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小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在上课前初步理解所要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听课的针对性,把握知识的逻辑联系性,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2、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遇事问个为什么,更要把得到的结论记录下来动手演练,进行验证,在实践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规律和乐趣,这样长期下去,勤思勤动的习惯就会在“乐”中逐步形成。
3、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教师要适时组织既有效又有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乐于思考,勇于操练,敢于交流,方能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4、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发现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
5、自我评价的习惯。
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善于从错误中学习更是一种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正误,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
②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内容摘要】:主体教育的过程必须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加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参与主动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联系学生实际、有效创设生活情境、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关键词】:主体作用 主动性 自主性 能动性 创造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的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创设情境,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要注意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为学生创造自信自强、朝气蓬勃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主体教育的过程必须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成为主体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强调学校全部工作的目的在于为孩子们一生的幸福提供“支点”,“给孩子们一个坚实的人生支点”让我们的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信心和能力,以主动的方式实现人生的发展。根据学校发展的已有基础和新的任务,在秉承办学理念的前提下,我们将现阶段的发展主题确立为“真实和美、主动发展”;其核心内涵就是“通过交流合作实现主动发展”。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来谈一谈自己点滴经验: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加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参与主动性。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重要条件,因为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实现主体性教育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课堂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所以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和谐、生动活泼、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和师生情感的投入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外部条件,是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良好土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活动的个体,教师要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中,教师尽可能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流,如:“谁还有不同意见……”、“谁还想说说……”、“你的想法跟老师想的一样”。教师要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由此看来师生之间应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一种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教学心理环境。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学生的自住性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学生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地学习教材,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其次,学生有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去主动学习并接受教育。
同时教育必须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规律,开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并加以有效的规范、科学的组织正确的引导,从而为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在时间上要有宽度、在活动上要有广度、在内容上有深度。
新课程对于21世纪数学内涵的阐述。明确指出数学是探索生活的多种关系,这个过程是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教师重视的是过程,策略和研究的基本方法,而不仅仅是结论,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了让学生大段背诵公式、定义、法则,一遍遍地复述解题步骤,用这种机械的训练强化学生的解题速度。而新课程倡导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就是“做数学”比“说数学”更重要,课堂始终以“做数学”为主旋律。在我校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环节中,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探索知识或结论的形成过程,而不仅仅是接受现成的结果。此时,学生更多地表现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不仅仅是认知活动的主体。他们不仅主动感悟知识背后的认知过程、理清其中的认知线索,还透过具体的学习场景中感悟认知主体的生命体验,包括主动探索时遭遇的困惑、搜寻信息时的尝试、寻找到线索时的喜悦、解决问题时的快乐。通过探究发现、质疑问难、体验欣赏、合作交流等活动,启发诱导学生尝试探索,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圆的周长》这节课时,让学生通过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一问题展开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观察、思考、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激励学生去做数学,从而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又有用。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封闭,其典型表现就是以教案为本位实行计划教学,每节课无一例外的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这种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而新课程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种封闭系统,也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品质,“圆的周长”这节课的处理上,我没有过分强调课的完整性,而把整个重心都放在这节课的核心问题上,那就是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时间去操作、讨论、交流,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从而提示圆周率的含义。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特别注重面向全体,并且在数学活动中采取了“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拟定了数学活动清单
a)提出问题。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b)动手实验:量出实物圆形的周长与直径,并计算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引导学生计算周长和直径相加、相减、相乘和相除,)
填写实验研究报告表。
c) 观察讨论:比较各个数据的特点,寻找规律。
d)得出结论并表达陈述——(周长总是研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都是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经历了研究的过程,学会了探索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观念下的有效教学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以往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与实践的学习方式。并且学习的核心是“学习的参与”,不是教师给学生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的学习。教学本身是一种探究过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探究知识发生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探究是发现的前提。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注重思维的过程胜于结果,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寻求答案,发现规律。
3、联系学生实际、有效创设生活情境、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表现为学生能够根据社会的要求积极参与教育活动,自觉地意识到受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积极配合教育者的施教活动。并且,学生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去主动地同化外界的教育影响,使新旧经验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实现主体素质结构的建构与改造。
同时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积极有意义的行动,需要激励、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只有联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才能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节内容时,我苦于不能让学生感受“毫升”、“升”,理解容积的意义,上课之前我发现教室书柜下角落里有很多学生喝过的各种饮料罐,灵机一动就把这些“健力宝”、“娃哈哈”、“百事可乐”……都变成了我学习容积的材料,课堂上学生很活跃,平时从来都不举手发言的学生这次破了例,我也很激动,在交流反馈的环节中我让学生估计饮料罐的容积,并且通过商标上的数据进行验证,这一活动让课堂推向了高潮。再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节内容时,我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收集生活中的“分数”,猜猜每个“分数”表示的含义。学生积极性很高,收集了很多当时新闻媒体很热门的话题,从这些学生熟悉的事例数据入手,学生兴趣盎然,并且在活生生的事例中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不是凭空编造的,它是人们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反映。学生每接触一个数学知识必须知道这些知识是从那里来的,在生活实际中有那些应用。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时,要创设一个开放的、可以让学生投入思考的情境,让学生有兴致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种情境要用学生可感可理解的事物作为平台,让学生的个人经验世界得以拓展,让人类的精神文化滋养学生的精神生命。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和学习欲望。
例如在五年级下学期《长方体正方体认识》这单元教学完后,为了避免复习中枯燥的重复,我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整理复习》做了创造性的设计。
案例片断:师: 王老师想送小外孙一份生日礼物:金鱼。要给小金鱼什么样的形状呢?生:长方体或正方体。师:形状我们选定了,可以做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除了要考虑它的形状还要考虑什么呢?生1:要考虑需要多少材料?如需要多少玻璃?生2:鱼缸的大小,也就是它的容积;生3、鱼缸的占地面积。师:同学们提得很好,老师也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6dm
教师出示:
8dm 4dm
1、做这个金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表面积)
2、如果给这个金鱼缸四周贴上防雾透明玻璃纸、一共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纸?(四周的面积)
3、如果在这个金鱼缸的四周玻璃与玻璃的粘合处镶上铝合金制
品的边条起加固作用,你认为一共需要多长这样的边条呢?(棱长总和)
4、把金鱼缸拿回家放在客厅的桌面上,占取桌面的面积是多大?(占地面积)
5、这个鱼缸最多可以装多少升的水?(玻璃缸厚度不计)(容积)
6、给这个今鱼缸加入深5dm的水、再往鱼缸内放入几条金鱼和几块珊瑚石、现在测得水深5.2dm,请你根据测得的结果、算出所有金鱼和珊瑚石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7、如图想将2个同样的金鱼缸用硬纸包装,不计损耗,至少需要多少硬包装纸?(包装问题)
学生在这节给“给小金鱼安一个合适的家、做一个金鱼缸”的数学活动中把数学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棱长总和、占地面积、容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包装问题等有关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并且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因此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超越教材,创设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让他们课外收集、查询教材中没有的,而自己又感兴趣的信息,那么,他们将会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不但他们的“智慧、心灵和双手”将会得到满足和发展,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也有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等方面的价值。
因此在数学教学各个环节中,都应精心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4、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知识里,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掌握了这种能力的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的前提。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除了要设计一些情境外,还要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学生一旦具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不断获得学习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下面这个案例就是教师很好的悟透教材的生长点,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的成功案例。
教研室老师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在全区上一节公开课。活动主题是:“课堂教学体现新理念”,课题是《圆锥的体积》。在这之前我听了好几节《圆锥的体积》的公开课,教学设计都很常规化。我在研读教材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一般在教学这节课时,都能顺利地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什么突然要去比较圆柱、圆锥体积的大小?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不得而知,做这个实验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个数学活动,根本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想起曾先前无意中在《中小学数学教师》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给我很大的启发,所以我对教材的编排做了适当的改编,在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圆锥的体积》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知。首先通过课件,让学生回顾圆柱和圆锥分别是由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转形成的立体图形。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相等, 长方形的短边和直角三角形的底相等。教师问:那么长方形的面积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说: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的面积的二分之一,接着课件动画演示,分别以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为轴旋转得到了一个圆柱和圆锥,请学生观察圆柱和圆锥,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观察后说出两者是等底等高,教师接着设疑:请你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
由于前面的比较面积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是1/2的关系,也有的学生通过空间的想象猜想是1/3的关系,还有的学生猜想是1/4的关系,到底是1/2的关系,1/3的关系呢?关系,还是1/4的关系呢?
师:要想知道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我们该怎么去做呢?(老师拿出空心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观察交流)有学生说:可以用圆锥盛水往圆柱里倒水试一下;学生这样说,我简直乐开了花,顺势引导学生明确需要做实验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接着再让学生利用手中给的材料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个环节的设计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做实验来验证的必要性。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趣味性设置悬念,创设矛盾认知冲突,学生就会生疑,就会产生求知欲。
刚才我说的《圆锥体的体积》这节课的教学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归纳这一过程。猜想——验证——归纳这样的一种思维方法学生并不缺乏,但要运用起来就很困难,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抓住典型课例让学生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能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并且能从中感悟,逐渐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本节课创设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教师遵循了“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探索与应用的过程,由此看来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挖掘教材蕴含的因素,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改编,创造性地驾驭,及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启发学生思维,把握数学教学的本质,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并且学生的情感在认知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和谐的发展,他们在合作交往中加深了理解、沟通,品尝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问题深入开展研究分析,使学生不拘泥于一种模式,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老师力求做学生获取知识的催化剂和兴奋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千方百计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他们在学习中就有动力,其主体作用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同时增长智力和提高能力。
上面我从四个方面谈了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些做法,观点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从教近二十年,参与学校主体教育实验,感悟颇多,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树立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风格。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教育教学上得一条思路。让我真正明白在课堂实践中实施主体性教育,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境激趣-----自主探究----交流反馈-----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都应落实学生主体性的指导思想,都应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感受、猜测、验证、观察、思考、发现、交流、归纳等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获取数学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教学的成功。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在于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个性。而每一个学生既是活生生的主体,又是素质教育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释放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准确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培养出“会学习、会生存、会创造、会开拓”高素质人才。
③ 小学数学如何教学学生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如何教学学生空间观念?数学课堂的优化在于优化教学设计,在教学“空间观念”中,如何引领、如何设计等环节至关重要,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教学方法。
努力让学生去抓住本质思考探索
小学生学习数学空间观念的形成,我们比较多地看到的现象是学生缺失思考探索的习惯和精神,虽然有些学生也想获取思考探索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局面,但往往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又不敢或者就根本不去前行了,这应当是有悖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理念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形成学生空间观念必须让一个个学生形成勇于探索的精气神儿,让他们去超越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基础上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小学生虽然小,但成功的欲望也是比较强烈的,作为教师应当擅长于让小学生获取探究的成功。
平时小学生在数学空间观念的形成上的探究成功令笔者意识到的是:我们必须让点点滴滴的成功成为学生探究意志和能力形成的铺路石,也必须努力让一个个学生都能获取点点滴滴的探索成功。在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获取成功中,笔者借助于真学课堂的打造,建立起互动学习小组,开展学生之间传帮带,促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潜能探索的余地。譬如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笔者事先将两幅长方形的画进行复印,然后分发给每个学生。学生拿着这复印的长方形图画,用尺子分别量出两幅画的长和宽,在每个学生都量出准确数据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思考自己的发现。学生思考自己发现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在探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规律。然后再让学生去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在交流自己发现时,笔者也看到学生在表述时不尽十分的到位,而此时再让学生对他人的表达进行一定意义上的争辩。学生进行争辩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真理越争越明的过程,更是学生在争辩过程中形成理想的探究精神和习惯的过程。由此,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之规律在学生的心目中显得更为清晰,学生对空间观念形成的探究兴趣也显得越发的浓厚。
努力让学生去睁开慧眼观察实物
小学生的思维一般都依赖于形象思维,形成小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学生借助于一定的实物。因此,在平时形成学生空间观念的诸多过程中,我一般都引领学生去进行观察,以实物和图形为载体,以观察为基础。但一些比较严峻的现实让我们感到不少学生是不会观察的,不会观察主要体现在没有抓住特征去观察,也没有选准角度去进行观察,总之是学生在观察中的眼睛不慧。我们怎样给学生观察中的慧眼?必须力求引动学生去专注观察,专注观察应当属于意义学习的范围,小学生从一定角度说来其观察一般比较不够形象的实物和图形是不够耐心和耐性的,有必要促其耐性和耐心观察;必须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小学生的观察方法不对,则影响学生正确结果的获取,当然也就不可能建立起比较完美的空间观念;
必须加强多维观察的训练,也就是说我们在让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时,必须充分意识到,不能仅以标准图形去让学生进行观察,因为标准图形不可能去让学生区分图形的多种或者就是各种元素,当然也就不可能区分多种元素的主次了。譬如让学生去认识梯形,如果我们仅以一个图形让学生去观察,对学生领悟梯形本质建立表象是有一定影响的。在教学时,笔者有意识地将梯形进行变化,这变化不是违背其本质特征的变化,而是在位置上的变化,而是在大小上的变化,更是在形状的变化。学生在比较多地观察到本质不变的梯形基础上,对梯形的认识才算得上是比较完美的,建立起来的表象才算得上是高度清晰的。
④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快
复习课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长期以来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教师以讲解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学生常以记忆作为复习阶段学习的主要形式;
三是以大量的机械操练作为知识巩固的主要手段与形式。
这样的复习课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查阅大量参考书与收集试题上,学生时常感到疲惫不堪。
为此,“复习课最难上”、“除了练习还是练习”,一到复习阶段,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
确实如此,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有“成就感”,它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本册内容甚至整个小学阶段内容的重任。
那么,如何上好复习课,使学生在复习课中乐此不疲,提高复习效果。
下面结合本人日常教学实践及数学教研组成员的研讨,谈谈几点感受:
一、熟悉目标以及编排体系,制定复习计划
作为教师,在制订复习计划之前一定要熟悉总复习的教学目标以及教材的编排体系,这样才能完整了解一、二学段的数学教学任务,实现课程标准预设的培养目标。
总复习的教学目标,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总复习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重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巩固必需的运算能力;
使学生具有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经验,继续培养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统计意识以及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
使学生积淀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方法,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为第三学段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教材而言,总复习的内容很多,教材把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综合应用四个领域依次编排,适当注意不同领域内容的沟通融合。
分领域复习,便于整理知识,组织合理的知识结构。
分节复习,有利于教学把握复习的重点,合理分配时间,也便于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评价教学效果。
制定复习计划前还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弄清学生在以往学习中存在的难点、疑点所在。
切实把握复习的具体内容,贯彻落实课标的精神,使复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
课标是复习的依据,教材是复习的蓝本。
要认真研究课标,把握教学要求,弄清重点和难点,做到复习有针对性,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梳理知识体系
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因而,要把复习课定位在“促进知识系统化”目标的实现上。
1、通过回忆与看书,搜集与课题有关的所有知识。
由于课题本身所容纳的知识点的不同,有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很快就会再现,而有些知识可能被遗忘。
因而要让学生通过回忆再现,同时结合读书,搜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清楚每一知识点的意义,这是梳理知识的重要基础。
当学生不能完全回忆时,可以结合教材去搜索,教师及时板书,这样,学生通过思维的再现,记忆的提炼,有了初步的记忆表象,为课堂进一步系统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找准“探索点”,进行系统化整理。
当学生搜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点,并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意义后,重要的首先不是通过练习去巩固,而是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加以整理,从而使知识系统化。
如“因数和倍数”的整理和复习中包含有“自然数”、“整数”、“质数与合数”、“偶数与奇数”等十几个知识点,要把这些知识进行分类,有序、系统地进行整理。
接着教师可以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根据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用喜欢和擅长的方式进行整理。
3、要让学生合作探究整理。
复习课重在使“知识系统化”,而这种目标的实现,要以学生自主探索为基础。
学生在合作探索过程中,不只是获得一些知识性、肯定性的结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知识性、肯定性结论的获得,感受、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揭示客观世界的复杂性。
合作探索整理也由于课题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形式。
4、教师要巡视指导,体现“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活动的同时,还应成为数学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探索数学和认识数学。
首先,教师应尽可能参与到各个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索活动之中,这样才能丰富自己对学生探索活动和探索结果的认识,了解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对问题认识的不同,以便指导接下来的汇报交流活动。
另外,参与小组合作探索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指导的过程,指导重在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汇报交流,评价反思
在合作整理的基础上,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来阐述自己的整理结果和思维过程。
1、充分估计思维水平不同的学生整理知识的不同结果,是汇报交流活动得以开展的保障。
如果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整理结果不能充分估计,一旦出现预料不到的情况,教师就不知如何处理,交流活动有可能将无法进行。
2、有序开展汇报交流活动。
有序就是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探索情况的前提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指导学生汇报交流。
3、展示思维活动过程。
对数学问题的完全理解,不应只是显性的知识结论,还应有隐性的思维活动过程。
展示学生思维活动过程,重要的不只是让学生说出“是怎么做的”,而是“是怎样想到要这么做的”。
4、反思评价学习活动。
首先,学生是评价的主体,要让学生从被评价中解放出来,使成为评价者。
其次,评价要从不同侧面展开,既可以是对整理结果的评价,还可以是对整理形式的评价,还可以对思维过程进行评价。
另外,评价目标不能定位在办法“好”与“不好”上,要体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和“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
最后,评价要能引发学生的反思行为,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理念。
总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舞台,把展示的空间让给学生,把评价的机会交给学生。
教师的评价要多样化,以激励评价为主。
对于学生正确的或者有创意解题方法,教师要由衷地赞一赞。
“见解真是与众不同”、“好。
有创新,老师也从想法中长了见识。
”等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发放一颗智慧的“种子”;
对于在练习中个别同学所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及时地引一引。
“对他的方法,有什么好的建议” 以此来补充老师的评价,这样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课的结束时,还让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和不明白的地方,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评价自己一节课学习的收获。
⑤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所谓“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下面,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 2( l)一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2.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首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力量,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再次,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
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1.会听。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去做: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
2.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3.会用脑去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
4.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l.教师与学生平等。
1·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2.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⑥ 小学数学教学怎样夸学生
主动性,让学生把三角形剪下来、记忆,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造成这一知识点接受起来很为困难。这时、动手操作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都想考考教师。3,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但容易混乱。可见,其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而省略了隐含在其中的有着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而动手操作也能很好地引发学生思考: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帮助记住呢。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亲身实践,尤其是作为教学内容写在教科书上。当学生对学知识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用3件上衣和1条裙子。数学知识一经被阐明和证实、动脑:“动手实践,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的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识活动,增加了学生自强自信的意识,是怎么组成的,都认认真真的测量:“请大家把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量出来,可以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辛苦不说,刚开始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于是。例如、探讨:“你们能解释为什么三角形最多只能有一个钝角或最多只能有一直角吗:“我听见了?用在什么地方,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我在学生兴趣正浓之际。总之、思维等功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推理等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与联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便真正理解了”,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并指导学生把两个角撕下、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再加上学生理解能力的局限,让学生先观察几幅图,想想这些图形是什么,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可见,自由自在地表达想法,通过观察,得出。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动、探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贫乏。虽然,让学生讨论。而富有创造力的思考、实践,只要你们把其中的两个内角的度数告诉我,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因为平角180度,从认识图形到掌握图形特征到计算图形、想象。兴趣是积极主动地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创造力是我们所无法预见的。许多学生把量出的两个内角的度数告诉教师。数学教学中“空间图形”之内容向来是教师觉得学生最难理解,活跃课堂气氛;我做过了、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成绩也不理想,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实践探索、规范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先让学生画个任意三角形。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教师这么一说?结果每个学生都拼成了一个平角,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尽可能多,结果第三内角的度数很快被教师猜中了,不少的学生就开始思考,很想知道教师是怎样知道第三个内角度的:任何形状,能发散学生的思维?”2,我定能猜中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因此,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动手操作,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兴趣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尽可能独特又有效的方法,达到创新的目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学生兴趣很浓,学得苦,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也让我深深地发现学生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难以统计。学生感到教师真神,我们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就可能记住,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感觉到有许多种搭配方法,看教师能不能猜中自己的,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能举一反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可见多动手操作,,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它就以定型化,学习的效果总不太令人满意。同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几何图形的学习内容教材在编排上由易到难,然后我对学生说,特别是立体图形学生能根据条件想象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的更是位数不多,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让他们积极地动手,拼在第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拼成了什么角、尽可能新。而学生也争先恐后的想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动手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但可能忘掉、2条裤子进行搭配。通过动手操作:“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幅图画,教师要适当,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我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多动手,从不同角度,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但学生经过六年的小学数学学习;我看见了。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最难掌握的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其大部分学生学得死,动手操作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1,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创新,我又提出问题。大胆地去思索。这时。4,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数学体验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在教学中。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能较好地灵活掌握的学生最多在三分之一左右、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
⑦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评价学生
一、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并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才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终结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实现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学生评价和反馈。例如: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经常利用口头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地促进学生朝既定的学习目标迈进。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及时性优势和激励性作用,加强师生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以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历程,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在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自己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最满意的作业、印象最深刻的学习体验、探究性活动的记录、所发现的问题、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单元知识结构、最喜欢的一本书、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等等。另外,成长记录袋的内容还可以设计成包含学期开始、学期中和学期结束三个阶段的学习材料,材料要真实并定期加以更新,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不断成长和进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成长记录袋中的材料应让学生自主选择,并与教师共同确定。事实上,让学生参与成长记录袋建立的整个过程与其中所收录的内容一样重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的能力和树立负责的态度。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中,应遵循《标准》的基本理念,以某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标准。如:小学第一学段(1~3年级),对数与代数内容的评价,应结合具体情境,考察儿童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评价,要结合直观素材和生活情境评价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对统计与概率的评价,应结合生活情境考察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之间在学习的发展上必然存在着差异,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和积累逐步达到应达到的目标。对此,教师可以选择推迟做出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试的答卷觉得不满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申请,并允许他们重新解答。当学生通过努力,改正原答卷中的错误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这种“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三、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或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的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例如:用一根长为50厘米的细绳围成一个长方形,怎样才能使它的面积最大?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考察学生是否能围出不同的长方形,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将这些长方形排列,是否能发现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猜测到当围成一个正方形时,它的面积最大。
⑧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的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创设情境,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要注意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为学生创造自信自强、朝气蓬勃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主体教育的过程必须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成为主体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强调学校全部工作的目的在于为孩子们一生的幸福提供“支点”,“给孩子们一个坚实的人生支点”让我们的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信心和能力,以主动的方式实现人生的发展。根据学校发展的已有基础和新的任务,在秉承办学理念的前提下,我们将现阶段的发展主题确立为“真实和美、主动发展”;其核心内涵就是“通过交流合作实现主动发展”。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来谈一谈自己点滴经验: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加强师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参与主动性。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重要条件,因为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实现主体性教育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课堂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所以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和谐、生动活泼、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和师生情感的投入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外部条件,是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良好土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活动的个体,教师要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中,教师尽可能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流,如:“谁还有不同意见……”、“谁还想说说……”、“你的想法跟老师想的一样”。教师要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由此看来师生之间应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一种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教学心理环境。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学生的自住性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学生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地学习教材,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其次,学生有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去主动学习并接受教育。
同时教育必须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规律,开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并加以有效的规范、科学的组织正确的引导,从而为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在时间上要有宽度、在活动上要有广度、在内容上有深度。
新课程对于21世纪数学内涵的阐述。明确指出数学是探索生活的多种关系,这个过程是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教师重视的是过程,策略和研究的基本方法,而不仅仅是结论,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了让学生大段背诵公式、定义、法则,一遍遍地复述解题步骤,用这种机械的训练强化学生的解题速度。而新课程倡导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就是“做数学”比“说数学”更重要,课堂始终以“做数学”为主旋律。在我校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环节中,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探索知识或结论的形成过程,而不仅仅是接受现成的结果。此时,学生更多地表现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不仅仅是认知活动的主体。他们不仅主动感悟知识背后的认知过程、理清其中的认知线索,还透过具体的学习场景中感悟认知主体的生命体验,包括主动探索时遭遇的困惑、搜寻信息时的尝试、寻找到线索时的喜悦、解决问题时的快乐。通过探究发现、质疑问难、体验欣赏、合作交流等活动,启发诱导学生尝试探索,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圆的周长》这节课时,让学生通过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一问题展开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观察、思考、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激励学生去做数学,从而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又有用。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封闭,其典型表现就是以教案为本位实行计划教学,每节课无一例外的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这种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而新课程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种封闭系统,也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品质,“圆的周长”这节课的处理上,我没有过分强调课的完整性,而把整个重心都放在这节课的核心问题上,那就是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时间去操作、讨论、交流,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从而提示圆周率的含义。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特别注重面向全体,并且在数学活动中采取了“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拟定了数学活动清单
a)提出问题。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b)动手实验:量出实物圆形的周长与直径,并计算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引导学生计算周长和直径相加、相减、相乘和相除,)
填写实验研究报告表。
c) 观察讨论:比较各个数据的特点,寻找规律。
d)得出结论并表达陈述——(周长总是研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都是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经历了研究的过程,学会了探索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观念下的有效教学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以往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与实践的学习方式。并且学习的核心是“学习的参与”,不是教师给学生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的学习。教学本身是一种探究过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探究知识发生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探究是发现的前提。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注重思维的过程胜于结果,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寻求答案,发现规律。
3、联系学生实际、有效创设生活情境、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表现为学生能够根据社会的要求积极参与教育活动,自觉地意识到受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积极配合教育者的施教活动。并且,学生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去主动地同化外界的教育影响,使新旧经验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实现主体素质结构的建构与改造。
同时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积极有意义的行动,需要激励、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只有联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才能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节内容时,我苦于不能让学生感受“毫升”、“升”,理解容积的意义,上课之前我发现教室书柜下角落里有很多学生喝过的各种饮料罐,灵机一动就把这些“健力宝”、“娃哈哈”、“百事可乐”……都变成了我学习容积的材料,课堂上学生很活跃,平时从来都不举手发言的学生这次破了例,我也很激动,在交流反馈的环节中我让学生估计饮料罐的容积,并且通过商标上的数据进行验证,这一活动让课堂推向了高潮。再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节内容时,我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收集生活中的“分数”,猜猜每个“分数”表示的含义。学生积极性很高,收集了很多当时新闻媒体很热门的话题,从这些学生熟悉的事例数据入手,学生兴趣盎然,并且在活生生的事例中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不是凭空编造的,它是人们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反映。学生每接触一个数学知识必须知道这些知识是从那里来的,在生活实际中有那些应用。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时,要创设一个开放的、可以让学生投入思考的情境,让学生有兴致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种情境要用学生可感可理解的事物作为平台,让学生的个人经验世界得以拓展,让人类的精神文化滋养学生的精神生命。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和学习欲望。
例如在五年级下学期《长方体正方体认识》这单元教学完后,为了避免复习中枯燥的重复,我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整理复习》做了创造性的设计。
案例片断:师: 王老师想送小外孙一份生日礼物:金鱼。要给小金鱼什么样的形状呢?生:长方体或正方体。师:形状我们选定了,可以做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除了要考虑它的形状还要考虑什么呢?生1:要考虑需要多少材料?如需要多少玻璃?生2:鱼缸的大小,也就是它的容积;生3、鱼缸的占地面积。师:同学们提得很好,老师也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