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有效备课
一、备课要转变教学观念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略”。备课的改革,教师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可以说,没有教师的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就不会有整个备课内容方法上的突破。我们不仅要对学生今天的数学学习负责,更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负责。教师如果真正树立了这样的理念,就会在备课上关注学生。只有将新课程理念记在心上,教师们在备课中才能更好地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位,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二、备课要了解学生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知己知彼,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预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预设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这样就能防止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者是知识过浅使学生索然无味,就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与训练。因此,备学生我们应该做到了解班级的基本情況、个性特征、学习基础、对教学方法的反应、个性品质、动态变化。 三、备课要确定好教学目标 在制定课时目标的把握上,除了“双基”以外,还要注重:(1)每节课都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主要目标,比教学生掌握知识更为重要。(2)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一定要着眼子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眺出“双基”目标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四、备课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一般的说,重点内容的主要特征一是应用广泛,二是与以后学习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比如,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是后面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最直接的基础,又是解答应用题组成判断的重要概念。无疑,它在全册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和作用,是全册教材中的重点。 在确定重点以后,又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我认为:其一,就课堂教学的总体而言,讲解上抓重点,作业上练重点,时间上保重点。其二,就数学知识而言,一般中有重点,重点中有关键。讲解时要善于抓住重点中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关键,讲时以此切入,以此引路,重点内容就可相对突出。其三,就课堂教学的节奏而言,讲解重点内容时教师的语调要放慢些,教学节奏宜缓。在这种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余地的教学节奏下,学生才可能听清重点,想明重点。 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有的体现了新观点和新方法;有的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差距等等。这种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才能达到有效备课的最佳效果。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作用。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五、备课要善于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思想 新教材的编排特点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蕴涵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我们知道小学教材体系有两条线索:第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第二条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它不很明确地写在教材中,是一条暗线。前者容易理解,后者不易看明。前者是教材写什么,后者是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写。例如“9加几”进、位加法的问题,从教材的表层不仅是出现几种不同的算法,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要提倡学习用“凑十法”进行计算。而深层次挖掘,我认为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引导学生掌握以“十”为单位的计算思想。这也更是后续学习的需要。 六、备课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1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2 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2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让学生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首先让学生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让学生量一量,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师采用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备课要积极进行课后反思 教学需要反思,反思才能提高。只有具有反思习惯的教师,才会迅速成长。因此,教师上课以后必须要进行反思。课堂中教师是否教得轻松,学生是否学得愉快?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否都讨论透了?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率如何?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学生的哪些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哪些表现在教师的预料之外?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的练习中,有哪些是属于基础题,有哪些是属于提高题?学生解答得怎样’如果这课再上一次,怎么修改教案能使课上得更精彩?等等。课后反思,最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所以,每节课后,无论顺利与否,都需要及时反思并一一记录在案。 总之,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坚持不懈,一定会探索出一条符合“课改”要求的“有效备课”新路。
②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有效备课
首先,数学教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就需要在课前对教材有全回面、系统的答解读,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涵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
其次,钻研教材还要钻研练习题,练习题是数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巩固,提高的作用,并有助于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以及数学能力的培养。所以备课时首先要把课本中习题都看一遍,以此分清哪些题是与新课相联系的基本题 ,哪些是加深理解的变式题,哪些又是综合题。另外,还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题目,以提高练习效果。
③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有效备课 详细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有效备课 龙口市黄山馆镇黄山完小 王翠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来分享“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有效备课”。这要感谢市教研室领导给了我这次难得的机会,如有不当敬请各位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理念转变了,学习内容、形式也更加丰富了。可是,我们似乎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市教研室每学期举行的学科质量监测,总不能尽如人意。总结反思,时间、态度我们不缺,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就是我们 40 分钟课堂教学质量不高。要想教学质量高,就得提高我们的备课质量。细细想想我们的备课似乎存在很多误区: 误区一:备课不是为上课服务,而是应付检查。 曾有专家对“科学规范地写教案对教学是否帮助很大”做出调查,一半以上的老师认为详细规范的写教案对于教学意义不大,一般交上去的教案都是一周以前写好了。虽然做到了先周备课,但都是一个粗略的设计,等到上课的时候情况早就变了。而老师们习惯了在教材或教学用书上做记录,或者做一些教学卡片,不喜欢写备课笔记,备课笔记是抄给领导看的,完全是体力活,浪费了好多时间。很多老师坦然,只有在讲公开课的时候才会真正用心进行教学设计,其他时候大多是应付检查,这样的备课在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什么借鉴价值。我们也发现对于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千篇一律,教师备课简单化、形式化的问题严重。备课对于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误区二:教师“学生主体”意识淡薄。 我们教师自认为对“学生太熟悉了”,但缺少学习者的分析。我们发现,有的老师把备课笔记写成了课堂实录,尤其在新教师中普遍存在,备课笔记写得十分“详细”,而前期分析却很简单,教学过程几乎都是采用“师说生说”的方式,把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详细写下来。把备课笔记写成剧本,缺少灵活性,课堂学习很容易就成为教师控制下的表演。原因在于,我们教师更多地考虑自己如何教,对学生如何学、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相关学习策略指导的设计、学生学习动机和情感的激发等深层次问题关注很少,对这些方面的学生情况预设很少,学生的回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整个教学设计只见教师的轨迹,不见学生的个性与变化,这就说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我们老师的意识里还很淡薄。而学习者分析应该是教师备课环节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实质表明,几乎所有的老师在备课中都没有“学习者分析”这个环节,偶尔在教学内容分析或者设计意图处提到“学生已经对……有了初步的认识。老师也自认为对学生都“太熟悉了”,但进一步追问学生都了解哪些知识时,学生就说不清楚了,往往只能提到一些很一般性的、表面的了解。比如“谁很调皮“谁数学成绩比较差”等,对于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方面学生的差异性和学习起点就了解很少,或者说基本没有意识到。由于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分析,导致教学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并且直接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往往使教学设计产生很大的偏 差。 误区三:课后很少对备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年复一年“重头再来”。 由于日常备课笔记缺乏精心设计和教学反思,只是应付学校领导、上级领导的检查,全凭抄袭。备课笔记中虽有反思,但也限于“教材分析清楚,把握学生不是很准确”等这样的套话,备课笔记中没有任何修改的痕迹。很少有教师去翻阅以前的备课笔记,写备课笔记成了教师们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就更谈不上对备课笔记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备课笔记重复利用率很低。 没有反思与评价,就没有积累。因此,我们的备课能力就一直停留在低层次停滞不前。让我们一起听听我们自己的大实话吧。 问:教学后,你会进行反思吗? 答:肯定会,上完课后总会想想教学得失。但是不太喜欢写什么教学反思之类的东西。一开始觉得很新鲜,写多了,大同小异,说一些重复的话,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问:教学完成之后,你会花一些时间去修改和完善你的教案吗? 答:我脑子会记住一些出现的数学问题,如果上平行班的课,我会调整我的教学,但很少会去修改备课笔记,也没有那么多时间。 问:如果你写下这些课堂上出现的教学问题,对你以后再教这些内容会是一个参考呀! 答:我很少去翻以前写过的备课笔记,基本上是重新再写,没有什么意义。 误区四:教师备课“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前后教学脱节或重复。 数学课程知识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按螺旋上升的方式建构起来的,新课程标准更突出这一特点。同一领域的学习内容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同一个主题或单元学习内容的相关度很高,这就要求教师整体备课,去突破教学难点。目前,我们的现状是很多数学老师不能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不清楚数学知识体系结构,不熟悉课程内容的前后知识的关联性,目光往往聚焦在所教学期的教材和教师用书上,仅仅通过教师用书上一些教学建议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各年级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出现要不早已学过,要不很多必要的知识不具备。 深入分析,存在以上误区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教师对于备课这个问题认识不够、掌握不足,我们的教学还处在经验总结阶段没有利用科学理论做指导。基于此,我针对以上存在的误区,查找了相关的资料,以及名师的优秀做法并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分享“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有效备课”,希望多多少少对我们以后的备课有一些启示。 一、正视问题、转变观念、重在落实。 从教十几年,我在备课方面也存在这样的误区:重形式轻实效,重教法轻学法,重课前教案编写轻课后反思;可谓是十年备一课,一课备十年,备课多数是为了应付检查。其实,这样的备课即使书写再认真、数量再充实,环节再齐全,格式再统一,也只能成为“无效备课”。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教师备课要面向课堂,解决教与学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指导教学行为 的预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我们先从备课中的“备”来看,它可以理解为“准备”、“预备”和“完备”。备课就可以理解成“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和“使课堂教学更完备”。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一个动态过程。从广义上讲,备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包括课前备、课中备和课后备。备课也是无止境的过程,包括教师的生活、学习、教学等活动以及教师对自己人生的反思、生活感受和知识增长等理性和非理性思考和认识过程等。我们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就是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备课理念。 首先要树立角色意识。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的独裁者和传授者,而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习的设计者。也就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备课时教师要由“主角”退居“次主角”要着重考虑如何做一名促进者、指导者、激励者营造者、参与者。 其次,树立问题意识。新课程有效备课过程中要努力体现“三维”目标,通过文本研究发现问题,重视学生发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对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评价等作全面设计。 再次,要树立服务意识。教师要从心灵深处走下神圣的讲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有效措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第四,要树立对话意识。备课时教师提前与学生与文本与情境进行“无声”的对话过程。这也是一种具有十分教育意义的对话过程的设计。 最后,要树立持续发展的意识。教学前并非是备课的结束和终结,仅仅是一个阶段,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备课。教学结束后还要备课,学生的问题没有解决完,课就还没有真正备完。 二、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勤于反思。 读懂教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要具有拓展性,应有利于学生探索。发现、质疑、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一)读懂教材的重要性 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用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科书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因此,我们要坚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使用教材。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想境界。读懂教材可以说:是教师灵活运用教材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信心的需要。 (二)读懂教材的方法 1、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 2、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解读教材。 3、持质疑解惑的态度解读教材。 4、抓数学本质的问题解读教材。 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一定是具有学科见识的教师,也一定会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读懂数学的本质,清晰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抓住数学本质,实施教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创造性的,教师要养成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不断的思考。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对数学本质的思考,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思考,对促进教师教的能力、学生学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如何研读教材 1、开展“联系性”研读,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把握知识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数学是一门系统、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组成了一个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很多知识呈现都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研读教材时,单元整体性阅读和同一知识相关单元之间的联系性研读显得尤为重要,要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能。例如,《除法的意义》这节课,有的教师只满足于这样几点:(课件呈现)而一位成熟的数学教师的脑子里对于除法知识的储备是一棵枝繁叶茂的知识树。(课件呈现) 2、开展“多角度”研读,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研读。 (1)、“从教师教”的角度研读(2)、从“学生学”的角度研读(3)、从“编者编”的角度研读(4)、从教材对比的角度研读 “从教师教”的角度研读要做到四个“结合”: ①、结合课程标准要求,解读教材的编者意图和教学目标,领会其精髓。②、结合红点标示的问题和学生疑难问题的培养能力角度解读教材。③、结合知识的生活化角度解读教材文本④、结合学生的认识特点,从认识规律角度解读教材文本。 从学生学的角度解读教材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①、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是什么?认知水平如何?提高本节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在哪些方面获得发展。②、学生有没有与本节知识相关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况如何?③、本节知识对学生而言学习的困难时什么?用什么方法帮助学生理解?④、学生自己阅读本节知识会产生哪些疑问?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可以由同伴讨论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引导甚至讲解?⑤、学生喜欢怎样的情境?学生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 从“编者编”角度解读教材要做到: 把握全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主要特点,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做到“胸有全册”; 把握教材的每个单元教材的内容、特点、训练点等,做到“胸有全组”;把握教材的每个课时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做到“胸有全篇”。 (四)怎样读懂每节课的教材 1、读懂教材情境图。 2、读懂每一道习题。 3、读懂教材呈现的方式。 如何读懂主题情境图呢? (1)、必须读懂它是以什么形式呈现的?是怎样反映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内容的? (2)、要读懂主题情境图给了我们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本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 (3)、要读懂问题情境中体现的知识点,要读懂问题情境的展开过程,要读懂“主题情境图”所呈现的图形、图片、场景或情境中渗透了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读懂每一道习题? 练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学习知识的必要过程,适当的练习对增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华罗庚曾经说过“学数学不做题目,等于入宝山而空返。”这说明:①、数学练习的过程引导学生逻辑思考的过程。②、思想练习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走进数学的过程。③、数学练习中数学问题直接挑战学生的智慧。 要使练习有效,教师就要读懂习题。那么,怎样读懂教材中的习题呢?①、弄清习题目的,分清练习层次。②琢磨习题蕴含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③考虑习题变式,拓展延伸的方向和必要性。 读懂教材呈现的方式 新教材基本上都是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为基本叙述模式。从教材呈现方式中可以看到哪些知识是要得出是准确概念描述。如,有些定义是很准确呈现,那么我们就要让学生掌握,有的只是让学生自己在生活实践不断地去完善知识内容。 教师读懂教材,必然要经历“愿读——常读——会读——读懂——读深——读广——读透”这样一个过程。 下面就以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认识》为例,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 一、知识点 信息窗一(整理存钱罐):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简单关系。 信息窗二(购买学习用品):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二、具体内容介绍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人民币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参与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人民币的加减计算。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通过“数一数你存了多少钱”这个问题,认识人民币元角分,了解之间的关系,借助自主练习第1 题“认一认,填一填”,认识面值较大的人民币,会对人民币进行简单的兑换;第二个信息窗是 购买文体用品,通过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学习简单加减计算,通过自主练习提高学生用人民币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重点不在背诵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及互化方法,应通过整理存钱罐和购物活动体会人民币的功能以及使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个特点,教材从素材到练习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 素材呈现的是一个小学生在整理自己的存钱罐进而去购买学习用口的情境。这里是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这一单元的学习可以说学生在生活中都有一定的经验,只是没有作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所以,我们就要充分唤起学生的经验让他们用自己的经验来解决问题。信息窗一,先认识人民币元角分,再是兑换活动。这个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中进行模拟,或真实地让学生进行整理自己的钱。 练习中没有机械的训练转化和计算的题目,而是与应用结合起来。如信息窗一后的练习:第1 题,是认识人民币知识的拓展,认识大额人民币,在兑换中巩固之间的关系;第2 题,是以玩具价钱的形式来巩固人民币的认识;第3 题是实用的邮资来呈现出简单的计算,为下一个信息窗的学习作准备;第4 题是简单的购物,是学生最常见的遇到一个物品,如何付钱的问题;第5 题让学生会看价钱,这里出现了小数表示的价钱,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只是让学生简单地知识是多少钱就可以了;第6 题是循环题。信息窗二后也是安排的与实际紧密联系的购物中的问题,如找钱的问题、选择商品的问题、算计钱数的问题等等。第2 题很有意义,是循环时间的知识,其素材与奥运圣火传递联系。在这些练习题的处理时,我们也需要不违背设计的意图,组织一些模拟购物等活动,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知识,体会购物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注意的是学生学习的有关计算基础可能会制约学生钱数的计算,练习时不要增加难度。 三、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讨论 1、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差距比较大。 现在小学生因家庭背景等的不同,对人民币的认识和熟悉程度也不尽相同。认识人民币存在的问题不会太明显,但购物时可能有些学生没有购物的经验,出现困难。所以教学中,要注意了解到学生之间的差异,组织学生的合作交流时,可以采取互帮互学的方法进行。 2、问题的解决结果不好呈现。 因为本单元的情境或练习都是一些活动,对于活动,学生在其中能学到知识,但问题却是他们知道可以买什么东西,能说上来,却不知如何落到纸上。而一旦让学生去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去呈现出自己的答案。对于这个问题,可能会有许多类似的情况,学生会说但做不行,所以在课堂中我们要想办法既让学生会说,还能会表示出自己的想法。如可以让学生把想买的东西圈起来等等办法,不能光让他们说,要落实到纸上。 3、基础知识的落实问题。 在新教材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教师一度地认为新教材就是课堂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精彩的发言。在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之后,我们曾强调,新教材绝不是摒弃基础,它同样强调学生的学习基础要扎实。如人民币单元,我们就必须让学生会认识并能使用好人民币,会进行购物。为了巩固这些基础,我们需要不断地练习,让学生巩固下来;再如第四单元《绿色行动——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一)》,对于口算,我们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会口算的程度上,还必须要熟练,要有一定的速度。要达到这些,就不仅仅是靠课堂上的讲就行的,必须对学生进行反复地训练,甚至是在一个阶段的每一节课的课前几分钟进行这种例行的口算训练,直到学生熟练为止。 4、面向全体的问题。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可能会遇到面向全体较困难的情况,让每一个学生都会买东西恐怕两节课是不行的。我想,教材其实给我们提供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思路,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一些小组的作用。如第一个信息窗人识人民币时,每一个学生都来整理自己的存钱罐,对照存钱罐里的零钱来认识,同桌两个可以进行一些兑换活动,最后让学生按书中的表格形式进行整理并数出钱来。这样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还比较好操作,也有反馈的形式,便于老师掌握了解。对于一些购物活动,同样可以在全班模拟之后,小组内开展活动,教师轮流地参与到小组中,此外,教师还可以把一些题目放到课外实践,组织活动,让孩子跟妈妈一起去购物,提供给他们一些记录的形式,再组织交流。总之,要考虑组织的形式,就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就是要想办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同时还要考虑到反馈,学生的情况老师要有办法掌握。 以上是借两节课例与大家交流一些怎样读懂教材的想法,希望我们大家能共同地探讨与交流,您的意见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发,大家的关注也会让我们的一些困惑逐渐地明朗,真诚地希望共同交流。 读懂学生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 (一)读懂学生的重要性 读懂一名学生就是走进一个世界。要走近孩子的数学学习的心灵,就要了解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有什么思维障碍点,会碰到哪些困难,影响其解决的因素是什么?孩子们又是怎样去克服解决心中的困难的?要学会“蹲下身子”“弯下腰来”走进孩子的世界。要明白:为什么要读懂学生?教育不是做产品,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一个人。我们追求的不是教师精彩!而是学生的精彩! (二)读懂学生的策略 1、读懂学生的已有基础,找准教学起点。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影响学生学习新知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的清清楚楚了。不一定是真实起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基础和经验把握教学的有 效起点。 2、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握学习重点。教育是生命和生命之间交往与沟通的过程。教师心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要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就需要关注学生对于新学内容兴趣点、难点是什么?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固着点与新学知识“潜在距离”,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思考怎样的方式才更利于他们的学习。基于对这些问题的了解,我们才能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难点,思考促进学生理解的载体是什么,才能准确定位学生的现实需求,把教学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支持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 3、读懂学生的学习差异,把握教学弹性。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学生之间的家庭背景、学习经验、学习基础、学习风格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的差异既有显性也有隐性。教师在关注群体共性特征的基础上也要关注个体,关注学生性别、年龄差异,学习兴趣与动机,学习的方式等,要把差异作为教学资源。读懂学生间的差异,才能实行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读懂学生的学习障碍,调控教学难点。所谓学生的学习“障碍”,事实上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教学难点”。我们的教学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跨越这些障碍。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原本就是为了“解疑释惑”而存在的。所以,作为教师,在备课时,应当着力于分析学生学习中将会遇到什么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缘何会成为学生的障碍,这些问题对学生造成的障碍有多大等等。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想学生之所想,摸清学生的认知障碍,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这是实现有效备课、有效教学的根本。 5、读懂学生的学习思路,调整教学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按照教材的思路走之外,同时要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懂学生的思路,这样在讲课时才能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其思维活跃起来从而一步步引领到教师的授课思路上来。 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个性。学生好比是一本书,且是一本时刻变化的书,读懂学生这本书,教师关爱学生是前提,关注学生差异是基础,全面了解学生是关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是根本。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读懂学生。可以进行一次心理访谈;可以开展一次课堂前侧和后访;可以进行一次学生访谈;可以从学生一份作业中读;可以从一份试卷分析中读;可以是课堂上的一次师生对话;可以是一次次的课堂观察…… 要真正读懂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教师要做到:多一些学习;多一些思路;多一些交流。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上,教师要做到: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互动;多一些接纳。在备课的设计上,教师要做到:多一些情境;多一些变化;多一些策略。 善于反思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 的有经验的教师。”康德曾说;“越是经常、越是执着的思考、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教师的反思有利于观念的改变,有利于专业精神的发展, 是形成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反思的终极追求就是要让教师在反思中“学会教学”,在“认可”与“开掘”的历练中,不断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升自己,克服并远离职业倦怠从而建构一个积极健康的“教学自我”。 三、整体备课、引入流程、突破难点。 以《认识钟表》、《时、分、秒》两课题为例谈谈在备课中如何把握知识体系结构、课程内容的前后知识的关联性,来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困惑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在一年级下册安排了《认识钟表》单元,课时为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这一内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都能掌握。在二年级下册又安排了《时、分、秒》单元,课时为三课时,第一课时《认识时、分》,第二课时《认识几时几分》,第三课时《认识秒》。和一年级下册《认识钟表》单元相比,这一单元内容难度大,多数学生通过三课时的学习不能够完全掌握,我们可能会在第一、二课时后各增加一节巩固练习课,整个单元结束后再增加一两节复习课,即使这样还有不少的学生不能掌握,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配合家长才能巩固。我认为《时、分、秒》单元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这一内容知识点多,认读钟面时刻步骤多,记忆容量大;二是名师教学导向出现偏差,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没有用于有效的训练。 应对策略 我多年执教低年级,这一教学难点也一直困扰着我,为了找到突破口,我对两个单元的教材进行了整体备课,并尝试引进“流程”概念,两年下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策略之一:进行整体备课 我们要树立整体备课观。要上好某一节课,不能光备这节课,还要熟悉和了解这节课之前和之后的一系列教材,这叫整体备课。把一年级下册《认识钟表》单元和二年级下册《时、分、秒》单元放在一起备课。从系统出发进行备课,这样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统一看针的顺序“先看分针,再看时针。一年级下册《认识钟表》一课,教材虽然没有特别说明“先看分针,再看时针”。但从小朋友的中“钟面上长针指着12,短针指着5。可以看出“先看分针,再看时针”。 而二年级下册《认识几时几分》一课,教材没有说明先看分针还是先看时针,《教师用书》也没有告知,我们一线教师大多沿用老教材中教学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即“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再看分针”,这种“先看时针,再看分针”的方法和一年级下册《认识钟表》一课教学的顺序是相反的,这就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看钟面时刻的方法。所以我在教二年级下册《认识几时几分》时,也让学生先看分针,再看时针,这样不仅能与一年级教学的方法统一起来,而且能分散难点,提高正确率。 策略之二:引入语言流程 除了统一看针的顺序“先看分针,再看时针”还要统一看钟面时刻语言流程的表述。这里我受麦当劳等国际著名企业的流程影响,构建语言流程。企业流程的特点是:简单化、专业化、标准化,
④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备课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要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需要教师公平、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嫉妒心理。在学生有困难时,教师要主动地倾力相助,细心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异常言行,及时与学生谈心。
⑤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有效备课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版握权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⑥ 浅谈如何对小学数学进行有效的备课与反思
开展丰富多彩抄的数学活动,提袭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要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需要教师公平、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嫉妒心理。在学生有困难时,教师要主动地倾力相助,细心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异常言行,及时与学生谈心。
⑦ 小学数学新教师应怎样进行有效备课
可按照当地推行的教学模式,开始可以照搬,熟练后再加以灵活运用!
⑧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有效备课
一、刷新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把关注点移向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特别是那些学困生身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因此,备课中既要考虑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如何教,又要考虑学生如何学,既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又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走进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明确,就谈不上会有多少教学创意和明确的教学意图。可以说,从备学生启动备课程序,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所以,在备课时,教师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备课时不妨认真回答以下一些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现实学情,才能设计出实用的、有价值的学案。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对每一节课如何组织、如何引导加以仔细的考虑,在头脑中形成很深的印象,在课堂上真正给学生自主的机会,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还学生思维的空间,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的不同认识是一种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的资源。
三、深挖教材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材有全面、深度、系统的解读。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的。
(一)备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同样,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深浅也要适中。内容太深,学生不能接受;内容太浅,又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二)备教材的顺序。新教材对教学内容的顺序已经有所安排,但是教材中设计的教学顺序是最基本的,不可能太细。教学时,教师往往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更具体细致的安排。
(三)备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对于那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明显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够,使其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备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要灵活运用教材,又要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切实发挥新教材的作用。同时,教师也不能局限于手中的一本教材,可以参照别的版本教材对本节课的内容是怎样编排的,有没有可取之处;也可以查一查其他资料中关于本课内容的相关叙述,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还可以收集现实生活中对本课教学有用的资源等等。一句话,备教材时,教师要紧紧抓住以上三个“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四、抓住要点
1、确立目标点。
课时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而具体,具有可检测性。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目标设计。如果说发展性领域的目标是隐性目标,很难在一节课内发生明显的变化,不便于检测的话,那么认知性领域的目标应该是显性的,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应该有明显的变化,是可以检测的。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不是一节课中方方面面都突出,而是突出一个方面。有的课可能更多贡献的是“过程”,有的课可能更多贡献的是“结果”。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备课时,我们首先要分析,先看课标的总体要求,再把这一单元的目标、本节课的目标确立好,把目标变成问题。
2、抓住重、难点和关键点
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有的体现了新观点和新方法;有的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差距等等。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教材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作用。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3、强化训练点
训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数学课标新理念下,小学数学训练设计应在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兴趣上下功夫,使学生通过训练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意识,并促进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因此,我们在训练中必须坚持“训练的梯度、训练的广度、训练的强度、训练的区分度和训练的效度”外,还应注意凸现生活性,满足差异性。
五、还应进行课后备课,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课前备课、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教学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一旦放开,真正活起来,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
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则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⑨ 最新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有效备课
备课要确定好教学目标, 除了“双基”以外,还要注重:
(1)每节课都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主要目标,比教学生掌握知识更为重要。
(2)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一定要着眼子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眺出“双基”目标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