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真正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实质,用教者的心灵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真正做到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现的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小学数学从教者应该追求的目标.
⑵ 中小学数学中要培养学生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性的思考,逻辑的缜密,认真的态度
⑶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家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把课程的培养目标细化为四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并分别作了比较细致的阐述。发挥新课程的功能,需要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认真落实这些目标。
关于“情感”与“态度”,《标准》里是这样具体阐述的: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工作的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和同事的一些教学实践谈点体会和做法。
做法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华罗庚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神秘难懂的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
(一)联系实际,学数学
新课标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进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由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激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
案例:
我的同事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前,布置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个实际应用的百分数,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找到的百分数,并且说说是在哪里找到的。学生因为有准备,发言积极。
生:我在牛奶盒上找到了100%纯牛奶。
生:我在酒瓶的标签上找到了酒精度45%。
生:我在妈妈的上衣标签上找到了羊毛含量85%,涤纶含量15%。
……
师:听了这么多同学的回答,你想到了什么?
生: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生:在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要经常用到百分数?什么叫百分数?
生:酒精度45%是什么意思?
这时,其他同学脸上也露出困惑的表情,他们期待老师的解答。
师顺势引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百分数。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在课前到现实生活中收集信息,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导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标准》中还明确提出:“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就涉及导如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建立数学模型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到了教学中,我们又常常忽视了它。很多时候,学生走进课堂,就像走进了一个早已预设好的外在于他的“书本世界”,而当这个“书本世界”与他过去的“经验世界”没有很好的联系和沟通时,他就无法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了。
由此,我们在小学数学中要注重实践活动。
比如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后,有这样一道题:我家住在( )楼,每天下楼走( )层楼梯。外婆家住( )楼,每天下楼走( )层楼梯。爷爷家住( )楼,每天下楼要走( )楼梯。有学生在老师讲解后对于如“住在5楼走4层楼梯”的答案感到疑惑不解,我就带着学生从教室所在楼层走到一楼,这样亲自走一趟,有的学生还得出了走几层楼梯只要把楼层数减1,瞧,学生多聪明!老师给学生的答案远没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到的知识那么令学生印象深刻。我从这个教学活动中得到启示,在后来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时,就称好重量为1克、1千克的物品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受1克、1千克的重量,在教学米和千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体会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在学校操场量好100米长的跑道,让学生走5个来回,在课堂练习中让学生选合适的单位填空,学生很轻松地就选到了合适的单位。
在上面的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经验世界”联系起来,学生在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联系实际,用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价值观
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其价值,更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我校一年级教师在教学“分类”这一内容后,就根据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比较薄弱的实际和需要,安排学生先整理书本,在整理自己的书包的实践活动,课堂中学生兴趣高涨,气氛活跃。
除了在课堂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外,我们还可以延伸到课外,比如在学生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教师可灵活运用教材,设计一些尝新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完成。比如:
你的房间长多少米?宽多少米?面积有多大?
如果要铺上地板砖,铺哪种规格的适合?要铺多少块?(30cm×30cm 40cm×40cm 50cm×50cm)
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某些数学知识的教学,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贴近学生个人生活的实际问题,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同时也会产生成就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这样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学生的数学能力、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联系实际,做数学
“做数学”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线老师,我们要让现实的 、有趣的、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部分,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生动、有意思起来。
由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并鼓励学生到现实生活中仔细观察、收集信息,鼓励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应用知识和经验,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思路,探索问题的多种解法。
做法二:让学生学会提问,培养学生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人们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问是知之始。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让学生在质疑中反思,培养学生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问到要害处,我认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问出来。如学生可以这些方面提问:(1)在知识的来历上提问。(2)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提问。如对某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还搞不清楚,就可据此问题。(3)在知识的“归纳或分类” 上提问。如果对知识不会归纳整理,分不清类型,可就此提问。(4)在知识的“去脉”上提问。如果学了某个知识后不了解它的作用,也可以提问。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除了重视让学生提问,还要重视给每个教学环节留适当空白,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独立思考出来的决不暗示,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做法三:重视课堂评价,它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的方法之一。
《标准》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也需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与表扬奖励,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树立信心。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课堂评价。我认为,课堂评价应该做到:(一)评价须客观公正,且力求有激励性、有针对性。如果答对了,给予表扬鼓励;答错了,也可从态度、姿势、声音等方面予以肯定。(二)评价学生因人而异,不同“一把尺”。对学困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要给予肯定与鼓励。对优生,要求要严格,标准要搞,才有利于促进他的进取。(三)评价奖励也要有个“度”。如果滥用,就会丧失其应有的价值,会让学生“迷失自我”。
总之,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注意把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与关注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性引导到数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
⑷ 高效课堂下怎样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1】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马红莉 河南省郑州铁路第三小学
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华人丁肇中说过:“兴趣比天才重要”。实践证明:在影响个人生涯规划与发展的众多主观因素中,兴趣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所起的作用最大。那么,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或者说,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根据起因不同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直接兴趣是由于某些事物或活动带来情绪感染而引人入胜所直接引起的,间接兴趣是由于事物所导致的结果具有意义而发生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可以互相转化,也可以相互结合,从而更有效地调动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两种兴趣缺一不可,缺乏直接兴趣,学习就会枯燥无味,没有间接兴趣,学习无法长久持续。这两种兴趣达到有机结合,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接近于生活的情境更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一、创设学习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来看,6~12 岁虽然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却是一个抽象、系统、逻辑性强的学科,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直接展示给他抽象的数学知识,他们难以接受,以至于丧失对数学的兴趣。但数学本源于生活,它植根于生活,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根据所学知识,创设生活情境,就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利用两个小朋友分月饼,先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一人两个月饼,请其他同学用数字来表示每人分的个数。同学写“2”;重新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一人一个月饼,请其他同学用数字来表示每人分的个数。同学写“1”;重新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其他同学用数字来表示。这时学生开始出现争议,有同学说“一半”有同学说“半”……等等,形形、各种各样,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已经进入了学习状态,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二、抓住契机,引导合作,为长久兴趣奠定基础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学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有效地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小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整。为了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至于四人讨论,两人讨论,到不可限制,根据问题的需要,学生可选择组内成员,甚至于全班一起讨论。例在教学小学第五册数学“有余数除法”时,有这样一道习题:我们班44 人,玩激流勇进每船坐5人,如果我们班都玩“激流勇进”应该租几条船》?方法学生都知道,用除法做,但在解答时就出现了问题:有同学提出:“老师,44÷5=8(条)……4(人),租8 条船,还余4 人,不能全班都玩呀,”我就及时抓住这个问题,首先肯定这位同学大胆质疑地勇气,附带教育大家:“无论生活,还是学习,甚至于以后的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选择逃避,有的选择勇敢面对,像这位同学就属于后者,发现了问题,及时提出来,这本身就是学习。”这样无形中就鼓励了同学积极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的能力。“当然发现了问题,我们还要解决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该怎样解决呢”?这时,同学情绪高涨,一位学生说:“老师,就租8 条船,剩下的4 人不去玩。”“不行。”另一位同学说:“要你留下来,你愿意吗?这是我们班集体的活动,大家都要去。”又一位同学说:“要不行,挤挤,把这4 人分在这8 条船上”。“也不行,那就超载了,很容易出事故,现在有很多因为超载出得事故,死伤了那么多人,教训还不够吗”?大家陷入沉默。“要不再加一条船!”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犹犹豫豫地说。“大家认为呢”?我及时提出问题。一番思索之后,虽然有同学认为有些浪费,因为只剩下4 人,一条船坐不满,但却找不到比这更好的意见,也就以这条方案为最佳方案。最终一致形成决议,在8 条船的基础上再加一条船。我个人认为,这次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不自觉中履行了一次交通法规,可谓一举多得。这样久而外之使学生形成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三、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我们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在校所学知识的掌握,而且关系到今后知识的增长和未来人才的成长。它既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论问题,又是具体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以来,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人们只注意强调传授知识,偏重于“满堂灌”,满足于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对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很不重视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加速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条件下,人们对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予以重视,进行这方面试验的老师也愈来愈多。这对研究和探索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规律以及具体的途径和方法等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是小学生进行创造性再次学习的基础条件。
创造性再次学习,实际上是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取得更深层次的提高。创造是需要灵感的,但所谓“灵感”,不过是知识、技能和技巧积累的一种突破。知识、技能,尤其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行再次学习的基础。学生的任何深入学习,都是在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开始的。不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再次讲学习也就缺乏依托的基础。这就如同建筑高楼大厦一样,没有基石、钢筋、水泥、砖瓦等基本的物质条件和建筑工程人员的娴熟的技能技巧,任何高楼大厦都是建筑不起来的。缺乏基本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就等于缺乏再次学习的基础条件,没有这个基础条件的坚实,何来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更无法进行创造性的再次学习了。一般说来,基础知识学习掌握得愈扎实,基本技能技巧愈熟练,思维就愈灵活,思路就愈开阔,创造和发现能力就越强,学习的兴趣就越浓厚。
四、开放作业形式,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强调数学教学要注意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只有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激起学生的创新,促使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
为此我们不必把作业作为一种形式,把学生作为做题机器。学数学就是为了用数学,如果换种方式也许会让学生更加愉悦的接受,更圆满地完成任务。例如:在学完“平均数”时,我给学生留下一个这样的作业:“请比较我们班六个组的平均身高,找出哪一个组高一些,它比最低组高多少?”这个作业表面看似是一个简单求平均数的问题,可实际操作中要测量出每个人的身高,而且一个人往往完不成,还要多人合作测量。但这是他们身边的事,他们也想知道,这就激起了学生完成这个作业的兴趣。也许这比空洞地对学生说:要多做题,才能把数学学好,多验算才能更准确等等老声长谈更能取得好的效果。
【2】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山西省陵川县实验小学 赵云
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的实施教学,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教学方法。
一、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人的一生正是从问题开始,人的生活主题就是解决一系列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所以问题是学习的开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子。我在教学中,无论是复习旧知,还是传授新知,总是要精心设计几个与教学中心有直接关联的问题来学生的学习思维,指明教学目标,引出探究问题的数学学习活动。
孩子们往往对课始的问题倍感兴趣,激起了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如在《分苹果》时,一上课,我高高的举起了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问同学们,谁想吃这个苹果?这么多小朋友都想吃,那我们只能分吃了。那怎样分呢?这时,学生想出了分苹果的办法。然后我又出示了一盘苹果,让学生说说这些苹果怎么分?谁分得巧,分得方法多,老师就把最大最甜的苹果奖给他(她) 。孩子的兴趣甭提有多高了。在这样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拉开了数学学习的帷幕。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是为了使学习富有成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并在学习中得到快乐。我在课堂中,先以抓住学生注意力为完成教学目的为前提,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有情境,每个学生都扮演情境中的一个角色。这样,让学生在情境中参加各种活动,学生玩中学,学中玩,使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伴随而来的愉快情绪体验交织在一起。
三、生活,诱发学习兴趣
数学除了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外,更具有鲜明的生活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就尽量使问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一来,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地更紧密。学生会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为了生活,学好数学是为了过好生活,因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就会激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克服困难,稳定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又无法克服,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降下来。如果经常困难重重,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采取措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要尽量克服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每节课应该做到中心问题当堂解决,切不可问题成堆。实践证明,只有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才能稳定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逐步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们教育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小学生数学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其中的兴趣点有的放矢地融入到教学中去,演奏好四部曲,谱写好兴趣之。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到知识,在乐趣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
不知道这东西有没有用
⑸ 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论文:如何培养小
(一)情感与态度的内涵及理解
情感,“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即对外界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不仅指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情感可分为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美的情感。态度,是在一定情景下个体对人、事或事件,以一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由认知成分(对态度对象信念或真实知识)、情感成分(对人对事的情绪反映)和行为成分(对客观事物的外显行为)构成。
(二)理解情感、态度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新课程标准中的情感和态度,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之一,是从小学数学的实际提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以认知为基础,以情感为核心,情感的结果是态度。情感教育有利于形成端正的态度和培养高尚的情操。态度教育有利于人的潜能的激发、突破自我,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情感、态度二者紧密联系构成人整体意识中的二个侧面,体现了其内部的和谐统一。
二、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态度的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情感态度因素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力量,它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整体。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的需要,可以说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基础。从学生的需要来分析,它可以来源于内部,也可以来源于外部,前者就是内部需要(内部动机),后者是外部需要(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来自对知识的向往,紧张学习后感到的乐趣,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需要。外部动机来自社会和教育的需求,与学生所处的周围环境相联系,特别是教师的批评或表扬起着经常的直接作用。
(二)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情感因素
教学环境中的情感因素是很多的,而且随着教学过程的进展,教学环境又是多变的。但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影响;在教学中的情感投入、教师的风格等情感因素对教学过程发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为教师的人格特征必然影响教师的看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广泛接触,使教师的人格特征必然对学生学习态度产生影响。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具有一种无形的感召力,热情和善解人意的教师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需要,这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培养小学数学学习情感与态度的策略
学习情感是指因学习而产生的种种内心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作为数学学习的四个总体目标之一,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心得,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的情感化
数学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枯燥无味,但新教材在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已作为很大的改变,增设了许多有情趣的内容。首先,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况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根据学生喜欢生动活泼、五彩缤纷的心理特点,可利用图画、实物、投影、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不同的情景,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其次,由于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充满了情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注意将数学模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良好的问题情境创设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迪,是为学生铺好探索知识的道路,是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疑是思路之始,学之端”,以疑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是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师转变观念,营造快乐的教学氛围
过去,数学给学生的感觉似乎枯燥多于生动,深奥多于有趣,数学教师都给学生严肃、刻板的印象,这些都让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教材在不断改革,教师也应不断改变。教师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机敏、宽容,语言和蔼、幽默,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感情,对教师所教的科目也就容易喜爱。
(四)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熏陶学生的情绪
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往往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为了做到为人师表,我十分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准,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良好的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教学活动中,教师每时每刻的情感都被学生关注。
(五)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本保证,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潜能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但学生的自信心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又在数学课的的学习中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多鼓励、表扬,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作业批改中,重要的是注意学生的思维障碍,引导学生自己去检查、分析,找出错误,自己纠正错误。对于学生独特创新的解题方法,及时表扬肯定,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对比:对自信心较强的孩子多进行横向对比,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识到比自己强的同学还很多;学困生多进行纵向对比,将自己的现在与过去对比:进步了没有?那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怎样才能做得最好?这样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努力长善救失,扬长避短。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进行正确的评价,能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⑹ 谈小学数学学习中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切好的开始。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特殊意义,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教学中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学习新的知识更为重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应该是多层面的,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本着“提出要求,具体指导;常抓不懈,严格训练;言传身教,当好楷模”,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 一、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平时我们总会听到有些老师在议论:现在的学生学了几年的数学连数都不会写。作业做得让任课教师头痛不已,这就是学生没有养成好的书写习惯。 1、平日积累,小处着手。在学生刚入学时,我不但要求孩子们计算上认真,而且在写数时强调数的美感,充分利用田字格,要在田字格上做练习,田字格是一年级上学期用的,我要求他们在一年级阶段都要用,对写得好的孩子大加表扬,对写的不太好的孩子不是简单的批评,而是手把手的教,告诉他哪个数写的好,没有写好的的应该如何改,只要有一点进步,就会给与表扬和鼓励,让他有信心写好。慢慢的学生们在认真做题的同时也会格外注意自己的字是否写的工整,漂亮。 2、言传身教、当好楷模;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喜欢模仿,他们从模仿中学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书写习惯也会深深地影响他们。在教学中我首先以身作则,不论是板书还是平时批改作业我都会做到工整、美观。如果平时在黑板上板书写的不太合格的时候,我会擦去重新写并在写的时候把痕迹擦干净,力求一次写好。 二、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1、及时表扬,快速进入状态。学生在刚刚听到时不是特别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一上课就能进入学习状态,就会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涣散的地步,教师也会因为课堂氛围提不起精神,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针对这一现象,我不是用惩罚而是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课前奖励的活动,如果在上课铃一响不论老师在不在,都能做到快速拿出书和学习用品,并能安静的等老师来上课,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贴黑板后面的光荣栏里,攒够三朵就可以换一颗大的红五星,作为学期末优秀学生的评价方式之一。有了这样的活动学生在起初会有趋利行为,为了小红花主动做好课前准备,但习惯成自然,慢慢的他们就会课马上就进入学习状态。 2、兴趣入手,强化注意力。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需要具备高度的注意力,它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先导和前提。一个人形成了对学习敷衍了事,马马虎虎,心不在焉的学习习惯,即使在非常安静的环境,也不能专心学习。课堂上我运用多种手段,引起学生注意,使他们产生兴趣,便把题目变成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提高,注意力自然也就强化了。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新课标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在数学中培养孩子能力不能靠老师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这样会使很多孩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更多的给予孩子动手实践机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动手的机会增多,势必会影响教学进程,在教学过程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完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实践过程记录的也不是很理想。经过几次动手实践后,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正是有了这样的动手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才有了更深的理解。 4、没有思考的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地学习就是激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思考。在课堂中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学生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向更深层次的问题思考。让学生在开放的现实情境和思维空间里已有数学经验和数学知识充分展示思考、探索、交流活动。在体交流这样既尊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个人策略,又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释放。 三、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1、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教育,呵护稚嫩的童心健康成长外,怎样去调动这些顽性十足,又充满探索好奇心的孩子的积极与互动,除了采取多种方教学外,课后的作业也不容忽视。怎样吸引他们的目光,提高学习的效率,我在批改作业方面做了一些小小的尝试使用了“批改+语言评价”的方法。除了在给学生作业等级评价的同时还对于学生评语式的批评和表扬。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诱导学生思考,自我改错。当学生在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判断等方面错误时,我会在错误的地方作个记,写上“运算顺序对吗?” “想清计算公式”或“请仔细再算一次结果”等评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改正。这样就会减少学生的消极情绪,也不会打击他的信心,同时,引起学生对错误的重视,明确错误的原因,能有的放矢地改正,而且印象深刻。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激活创新意识;对学生作业中的巧解、灵活解答、一题多解,我会在下面写下“这种方法想法独特,有小数学家的风范”“你能从不同角度想问题,解法这么多”等评语,鼓励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探索。 3、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顽皮、最活泼好动阶段,在做作业时会出现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我在批改时注意方法,对症下药,力求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写的又对又好的学生我除了给他优,还会写着“这样的作业感觉真好”的评语,对于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作业量稍微降低之外,判分要求也降低些,只要能比上一次有进步,就会写上鼓励的评语 “今天比昨天有进步,明天一定能更好。”“相信你能行,加油啊!有了这样的激励,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对于一些自控能力不强少做或不认真的学生我会写下“嗨!今天偷懒了,是不是?明天能补上吗?”的评语,这样的评语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对他也是一种督促,大部分时候都能及时补上。 总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好习惯养成要靠耐心与细心慢慢养成,不能一蹴而就,只有持之以恒,才会逐步培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耐心的去与孩子们交流,感受他们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用心、用爱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⑺ 怎样从小学数学课堂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摘 要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而小学数学这门课程具有自己的特点,对学生学习兴趣、情感、意志的要求相对更高。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通过具体案例,对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学习情感、锻炼学习意志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全面阐述。
关键词 小学数学;兴趣;情感;意志;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发展他们的个性,锻炼他们的意志,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 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基础,更是注意的重要源泉。教师要把学生引入提问题的情境之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思维活动。设计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稳定的发展。例如在进行质数、合数概念教学时,我在讲概念后组织学生搞一个小游戏,让学号是质数的学生举小红旗,让学号是合数的举小黄旗,然后同学们对照概念评论对错,我又问一名学生:“你为什么不举旗?”他说:“因为我的学号是‘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使学生在游戏中形象地领悟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及其区别。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可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闸门,并且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和习惯。
其次,创造操作情境,形成学习乐趣。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学生在多种操作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一起参加活动,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节奏的交替,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强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通过看、听、摸、折、剪、摆、画等实际活动,引导学生从直观操作到形象思维,探索规律。如教学“三角形”概念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学生可以答出很多,再让学生用钉子板上的橡皮筋拉出多种三角形,让学生感知观察,建立三角形的概念。通过操作,能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亲身尝试学习乐趣的同时,又激发了求知欲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第一,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要对每个学生的基础、观察记忆和感维等特点和学习现状了如指掌,即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对一些概念、定义、难点、重点讲得慢一点、细一点,使学生当堂听懂学会。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采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学生的作业边批边改,对不懂的问题讲解要细致。在教学中,采用全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让全体学生达到共同要求。同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措施,稍有点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学生形成巨大的内动力,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二,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参与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力都处在发展之中,这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在教与学的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节课都要给学困生创造发言的机会,及时鼓励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不仅在学习上有兴趣,还有求知的欲望。新颖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地去学习、探索和研究,课堂上不给学生留下一点溜号的空隙,全班学生的思维都随着教与学进行,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信心,有学习好的愿望,调动学优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学起来不乏味认真钻研、积极探求。在习题的设计上,要坚持层次原则:一是切实抓好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二是重视变式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三是加强综合对比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课堂上出现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的局面,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经过学生自己探索和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地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深刻的理解。由于数学固有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会知难而退。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第一,用名人的事迹激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讲爱迪生刻苦钻研、潜心发明创造的故事;讲华罗庚成为数学家的历程,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意志。
第二,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富于启发,严格要求。如在绘制统计图表过程中,要求学生测量要准确,等分线段要均匀,垂线要垂直,描点要恰当,数字要清晰,图表要美观等,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第三,在教学时,教师要尽量有意地提供学生独立活动和克服困难的机会。适当布置一些有难度的练习题、思考和趣味题,培养学生超越自我的进取心和主动克服困难追求成功的意志品质。
总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有效阵地,采用有力手段,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作者:王福义
⑻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摘要:在我国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课程设置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本人在教学中也深刻体会到情感在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去努力学习,消极的情感将阻碍学生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因此,在倡导和谐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发掘、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激发兴趣、学习态度、师生关系、学习习惯、融入生活。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积极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指人认识、欣赏与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注意设置各种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动力 课堂教学中,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巧用于课堂,用生活问题激活课堂,用已有的数学现实激活学生的思维,就使得数学课堂有了生活之水的滋润,从而使数学学习更加富有情趣和魅力。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首先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用过哪些人民币?使学生在生活中与人民币相关的场景历历重现,接着教师让学生互相交流一下以前是怎样辨认人民币的?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在交流中,学生的经验得以分享和补充,课堂呈现一种互动的态势,教学活动由此变成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2、创设“悬念”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在新课的导入中,有意识地设疑、激疑、制造一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如在教学《能被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复习了能被2 和5 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来考老师,学生随便提出一些数,老师都能很快的说出能不能被3 整除,这时候学生很好奇“为什么老师能这么快就说出这些数能不能被3 整除呢?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 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3、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小学生的数学情感往往是在教学课堂中被问题情境所激发,从而培养起来的。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问题要问得巧妙,问得引人入胜。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穿插一些趣味性、新奇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会很快伸出两个手指头。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4、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所谓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待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它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三者组成的一种互相关联的统一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态度与他们对数学的认识、价值观及情感等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只有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来不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数学学习中能刻苦认真、谦虚自信、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试做: 1、树立明确的目标 人们常说:有目标像百米赛跑,无目标像沙滩散步。为什么有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觉得学习缺乏动力?总是感到不快乐但又找不出原因?这首先是因为学生没有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基于此,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建立起积极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2、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独立的思想、意志,是很难强迫操控的。然而,学生的情绪与课堂教学节奏的调节和控制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节课,如果学生情绪低落、烦躁、惊恐,教师即使手舞足蹈,口若悬河,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热情洋溢、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会使学生喜欢数学,爱上数学课。学生只要对数学学习有积极的情感,就能保持数学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绪,随时调控教学节奏,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成分。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能学好数学,人人都能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是数学教学要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所以,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对学生自信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在学习中能得到成功。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师生关系不仅是知识赖以传授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学生人生初期人际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并且迁移到他的同伴关系,使他与社会与他人形成积极的交往关系,从而影响他整个的人生。那么,作为老师 应该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1、教师要改变角色 教师应从传统的由教育的主宰者、操纵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励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能动的实践者。如果学生在与老师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亲情与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就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才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作为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才能促使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转变。 2、尊重并赏识自己的学生 学生需要教师的尊重,更需要教师的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捕捉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切忌用主观的喜好来判断学生,学会“蹲下来看孩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不但能调整学生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3、关注“学困生”的成长 学困生就象受伤的花朵,更需要老师格外的扶持和关心。如果教师对他们冷淡训斥,歧视甚至放弃,只能促使受伤的花朵过早枯萎和夭折。反而教师如果信任他们,喜欢他们,他们就会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爱护和尊重,自信心、自尊心和热情便会油然而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教师还应该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使学困生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这句话突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习惯影响着人的能力与性格的发展。就学习习惯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促进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列为“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具体目标。 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例如,从学生入学的第一节数学课开始,教师就要结合教材上的图有意识地反复提问“还有什么”,让学生明确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并通过对学生的表扬,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是好习惯。又如,笔算教学中设计帮助小动物检查改正错题的活动,可使学生加深对笔算方法认识的同时领悟到“计算时要细心”。再如,放手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请学生表达自己的方法、评价伙伴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进而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合作交流的习惯等。习惯是长期逐渐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只讲大道理就完事,只能在教学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加快教改步伐,选择最能发挥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重要的是学会了学知识的方法,真正做到是学习的主人。 五、将数学课堂融入生活,认识数学的价值。 课程标准中谈到让学生学习有意义、有价值、生活化的数学。我在数学教学中十分关注数学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乐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身边的事物,喜欢用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用人民币去商场购物;教学“年、月、日”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精美的年历;教学“认识时间”,我让学生记下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与同伴对照,看谁的时间安排更合理
⑼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我自己上小学的时候,有本书叫数学创造。。。里面介绍了很多有意思的数学小知识,而且我属于天生对这个东西比较感兴趣的。。。我觉得你可以高一些较有趣的数学问题,从兴趣出发来激发学习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