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举例
要看具体的课文,可以从图片或视频导入,也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入,回还可以猜谜语,画一个答什么东西的形象入手,也可以复习与文章有关的内容入手,关键看什么课文,主要是亲切自然,有感染力,你自己也比较舒服就好,课上的多了自然就好了,别紧张,祝你成功
Ⅱ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语
课前的导语设计内容要充实,要紧扣课文,还要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高效地接受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但小学语文的新课导入同其他教学环节不同,只是教学的桥梁。对它的安排,应全盘考虑,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以免喧宾夺主。
1、导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我们应发挥自身的睿智,有意识地创造与开发,创设行之有效的导入语,关注课前导入的细节,把这些细节生成教学活动的亮点,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多样,我们的新课导入应该各具特点。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着重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着重于渲染“情感”,帮助学生由表及里领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可以着重于身边事,平常事,理性地唤起生活经验,去认识事物、去感知事物,提高写作表达能力。如《家乡的桥》,在学生的记忆里,家乡只有极普通的水泥桥,由“桥”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出家乡各种桥的名称、特点等,进而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
2、导入的内容安排应与新课的教材内容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上课导入的好,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一点已在教学实践中被验证。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前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如果把全世界各国的国土合起来,这样就变得更大了。而地球还有没有什么地方的面积比陆地面积更大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海底世界》。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海底到底有多大呢?海底里面的世界又怎样的呢?抓住课文重点造成悬念,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迫切心情,提高学习兴趣。
3、新课导入的设计,除了要根据学生情况、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学校的设备、媒体的功能等因素作整体考虑,进行有效组合和调整。媒体的适当运用犹如“强心剂”,引起学生探新寻胜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如《智烧敌舰》一文,用投影仪出示阿基米德的图象,“这样一个人,就能烧掉敌人的战舰?”让学生在质疑中产生疑惑,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势导入新课。
几种常用的导入方式
1、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就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炼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壮阔秀美的江河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祖国南方的桂林更是以山清水秀的风景闻名于世,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现在我们一同来领略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教师言简易赅,简洁明快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2、激情渲染导入法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如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导入:1976年1月8日,为人民劳累一生的周总理去世了,他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五星红旗覆盖着他的身躯。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要送到八宝山火化。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地开过来了,那年冬天特别冷,寒风猛烈地吹着,但是首都几十万人涌上了街头,默默地站在人行道两旁,等待着,等待着灵车开来,他们要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因为从今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周总理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总理那亲切的声音了。十里长街到处是白花,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低低地哭泣……同学们,这是32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让人心碎的时候,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3、悬问设置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4、演示法导入
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
5、前后知识联系法
“前后知识联系法”就是指在已学过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学知识,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的使用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过渡要自然连贯,既起到调整学生思维方向,又为新课学习创设良好环境的作用;既让学生感到新知识不陌生,又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识。“温故”只是手段,而“导入”才是目的。
如:第十册《古诗三首》都是描写春天美丽的景色,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内容,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想起了《春晓》、《咏柳》等古诗,有的学生还一口气把这几首诗背诵了下来。我因势利导,表扬好的,鼓励差的,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充满活力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6、音乐感染法
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记得从前一位教师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设计导入时要懂得“三宜三忌”。
1.宜简洁明快,忌冗长拖沓
这里的简约明快,不是简单敷衍,而是指抓紧课堂时间,用短短几分钟引导学生很快进入新知探寻,不要再导入上花费大量时间,影响了新知识的教学。因而教师的导入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分钟。
2.宜灵活多变,忌千篇一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境界中。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学生引向新知识,使整堂课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切忌千篇一律,平铺直叙,否则只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对课堂失去兴趣,对教师失去兴趣,消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宜回归本真,忌牵强附会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当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生动有趣时,学生才会把课堂当成“乐园”,才会产生探究的欲望。然而情境创设过于追求生动有趣,就不免会哗众取宠,牵强附会。教师要用语文教学自身的魅力引领学生步入语文教学的神圣殿堂,由此而产生的兴趣,才能持久不衰。
Ⅲ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有哪些
具体而言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情境型 指教师根据文本的意境,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想象优美的意境,体验美好的情感.简言之,通过导入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描写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所描绘的情境,无疑对优化课堂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中受到感染,教师就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在阅读课的导入中时常是通过营造出一种气氛,或再现一个场面,从而把课文描绘的意境再现出来,把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和追求美的情趣激发出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顺利进入到课文学习中去.
1、看图导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配有教学挂图,通过网络资料还可查阅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它们作为直观教材,比形象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导入时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2、 借助媒体导入 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的课堂趋向于“声情并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我们的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
3、意境导入 也称激情导入,在教学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时,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 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名师在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抒情散文时,常常用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导语,将学生带入课文的那种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处于一种良性的情感准备状态.如孙双金老师在教《春望》一诗时的导入:“同学们,今天孙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课件出示《春望》全诗)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攻入长安城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都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在第二年的春天杜甫来到长安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接着配上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春望》.孙老师用短短的几句话作为导语,却震撼了全班学生的心灵,同时在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很快进入诗情诗境.
(二) 质疑型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提问质疑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质疑激起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达到以趣促思的目的.在质疑的同时,适当运用悬念,还能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问题是思维的开端,一个恰当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南宋时的教育家陆九渊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问号.”
1、提问导入 它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来进入课堂.教师可对学习内容进行提问,通过设立一个疑点激发学生的思考,也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迅速进入新课.如邱老师在教《海底世界》一课时,一走进教室就用兴奋的目光扫视学生,然后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学生说:“喜欢”邱老师兴致勃勃地说:“我也喜欢大海,大海是那样的辽阔美丽,望着这美丽的大海,我忽然产生一个想法:这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子呢?当学生说也想知道时,邱老师相机诱导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海底世界》,它将向我们介绍海底深处许多新鲜、有趣的事,那么海底究竟什么样呢?让我们来细心读课文吧!”在本案例中,邱老师一进课堂便向学生提问,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调动着学生的思维能力,诱导着学生由疑而思.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2、悬念导入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好奇心更强,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吊起学生的胃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例中邱老师设置的“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子?海底究竟什么样呢?”激发起学生急于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巧设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吸引到悬念上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激趣型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
Ⅳ 关于小学语文导入语,很急…
第一课时复看图导入.
1.出示挂图制.
2.介绍赵州桥及其设计者李春.
赵州桥也叫安济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它位于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据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第二课时激情导入:
1.出示挂图,让学生根据初读课文掌握的内容介绍赵州桥.
2.齐读课题后思考: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呢 为什么这座桥经历了130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还屹立在洨河上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深入阅读这篇课文.
详见 http://www.frjy.cn/Html/Article/ZheEdition/zheqi/39984.html
Ⅳ 求一个小学语文课的导入语,并说出为什么及好处。
1,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教学行为。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有助于整堂课教学的成功
2.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种导入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Ⅵ 小学语文课导入方式有哪些及举例
1、由精彩的描述导入
精彩的描述,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阅读兴趣,引起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自然进入文本。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设计了如下的导语:我们喜欢春天。喜欢春风轻吻脸颊的轻柔,春雨淅淅沥沥的清爽,春花争奇斗艳的烂漫,小草鲜嫩逼眼的新绿……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一幅幅春景图更是美不胜收,让我们来欣赏《春》,来体会春天的美好吧。
2、由轶闻趣事来导入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轶闻趣事兴趣浓厚。要投其所好,根据文本,选好与课文相关的轶闻趣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又引起了对文本的兴趣。
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我讲了文章的来历。唐代,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权贵,被贬为和州通判。按规定,应住衙门里三间屋子。知县是势利小人,见刘禹锡被贬,便多方刁难。先安排刘禹锡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很高兴,特撰写一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的举动气坏了知县,又把刘禹锡的住房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房子在河边,附近还有柳树。刘禹锡因景生情,又写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调到城中,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那么《陋室铭》一文有什么精彩的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3、从欣赏歌曲导入
歌曲以其优美的歌词、动人的旋律,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需要选择恰当的歌曲让学生欣赏,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自然导入。
如在讲《小巷深处》时,让学生欣赏歌曲《母亲》:“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儿,有人给你擦……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
不管你功劳多高,不论你成就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咱的妈。”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诉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们。这时,我满含深情地说:“母爱是无私的、博大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巷深处》去感受那真挚的爱。”
4、由观察插图导入
新编语文教材有很多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常被忽略。要善于利用这一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巧用插图导入。这些插图形神兼备能帮助我们感知、理解文本。我们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形象描绘、合理想象,这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学习《周庄水韵》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文本中的彩图,要求学生描绘画面的景物:窄窄的河道漾动着斑斓的光点,纯朴的船娘摇着弯曲的木橹,小小的蓬船从圆拱石桥划出,悠然滑进方形石桥……
通过插图学生对周庄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自然导入: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周庄的美让中外游人神往,让我们走进周庄去感受她独特的美。
5、由温习相关诗词导入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还可以通过温习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诗词来导入,这样,既巩固了古诗词,又初步感知了文本,自然导入内容。
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与乡愁有关的名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积极思考回答踊跃:“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词的联想积累,唤起了学生们的情感。我因势利导,满含深情地说:“离乡在外的游子,日夜思乡念亲。乡愁像一弯月,钩起一串串回忆;像一条蚕,咬噬着那颗孤独的心,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感受《乡愁》。”
Ⅶ 小学语文上课前精彩导语
个人认为:说得好听不如做的精彩!
精彩的导语或许是从大人的主观来认为很精彩,而孩子们却有他们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学习方式已因科技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8~!2岁的小学生已经学会熟练地应用各种多媒体来自学了!教师,在哪里呢?
原有的口语表达,教具使用,三字一画基本功,显然已不能适应课改教学的需求。
新的教学基本功
⑴学会倾听;⑵学会诱导;⑶学会沟通;
⑷学会合作;⑸学会评价;⑹学会研究;
⑺学会体验;⑻学会建构;⑼学会管理;
⑽学会创新。
有想法就有办法,有办法就有做法,创设环境,让孩子更喜欢,更主动,更快乐,教学相长,其乐融融!
Ⅷ 小学语文课前导入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课前的导语设计内容要充实,要紧扣课文,还要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高效地接受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但小学语文的新课导入同其他教学环节不同,只是教学的桥梁。对它的安排,应全盘考虑,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以免喧宾夺主。 1、导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我们应发挥自身的睿智,有意识地创造与开发,创设行之有效的导入语,关注课前导入的细节,把这些细节生成教学活动的亮点,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多样,我们的新课导入应该各具特点。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着重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着重于渲染“情感”,帮助学生由表及里领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可以着重于身边事,平常事,理性地唤起生活经验,去认识事物、去感知事物,提高写作表达能力。如《家乡的桥》,在学生的记忆里,家乡只有极普通的水泥桥,由“桥”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出家乡各种桥的名称、特点等,进而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 2、导入的内容安排应与新课的教材内容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上课导入的好,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一点已在教学实践中被验证。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前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如果把全世界各国的国土合起来,这样就变得更大了。而地球还有没有什么地方的面积比陆地面积更大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海底世界》。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海底到底有多大呢?海底里面的世界又怎样的呢?抓住课文重点造成悬念,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迫切心情,提高学习兴趣。 3、新课导入的设计,除了要根据学生情况、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学校的设备、媒体的功能等因素作整体考虑,进行有效组合和调整。媒体的适当运用犹如“强心剂”,引起学生探新寻胜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如《智烧敌舰》一文,用投影仪出示阿基米德的图象,“这样一个人,就能烧掉敌人的战舰?”让学生在质疑中产生疑惑,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势导入新课。 几种常用的导入方式 1、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就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炼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壮阔秀美的江河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祖国南方的桂林更是以山清水秀的风景闻名于世,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现在我们一同来领略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教师言简易赅,简洁明快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2、激情渲染导入法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如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导入:1976年1月8日,为人民劳累一生的周总理去世了,他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五星红旗覆盖着他的身躯。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要送到八宝山火化。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地开过来了,那年冬天特别冷,寒风猛烈地吹着,但是首都几十万人涌上了街头,默默地站在人行道两旁,等待着,等待着灵车开来,他们要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因为从今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周总理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总理那亲切的声音了。十里长街到处是白花,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低低地哭泣……同学们,这是32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让人心碎的时候,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3、悬问设置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4、演示法导入 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缉碃光度叱道癸权含护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 5、前后知识联系法 “前后知识联系法”就是指在已学过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学知识,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的使用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过渡要自然连贯,既起到调整学生思维方向,又为新课学习创设良好环境的作用;既让学生感到新知识不陌生,又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识。“温故”只是手段,而“导入”才是目的。 如:第十册《古诗三首》都是描写春天美丽的景色,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内容,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想起了《春晓》、《咏柳》等古诗,有的学生还一口气把这几首诗背诵了下来。我因势利导,表扬好的,鼓励差的,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充满活力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6、音乐感染法 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记得从前一位教师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设计导入时要懂得“三宜三忌”。 1.宜简洁明快,忌冗长拖沓 这里的简约明快,不是简单敷衍,而是指抓紧课堂时间,用短短几分钟引导学生很快进入新知探寻,不要再导入上花费大量时间,影响了新知识的教学。因而教师的导入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分钟。 2.宜灵活多变,忌千篇一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境界中。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学生引向新知识,使整堂课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切忌千篇一律,平铺直叙,否则只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对课堂失去兴趣,对教师失去兴趣,消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宜回归本真,忌牵强附会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当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生动有趣时,学生才会把课堂当成“乐园”,才会产生探究的欲望。然而情境创设过于追求生动有趣,就不免会哗众取宠,牵强附会。教师要用语文教学自身的魅力引领学生步入语文教学的神圣殿堂,由此而产生的兴趣,才能持久不衰。
Ⅸ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前导语
第一组:我们的生活像七彩的图画:在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游戏;去科技馆参观,去少年宫演出;到小河边钓鱼摸虾,到树林里采集标本。。。。。。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第二组:我们已经读过一些名人故事,现在再来认识几位名人。这组课文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从这些小事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不平凡。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搜集一些名人的故事,更多地了解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