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数学教研活动
在农村小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形象,学校年纪大的教师比较多,有一部分是代转公课的老师,再加上一些骨干老师都陆续调到城区学校去了,使得农村小学师资相对薄弱。许多教师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教师,随着现在课改不断推进深入,现代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加上农村学校资金,条件有限他们缺少进修学习的机会,面对现在的教学工作感到力不从心,面对现代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面对一些由现实生活而产生,灵活难度较大的数学问题不知如何教学。类似这种情况的数学老师我们学校就有两个,是刘老师和曹老师分别上二年级数学和六年级数学,他们备课比别人仔细,课时比别人多。但每次大考下来成绩都较人落后。每次看完成绩后就会唉声叹气的说:“年轻,没经验“老咯,不中用咯”。面对这样的情况,怎样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更高效呢?扎实有效的开展数学教研活动。我个人认为“农村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理念引领塑能力,提升素质正能量。
1、多读理论书籍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
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曾说:“你再忙,也要留给自己一定空间多读一本书”。而 “读一本好书,就是给世界做了一件美丽的事。”教师要博览群书,以读书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内涵,只有自己拥有一碗水,才能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要潜心阅读教育理论专著,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武装自己,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创新教学方法。根据教育教学需求重点突出必读的教育理论专著,如:刘良华的《教师专业成长》,吕炳君的《有效教学,和谐课堂》,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等;倡导和鼓励教师读书,学校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教师读书心得交流、读书征文演讲比赛、读书汇报会、读书沙龙活动等,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论文征集评选活动,积极撰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只有多读书,多学习,不断更新自己思想认识,才能把我们的学生教好。
2、“走出去,请进来”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新课标的实施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新一轮课程改革又给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挑战。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机遇和挑战中成长起来就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专家引领,成就教师的专业成长。近年来我校始终把“让年轻教师走出去,再把名师专家请进来”作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积极派遣教师观摩数学优质课、教育局组织举办的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教坛新秀老课新上课堂展示。 “走出去,请进来”使我校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了新的认识,更新了教育观念,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方向,同时使我校教师特别是一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通过她们的带动,我校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快速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1)教师精神层面的用情、课堂上的用心、教研上的用新。
首先,全体数学教师能够自制数学课件熟练地利用多媒体平台驾驭课堂教学,做到事倍功半提高上课的效率;其次,我校实行推门听课,中途时间教师可随意走进教室听课,刚开始大部分老师都手忙脚乱带有排斥感,经过几次数学课专题教研交流大家的想法打开教师心结。现在上课不管何时何地老师们自信淡定,更希望同事们来参与、多交流、共分享。再次,数学教师的公开课、常态课教学质量提升很快,课堂开放了、课堂精彩了、山里的孩子活跃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真正体现了。
(2)教育教学成果多点开花,取得跨越式的进步。
近年来,数学教学成绩快速提升。2010年之前,我校毕业班数学抽检成绩处于全区下游水平;2010—2012年间,我校毕业班数学抽检成绩处于全区第一集团;2012—2013年间,我校毕业班数学抽检成绩处于全区前五。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开展课题研究,2010年11月,区数学优质课比赛,曹瑞玲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荣获区二等奖;2012年11月,区数学优质课比赛,刘娟老师执教的《组合图形面积》荣获区二等奖;2013年11月,区数学说课比赛,刘娟老师说课课题《百分数的认识》,荣获区二等奖。2014年5月,杜丽琴老师撰写的论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策略》,荣获区二等奖。2014年4月申报的数学课题《农村小学教研制度建设与管理机制研究》现已立项,正有条不紊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二、加大校本培训力度,打造优质数学团队。
校本培训是继续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制定严格规章制度,确保人人参与,讲究培训质量,就一定能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数学教师队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积极推进校本教研。把年级组、和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组织。在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研究方式、学习研究时间等方面予以落实。
2、继续开展个人课堂教学的反思。提倡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必须就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措施进行反思,写出书面报告。
3、加大听课、评课力度,建立评课诊断性意见的制度。听课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最便利的有效方法,通过听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同时也能找出自己的不足;通过评课更能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 加强数学课堂实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们上课的情况无非有两种不同的场面:其一,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投入,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教与学都达到预期效果;其二,则是另一种场面,教师枯燥乏味地讲解,学生机械重复地做题,呆板的教法,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一堂课下来老师学生都辛苦,教与学都达不到预期目标。这是为什么呢?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为什么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同呢?上好一堂数学课.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作向导。最重要的就是数学的精神 、思想和方法.而数学知识是第二位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切实认真组织教师开展了校内教研工作,每周安排一名教师上教研课,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必须依据教学设计有效地监控教学进程,维持、反馈、调整教学行为。教师对教学的监控能力越灵活,教育机智掌握越好,就越能提供给学生最佳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成功的机会,教学效率就越高。所以,我们组织教师看优秀的教学录像,听取点评;教研组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监控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首先,我们采取当堂会诊的方法,在听完一堂教研课以后,当即组织评课,请听课教师就开课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维护学生学习热情,调控全班学习氛围,表扬鼓励学生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还可以邀请几位学生一起参加评课,从学生的角度,针对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情感调控发表意见,帮助教师发现不足。其次,我们让每位老师定期收集自己或他人关于如何维护和谐热烈学习氛围方面的课堂实例,共同进行学习优点,改进不足。
四、注重对年轻教师的栽培。
年轻教师有活力,年轻教师有空间,年轻教师更需要我们关爱。学校的教研活动应当积极培养青年教师,以老带新,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大胆创新。帮助青年教师扎实练好教学基本功,例如:不提供教案及教学用书进行第一次备课,然后由数学组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进行第二次备课。为年轻教师搭建平台,组织他们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有关数学比赛活动,例如撰写优秀论文、优秀案例、优秀教学反思、优秀说课稿等等,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成长。
五、运用校园网络,搭建教师交流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研已成为新时期教研的一个新的阵地。学校教研工作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校园网资源共享打破时空界限,提高教师利用网络获取前沿教科研信息和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交流平台,探索网络教研新模式,加强教师的互助协作与交流互动。进一步加大网络教研力度,让信息时代的便捷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㈡ 什么是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内的是提高教师的容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此外,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综和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
教学特征
1、 立足于工作岗位是教师校本培训的显著特征;
2、 针对性是校本培训的生命;
3、 校本培训是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
培训内容
培训课程建构一般分为五大模块:
(1)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修养
(2)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名家教学风格
(3)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
(4)现代教育技术
(5)学科最新的基本理论及教改信息。
㈢ 备好课专题考核答案小学数学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6~61页。
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
3、引导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感受现实生活、自然界中丰富的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用具:
电脑、实物投影仪、剪刀、图片、彩纸以及透明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画画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小朋友画蝴蝶。
(出示翅膀左右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蝴蝶)
师: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这个画画得漂亮吗?
生:不漂亮!
师:为什么觉得不漂亮呢?
生:翅膀左右大小不同,所以不漂亮!
师小结:正因为图片上的翅膀左右不同,所以我们才觉得这幅画画得不漂亮。那怎样修改,这幅画就会变漂亮呢?
(学生说说怎样修改,然后教师演示修改以后的画,看看是否比刚才漂亮。)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轴对称图形
1、师:看来,大家都喜欢漂亮的图片,老师也喜欢。你看,老师这收集到了三张图片,一起来看一看。
2、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图片:
①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发现它们共同的特征吗?
生:左右两边完全一样
②下面老师请电脑把这些物体画下来(演示),也请你们拿出1号信封里的图片,把每个图形对折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③通过对折,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出: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是一样的,“大小相等、形状相同”。师再总结告诉:我们把对折后两边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称为“完全重合”)
板书: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完全重合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板书:(在“完全重合”的上面板书“对称图形”)
④电脑演示(并问问同学是怎样折的——左右对折还是上下对折)
⑤引导学生观察对折后有折痕。
(一起展开看一下折痕,教师告诉学生这个折痕叫做对称轴)
师:(贴出天安门,用不同颜色的虚线在上面标出折痕)图上的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对应着板书:对称轴
⑧师:这样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把刚才写下的字词连起来,补充成: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板书成: zhóu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全班齐读: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请同学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强调:完全重合
4、师:老师手里有一个图形,现在老师也把这个图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师拿出一个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图形从不同方向对折,让学生静静地观察)
师:(观察完后)这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对折后两边没有完全重合。
强调:一定要完全重合。
①那么如果给你一个图形,你怎样才能判断出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把这个图形对折一下,看看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不能完全重合)
②接下来我们就来判断几个图形。
出示试一试,找找这四个图形中有几个轴对称图形,在书上打个“√”,然后交流。
③让学生拿出2号信封,动手操作验证。
④交流结果,让学生说说分别是怎样折的。(课件演示期间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是因为对折后完全重合,并折平行四边形,说明只是部分重合,不是完全重合,所以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5、师:现在大家会判断这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了,那比这些图形难点的有没有信心判断出来呢?
完成“想想做做1”,先让同学找找:你能找到哪些轴对称图形。
然后交流,说说轴对称图形是怎样对折的,对称轴在哪?并相机告诉这些图形表示什么。
(期间注意,演示香港区徽后要说明我们判断轴对称图形,不仅要看外面图形是否完全重合,并且还要注意图片里面的图案和颜色是否完全重合。)
(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1)师:(指刚才图片中的蝴蝶图片)老师最喜欢这张蝴蝶的图片了,我突然也想做一只蝴蝶了。(演示彩纸撕蝴蝶,学生观察)贴到黑板上
师:这个蝴蝶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为什么?
刚才老师撕了一只蝴蝶,现在要看看谁观察得仔细了,谁看出来老师是怎样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的?
(可利用撕的蝴蝶引导)
学生如有不完整,教师再补充说明。
注意:应该在靠近对称轴的地方剪。
(2)电脑演示制作过程,使学生再次感知过程。
(3)师:你们想不想也制作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呢?
自己创作轴对称图形,以比比赛赛的形式出现。
说明制作要求:制作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做完后如果觉得自己的作品不错,可以贴到黑板上去。
师:那准备好了,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开始!
(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作品展出,期间可选择几个错误作品加以纠正,强调注意点。最后评选出优秀作品奖励。)
(4)师:大家做的都非常漂亮,老师也用这种方法做了几个轴对称图形,现在老师想考一考大家,看看你们知不知道是怎样剪的?
做“想想做做”第4题,先独立连线,再交流,最后课件展开验证。
(5)介绍另外两种制作方法
师:刚才我们用折纸——绘画——裁剪的方法制作了轴对称图形,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制作方法,接下来,老师就来介绍两种方法,一起来看一看。
电脑演示:钉板上拉,水彩印。
三、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吗?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再次巩固轴对称图形。
四、巩固练习
设计闯关
师:通过学习,大家已经了解了不少知识,现在,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闯智慧关,好不好?
1.一星题
师:小朋友们,其实轴对称图形无处不在,小小的字母也有轴对称图形啊,就这几个字母中,你能找出来吗?
2、二星题
“想想做做”第5题
师: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旗,它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这里有9个国家的国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一个一个判断。)
3.三星题
“想想做做”第3题。
(1)独立完成。
(2)实物投影展示,交流方法,并小结方法。
五、全课总结
欣赏轴对称图形的实物或图片(电脑演示)
师:闯关有点累了,那休息一下吧,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音乐)请大家随着优美的旋律,慢慢挣开眼睛!(欣赏对称)你看到的这些,和今天所学的知识有联系吗?
总结:刚才我们欣赏了很多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有了它们,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了。希望我们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后在我们这些同学中,能出现几个设计师,为我们的生活创造更多的美。
六、课外实践
请大家搜集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看谁搜集的多。
二)这是某教师《圆的认识》一节的教学目标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要求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成功之处:
①教学目标能表明教师可观察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能表明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衡量的条件与标准,设计中使用的如“理解解”“通过”“认识”“学会”“”“在活动中”等行为动词正好反映了这一点。
②教学目标能反映课程目标的要求,既都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有机整合。
2、不足之处:
1. 仍有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现象,如“要求学生……”等,这是较为典型的教师要学生怎样,置学生于被动参与、被动接受的状态。
2.仍有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现象,如“要求学生……”等,这是较为典型的教师要学生怎样,置学生于被动参与、被动接受的状态。
一、基础理论简答题(三题选二题) (分值30%)
1、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备好学生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认知派学习理论家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增加经验,改变认知结构,这种学习是内发的、主动的、整体性的质变过程。我们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准备状态。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的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等。教师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教材的难度与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必须针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及认知表征方式做适当的安排,以使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前后衔接,从而产生正向学习迁移。
(2)、先行组织者策略。学习新知识前,提供一个材料,这个材料是以学生既有的知识为基础,并能与新知识发生联结,能够突出新知识的具体结构,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3)、注意将分化后的知识前后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组织的贯通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引导学习者以划分层次或列图表方式发现内在的时间、空间、人物或其他方面的发展线索。认知学习理论还强调以整体的方式呈现教学材料,以培养学生的宏观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遵循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重启迪的精神,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手脚,要以暗示和启发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运用你所了解的某一学习理论谈谈如何备好学生。
【参考答案】参照《***课程标准》中有关“备好学生”的理论。我们的教案设计应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并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想一想,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怎样教学生才会感兴趣?重点难点又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优化,以此来确定一个合适的教学起点,高速高效构起一条设计教案的最佳路线,使教学活动始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从而有的放矢地备课。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为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备课时要心中有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2)、了解学生:教师应有明确的“备学生”意识,包括:了解他们对有关知识、技能掌握的范围和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等等。既要了解全班的整体情况,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缺陷、困惑、疑点,以及在认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以便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预测他们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拟订相应的教学措施,以使教学过程和谐融洽,保证学生顺利步入知识的殿堂。
(3)、依靠学生: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需要在备课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感受体味语言,把握学生认知中的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依靠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依靠学生分组讨论自行解决疑难问题。
(4)、激发学生:注重激发学生和维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精力集中在学习的认知方面,依靠成就感引起的动机来加强学习。
3、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有哪些?
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作为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教学策略具有问题情境性、目标指向性、设计和组织性、灵活性等显著特点。
从总体上来说,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有以下三个理论。
一、学习理论
1、学习概念分广义学习和狭义学习 2、激活内需——学习行为的本源 3、激发动机——学习行为的动力 4、养成习惯——终身学习的保证
二、教学理论
1、意义建构——教学之所以有效 2、交往互动——教学过程的基本形式
三、系统理论
1、追求和谐——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2、预设与创生——教学是一个生命系统
根据这三个理论,设计教学策略要遵守下列三个原则:
1、需求与发展――倡导以学生为本. 2、预设与留白――赋予课堂以生命. 3、质量与效率―――追求最优化的设计.
在进行**课堂教学策略设计时,要立足于**学科的教学特点,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促进课堂教学系统的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作用。在现有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诸方面都得到应有的提高和熏陶。
教学策略作为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设计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率甚至教学的成败。作为现代教育思潮典型代表,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策略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请你从以下两案例中,任选一例分析)(分值30%)
(一)这是某教师《克和千克》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请你结合“备好课”有关理论知识分析该设计的
参考:
成功之处:该目标能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制定,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规律,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感受新知、把握新知和应用新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
不足之处:
a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比较模糊,应分类详细说明。
b 、整个目标定位错误,以教学要求代替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从学生行为表现的角度来表述,表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通过教学后学生会做什么,而不应该表述教师做什么。
(二)这是某教师《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知道分数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2、在正确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解决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操作、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新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请你结合“备好课”有关理论分析案例的:
参考:
成功之处:
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清楚、详细,层次合理。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不足之处:
1、 目标定位错误。
2、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多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掌握方法,从而提高能力。
三、请你从以下两课中(1)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人民币》(2)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小数的性质》;任选一课制作以下部分教学设计:
1、设计教学策略(要求:能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课型结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
确定教学重难点)。
2、设计一个导入新课方案(要求:要有趣味性、实用性和目的性,要做到启发与投入相结合,要精炼)
3、设计一个结课方案(要求:要有针对性、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4、设计一个板书方案(要求:语言要精炼、恰当、科学、准确,要有灵活多样性和清晰的条理性,布局合理,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启发性)。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人民币》
(一)、设计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模拟购物等活动中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得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小面值人民币。
难点: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模拟人民币。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学习新知。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创设小明买生日蛋糕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进入新知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人民币。
教师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说出元、角、分三个单位,然后充分利用模拟人民币帮助他们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共同解决小明买蛋糕的问题。
2、人民币的兑换。
通过小明换零钱买橡皮,让学生学会不同人民币之间的兑换。
三、应用新知。
1、兑换游戏,让学生掌握多种不同的兑换方法。
2、模拟购物,教师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获得快乐的体验。
四、课堂总结。
在总结中教育学生要合理使用零花钱,要爱护人民币。
(二)、设计一个导入新课方案:
教师:今天是小明7岁生日,妈妈要带小明乘车去买生日蛋糕和礼物,小明说:“我长大了,能让我自己试试吗?”于是妈妈把钱交给小明,由小明买车票,买蛋糕和礼物,你们看小明多高兴啊!(教师边讲边用课件出示买东西的画面。)
“同学们,你们都用过人民币吗?谁能说说你在什么时候用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趁机导入到新课。
(三)、设计一个结课方案: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玩的高兴,还学到了许多知识,谁能说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吗?
你还知道人民币的哪些知识?(教师趁机教育学生要爱护人民币,合理使用自己的零花钱。)
(四)、设计一个板书方案:
认识人民币
1元 = 10角 1角 = 10分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小数的性质》
(一)、设计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过程与方法:运用猜测、操作、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养成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验问题解决的情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
教学方法:
1、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2、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谈话质疑,导入新课。
教师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入手,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自然导入到新课的教学。
二、探究新知、课中释疑。
1、学习例1:通过让学生将1分米、10厘米和100毫米化成以米做单位的小数,让学生观察0.1米=0.10米=0.100米,初步认识小数的性质。
2、学习例2:通过在同样大的两张正方形纸上表示出0.3和0.30,让学生再次感受小数的性质。
3、让学生将自己之前观察所得的发现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试着归纳出来。
4、看书质疑,帮助学生认识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三、课堂巩固、运用新知。
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在此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二)、设计一个导入新课方案:
教师:我有个邻居小明的爸爸下岗了,最近他开了个便民小超市,想请大家帮忙给设计个标价牌,大家能帮这个忙吗?(出示手套和毛巾图)手套每副2元5角、毛巾每条3元,标价牌该怎么填呢?学生自由创作。(选择几种写法引起争论)
板书: 2.5 2.50 3 3.00
我们在商店里看到的标价一般是这样的:2.50元 3.00元(课件演示)
2.5 和2.50都表示2元5角吗?3和3.00相等吗?
为什么会相等呢?学会今天的这节课你就明白了。今天我们就来学学“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
(三)、设计一个结课方案:
教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我们是怎么探索小数的性质的?通过对整数末尾0的变化的研究,我们提出了小数末尾0变化引起变化的猜想,并通过生活的实例发现了小数性质的存在。
0的作用大不大?通过在小数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四)、设计一个板书方案; 小 数 的 性 质
2.5元 = 2.50元 3元=3.0元= 3.00元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末尾 添上“0”
小数 0.1米=0.10米=0.100米 大小不变
末尾 去掉“0” 0.30 = 0.3
㈣ 校本培训的具体内容使什么
中小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具体内容
孔凡哲[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30024)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第11期
[摘 要] 针对当前以校为本的广泛开展,结合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数学学科为例,详细阐述中小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校本研究的具体内容,为深化中小学课程实施、提高课程质量提供基本保障。
[关键词] 校本,教研,培训,内容,中小学
当前,以校为本的各种临时性培训活动和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动,已经得到全国同行的普遍关注。以校为本的课程推进方式在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起来。然而,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内容究竟包括哪些?新课程下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究竟应以哪些内容为主体?对于这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国内外有关的报刊、著述并没有过多地涉及,有关的深入探讨也是十分鲜见。本文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普及新课程的实际,以数学学科为例,详细探讨中小学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具体内容。
一、校本研究的基本策略
一般地,校本研究包含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管理等四个类别,其实施的主渠道是校本行动研究。其中,校本教研的重要工作是探讨并形成教学方案(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实施策略方案、学习资源、评价工具等等),进而促进学生的成长;而校本培训的重要工作在于形成教学案例,起到专业引领和促进反思的目的,进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地,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出现,而校本管理旨在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政策支持。
就目前我国新课程实施的实际状况看,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基本出发点是“以校为本”,考虑到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全部普及新课程,而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已经实施高中新课程,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校本培训可以作为“临时性的、突击性的培训”,如对于那些即将进入新课程的年级、学校和地区的相应教师的培训,使用相对集中的校本培训、附以日常性的校本教研,比较适宜;校本教研应该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日常教研活动的主体,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毋庸置疑,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内容,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密切相关、相互配合:校本培训侧重于解决那些临行性、应急性的问题,而校本教研则侧重于解决那些日常性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很多情况下的许多问题,往往是先由校本培训开头,由校本教研具体落实和检验,即集中培训→专题分析讨论→自修反思→再讨论、再交流→下一轮活动。如,多媒体技术(如实物投影仪等)在教学中的应用,就需要集中式、突击性的1~2次校本培训活动;而对于“如何利用ppt文件展示动态效果?如何恰当处理多媒体的屏幕展示与传统的黑板板书之间的关系”等等问题,就需要进行系列的专题研讨,需要通过校本教研来解决。
二、校本研究的基本内容
目前情况下,尽管全国各地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在课改不同阶段有不同需求”[1],但是,各学校之间仍有许多共性问题,以解决这些共性问题为主、有针对性地解决个性问题,是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基本策略,也是安排“以校为本”活动内容的基本原则。
一般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主体内容可以这样安排:
1.新理念讨论与新课程反思
活动方式:互动式的讨论+典型案例分析+自我反思
活动的主要内容:
如何理解“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的含义是否包括传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如何理解数学活动?“掐头、去尾、烧中段”意指什么?“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内部结构化”、“数学内容现实化”作为刻画数学活动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彼此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如何理解新课程的继承与创新?如何理解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课程是生成的?还是预设的?有人说,在新课程下,对学生来说,课程是生成的,是在活动中一步一步生成的;而对教师来说,课程是预设的,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之前,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课程教学的预期目标,但同时,教师对于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许多事情往往是无法预测的,从而,课程又是生成的,是师生相互交往互动而产生的,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如何理解新的教学观?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具体内涵到底是什么?师生交往活动的互惠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教学?如何理解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结果”与“过程”的辩证关系?如何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选择和编排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内容的基本标准是什么?为什么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有丰富数学内涵的材料可以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素材?如何理解“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区别和关联?如何理解新的评价观?从“横向评价”转到 “纵、横评价相结合”的意图和具体要求是怎样的?如何理解评价对教师的促进作用?如何理解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旨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更新和学校发展的评价新体系?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的整合?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否就是将以往的“黑板板书内容”简单搬到“屏幕上”?在数学课堂上,用flash制作的有关平移、旋转的动画,取代“学生用纸片进行折叠、动手操作等活动”,是否就是课程整合发展的一种趋势?如何正确地评价新课程的得与失?哪些是实施中的问题?…
2.教学设计的案例研究
课堂教学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保障,恰当的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师的教育理念归根结蒂要通过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理想的课程必须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才能化为学生经验的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师从师任教的“看家本领”!
编写数学教学设计报告,是数学教学设计的主要成果之一,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编写数学教学设计报告的格式,一般有课堂教案、表格、流程图等三种形式。采用课堂教案的方式编写的数学教学设计报告,一般包括:课题名称、年级、设计时间、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内容分析、教具准备、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评估方法、参考资料等。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进行数学教学设计,尤其要关注如下几个基本环节,而具体落实和完成这些设计活动,必须通过集体的探讨和个人的感悟:
(1)知识与技能(为接受继续教育做准备);(2)过程与方法(数学内容要和未来的职业与日常生活有关);情感与态度(数学要与人的一般发展有关);(3)情感体验,即对数学活动和数学学习的兴趣,自信心和意志力,探索创新、交流合作、严谨求实的态度与习惯;(4)数学认识,即正确的数学观,感受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美和数学学习的兴趣;(5)思维能力,即体验思考的方法,养成说理有据的思考习惯,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探索和创新的意识;(6)解决问题,即包括学习的能力和策略的发展,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发展,即数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合情推理等)、常规思维的方式方法和数学应用三个方面的发展。对此,要考虑什么样的知识技能、什么样的学习素材才能有助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3.教学实施具体技术、方法的研究
如何看待新的教学方式?讲解法、谈话法、讲练结合法等传统方法与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有什么关系?有人说,在课堂教学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有时也是必要的,但不能时时关注“教”而忽略“学”。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嘛?有人说,接受学习、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互补的。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如何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中评不中用”的课不是好课吗?好课要不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技能?如何备课?如何实现从传统的备课到现代教学设计的跨越?课堂教学基本功还要不要?在新理念下,又哪些变化?如何才能应对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变化?如何实现课堂内外的整合与统一?如何将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在课前探究、合作和动手操作活动的自然延续?如何将课堂教学真正延伸到课外?…
4.教学反思研究
(1)如何正确认识教学反思的含义?你是如何看待下面的观点?
一般地,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主要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教学反思可以细分为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三个阶段。
(2)要关注教学反思的哪些具体作用?你是如何看待下面的观点的?
教师的自我反思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在课改背景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都需要相应的变革,变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其实践活动的反思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不仅是重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所以,教师写课堂教学反思是非常有效、便捷的一种校本教研方法。
(3)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主要包含哪些基本途径?有人说,“撰写教育案例,就是要求教师‘讲述自己在课改过程中的故事’,它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而撰写教学反思就是要求教师把课改中的成功与失败记录下来,失败的可让同行以及后来者吸取教训,成功的可为他人提供借鉴”,这种认识对嘛?你在教学实践中亲自实践过哪些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你的感受如何?你觉得哪种方式更有效或在什么情况下更有效?
5.中考、高考命题技术的研究
中心问题:中小学命题技术与方法有没有一些基本规律?如何把握这些规律?
具体包括: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知识、技能的测评?如何编制相应的测试题?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测评?如何选择恰当的测试形式以及相应的测试题?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测评?如何设计与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测试的形式以及相应的测试题?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综合应用的测评?如何设计恰当的测试题以及相关的测试形式?开放性试题、探索性试题、应用型试题、阅读理解题、操作实验题、图表分析题等各类题型各有哪些特点和功能?如何编制?新理念下的中考命题有何趋势?高考命题呢?…
三、校本研究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我国,以校为本的培训、教研等校本研究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以校为本”并不是排斥有关的理论和专家的指导,而是在专家、理论工作者和教研员等人员的指导下,“物化”先进的教育理论,及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其主要方式不是把眼光盯在外出学习上,而是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其目的在于,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专业互助、自我提升与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学习型学校。特别地,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中,教师有机会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作为主动的研究者,带着疑问、困惑进行理性地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对教师而言,这是一个不断成长和互助提升的过程。对校长来说,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制度的组织者、领导者,而学校则是建立以校为本制度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切实根植于“以校为本”,必须有具体的活动内容和务实的活动形式,并通过这些非常现实的内容,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对话,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㈤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 校本研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它特有的魅力昭示了勃勃生机,在新课程的熏陶下,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小学数学教学的背景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欣慰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欣慰。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一、创设良好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
在情境中创设悬念,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学“0表示没有的意义”时,我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发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新知的探求过程。上课开始,用课件播放五颜六色的气球正在徐徐上升的情景;然后拿来气球和学生一起玩放飞气球的游戏:每次放飞一个,每放一次问学生手里还有几个气球,把手中的最后一个也放飞了,手中没有气球了,还能用前面所学的5以内数来表示吗?怎么办?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样,通过安排儿童非常熟悉,非常喜爱的放飞气球的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提出问题,从有与无的对比中,突出“一个也没有,用什么表示呢?”自然地将0表示没有的意义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实践证明,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而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拨。
例如教《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时,首先通过学生投票统计并提出问题:“喜欢篮球的有11人,喜欢足球的有9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20人。“对吗?”教师轻轻的一句追问,立即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原来直接用加法求总数的简单问题遭遇了新的情况,学生开始关注信息之间的关系,产生整理杂乱信息的必要。这时,放手让学生整理学号,当学生调整学号时把既喜欢篮球又喜欢足球的放在中间,老师提问:“这里有16张学号卡,究竟是几个人呢?”学生马上想到可以把重复的学号叠在一起或干脆拿掉一张,老师再次引导:“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家一眼看出:喜欢篮球的有几人,喜欢足球的有几人,两种都喜欢的有几人?”通过讨论学生觉得可以用笔圈一圈,于是韦恩图自然生成了。教师又巧妙地再次组织如下活动:“如果让你上来贴,你会把学号贴在图上的哪一部分?为什么?”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韦恩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李老师做到该让学生研究时放手给学生研究,不需要的地方决不浪费时间,从容不迫的巧妙引导大大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三、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技术也随之现代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代替了传统教育的小黑板、挂图等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由“静”变“动”,这是教育的进步。应该说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公开教学的时候,有些教师为了追求一种时髦,片面追求形式上的花俏,在课堂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其实并没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思维程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发挥其优势和特长,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一年级小朋友在学生求“被减数”的“解决问题”时,应该说此类问题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属于逆向思维的问题,学生总是定势地习惯地运用顺向思维来思考和解决,由于一年级的小朋友的口算比较简单,学生总能一下子把答案口算出来,然后把答案带入算式中进行列式计算。例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学校体育室有一些篮球,被小朋友借走8个,还剩7个,学校体育室原来有多少个?一些后进生,遇到这样的题目总是用列式为15-8=7(个)。这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对此类问题的结构以及所求问题与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为帮助这部分学生扭转思维上定势,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运用多媒体课件中“动”的画面来帮助思考“原来”、“借走”和“剩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多媒体课件首先出示一个体育室(没有标明原来一共有多少个篮球)情景,教师此时问:“体育室原来一共有多少个篮球你们知道吗?”“不知道。”此时课件动态演示借走8个,此时教师又问:“是从哪儿借走的?”“从原来里面借走的。”当借走8个演示完后,课件演示出体育室还剩下7个,此时教师追问:“这时你们知道体育室原来一共有多少个篮球吗?”学生异口同声:“15个。”“你们怎么知道的?”一位学生在下面插话:“把借走的8个篮球再还给它就知道了。”这时课件演示借走的8个又回到原来的体育室里,教师问到:“那你们说说要求原来有多少个篮球,怎样算呢?”学生看着课件的演示过程立刻回答到:“把借走的和剩下的加起来。”在这样的解决数学问题中巧妙的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不仅帮助了学生理解了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答方法,也有利地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使教学难点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发挥了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和作用。
四、建立师生互动关系,提高课堂有效性
和谐的气氛,是教育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得到激活,从而把教和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而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至关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学生的错误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数学课堂上,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幽默风趣性的语言来鼓舞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计算“119+59”这道题,教师可问:“这题要简便计算,谁会?”当学生纷纷举手时,说:“那就试试,还要看谁的方法多、妙。”当学生列举了很多种方法时,立即肯定:“你们真能干,找出这么多不同的方法。”对待经常回答问题出色却一时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体态语言,眼睛稍微瞪期待性的直视他:“是这样吗?”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伤自尊心。对于差一些的孩子,只要有勇气举手,即使回答出人意料时,教师还要大加赞赏。如此一来,课堂上用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熏陶,是对学生的信任,对促进学生展示自已的能量有神厅的功能,更能有效促进课堂气氛围的融洽。 课后,教师应该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针对他们的作业内容、完成方式等说一些支持的话,并认真倾听和接受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不要只注意个别的学生。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应该说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只是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学习、进步、成长中的首席代表。我们强调这些,也真是新课程目标所十分期待的。
总之,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㈥ 如何抓培训,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
一、提高认识,多层面、多角度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调控者,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我校教师队伍的现状是:大龄教师多、青年教师少、中年骨干教师少。面对这一状况,我们感到教师培训迫在眉睫,势在必行。而校本研修正是整合了教学研究工作和教师培训工作,二者互相迁移,相互影响,是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鉴于这一认识,学校把研修工作放到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校长非常重视校本研修工作,明确提出了“让教师在校本研修中得实惠练真功收实效”的人性化的研修理念,要求主管教学的主任在研修的操作过程中处处去贯彻,去落实。
我们不但注意宣传研修的重要性,更注重让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体会研讨、学习给工作带来的益处,经过全体教师的体验,再没有人把研修当成额外的负担了,也没有人排斥各种形式的研修活动了,而是积极参与研修,不怕困难,不怕麻烦,认真记,认真听,认真反思,认真交流,无论是规定动作还是自选动作,都自觉参加,静心思考,个人自学任务人人都能自觉完成,集体学习从来都是座无虚席。
学校积极给教师提供研修条件,把周三、周五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定为研修时间,从不挤占;给教师订阅推荐十多种教育刊物、书籍供大家阅读;图书室天天开放,让教师在读书中升华自己的人生;开展赛课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让教师尽情发挥,自己体会、诊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只要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学校都派教师去学习,取长补短,充实自我。一年来我们组织全体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参加了新农村建设远程通识培训、教师素质提高培训、“双名教师”送课下乡研修活动,7名教师参加了乡村教师进名校研修活动,骨干教师参加了各级专题培训,一名教师参加了国培脱职置换研修活动等。学校为教师们创造的良好研修条件,得到了教师的称赞,大家倍加珍惜,人人学有所获。
二、立足实际,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感受到一种压力和挑战。一年来我们以优化教师队伍为契机,努力搭建平台,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我们采取了讲座、专业自学、团队阅读、撰写叙事、撰写反思、上临摹课、上课题研究课、上汇报课、岗位练兵课堂教学展示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让先进的教育思想、方法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师心中,从而有的放矢地指导教学实践,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1、师德教育为首位。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开学初举行师德承诺仪式,签订《会发中心小学教师行为规范承诺书》,郑重承诺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定会发中心小学教师忌言忌行,教师们也都自觉制定了言行准则,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我们组织教师一月一次集中学习,学习了规范办学行为的相关文件,学习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内容,每一次教师都认真记下重要内容,认真领会,撰写学习心得。我们还建立社会、家长、学生、教师监督机制,请家长、学生对教师的表现进行了问卷打分,每学期都对教师进行师德考核,建立教师个人师德档案,努力使全体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以德育人,为人师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坚持得比较好,每周五进行,讲求集体备课实效。这次我们提出将“备课”改为“辩课”让集体备课不但有计划,有主题,有分工,有人把关,并规定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细化为突出“五落实”,更要突出“辩”字,先由一名教师主讲——分析教材,讲解教学目标、知识结构、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习题设计、教学策略及创设的情境等,再让大家“辩课”,打破了集体备课一言堂的常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展开争论,在辩论中集思广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形成个案,个体实施。我们认为教师们的二次备课教案有特色,符合本班学情,做到了(1)项目齐全,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能从教材、学生入手精心设计,板书能突出教材特点,新颖、工整,教学环节完整,思路清晰,有自己的特色。(2)教学心得、课后反思写得及时,数量与质量都有提高,反思达到100%以上。同学科同年级的常态课落实了“同课异构”,达到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
3、依托备课组,开展问题研讨交流活动。我们以备课组为平台,有计划地开展了主体鲜明的学科研讨活动。做到了每周集体交流研讨一次,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知识问题、教学方法、管理方法等,通过交流研讨帮遇到问题的教师解决问题,让还没讲授新课的教师引起注意,再次备课,这也是一个共同反思的过程,一人反思,大家受益。
4、以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努力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学校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理论,坚持“统一主题,集中与分组学习为主,测评为辅”的原则,确保学习有计划,有内容,有讨论,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有实效,有检查。结合教师发展的需要,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提高了研修的实效性。本学期举办四次专题讲座,为指导教师正确使用教科版语文教材,江凤臣主任做了题为《教科版语文教材的使用》的讲座,杨丽莉主任给班主任做了题为《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讲座,马学良校长针对课堂管理现状做了题为《学生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的讲座,为数学教师做了《数学分层测试卡的使用》的专题讲座,使教师学有所获。
5、开展团队阅读活动,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以“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自觉”为口号,以教师自我需求为主,在教师中开展了团队读书活动,以组为单位选一本书,全组成员共同阅读。与此同时,提出读好书不忘学理论、练技能,每两月撰写一篇教育叙事,每人定时写出阶段教学反思,每人都写出了5000字以上的自学笔记和阅读笔记。
6、形成了课题带动下全员参与的教研机制。以“十一五”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的推广和“十二五”立项课题《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的实验与研究》为龙头,以科研促教改,进行教法、学法研究,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按课题研究方案的要求,通过以理论学习、个体试验、集体研讨、反思总结的方式,加强研讨,做好调整控制、积累资料、分析研究、阶段小结等工作。
具体开展上“临摹课、岗位练兵展示课、有效教学研究汇报课”活动。每次外出参观学习的教师回校后讲“临摹课”,每年的5月和10月定位“听课月”暨教师岗位练兵展示课活动月,6月和11月份进行的“有效教学研究汇报课”活动,达到了全员参加,任课教师每人讲一节课,活动中每位任课老师认真备好一堂课,力争达到40分钟课堂教学效果优质高效的目的,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意识,最后评出优质课参加上级赛课活动。在这一系列的公开教学活动中,无论是上哪种课,教师们非常重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准确、合理地把握教材、灵活地选择教法,各教研组教师也积极为讲课教师出谋划策。课堂上,教师们都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启发学生思维。教师们制作的精美课件、独具特色的设计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了知识。这些活动中教师们目标一致,全员参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显示了浓厚的教研气氛,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打造了良好的平台。
三、坚持不懈,多反思、多总结提升校本研修质量。
总之,校本研修是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与成长相映衬,个人与学校同发展的道路,通过全校教师的不懈努力,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进步,初步形成校本管理制度和校本研修的机制。但这仅仅是点滴成绩,学校研修的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质量还需改进,校本研修与课堂教学还要更紧密结合,从而使校本研修工作不断的完善、发展、创新。
在新的一年里,我校将一如既往地踏实、深入地开展好校本研修工作,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抓好研修工作:首先是队伍建设。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强调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细化管理过程,做好学习方式和教学有效行为等一些小课题研究。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不断探索,并上升为理论;其次是理论建设。组织老师大量阅读理论书籍,写好读书心得,以考促学;第三是课题建设。课题负责人严格按照学校要求,按计划、有步骤扎实开展研究实验活动。特别注重平时的研究实验,坚持教研结合;第四是论文建设。强调“广”、“高”、“新”,“广”就是人人要写,“高”就是发表级别要高,“新”就是见解要新。坚持“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立足校本”的原则,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以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为根本目标,全力促进我校全体教师专业化发展,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㈦ 校本研修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图形和空间概念
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较之过去有了较大的改革,改革过去只重简单的几何事实的传授和偏重于计算的格局。现在新课程强调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和生成,大量增加了几何教学的内容。依据这些变化,新教材也作出了较大的调整。面对这一领域的变化,如何更科学地实施教学,真正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是值得我们考虑的一个问题。以下是我们实施过程中的一点想法。
(一)、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开展空间与图形教学活动的基础。
学生在生活中有许多几何图形,这是他们理解几何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学生在理解几何知识时,首先是联系自己生活中熟悉的实际事物,如回忆生活中的实际事例等。学生也可以从生活中熟悉的实物(如乒乓球,饮料瓶、万花筒等)中选材,通过观察、触摸、分类,找出这些实物主要的外形性,形成对这些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为进一步认识图形打下基础。回忆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头脑中的几何表象更加清楚,这有得于学生建立相应的几何概念。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要注重研究学生的起点:学生心中的水平到达了哪一步,学生认知经验与握教材知识有多少距离?
就如“左右”的教学,教师谈话引入,问学生“有没有信心学好数学?对自己有信心学好数学的请把手举起来,让老师看看。”学生举起了小手,教师又说:“请不要把手放下,想一想你伸出的是哪一只手。”接着提问:“你的右手平时都可以做哪些事情呢?左手呢?”然后请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还有哪些像手一样,是一左一右的一对好朋友。教师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和蔼、亲切的谈话,切入“左右”话题,并调动学生生活积累,不知不觉中步入了新课阶段。
(二)、动手操作是开展空间与图形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有直观性的特点,一般比较容易理解直观的几何图形与概念,对一些较为抽象的几何概念沿不能直接理解,要借助直观的演示才能理解。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根据实验研究结果,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分析器官共同活动,有利于形成和巩固空间观念。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操作是一种思维内化的过程,是非语言行为逐步概括化,变成在头脑中活动的过程,也就是逻辑推理的过程。动手操作,应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此活动也称“Hands on”活动。
1、在操作中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有持久的视觉活动,它在几何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除了利用已有经验外,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可以从观察活动开始。在观察活动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空间观念是一个人在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的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的方位的感知,对物体视图的初步认识,以及对常见的平 图形的了解,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等,都有需要他们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以及交流与讨论,可以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带来的实物进行摸,滚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又如教学对称图形时,让学生运用折、画、剪等活动,能逐渐悟出什么叫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第一学段学生的视觉可以关注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他们的视线也能在下个物体一上持续观察一会儿,能沿着图形轮廓不断地积极活动,但总的来说,儿童所形成的空间观念仍是模糊的、笼统的。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在观察图形的目的性,精确性和有序性方面都有将高一级的水平。
2、在操作中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在体验中构建空间模型,感知体与体、面与面、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产生了位置、方位与变换,就产生了平行、垂直与角,就有各种不同的拼搭与组合。对这些关系的把握,学生就能认识图形之间的各种相互关联和依存,把握其中的各种稳定与变化,由此内化成关于空间的若干结构,这是空间观念。但往往这一环节说说容易做做难。
有些学生只觉得 “数学有意思,很好玩”,并不能很好地进行“数学思考”。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玩中学。例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教师课前请每个学生搜集了许多的实物,如:药盒、八宝粥罐、积木、乒乓球等。上课时教师就请学生搭,看谁搭得稳,搭得漂亮,然后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没有把球放在最底层?把八宝粥罐放在底层要注意怎么放?四种立体图形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就不再需要老师来一步步地牵引,而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都将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
3、在操作中想象。
学生通过想象绘制和比较放在不同位置上的物体或实物模型,逐步形成各种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如教学“观察物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