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提问

小学数学提问

发布时间:2020-11-27 14:16:03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要注意哪些问题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小学版生的权学习积极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用巨大。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我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做到了注重问题质量;灵活掌控问题难度;注重问题的趣味性;重视问题结果和答案评价这几个方面,收到了提高课堂提问效果的成效。

Ⅱ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的提问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的提问
一、提出背景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纽带,是教师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行为。
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提问随意,缺少针对性和启发性;提问封闭,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针对性与完善性;提问脱离,欠缺站在孩子角度设计问题经验;提问单向,提问只是教师的专利,孩子只处于被动回答状态,没有留给孩子足够思考、有效质疑的空间;没有充分考虑提问的整合及弹性。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怎样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启迪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我有几点粗浅的体会。
二、有效提问的基石——精心预设问题
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石在于事先预设一个适宜的问题。课前精心的预设,能让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而一个适宜的问题往往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那么如何设计一个适宜的问题呢?
1、问在学生兴趣点上
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中,巧妙地设立了三个问题:“你们见过的自行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新奇问题的思考、讨论,学生思维逐步接近圆的本质,思维状态积极兴奋。
2、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也就是说我们要充分了解、熟悉、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解答,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提问最好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来积极探究。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将其分解,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导引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
3、问在学生有疑难处
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尤其是难点处。对于教材的难点,教师要认真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几个问题,才能更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李老师在教学《倍数和因数》一课时,难点之一是让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李老师先放手让学生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然后启迪思考:“怎样找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做到有序呢?”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促成了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并培养了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
三、有效提问的关键——遵守提问的原则
1、遵守提问的启发性原则,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想使我们的课堂提问进入这种境界,就必须用好、用足启发性原则。使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思索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我们要相信学生的生活中积累是厚实的,学生的想象力是不可估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促使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让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充斥课堂中。
2、遵守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中,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问要“量身定做”、提问要“量才而问”。在刚才这节课中,难度较大的问题李老师选择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3、遵守及时评价原则,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就让其“坐下”并立即转入下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学生回答的到底对不对,好不好,教师自己知道。学生回答后,教师一定要对其作出适当的评价。对回答正确而且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大拇指”,应给予必要的甚至放大的赞扬。如在李老师刚才的课中,她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鼓励性的评价。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同学,老师也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老师在不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应进一步进行追问,逐步启发学生得到正确答案。
四、有效提问的技巧
(一)、提问要适时
教师在课堂上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才能使教学灵活有效。这个时机主要是:
1、是在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机。一般教学一开始,学生的情绪大多处于平静、期待的状态。要让学生马上进入本节课的情境之中,就有必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导入。
2、在学生的学习出现盲区、概念不明或者思维出现阻碍时,教师要及时以问题加以引导疏通。在刚才的课中,在学生学习了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后,李老师及时出示:在“6×3=18中,3和6是因数,18是倍数”的判断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谁是谁的倍数,因数也同样如此。而在35÷7=5这道除法算式中,使学生明白乘法和除法是一种互逆的关系,沟通了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巩固了刚刚获得的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
3、在学生自我学习感觉满足的时侯。每当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快要完成或已经完成的时候,学生会有思维活动暂停的状态。此时,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启示学生知识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得到更好的发。李老师在课的结束时,提出:生活中许多现象与我们学习的“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有关,课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探索一下“1小时等于60分”的好处。这个拓展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将刚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梳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提问要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不在于表面的繁荣,而在于问题要有质量,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的问题要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课堂提问的目的或促进学生的思维,或帮助学生思考,或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指向性。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中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一昧地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中转圈,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只能在肤浅的表面打转,日渐形成浅尝辄止的思维陋习,严重制约思维的良性发展。因此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课堂提问,教师责无旁贷。
(三)、提问要注意问题的生成性
老师不仅要会问,还要会听,课堂生成问题往往是在学生的回答中产生的。强调了问题的生成性,并不等于教师不要预设,而是强调更多的预设。在备课时应该根据知识特点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围绕这些主干来预设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好预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预设的不留痕迹,如何在教师很高超的预设下,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主动创造很多。优秀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生成问题的过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中“二分之一”这一环节时,有个学生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涂了其中的1份(2个),她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说“这是1/2。”立刻就有学生反对说:“不对,这是2/4”。学生一下子分成了两派,教师没有慌,他灵活地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问:“1/2表示什么意义?2/4呢?”。在进一步明确了分数的意义的前提下,学生自然而然明白了刚才分法的分数表示法。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我们教师要学会善问、巧问,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只有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使课堂提问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才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让课堂真正的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Ⅲ 小学数学课堂怎么有效提问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 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

Ⅳ 提问怎样学好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难点教学技巧
突出重要的、主要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想方设法突破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点,这是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我从细读薛石锋老师的著作—《小学数学难点教学技巧与案例》一书出发,参阅相关的一些书籍资料,谈一谈自己对难点教学的一些体会和收获。 一、对教学难点的再认识。 查阅相关资料,对于教学难点的定义有很多,总结如下: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简而言之就是“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理解和掌握起来感觉比较困难的关键性的知识点或容易出现混淆、错误的问题。”这样的论述存在一种偏见,以为难点仅对学生的“学”而言,仅指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不易认识、理解、掌握和应用的内容,或者容易混淆和出错的地方,这是一种片面认识,它只注意到“教学难点”中“学”的难点,而忽略了教师本身“教”的难点,或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其实,难点对于教师和学生是交集关系,有些内容对教师来说简单无比,学生却百思不得其解,有些内容教师觉得有口难讲,学生却意外地学得轻松;有些内容师生都认为无从下手或唾手可得„„甚至有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误区,甚至是知识的盲区,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薛老师关于苏教版教材里“租车问题”教学的思考。 【案例1】---租车问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共安排了3次“租车问题”的教学,二年级的“派车问题”作为有余数除法的应用,主要解决空位最少的问题,从而得出合理的派车方案。三年级《旅游中的数学》中的《租车》以及五年级《旅游费用》中的《租车的策略》,是通过列举法,一一列出所有的方案,计算找出最省钱的方案。薛老师从三个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说明: 1、租车方案要一一列举吗? 例1:16个人去租车,大车每辆坐5人,租金20元;小车每辆坐3人,租金13元,怎样租车最省钱? 用列表法解答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租2辆大车和2辆小车最省钱。有的教师认为这样列表太麻烦,不必全部罗列。理由是,从方案1到方案4租金分别是78元、72元、66元、73元,方案3是谷底,所以方案5就不必列了,并以下图为证。 这种想法似乎有道理,殊不知,租车问题的租金有的只有一个谷底,有的有多个谷底。请看下面的例2。 例2:六年级有152名学生要去春游,有两种车可供租用。大车限坐20人,每辆车租金200元;小车限坐12人,每辆车租金132元。怎样租车省钱? 用表解答如下: 用图表示如下: 此题有3个谷底,如果按照单谷底的思路,列到方案3就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停止显然是错误的。从上图的图表可以看出,租车问题的应用题要全部方案一一列举,才能从中找出租金最省的方案。 2、选择哪种车进行有序排列省时省力?
列表法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条理地处理

Ⅳ 小学数学试讲应注意些哪些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Ⅵ 小学数学怎样在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针对以上现象,我参加了南京市规划个人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教师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教师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

3、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

实验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甲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乙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

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教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

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

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我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Ⅶ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提问及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的提问
一、提出背景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纽带,是教师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行为。
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提问随意,缺少针对性和启发性;提问封闭,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针对性与完善性;提问脱离,欠缺站在孩子角度设计问题经验;提问单向,提问只是教师的专利,孩子只处于被动回答状态,没有留给孩子足够思考、有效质疑的空间;没有充分考虑提问的整合及弹性。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怎样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启迪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我有几点粗浅的体会。
二、有效提问的基石——精心预设问题
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石在于事先预设一个适宜的问题。课前精心的预设,能让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而一个适宜的问题往往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那么如何设计一个适宜的问题呢?
1、问在学生兴趣点上
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中,巧妙地设立了三个问题:“你们见过的自行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新奇问题的思考、讨论,学生思维逐步接近圆的本质,思维状态积极兴奋。
2、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也就是说我们要充分了解、熟悉、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解答,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提问最好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来积极探究。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将其分解,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导引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
3、问在学生有疑难处
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尤其是难点处。对于教材的难点,教师要认真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几个问题,才能更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李老师在教学《倍数和因数》一课时,难点之一是让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李老师先放手让学生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然后启迪思考:“怎样找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做到有序呢?”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促成了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并培养了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
三、有效提问的关键——遵守提问的原则
1、遵守提问的启发性原则,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想使我们的课堂提问进入这种境界,就必须用好、用足启发性原则。使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索性、有一定的思索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我们要相信学生的生活中积累是厚实的,学生的想象力是不可估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促使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让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充斥课堂中。
2、遵守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中,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问要“量身定做”、提问要“量才而问”。在刚才这节课中,难度较大的问题李老师选择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3、遵守及时评价原则,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就让其“坐下”并立即转入下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学生回答的到底对不对,好不好,教师自己知道。学生回答后,教师一定要对其作出适当的评价。对回答正确而且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大拇指”,应给予必要的甚至放大的赞扬。如在李老师刚才的

Ⅷ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提问能力

小学数学课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提问能力使学生在“提问题”的情境中,形成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学会提问题的方法,使“提问题”的过程真正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我认为。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才能形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为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提问题”的意识
1、要使学生能够勇于提问题,就必须使他们明确“提问题”的意义。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局话说明:是否具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的主要依据之一,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就有了勇于提问题的欲望。
2、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肯定,使学生树立提问的信心,产生乐于提问的情绪体验,另外,教师还可将竞争机制引入学生提问中,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好,或举行辩论会,有效提高问题质量,增强问题乐趣。如:在教完《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一本故事书有57页,小明每天看8页,几天才能看完?看完这道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有的同学说8天才能看完,有的同学说7天才能看完。同时,各组竞争提问,比一比,看哪组问题提得好,这时候同学们纷纷举手,提出了一些既有趣又有价值的问题,如:“看完是什么意思?”“57页这个数字不好,应改一改,可以改吗”“为什么说几天看完,应该是可以看几天,还剩几页?”“虽然7天不能看完,但剩下的1页也不需要1天,为什么还要说8天才能看完?”当然,我们应要求学生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要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尽可能清楚明白地表述问题,使提问切实有助于学生发展.
二、学会提问题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凡事有了解决的门路和程序,办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否则,便事倍功半,甚至会没有结果,帮助学生学会“提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通过观察提问题
通过观察提问题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注意观察的顺序,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敏捷性。例如:出示“乘法口诀表”,让学生观察提问:(1)竖着看,每一行什么数不变,什么数变了,怎么变化?横着看,每一行什么数不变。什么数变了,怎么变化?(2)哪些口诀可用来计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哪些口诀可用来计算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2、 联想问题
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例如: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乘以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否也是这样呢?
3、 比较提问
比较是在思想上将对象和对象的各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征仔细辩别,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考方法。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习惯于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如在教正归一和反归一应用题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等等,都可以用这种办法来提问。
三、养成“提问题”的习惯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有待探索的问题,有些在后面的探索活动中可能会得到解决,但是有些问题可能得不到解决,这就要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提出问题的目的不在于当时都得到解决,而是形成提问题的习惯,有了习惯才能够达到通过提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四、创设问题情境
善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是教师为学生参与学习所应创设的最佳心理环境。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前,我对学生说:“小朋友们,你们认识钱吗?关于钱的知识,你们知道多少?回去多向你们生活周围的人请教请教。下节课我们要学习《人民币》,比比看,看谁是下节课的‘小博士’1”三言两语已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非学不可”的欲望,他们非常积极主动,有的预习课本,有的请教父母。有的向行家咨询。由于学生们掌握了相关资料,底气十足,上课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提出了许多问题,如:“钱是怎样制造出来的?”“造钱的程序麻烦吗?”“为什么会有假钱,而且很难辨认,老师你能教我们怎样辩别人民币吗?”“外国有没有人用人民币?”“人民币能不能拿到外国去用呢?” 大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这也是他们积极探索精神和强烈求知欲望的表现,这时我们教师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迸出火花。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学会提问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养成提问题的习惯,对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价值,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过程中,同时需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将问题联系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兴

Ⅸ 如何精心设计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

一、围绕“重点”设计问题
1、通过“模糊点”设计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有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想混淆的知识,对这些模糊点必须予以澄清。而设计恰当的问题进行提问,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教学“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列表比较一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过模糊点进行设问,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
2、抓“盲点”设计问题。所谓“盲点”是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学生正确思维的问题。盲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盲点。如教学“质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时,当学生明白“质数、合数”的概念后,我提问学生“1”是什么数?部分学生很快回答“1”是质数。这时我设问:“1”除了它本身有没有别的因数?学生很快就判断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就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抠了出来。使学生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3、抓“发散点”设计问题。发散性设问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指对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的方法,思维的方向由一点发散出去,不断扩至各种渠道、各个侧面、各个角度,以求问题的灵活解决。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问题。
1、结合循序渐进的规律设计问题。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辨别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2、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问题
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高深或灵活的问题问优生,优生经过思考回答出来,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思维;基础题、综合题的体温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成绩中等的学生,这样可以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学生,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复习和思考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提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