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分内容是在直观的层面上学习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解决生活里类似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还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由于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课的引进,对教材做了一定的变动。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中,我找准学生的“新知生长点”,利用旧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抓住新旧知识联系,唤起已有知识结构,更好地服务于新知的学习。
2、能把握教学重点,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几分之几。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考虑到三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想想做做1”中,我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说说求某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意思,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充分利用比较法,通过共同点,抓住分化点,达到目的。
学生解决求12个蘑菇的3/4是多少后,我出示了一张表格,让学生比较求12个蘑菇的1/4是多少与求12个蘑菇的3/4是多少的异同,使他们理解求12个蘑菇的1/4是多少,就是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算出每份是3个;而求12个蘑菇的3/4是多少,就是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先算出每份是3个,再算出3份就是9个。这样,从比较中发现,共同点中也有不同,不同点中也有相同点,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4、整个训练设计有梯度、有层次,能活用教材。
考虑到解决这类问题对于三年级学生的难度,整个练习注重让操作和直观作为学生思考的依托,并将操作与分数意义连接起来,有利于学生对这类问题的理解。练习设计由封闭到开放,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5、课的结尾,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从某度程度上说,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事实上,学生回答的的确不错。
反思这节课,也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
1、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给予“反应”。
复习分数的过程中,一位学生回答——把一些星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2份,可以用2/4来表示。此时,我并没有揪出说的不好的地方。应该指出,不要说“取”这个字,我们可以说“有这样的2份”,因为学到假分数时,这样的几份是“取”不到的。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12个蘑菇的3/4是多少”,一位学生的方法是:12÷4=3(个)3×3=9(个),另一位学生的方法是:12÷4=3(个)12-3=9(个)。当时,我只是肯定两位学生的方法,并详细询问了第一种方法的意义。其实,还应该仔细问第二种学生的方法,他也是按照分数意义来解决问题的,先将每份算出来,再用总的12个蘑菇减去1份3个蘑菇,剩下的就是3份的蘑菇个数。教师应给予鼓励,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的资源。
2、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起来。
解决“求12个蘑菇的3/4是多少个”时,学生只是用分小棒的方法知道了答案。在此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将“做”与“说”同步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分小棒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根据分数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交流怎样分蘑菇时,我让学生说一说——把( )个蘑菇平均分成( )份,每份(
)个,给小灰兔们( )份,也就是(
)个,再出示这一段话,让他们填一填。这样就显得课件演示与教师语言不协调,不同步了。反思,可以先出示这一段话,再让学生根据分的过程,填一填。课件也同时演示分小棒,并闪烁“4份小棒”,“每份3个”,如此一来,学生理解的效果也就不同了。这样,学习时学生参与的感官越多,越能充分发挥大脑左右半球的协同功能,思维活动的效率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㈡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小树有多少棵
《小树有多少棵》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在二年级已经学过表内乘法,这节内容并不难理解。
在教授时,我首先复习了几道表内乘法题,然后复习了数的组成,为学生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进行了铺垫,我觉得花这几分钟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在新授时,很快就能抓住“20就是2个十,20×3表示2个十乘3,也就是6个十,是60”这一算理。
因为学生的积极反应,导致我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学生列出算式“20×3”与“20+20+20”时,我没有把握住这一时机,相机引导学生比较加法与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简便性,从而概括出乘法的意义,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因此,在练习反馈这一环节中,我就吃了苦头。个别学生由于没有彻底理解乘法意义,出现了“30×4=70”这种错误,并且,在70×5=()+()+()+()+()这个问题上,学生显得很盲目。对于这个问题,只能在练习课上进行补充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教研时,莉群老师有一个很及时有效地方法,在解决三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时,趁机引导学生“如果有8捆小树呢?”让学生体会到乘法的简便,从而有了深入研究的兴趣。
值得高兴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很积极,概括口算的方法也十分多样,且简洁易记。遮“0”补“0”的方法,计算起来,又对又快。整节课,教学目标有达到,算是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