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学期的内容有哪些
1 测量 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3 四边形 4 有余数的除法 5 时、分、秒 6 多位数乘一位数 7 分数的初步认识 8 可能性 9 数学广角 掷一掷 10 总复习 后记
㈡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实验教材仍然根据计算教学的基本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标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标(复杂性和熟练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减少了教学的课时数和例题数。笔算加减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23课时减少为9课时,例题也从5个减少为2个;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减少为13课时,例题也从9个减少为7个。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
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本册实验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拾级而上”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而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算法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计算法则”,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所以,应该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本册实验教材的计算教学部分,仍然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注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计算,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所以,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册实验教材中大多数计算教学的例题都展示了笔算和估算两种算法。这样的安排,既适时地教学了估算,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本册实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
得对知识的理解。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安排另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是加强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人们对一个量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根据《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因此,无论在“测量”一章还是在“四边形”一章,实验教材都安排了有关估测长度的内容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
㈢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
小教练--------统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5—80页 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3、在探索求平均数方法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准备:条形统计图、直尺等。 预习设计:(见学案)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你们都了解关于篮球比赛的什么知识?其实在解决篮球比赛中的一些问题要用到很多数学知识。二、探索新知1、(展示课本信息窗中的情景图。)谈话:看,蓝队和红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现在,比赛已经进行了36分钟,现在场上的比分是36:37,蓝队稍为落后。篮队还有7号和8号两名替补队员,换谁上场呢?根据什么?学生会说出很多理由。师归纳:替换队员的主要任务是得分,所以我们应该主要从得分能力方面来考虑,对吗?以下是这两名替补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展示得分统计表) 通过检查预习, 了解到学生对 篮球赛的知识。 掌握比较多,课 上不再单独介 绍。 2、谈话:根据这些得分情况,请你动脑想办法比较出谁的得分能力高?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再在小组中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有:(1) 换8号队员上场,因为8号队员在小组赛中一共得了40分,7号队员在小组赛中才得了33分,8号队员得分多,所以应该换8号队员上场。(2) 因为两名队员上场次数不一样,用总分不公平应该比较平均得分。师生共同辩论各种方法的优劣。引导学生体会到算平均得分是最合理的一种方法。3、谈话:怎样算他们的平均得分?谈话: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到台前展示一下?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1)我们可以用小木块代替分数,一个木块代替1分,把几个同学手中的木块合起来分一分;还可以用画圆圈的方法分一分等。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材料进行初步探究。可以设想的方法有:一是可以用圆片、立体木块等材料进行探究;二是可以用画圆圈、画三角等符号进行探究。汇报交流。
3中的(1)、(2)、(3)小题 让学生任选一 项或两项完成 即可。 (2)把上面的图引导学生制成条形统计图,在统计图上进行移多补少。(3)把两人在小组赛中的得分合起来,再用参加的场次去除。引导学生理解在统计图上移多补少法和计算的方法。4、讨论:10分是8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11分是7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白10分和11分不是8号队员和7号队员在哪一场比赛中的得分而是反映他们在所有比赛中的整体得分情况。谈话:现在你们认为应该换谁上场?三、限时作业1、课本77页自主练习第1题:移一移,使它们同样高。2、课本78页自主练习第3题:哪个小组成绩好一些?3、小明身高125厘米,如果他跌进一个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水塘里会有危险吗?请运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分析一下。四、课堂总结: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板书设计: 小教练--------统计 7号:9﹢11﹢13=33 (分) 33÷3=11(分) 8号:7﹢13﹢12﹢8=40(分) 40÷4=11(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通过做限时作业,可 以看出学生对平 均数已掌握,但 不够熟练。还应加 强练习。 课后反思:1.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实践中,如能努力拓展学生们认识数学的空间,重视他们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课堂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的。2、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活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这样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实现了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2、让学生自主复习学过的统计知识。 一、精彩链接1、摆小方块:用小方块摆出:12、8、7、6等,让不同摆法的同学互相说说哪样摆最直观?2、用你喜欢的图形画出以上数字。 读懂信息图,了解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图义。 二、整理信息1、仔细观察情境图,把图义说给同学听。2、了解有关篮球赛的知识,进一步理解情境图。3、初步猜想派谁上场合适?1、学会平均数的计算2、在经历探究的过程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抽象,并体验解决问题多样性的过程。 三、探究在线动手操作:1、用小方块摆出7号、8号的得分情况(或用圆圈画一画)。 2、制出条形统计图。 3、算一算:7号: 8号: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拓展练习课本77页自主练习第1题:移一移,使它们同样高。 2、课本78页自主练习第3题:哪个小组成绩好一些? 3、小明身高125厘米,如果他跌进一个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水塘里会有危险吗?请运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分析一下。
㈣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学期工作计划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实验教材仍然根据计算教学的基本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标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标(复杂性和熟练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减少了教学的课时数和例题数.笔算加减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23课时减少为9课时,例题也从5个减少为2个;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减少为13课时,例题也从9个减少为7个.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
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本册实验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拾级而上”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而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算法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计算法则”,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所以,应该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本册实验教材的计算教学部分,仍然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注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计算,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所以,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册实验教材中大多数计算教学的例题都展示了笔算和估算两种算法.这样的安排,既适时地教学了估算,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本册实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
得对知识的理解.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安排另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是加强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人们对一个量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根据《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因此,无论在“测量”一章还是在“四边形”一章,实验教材都安排了有关估测长度的内容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
㈤ 人教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上公开课上哪一节比较好最好有资料
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
㈥ 小学三年级有哪些课程
小学三年级有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科学、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体育、内音乐容、美术。
语文:语文能力是学习及建构知识的根底,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语文的基本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数学:培养学生数学的逻辑推理能力。
音乐:学习音乐,以提高学生艺术气质。
美术:初步让学生体验美术,主要制作手工、画、折纸等艺术作品。
电脑:让学生初步认识电脑操作,以求跟上时代脚步。
(6)小学数学3年级上学期课程扩展阅读:
我国与其他国家小学教育的差别
1、美国:每天都会上的课除了语言艺术,数学,科学,社会学,还有一门是体育课,这门孩子们最爱的体育课每天都上四十分钟。每周还有一次美术课,音乐课,电脑课,两次第二外语西班语课。
2、英国:英国的小学课程表包含看了“玩”“游戏”“吃零食”英国学校没有专门的德育课程,德育实施的主渠道是各科教学。
3、韩国:其中的“裁量”课是一门综合了音乐、美术、劳技等内容的课程,比较强调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意,内容五花八门,包括电影欣赏、医学保健、折纸艺术、球类运动等。
㈦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学习哪些内容
一、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 法笔算, 倍的认识, 多位数乘一位数, 分数的初步认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 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数学广角—集合(重叠问题)和数学实践 活动(数字编码)等。
二、具体说明: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正确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 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 10) ,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 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 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4、会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 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 1 毫米、1 分米和 1 千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分米=10 厘米、 1 千米=1000 米;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知道 1 吨=1000 千克,会进 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 时间观念,知道 1 分=60 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理解“倍”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 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7.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 会集合思维,逐步形成空间的观念。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 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 分数的必要性。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 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 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 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 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 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 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 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