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怎样分层更有效
以下谈谈我复在小学语制文教学实践中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教学效果:一。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分开几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首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分层:A层:语文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B层:语文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C层:语文基础中下,思维能力一般,或思维能力较好或学习品质不够好。D层:语文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或中下。当然,这样将学生进行分层我是不告诉学生的,只要自己心中有数,教学有针对性就行了。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语文基础要更扎实,语言思维能力要更强,成为语文尖子。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和开小灶。要求他们除完成课本习题外,尽量多看些课外书,鼓励他们提语文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⑵ 小学数学怎样分层教学
如何进行 小学 数学分层教学
分层次教学,能真正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它独有的作用,激发各个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增强后进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今天, 我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内容弹性化
在实际教学中,总存在着一些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的优等生,也存在一些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困生,还有大多数学习能力与基础知识一般的中等生。这三种学生在学习上是不同步的。而我们的数学教学,教师总是统一要求,让学生”齐步走”。这样做往往只能面向中间而无暇顾及两头。这种教学上的”一刀切”造成了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局面。
打破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是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弹性”处理。即对学困生,课本上的选学内容、选作题和思考题一概不要求他们学习,而只学习最基本的内容,确保”吃得了”、”能消化”,力争达到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对于优等生则要在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知识面,加大知识的难度,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思维能力。现行小学数学课本编入的选学内容,选做题和思考题,就是为优等生提供的学习内容,应充分利用。如果优等生仍学有余力,则可再加大难度,可设计一些开放性与实践性习题、或者设计难度较大智力题 。让优等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教学要求多样化
在课堂上,学生进行练习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学困生反应迟钝,解题速度慢,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把题做完。而优等生则反应灵敏,解题速度快, 完成之后无事可干,浪费了不少学习时间。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实际,对学困生只提出一般要求,用一种基本的方法解答可以了,只要求完成必做题。而对于优等生则要求能用多种方法解答的,尽量要用多种方法,还要求找出最佳方法。
另外,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让全体学生操作学具。其实学生操作学具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学习起点低,理解能力差的学困生,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有难度,借助操作学具来帮助理解确有必要;而理解能力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不是很困难甚至已经理解的优等生,就没有操作学具的必要,可让其在想象中思考得出结果,思考解题思路与方法,寻找不同解决方法,这样更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其思维能力。
数学分层教学一
一、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例如,在教“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时,应要求A组学生牢记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要求B组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问题,要求C组学生会推导公式,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问题。
二、课堂教学层次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此外还要安排好教学节奏,做到精讲多练,消除“满堂灌”,消除拖泥带水的成份,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多练。
三、布置作业层次化
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A组学生吃不消,C组学生吃不饱。为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布置作业要精心安排,一般学生在20至30分钟内完成。
数学分层教学二
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时学习的主体、认知的主题、发展的主体。也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自致其知,自己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根本改变教学中单纯由教师灌输知识、越俎代庖的教法。
教师为主导。教师为主导,就是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规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的作用和活动方式主要是“导”。导,指引导、指导、辅导、因势利导,也就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思想流程、学习心理,正确地引导学生由未知达到已知的彼岸。
教材为主源。教材为主源,就是教材应该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源,教学不能超纲离本。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工具,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材料,也是考核教学的主要依据。在戏剧界有“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说法,类似地对于教学而言有“课本课本,教学之本”的说法,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绝不允许脱离教本。
训练为主线。训练为主线,这是教学过程中确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后的必然归宿。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必须把训练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基本线索——学生的知识在训练中发展。“学生为主体”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基点,“教师为主导”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而“主体”和“主导”的关系有辩证地统一在一个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之中。
数学分层教学三
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 如:在给学生辅导“鸡兔同笼”问题时,当讲到“鸡兔共有16头,4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时,忽然听到有个同学在小声嘀咕着:“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斩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我听了开始一楞,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44只脚就少了一半即22只脚。这2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只)。”
“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可见,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奠定心理基础。学生通过这样的应用题的解决,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方法,更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的合作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但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做到哪些需要探究,哪些不需要探究,哪些学生不能单独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
如在讲授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想办法自己得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仅过了大约十多分钟的摆面积单位,测量,计算等活动,发现了规律,得出了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的过程中,构建了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在交流中相互启迪,互相补充,诱发新的潜能。
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分层次
不同的人在数学抄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数学教学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围绕我校正在研究的《小学数学学科分层练习的设计及实施》这一课题,按照"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培优辅差"的原则,探求一种分层分类教学的授课模式。
⑷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体现分层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进入课程改革时代,数学新课标提出:“教师的教学必须从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个性差异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既要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我们学校地处陕西最北端偏僻小城镇,学生大都是进城务工子女,学生家长的自身素质相对低,对学生发展影响是千差万别;主要是学生的性格、气质、知识和智力的发展水平又有着个体差异;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性和积极性不一样;加之班额偏大。而陈旧的教学模式已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如果继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的现象,磨灭了学生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学校为解决这一矛盾已经在语文学科中进行了全校范围课题研究---《大班额下的因材施教》,延安市教科研中心已申报成功;高段数学组研究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研究》的市级课题,马上就结题了。所以,我根据高段学生已有自主学习能力,尝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分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⑸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行"分层"才是合适的呢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来引出所学内容
从简单地概念教起,并学会分辨
多做一些题后,传授或引导适当技巧
能力拓展
⑹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地分层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为班级学生数学水平参差不齐造成统一授课的效率低而无可奈何。本文重在阐述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科学地分层并实施分层授课、分层练习、分层辅导,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应有的数学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充分地发展。 分层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因为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对相同的学习内容,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的情况,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分层施教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学生分层:我发现,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对于全班约1/4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他们根本不屑于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又有约1/4的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自学掌握新知识;还有约1/4的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老师适当的点拔或同学间的相互帮助,也能顺利掌握新知识;最多只有约1/4的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存在一定困难,这部分学生,我们暂且称之为“学困生”。鉴于以上发现,我根据全班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兴趣、智力诸方面的情况,把学生分成四个层次,数学课前,每个层面的学生带好数学书、作业本、文具等学习用品分坐到各自的学习小组。当然,也不是每节课都如此,如不需要分层施教的则提前通知学生仍按自然座位坐。
2、分层授课:备课时,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我会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制定不同的学习目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一般情况下,分层授课时,前十五分钟让一、二学习小组学生自学新授内容十五分钟,完成课本上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中相应的习题,完成后,同桌小声交流并相互批改练习;同时,教师给三、四学习小组的同学教学新课。接下来用十分钟给三、四学习小组的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则用这个时间听取一、二学习小组学生质疑并通过提问了解他们自学的情况。最后十五分钟,教师则给一、二学习小组的学生分别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难易不同的练习题;教师则检查三、四学习小组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以相应的辅导,再给第三学习小组的学生布置一定的习题,教师则给第四学习小组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并完成简单的练习。每个周末,每个学生在课后作业本上对本周数学方面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非常简短的书面小结,或小结自己的学习态度、取得的成绩,或介绍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方法、情感体验,或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或对教师提出教学方面的建议、要求。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书面解答学生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书面的交流、沟通,加强师生间的了解和理解,并通过采纳学生合理化的建议,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每个月初,教师根据学生上月的学习表现,重新调整学生的组次,以激励学习态度好,进步明显的学生和警醒自觉程度低、学习退步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得到提高,得到别人的认可。
3、分层练习:
⑺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实行分层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因为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对相同的学习内容,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正在实施的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学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适宜的条件。新课程提出的课程目标不是固定的,它允许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把原来统一的教学内容变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要求,并为达成目标而积极主动的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从充分欣赏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出发,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分层次有效递进,让每个学生学会基本知识,全面提高素质。
一、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
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知识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延展性的特点,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让各层次的学生愉快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精心设计,让各层次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精心设计来帮助学生尽快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例如:游乐场的门票原来每张30元,“六一”期间八折优惠,购买一张门票能省多少元?教学中,首先弄清打八折是什么意思,把什么看做单位“1”,接着让学生思考,这道题应怎样解答?当学生回答第一种解法后,再问:“还可怎样列式解答?”引导学生先求出节省的百分率,再求节省了多少钱?这样精心设问,有的放矢,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快理解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组织讨论,让各层学生各抒己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互助交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学生对新知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针对教学的疑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组织大家交流展示,让各层次的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优秀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知识更有条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受到群体教育的影响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分层实施练习,让各层次学生在练习中体验主动参与的乐趣。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学习质量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而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必须重视课堂练习,如果用划一的练习题去要求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要么使学生“吃不饱”,要么使学生“吃不了”,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实际,布置基本题和思考题。在分层施练的同时,也可精心设计多练题,来弥补各层次学生练习的时间差,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五、分层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进步的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成效的一个基准,这是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层次达标学生给予表扬,让有进步的学生及时递进到高一层次,鼓励学生向高层次努力。让所有学生保持良好的上进心态,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递进,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在探索中获取成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参与学习过程,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的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尊重,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⑻ 小学数学教师要如何分层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为班级学生数学水平参差不齐造成统一授课的效率低而无可奈何。本文重在阐述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科学地分层并实施分层授课、分层练习、分层辅导,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应有的数学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充分地发展。 分层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因为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对相同的学习内容,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的情况,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分层施教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学生分层:我发现,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对于全班约1/4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他们根本不屑于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又有约1/4的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自学掌握新知识;还有约1/4的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老师适当的点拔或同学间的相互帮助,也能顺利掌握新知识;最多只有约1/4的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存在一定困难,这部分学生,我们暂且称之为“学困生”。鉴于以上发现,我根据全班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兴趣、智力诸方面的情况,把学生分成四个层次,数学课前,每个层面的学生带好数学书、作业本、文具等学习用品分坐到各自的学习小组。当然,也不是每节课都如此,如不需要分层施教的则提前通知学生仍按自然座位坐。
2、分层授课:备课时,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我会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制定不同的学习目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一般情况下,分层授课时,前十五分钟让一、二学习小组学生自学新授内容十五分钟,完成课本上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中相应的习题,完成后,同桌小声交流并相互批改练习;同时,教师给三、四学习小组的同学教学新课。接下来用十分钟给三、四学习小组的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则用这个时间听取一、二学习小组学生质疑并通过提问了解他们自学的情况。最后十五分钟,教师则给一、二学习小组的学生分别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难易不同的练习题;教师则检查三、四学习小组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以相应的辅导,再给第三学习小组的学生布置一定的习题,教师则给第四学习小组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并完成简单的练习。每个周末,每个学生在课后作业本上对本周数学方面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非常简短的书面小结,或小结自己的学习态度、取得的成绩,或介绍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方法、情感体验,或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或对教师提出教学方面的建议、要求。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书面解答学生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书面的交流、沟通,加强师生间的了解和理解,并通过采纳学生合理化的建议,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每个月初,教师根据学生上月的学习表现,重新调整学生的组次,以激励学习态度好,进步明显的学生和警醒自觉程度低、学习退步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得到提高,得到别人的认可。
3、分层练习: 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多,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很大,学困生”的人数相对很多。所以,课堂上教师一般都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学困生”身上,而忽视了大部分“学优生”和“中等生;,使他们在“倍受冷落”和“简单乏味”的数学学习中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发展的良机。为此,除了每天统一布置课后练习外,在同学们的建议下,我班开辟了一个新栏目:“挑战加分题”,重点提高中等以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知识水平和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a、每天由教师出(或学生推荐,教师选定)1~3道较难或趣味性较强的题目,分层辅导: 课堂教学中,在不采用分组学习的情况下,我发现同样的学习内容,第一、二层次的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于是课上, 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完成学习任务后,便无所事事、东张西望,甚至随便讲话,影响课堂纪律;第三层次的学生是“稍点就通”,而第四层次的学生所需的时间往往是第一、二层次学生的几倍,他们时常苦思瞑想仍不得其解。这样,“学优生”们感觉不到学习的压力,白白浪费了课堂上的大好时光,而由于班级人数多,“学困生”也多,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根本无暇一一顾及,问题往往因得不到及时解决而积少成多。于是,我产生了让“学优生”当“助教”帮我辅导“学困生”的想法。 主要做法是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双向选择“助教”和“学生”(也可由教师指定),数学课上,和“学生”同坐一桌,一般情况下,由“助教”完成学习任务后负责检查、辅导其“学生”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说解题思路(当然这种助学行动也可以延伸至课后)。为了增强“助教”的责任感,体现其“助教”的价值,开学初要给“学困生订成绩指标,学期末时,如达到指标,“助教”和“学生”共同受奖(“学生”为“学习进步奖”助教为“优秀助教奖”)。这个活动的开展,给“学优生”搭建了发挥长处,展示才能的平台,后进生亦从中受益,不仅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而且从小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由于多种原因,我班原
⑼ 小学数学怎样进行分层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从充分欣赏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出发,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分层次有效递进,让每个学生学会基本知识,全面提高素质。
一、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
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知识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延展性的特点,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让各层次的学生愉快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精心设计,让各层次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精心设计来帮助学生尽快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例如:游乐场的门票原来每张30元,“六一”期间八折优惠,购买一张门票能省多少元?教学中,首先弄清打八折是什么意思,把什么看做单位“1”,接着让学生思考,这道题应怎样解答?当学生回答第一种解法后,再问:“还可怎样列式解答?”引导学生先求出节省的百分率,再求节省了多少钱?这样精心设问,有的放矢,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快理解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组织讨论,让各层学生各抒己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互助交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学生对新知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针对教学的疑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组织大家交流展示,让各层次的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优秀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知识更有条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受到群体教育的影响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分层实施练习,让各层次学生在练习中体验主动参与的乐趣。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学习质量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而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必须重视课堂练习,如果用划一的练习题去要求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要么使学生“吃不饱”,要么使学生“吃不了”,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实际,布置基本题和思考题。在分层施练的同时,也可精心设计多练题,来弥补各层次学生练习的时间差,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五、分层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进步的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成效的一个基准,这是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层次达标学生给予表扬,让有进步的学生及时递进到高一层次,鼓励学生向高层次努力。让所有学生保持良好的上进心态,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递进,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在探索中获取成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参与学习过程,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的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尊重,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