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

小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

发布时间:2020-11-28 21:47:52

⑴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衔接

小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之后,会面临更大的学习压力,再加上知识难度增大,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初中教师做好小学与初中的过渡和衔接,使学生在进入初中后能快速适应初中的学习非常重要。本文以初中数学为例,分析了做好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过渡和衔接的策略。
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的生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在此特殊时期,多数学生会感觉不适应。与小学相比初中的科目增加了,教师随之增加了。学生从小就适应了老师管理的模式,现在却要在短时间内接受八九个老师的讲课方式,会不知道怎么办,非常困惑。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甚至会产生自卑心理变得消极怠慢,导致成绩无法提高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数学是学习课程中很重要的一门课程,如何帮助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快速适应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下面我根据初中和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所帮助。
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经过小学多年的学习,学生必定形成了一些学习方法或者习惯,对于这些良好的习惯,应该继续保持,比如上课时坐姿端正、回答问题积极、声音响亮等,这些都是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对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非常重要。进入初中后,除了这些早已养成的良好习惯要保持之外,还需要养成新的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1.养成课前预习、主动学习的习惯。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需要更多地思考。小学数学课比较简单,因此,学生大多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但是,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学习难度和学生任务量都有了很大的增加,教师如果没有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那么学生就很难有效地预习,即使有预习的也是粗略地看一眼课本,不会思考,找不到问题所在,达不到预习的目的。所以,学生升入初中后,教师要尽早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刚开始不要布置太多的预习题目,等学生都养成了自主学习习惯后,再布置一些题目,慢慢过渡到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容易。
2.引导学生在课堂专心听讲,积极思考。
相比小学数学,初中数学的内容更多,难度更大。况且数学是连续性非常大的一门学科,在课堂上必须专心听讲,把握住课堂所讲内容,如果课堂上开小差,一节课听不懂,连锁效应就会导致以后每节课都是糊里糊涂的,成绩便会急速下降。另外,应当要求学生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还要学会思考,多问几个问什么,加深对数学定义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要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动脑,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规范作业,强化训练。
小学一般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进入初中之后,教师必须进行严格训练,让学生重视过程,规范解题步骤。教师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板书时要规范,以身作则,用自己规范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二是严格要求学生的作业,让学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规范解题步骤的重要性,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行为,让学生养成好习惯。
4.及时复习,温故知新。
数学是一门知识容量相当大的学科,数学公式、定理、原则相当多,再加上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智力因素发育尚未成熟,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繁重,很容易忘记之前学过的知识。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通过不断回顾,加深学生印象,培养学生自主复习的习惯。
二、教学要循序渐进
进入初中后,学生会学到很多比小学数学更抽象的内容,例如小学时只是简单的平面几何,而进入到初中之后则会涉及更抽象的立体几何,还需要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和图形联想,加入适当的辅助线解决各种问题,这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数学老师要学会循序渐进,利用层次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渐适应当前的学习状况。首先,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讲解即将学习到的知识和现在正在学习的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为学生梳理和构建起基础的知识点脉络。讲现有知识时适当回顾小学的知识,尤其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应当重点比较和区别。例如,如图1所示,△ADE和△ABC的相似比是1:2,那么两者的面积比是多少?一些学生认为两者的面积比就应当是两者的相似比,混淆了两者的含义。其次,在讲解时,教师要注重讲解某个定理或者公式是如何证明的,并对证明的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通过前人对现有知识的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对现有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教师应适当地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扩展,例如在讲到一道题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对此进行解答,在答案的设置上老师不应该设定所谓的“正确答案”,只要学生证明过程是正确的,那么就应当承认学生的解题方式。第四,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考核不仅帮助学生巩固这段时间的学习内容,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这段时间内的优势和劣势,针对学生共同的问题,教师应当在接下来的时间内着重讲解。另外,数学老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些错题本,专门记录一些以往的错误并定期复习,从而使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错误,尤其是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在老师讲解之后,再次看错题本会有更深刻的认知。这种随时进行反思的行为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并在反思中发现新的知识和新的解题思路。
三、兼顾小学内容
进入初中后,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难度突然增加,很多学生难以适应。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初中知识的讲授,忽略了修补小学数学知识与初中数学知识之间的断层。在讲授初中知识时,教师应该注意兼顾小学的知识内容,以小学知识为导入,通过将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知识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初中知识。
四、结语
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学习任务会加重,且所处的环境将变化,再加上升学的压力,学生在短时间内要处理好各种问题是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在数学学习上,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过程的严密性要求都有了质的飞跃。初中数学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有关问题,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密切中小学数学之间的联系,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科研工作,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让中小学更加持续健康地发展。

⑵ 浅谈如何把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衔接起来

《数学课程标准》把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内容分为4部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与小学相比,初中内容更加丰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有些孩子读小学时数学成绩突出,到初中后成绩下降或者感觉学数学吃力。市第二实验中学数学教师张明宏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共性的原因是没有处理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
初一数学主要学习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两个领域的知识。其中涉及的知识有: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相交线与平行线、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和实数。
初一上学期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为:有理数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及相关概念和运算;整式的加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同类项与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以及整式的加减运算;一元一次方程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图形认识初步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主要介绍了生活中多姿多彩的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以及最基本的平面图形的点、线、角等。
初一下学期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为:相交线与平行线主要讨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重点是垂直和平行关系;平面直角坐标系部分的主要内容有平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和平移;三角形部分的主要内容有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多边形及其内角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主要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分析与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主要内容是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解集的集合表示,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实数的主要内容是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
面对繁杂的数学知识,将升入初一的同学,如何提前做好准备,使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安全“着陆”呢?
张明宏提醒同学们,初中数学的学习,从一开始就要树立一个目标——致力于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小学数学内容的特点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到了初中以后,老师讲课方式相对粗放一些,目标明确,有侧重,逻辑性、抽象性加强。如果学生死记硬背、简单重复,就很难跟上学习的进程。时间长了,问题越积越多,数学成绩会一退再退。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参与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能单纯依赖记忆和模仿。
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好预习、听课、复习三个环节。要养成读、划、想、算相结合的预习习惯,同时还要注意知识的迁移,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避免只是记住一些内容而不知道所以然。听课时注意力集中,脑、手、口、眼并用参与课堂活动。千万不能在课堂上开小差,更不能有依靠家教或课外辅导班而放松参与课堂的思想。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的规律,不能只是课堂上听会就算完成任务,或以为自己会了就懒得做作业。正确的做法是当天的知识当天巩固,做到三天一复习,五天一小结。把新旧知识穿成串,形成面,从而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⑶ 与中学衔接的小学数学知识有哪些

大部分小学数学知识与初中都有衔接,如,计算,方程,图形等等。

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跨进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但实践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对数学学习感到不适应,甚至有一些小学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造成学生、家长的苦恼。在这个转折关头, 如何做到小学到中学数学学习的自如衔接, 保证中小学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 是摆在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下面就自己的认识谈一些体会。 一. 产生衔接不当的主要原因 影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因素很多,既有学生的问题,也有我们中小学教师教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方面。小学的数学知识少、内容浅、难度低、知识面窄。教材的坡度缓,直观性强,易于模仿掌握。而初中数学内容多,知识面宽,比较抽象,也触及到抽象的数学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逻辑推理、较复杂的空间立体图形等,教材还突出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些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一下子转过弯来,理解并掌握教材,决非易事。例如:小学数学中数的部分只涉及了自然数和分数的有关知识,而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在代数方面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增加了“负数”,有理数的计算有了符号的变化,对学生注意力的分配要求明显变高了。接踵而至的绝对值、相反数、数轴等知识有了一些抽象思维的要求,部分学生更是丢三拉四,无从下手.进入八年级又引入了无理数、实数概念,与其相关的综合题也越来越复杂。 2.教师的教学方法方面。小学数学周课时多,每课时安排的内容少,难度小。老师对难点、重点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学生可以反复的练习,从而各个击破,效果极佳。甚至有的小学生老师对学生是一步一步“护着走,甚至抱着走,嚼着喂”,以至于学生对老师有很大的依赖性,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差。而初中的数学周课时少,每课时安排的内容多,且运用灵活,难度大,教学进度快,无法反复讲练。教师只是通过设问、设导、设陷、设变进行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去思考,去解答,并逐渐学会举一反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彻,应用要灵活,注重对知识运用的归纳和总结,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断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换句话说,初中生由老师引路,学生自己走路。 3. 学生的思维方式方面。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依赖机械记忆,很多知识是通过背诵来获取的。初中学生的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当然仍有一些机械性的记忆)。目前的小学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直观,语言通俗、易懂,很多知识是通过图片、表格来给出的,趣味性强,结论也容易记忆。而初中教材的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有些知识往往通过类比、归纳给出,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才能深入探究。这些对七年级新生而言,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 4. 中、小学老师交流与沟通方面。中小学教学相对封闭,各成体系,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师的具体教学目标,很少有中学教师主动去了解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更不了解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甚至有不少初中数学老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经常是“望数兴叹”,他们只会列方程解,而不会用算术法分析解答,常常埋怨:“现在的小学怎么会这样?知识点教得那么死板,到了初中扭都扭不过来。”小学教师也不会主动去了解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中也很少去想我目前教什么,学生以后会学什么,也很少去想怎样把现在和以后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总认为:我们辛辛苦苦地工作,无微不至地关爱学生,对学生的提问有问必答,我们都是他们心目中的知心人,初中教师怎能用学校教学中出现的个别现象来否定我们的小学教学。试想在这种状况下,“衔接”的问题又从何谈起? 二.加强衔接教育的策略 在当今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脱节问题已经凸显,从关心学生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作为数学教育阵地上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明确育人目标,改变教学观念,多角度、多层面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法的衔接,培养学生全面的数学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1. 教学内容的衔接。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有很多衔接知识点。现在的数学体系分成了四大领域,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些内容从一年级一直贯穿到九年级,涉及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但相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目标。初中各章节内容是从初中的客观需求出发,不是小学知识的简单重复与衔接。因此,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教学中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同时,有意引导学生联系、复习和更新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出错、易混淆的知识加以分析和比较,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建立中小学数学知识

⑷ 怎样做好小学与初中的过渡与衔接

初中与小学数学学习过渡问题的研究

一、初中与小学数学学习过渡期分析。
从小学到初中有一个过渡、适应、衔接问题。初一学生面临着许多变化:心理生理的变化,数学知识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过程的变化,思维方式的变化。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不少学生小学数学学得较好,一上初中就不行了。出现这种反差是因为初中与小学数学学习过渡衔接出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习方式单一,学习过程简单,逻辑思维能力欠缺等,具体表现在:仅仅接受知识而不主动学习;大量做题而不归纳总结;对问题不求甚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喜欢思考问题或惧怕探究问题等,以致这些学生从数学优秀生沦为学困生。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确立研究课题《初中与小学数学学习过渡问题的研究》。
二、通过前期问卷调查,找到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课题方案形成后,我们设计了课题调查问卷,抽取我校初2013届8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的状况。从调查统计结来看,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
(1)平时在学习新课之前能做到经常预习的人占31.6%,这说明初一新生普遍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
(2)非常愿意参加课堂讨论交流的人占39.6%。这说明多数学生还还没有合作学习的意识。
(3)对于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知识点、典型方法、自己的心得体会能及时总结的人占34.9%。这说明多数学生还没有及时总结的习惯。
(4)解决数学问题时,不同的方法多的人数只有14.5% ;“解决数学问题时思维灵活”的人只有29.6%,这说明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普遍较弱。
三、针对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方法与措施。
(1)理论联系实际,将教育理念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2)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顺利过渡的主阵地,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经验型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3)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成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补充。在新课之后,我们往往设置1-2道思考题,这些问题源于课本内容,但又高于课本内容,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4)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着重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踏实的学风,知难而上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5)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方法与策略,已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四、针对课题实施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及时采取了对策。
问题:①许多学生不重视预习,认为预习可有可无;②学生整理错题集存在应付走过场的现象;③不能坚持及时复习;④习惯于自主学习,不习惯合作学习,⑤不愿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告诉他人;⑥缺乏知难而上的勇气,遇到不会的问题,往往借助别人或采取回避的态度。
对策:①加强预习的指导和检查,促使学生重视预习,学会预习;②定期检查错题集,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③通过有意识的设计错题集中出现的易错题进行课堂小测试,引导学生重视整理错题集,夯实双基,提高能力;④进一步引导学生及时复习,做到当天一复习,一周一复习,一月一复习;⑤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讨论问题,不轻易放过一个小问题;⑥通过学习优秀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⑦遇到暂时不会的难题,决不放弃,先独立思考,若实在解决不了,再去问别人,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五、课题实施后的成果
(一)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可喜的转变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已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置由易到难的问题串,给学生适当预留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基础上,给学生充分交流自己方法的时间和机会,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案例:《打折销售的学问》
这节课课内共提出了八个问题,分为导入、探究、提升三个阶段,让学生了解打折销售的方式,理解打折销售中蕴含的数学方法,运用方程思想来解决打折销售问题。学生经过启发诱导、自主发现、研究讨论、归纳总结,经历了“观察→类比→猜想→推理→应用”的探索过程,完成了“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建构知识→解决问题”数学活动,使思维集中于问题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加快其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节课课后提出思考题:“个体服装销售通常高出进价的20%便可盈利,但个体商贩常以高出进价的50%——100%标价。假如你准备买那件标价为150元的服装,进价在什么范围,你应该在什么范围内还价?”提出问题后,我们看到学生们下课了还围在一起探究问题的热烈气氛,感受到学生们解决问题后和老师进行交流的激动心情和成功的喜悦。
经过长期这样的坚持,许多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通过对后期调查问卷的统计,对比分析前期、后期问卷的结果,我们看到:采用自主学习的学生从60.5%增至74.3%、采用合作学习的学生从37.2%增至55.2%、采用探究学习的学生从49.0%增至58.2%。

如何做好小学与初中学生的过渡教育管理
有很多家长有如此的感觉:刚入校门孩子意气风发,积极努力,但经过了一个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后孩子们的性格、语言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有部分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有的变得缺乏自信、甚至是孤独,弄得家长莫名其妙,往往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却又无计可施,怎样做好小学与初中阶段的过渡呢?
小学和初中虽然是同属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但两个阶段管理方式、授课方式、学习方法、知识的范围、社交方式、生活环境均存在差异,这就需要一个相互融合、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过度,那么怎样才能较好这个阶段过渡?
一、 了解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适时疏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说明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孩子非常依恋父母。小学阶段的孩子完全是在父母、老师的眼皮底下学习、生活,很少有自我独立的空间,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往往失去自我,一贯依赖与顺从。到了初中以后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正在逐步走向独立,想到更多是学做“大人”,像大人一样办事,树立自己的尊严,脱离监护人、家长、老师的管护,做事给同伴、老师、家长看,来证明自己能力,致使独立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就与管理者形成心理上的、行为上的对峙,这种长期的对峙如果不加以合理的引导与教育就会形成教育心理学中逆返心理。此时管理者要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进行的疏导教育,保持孩子乐观、向上、积极的心态。
二、 强化集体教育,学会关爱他人和交往
小学是在父母、老师的看护下长大而到了初中即将独立,都想要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团体,特别是很多孩子都是来自不同学校,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存在千差万别,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和生活习惯,要想将这些孩子很好管理起来就要统一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就要有针对性进行个性改造和集体主义教育,让他们懂得这个集体是大家共同缔造的,是他们共同的荣誉,需要他们共同奋斗。为此,为了这个集体的发展他们要克服个人主义思想,克服小团体意识,要自我改造,从而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让对他人的爱、对集体奉献成为学习、生活的目标,让他们觉得付出、奉献是最美的,让荣誉感战胜个人主义,让美、爱引航生活,实行我要做、我能行的向上的氛围。
三、 教会学习方法,锻炼摄取知识的能力
随着课程的增加,课业负担的增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加,会有很多同学找不到学习的好方法,理不清学习的头绪,往往就会形成越理越乱的不利局面。这时是将孩子推到是进与退、学与怠的中间危险地段,是孩子坚持与放弃最危险的时候;是教育、引导、鼓励孩子最佳时机和最佳转换时刻。常言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最艰难的时刻也就是最想解决问题时刻,是教师最佳点拨时机、最好传授学习方法关键点,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掌握这一瞬间动态,了解孩子出现的问题,帮助他们寻找问题根源及解决方法、理清问题的脉络,从而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并掌握学习方法要领,形成独有的学习技巧与能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自我获得知识的愿望和能力,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更重要是引导教育孩子多读书获取相关的知识,实现知识互补、互通,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 培养学生的特长,激发创造力和兴趣
随着课程的增加,知识的广度和难度提高,每个孩子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行为上的特征变化,逐步演变成不同个性。在此介入一个心理发展、性格形成与定位的危险阶段。如何培养积极、向上、乐观并独具创造力的心理呢?首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需求与兴趣,让孩子的语言特长、身体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学校或班集体举行一些如演讲、游戏、赛跑等活动,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与那份自信,并在活动中交流形成教学互长的态势,逐步克服不良的倾向和习惯。其次,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创造一切条件来满足学生兴趣培养需要,在加上教师正确引导,同学的帮助来激发一切能动力量促进思想、行为的养成。这样就能为过渡中的班集体、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深挖学生的特长、充分培养他们兴趣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极佳方式,也是保证小学生平稳过渡培养稳定性格的最好途径。
五、 营造良好交际、教育教学氛围
良好教育教学氛围和环境是打开孩子心扉、抒发孩子情感描绘美好蓝图起点;是孩子抛开一切烦恼与新生环境融合、与新伙伴交流的最佳切入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对孩子的了解会比较全面、具体一些,首先要与家长进行及时交流,掌握孩子的各个方面的变化与特点形成家校共管的模式,让家长交实底、讲真话,不隐瞒孩子的缺点也不夸大孩子的长处,为孩子的发展、教育定目标,建立个人发展档案。其次,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树立统一目标。克服不健康、不利于集体发展的个人主义小思想,讲求人人为集体、各个都是主人的集体精神,在集体中形成互助、奉献、阳光的风气;另外,可以通过一些集体活动培养集体凝聚力让在快乐生活成为主旋律。
做好小学与初中学生过度的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首先必须适时掌握学生心理变化进行疏导,建立良好生活环境;其次,充分培养兴趣与爱好,发挥个人特长,形成浓厚集体主义氛围,让互助、友爱、奉献成为主旋律。
参考文献:
[1]“刻舟求剑”节选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2]“触类旁通”节选自《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3] “与时俱进”节选自《人民日报》 (2002年07月02日第九版)

以上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⑸ 如何做好小学,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和过渡

初中与小学数学学习过渡问题的研究

一、初中与小学数学学习过渡期分析。
从小学到初中有一个过渡、适应、衔接问题。初一学生面临着许多变化:心理生理的变化,数学知识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过程的变化,思维方式的变化。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不少学生小学数学学得较好,一上初中就不行了。出现这种反差是因为初中与小学数学学习过渡衔接出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习方式单一,学习过程简单,逻辑思维能力欠缺等,具体表现在:仅仅接受知识而不主动学习;大量做题而不归纳总结;对问题不求甚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喜欢思考问题或惧怕探究问题等,以致这些学生从数学优秀生沦为学困生。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确立研究课题《初中与小学数学学习过渡问题的研究》。
二、通过前期问卷调查,找到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课题方案形成后,我们设计了课题调查问卷,抽取我校初2013届8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的状况。从调查统计结来看,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
(1)平时在学习新课之前能做到经常预习的人占31.6%,这说明初一新生普遍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
(2)非常愿意参加课堂讨论交流的人占39.6%。这说明多数学生还还没有合作学习的意识。
(3)对于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知识点、典型方法、自己的心得体会能及时总结的人占34.9%。这说明多数学生还没有及时总结的习惯。
(4)解决数学问题时,不同的方法多的人数只有14.5% ;“解决数学问题时思维灵活”的人只有29.6%,这说明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普遍较弱。
三、针对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方法与措施。
(1)理论联系实际,将教育理念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2)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顺利过渡的主阵地,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经验型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3)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成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补充。在新课之后,我们往往设置1-2道思考题,这些问题源于课本内容,但又高于课本内容,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4)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着重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踏实的学风,知难而上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5)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方法与策略,已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四、针对课题实施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及时采取了对策。
问题:①许多学生不重视预习,认为预习可有可无;②学生整理错题集存在应付走过场的现象;③不能坚持及时复习;④习惯于自主学习,不习惯合作学习,⑤不愿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告诉他人;⑥缺乏知难而上的勇气,遇到不会的问题,往往借助别人或采取回避的态度。
对策:①加强预习的指导和检查,促使学生重视预习,学会预习;②定期检查错题集,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③通过有意识的设计错题集中出现的易错题进行课堂小测试,引导学生重视整理错题集,夯实双基,提高能力;④进一步引导学生及时复习,做到当天一复习,一周一复习,一月一复习;⑤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讨论问题,不轻易放过一个小问题;⑥通过学习优秀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⑦遇到暂时不会的难题,决不放弃,先独立思考,若实在解决不了,再去问别人,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五、课题实施后的成果
(一)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可喜的转变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已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置由易到难的问题串,给学生适当预留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基础上,给学生充分交流自己方法的时间和机会,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案例:《打折销售的学问》
这节课课内共提出了八个问题,分为导入、探究、提升三个阶段,让学生了解打折销售的方式,理解打折销售中蕴含的数学方法,运用方程思想来解决打折销售问题。学生经过启发诱导、自主发现、研究讨论、归纳总结,经历了“观察→类比→猜想→推理→应用”的探索过程,完成了“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建构知识→解决问题”数学活动,使思维集中于问题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加快其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节课课后提出思考题:“个体服装销售通常高出进价的20%便可盈利,但个体商贩常以高出进价的50%——100%标价。假如你准备买那件标价为150元的服装,进价在什么范围,你应该在什么范围内还价?”提出问题后,我

⑹ 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几点思考

首先,学习内容的差异。小学和初中数学教材的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差异,小学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少而且浅显,练习时间较多,学生易理解并在反复的练习中得以强化。而初中数学每课时都涉及多个知识点,知识的系统性较强,练习时间又少,如果不能做好预习和课后复习,学生很难扎实的掌握一节课的内容。
其次,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存在差异。小学数学内容多来源于生活,趣味性较强,不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在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让学生经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与之不同的是,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要将数学的思想方法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因而更强调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提升。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和思维提升的过程,如果学生在七年级没有适应数学的学习,那么他在八、九年级就会很快成为数学上的学困生。作为初中数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探索,给出几点建议。
一、计算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的开端主要是计算能力的培养,比如,有理数、代数式和方程的计算,都较多的涉及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但是在教学中我却发现,学生的小数和分数计算能力较弱,分数的通分和约分易错,而且计算速度较慢。那么学生在刚刚进入初中的数学学习时就遇到了困难和挫折,本来对计算最有信心的同学也逐渐丧失了信心,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的兴趣。初中数学的计算也是学习物理和化学的基础,物理学科中经常涉及到复杂的计算。因此小学的计算能力不仅是初中计算能力的基础,更是学生步入初中之后增强学习数学信心得一把钥匙,所以无论小学数学还是初中数学都应该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的小升初数学学习做到最基本的有效衔接。
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学生刚刚步入初中的时候,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给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降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难度,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课前的预习和课后复习,做好错题和卷子的积累,课后作业能够按时并认真完成,教师反馈后学生及时改正。
有些老师认为学生的书写习惯应该是语文老师负责的内容,而我认为这是每一名老师都应该认真对待的一项工作,因为不同学科有不同的书写格式和要求。在数学学科上,对于每一种题型都有不同的解题格式,教师不仅要学生书写工整,更要按照解题格式书写的规范严谨,并贯穿学生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学习过程的始终,因为严谨的书写才能塑造出严谨的数学思维,这对于数学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因学生而异,也因教师而异,每位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对学生提出要求并加以指导。
三、了解学情,自我提升
一方面初中数学教师为了更好的做好小学升初中的数学教学工作,应该先去了解学生在小学都学了什么。小学的很多学习内容都与初中的知识相关联,只不过难度要求不高,如一元一次方程、三视图等。了解了中小学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在教学时实现旧知到新知的提升,把握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知识上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作为小学教师,在备课时也应该挖掘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浅显的渗透在教学中,能够为学生逻辑思维的提升奠定基础,使学生在知识、方法和思维上都能与初中数学学习相衔接。这个过程对于中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也是一个自我学习和提升的过程,何乐而不为呢!
四、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数学学习兼具趣味性和挑战性,一个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的孩子,更愿意挑战难题,有的学生描述说:做题像过关斩将一样充满乐趣,而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数学学习是最头疼的事情。他们的区别在于前者对数学充满兴趣并信心十足,后者恰恰相反。为了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给学生分层分组,让学生互助学习,分层布置作业,这样学优生得到提升,学困生也会有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重视中小学数学的有效衔接,尽快让学生适应初中的数学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真正解决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问题。

⑺ 如何搞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145

老师们有没有注意过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在小学里成绩优秀的学生,到中学后成绩却不好了,小学老师认为这是中学老师放手太多,没有教好学生;而中学教师则说这些学生在小学时数学就没学好。事实是小学生经过六年的小学数学学习,他们充分地掌握了小学数学的思维方式,从而能够应对各种挑战,跨入初中大门。随之而来的问题就产生了,小学生如何顺利地实现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衔接,尽快地适应初中数学的节奏,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了很好地解决中小学衔接问题,于是我关注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教学衔接”的课题研究。
以为,首先教师的思想要意识到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必须要衔接,在备课前要仔细了解所教学的内容,与小学知识的联系有哪些,哪些小学已经学过了,学到什么程度?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会怎样思考现在面对的问题?中学固然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手是应该的。但是应该缓缓放,决不能忽视这种过渡与衔接。人教版教材从数学与生活到数学与思考作了有益的尝试,这些很值得我们深入地展开研究。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刚入初中的学生采取了一些做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简单介绍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必胜信念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得出一个道理:新生的第一节课教师必须要更精心的准备,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我开始课是这样上的:简单自我介绍后,开始数学兴趣题的探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教与学的默契。
例如,速算999998×999992得多少?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引出“头同尾补速算法”:83×87,45×45,91×99……,通过学生运算与老师的速算对比,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再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总结、验证的过程,得到一般规律;再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二进制编制的“神算年龄”的游戏,学生只要对每张卡片说“有”或“没有”,最后老师就能一口报出学生心中想的年龄数……通过这样一些活动既让学生对老师由衷地敬佩,也让师生关系得到升华,又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有力的铺垫。
二、吃透差异之处,转变解题习惯
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既有内在必然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在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差异之处,就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同时让教学效益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1、数域的扩展,使得原来正确的结论成了错误的结论:比如“倒数是它本身的数是_________,”小学生的答案是1,但是到初中则不然答案应当是:1和-1;再比如:“最小的两位数是________,”小学生的答案:10,到初中答案应当是:-99……
2、由于分类的不同,有些数使用渐少,甚至不再使用:比如“小数”全部理解为“分数”,“带分数”或“假分数”取而代之。到了初二、初三分类思想的运用更是屡见不鲜。
3、解题习惯随之变化:小学中解答题直接做,初中开始:计算题、解答题要写“解”;这一问题是最值得我们初一年级老师关注的。
4、小学数学中的“两个数的和必大于任何一个加数”,“两个不为零的两数之差必小于被减数”到初中由于引入了负数,这个结论立即出现错误。
有理数这一章首先在小学学过的自然数、0、分数、小数的基础上,结合温度与海拔高度为主两种在小学已经有所接触的实例,引出了正数和负数,从而将数域扩充到了有理数范围,另外该章还在讲述了有理数的基础上,对比小学学过的四则运算,依次学习了有理数的加、除、乘方运算。教材这样编排已经充分体现了从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的知识衔接性,作为教师无疑应该大力利用;当然,对于多数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初中的数学知识远比小学抽象。学生还经常问老师那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是不是都错了,为什么与现在不同呢?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这些问题呢?形如此类,只有老师提前熟知这些差异,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三、转变思维习惯,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小学数学特别关注的是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用综合法解题,应用题列综合算式的较多。初中数学则不然,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化未知为已知的方程思想,利用顺向思维来解题,相对小学的思维方式来说容易得多。这种方法显然比小学方法优越,利用方程这种方法可以顺利地解决小学数学中很多问题,这正是初中代数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了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摆脱算术思想的束缚,充分领略到方程的优越性。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两种方法的对比,通过同一个例题来比较两种思想的优劣,这样最有说服力。
例如:甲乙丙丁四个数和为100,甲加4的和,乙减4的差,丙乘以4的积,丁除以4的商,恰好相等,求这四个数。这道题用小学算式方法来做很复杂,但是用初中的方程思想就很简单了。
四、渗透数学思想,学会数形结合。
初中数学中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已经有很多,像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换元思想……这些都有待于老师在教学中有机渗透。
七年级数学上册:比零小的数讲到有理数时,就要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思想;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中,就要对有理数加法的各种情形进行分类讨论。九年级几何“圆周角定理”证明时也要进行分类研究,讨论结论的正确性。
数学家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七年级数学上册:数轴是向学生传授数形结合思想的绝佳时机,它把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联系起来,为后来的学习打开方便之门。
在数学与思考中,还要渗透不完全归纳法的思想。
总而言之,我认为要想让小学生快速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就必须高度重视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教学,要设身处地从小学生的角度考虑,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很快地明确初中数学各方面的要求,找到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契合点,从而更好地把握初中数学教学。

⑻ 浅谈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实验学校 张汉忠 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跨进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但实践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对数学学习感到不适应,甚至有一些小学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造成学生、家长的苦恼。在这个转折关头, 如何做到小学到中学数学学习的自如衔接, 保证中小学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 是摆在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下面就自己的认识谈一些体会。 一. 产生衔接不当的主要原因 影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因素很多,既有学生的问题,也有我们中小学教师教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方面。小学的数学知识少、内容浅、难度低、知识面窄。教材的坡度缓,直观性强,易于模仿掌握。而初中数学内容多,知识面宽,比较抽象,也触及到抽象的数学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逻辑推理、较复杂的空间立体图形等,教材还突出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些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一下子转过弯来,理解并掌握教材,决非易事。例如:小学数学中数的部分只涉及了自然数和分数的有关知识,而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在代数方面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增加了“负数”,有理数的计算有了符号的变化,对学生注意力的分配要求明显变高了。接踵而至的绝对值、相反数、数轴等知识有了一些抽象思维的要求,部分学生更是丢三拉四,无从下手.进入八年级又引入了无理数、实数概念,与其相关的综合题也越来越复杂。 2.教师的教学方法方面。小学数学周课时多,每课时安排的内容少,难度小。老师对难点、重点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学生可以反复的练习,从而各个击破,效果极佳。甚至有的小学生老师对学生是一步一步“护着走,甚至抱着走,嚼着喂”,以至于学生对老师有很大的依赖性,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差。而初中的数学周课时少,每课时安排的内容多,且运用灵活,难度大,教学进度快,无法反复讲练。教师只是通过设问、设导、设陷、设变进行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去思考,去解答,并逐渐学会举一反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彻,应用要灵活,注重对知识运用的归纳和总结,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断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换句话说,初中生由老师引路,学生自己走路。 3. 学生的思维方式方面。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依赖机械记忆,很多知识是通过背诵来获取的。初中学生的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当然仍有一些机械性的记忆)。目前的小学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直观,语言通俗、易懂,很多知识是通过图片、表格来给出的,趣味性强,结论也容易记忆。而初中教材的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有些知识往往通过类比、归纳给出,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才能深入探究。这些对七年级新生而言,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 4. 中、小学老师交流与沟通方面。中小学教学相对封闭,各成体系,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师的具体教学目标,很少有中学教师主动去了解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更不了解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甚至有不少初中数学老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经常是“望数兴叹”,他们只会列方程解,而不会用算术法分析解答,常常埋怨:“现在的小学怎么会这样?知识点教得那么死板,到了初中扭都扭不过来。”小学教师也不会主动去了解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中也很少去想我目前教什么,学生以后会学什么,也很少去想怎样把现在和以后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总认为:我们辛辛苦苦地工作,无微不至地关爱学生,对学生的提问有问必答,我们都是他们心目中的知心人,初中教师怎能用学校教学中出现的个别现象来否定我们的小学教学。试想在这种状况下,“衔接”的问题又从何谈起? 二.加强衔接教育的策略 在当今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脱节问题已经凸显,从关心学生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作为数学教育阵地上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明确育人目标,改变教学观念,多角度、多层面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法的衔接,培养学生全面的数学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1. 教学内容的衔接。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有很多衔接知识点。现在的数学体系分成了四大领域,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些内容从一年级一直贯穿到九年级,涉及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但相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目标。初中各章节内容是从初中的客观需求出发,不是小学知识的简单重复与衔接。因此,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教学中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同时,有意引导学生联系、复习和更新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出错、易混淆的知识加以分析和比较,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建立中小学数学知识网络。 2. 教学方法的衔接。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而言,内容拓宽,知识深化,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增加了许多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对刚刚升入中学的学生而言,有些内容如绝对值、相反数等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保持住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3.学习方法的衔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习惯,往往重说数,轻探究。初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需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体系,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方法,帮助学生养成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的听课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课后巩固、温故知新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思、勤思、深思、善思和反思,并将这些好的学习方法渗透到自己“凝神、动笔、思索、质疑”的每一个环节中。 4. 明确育人目标,改变教学观念。义务教育阶段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做为一个整体,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全盘考虑的育人目标,中小学老师都应当清楚,我们的教学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因而,小学老师要克服短期行为,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要常看看课标中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与标准要求。初中老师也应了解小学数学知识的体系,从小学生原有的思维方法出发,进行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不埋怨,不推卸责任,结合学生的差异,寻找一种既有利于分类推进,又不伤害基础教差的学生自尊心的教学方法,必要时可采用分层教学,给学生一个适当的“缓冲期”让学生逐步适应中学的教学要求。必要时中小学教师相互观摩、相互学习。特别是小学高年级与初中低年级的老师更应该自觉、主动地彼此沟通、相互学习,一起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衔接问题,制定出一套适合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方法措施。 总之,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中小学教师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方能帮助学生平稳度过中小学的衔接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使紧张、难忘的中小学学习阶段成为学生培养人格、塑造人生的重要阶段.

⑼ 如何做好小学初中数学的衔接教学

虽然现行的中小学教材是按照九年一贯制的课程标准编制的,小学与初中教育属于于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但是由于在办学形式上九年义务教育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原来是五四制,现过渡为六三制),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将面临着许多客观的变化:
①学生心理的变化;
②学生生理的变化;
③学校环境的变化;
④课程内容的变化;
⑤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的变化;
⑥学校管理方式上的变化。
由于这些“突变”往往导致一部分学生的不适应,结果致使一部分学生出现心理上难以接受、知识上难以掌握、生活上难以适应的“三难”局面,特别是有一些在小学学习优秀的学生由于不适应初中的教育教学方式页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有的因此滑落为学困生。可以说每年都有这样的学生.

阅读全文

与小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