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现状

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现状

发布时间:2020-12-01 11:36:04

中小学生为什么要增加体育活动

国民体质越来越差,这个需要从小培养,不光是锻炼好身体,更重要是培养这种锻炼的意识,和相应的体育知识。不然长大了就有心无力了。
这方面我们缺少的太多,而已体育的发展对于学生智力发展同样有促进,对中小学生都是有很大益处,而且与学习密切相关而并不排斥。

㈡ 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多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中小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

党的十六大把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青少年的健康素质是全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2)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现状扩展阅读

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再次显示,我国中小学生部分身体素质,特别是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及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鉴此,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

为切实提高广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现就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开齐并上好体育课。各地中小学校必须按照国家有关中小学体育课设置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并上好体育课,小学1~2年级每周为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为3课时,高中每周为2课时。地方和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

二、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凡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应排进课表,形成制度。寄宿制学校要实行学生出早操制度。

三、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近些年来,许多地方和学校为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通过调整作息制度,在课间操的基础上,延长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内容,形成了25~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

从这些年的实践情况看,这种活动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好评。各地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尽快推广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并形成制度。

学校要将大课间体育活动排入课表,按时进行。各地和学校要积极探索、不断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

四、落实必要的物质保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保证中小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支持中小学校认真执行《中小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购置必要的体育器材,建设、改善体育场地设施。

尚未达到《中小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要求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作出相应的规划,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同时,学校还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建设快乐体育园地,努力满足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

五、加强组织管理。中小学校要切实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内容中,认真落实。

校长是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各部门及广大教师要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凡直接参加组织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体育教师、班主任及文化课教师,均应计算工作量。

六、建立督导、检查和工作评比制度。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工作,纳入对中小学校的综合督导内容及评估指标体系,加强督导检查。

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要把这项工作,列为对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检查、学校校长年终考评以及有关的工作评比内容之中,定期进行检查、督促,使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工作落到实处。

㈢ 研究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怎么研究

一、社区体育发展概况

(一)国内社区体育建设的历史沿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进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出现了城市社区体育的萌芽,这就是以城市街道委员会和农村的乡镇为主体的体育协会,但这类社区体育发展的规模相对较小,组织分布比较零散。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城市社区和社区体育的迅速发展。这一阶段,我国的社区体育主要在一些大城市以及经济发达的农村城镇得到了开展,社区体育初具规模,但是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体系不完善、组织不成熟等特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社区体育一直由单位、行业、系统组织开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确立,逐渐改变了国家办体育的单一模式,形成了国家(单位)、社会和个人三方协作的体育发展模式,开始走向国家宏观管理、社会需求调控、个人主动参与的社会化的体育发展道路,为社区体育的大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

21世纪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国家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促进了人们由“单位人”逐步向“社会人”的转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决定着人们体育需求向着休闲、娱乐、完善自我等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发展。当人们的体育需求难以在单位得到满足,政府又不再提供众多具体体育服务时,人们的体育利益取向就开始由单位转向社会,具有就近、就便特点的社区体育,将成为人们满足体育需求的重要途径,社区体育在社会体育中的地位也将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体育的发展水平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将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良好契机,在社区建设和社区体育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城市社区体育将是未来50年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和体育发展的热点。社区体育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二)国外部分体育社区的实践经验
国外社区体育研究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原因与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变革时代有较大的关系,将社区体育作为社会控制的重要途径受到高度重视。从欧、美、日近年来的研究情况看,运用社会行动理论对社区体育参与、社区体育组织结构、社区体育模式、社区体育方法与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多见。对社区体育的理论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体育实践的发展。美国的全民建身运动从十九世纪末“休闲运动”(recreation movement)开始,现在美国社区已经实现每1000人有一英里野营、自行车或健身路径,每25000人有建一个公共游泳池,每1000人有四亩开放的休闲公园。美国社区有很多体育项目: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网球、垒球、橄榄球、游泳、体操、滑冰、滑雪、高尔夫、跆拳道,有很多运动场地,如高尔夫球场、网球场、游泳池、钓鱼池、野营地等,可以开展骑马、滑翔、飞机模型等体育活动活动。

英国大约有2,900万年龄在16岁以上的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社区内基本的运动和健身设施主要由地方当局提供,政府鼓励每个地方政府开发出一套休闲战略,以保证有足够的运动设施来满足当地的需要。英国每25000人的社区有一个社区体育中心。能够开展17个体育项目,即羽毛球、篮球、保龄球、壁球、5人制足球、健身操、室内曲棍球、柔道、空手道、健身、舞蹈、网球、迪斯科、旱冰、乒乓球、蹦床、排球等。

新加坡1975年将全国按人口分布划为15个体育设施区,规定20万人左右的居民区,必须建有一个体育中心。其标准为:3个50米的游泳池,3个羽毛球场地大小的体育馆,29个网球场,6个篮球场,1个健身室。截至2000年,已建成15个地区体育与健身中心。体育中心可以开设如下项目:羽毛球、排球、篮球、英式女篮、乒乓球、迷你网球;在类似公园的环境中建立慢跑与散步道路,建立相对集中的太极、武术等健身点;提供包括降体重与提高心肺功能设备的现代化健身房;向居民播放舞蹈以及有氧锻炼的教学片和录像。开设初学者课程,向家庭主妇、老年人等传授一项以上的体育活动的基本技能,使体育在形成国民健康生活方式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日本人的体育重心由竞技体育向大众化转型,日本的社区体育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展起来的。日本社区体育的组织载体主要有综合性社区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中心和各类社区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体现出层次性,分成了基层社区、市区町村、都道府县三个层。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把体育看作是利用业余闲暇时间丰富文化生活的手段,而且力图通过体育来实现自我价值,强调参与体育过程中的自律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变化对人们的健身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人的健身运动以垒球、棒球、台球为中心,还广泛开展了乒乓球、羽毛球、跑步、门球以及美容体操、有氧体操、滑冰、游泳、高尔夫等。

国外社区体育实践发展的经验对于我们的启示是,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合理整合有限的社区体育资源,不断完善社区体育管理体制,逐步健全社区体育的组织体系,丰富活动内容,实现社区体育潜在的文化、教育功能。社区体育建设与发展,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以社区为单位,以体育文化为载体,促进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加强社区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整合功能,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体育需求,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发展的社会人,是面向2008年奥运会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北京社区体育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北京市社区体育发展现况

在开展全民健身中,《北京奥运行动规划体育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要实施体育组织、健身设施、体质测试、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指导,群体活动“六进社区工程”。六进社区活动要和奥运会文化环境建设相结合,丰富“人文奥运”的内涵和实践,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目前,北京市的社区体育建设在这六方面都有一定的进展。

(一)社区体育组织初具规模。《规划》的目标是在100%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建立体育组织。目前本市126个街道办事处、2401个社区居委会均成立了体育协会,社区内自发形成体育俱乐部,东城区安定门街道办事处所属10个社区居委会中建立不同项目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12个。宣武区广外街道红莲社区居委会设立会员制健身俱乐。

(二)配备了相应数量的健身设施。《规划》的目标实施北京市全民健身设施配建计划,每年完成配建面积70万平方米以上,做到每2500个市民拥有一处全民健身设施。至2008年,更新50%以上全民健身设施使用的器械。在过去的几年里,本市已建成全民健身工程3874个,总面积283万平方米,03年全市就配建了31个全民健身标准工程,并配装了500只篮板和500付羽毛球网架。现在,本市100%的街道、100%的乡镇和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配建了全民健身工程。黄白相间的社区健身设施已经成为都市里的一道风景线。北京市域范围内5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广场近千个。崇文区全力以赴推进“北京奥林匹克精品走廊”建设, 海淀区清河街道燕清体育文化公园目前已投入使用,天桥街道健身中心、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和木樨园光彩体育馆篮球广场、奥林匹克示范社区和龙潭湖体育主题公园、中关村体育大厦、北清体育健身园、北安河体育公园等将陆续建成。

(三)建立国民体质检测站。《规划》指出,在未来六年中,每两年进行一次全市范围内的体质监测的追踪调查,动态地观察市民体质变化状况,公布北京市民体质监测结果。至2005年使50%的社区居委会和20%的乡镇建立国民体质测试站,2008年力争达到100%。2008年各区县建立一个设备完善、功能先进的国民体质流动测试站。目前本市体育人口2000年为41.83%,2002年已达49.47%,2003年平均每天参加20分钟以上健身活动的市民超过了本市人口总数的一半,目前全市126个街道办事处均建有国民体质检测站,并已对其中的50个检测站进行了设备更新。到2005年我市体育人口达50%,其中城区体育人口达到55%,到2008年达到60%。2010年达到70%左右,国民体质测试合格率有望到80%以上。

(四)有一定数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健身指导工作。北京市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7410名,其中7622名工作在全市3811个晨练、晚练辅导站,为百余万健身者提供健身指导。北京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包括组织、管理型指导员和技术指导型指导员两类,现在持证上岗的体育指导员有国家级85名、一级809名、二级4939名、三级11577名。《规划》的目标是到2008年,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22000名。

(五)开展了有规模的群体活动。北京市积极探索推广易于开展、小型实用、健康文明的体育健身方法,不断推出适应群众健身需要的活动组织形式。1997年开始举办全民健身体育节,规模逐届扩大。第1届体育节举办活动5000多项次,200多万人次参与;03年第4届体育节举办的活动达7000多项次,386.5万人次参与。2003年全市近770万人次参与全民健身活动。马甸社区在辅导站设置青年人喜爱的街舞、拉丁舞等健身项目,马甸桥头、元大都遗址公园等每晚有百余名操舞爱好者参与健身。2004年北京市举办了“魅力北京,文化奥运——居庸关万里长城万人太极拳表演”活动,“人人健身与奥运同行”、“雅典——北京健步走”等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

(六)制定系列规划,开展体育文化与宣传活动。北京市从1995年开始开展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健身周活动带动了群众体育的发展,拉动了体育经济,促进了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发展与完善。北京市提倡“六结合”,即人人健身与奥运同行结合,健身周与群体工作结合,大型活动与基层小型活动结合,健身周与推广健身方法结合,宣传、树立体育彩票形象与健身周结合,健身周与科学指导结合,这对做好健身周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划,使得社区体育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如海淀区制定《海淀区奥运行动规划》、《海淀区体育产业规划》和《海淀区全民建设工程管理办法》,大力推动全民建身、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2004年开始,海淀区将宣传重心下移社区,在社区开办健身课堂,直接对居民的健身进行指导。

虽然目前北京社区体育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展,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如社区体育服务对象的局限性,社区体育多为老年人和学龄前儿童服务,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此中来。对于中青年人来说,繁忙的工作使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锻炼,自身也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这样就使得社区体育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功效,也离全民健身的目标相差甚远。社区体育工作中,尤其是资金的匮乏、场地设备器材不健全、社区体育管理不完善、缺乏专业体育指导者等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改进。

三、北京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将为北京社区体育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和动力。以下主要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社区体育经验,对如何推动北京社区体育发展提出几条对策建议。

(一)在大力发展现有体育项目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现在大部分社区体育中心都有健身房、游泳池、球类馆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提高,应推出能够吸引不同群体的独特的体育活动。如目前日本社区体育中心新增的健身项目大多是新兴的健身方法,如水中健身操、哑铃操、软式排球、木板冰壶、女子拳击等。我们也应该注重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体育需求,根据不同群体的体育需求,适当增设一些新兴体育项目,如保健与养生、舍宾、瑜珈、纤体操、搏击操、街舞、拓展、攀岩、毽球等。在社区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需要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迎接休闲时代的到来,发展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大众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休闲运动项目。

(二)注重开发社区体育中心的综合性功能。美国社区体育中心有更衣室、大厅、游戏室、俱乐部会议室、快餐店、阅览室附属设施。社区体育厅内部一般包括:休息室、饮食店和茶点室、更衣室和卫生间、办公室、设备存放室、急救设施、洗衣店和植物间。规模稍大的社区体育厅还包括:俱乐部会议室、健身房、多用途的第二体育厅及健身影像室、工作人员室、理疗室、全天候户外体育场。国外社区体育中心的体育设施具有多用途性的特点,如室内球场除开展各种球类比赛以外,还可以办会展、集会有及开燕尾服其它社区文化活动。我们也要开发社区的综合性功能,使其成为民众健身、休闲、娱乐的场所,成为居民建言的依托之地,召开社区建设等内容的会议,研究社区建设的开发等,从而更好的完善社区体育建设。在这方面,广州市祈福新村大型屋苑社区体育建设已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开发社区体育综合功能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值得借鉴。

(三)社区体育中心要与城市人文景观相融合。体育与美育的结合对于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更重要的作用。国外社区体育中心大都被设计成为社区公园的一个部分,许多设施都与公园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许多社区体育中心的健身路径都建在公园,游泳池往往同时成为公园的水上娱乐设施。英国的社区厅建在社区的中心地带,美观的外表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而现在北京市的很多体育中心除了外面挂个牌子表明其为健身之地外,构不成一道人文景观。这需要在以后规划中应特别注意体育中心与城市人文景观的结合,使北京的城市更美丽。

(四)社区体育的建设要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国外的社区体育文化多以体育为载体,融合音乐、戏剧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体育文化活动。雅典为办好2004年奥运会,重视在学校、社区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收到较好效果。北京奥运会要借鉴雅典的成功经验,在社区体育建设中体现奥林匹克文化与社区文化相结合的特色,以体育文化建设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以奥林匹克精神促进社区人文精神。《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在市内八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开展创建体育设施完备、体育活动丰富、体育组织健全、体育特色突出的奥林匹克体育社区。目前,在建设奥运品牌文化社区方面北京已经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奥林匹克文化社区,例如:安定门街道办事处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联手,打造中国首个“国学文化社区”,朝阳区亚运村街道的安苑里奥林匹克体育品牌社区,东城区东四奥林匹克社区等。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方面,我们要把体育活动的开展与社区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进一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五)建立社区体育俱乐部指导员的资格认定和资格审查制度。目前我国的体育指导员资格认定与高校的体育人才培养,与体育社会指导员职业基本上是脱节的,一方面社区体育产业缺少专门体育管理人才,成为制约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体育专业人才又不能被社区体育产业所接受,或者不愿意到社区工作。现在社区建设指导人员多数是兼职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技术、文化层次差异较大。对比而言,美国社区业余教练,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日本体育协会培养体育指导员为社区体育提供服务,据日本部省1994年的统计资料,日本的社会指导员有69633人,其中体育设区指导员52862人,社区指导员与人口的比例为:1:1500,而我国与其相差悬殊,从1994年到1996年,虽然我国有6万人获得了社会指导员等级称号,但比起我国的人口,平均2万人、7000多名参加体育的锻炼者才能拥有1名指导员,这成为影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六)社区体育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日本的“学校教育法”规定了学校体育设施必须对外开放。这使得许多社区体育俱乐部及娱乐活动的开展成为可能。美国为了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政府与校方联合制定了计划,使学校设施尽可能多地向社区居民开放。1927年美国就有32个州通过法律规定“社区可使用学校的建筑作为社区中心”。美国的中小学拥有3万体育馆,近2万个综合体育设施。这些为开展社区体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社区内有学校,学校内有体育设施,目前社区体育并没有有效利用学校这个资源。我们应动员社区内居民、机关团体等广泛参与到社区体育的发展中,最大限度的实现社区资源的整合,用政策去促进社区体育资源的聚集和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区体育的共享。

北京社区体育的发展将对全国社区体育的开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社区建设中的问题。上述的对策建议要得以实现,需要很多条件因素,如国家、地方体育部门及领导对社区体育的重视、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社区体育组织的健全,经费的筹集与落实、人们体育参与意识的增强等,从而使得社区体育建设不断发展与完善,真正成为全民健身依托的场所和重地,也为建设人人参与的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㈣ 国家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1小时”.某中学为了了解学生体育活动情况,随机抽

520×来
270
360

=390(源人)
答:每天在校锻炼时间超过的小时的人数是390人.

(2)520-390=的30(人)
的30-50-的0=70(人)
即有70人没时间参加锻炼,据此绘制条形统计左三w:


(3)9.6万×
3

=7.2(万人)
答:今年全市初中毕业生中每天锻炼时间超过的小时的学生约有多少万人.
故答案为:390.

㈤ 小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与意义

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提高运动系统的功能,促进生长发育。

1. 体育锻炼对骨骼的影响:

骨骼对人体起着支架作用,对器官起着保护作用,同时对人体的各种运动起着支撑和杠杆作用。

科学研究证明:小学生坚持上好体育课,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使骨质增强,促进生长发育,使儿童身高迅速增长。

因为体育运动时,肌肉对骨骼的牵拉和重力作用,不仅有利于改善骨的形态和机能,使骨骼变的粗实、坚固,也有利于脊柱,胸廓,骨盆,足弓等骨骼的正确形成,还会使骨骼的机械性能得到提高。

但是,锻炼不科学,也会给骨骼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体育老师一定指导学生按科学的方法进行锻炼。

2. 体育锻炼对关节的影响:

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和锻炼,能使关节囊、韧带和肌腱增厚,伸展性加大,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和弹性增加,这样,就会使关节活动范围加大,灵活而又牢固。如体操运动员,杂技演员其柔韧性之好,充分说明了体育锻炼的惊人作用。

3. 体育锻炼对肌肉的影响:

少年儿童的肌肉正处在发育的过程中,身体各部位肌肉的发展速度也不平衡,而坚持体育课学习和锻炼,可以使肌肉在形态、结构、成分和机能上发生明显的适应性变化。

肌肉可以变的粗壮、结实、有力。可使肌肉中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加强。可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可以减少肌肉内的脂肪堆积,使少年儿童肌肉发育均衡,体态端正,防止肥胖症。

(5)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现状扩展阅读:

小学体育教育:

小学生的体育教育是针对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体育锻炼的教育。以实践性的手段对小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和卫生常识的培养!在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进行适当科学的锻炼。

主要以游戏为主,兴趣培养,教学手段以学生自主锻炼和习惯养成相结合!我个人认为小学生不宜进行过量的训练,特别是上肢的训练。所以,游泳课也不适宜在小学四年级以下开设!给学生更充分的睡眠和科学的锻炼,时间上控制在20分钟就好!

体育锻炼:

是指人们根据身体需要进行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体育锻炼是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力(日光、空气、水)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过程。它是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培养健美体态,提高机体工作能力乃至提高和改善整个民族体质,都有重要作用。

其特点是群众面广,各种年龄,性别,不同职业和健康状况的人,都可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适宜的锻炼。形式与内容灵活多样,可独自锻炼,也可集体进行。锻炼的内容极其丰富,可分为:健身运动、健美运动、娱乐性体育、格斗性体育、医疗与矫正体育等5类。

锻炼方法多种多样,除教学和训练中常用的练习法外,人们还在长期锻炼实践中,形成不拘一格的各种健身法。锻炼内容和方法的确定及整个锻炼过程,都应遵循身体锻炼的原则,即有针对性,如能同时运用形神结合、动静结合和内外结合等中国传统练身方法,收效更大。

网络:小学体育教育 网络:体育锻炼

㈥ 国家教委规定“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1小时”.为此某中学为了了解学生体育活动情况,随机

14)=2.4(万人)
∴2010年全州初中毕业生每天锻炼未超过1小时约有2.4万人.

㈦ 教育部提出,中小学生每天要两小时体育活动,你觉得这符合实际吗

我觉得这是不切实际的,而且这件事已经不止一次的提过了,但是最终落实到学校的时候就不切实际了。

像是欧美国家他们的教育体制跟我们不太一样,首先他们下午三点开始就是学生自己的时间,而大多数孩子都喜欢去体育运动,别说两个小时了,有可能会时间更长,这也是为什么田径项目一直是欧美国家的长处,因为人家从小的锻炼就比我们国家的孩子时间多很多。

结合以上的情况我们国家想要达到每天都有两个小时的运动时间还是不大可能的,当然了发展整个国家的青少年身体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我们国家的有关部门能够提起对这方面的重视,毕竟少年强则国强。

㈧ 就目前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谈谈如何完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建设

4.1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举措。
4.1.1开放“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
很多学校现在面临体育办学难,难就难在资金缺乏,如何引进资金为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服务,这就需要学校开放“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一方面,学校可以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从而争取国家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提供的扶持资金。而体育俱乐部能依托学校的管理、师资和场馆等资源,面向全体青少年组织发展体育健身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筹措资金。另外,学校必须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利用现有体育场馆设施和时间的基础上,确保学生在校一小时的活动时间。另一方面,学校应主动与社区或企业合作,争取它们提供体育专项赞助资金。群体活动是当前社区和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些社区和企业受地理位置、城建布局的影响,没有太多相对集中的场地用于群体活动。学校应主动回归社会,让社区或企业体育文化建设重点变轨到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上来,让社区或企业为学校添置器材,维修、扩建场馆,输送体育教师外出培训。而学校的部分活动、建筑物、标志物可以以该社区或企业的名称冠名。这样,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强化,学生体育活动场所的质量得到提高。而社区和企业在被宣传的同时,社区居民或企业职工的体育活动场所也得到保障,群体活动相对集中,便于交流,容易形成规模。另外,社区或企业的体育文化得到学校规范的指导后,有助于社区或企业的文化建设,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社区的亲和力。
4.1.2营造“和谐的人际文化”环境。
师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能调节、激励师生的思想行为,培养和激发师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而且也能促进师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为此,要特别注重对师生的思想引导,加强双向教育与管理。
学校应以体育教师发展为本,不求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体育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领导职工关系,创造民主的、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让体育教师甘于奉献自身的教育岗位。而体育教育要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用“养成教育”塑造学生;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用“理想教育”鞭策学生;用“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用“赏识教育”激励学生;用“爱心教育”温暖学生;用“协作教育”团结学生;用“责任教育”督促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
4.1.3注重“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建设。
“和谐”并非漠视“矛盾”,“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同样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
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为构建和谐的学校体育文化应制定的制度包括体育教师定期培训制度、体育课堂管理制度、体育器材保管制度、体育场地维护与管理制度、体育教学教研活动制度、体育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学生的安全行为规范等。
学校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它的重点是建设之后的运行与参与。具体包括大家对体育相关制度文化建设的认同,它对每一个个体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的激活。
4.1.4加强“体育课堂文化”建设。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课堂文化无疑具有独特而又相当重要的地位,它虽然不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但是课堂文化的绩效必将映射到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中去。因此,我们要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逐步形成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课堂文化特色。在课堂上,体育教师不再是死板教条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引导者,体育教师要通过美的语言、美的情感,营造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自然的被激发出来。学校还要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提倡体育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更为协调,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和谐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5加强“校园体育舆论文化”建设。
经常运用标语、图展、广播、录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强健身体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组织体育知识讲座是丰富学生体育知识的重要手段,可以请校内外体育专家、运动员配合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讲座,介绍国内外体育赛事、体育发展趋势、体育文化等,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
4.1.6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课外文化”品牌。
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丰富、活跃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我们要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一方面,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位置、地方气候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课外体育文化的思路有所不同。因此,在建设校园课外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校园课外体育文化,逐渐形成校园体育课外文化的品牌意识,最终确定自己的传统与特色。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创建具备体育文化特质的学生社团,让社团成员自发参与课外体育训练、群体竞技活动的交流,以及学校体育文化节的组织与筹备工作,从而提高学生文化交流的能力、开展活动的能力,社交能力。一旦形成品牌社团,将全面提升全体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和参与程度,还可以通过开展校际学生社团的横向联合交流,促使校园体育课外文化得到科学与持续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复合性人材,为国家倡导的全民健身计划服务。

㈨ 如何改善学校体育大课间的活动现状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以及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重要举措。体育大课间活动与传统课间操相比,其活动时间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高。很多中小学因地制宜地开展起一些颇具特色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比如:现代舞、民族舞、武术操、体育游戏等。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无数的乐趣,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吸引了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体育大课间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集体,团结奋进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对发展学生体能,增进身体健康,消除脑力疲劳,减轻紧张的课堂压力,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作用。
几年来,各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得不承认,目前各学校的开展情况并不均衡,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对各中小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现状分析
1、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
不少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项目与内容仍然比较单一,除了做广播操就是跑操,虽然这两个内容简单、有效,但长年如一的内容,导致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在做操的时候有很多学生的动作不到位;跑操的时候,许多学生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逃避参加。即使有些学校的大课间比传统课间操丰富了,有许多学生喜欢的游戏,但不与时俱进,不适时更换或者淘汰一些项目,学生玩多了,自然也缺乏新鲜感,从而导致对大课间活动失去兴趣。可以说,这样的大课间成为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对缺乏变化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比较反感的。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一下,可以理解学生的做法,如果一套模式一成不变,或者内容几年不更换,再好的东西学生也不会喜欢。学生每天面对的是同一个活动内容,这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兴趣降低。
2、片面追求形式,活动缺乏实效
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形式,让大课间活动看起来整齐划一,会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候安排如集体舞、太极操、健身操等一系列过于花俏的团体项目。笔者在观摩某个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时,看到所有学生都排列整齐,跟着音乐在抖空竹,并且将其按照动作的变化分为1—8节,学生看起来都在动了,观赏性也强了,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都没了,参与的学生也显得轻松有余而强度不足,一节课下来运动时间和运动量都达不到。这样的大课间确实很有特色,但试想如果音乐几年都不换,动作做来做去都一个样,学生一开始会很有兴趣,也乐在其中,但是时间长了再美味的佳肴也会腻,大课间活动又会回到课间操的模式上去。有些教师在组织本班学生进行大课间活动时,安排的项目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素质差异,有的学生活动能力强,身体素质出众,在带头活动,其他学生只能在其后面当看客;有的是三三两两,活动流于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兴趣日渐衰退,许多学生成了项目设置的摆设或看客。
3、管理欠缺到位,考评不够完善
一些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机构,所组织的大课间活动随意性强,没有一个详细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一周的全校性或班级性活动有哪些内容、怎样开展、以谁为主、哪些教师参与管理都不清楚。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考核评估上,各校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学校的检查考评制度没有落实,对活动质量、活动内容和模式、组织形式等方面都缺乏严格的要求和评价体系,这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课间体育活动前进的步伐,使得大课间活动停滞不前,难以得到突破性发展。正因如此,很多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也逐渐流于形式。
二、解决策略
1、变化形式,丰富内容
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关键,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枯燥必然制约着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改变原有的单一的集体活动形式为年级、班级、项目、场地等多种活动形式,进一步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是今后大课间体育活动改革的重点。大课间之所以与传统课间操不一样,就是因为学生对它的浓厚兴趣与积极参与表现,如果一套模式一成不变,或者内容几年不更换,再好的东西学生也不会喜欢。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过了一段时间对一件事就很容易失去兴趣。因此,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需要从学生需求的角度上去考虑,对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形式做定期更新与补充,使学生每次在活动中都能得到快乐,不会产生厌倦的心理。在大课间内容的充实上,笔者认为在季节性、趣味性、锻炼性、发展性、低技术性、经济性等原则指导下,应当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鼓励学生自己制造适合锻炼的小器械,自己编造适合自己锻炼的游戏、舞蹈等,这样既充实了活动的内容,又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既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和团队协作的精神。这才是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定能深受学生的欢迎。
2、点面结合,理性深化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征,一刀切的大课间活动形式让学生乏味,过于花俏、流于形式、难度大的活动形同虚设。所以,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特征设计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练习强度适宜的大课间,才能较好的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缓解学生暂时的精神疲劳。因此,在课间活动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到活动的内涵与实效性,将活动健身的意识寓于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师创设丰富的活动情景,创新已有的活动内容,通过小组竞赛、个人展示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还有就是既要考虑“面”又要照顾到“点”,不搞一刀切,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参与、合作、表现的机会,所选择的活动要尽可能丰富多样,以供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选择,避免体育弱势学生群体参与活动时被边缘化。此外,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分年级、班级、项目、场地交叉进行,各种形式可以天、周或月为周期进行轮换,这样既可避免枯燥乏味的单一活动形式,又能兼顾中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提高练习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
3、齐抓共管,促进发展
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管理上,全体教师都应当积极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合理、科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机构来进行管理、协调和评估,形成校长领头、体育教师牵头、班主任主抓、任课教师辅助、学生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层层落实,齐抓共管。一方面,学校应制订了全面系统的制度,明确提出了大课间活动的要求,让全体教师和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地点、内容和要求,检查、评分的标准都清楚明白。另一方面,应重视发挥学生体育骨干作用,做到经常培训、放手使用、及时指导。对学生出勤、练习情况分班分组予以记载,及时反馈与表彰。在大课间的评价上,学校可以建设大课间活动的激励机制。如设立大课间活动先进班级、大课间活动文明班级、大课间活动先进标兵、优秀指导教师等。另外,学校各级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应积极参加大课间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有了广大教师参与,不仅能把潜在的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还能给大课间活动营造一个宽松、和谐与欢快的运动空间和氛围,同时也无形的转变了陈旧的教师观,建立了适合素质教育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大课间活动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起到学生锻炼的作用,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还可以落实素质教育。了解过去,把握现在,是为了更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建设一个优秀的大课间,让师生们一起走出教室、走进操场、走到阳光下,同歌共舞,形成了一派和谐美好的校园景象。

㈩ 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探究的结题报告

hao123精彩资讯,每日最新最热随时 头条新闻 娱乐八卦 精彩视频

校组建有体育兴趣小组、学生单项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体育组织,使学校课外体育锻炼组织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二是调整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为保证学生每天有足够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这两年来我县各个中学都有不同程度地调整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并以课的形式落实到课表上,目前我县各中学早操时间约有15—20分钟,课间操普遍是20——30分钟,下午课外体育活动课一般是35—45分钟,这从时间安排上已有一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若每个学校都能扎扎实实地组织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那么我县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质量会大有提高。
(三)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体育活动新格局。
1.教师实现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我县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长期以来大多是沿用老模式较多,这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随着学校体育改革不断深入,我们以“素质教育”、“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尊重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体需要出发点,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身心特点去选择和开展学生所喜欢的体育活动内容,本着学生自觉、自愿、自主的原则,以有利于增进健康和体质出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
2.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长期以来,由于受到陈旧的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和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体育竞技成绩至上的影响,我县有不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仍沿用传统课外体育活动的模式,活动内容单调,组织形式单一、乏味,有的学校只重视体育运动队和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指导。这种单一 的课外体育活动格局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并必然会被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体育活动所取代。所以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我们尽最大的努力,采取最有效的办法面向全体学生,力所能及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内容,我们都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发展。
四、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根据调查统计,我县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学体育场地器材尚未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在狭小的场地和有限的体育器材下,要想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从硬件来讲是一个大问题,难度是可想而知。因此,各个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结合自身的场地器材条件,师资力量及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并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期,不同的阶段来选择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内容和练习手段。一年多来,在我们政协文体委员活动小组的提议下,县教育行政部门十分关心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工作,各个中学都能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的体育场地器材的作用。有很多学校能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需要出发,能考虑本校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去选择和开展学生所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逐步改变纯竞技式的成人化的运动项目,重视民族体育内容,比如:城厢镇二中、宁武一、二中课外体育时间,学校篮球场和乒乓球场热闹非凡,学生对这两项运动兴趣极高,充分调动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初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县民族中学能充分利用县业余体校人力和体育场地资源,重点开展篮球运动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两项运动已成为该校体育传统项目,而且这两年来一直保持领先地位,通过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我们发现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不但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

五、课题研究的效果分析
(一)深入了解掌握武鸣县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我县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行为只属一般(可参见课题调查报告,以下同)。令我们深感优虑和担心的是,我县中学生在正常工作日和天气下,每周参加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早操和课间操除外)的人数只占被调查人数的32.20%;被调查的23所中学中还有9所学校每周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到3次;能保证每天有一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的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0.30%。面对如此现状,就主要原因我们进行各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过重是首要因素。其次是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第三是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第四是学校没有组织好课外体育活动。第五是学生尚缺乏自我锻炼能力。
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的强弱是其是否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练的思想基础和动力,从调查中可发现我县中学生的课外体育参与意识较强,绝大多数学生较喜欢课外体育锻炼,然而由于受到传统重智轻体观念的影响,还有极少学生体育意志令人担扰。因此,体育教师应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积极引导,加大中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最活跃因素,对激发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和提高体育锻炼效果有十分重要作用。调查结果表明,我县中学生的课外体育参与兴趣还算可以,大部分学生对早操、课间体育活动较感兴趣(占被调查人数的69.6%),很多学校都能认识到抓好两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方面灵马一、二中、武中、武高、镇一中等中学都有自己一套比较完整的组织管理措施,致使学生做操比较认真、投入,做操质量较高。然而,还有个别学校不够重视两操活动,尚缺乏管理经验,学生做操马虎,没精打采。因此,我们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必要对现行的早操,课间操的内容和形式作一些改进,除了做广播操外,还可增添一些学生所喜爱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也可不拘于一种,既可集体活动,也可分散活动,从而使两操活动对学生产生持续的吸引力。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我县中学生有90%以上较喜欢球类运动,特别是篮球运动这与我县群众篮球运动,基础较好有直接关系。因此,学校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应着重从球类运动入手,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我县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出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促进社会交往和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60%以上,这表明中学生思想上对参加体育活动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是正确的。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因势利导,积极引导,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活动,使方法和手段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发挥更好的锻炼效果。
(二)调查分析影响我县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目前影响我县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内因和外因两大因素。其中,内因包括参与动机、参与意识、和参与兴趣等因素,关于这方面内容已在前面提到,在此不再重复。至于外因包括教育体育体制和方针政策、学校认识与观念、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条件、学校组织管理和家长及老师等因素。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能很好地得以全面贯彻,一些学校把升学生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致使学校片

面追求升学率,而勿视了学校体育工作。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是推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面动因。我国应试教育观念“重智轻体”的传统观念还比较严重,学校体育工作仍然还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老师,必须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物质保证,近几年来,我县各中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虽大有改观,但尚未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锻炼的需要,学校学生人数多,但体育场地器材有限,这是制约我县各中学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想方设法改变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落后现状,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组织管理是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措施。根据调查结果表明,我县有52.28%的中学生和24.66%的体育老师认为,学校组织开展的体育活动内容单调,形式单一;有29.60%的学生和10.96%的体育老师认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缺乏组织者,组织管理跟不上。由此可见,学校课外体育的组织管理至关重要,从组织开展活动内容、形式以及组织者都要科学化、规范化,严格按照我国政府部门有关决定、通知、条件等来执行,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大胆创新,敢于实践。
家长和老师是否支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学校领导是否重视体育,体育老师的责任心和工作作风,会影响到学生是否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与基本因素。调查表明,有94.60%的学生家长支持自己子女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59.16%的学生希望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得到体育教师的组织指导。实践证明,哪个学校领导支持和关心体育工作,体育活动老师尽职尽责,班主任支持并经常鼓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练,那么学校体育工作会搞得非常出色,其中,我县双桥一中、灵马一、二中,城厢镇一、二中、县民族中学,县实验学校、武鸣中学、武鸣高中等等学校在这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好,课外体育活动质量较高,所取得成绩令人满意,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和称赞。
(三)探索出有效组织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面很广,内容也很多,要有效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必须得到全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活动才能有较地进行。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活动,我们主要从建立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体系和改进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内容等两种途径及方法入手,推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全面逢勃发展。
1.建立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体系。
(1)加强组织管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由负责教学管理工作的领导主管。政教处、教务处督促、检查考勤、量化评分,体育教研室组织实施,班主任、辅导老师和各种体协等配合管理的课外体育活动体系。
(2)明确目标管理:明确各层次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相应的权力,做到有职有权,职责统一。
一是学校领导小组要专门研究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落实情况与提高质量的办法。二是政教处、教导处每天有人负责监督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检查并协调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活动正常开展。三是体育组、班主任、辅导老师、体育协会等互相配合,根据学校体育工作任务和目标,制定相应的活动时间表、活动内容、活动组织形式及措施等。
(3)完善制度管理:确保课外体育活动正常开展必须要完善各种制度,运用制度进行管理,做到:①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兴趣、爱好、能力分别成立不同的单项体育协会(俱乐部),由学生与体育组、

辅导老师一起制定每学期活动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开展活动。②活动时间得到保证。学校严格按有关教育法规、通知、条例等来执行,认真抓好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课的工作,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③活动有检查评比。由政教处、体育组、学生体育协会共同组成考勤和检查评比小组,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和考评,并公布于众,并作为评定“先进(文明)班级”的依据,从而保证课外体育活动优质高效地开展。
2.改进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内容,为学生创建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平台。
改革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课外体育活动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等个体差异很大,运动水平参差不齐,若沿用传统的活动模式,固然可以保证活动的开展,但存在着主观意识消极淡薄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严重影响锻炼活动的质量,所以,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我们除了面向全体学生安排一些集体锻炼项目之外,主要是在两种形式上下功夫,即一是组织课外体育竞赛活动。二是组织学生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各种单项体育俱乐部,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各种各样体育竞赛活动,自我锻炼,自我提高,教师则给予指导及协助。
改进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满足学生体育锻炼和心理要求,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目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所开展的活动项目一般比较单一、老化,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加大对体育运动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一年多来,我们认真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关精神,注重对现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加以改进,抓住运动中的主要因素,简化规则,灵活运用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注意对新兴的体育项目的引用,不断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例如:课外体育活动中,我们以中学生所喜欢的篮球运动为龙头,在各种单项体育俱乐部的配合下,扩大活动范围,增加活动内容,使活动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多样。其中篮球竞赛我们简化很多规则,让规则更接近我们学生的运动水平,组织形式上多采用三人制,四人制和五人制篮球赛相结合。为能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上场参与比赛,我们还把每场球分成五——六节进行比赛,而且规定每个学生最多能上场比赛1或2节,球赛中间休息时间还附加投篮比赛,并将投篮比赛成绩加入总分,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了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四)因地制宜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基本养成,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有限的体育场地器材下,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锻炼是我县中学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新亮点。如今有不少学校能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校内体育资源,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内现有体育场地器材的多种用途,发挥一物多用。有的学校已重新整合一些陈旧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化“大”为“小”,活用“小”场地,引导学生进行适合小场地开展体育活动(如:三人篮球赛、五人制足球赛,乒乓球赛、踢毽子比赛,跳绳比赛„„),诱导学生对这些比赛逐渐产生兴趣,形成爱好,养成自主锻炼习惯。在充分发挥校内体育活动场地器材优势作用的同时,很多学校能充分利用校外体育资源,其中,县城的学校都能与县业余体校合作,开展各种体育项目训练与比赛,共同研究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如:板鞋、绣球、珍珠球、武术、跳竹竿舞等等。农村基层学校能充分挖掘校外自然环境所赋予的优势(山坡、草地、公路、江河„„),创造出各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和活动形式,并利用这些优势条

件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如:中长跑、越野跑、 游泳、爬山、远足等等),以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中学生体育能力对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至关重要,中学生体育能力正处在形成、提高、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充分利用课外体育锻炼有利时机,积极引导学生因地制宜地开展学校优势运动项目,模拟体育俱乐部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学校体育活动技术技能水平。实践证明,学生对学校优势体育项目兴趣极高,参与积极性高,而且在自己的体育组织里学生们兴趣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发展,自主锻炼能力得到提高,才能得到施展,身心也十分愉悦,也对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有积极作用。通过一年来的实践研究,参加各种单项体育组织(俱乐部)的学生的体育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而且能带动全校体育逢勃发展。例如:我们城厢镇中学生篮球俱乐部每学期不仅承办学校各种篮球赛,而且还负责组织指导各班级篮球队的训练和比赛工作,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双休日,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组织训练和比赛,自我提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文体活动,成绩突出。其中,在2004年县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中荣获初中男子组和女子组篮球赛第一名和第二名,是历年来没有得过的好成绩;田径俱乐部也负责协助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学生田径运动会,在2004年县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中荣获初中团体总分第二名,这也是我镇中学生历来最好成绩的一次;乒乓球俱乐部每学期都将乒乓球联赛贯穿于整个学期活动过程,在2004年县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中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同时获得男子单打冠、亚军。由此可见,成立学生单项体育俱乐部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发挥,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水平得到提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六、讨论
由于研究的时间较短,学生形成的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尚不够稳定,学生体育俱乐部模式还要进一步完善,因地制宜进行自我锻炼能力有待提高。为此我们今后要:
(1)继续以体育新课标为指导,进一步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外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
(2)继续加强研究,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自主锻炼”的方法、能力、意识与终身锻炼的体育观念逐步形成习惯。

《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课题组
2006年6月15日

阅读全文

与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现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