抢、不能吵闹,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今后的小组学习我们就这样做,能做到吗?”
“能!声音洪亮极了。”
“对于那些与众不同的孩子,像伍维松啊于娜啊,当他们有了一个可以归属可以信赖的学习与合作的小组,学习的需求可以及时在组内得到满足,减少了班级群体的压力,也间接解决了课堂上时间不够用的问题。而那些较为出色的孩子则在学习活动中懂得了帮助别人,更明白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孩子们的学习心理更趋健康。”
“听了她俩说的,反思平时做的,我想到了小组评价的重要性。其实,我们一直在讲要重视孩子们的发展性评价、全程评价,而小组评价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些希望能在全体同学面前发言而展现自己的孩子,便会将眼光内投,提高自己在组内的学习质量,以期得到小组的良好评价。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教学效率也好,因材施教也罢,在大班额的集体中,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与体现。”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从形式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思想,将孩子们置身于一个新的、自主的学习天地中,同时又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合作与探究的单位,学习与评价掌握在了他们自己手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这一刻生动起来,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笔者与老师们的反思和共识
1.分组,应该合理
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即异质分组。由于每个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产生了全班各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内部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实践证明,同质分组弊多利少,它容易养成学生盲目自信或过度自卑的心理,而异质分组可以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合作小组的人数,我们建议4-6人,根据大班教学的实际,7-8人也未尝不可。一般来说,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对学习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
2.分工,为了合作
教师在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内容合理分工、明确分工。没有规则、没有分工的合作学习很容易成为“自由市场”,嘈杂无序,合作难以见效,教师难以驾驭,活动难以正常进行。有的小组中的学生,对合作只有浅层次的理解,在他们印象中,“一起干”就是“合作”,“小组学习等于合作学习”,因而,在小组活动中,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尤为重要。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每个成员、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
当各小组在汇报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不同的学习成果、相互评价和相互欣赏时,也体现了组间的一种有序分工、一种合作依赖。
3.交往,需要互动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各个阶段,要针对学生只“交”不“往”或“不互”“不动”、只有合作学习的“形”而没有合作学习的“神”的现象,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主动交往,掌控了小组活动的进程。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主动交往,增加了合作学习成功的概率。学生在教师留给的合适的学习时间与开放的研究空间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必然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小组在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互相谦让、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等良好的研究氛围。
合作学习可以是多边互动的,合作学习的互动方式可以是多向的,交往对象也可以是多维的。
4.教师,明确角色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对象”。从以前的“大包大揽”到把舞台留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事事,相反,教师要担负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因为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这些问题要得到及时的解决,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因为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方面,某些时候比起学生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
“学习的导师”包含“知识的引领”和“活动的组织”两个方面。前者即给小组分好工或指导小组分好工,协调好各小组之间的关系,维持和促进小组研究活动能够持续进行。后者即启发和点拨每个小组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个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式,指导和帮助每个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寻找解决的途径。合理的活动时间安排、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具有参考价值的合作程序,都是保证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基础。
“合作的伙伴”包含老师也以学习一员的身份进行研究或参与研究,并向学生展示研究结果。学生见此定会惊讶,惊讶于老师的介入,那样悄然无声、水波不惊,惊讶于老师的技能,那样超凡脱俗、炉火纯青。在不经意中,老师很自然地成为同学们的一名合作伙伴,师生分享交流研究的成果,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认识渐趋全面,对知识的理解也渐趋深刻。学生惊讶和奇怪的是心目中居高临下的老师怎么也会像一名学生那样去完成一项研究任务?他们随之而来的肯定是兴奋是激动。学习路上多了老师这名特殊伙伴的陪同,他们不再寂寞,不再无助,也不再灰心。这时的老师与其说是一名伙伴,不如说是一股力量,给了他们不竭的研究动力,伴随着他们走向成功。
“交往的对象”包含学习上的交往对象和情感上的交往对象。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互助互爱、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更把小组合作推向广域的学习情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开阔的时空中进行,人际交往就更具多维性和互动性。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再是一种对峙的交往,而是一种和谐的交往,教师已经是学生中的一个重要对象。而且对学生来说,研究之初,他们需要得到指导。研究之中,他们需要得到帮助,遇到阻碍或困难时,他们需要倾诉和鼓励,获得成功时,他们需要肯定和欣赏。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沟通,已不限于认知领域,早已扩展到情感、态度、技能的范围。
5.评价,指向过程
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要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和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采取一定的评价措施和多样的评价形式,包括用语言、眼神、体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表示欣赏,用纸质的小星星、小红花等物品进行奖励、表示肯定。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适时适度的评价,突破了课堂教学中只关注结果的单一评价模式,呈现出多维交叉、有机融合的特点。从评价方式看,有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在每一小组汇报后,既有学生“评委”发表意见,又有教师即兴点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在肯定、欣赏、激励、引导中,学生自然生成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悄然获得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滋润,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欲望,不仅出色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综上可见,实验区的不少教师已经学会从理论的高度、理性的角度重新认识合作学习的涵义,已经学会从合作学习的内在规律来反思合作学习的现状,来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
在课改实验深化的进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合作学习将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成熟,数学课堂也将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J.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技能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这是课堂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众师普遍关注的难题,因为新课程改革也已经接近十年了,到现在也没有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较成功的范例。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虽然主体是学生,但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新的课改理念已渐渐被广大课改教师所接受,所以每个教师都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是体现课改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实施过程中形式化的东西较多,仔细分析其原因是教师的组织、指导及参与都存在问题。
近几年,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证性操作,逐步探索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如下策略,望能给各位同行以启示。
一.小组组建策略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故合作时的分组要考虑如下方面的内容进行组建小组合作学习:
(一)根据学习的内容特征做出合适的人数分组策略。
当学习计算内容时,计算结果的分析与验证、算理的表述等相关内容小组人数2人为宜;几何知识中的公式推导、图形的切分与拼组,计算法则的规律总结等知识学习,进行小组合作时4人为宜;统计知识学习时的数据收集、几何知识的分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6人为宜。
(二)不同人数小组成员的质的分组策略。
不论小组人数多少都应该保持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组建小组。具体地说,要根据性别、年龄、气质、爱好、家庭背景、学习内容、学习水平等因素,遵循能力互补的原则,使学生在合作时展开争议,相互影响带动。这样安排,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做到优势互补,从多个视角、多种层面扩大信息量,丰富思维,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小组成员的分工策略。
小组活动时,一定要有明确的分工及分工后的目标要求。小组中要设组长一人,组长要负责组员的工作分配、协调指挥小组的活动。组长可民主选举,也可轮流担任。组员也分别有自己的工作及相应的责任目标。活动结束也有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评价的环节。这个环节不要用专门的时间,它是随着小组活动有机地进行。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弥补学生的不同差异,可定期或针对性地进行角色轮换,让每个成员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二.小组活动策略
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数学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我们探索出以下内容相对应的活动策略:
(一)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等数学知识的小组活动策略。
对像人民币的认识、时分秒、利息、常见的数量关系、统计……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布置课前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自主探索。如收集它的用途、相关故事……。课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整理,大体可分四步进行:
1、在小组中人人交流自己的所得:一人交流,其他人在听的基础上想“我”的所得与“他”的不同处在哪儿,轮到“我”说时,只说“不同处”。
2、个人交流完后要整理出自己组的所得:先将不同处进行研究达成小组共识,再把共识累加成小组结论。
3、小组内进行发言训练:小组选出一人为信息发布员,大家帮助进行发言训练,主要发布小组的结论及结论形成过程。④进行预演交流。
(二)实践操作类型的数学知识的小组活动策略。
对像厘米、米,克、千克的认识,空间与图形等要靠动手操作,要由感性到理性的路径来掌握的知识。其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
1、进行合理分工,要做到人人有事做。操作时人人有责任。若测量,则在使用工具、读数、记录,等项目上进行合理分工;若小制作,则在提供材料、拼装、加工整理等方面进行合理分工。
2、教师提出明确的探究意向,让学生对小组获得的数据进行感知,对获得的作品进行观察研究。
3、组内交流值得自豪的发现或作品,准备全班交流。
4、进行交流预演。
(三)探究规律类型的数学知识的小组活动策略。
对像计算法则、公式、定理、数量关系等需进行逻辑推理或使学生经历探索知识过程等知识的学习。其“小组合作学习”步骤为:
1、教师设计合理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或设计解决方案。如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就可以设计:“给一种易拉罐进行侧面包装,其最少所用包装材料的大小”的教学情景。
2、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小组选出最佳方案。就是让小组每个成员畅谈自己的计划,通过比较选出组中优秀的方案。
3、小组共同使用最佳方案解决问题。
4、进行交流预演。
三.小组活动时教师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数学课堂中的小组活动的成败,受如下三大因素决定:一是取决于教师对所学知识的把握;二是教师对自己学生的已有水平的了解;三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针对这三个因素我们认为教师的组织与指导策略可以分解到教师课前备课和教师的课中授课策略探索中,最终我们探索出如下相关的三个模式:
(一)教师的备课策略——“三备”模式
模式为:
一备学知识的现实表现和数学体系 。具体是,知识的现实表现就是指所学知识隐含在哪些实际生活中,数学体系是指所学知识的内容及相关结构(包括题型);
二备学生。具体是,备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有哪些,备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与新知识的差距在哪,备学生要自己学会新知识需要做哪些前期准备;
三备就是进行教学设计。
具体是,设计什么样的活动可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提炼出数学问题且进入数学解决,目的是进行基本数学经验的储备,设计怎样的活动任务进行数学思维的方法的训练,设计什么样的题型完成双基任务。
“三备”的关系是:“一备、二备”是“三备”的基础,没有“一备、二备”做基础,教师的课前预习作业会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那样的作业是无效的,并且在课堂小组活动中引发不了合作的欲望,产生不了资源共享的效果。
(二)教师的课堂授课策略——课前预习性作业为前提、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体的授课模式。
有了教师的“三备”做前提,那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为必然。在“三备”支撑下的授课模式的具体程序为: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检查作业、作业展示、形成共同作品、设计交流方式、预演交流)-----反馈学习(小组交流、其它组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小结和因材施教)----教师组织理解巩固(题组训练、拓展练习)-----反馈矫正(当堂检测)----导学(导下一节学习内容,布置预习作业)几个环节。
(三)支撑小组合作学习角色定位策略——课中“四种人的活动”模式。
我们研究发现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以课前预习性作业为前提、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体的课堂授课是与四种人的角色定位有很大的关系,四种人中有一种人的的职责不到位就影响到合作学习的质量。为此我们探索出了“四种人的活动”模式,具体为:
第一种“人”是小组中的主交流人。他要负责将小组的共识以表演的形式清楚地表达出来。
第二种“人”是小组中的其他同学。在主交流人的发言时起协助、补充和矫正作用。
第三种“人”是其它组成员。他们要认真倾听,边听边想,发言人的观点是什么、与自己小组的观点异同处在哪?另一方面对发言人的观点提出质疑,质疑发言人真的明白了吗?我们组的观点你们懂吗?等等。
第四种“人”是教师。教师对发言人起导引的作用,通过观察学生表现,把握课堂的发展方向,以学定教。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和总结。
在实施角色定位策略过程中要注意:
1、教师利用小组代表充当老师的角色,完成传统教法中的知识讲解。这源于学生的知识分析是零散的,教师一定要启发其他学生提出问题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借助学生的不成熟的解答教师要及时的将知识深化和拓展。
2、小组交流后,教师选代表发言不要求多,一般情况下,一个代表能将问题解决就不要再找别的代表发言,当出现一组代表完不成任务再找另组代表。
3、一节课中小组活动次数不要超过两次,每次时间也不要过长,10分钟内。
由于研究时间短、力量单薄、视野狭窄等各种原因的制约,我们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实效和成果,但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与探讨。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研究层次尚浅。经过几年的研究与探索,只构建起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指导的基本理论框架,其基础理论需要进一步系统化研究,有很多观点也有待于进一步理顺、提炼和完善。
第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指导策略研究结构失衡。除了在教法方面探索出了一些较为实用、富有创意的模式外,其他的如学生的分组、小组合作中的学生关系的处理研究等步子小、成果少。
第三,教师素质整体偏低。无论在理论素质上还是在实践技能上,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还远不能适应组织与指导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的需要,尤其是一些老教师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导致组织与指导的研究进展缓慢。
第四,评价标准相对模糊。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指导的评价目前正停留在直观评价层面,还没能研制出本土化的、科学实用的研究量表,从而使有些数据的统计不够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