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学数学课堂怎么有效提问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 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
B. 如何对小学数学作业进行有效的评析
1.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量化”的评价方法,但不用等级专符号“优秀”属“良好”“合格”“尚需努力”给予分等排序进行终结性评价,而是改用画“正”字的方法,对学生作业情况进行统计。
其符号设计为“正”字的笔画数。
当学生把错题订正完毕,:“正”中缺少的笔画自己补充完整,使学生自觉反思,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评价。
2.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评价,采用“质化”的评价方法。
根据学生的自评价,习题解答(或订正)的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在“正”的右下角,用“△”“☆”来反映学生解题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
“△”表示的意义是:思维有新意,但没有完全做对,或表示方法是正确的,但不简便。
“☆”表示的意义是:思维方法独特、有创意。
3.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也采用“质化”的评价方法。
在“正”的右上角用“ˊ”和“‘’”来反映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优劣。
用“ˊ”表示的意义是:作业书写格式基本符合要求,欠认真。
“‘’表示的意义是:作业格式符合要求、书写认真、页面整洁。
C. 小学数学怎样共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1.精心设计数学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答占师生互动形式的绝大部分。美国教育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观察达到预期目标的控制手段。可以说有效的提问是师生互动的基础。一个好的数学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互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提问都要有意义,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在提问内容上要融合新旧知识,在难度上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方式上要循序渐进,不要一蹴而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绝大部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有一位教师在设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时,引入1/4+1/5后提问:“1/4与1/5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显然,这一提问的“中心”不明确,学生的回答也可能达不到教师提问的主旨。(有的会说:“都是真分数。”还有的会说:“分子都是1。”)如果把问题改为:“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既明确,又问到了关键,有助于学生理解通分的算理。
2.教师的讲解要规范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说明环境对个人成长所带来的影响。换句话说:课堂上教师规范的语言,流畅的表达,富有逻辑性和条理性,这本身就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反之,教师上课语言��唆,表达不清楚,表述不规范,学生长期受之熏陶,表达能力也就相对较弱。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时,书上的例题要求学生说出: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教学时,我在黑板上画出了直观图,启发学生观察思考:根据要求,需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黄彩带的长有这样的几份?通过学生的尝试练习,我引导学生正确地表述:把红彩带的长看作“1”,平均分成4份,黄彩带的长有这样的1份,所以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四分之一。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数学教学中以“说”促“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3.老师对学生的错题反馈评价要及时、针对性要强
反馈是指学习者通过一定的线索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只有当学习者从他们的学习结果中得到反馈时,评价才能对学习起促进作用。作业收上来后,教师应尽快批改、反馈,通过反馈,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强化,或对知识错误进行矫正,改善学习状况。
针对普遍性的错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集中评讲;针对个别问题的,教师与学生可以面对面交流,让学生充分暴露出错误的思考过程,从中发现错误原因,并及时订正。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根据这条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的原则,学生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果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艾宾浩斯的单词记忆实验的结论)。可见,如果反馈评价不及时,随着学生对练习题内容和解题思路记忆的消减,寻求正确答案及分析错误原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下降,“遗忘规律”就起作用了,这显然不利于对错误的纠正和缺失知识的弥补。
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排除负面心理因数的影响,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少错误的产生。
4.为学生创造发展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学习
帮助小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学习中能够运用自我独立思维学习,在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方面,老师应当给予学生可控范围(指教学知识范围)内的思维发展空间,并适时给予学生提供正确答案,在必要的时间稍加点拨,争取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了解知识点的转化运用。在不影响整体班级教学课程安排的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自身思考解决的问题,留出空余时间让学生自己解决。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于两位数相乘时,例题“24×25=?”,在讲授前,让学生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甲说:可以将“24分为6×4”再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将原题转化为“25×4×6=?”。学生乙说:可以将“24、25分别分为6×4、5×5”,然后再利用“乘法结合律”分别将“6×5”“4×5”结合后在进行相乘。学生丙说:还可以运用“乘法的分配率”,等等。同样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中,例如:“120÷4”、“124÷4”,借助由浅入深的方式,逐步深化,激发学生对数学定律的兴趣,在乘法的基础上延伸除法,等等。
鼓励学生拥有独立的学习能力,当学生拥有了自学能力后,就能勇于说出自己的见解了,这就是典型的发散性思维的表现和自主创新精神的雏形。学生勇于创新,不循规蹈矩,等等,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5.教师要善于剖析试卷
我改完试卷后,我先用一张空白试卷逐题做好批阅记载。一是每个题的错误情况记载,如:学生错误答案记载,该题的错误人数记载。二是对整张试卷的讲评内容及重点作分析。如:哪个题需要重点讲解,哪个题需要强化训练。这个题涉及哪些知识点,并把这些知识点写到这个题的旁边,哪些题需要略讲,哪些题可以不讲,并作上记号。有的题非常简单,可偏偏有几个孩子不会做,我就把这几个孩子的名字写在这个题的旁边,这样做的目的是讲评试卷时特别留意这几个孩子或者做这类题时,让这几个孩子上讲台做,请其他同学帮助找一找错误的原因,从而能对症下药。
6.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悟出道理,得出规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探索交流过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之上,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感知―概括―应用发现、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善于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
7.作业量不在大,要具有代表性,体现层次性
作业量大,面面俱到,不一定是好事,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根本没有时间分析思考,只是敷衍完成,乱做一通。对学生来说是劳而不获,同时也是教师在自找麻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作业,量不在多,要具有代表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的作业,可根据班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分上、中、下三等设计作业或选做课本上的作业。
D. 小学数学如何与生活有效融合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教学内容与生活问题密切联系起来
教学中寻找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当教学内容成为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如教学“除数是二位数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教师于是让学生估算:同学们12人一组去郊游,现在要去买12份肯德基套餐,每份11元,请你帮助算一算大约要带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是100元(10×10=100元),即大约要带10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带
100元钱是买不回12份肯德基套餐的。”大家想想也是,那是不是刚才用的估算方法错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学生畅谈了自己的想法,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和务实创新的精神。
二、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认知,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再一次得以生动展现。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沟通知识与实际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有用性和重要性。
三、在现实生活中去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社会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处处都在应用数学。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教学“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当学生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便出示了一道操作题:教学楼墙上的“名人名言”是一块块正方形瓷砖拼成的,请你动手求出一块瓷砖的面积,然后数数总共有多少块瓷砖,最后算出整个“名人名言”板块的面积,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
四、向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
数学生活化作业是指作业内容紧密联系生活或者是生活本身,完成作业的过程必须经历生活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等能力的数学作业。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后布置如下作业:1、到超市或商店摘录10种商品的价钱,再自由比较各种商品的价格高低,用“>”、“<”或“=”号连接,最后把所有商品的价格从高到低依次排列。2、到书上或其他地方寻找10条数据(至少有4条数据是小数),再把你认为可以比较大小的加以比较,并做好记录。再如:在学习“统计”后布置如下作业:
1、了解班里同学爱吃水果的情况,再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2、观察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做一次小统计,并制作条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这类作业虽然跟常规作业相似,但它的内容来自生活,完成时需要学生通过生活实践。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汇总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促进了学生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使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E. 浅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不仅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基本要素,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直观形象思维制约了对数学中抽象概念的掌握,导致孩子们在学习和运用概念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那么,怎样才能使数学概念教学更有效呢?
一、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引入概念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把点滴生活经验变成系统数学知识目的在于使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去,除了在课堂上一些与生活相连的习题更好体会知识的还是生活本生。
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这两个数学概念本身就比较抽象,你若直接告诉孩子看钟点的方法:分针对着12,时针对着几就是几时,1时=60分,1分=60秒,孩子未必真正理解,而且长期地这样教学学生就不会去思考,产生一种依赖的心理。因此我们在课起始时便以猜谜揭示课题,而后分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三步走。认识钟面环节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说钟面的认识,为了让学生的介绍更为有针对性把提问变成“你知道钟面上有什么?”这样学生根据手中的闹钟很容易回答。在学生拨钟也让学生自由的拨出一些整时并说说在这一时刻在干什么,这样学生对各个时段的认识就能联系生活而不仅仅停留在1~12各个数上。在“两个8时”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的讨论两个8时的存在和不同,再指导学生会照样子用一句话说一说,同时从数学角度提醒学生在平时说话时要注意用上“早晨、上午、下午、晚上” 等词语,这样说起来就更清楚明白。钟面、整时和大约几时三个环节层层递进,每一个环节与学生经验紧密联系。
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理解一个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
二、迎合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概念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抽象的理论如果再加上干巴巴的讲解,必然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认识角》时, 既要让学生感知直角、锐角、钝角等不同种类的角,又要注意变化角的大小和角的开口方向,这样才能获得对角的清晰认识。教师可以事先做好一个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教具,让学生观察露出的一个角,判断整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一个直角时,学生马上回答这是个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钝角时,学生马上回答这是个钝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回答这是个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拿出的却不是锐角三角形,这样,学生就有了悬念:为什么有一个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的是钝角三角形?而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就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了呢?这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已经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使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为教学新概念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获得概念的整个过程中感到学习的快乐。
三、动手操作,引入概念
低段小学生他们爱摆弄东西,什么都想尝试。但若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时,操作的积极性就会下降。所以利用学生这种心理适当安排动手尝试的学习内容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得形成概念。
例如,在教学《米和厘米》时,在认识了“厘米”以后我安排学生通过测量,看看你身体上哪个部位的长度最接近一厘米。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先是拿出尺子不停的比划,然后三五成群的议论开了,积极主动地去寻求答案。在交流想法时,小朋友不仅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更让我收获了不少的惊喜。
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经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四、巧用多媒体,引入概念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激活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全方位地调动和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建立合理的教与学的关系,
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周末,同学们去野餐,在优美的音乐的声中,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来到了郊外,贴近生活化的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跟着提出问题:“把8个苹果和4瓶果汁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学生回答后动画演示分得的结果,非常直观地显示出“平均分”,加强了学生对“平均分”这个概念的理解。接着提出:“把一个生日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演示“一半”,提出“一半”用什么数来表示?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认识分数。
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掌握使用,优化数学概念教学,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进行概念教学。
F. 小学数学课堂怎样做到高效
浅谈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内容摘要】上好课是每位教师都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高效的课堂就是让学生听得进,懂得快,记得牢。教师个人的语言艺术和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是真正实现高效课堂重要条件。
【关键词】高效课堂;语言魅力;有效组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上好课是每位教师都追求的工作目标。如何把知识更好在传播给学生,我们除了要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炽热之心以外,还需讲究方法和技巧,掌握教学的艺术,让知识成为学生心头汩汩流动的泉水。
一、教师独特的语言魅力让课堂活色生香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长期积累和反思中凝结而成的智慧与灵魂的闪光点。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是声情并茂,引人入胜的。
1.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更易记住数学的知识点
数学课本上有很多法则、要求等,学生不但难以记住,更易混淆。为此,我们可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把这些知识要点用精炼的语言表达或编成儿歌、顺口溜等。例好:大于号,小于号,开口向着大数跑;去括号,添括号,括号外面是减法要变号,加变减,减变加;分针长长指十二,时针短短指着几就是几时……学生念着这些琅琅上口的儿歌或顺口溜等,便不知不觉中记住了知识要点,这样,学生学得开心,我们教得轻松,何乐而不为?
2.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可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才能感人,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到黑板上、老师身上、书本上,而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其实,老师讲课就如同相声演员说相声一样,必须高度进入角色,才能达到“情自肺腑出,方能入肺腑”的境界。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所讲的教学内容想当熟悉,才能轻松自如地进行讲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语言亲切自然,语音高低适中,同时,在讲到知识的重、难点时,应加重语调,提问时,声音低点,速度慢些,便于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让学生学而不厌。
3.幽默风趣的语言更易让学生掌握较难的知识
⑴你想让你的语言牢牢地“粘”住学生吗?你想让你的学生对你的课倍感兴趣吗?你想让你的学生紧紧地跟着你走,聚精会神地听你讲话,生怕漏过你说的每一句话吗?那么,来点幽默吧。幽默是教学的利器,它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活色生香,不再枯燥无味。例如,“鸡兔同笼”的问题:鸡兔同笼,共有30个头,88只脚,求笼中鸡兔各有几只?学生一看题,议论纷纷。于是,我说:“下面我们请全体兔子提起两只前脚,立正站好了。”学生都笑了,“现在鸡和兔的腿数都一样了,有30个头,一共有几只脚?”“30×2=60(只)。”“和原来题中的条件相比,少了几只脚呢?”“88-60=28(只)。”“这28只脚去哪里了?”“被兔子提起来了。”“那你现在知道有几只兔子了吗?”“28÷2=14(只)。”学生欢快地回答。
鸡兔同笼问题是学生较难理解的,我采用幽默的语言,形象地进行教学,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乐于钻研。
⑶“想让课堂上有春天的希望,教师的语言必须有阳光的味道。”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激发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探索。
二、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而高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则是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1.明确学习目标,让我们的课堂“形散而神不散”
我们在上课或听课中,经常会遇到课堂秩序“乱”的情况。如果全班学生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即便是“乱成一锅粥”也是不要紧的。这时候的“乱”说明学生学习很投入,很主动,思维很活跃,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个性化的。“乱中有序”往往是教学的“高潮”所在,是教学中最精彩的亮点。例如,在教学“教室有多长”这节课时,学生有的拿着书本、尺子蹲在地板上量,有的手拉手在量教室的长,有的在一张一张地摆着桌子量,还有的跑到教室门外,一拃一拃地量……学生们在教室里进进出出,大声地讨论,争辩,最终明白了,测量的标准不同,测量出的结果也不相同。这节课,尽管课堂秩序很“乱”,显得不象一节“正规”的课,但学生都是围绕“用手中的工具测量教室的长”的学习目标在活动。因此,在一定的教学目标之下的“形散而神不散”,学生才能得到充分的积极主动的发展,这恰恰是教学最大的成功。
2.科学地使用道具,让我们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⑷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在教学中运用各种道具,把教材中单调的文字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实物结合,并形象、生动、逼真地展示出来的方式,创设出更具有直观性、感染力的课堂氛围,使整个教学过程图文并举,声情并茂。比如,“掷骰子”把枯燥的口算练习寓于学生喜爱的“骰子游戏”中去,开启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之门。又如,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切一刀后的变换,学生很难想象,难以理解。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做中学”的方式,让学生用橡皮泥做圆柱、圆锥,进行切、搓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到截、切过程中的变化。再如,在教学“倍”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拿笔”、“伸手指”、“拍手”游戏,让学生边玩边巩固所学的知识。这些,地我们生活中信手拈来的道具,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双手和大脑”是上天送给我们最好的学具。
3.充分处用教材来超越教材,让我们的教与学实现双赢
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不是师生课堂学习的指挥棒。教材不仅提供了“教什么”,还包含了“怎样教”的信息。教师要学会“用教科书教”,在具体教学情境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融合课内外的学习拓展延伸。比如,在教学“百分数认识”时,我先是让学生读、写百分数,再联系生活说说百分数表示的实际意义,最后是比较百分数与分数,并进行多种练习。学生或多或少已对百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如读、写百分数等,所以,我把百分数的读、写及意义调整到前面来学习,为后面的学习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总之,现代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已经成为教学工作的主旋律,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各类人才,是时代赋予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作为教师,高效课堂将成为我们毕生追求的工作目标。
G. 小学数学如何有效地进行复习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孩子收益终身,尤其是小学阶段,小学阶段是孩子从一个天真顽劣的小孩到一个真正接受知识的小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要求规范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孩子成绩优异的关键,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给孩子补习小学数学,那今天就带大家一起了解补习小学数学的五大技巧。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教育时代,孩子们的大脑不仅仅是课上的40分钟,而是要勇于积极的探索,在给孩子补习小学数学的时候着眼于以上几点,加上对课本知识的结合,孩子的成绩定会有所提高,于此同时孩子更多的学习到的是掌握知识的方法。
H. 小学数学怎么学才有效果,有技巧吗
如果数学基础不扎实,跟不上老师进度,特别是6年级,快要升初一。有条件的话可以选择到邦德华纳补习,巩固基础,提前预习新初一的数学课程,也可以起到缓冲作用。
小学阶段是儿童正式接受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学生学习能力和人格发展的重要方面。
为了让孩子学好数学,请记住这四句话:
激发兴趣是关键;
数学基础要牢固;
思维训练要做好;
习惯和坚持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