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学科素养反思

小学数学学科素养反思

发布时间:2021-03-10 17:01:28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对于数学学科教学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

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3、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

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

(1)小学数学学科素养反思扩展阅读:

数学素养特点

1、 在讨论问题时,习惯于强调定义(界定概念),强调问题存在的条件;

2、 在观察问题时,习惯于抓住其中的(函数)关系,在微观(局部)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做出多因素的全局性(全空间)考虑;

3、 在认识问题时,习惯于将已有的严格的数学概念如对偶、相关、随机、泛涵、非线性、周期性、混沌等等概念广义化,用于认识现实中的问题。比如可以看出价格是商品的对偶,效益是公司的泛涵等等。

Ⅱ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评课

“深度学习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未来课堂”
——全国小学数学名思教学研讨峰会的学习报道
2015年11月18至21日,我校数学组蔡建嫦、文月华、谢绿萍、凌卫丽、杨荣莉和刘惠清六位数学老师前往中山市职业技术学校体育馆参加全国小学数学 “深度学习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未来课堂”名思教学研讨峰会。
在三天的学习中,我们听了数学概念、计算、空间与图形等多类型、多形式的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以及活动课,其中有吴正宪、黄爱华等大师的课,也有年轻教师的获奖精品课,更有新颖别致的美国詹妮佛老师和台湾洪雪芬老师的课。在听课过程中我们收获了构建数学学习的新方向:教学不再局限于数学的内容,而是指向学生作为“人”的整体;教学不再局限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四大领域的壁垒,而是指向四大领域的交织与融通;教学不再零敲碎打、面面俱到,而是关注核心,提纲挈领、一通百通。每一项核心素养都代表了学生要发展的一个侧面,对学生而言,各项素养是有机一体又人人不同的。正是学生不同素养的差异构成了学生的丰富性、互补性和统一性。因此,关注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是聚焦核心问题、尊重具体个人、直面特殊差异、综合引领提升。
我们还听了专家、大师的主题报告和评课。不管是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台湾的“核心内涵”还是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数学素养,都为我们带来启发。核心素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学课堂上,有不一样的体现,同时又蕴含共同的追求。在国际视野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找到不一样的努力空间并发现全新的成长坐标系。
三天的观摩活动转眼就结束了,此次学习收获丰富、感受很深:同样的数学知识,可以变成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材料,也可以成为锤炼思维、感悟数学思想的载体,还能升华成培育心智、陶冶心灵的育人资源。面对不同的数学教育形态,“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关注素养才能真正把握数学教学的本质,才能真正把握数学教学未来的趋势!

Ⅲ 怎么看待小学数学学科素养测试

并不是测试,而是给成绩好的人提供了一个平台

Ⅳ 如何促进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1.重温课标,加强研究,扎实开展教材深度的研究。
对于新版数学教材的教学,各校要重温《数学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做好数学实验操作工作。要重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各小学要在教学常规管理,课堂教学的诊断与研究上下功夫,不断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数学教学特色的形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立足课堂,追求高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应该是学生焕发活力的地方,也有人说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因此,要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创设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积极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感悟知识、经历过程、领会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实践能力、探索意识与创新意识。
(1)站在学生立场,促进多向交流。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去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充分估计学生的思维可能性,巧妙地设置善意“陷阱”,自然引发生生间的争辩,以深化和凸显学习过程。
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鼓励全体学生显现不同层次的个性化思维,教师要经常适度引入开放性问题,让不同层次学生展开个性化思维。开放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学生常常会呈现不同的解题方式与水平,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为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维策略,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有效互动。一方面保证学生有一定独立思考的时空,另一方面,恰当提供合作性任务,组织不同形式不同级别的师生间、生生间、组与组间、小组与个人间的交流讨论,形成多元网络式的互动。
(2)引导体验探究,丰富教学资源。
一是学会倾听,在课堂中寻找动态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与情感跳动节奏,特别注意在倾听中与学生的“对话”方式

Ⅳ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教学反思

关于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都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认识和理解。因此,我着重谈四个问题。
(一)求真务实,培养学生缜密严谨的思维品质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发现这样的事:有的学生把加号写成减号,把除数和被除数弄颠倒了,把已经计算正确的结果写错……许多教师把这些都归结为“马虎”造成的,其实不尽然。我觉得关键在于学生还没有形成缜密严谨的思维品质。作为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甚至在教学具体内容时能够准确预测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进行培养、纠正,形成稳固的思维定势。这种品质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内容时,讲新课之前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把12棵树分给两个小组去栽,每个小组分几棵?
仔细观察分析就会发现,这道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课堂上我把这道题出示给学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在我提出问题后,全班同学都不加思考,异口同声地回答:“6棵!”
“有没有不同意见?”我征询道。同时目光很快地在每个同学的脸上掠过。我忽然发现,一位姓孙的学生眉头微蹙,眼睛凝视窗外,凭着我对这位学生的了解和多年来形成的特殊直觉,我敏锐地感到他一定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很可能在他身上找到突破口。于是我提醒大家说:“你们要认认真真思考一下,有的学生可能把你们的答案推翻了。”这时,学生顿时警觉起来,重新思考我提出的问题。随即,便有几个同学举手要求发言,姓孙的学生也把手举起来。我立即让他谈谈是怎样思考的,同时用鼓励的目光注视着他。他站起来说:“老师,每组分6棵不一定对。”
“为什么?”我赶紧插入一个问号,让大家注意。
“因为题中没有说怎样分。如果平均分,那么每组可以分得6棵。如果不平均分,就有多种分法。”
我当即带着表扬的口吻说:“好!他说得很正确。过去我们学的都是平均分,也就是等分,今天要学习的是不平均分。”然后,我立刻在黑板上写出了“按比例分配”。
学生好像在朦胧中被人叫醒,顿时振作起来,大家看着我写出的课题,想着姓孙的那位学生提出的不平均分,都急于想知道“按比例分配”怎么个分法。就这样,我从孩子的习惯的认识中巧妙地把单一思维活动引申到多项思维中去。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设疑,使学生注意力格外集中,情绪格外高涨,大家跃跃欲试、满怀激情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究竟什么是按比例分配?我接着举例:有12棵树,按照三个等份分给两个小组去栽,一、二两个小组依次分得一份和两份,每个小组各分得几棵?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并掌握了运算方法。最后我又进一步设疑,“按比例分配”和“平均分”是什么关系呢?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经过讨论,大家终于领悟到两种分配方法都是有条件的,“按比例分配”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而“平均分”又正是“按比例分配”的特例。
在我的数学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设难置疑,探索中求真求实,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缜密严谨地思考解答。
(二)刻苦钻研,培养学生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刻苦钻研、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是非智力因素的内容。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认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儿童成长的两个翅膀,哪一个不丰满都会影响起飞,影响发展。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多数家长都只重视智力开发,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了许多儿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不协调,尤其是缺乏刻苦钻研、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大难题。
我想,刻苦钻研、孜孜以求并不只是“头悬梁、锥刺骨”的坚强毅力,还要有跳出书本之外,“打破砂锅问到底”和“不到黄河不罢休”的探索意识和顽强彻底的学习恒心。
我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内容时,通过让学生看、摸、想,学习什么是面积之后,又在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中,抽出了三个有趣的问题:
(1)你看到过哪些东西的面是平面?最平的是哪个?
(2)大海的面是不是平的?为什么?
(3)哪些东西的面没有边?怎样设法使它有边?
让二年级学生讨论这些问题不是“深”了吗?是的,是深一点。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通过教师的“点”和“拨”是完全可以领悟的。我就是想通过“深”来诱发学生主动地钻研,开拓知识领域,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德。
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我们教室的水泥地面最平。”一个学生说。
“不平,因为我洒水的时候有存水的地方。”马上就有一个学生反驳,“我说玻璃黑板的面最平。”
“也不对,最平的面就不能写字了!”一个学生反驳得很有力,把大家逗乐了。
“那么,商店卖的玻璃的面是最平的。”又一个学生提出了新见解。
教室内暂时肃静了,两秒内无人提出疑意。忽然一个高个子女生站起来说:“玻璃的面也不是平的,因为把两块玻璃合在一起,中间也会钻进灰尘。”
“说得太漂亮了!”我赞扬道。我让同学们继续找最平的面,大家有些为难了。于是我总结说:“在实际事物中,绝对平的面是不存在的,平不平都是相互比较而言的,数学课本里所指的平面,在我们的头脑里只不过是想象中的平面而已。可见,我们见过的几种几何图形的面并不是绝对平的。”
大家开始解答第二个问题--大海的面是不是平的?为什么?这个问题争论得也很激烈。一个学生说:“大海的面是平面,因为地图上就是那样画的。”另一个学生说:“大海的面不是平面,是曲面,因为地球仪上的海是曲面。”到底谁说得对呢?我为学生指出了思考问题的方向:“那么你们再想一想,地球实际上是什么形状呢?”大家马上找到了答案。
现在该解决第三个问题了。
“哪些东西的面没有边呢?”我刚一提头儿,马上有许多同学抢答:“皮球”、“地球”、“鸡蛋”……
“球的面都没有边。”有个学生一语道破天机。
“没有边的面,面积可怎么算呢?我们还得想办法使它有边呀!”我故意带着为难的神情对学生说。
一个学生说:“我们把它割成两半,不就有边了吗?”
我摇摇头,“这个办法会把好东西弄坏,再说,有些东西也不能割开呀!这个办法不太好。”
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个好办法--在上边画个印,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好,这个想法可以,我们只要用 一条线在上边做出标记,曲面的边就可以找到了。”我及时给予肯定。接着我又拿出一个鸡蛋,用粉笔在上面画了一条封闭曲线。这时,一个同学当即提出一个难题:“赵老师,这样的面积怎么计算呀?”
我的学生就是这样喜欢刨根问底。我认为,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不断提出新问题并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是探索精神的表现。学生早一天提出问题,就说明早一天具有探索意识;永远不问就永远没有探索精神。早一天问住老师就早一天成功,我很希望被学生问住。
(三)明确方向,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意识
我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给学生出了一些有关利率、汇兑方面的练习题,许多人感到迷惑不解。
近些年来,我所主持的整体改革实验以及数学教学,都是从未来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出发,把人的自身发展需要同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把提高人才素质作为突破口和落脚点。我的想法是:21世纪是经济腾飞的时代,现在的小学生正是21世纪经济建设的人才,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幅度,无论是哪个部门、哪个行业,都离不开数学,尤其离不开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知识。因此从小就要培养小学生具有迎接未来挑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逐步明确学习方向,了解自己在未来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积极倡导学生学习微机。经济越来越发达,越来越需要高科技人才。从小让学生学习微机,不但掌握了一种社会需要的基本技能,而且能使学生懂得21世纪是高科技的时代,从小就要努力学习,将来才能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这就是说,要让学生把现在的学习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
(四)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的观点看世界
我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不仅要弄懂算法,还要弄懂算理,重要的是算理,作为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思想,进而了解到数学是研究数与量、时与空、形与式的关系的科学。数学中的内容彼此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充满着辩证唯物的思想。这种观点的树立要靠对教材的挖掘和点拨。
我在教学“1”时,在回顾自己八年的实践体会的同时,注意到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深邃的数学思想,并使之具体化。
上课了,我在黑板上清晰而端正地写上了“1”字。
“同学们,谁认识‘1’呀?”孩子们唰地把小手举起来。
“好。谁能说说‘1’是什么意思呢?”
孩子们眼珠转动着,有的把手举起来,有的又慢慢地把举起的手收了回去。
我又展开挂图:“谁能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呀?”
学生接二连三地回答:“一个小朋友坐着一条凳子,在一张桌子上写字,桌子上放着一本书,还有一个文具盒。”……
--这是让孩子们看图认识“1”,是第一步。
接着我举起一根小木棒:“这根小木棒像什么?”
“像‘1’。”
“是直的还是弯的?”
“是直的,一点弯儿也没有。”
“好!大家练一练,看谁写得又直又快。”
学生们都认认真真地写起来。
--这是让学生借助实物形象写“1”,是第二步。
然后,我又让学生列举“1”所表示的事物。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说起来:一张讲桌、一块黑板、一棵树、一朵花、一架飞机、一个月亮、一条银河……学生们想象的翅膀展开了。
正在学生说得来劲的时候,我又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能不能把‘1’表示的事物都说完呀?”
学生回答:“说不完。”我接着说:“对了。用‘1’表示的事物是说不完的,是无限的。”
我在讲课中巧妙地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字“1”的概念,反过来又通过事物赋予数字“1”的实际涵义,从而把数与量结合起来,有限与无限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我渗透了整体和部分互相转化的辩证法和极限的思想,使“1”的教学更加丰富引人,达到一石多鸟的目的和效果。
教师经常这样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无疑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会大有益处的。

Ⅵ 如何提升小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在“数”的学习中全程贯穿问题解决
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学习的意义;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可以顺利习得新知,更可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水平,提升学习能力。因此,应在“数”的学习中全程贯穿问题解决。
“数”及其运算都是基于现实需要的。自然数是基于现实生活中计数的需要产生的;小数是各种测量活动中不同单位之间换算的产物,也是自然数除法运算结果的自然推广;分数是基于表示非整数的个数的需要产生的,同时又可以用来刻画整数除法的结果、比值等。数的运算更是现实需要的产物,现实情境中产生了数量的比较、归并、分配等问题,自然需要研究数的加减乘除等运算。因此,在“数”及其运算的学习中,务必基于现实问题,让学生从情境中自发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自然地习得新知。例如:对于“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苏教版教科书中呈现了如图2所示的情境,课堂教学大致可以用下面几个问题贯穿:
(1)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一步计算的问题?
(2)你能根据小数位数把这些算式分分类吗?
(3)这些算式中,哪些比较好算?哪些已经学习过?你能具体算一算吗?
(4)下面我们会研究哪些算式?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5)回顾一下,今天提出了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下面还有哪些问题?整个课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从情境入手,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适当地梳理问题,先行解决简单问题,借助解决简单问题的经验思考较为复杂的问题,最后梳理问题解决的经验这样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这样的学习经验对学生来说将终身受用。
二、在“数”的认识学习中感受抽象
抽象就是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抽象则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出有关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因而,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正因如此,数学成为培养学生抽象能力的很好载体,抽象成为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从现实问题中抽取数学概念、抽象数学问题的过程,都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的好机会。下面以“自然数的认识”为例加以解释。
“数”的认识始于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产生多与少、等与不等的概念,基于“等”的共性形成了抽象的自然数,而认识多与少、等与不等最核心的思想是对应。由于学龄前儿童已经有了丰富的认数经验,教材一般直接呈现一个大的情境,要求学生从中分别看出各种物体的数量,这样做实际上已经跳过了抽象这个环节,但教师最好能够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适度感受其中蕴含的抽象过程。例如:在图形背景中,学生已经发现一些动物一样多,这时可以追问“你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多的”,学生可能大多是从数量上比较的,如说“它们都是3个”。然后,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如图3所示,可以引导学生从图形中感受长颈鹿和梅花鹿之间的对应,进而继续引导学生从背景图形中找出和长颈鹿一样多的动物,并将长颈鹿和与它一样多的动物用线一对一地连起来,从而感受相等的本质是能够一一对应。最后可以从背景图形中拖出其他数量是3个的物体的图片覆盖到梅花鹿图片上,让学生思考它们和长颈鹿是不是一样多。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具体物品的其他特征无关紧要,这里我们关注的就是它们能不能一一对应,关注的就是它们的个数,在此基础上引出表示这个个数的“3”。 总之,在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直观、现实背景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或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形成抽象的初步经验,发展初步的抽象能力。但要注意,小学生年龄小,抽象能力较弱,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抽象的度,更不要强调“抽象”这个抽象的词。
三、在“数”的运算学习中重视推理能力
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推理既包括严密的演绎推理,也包括未必那么可靠的合情推理(如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统计推断等)。演绎推理多用于数学知识的整理,合情推理则有助于数学发现,两者往往协同作用、不可偏废。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其数学教育名著《数学与猜想》中指出:一个认真想把数学作为他终身事业的学生必须学习论证推理,这是他的专业也是他那门学科的特殊标志。然而为了取得真正的成就他还必须学习合情推理:或者这是他的创造性工作赖以进行的那种推理。一般的或者对数学有业余爱好的学生也应该体验一下论证推理,虽然他可能不会有机会去直接应用它,但是他应该获得一种标准,依此他能把现代生活中碰到的各种所谓证据进行比较。很多人认为,几何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好载体,实际上,“数”的学习也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很好载体,特别是在运算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运算法则、运算规律的建构过程,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教学“一位小数的加法”,教师一般会首先呈现一个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得到相应的算式。如呈现下面的问题:一袋妙脆角4.8元,一瓶尖叫2.8元,买1袋妙脆角和1瓶尖叫一共花去多少元?学生不难列出算式4.8+2.8。这是一个新问题,但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大约花去7元,这个猜测过程中已经蕴含了推理,如“妙脆角靠近5元,加上尖叫2元8角,肯定得7元多了”。当然,我们需要准确的值,因此,学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给出结果7元6角的解释,这些解释可能是多种多样的:4.8元+2.8元,4元与2元合起来是6元,2个8角合起来是16角,也就是1元6角;4.8元、2.8元都转化成角就是48角和28角,48角加28角是76角,化成元就是7.6元……这些解释本身就是很好的推理过程。在这些解释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探究一位小数加法的竖式运算,并说明其中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显然,算理的探求过程是很重要的推理活动过程。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务必紧紧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在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更好地外显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Ⅶ 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数学学科素养

一、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新课标的修订,对数学教育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如今的启发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从课堂主人来说,教师不在是课堂的主人了,新课改的提出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发展并提高,并将学科更加贴近生活,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注意:首先,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其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从内心深入来说我觉得数学其实是一门比较有有意思的学科,数学在小学阶段几门学科中也是比较贴近并走进生活的,例如最近在学习的位置问题,我可以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其次请说出你的好朋友坐在哪?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第一章升与毫升,这章是及其贴近生活的,我让学生自己去记录学生自己家瓶瓶罐罐的容量,再到喝的饮料瓶和酸奶瓶的容量,一步步引导,让学生对升和毫升有基础的认识,以及比较表象的比较。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二、关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原来在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结果,而新课标的改变,却将过程与方法放在重要位置,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享受成果,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动手以及动脑能力,这就是一个本质的改变。这就是为何老师却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改变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感兴趣,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的、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我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习惯
三、学会数学思考,培养数学意识。
我们的小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怎样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其中的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数学意识很重要,数学意识其实是指能主动地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考虑问题或进行思维的习惯,也就是通常说的“数学头脑”。

Ⅷ 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哪些学科素养

一、职业道德素养
(1)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教育事业,教师就能够从素质教育的高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奉行教书育人的宗旨,积极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2)热爱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并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信仰去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求做真人,求做真事;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学生热爱知识,热爱生活;以自己乐观的精神去培育学生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品质。
(3)热爱学校。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校,关心学校的发展,教师之间要谦虚礼让,团结协作。在小学阶段,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劳动、卫生等习惯,为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劳动习惯、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热爱所教学科。教师要热爱所教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熟悉和精通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各方面知识,为了胜任所教学科,教师要自觉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刻苦钻研,勤于思考,虚心求教,博采众长,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成果,不断充实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二、文化科学素养

(1)数学专业知识。这是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才能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内在联系,较好地掌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数量关系的确切含义。
(2)教育基本理论。
这是教师专业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
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观念源于正确的理论,它指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应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以提升教育理论修养。
(3)科学素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将不断融合,与数学学科联系密切,也必然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数学学科的基础工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使它的触角伸到几乎所有领域。
(4)创新素养。教育要创新,首先要拥有一批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小学数学教师的创新素养最重要的是有引导创新意识,其核心是推祟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小学数学教师具备创新素养才能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创新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培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意识,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活想像力和创新思维。
(5)信息素养。
(6)实践素养。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学科素养反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