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预习单设计

小学数学预习单设计

发布时间:2021-03-16 05:07:22

小学数学导学案如何设计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设计方法
一、基本理念。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学生有效学习有赖于教师有效设计。“导学案”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根据学生的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基本教学策略是:“问题式导学,过程式学习”。在操作过程中强调“学的重心前移”、“教的重心前移”、“管理的重心前移”。教学中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化”,使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二、“导学案”设计的特点。
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景,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学习。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了保证,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具有目标明、方法优、易操作、效果好、适用广的特点。
三、“导学案”设计的常规要求。
“导学案”不是简单的照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要求和教材内容,而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设计的常规要求是:
①明确学习目标。
②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③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
④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⑤注意“教学合一”和学生有效学习。
达到上述常规要求,“导学案”的设计要过好两关。一是学生关: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二是教材观: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解决“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与布局,把握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索的问题。
四、“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及设计意图。
“导学案”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设计,体现在关注课堂学习的内外联系,关注不同学科的课堂学习,关注所有学习过程等方面。“导学案”的教学设计,始终围绕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进行全程设计,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常见的环节有:学前准备---探究活动---学习体会---自我检测----应用拓展的基本设计内容。
学前准备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以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为出发点,课前回忆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复习与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技能,观察与本节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生活现象,要解决掉本节课或者本单元本章学习当中最基础的知识,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创设有利于建构本节课内容的情境,为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操作建议:1、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思考重点问题,努力完成学前准备内容和部分探究活动内容。2、教师进行适当辅导,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告诉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3、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记录下来,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4、课上对学前准备中复习铺垫内容通过课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处理或不做处理。
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以分析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课堂上教师不是简单地按知识点顺序进行讲解,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课前准备情况,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
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有了充分准备,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使课堂教学整合成既有学生自学,又有研讨交流的平台,保证课堂教学时间真正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操作建议:1、在探究活动这一环节中,关键要让学生明确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使探究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2、要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3、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4、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围绕提出的问题,发挥小组每一个同学的智慧,要面向全体,避免形成一言堂的格局。切实注重实效,避免流于形式。5、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而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接下来的展示交流作好准备。在参与的过程中,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6、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对于课堂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指导、引领、点拨、讲解。7、教师要对探究活动和结果进行充分估计,尽可能周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应对方案,以保证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8、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9、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知道倾听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在倾听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质疑。10、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引导学生尊重同学解决问题方法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展示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安全环境。11、要引导全体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2、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和评价的甄别、激励作用,要注意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梳理与提升,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答案。
学习体会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以总结、归纳的形式明确新知。设计了一、两个针对性的交流问题,(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收获。主要是学到什么新知识,也包括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感悟。再提出自己的疑惑。师生互动交流,教师应该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进知识的生成过程,加深理解。(2)让学生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检验学习效果,梳理知识的体系,内化新知识。
操作建议:1、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归纳、总结、整理和反思,从而达到系统知识的目的。结合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回(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thread-155226-1-1.html)顾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进行回顾总结。2、重点应该放在整理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3、这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也可以后移。
自我检测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立足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学习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自我检测不是简单的做题,而是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供学生课堂上检测学习效果,突出“学案”的检测反馈功能。
“自我检测”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组成:
①基础知识练习,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
②变式训练,形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③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操作建议:1、要有目的性,要有利于学生巩固重点,突破难点。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2、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3、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4、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5、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检测力求当堂完成、当堂反馈、当堂矫正,坚持做到学习目标的“堂堂清” ,努力提高学习效果的达成度。
应用拓展的教学设计主要意图:立足课内、课外相结合,体现有效学习的过程。课堂学习除关注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外,还要适度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应用拓展”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①提供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拓展研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②在导学案的空白处指导学生进行方法、规律等的记录。
③在学案的最后写出学后记,简要记录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点滴收获。
操作建议:1、应用拓展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应用拓展内容不宜多,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切忌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4、应用拓展内容不能过难,不能超出《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防止使学生丧失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五、“导学案”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学生使用“学案”的要求:
①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前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自行解决“学案”中的“学前准备”部分,初步尝试“探究活动”,学有余力的同学独立进行“自我检测”和“应用拓展”,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三个原则:自觉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②课堂上注意做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
③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
对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①上课前一天,下发本节课的“导学案”,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小班额最好全批),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②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阅读;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③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思维,主要包括: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④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教师要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造表现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
⑤突出一个“导”字。在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注重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兴趣靠培养和激发,有趣且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引,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要指导学法,在课堂中的读、听、思、说、议、做等环节中,让学生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指导学生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能力;要引导思维,“学起于思”。教师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要鼓励创新,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不唯上、不唯书的质疑品质,提高质疑能力,从而锻炼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⑥强化一个“研”字。在实施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的模式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和教材的研究。强化集体备课,注重课堂预设,同时充分注重课堂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重视预设,课堂会杂乱无序,不重视生成,课堂就不会精彩;教师要加强对其他教学方式的研究。要研究如何结合学校和数学学科及自身实际,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嫁接、创新,不断挖掘“以学定教,同案协作”的巨大潜力,构建具有数学学科特色的“以学定教,同案协作”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加强课堂细节的研究。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思、讨论交流,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教研组集中攻关,遵循课前集体备课——课中观察诊断——课后共同反思的课例研究路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促进“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以学定教,同案协作”教学是以实际行动践行有效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把学生的“不等老师教,自己能自学”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设计自己归纳、概括、推理、发现规律,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的学,是一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分析探究---获得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这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能力,同时学习过程与方法也得到优化。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进行的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以及训练、检测大多是独立进行的,其思维活动是连续的,较为深刻的,这种学习活动有利于形成“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有利于增强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预习、自学、自测,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疑难,但学生的自我探究具有了预制、蓄势的功能,一旦课堂讨论涉及相关问题便能迅速引起共鸣,使问题迎刃而解。“导学案”教学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是我们向往追求的“有效学习,甚至是“高效学习!
来自绿色圃中小学教育

Ⅱ 怎样做小学数学预习笔记 求解

预习的方法有很多,下面有几种预习方法:
1.任务落实预习法
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同学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因为同学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同学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同学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同学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2.笔记预习法
开始,可以让同学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同学做摘录笔记,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开始时教师都要抽出一定的课内时间带着同学进行,在要求、步骤、方法、格式上均要给以细致的指导,然后再放手让同学独立预习、做笔记。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科学预习方法。
3.温故知新预习法
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4.尝试练习预习法
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同学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学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同学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5.动手操作预习法
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同学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同学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
6.合作式预习法
同学之间互相切磋、交流,可小组合作分工,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共同完成预习任务。合作式预习培养了同学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了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Ⅲ 小学数学应该如何进行课前预习

应该如何预习呢?低年级的学生识字少,学习习惯差,我们可以领着他们预习。对于一年级学生我是从教会学生读书开始的:第一步学会看目录,了解目录的作用,可以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和很快地找到想看的内容。第二步学会看信息窗,首先看信息窗描述了什么事情,有什么物体,然后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例如在预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年级下册)信息窗1时,我让学生先看信息窗中小朋友都在干什么,然后再找一找一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是连在一起的,可以组成一个数学问题。最后想一想,这个数学问题怎样列式子解决。对于一些实践类、操作类的知识,我们可以让他们提前准备教具,体验过程来进行预习。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分类与比较》时,我安排学生课前和家长一起逛超市,要求学生留意察看商场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还让他们和妈妈一起整顿自己的书包、衣柜,让他们感觉分类的重要性。用学生身边的“情境”涌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知识,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随着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逐渐增强,他们有时不再需要老师领着预习,但是他们往往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数学课本,预习时走马观花,一目十行,难以深入教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新知,也有些学生把导学案或者书后的习题做一遍便认为是大功告成了。他们预习当成了枯燥任务来完成,久而久之会造成他们对学习数学兴趣的减退。在这种情形下,我经常分阶段地、有目的的进行预习方法辅导,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步骤,教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方法。如以“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这几步来预习。并且给他们布置的预习任务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强。同时也可以设计成预习题纲(低年级没有导学案)。

Ⅳ 如何设计数学课前有效预习习题设计

一 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在这一年多来,我校开展了一系列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到“四模块教学”,显示了教育教学要改革的境况和必须改革的决心。不论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还是以“预习展示,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四模块教学”,都抓住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个主旨,逐渐从原来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如何发挥自己自主学习的作用,通过自己认知、探究获得新知识。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让学生有一个好的自学习惯,也就是有一个好的预习效果。所以学生进行自学,也就是课前预习,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下,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课前的预习效果,能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所以对学生预习内容的设计和指导,就变得比较重要了。教师通过预习提纲和导学案等一些形式来指导学生的预习形式,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从而为有一节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保驾护航。
二 课前预习内容的设计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前进行自学,把课堂教学的一些知识或活动进行前置,先让学生经历对新知识初步认识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预习的内容和形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预习效果,帮助学生设计预习内容和预习提纲,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例,阐述如何对预习内容进行设计:
1.学具制作和实践活动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数学很多知识的学习,都需要通过一些直观、形象的学具和动手操作活动来辅助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而这些学具的制作和实践活动都可以放到课前预习内容中,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通过用三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条
涂色来表示 、 、 ,然后观察涂色部分研究得出 =
= 的结论。这一部分放在课前预习中,作为预习的第一任
务,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动手制作长方形纸片,并且进行探究。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对新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2.自主探究,归纳总结
这一部分是在学生预习前由教师设计,教师通过深入研究教材、教学目标,把课上要学习的新知识,通过归纳、凝练、整理,分步骤,由易到难,以问答或填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读课本后,对新知识从整体上进行初步认识,再逐步完成预习提纲上的问答和填空,从而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知识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如“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
学中,问题设计如下:(1)观察 = = , 的分子和分
母同时乘( )就得到 ; 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 )就
得到 。总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 ),分数的大小不
变。(2)观察 = = , 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 ),
就得到 ; 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 ),就得到 。总结: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 ),分数的大小不变。
3.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通过完成以上几个问题,让学生达到初步认识和理解新知识的目的。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初步认识以后,课堂上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从而让学生达到熟练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完成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
三 预习的指导和规范
小学生在最初进行预习学习时,往往是漫无目的,不知道怎样学习课本、怎样预习、遇到问题怎样解决等。在最初实行预习活动时,教师应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指导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内容,观察信息窗,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新知识,提炼信息、发现问题,达到初步理解新知识的目的。
第二,让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导学提示中的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让学生通过自己解决问题、思考问题,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
第三,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检测预习情况。通过适当的练习,可以避免学生的眼高手低,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在预习中存在的漏洞,从而检测自己的预习情况。
在今天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前预习已成了学生学习的一个阶梯,也成了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入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帮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探索。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预习的方法、内容会变得越来越完善,有效预习对学生学习知识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Ⅳ 课前预习怎么设计小学数学

有公式的话,就记录下来,重要的定义要划下来,最好抄一遍加深印象,也可以去买本参考书,里面有详细的剖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Ⅵ 小学数学布置预习作业存在哪些问题

1.布置作业不能带有惩罚性质
调查中,教师布置的作业量,学生十分反感;其次,学生反映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把错的考试卷或错的作业题抄写50次或20次!有的学生胆子小,不得不做,有的胆子大一点的就是不作。结果,教师狠狠批评没有做的学生,师生关系由此而紧张,如此下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作为教师,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效果会好吗?我认为,这样布置作业只有一个结果:学生十分反感你所教的学科。教师不要打着“好心”的旗号认为是为学生的未来着想,而事实却恰恰与之相反:是我们的好心害了学生,学生的未来也被我们给毁了!教师布置作业自己不设计,不思考,不选择,是对学生的摧残!
2.统筹安排控制作业的数量与难度
如果教师争先恐后地增加作业量,学生要完成的作业总量就很难控制了。各科任课教师应该把作业量控制在半小时左右,这样学生每天的作业量就能控制在三小时以内了,还能留出一点儿自行预习、复习的时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各学科教师如果难以把握作业总量,我认为,可以请班主任来沟通、协调,也可以征求学生科代表的意见,每位任课教师把当天要布置的作业告诉班主任或者学生科代表,由班主任汇总,统一布置给学生。或者科任教师与学生科代表讨论,确定作业的数量,这样就能有效地控制各任课教师所布置的作业量了。
3.布置作业要保证质量与效果
在布置作业前,教师应先“做作业”---搜寻作业题,并认真考虑哪些类型的作业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哪些类型的作业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哪些类型的作业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业的布置要由系统性、连贯性,要合符教学与教学目标,作业要求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布置作业并不是教师随便地应付了事,更不是教师随意脱口而出的事情,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只有教师在经过深思熟虑后,筛选出一定数量的题目或者综合某些问题之后布置给学生,以达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作用。
4.布置作业要兼顾个性与共性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所具备的认知基础、情感准备、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是各不相同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样的内容时,学习速度以及掌握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所需要的帮助都是不同的。既然学生的差异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也应该是多层次的、有弹性的,不可能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作业。当然,教师布置作业首先要立足于大多数学生的总体学习水平,但是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当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在设计、布置作业时尽可能地做到有梯度、有区分度,也就是要份层次,对学生的不同状况提出不同的要求。
总之,教师要考虑,布置作业是为了达到巩固已学、培养习惯、掌握方法、激发兴趣、发现不足的目的。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预习单表格怎么做

打开word文档,建立表格

Ⅷ 如何布置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预习作业

预习,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赋予新的内涵。它作为课堂教学前一种学习个体独立自主的探索性学习,不仅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预习作业的设计上,不仅仅关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更应从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发展上考虑,使得预习不仅仅为教师的教服务,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那应如何设计预习作业呢?怎样的预习作业才是有效的呢?笔者认为: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应切合学生的见闻、理解、情感、思维;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预习中去。虽说每一课的作业都有所不同,但在设计过程中,笔者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进行分类设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概念课的预习作业设计——追根溯源,把握本质
数学概念往往比较抽象,为此“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来历,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是我们教学概念课的追求。当新概念和旧概念联系比较紧密时,在预习时,可以通过对旧概念的复习、引申、推导,得出新的概念;当新概念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回顾生活中的物体引出概念。所以在设计概念课的“预习作业”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概念是怎么来的?”“概念表示什么意义?”“它与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让这些问题在学生预习中起到导向性作用,让学生提前进行思考,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第二天教学研究过程提供更多的研究素材,让学生有更多的内容可以交流,值得交流,以此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以《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为例,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余数的产生,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针对这两个重点,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匆匆忙忙地通过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来突破重点。但在此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能合上老师的节拍,但势必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来得及摆好、理解就已进入下一环节,对这一部分学生老师设计的探究活动都是流于形式而没有实效的。为此,笔者在课前设计了这样一组预习作业:
请同学们准备20~30个圆片(或糖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一分,摆一摆,并记录下来,并请同学们尝试用一个算式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总个数

分成几组

每组的
个数

余下的数

在完成这个预习作业过程中,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余数的产生过程,并且通过操作进一步明确了有余数除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很自然的把对除法的理解迁移到了有余数除法的理解,理解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意义。同时课堂上,笔者先交流并展示了几位学生的预习作业,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作业及展示的情况,进一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让概念的理解、内化不再成为一种说教,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切的体验与理解,而且交流、体验的都是学生自己的素材,不仅丰富了课堂学习的资源,更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计算课的预习作业设计——尝试体验,算法多样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和验算”。这就要求在计算教学中要不断丰富计算内涵,使运算更有意义,要让学生明白用几种方法探索计算结果比简单获取一种计算方法更为重要。为此,“让学生自主经历计算的过程,掌握计算的方法”是计算课的精华所在。为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刻,我们在设计计算课的预习作业时,注重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多样化,可以设计一些计算的基础题,让90%的学生可以根据自主学习能独立解决这些题,也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拓展题,让一部分优生自主学习后能自主“消化”,体现“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正因为有了预习,有了更多思考的时间,才会使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更多创新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如在上《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为此,笔者设计了两个层次的预习。
1.先口算,再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13×2= 24×2= 32×3=
笔者的意图不仅是为了回顾旧知,理解算理,更是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知识铺垫。
2.请用多种方法尝试计算,如果你不会,请先认真看看书本第63页的内容,再自己做一做
23×12 31×21
这里不用例题,直接出示计算题,主要为了体现本课的教学重点。看书主要针对中下学生,指导他们预习的方法,体验预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到第二天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交流汇报你的算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同学们在经历计算过程后再进行交流,使交流更具实效性,因为他们中的每一位都经历过,思考过。在聆听他人的发言,听到和自己一样的方法时就激动不已,在听到和自己不一样的方法时兴奋,多想把自己不同的方法马上说给同学听,这无疑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课前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效率。
三、解决问题的预习作业设计——自主探究,理解数量
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中的核心,学生理解了数量关系后解决就比较简单,但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点,因此,在“解决问题”的预习作业时,可以设计一些相关解决问题的练习,并要求学生说说思考过程,让他对其中的数量关系有一个初步的感悟与理解,从而直接为第二天的课堂教学服务。
如在《植树问题》一课教学前,笔者设计这样一组预习作业:在一条长10厘米的线段上,每隔2厘米画一个圆,你有几种不同的画法?画一画,填一填:

画法
圆的个数
分成了几段
我发现了什么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请学生先交流自己动手画的结果,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许多同学都有了自己的见解,“我发现两端都画圆的时候,圆的个数=段数+1”“我发现只在一端画圆的时候,圆的个数=段数”“我发现两端都不画圆的时候,圆的个数=段数-1”“我发现10÷2=5段,而不是5个圆”……看来,学生在经历了自己动手的实践经验后,已对圆的个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初步感悟。此时,再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帮助学生建立预习作业与例1之间的联系,找出棵树、段数之间的关系,那么对学生来说这个植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预习作业的设计我们可以根据每天学习内容的不同而进行调整,提出不同的要求。但不管哪种类型的作业,我们都要注意做到“三性”:
一是设计的作业要有服务性
预习作业的设计是为第二天的课堂教学服务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任务,充分考虑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使作业走在课堂教学的前面,能促进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且有了相关的预习作业后,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设计流程,使作业与教学设计相辅相成,收到实效。
二是设计的作业要有适度性
设计作业首先考虑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心理和学习水平。由于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不同,不同班级的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认知方式肯定有一定的差异甚至差异很大,设计作业时一定根据“班情”来设计作业,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且针对班上不同程度的学生也可以作出适当的调整,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三是设计的作业要有挑战性
设计的作业难易要适中,找准新旧知识认知的联结点,促进知识的正迁移。设计作业时要增加一定的难度,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即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探索,推动和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
通过一年多预习作业的尝试、实践与研究,深深感受到通过设计合理的预习作业,真正拓宽了学习探究空间,改善了回家作业形式。一方面,通过预习,我们可以让部分探究活动放在课前,从而腾出时间来交流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从而达到探究内化两不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预习作业是在课前,每位孩子都有足够思考的时间,尤其是那些学困生,在课前初步了解新知,从而渐渐提高他在课堂上的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从而缩小了与学优生们的差距,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当然,本文主要针对概念课、计算课、解决问题课这三类课型进行了预习作业的设计,那其余课(如统计课、综合实践课等)的预习作业又该如何设计?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预习后的课又该如何组织?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Ⅸ 小学数学预习作业设计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必要性
预习是学习的开始,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预习充分、合理、有效,不仅有利于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必然促使教师更加深入地去解读教材,预设课堂。学生的预习与教师的预设相互交融的时候,是课堂最具生命力的时候。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创造的快感。
预习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课程实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都知道,有效的学习一般包括课前预习、课内学习,课后巩固,三者缺一不可。而课前预习的作用就在于使每个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个整体把握,对学习困难有个心理准备。预习内容是所学新知识的基础与先导,所学知识是预习的延伸与发展。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更加熟悉、掌握一些已有知
识,并对新的知识完成在“知识树”上的架构,为学生有效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也就是说,预习在数学学习中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二、培养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策略
“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预习,才能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才能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会预习,并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有效目标设定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布置预习就是一句话:“今天回家预习某某页,某某内容。”学生往往无所适从,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反而会养成学生做事盲目、草率的坏习惯。我们的学生千差万别,他们的接受、理解、感悟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告诉我们:预习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量从学生实际出发,起点要低,要循序渐进地设立恰当的预习目标。首先,预习作业的布置不能机械单一;其次,预习作业布置不能简单随意,要有针对性;最后,还要注意不能一刀切,缺乏层次。也就是说,我们要尽量制定些学生稍做努力就能完成的目标,让他们比较乐于完成预习作业。 (二)指导预习方法
合理地选择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指导预习要因材而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预习的方法也不相同。如:概念型教材重点采用阅读理解法预习,计算内容重点采用尝试练习法预习,而几何内容则适合采用实验操作法预习……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预习数学,一般以某一种(或几种)学习方法为主,辅以其它。这样的预习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独特理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以下四步进行:

1、通读内容,圈画要点,了解大概内容。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例如在预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找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一边看书,一边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有哪些特征,并在书上圈画出来。

2、细读例题,初步理解,“消化”重点知识。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初步完成预习文稿,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如何指导学生怎样“消化”呢?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列举事例,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自己学会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帮助形象理解概念。例如对“约数和倍数”的理解,课本上只有一句话:“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就a叫做b的倍数,就b叫做a的约数。”学生就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6能被2整除,6就是2的倍数,2就是6的约数;15能被5整除,10就是5的倍数,5就是10的约数等。表面上看,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上学生是在用具体的例子理解概念,当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会有质的飞跃。 (2)动手实践,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长方体和在正方体的认识》中对“面”、“棱”、“顶点”的预习,我指导学生在身边找一些长方体的物体,像火柴盒、魔方、药盒、数学课本等。让学生动手去摸一摸这些长方体物体的面、棱、顶点的数量。又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中对体积公式的推导,课本中有较为明确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自摆一摆、算一算、想

Ⅹ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

一、来 设计好作业的内自容
1、设计趣味性作业
2、设计实践性作业
二、 设计好作业的数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并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布置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作业。
另外留作业时,在课前、课中、课后也要注意数量。课前留的作业题目不宜过多。课中的训练主要在新课中出现多个知识点时,为对刚刚学的知识点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而进行的练习,此处也不宜过多。课后的练习的容量可以稍大一些,但是也要依据学生的情况而定,不易做大量机械重复性的作业。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预习单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