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数学问题,答题有分
大车6辆,小车1辆划算,因为小车的平均运费贵些。
200*6+95=1295(元)
再看
虽然:62=30+4*8
所以租车专属:大客车3辆+小客车8辆刚好运够
运费却=200*3+95*8=1360(元),不划算
2. 小学数学在线答题
一本书已看的页数与没看的页数之比是7:5,如果再看20页,那么已看的页数与没有看的页数比就是9:3
20页对应“2份”,总共“12份”
这本书一共120页
3. 小学数学考试答题技巧
问题的关键在于临场发挥,其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数学考试的成败。所以说,临场发挥的技巧是打胜这场仗必不可少的一项武器。
首先,拿到试卷之后应该粗略地浏览一遍,除了看是否有印刷问题、缺漏页之外,更重要的是看试卷的题量、结构、难易程度,先对试卷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做到心里有底。
其次,开始答题。答题也是讲究顺序的,一般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作答。一般来说,试卷上的考题也是按照这种顺序排列的,但是也不排除有例外。所以,答题的时候要合理地运用时间,不要卡在某一道题目上面,那样的话只会浪费时间又拿不到分,不仅这道题做不出,后面会做的题目也来不及做了。
遇到比较容易的题目,应该格外地当心,因为有的时候并不是险峻的高山挡住了我们的去路,而是脚下的不起眼的小石子将我们绊倒。所以,每当遇到比较简单的题目时,你要提醒自己特别留心,留心题目中会不会设什么陷阱,留心计算中会不会有什么差错,留心解题的步骤是否严密,以保证将这些题目的分数收入囊中。
遇到稍微有点难度的题目,最重要的是使自己冷静下来,并且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我能行”,然后再进行思考。思考时,可以先用常规的方法尝试解决,当这条路走不通时,不妨“知难而退”,换一种方式进行,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也许就能简单地解决束手无策的问题。无法答出问题时,还可预先列举与问题有关的一切条件,再配合需要来确认问题,将这些条件以各种角度来进行检查,也许能找到解题的“钥匙”。
当然,稍微有点难度的题目对于有一定基础和能力的同学来说,还是可以正确地解答出来的,但是,当我们遇到感觉上非常难的题目时,此时“放弃”应该是最好的选择。这一决定并不妨碍我们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因为一般非常难的题目在一次考试中所占的分数并有多。这样的话,只要保证其他题目都能够做对,在考试中得高分还是很轻松的。所以,遇到这种题目时,我们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做到“弃卒保帅”。
一般来讲,试卷做完还有5-10分钟左右,这个5-10分钟应该是比较难熬的一段时间,我认为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检查一下选择、填空题。在这里我想说的是,除非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你自己一开始的答案是错误的,对于拿不准的题目最好还是坚持自己的第一印象,防止在最后几分钟内将答案改错,徒增遗憾。
4. 小学数学答题网
上360学习网学习吧,我是360学习网的于箱老师!我们的网站上有小学初中高中的所有课程的视专频讲解免费看!属并且还有试卷可以免费下载!每份试卷的每道题都有视频讲解可以免费看!
做好以下的内容就会进步的!
1 上课用心听,听懂多少就多少
2 作业独立完成, 坚决不抄袭别人的,哪怕做不玩也不要抄袭
3.每天订正好当天不会的和错的题目 问老师问同学都可以
4考前复习平时不会的和错的题目!
如果采纳我的答案为正确答案,网络知道就会显示我们的网址!我们是网络知道开放平台合作伙伴!
5. 小学数学判断题答题技巧
概念判断法
例如:公历年份凡能被4整除的这一年都是闰年。
分析:
解答这道题必须明确闰年的概念:通常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都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学生可以运用闰年的概念加以判断,得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所以该题错误。
2计算判断法
例如:
2×2÷2+2 50×2-98+2
=4÷4 =100-10
=1 ( ) =0 ( )
分析:
上述两小题的出题意图是考查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否掌握。
碰到这类题目,若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可要求他们先确定运算顺序,然后再作判断。
3画图、操作判断法
例如:
(1)半圆形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
分析:解这道题不妨先画一个半圆,根据圆周长的意义,得出半圆形的周长包括该圆周长的一半加上直径的长度。所以该题错误。
(2)一根线把它两次对折后所得到的长度是原来长度的1/4。( )
分析:因为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还较为粗浅,又缺少对折的认识,如果给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他们操作,就能直观发现两次对折后所得的长度为原来的1/4,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4代入判断法
例如:
⑴有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去2米,第二根用去20%,那么剩下的部分一样长。()
分析:
①假设这两根钢管都是5米长
那么5-2=3(米) 5×(1-20%)=4(米)
②假设这两根钢管都是10米,那么10-2=8(米) 10×(1-20%)=8(米)
③假设这两根钢管都是20米,那么20-2=18(米) 20×(1-20%)=16(米)
由此可知这题是错误的。
⑵如果甲数的20%与乙数的1/4相等,那么甲数小于乙数。()
分析:
假设甲数是10,根据题意就能求出乙数是:10×20%÷1/4=8,10>8 说明本题错误。
5反证判断法
例如:
⑴小数都比整数小。( )
分析:可用小数比整数大的具体例子来证明该题错误。
⑵a是整数,a的倒数是1/a。()
分析:因为整数包括0,而0没有倒数,所以本题错误。
6. 小学数学填空题答题技巧
很高兴为你解答
可分为5部分
1
计算要正确
2
积础要牢固
3
思路要正确
4
先思考,后答题。
5
时间要把握
7. 小学数学常考的典型题及解题技巧
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的和特定的解题规律的复合应用题,通常叫做典型应用题。
(1)平均数问题:平均数是等分除法的发展。
解题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总份数。
算术平均数: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数量关系式:数量之和÷数量的个数=算术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已知两个以上若干份的平均数,求总平均数是多少。
数量关系式 (部分平均数×权数)的总和÷(权数的和)=加权平均数。
差额平均数:是把各个大于或小于标准数的部分之和被总份数均分,求的是标准数与各数相差之和的平均数。
数量关系式:(大数-小数)÷2=小数应得数 最大数与各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最大数应给数 最大数与个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最小数应得数。
例:一辆汽车以每小时 100 千米 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又以每小时 60 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求这辆车的平均速度。
分析:求汽车的平均速度同样可以利用公式。此题可以把甲地到乙地的路程设为“ 1 ”,则汽车行驶的总路程为“ 2 ”,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 100 ,所用的时间为 ,汽车从乙地到甲地速度为 60 千米 ,所用的时间是 ,汽车共行的时间为 + = , 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2 ÷ =75 (千米)
(2) 归一问题:已知相互关联的两个量,其中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之而改变,其变化的规律是相同的,这种问题称之为归一问题。
根据求“单一量”的步骤的多少,归一问题可以分为一次归一问题,两次归一问题。
根据球痴单一量之后,解题采用乘法还是除法,归一问题可以分为正归一问题,反归一问题。
一次归一问题,用一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单归一。”
两次归一问题,用两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双归一。”
正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乘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反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除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解题关键:从已知的一组对应量中用等分除法求出一份的数量(单一量),然后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的要求算出结果。
数量关系式:单一量×份数=总数量(正归一)
总数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
例 一个织布工人,在七月份织布 4774 米 , 照这样计算,织布 6930 米 ,需要多少天?
分析:必须先求出平均每天织布多少米,就是单一量。 693 0 ÷( 477 4 ÷ 31 ) =45 (天)
(3)归总问题:是已知单位数量和计量单位数量的个数,以及不同的单位数量(或单位数量的个数),通过求总数量求得单位数量的个数(或单位数量)。
特点: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不过变化的规律相反,和反比例算法彼此相通。
数量关系式: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 = 另一个单位数量 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 另一个单位数量。
例 修一条水渠,原计划每天修 800 米 , 6 天修完。实际 4 天修完,每天修了多少米?
分析:因为要求出每天修的长度,就必须先求出水渠的长度。所以也把这类应用题叫做“归总问题”。不同之处是“归一”先求出单一量,再求总量,归总问题是先求出总量,再求单一量。 80 0 × 6 ÷ 4=1200 (米)
(4) 和差问题: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以及他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问题。
解题关键:是把大小两个数的和转化成两个大数的和(或两个小数的和),然后再求另一个数。
解题规律:(和+差)÷2 = 大数 大数-差=小数
(和-差)÷2=小数 和-小数= 大数
例 某加工厂甲班和乙班共有工人 94 人,因工作需要临时从乙班调 46 人到甲班工作,这时乙班比甲班人数少 12 人,求原来甲班和乙班各有多少人?
分析:从乙班调 46 人到甲班,对于总数没有变化,现在把乙数转化成 2 个乙班,即 9 4 - 12 ,由此得到现在的乙班是( 9 4 - 12 )÷ 2=41 (人),乙班在调出 46 人之前应该为 41+46=87 (人),甲班为 9 4 - 87=7 (人)
(5)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倍数 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解题关键:找准标准数(即1倍数)一般说来,题中说是“谁”的几倍,把谁就确定为标准数。求出倍数和之后,再求出标准的数量是多少。根据另一个数(也可能是几个数)与标准数的倍数关系,再去求另一个数(或几个数)的数量。
解题规律:和÷倍数和=标准数 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例:汽车运输场有大小货车 115 辆,大货车比小货车的 5 倍多 7 辆,运输场有大货车和小汽车各有多少辆?
分析:大货车比小货车的 5 倍还多 7 辆,这 7 辆也在总数 115 辆内,为了使总数与( 5+1 )倍对应,总车辆数应( 115-7 )辆 。
列式为( 115-7 )÷( 5+1 ) =18 (辆), 18 × 5+7=97 (辆)
(6)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解题规律:两个数的差÷(倍数-1 )= 标准数 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例 甲乙两根绳子,甲绳长 63 米 ,乙绳长 29 米 ,两根绳剪去同样的长度,结果甲所剩的长度是乙绳 长的 3 倍,甲乙两绳所剩长度各多少米? 各减去多少米?
分析:两根绳子剪去相同的一段,长度差没变,甲绳所剩的长度是乙绳的 3 倍,实比乙绳多( 3-1 )倍,以乙绳的长度为标准数。列式( 63-29 )÷( 3-1 ) =17 (米)…乙绳剩下的长度, 17 × 3=51 (米)…甲绳剩下的长度, 29-17=12 (米)…剪去的长度。
(7)行程问题:关于走路、行车等问题,一般都是计算路程、时间、速度,叫做行程问题。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速度、时间、路程、方向、杜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这类问题的规律解答。
解题关键及规律:
同时同地相背而行:路程=速度和×时间。
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间=速度和×时间
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追及时间=路程速度差。
同时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后,快的在前):路程=速度差×时间。
例 甲在乙的后面 28 千米 ,两人同时同向而行,甲每小时行 16 千米 ,乙每小时行 9 千米 ,甲几小时追上乙?
分析:甲每小时比乙多行( 16-9 )千米,也就是甲每小时可以追近乙( 16-9 )千米,这是速度差。
已知甲在乙的后面 28 千米 (追击路程), 28 千米 里包含着几个( 16-9 )千米,也就是追击所需要的时间。列式 2 8 ÷ ( 16-9 ) =4 (小时)
(8)流水问题:一般是研究船在“流水”中航行的问题。它是行程问题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它也是一种和差问题。它的特点主要是考虑水速在逆行和顺行中的不同作用。
船速:船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
水速:水流动的速度。
顺水速度:船顺流航行的速度。
逆水速度:船逆流航行的速度。
顺速=船速+水速
逆速=船速-水速
解题关键:因为顺流速度是船速与水速的和,逆流速度是船速与水速的差,所以流水问题当作和差问题解答。 解题时要以水流为线索。
解题规律:船行速度=(顺水速度+ 逆流速度)÷2
流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路程=顺流速度× 顺流航行所需时间
路程=逆流速度×逆流航行所需时间
例 一只轮船从甲地开往乙地顺水而行,每小时行 28 千米 ,到乙地后,又逆水 航行,回到甲地。逆水比顺水多行 2 小时,已知水速每小时 4 千米。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此题必须先知道顺水的速度和顺水所需要的时间,或者逆水速度和逆水的时间。已知顺水速度和水流 速度,因此不难算出逆水的速度,但顺水所用的时间,逆水所用的时间不知道,只知道顺水比逆水少用 2 小时,抓住这一点,就可以就能算出顺水从甲地到乙地的所用的时间,这样就能算出甲乙两地的路程。列式为 284 × 2=20 (千米) 2 0 × 2 =40 (千米) 40 ÷( 4 × 2 ) =5 (小时) 28 × 5=140 (千米)。
(9) 还原问题:已知某未知数,经过一定的四则运算后所得的结果,求这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我们叫做还原问题。
解题关键:要弄清每一步变化与未知数的关系。
解题规律:从最后结果 出发,采用与原题中相反的运算(逆运算)方法,逐步推导出原数。
根据原题的运算顺序列出数量关系,然后采用逆运算的方法计算推导出原数。
解答还原问题时注意观察运算的顺序。若需要先算加减法,后算乘除法时别忘记写括号。
例 某小学三年级四个班共有学生 168 人,如果四班调 3 人到三班,三班调 6 人到二班,二班调 6 人到一班,一班调 2 人到四班,则四个班的人数相等,四个班原有学生多少人?
分析:当四个班人数相等时,应为 168 ÷ 4 ,以四班为例,它调给三班 3 人,又从一班调入 2 人,所以四班原有的人数减去 3 再加上 2 等于平均数。四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 4-2+3=43 (人)
一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 4-6+2=38 (人);二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 4-6+6=42 (人) 三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 4-3+6=45 (人)。
(10)植树问题:这类应用题是以“植树”为内容。凡是研究总路程、株距、段数、棵树四种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叫做植树问题。
解题关键:解答植树问题首先要判断地形,分清是否封闭图形,从而确定是沿线段植树还是沿周长植树,然后按基本公式进行计算。
解题规律:沿线段植树
棵树=段数+1 棵树=总路程÷株距+1
株距=总路程÷(棵树-1) 总路程=株距×(棵树-1)
沿周长植树
棵树=总路程÷株距
株距=总路程÷棵树
总路程=株距×棵树
例 沿公路一旁埋电线杆 301 根,每相邻的两根的间距是 50 米 。后来全部改装,只埋了201 根。求改装后每相邻两根的间距。
分析:本题是沿线段埋电线杆,要把电线杆的根数减掉一。列式为 50 ×( 301-1 )÷( 201-1 ) =75 (米)
(11 )盈亏问题:是在等分除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他的特点是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配给一定数量的人,在两次分配中,一次有余,一次不足(或两次都有余),或两次都不足),已知所余和不足的数量,求物品适量和参加分配人数的问题,叫做盈亏问题。
解题关键:盈亏问题的解法要点是先求两次分配中分配者没份所得物品数量的差,再求两次分配中各次共分物品的差(也称总差额),用前一个差去除后一个差,就得到分配者的数,进而再求得物品数。
解题规律:总差额÷每人差额=人数
总差额的求法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次多余,第二次不足,总差额=多余+ 不足
第一次正好,第二次多余或不足 ,总差额=多余或不足
第一次多余,第二次也多余,总差额=大多余-小多余
第一次不足,第二次也不足, 总差额= 大不足-小不足
例 参加美术小组的同学,每个人分的相同的支数的色笔,如果小组 10 人,则多 25 支,如果小组有 12 人,色笔多余 5 支。求每人 分得几支?共有多少支色铅笔?
分析:每个同学分到的色笔相等。这个活动小组有 12 人,比 10 人多 2 人,而色笔多出了( 25-5 ) =20 支 , 2 个人多出 20 支,一个人分得 10 支。列式为( 25-5 )÷( 12-10 ) =10 (支) 10 × 12+5=125 (支)。
(12)年龄问题:将差为一定值的两个数作为题中的一个条件,这种应用题被称为“年龄问题”。
解题关键:年龄问题与和差、和倍、 差倍问题类似,主要特点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年岁不断增长,但大小两个不同年龄的差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年龄问题是一种“差不变”的问题,解题时,要善于利用差不变的特点。
例 父亲 48 岁,儿子 21 岁。问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 4 倍?
分析:父子的年龄差为 48-21=27 (岁)。由于几年前父亲年龄是儿子的 4 倍,可知父子年龄的倍数差是( 4-1 )倍。这样可以算出几年前父子的年龄,从而可以求出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 4 倍。列式为: 21( 48-21 )÷( 4-1 ) =12 (年)
(13)鸡兔问题:已知“鸡兔”的总头数和总腿数。求“鸡”和“兔”各多少只的一类应用题。通常称为“鸡兔问题”又称鸡兔同笼问题
解题关键:解答鸡兔问题一般采用假设法,假设全是一种动物(如全是“鸡”或全是“兔”,然后根据出现的腿数差,可推算出某一种的头数。
解题规律:(总腿数-鸡腿数×总头数)÷一只鸡兔腿数的差=兔子只数
兔子只数=(总腿数-2×总头数)÷2
如果假设全是兔子,可以有下面的式子:
鸡的只数=(4×总头数-总腿数)÷2
兔的头数=总头数-鸡的只数
例 鸡兔同笼共 50 个头, 170 条腿。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兔子只数 ( 170-2 × 50 )÷ 2 =35 (只)
鸡的只数 50-35=15 (只)
8. 小学数学简答题
2个足球的钱正好是1个篮球的钱,即
2个足球的钱=1个篮球的钱。
那么
2个足球和4个篮球的钱=5个篮球的钱。
5个篮球的钱=300元
一个篮球的钱=300÷5=60元。
一个足球的钱=60÷2=30元。
9. 小学数学题目答案(所有的)
1、1除以15=1/15 (1/15+1/10)*4
1除以10=1/10 =1/6*4
1-2/3=1/3 =2/3 答:两车行了4小时后行了全程的2/3,还剩几分之几没行完?
2、5/8-1/2=1/8(千米)C=(a+b)*2=(5/8+1/8)*2=3/4*2=3/2(千米)答:周长是3/2千米。
3、1除以10=1/10 1/15*5=1/3
1除以15=1/15 1/10*5=1/2 答:甲完成这条路的1/3,乙完成这条路的1/2。
4、1+4=5(段) 20*1/5=4(厘米)1除以5=1/5 答:每小段长4厘米,每小段是全长的1/5。
5、15÷3÷2=5÷2=2.5(m)S=πrr=3*2.5*2.5=18.75(平方米)答:鸡舍的面积最大是18.75平方米。
6、3/4-3/4*1/4=3/4-3/16=9/16 答:还剩9/16没有耕.
7、34÷100=0.34(千克)1÷0.34=50/17(千克)答:每千克黄豆榨油0.34千克,榨1千克油要50/17千克黄豆.
8、180÷12=15(升) 1除以15=1/15(升)答:行1千米需要1/15升汽油.
9、40-3=37(棵)37÷40=37/40 3÷37=3/37
答:成活棵树占总棵树的37/40,死亡棵树占成活棵树3/37。
10、3-1=2(次)7÷2=3.5(分钟)答:平均锯一次需要3.5分钟。
11、5/6*2/2=10/12 10/12*3/3=30/36 答:原来这个分数是30/36。
12、21+14=35(人)35÷5=7(人)答:每组最多有7人,一共可以分成5个小组。
13、10÷2=5(种)答:共有5种不同的坐法。
14、30=5*2*3 24=2*2*2*3 30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30*24÷(6*6)=720÷36=20(个)答:剪成的正方形边长是6厘米,可以剪成正方形20个。
15、10=2*5 15=3*5 10和15的最小公倍数是2*3*5=30 30*3=60(分钟) 60分钟=1小时
5+1=6(时)答:至少再过30分钟又同时发车,两路车第三次同时发车是6时。
16、72÷(9*2)+1=72÷18+1=4+1=5(棵)答:不需要重栽的树有5棵。
17、47-2=45(个) 39-4=35(个)45和35的最大公因数是5 答:这组最多有5位同学。
18、12=2*2*3 8=2*2*2 12和8的最大公因数是2*2=4 4+2*2+1*2=4+4+2=10(棵)答:一共可以栽10棵树。
19、105÷7=15 15+2+2+2=17+4=21 答:其中最大的一个奇数是21.
20、5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5*7=35 7月31日+35天=9月4日 答:9月4日再次相遇。
21、28-2-2=24 22-2-2=18 24=2*3*4 18=2*3*3 答: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3厘米。
22、分母:24÷(7-4)×7 = 24÷3*7=8*7=56
分子:24÷(7-4)×4 =24÷3*4=8*4=32 答:这个分数就是32/56
23、甲:3÷4=3/4 乙:4÷5=4/5 丙:5÷6=5/6 ∵5/6>4/5>3/4∴丙的效率最高。
24、解:设这个自然数是x
(11+x)/(16+x)=2/7
7(11+x)=2(16+x)
77-7x=32+2x
9x=45
x=5 答:这个数是5.
25、72÷(7+2)*2=72÷9*2=8*2=16 72÷(7+2)*7=72÷9*7=8*7=56 答:原来分数是16/56。
26、180-180*1/6=180-30=150(页) 180-180*1/5=180-36=144(页)180*2/9=40(页)
∵150>144>40∴小红看得多
27、r=d÷2=6÷2=3(米)S=πrr=3.14×3*3=28.26(平方米)3+2=5(米)
S=πr的平方;=3.14*5*5=78.5(平方米)78.5-28.26=50.24(平方米)
答:这条卵石路的面积是50.24平方米。
28、C=πr+2r=3.14*8+2*8=25.12+16=41.12(米)答:他需要准备41.12米长的篱笆。
【数学爱好者、数学之美2和语数外物化的团员回忆的沙漏038为你解答】
【有什么不明白可以对该题继续追问】
【如果满意,请及时选为满意答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