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专题报告

小学数学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1-03-13 21:44:52

小学数学小专题研究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目的意义
1、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在整体素质上有明显的提高。
2、通过数学小课题研究,在中高年级逐步形成一批优秀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应该能在数学学习、能力发展中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从而为数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3、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开展数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是教师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的重要方面,是数学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重要途径。
二、总体要求
中年级以撰写数学小发现、小体会为主,把握好“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训练应体现思维的发散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高年级撰写数学小试验、小调查为主,引导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和魅力。
三、主要工作
1、在数学学习引导讲发现、重创造。在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兴趣小组或者中,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敢于思考,善于发现,特别是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发表不同意见。
2、、在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方法重于知识、过程重于结论、思维重于记忆、长远重于眼前的评价思想,特别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概括与提炼,逐步形成数学能力。
3、引导部分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一些调查活动,如节俭、环境、交通、运动、经济、实践等方面开展系列研究,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写出小调查、小报告。
4、引导学生读好《小学生数学报》、《时代学习报》、《数学大世界》等数学报刊杂志,指导学生写好数学小发现或小试验或小调查,积极向学生报刊投稿。
5、在适当时候,出一些数学小课题研究专辑,在《小学生数学报》上出一些专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成功。

参考资料: 网络

Ⅱ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怎么写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怎么写?根据自己的解题主题,还有目标完成什么目标达到什么要求,就问一下总结

Ⅲ 怎样做小学数学专题研究

我是西南大学毕业的学生,以前读小学成绩不好,但我后来成绩突飞猛进,我想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和数学关系正常,不能感觉一上数学课,就感觉很累很害怕,最好能喜欢数学老师,和他以正常朋友相处。别让全身异味老师讨厌你。
第二,新课之前一定注意预习新课,之后抓住课堂的前20-30分钟,一般的老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都在上课之前的那段时间,掌握一个例题很简单也很容易,但是注意补充例题,找到相关例题多看,有兴趣的可以拿笔画画,写写,大概能知道这个题目是考你哪方面内容的,就够了,不想做就不做。要知道大部分人都能听懂例题,如果你和别人知道的一样,很显然成绩只能一般,但是也不至于不及格。
第三,注意总结,例如学完新课之后,考完试之后,当你拿到试卷之后,考多少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试卷上,你会多少??究竟哪些题目做的时候模棱两可?不要去羡慕考试高分的同学!你一定要自己知道,分数不能代表一切,它是对你前段时间的小结吧了!不要心想我付出那么多,怎么考的那么少??不要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有也要慢慢淡忘,如果这种思想发展下去,这会丧失你积极进取的心。反过来你要这样想:“我的努力不够,我比别人差的还很远很远,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要更加努力,既然我考成这样,在某些地方还不如别人,要相信往往自己认为自己成绩的很好,或者感觉已经差不多了的人,一旦遇到问题马上就失败,因此你必须要重视你自己犯错的地方。找到错误之后,现在要做的是,买个笔记本,把你做错的地方按照试卷上的一一抄录下来,在老师没有讲解之前,最好自己提前好好想想,当然自己能知道什么地方错了更好,如果实在想不通,再等老师讲解的时候好好听,也许老师可能在讲解你的题目时,老师认为简单一笔带过,但是如果你不会还是要问,最好先问同学,一般同学的讲解的更容易听懂,同学不想给你说,你就去问老师,如果你一旦放弃第一个不会的题目,未来的第二个,第三个,,,越积越多,一直到考试不及格,丧失战斗力!
第四,过个三五天就把你曾经出错的题目拿过来看看,有必要就重新做一遍!其实数学也是需要背诵的,要看你怎么去理解,我说的背诵并不是像语文那样一字不差部错的背出来,而是经常在脑子里翻一遍!当你觉得试卷很简单,就是做不对的时候,那就说明你心态有问题,你太轻视它了,否则为什么做不对?聪明的人做试卷的时候,就能想到别人做这个题目的时候会出错,错在什么地方你自己都能心中有数?一次马虎不代表什么?两次也不能说明问题,如果你一再的范,那就是笨蛋?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就是笨蛋!以前别人曾经嘲笑过我笨蛋,但是我就直接和他说,我就是笨蛋,我还笑!!有些时候不能太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要懂得承担!我先提前说,如果连认错的勇气都没有的人,将来到社会上定会吃大亏,成不了大气候!
总之作为学生要注意的就是:上课之前预习新课,上课的前20-30分钟认真听课,注意拓展自己知识。买个笔记本,记住你做错的题目,经常拿过来看,确保下次一定不会出错,就够了!课后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去努力,课后的时间,是你学习英语,化学,物理,地理等其他学科的时间。如果都能像学习数学学习其他科目,成绩应该不会太差!
作为老师,我想教数学和其他科目有千差万别的区别,说简单也简单,说困难比哪个都困难!因为数学是需要理解的,需要让别人听懂的!
我以前帮过一个小女孩做过家教,教她数学,等我认识她的时候,她是个初三的学生,我觉得在她脑子里,她啥也不会,也不是不会,她就直接说,我不懂,什么都不懂?我拿她的教科书经常给她讲例题,让她听懂,听懂就把她记下来,每当她记到四五十个例题的时候,我就给她考试,发现她能考及格,后来我再把她不会的例题和新科在一起讲,并且告诉她这个例题是有哪个例题延伸来的,仅接着我再给她考试,慢慢的似乎对数学大概有些意会了,当然有些题目她也确实是不能理解,例如有个题目是这样,往一个槽子里面注水,例如3小时候能注满,四小时就能放完,在她脑子里,就觉得那个槽子是永远注不满的,我就直接告诉她时间的倒数,大时间减去小时间,之后你再取倒数就是正确答案 以后遇到这样的题目你就不要看,直接做,慢慢的她就知道了。有些学生,有些题目可能目前她们无法理解,要能很好的理解抛物线,理解起来就不是那么困难了 !
其实我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当个老师,但是毕业之后没能实现,觉得当个老师给被人讲解知识,别人能听懂很有成就感!教学生,主要就是,给他们做好例题的分析,让他们彻底知道例题的意思,哲学上说,万事都存在着因果联系,把这个数学这个问号?讲的清楚,并且经常在黑板上多写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题目,让他们记住,考试的时候就去考例题,其实中高,高考,都没有多难的,我认为只要基础知识稳步,做其他的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考试不能考的太急,太多,我觉得有必要,同一张试卷可以连续考2.3次,这样也能检测出究竟学生有没有在听课,如果成绩还不如从前,证明大部分学生心理没在学习上,那还得找到学生,心理究竟在想什么!
也不知道写了多少?写了什么?但是前段时间清华建校百年,心理深有体会,人就这一辈子,上不了清华,只能有遗憾了!
下面貌似有人再问,
下面貌似有人再问,
某班有学生51人男生人数的4分之3等于女生人数的3分之2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一般这样做,
设某班男生为 X(人) 女生为y( 人)
根据题意得出 X(男生)+Y(女生)=51(人)
3/4X-2/3Y = 0
求解 X=24人
Y=27人
答:本班男生24人 女生27人。

Ⅳ 小学数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研究报告

(一)核心概念
1.课标关于有效数学教学的相关界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2.关于课题研究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界定
课题组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组织和帮助下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其中的发展,包括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的发展;学生智慧的发展;生成性的发展;面向未来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花尽可能少的时间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较多的进步和发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花尽可能少的时间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较多的进步和发展。而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听课观察中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有差异,课堂教学低效。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重“结果”轻“过程”,练习欠精当,事倍功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如:“自主探究”不充分,“合作、交流”过程简短,全员参与性不够);学力培养不够,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课堂评价浮于表面,缺乏导向性和激励性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指南》,我们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本研究着眼于以学生长远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以求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用以大面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一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及假设
1. 研究内容
(1)学习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
(2)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表现进行理性分析;
(3)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2.研究假设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不仅可以将国内外有关系统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中,实现已有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升值,还可以为其它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提供参考,带动其它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一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一)相关研究成果
国外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有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对教学有效性进行探寻。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还有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报告及其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纵观国内外研究,多是侧重于宏观理论研究,相对微观的、可直接用于指导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操作性策略研究尚需同仁们进一步探究。基于此,我们提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这一研究课题,着力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用以大面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研究理论基础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崔允漷“有效教学”理论
崔允漷认为: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3、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是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设置的问题应该设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内才是合适的,所谓“摘挑子,要让学生跳一跳”。如果问题设在现有发展水平区域内,学生不需要跳就能摘到“桃子”,那就对学生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但如果问题设在超过最近发展区,学生即使使劲地跳,也不可能摘到“桃子”,对学生也同样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4、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来看,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按照巴班斯基的观点,最优化最重要的标准是效果和时间,所有的教学行动都要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得的效果是最佳,也就是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不增加负担。
5、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的理论要点:
(1)9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90%以上的学习目标,区别仅是时间长短;
(2)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总结性评价。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长安小学1-6年级数学课堂教学。重点是实验班和实验对照班(六年级的3个班)的课堂教学。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借助网络和有关书籍,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2、调查法
对学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进行调查,并作理性分析。
3、实验总结法
主要是采用班级教学实验研究,通过一定时期的实验,对阶段实验进行总结,从中找出优劣,更好地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研究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0年8—12月):准备和启动阶段的工作和成果
1.制定实验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组成员工作任务。
2010年9月15日,课题组召开会议,讨论制定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并对课题研究组成员进行分工安排。制定完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由潘先德、付兵负责;组织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由柳昌雨、毛自环、王怀伟、黄天寿负责;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听课,理性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低效行为,构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王忠稳、柳昌雨、王怀伟、黄天寿负责;在实验验证、个案分析中不断完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黄天寿、杨艳、骆烨、周吉飞负责;整理分析课题研究资料,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推出研究成果,并做一定范围的推广普及工作,形成结题报告由王忠稳、柳昌雨、王怀伟负责。
2.理论学习反思。
2010年9—11月,组织课题研究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重点学习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崔允漷“有效教学”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和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等。同时,还组织课题研究组教师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撰写教学论文和经验文章,向各级教育刊物投稿或者参加各级教育教学论文评审活动。
3.筹备举行开题报告活动。
2010年11月25日,课题组召开会议,商量决定举行课题开题报告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及活动议程,并确定由课题负责人作开题报告。2010年12月9日下午,课题开题报告会在长安小学举行。会上,乡中心校校长李缙钭作动员讲话并宣读立项通知;课题负责人王忠稳作开题报告;乡中心学校陈远强代表评议专家组作评议;课题组成员付兵老师代表课题组作表态发言。开题报告会为课题组指明了方向,使参加研究的教师明确了任务。课题研究组依据与会领导和评议专家指导意见进一步修定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1年1—7月):研究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1.确定实验班和实验对照班。
2011年2月25日,为了使实验研究顺利进行,确保便于科学、客观地验证和分析实验效果,课题组对长安小学六年级的3个班分别进行了科学分析,并将这3个班的2010年春季学期统一抽测的数学平均成绩分别进行对照,最后将数学平均成绩处于中间水平的的班级确定为实验对照班,将数学平均成绩处于较高和较低的班级确定为实验班。六丙班为实验对照班,六甲班、六乙班为实验班。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数学平均成绩对照表
年级 六年级
班级 丙班
(对照班) 甲班
(实验班) 乙班
(实验班)
2010年春
(实验前) 76.5 78.5 75.5
与对照班差距
(实验前) — +2 -1
由上表可见,实验前实验班六年级甲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比实验对照班高2分,实验班乙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比实验对照班低1分。三个班的数学成绩差距不大,基本处于平衡发展水平,便于今后客观地验证和分析实验效果。
2.理性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初步构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2011年2月26日—3月15日,课题研究组组织研究成员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听课,理性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并召开会议讨论研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的行为反思。

Ⅳ 求一篇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报告

小课题研究报告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数学教学总是与生活有所隔离,这样就使学生接触到的数学知识更加抽象,也增加了教学难度,为此,我觉得教师应该在课题研究中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因此我确立了小课题----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培养学生积极稳定的学习态度。通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相关背景从多种渠道中加以发掘,凸现出该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呈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揭示该知识的发展规律和本质,认识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影响和真实意义,从而增强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点赋予个人的现实意义,促使学生形成端正、稳定的学习态度。
2、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研究通过引导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鼓励学生主动以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情景,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结论。
3、创设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研究,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生活化。通过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及时将数学知识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并将此过程中再次积累的新经验反复验证于课堂与生活之间,即作业形式生活化。
4、丰富学生数学生活实践体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多种途径、形式的数学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数学经验,留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多方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应用、验证数学知识,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5、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我拓展的意识及学习品质的研究通过对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现实环境的关注,从中挖掘与学生数学学习密切相关的生活要素,结合学生个体或者群体的实际认知水平,加以开发、提炼、加工和整合,使之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生活教育资源而进行合理的利用,引导学生在对知识经验的积累、验证、巩固、应用等过程中,不断自我拓展、自我完善其数学意识及数学学习品质。
三、 课题研究原则:
1、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而老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材的教学内容及呈现形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去获得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讨论交流的机会,进而获得数学结论,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这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决定的。
2、实践性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一旦离开了学习实践,学生就不能成为主体,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3、开放性
数学课堂生活化,就必须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新教材的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和用好开放题,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机会和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数学走进他们的生活,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再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走进生活、大胆实践,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探究的内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问题无处不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产生数学问题,并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欲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十分重视让学生归纳已有生活经验,并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先用投影片出示学生平时常见的扇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自主探究的兴趣。再如,在教学“商的近似值”时,可以让学生试着做一下如“150÷44”一类的除法式题,当学生除不尽时,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数学问题自然产生,再学习“商的近似值”知识,适时地满足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需求。
2、创设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新知识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必须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改变,从而探索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真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摸摸、拼拼、涂涂、量量,在“生活化”的动手操作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
3、走进生活,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少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2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就必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开展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实践与综合运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拓宽数学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生活中的认知和行为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水平。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烙饼时,我就让他们回家观察妈妈平时是怎样做的,这样既容易学会知识又增长了他们的生活的经验。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的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五、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及措施落实
在研究的初级阶段,我发现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两者还是有所隔离,学生还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知识,然后又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缺乏自主地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而去主动获取知识与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我们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称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活动。因此,本阶段要通过研究,使教师逐步把课题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使我的课堂有新的起色,无论拿到怎样一个内容都知道从生活中找寻它的模型。并引导老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解决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一下课题的实践探索及措施落实:
首先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日时我们切生日蛋糕,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学生讨论,然后自己动手也来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得出“人→分→份(得到份)”,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使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
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其次联系“生活画面”,揭示规律
学生的非形式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师若能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如我在教学“简单的分数加法”时,创设生活场面,每个学生拿出两个八分之八的圆,先让学生组成小组给圆涂色(涂成不同的几份),然后把两个圆重叠,看一下两个圆的涂色部分加起来是多少?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再次设计“生活情景”,开展演练
数学知识应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技能也应加以反复练习才能习得。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能力。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有基本了解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同桌两个同学合作,将相遇问题的应用题中的情节表演出来,并口头编应用题,解答……那么,如果没有同桌帮忙,你一个人可以表演吗?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经过这样的演练,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对),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
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
最后返回“生活天地”,广为沟通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作广泛沟通,会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生活数学的天地中求新、求美。
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的带到生活中去,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1、加强了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3、降低了教学难度。
4、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5、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
一年来,我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这两方面。。
反思一年多的研究过程,我的体会颇多:
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我的努力下,在“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生活化”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以期全面提高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对本课题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教师”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方面的研究,即对“学生参与”的研究还需更全面、更深入。
第三,课堂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比较好地解决了研究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但我感觉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方面还需加大监控力度,以进一步做好质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教师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还远远没有达到。
2、对个案的理解不全面,实践中有应付思想,只求有,不求精,这样的态度需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改进。
3、探讨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也是一个难点。
4、学生层次不整齐,加上现有的条件有限(如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5、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课题总结报告、教学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但是,如何使这些成果能够深刻体现设想中“生活化”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日常具体教学过程中,还也是是一个研究的难点。
八、对今后工作的几点思考
1、如何改变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中来,是今后应该改进的地方。
2、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生活——数学——生活”的数学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我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
总之,该课题实施一年来,我觉得自己的理论素养提高了。而且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这就是我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Ⅵ 数学课题报告怎么写

数学课题中期评估报告
http://www.jtcnxx.cn/jxyj/ShowArticle.asp?ArticleID=287

数学自主创新课题总结报告

http://www.yjcx.net/keti/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
《全面的数学教育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全面的数学教育研究》是江苏省教研室立项的研究课题,于2000年9月制定方案并成立实验课题组,至2005年5月基本完成实验任务。现谨将实验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推进课改,确立研究课题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价值的数学”不仅指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还要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必要的数学”最基本的是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逐步领悟学习数学与个人的关系,感受成功,增进自信。

2000年,我们提出了《全面的数学教育研究》方案,确立全面的数学教育观,即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既有其科学性因素,又有其人文性因素,纠正把数学教育只当成思维训练甚至是解题训练的偏狭的教育观,使学生接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整合的全面的数学教育。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和个性张扬,注重数学学习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题的研究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智力资源。

二、强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实效

1、健全网络,营造实验研究氛围

本课题研究由广陵区教研室和东关小学合作进行,校教科室负责理论指导,教导处负责协调实施工作。

在课题研究小组中,教研组长负责本组的实验工作,每位老师是课题研究的直接操作者。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课题组组 长:孙 书 陈士文 韦波富

课题组副组长:方智炜 高峰龄

一年级组组长:方智炜 组员:王 丽、朱美华、吴佳佳

二年级组组长:周 泉 组员:胡 娴、郑 清、丁 莉

三年级组组长:江 旭 组员:卞长征、王叶琴、李之辉

四年级组组长:李文新 组员:陈圆方、田家琪、周 祥、钱 婷

五年级组组长:高峰龄 组员:仇梅生、戴学英、刘 璇

六年级组组长:贾亚健 组员:赵冬芹、华寿丰、丁 亮、任世军、张舒弛、徐秀梅

2、调查研究,明确工作主攻方向

在实验研究初期,陈士文主任组织了“关于小学数学教师数学观”的调查。在选择实验研究教师时,不仅要关注教师的一般业务技能,更主要是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因为观念决定实验的科研层次与境界。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不光要注重一般性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使教师们确立全面的数学观,即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既有其科学因素又有其人文因素。纠正把数学教育只当成逻辑思维训练甚至是解题训练的偏狭的教学观。在进行教科研时既要有常规的大众型的听课、评课活动,也要有深度的观念方面的交流与碰撞。事实上,教育教学中很多差异归根结底是认识上的差异。通过确定专题、组织教师进行讨论,提高认识。

同时韦波富校长组织了“学生需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课堂”的调查。发现学生课堂上最快乐的事——交往,课堂上最感兴趣的内容——新奇而富于挑战,课堂上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对未来课堂的向往—— “在线学习”。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实验研究的主攻方向放在了教师和学生上,实验研究的主阵地放在了课堂。

3、完善制度,提高专题研究成效

确定专题

明确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是课题实施开展的重要保证。为此,每个教研组在每个学期都围绕课题制订研究的子课题,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收集、积累,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详实的资料。在学年初始,课题组根据课题拟出专题参考目录,每位教师自我选择,确立个人研究专题,课题组归类整理,方便教师交流组合。每位教师有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每个人都围绕着总课题实施。

落实研究

为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理论指导必不可少。教师不仅主动地查阅资料,学校还邀请专家、学者、特级教师为老师作讲座,使研究有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课题组定期召开会议了解进度及传播信息,对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调整或修改研究的具体内容。教师平时的教育教学就围绕专题展开,收集资料,实践、总结。每周的教研活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或大组、或小组,就实验的情况及时交流,把握方向。让研究主题接近的教师在一起交流,探讨得失,研究下一步工作思路。

为使实验研究推向深入,每个教研组要上精品课,每组对精品课的设计反复推敲,仔细斟酌,将个人思想与大组教研有机结合,课后进行反思和评议。在学生中,我们开展学生体验日记的交流等活动。关注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成为实验的关键。

交流经验

每学期教师根据研究专题写出论文。我校在实验过程中,对教师的论文采取了答辩的方法,学校邀请专家、学者担任论文答辩的导师,以大组教研的形式交流经验,接受专家的指导。教师经历了一次次的答辩,经验的总结日趋成熟,使实验研究真正做到人人有课题、人人有研究,形成大组研究、小组研究、课堂研究、沙龙研究、网络研究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研究格局。

4、立足课堂,落实全面的数学教育观

课题的研究离不开课堂教学,每位教师每学期要上1—2节教研课,每个教研组每学期要上4—5节专家指导课,每位青年教师每学期要上交流汇报课,教研组长每学期要上示范课……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扎实地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围绕课题,提出课堂教学中分析教材、集体备课、上课、课后评析的关注点:是否有机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引入;是否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是否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开放题的设计及运用;教、学的方式是否有利于课堂的动态生成;是否渗透数学的发展史,让学生体验数学中的美与辨证法;评价是否有效等。

三、师生共进,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学生的发展可以体现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我校每位教师积极参加实践和研究,学生在开放式课堂教学环境中了解数学的发展史、感受数学中的美与辨证法、增强了对数学的情感,渗透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维。学生的《数学体验日记》、《数学童话》、《思维火花》等已整理成册。在2005年《小学生数学报》暑期合订本中刊登了“我们爱数学—东关小学”学生专版。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发展。

课题实验研究的开展,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转变,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文化,突出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对学生进行开放的、全面的评价。我校已完成了各年级开放题集,十多位老师参与编写了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指导用书》。校本教材《数学智慧通》也已出版,其中数学文化作为一个版块编入其中,这些都是老师们平时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师在课题实验研究中部分成果,如《教学设计集》、《教学案例集》、《教学论文集》等都已收编成册。实验实施过程中,多名教师的论文获市“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一等奖;多篇文章发表于省、市、区级刊物;方智炜老师在“扬州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高峰龄老师在“扬州市百堂好课会课活动”中获一等奖;多名教师在每届广陵区“育花课”比赛中均获一等奖……教师的快速成长得益于课题的研究,教师的快速成长又有力地推动着实验的深入开展。

《全面的数学教育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的研究已取得初步的成效,但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实践,不断探索。

Ⅶ 小学数学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其着眼点由关注教师的教转而日益重视学生的学。人们逐渐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真正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才是有效的。从学生长远发展来说,教给学习方法是培养、发展学生能力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讲,要学会学习,就得拥有一定的学习策略;对于教师来讲,设法提高学生的策略学习水平,让学生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他们的学习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轻轻松松学得好,有的学生费尽力气也没学好,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应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学习策略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引起的。然而,由于长期受重教轻学的影响,往往忽视对学生不同认知风格与不同内容策略学习的研究,以致阻碍教学改革的进程,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难以得到发展,严重影响了学习质量的提高。
基于上述认识和思考,我们通过对“小学数学策略学习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试图增强广大教师对“策略学习”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推动具体学科的“策略学习”的系统研究,有效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有效地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质量,使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二、概念的界定
根据数学及其学习的特点,我们认为,所谓数学策略学习是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为完成具体的任务或实现某种学习目标对学习方法和措施进行选择和调控的活动。数学学习策略作为一种旨在提高学习效率的执行监控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层次性与整体性的统一。首先,数学学习策略是由数学课堂学习基本策略与内在的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等要素构成的,它们各自相对独立,层次清晰,彼此密切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其次,在功能上,元认知策略要通过认知策略来体现,而认知策略又必须在元认知策略的指导和调控下,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另外,从活动程序来看,一个独立的活动步骤是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数学学习策略的,数学学习策略是由一些具有连续性的活动步骤构成的相对完整的活动过程。
(2)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统一。一个具有策略意识的学生对策略的使用能够因时、因地、因内容而不断的变化,能够对学习行为方式进行自主选择,能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但是学习策略又是稳定的,任何一种学习策略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也都有自己的运行程序。可见,数学学习策略是灵活性与稳定性的有机统一体。
(3)外显性与内隐性的统一。数学学习策略既是一种外部操作程序,同时又是一种内部调控活动,它是一个外部操作与内部调控互相协调、有机统一的活动过程。从外部看,无论是学习措施的选择与使用,还是学习过程的安排与实施都是一些看得见的外显行为。但是,这些外显行为并不是那种无意识的自发活动,而是学习者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在自身的内部言语调控下实施的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行为。很明显,数学学习策略的实施过程是学习者的内部心智活动与外部操作行为的高度融合。
三、研究的成效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教师对学习策略的认识,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小学数学策略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初步形成了一些可操作性的策略学习案例,使策略学习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1、 明确了学习策略内容的构成要素,初步构建了研究的基本框架。
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通过对学习策略要素构成与分类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与提炼,认为数学学习策略主要由数学学习方法、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三个层面要素构成,这样就初步构建了研究的基本框架。同时,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寻找研究的突破口:①数学课堂学习基本策略(探究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体验学习策略等);②数学学习的认知策略(注意策略、思维策略、想象策略、转化策略、检验策略、复习策略等)与元认知策略;③数学任务学习策略(概念学习策略、规则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学习策略、计算学习策略、空间与图形学习策略、代数知识学习策略等)。
2、通过思考,理清了学习策略与数学学习方法、认知策略及元认知策略之间的关系,有效地保证了研究的正确方向。
(1)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的关系
学习策略是指整个学习活动的策略,它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等,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都是学习策略的重要的核心组成成分,是有效运用学习策略的基础和前提。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具有因果关系,即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改进是学习策略改进的原因。
(2)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的关系
认知策略的主要功能是在学生从事的认知活动中,帮助他们达到认知目标;而元认知策略的主要功能是向学生提供有关认知活动或活动进展的信息,它对整个学习活动起着控制和协调的作用。作为一个学习者,如果只拥有认知策略,而缺乏元认知策略来帮助自己决定在哪种情况下使用某种策略,或改变策略,那么他不会成为成功的学习者。反之,如果没有可供使用的认知策略,那么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则缺乏相应的对象。因此,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但又是有区别的,其主要区别有三方面:①认知策略是元认知策略应用的基础;②元认知策略的发展落后于认知策略的发展;③认知策略直接作用于学习活动,而元认知策略是通过对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调控间接作用于学习活动的。
(3)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的关系
由于学习策略是由多种学习方法优化组合而成的方法体系,因此学习方法是构成学习策略的基本要素,它是学习策略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有人认为,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用在编码、储存、提取、运用等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方式或技能,这一定义基本上反映了学习方法的本质属性。而数学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用以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发展的活动方式,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确切的使用范围和很强的操作性的具体学习方法,如观察、操作、实验、猜测、验证、模仿、讨论、交流、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审题、解题、预习、复习等。数学学习策略和数学学习方法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严格区别的不同概念,如果我们把前者看成是一种“战略”,那么后者就是构成这种战略的“战术”。虽然从整体讲“战略”决定“战术”,但反过来“战术”也直接影响着“战略”的实施。可见,数学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策略的构成要素中始终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因素,它不仅决定着数学学习策略实施的基本途径和活动方式,而且还影响着数学学习策略的实施效果。
3、通过实践,系统地总结了小学数学学习策略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初步形成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学习策略案例。
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操作性强的策略体系和案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着重对小学数学学习策略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进行了系统地总结,现把数学学习策略的具体内容列成下表: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专题报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