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

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1-03-04 04:47:27

小学数学学业评价中,有效运用表现性评价应注意哪些问题

激励、指导、书写、安排是否合理化(即运用)等

⑵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表现性评价

表现”一词在英文中经常可视为“show”(做秀),有表达、表示、展现、表露出来的意思。所谓表现,强调的是将内在的东西表露、外显、展示出来,让别人(也包括表现者本人)能够清晰具体地感受到,直观形象地观察到。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作为一种观念和行为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表现”不仅是为了张扬个性,也是为了打造优秀的自我。“注重个性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我们希望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内蕴、灵活的头脑、顽强的毅力,更应有张扬的个性。不善表现、不会表现的人,消极等待、被动等待的人失去的不仅仅是一次张扬个性和开放自我的机会,更是失去一次追求卓越、实现自我的机会。因此,“表现力”已成为当今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素质。
一、表现性评价的价值
课堂是培养学生表现力的主阵地,但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普遍发现这一现象:低年级的孩子爱发言、爱嚷嚷,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很少举手发言,即使有些人讲得很不错,他们也不愿举手交流。此外,学生普遍存在着表现手段单一、表现层次肤浅、表现内容贫乏等不足。表现力滞后实质上影响着儿童创新人格的发展。因为创新,于儿童来说,是不断追求新意、尝试冒险和体验成功的过程,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表现,是建立在儿童表现力基础之上的。实施课改后,学生表现力滞后的现象虽有所改观,但是情况还是不容乐观。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一步步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基础上展开的。要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以评价促表现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多方位的评价,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尽情地展现自已的特长和才华,在表现过程中发现和发展自己的表现潜能,激发学习愿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能力,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评价中充分体现,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表现性评价的目标
课堂表现是否出色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敢表现、乐表现的意愿和会表现、善表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表现力首先要关注他们愿不愿表现、爱不爱表现,其次,要考虑他们能不能表现、会不会表现。因此,“表现性”评价的目标应该落实在“表现意愿”和“
表现能力”的评价上,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激发学生的表现意愿,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的表现能力,促使儿童愿表现、爱表现、敢表现、会表现,形成个体多样表现,群体共同发展的氛围,促使学生敢表现、乐表现、会表现、善表现,在表现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发展。
三、表现性评价的内容和指标
1.表现意愿方面
表现意愿可分为三个层次:1)被动表现:在老师或同学的指定下勉强参与表现活动。2)主动表现:自觉自发地参与表现活动。3)积极表现:自觉自发地参与表现活动并有与众不同的独特表现。
2.表现能力方面
表现能力可划分为三个层次:1)模仿性表现:能依葫芦画瓢地模仿老师或同伴的表现作出相同或相仿的表现活动。2)求异性表现:能在模仿性表现活动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简单修饰进行表现活动。3)创新性表现:学生能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独特的创意并采取独特的展示方式进行表现活动。
表现性评价的内容可根据各个学科的具体情况来定。以音乐学科为例,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可分为参与课堂发言、参与小组或大组的合作交流、课堂上是否愿意质疑问难、在众人面前表现展示学习成果情况等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表
表现意愿和表现能力是评价学生课堂表现的两个方面,划分层次的目的在于让教师了解学生的表现现状,以便通过评价促使学生的表现水平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使他们逐步具有明确的努力目标和较高的抱负水平,学习和生活中具有奋发向上的动力,积极地参与活动过程,热爱生活。有乐观进取的精神,有自控力,富有同情心和爱心,能与人和谐相处。
四、表现性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直接的评价,它的评价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在评价人的能力(倾向)表现时采用的是间接的方式,即通过受测者在纸笔测验上的表现来预测他未来的工作或学习表现,并据此作出评价;表现性评价则与传统的纸笔测验相反,它绕过了作为测验与征兆的纸笔测验,对学生能力行为进行直接的评价。表现性评价可通过以下形式来呈现:1)演示。演示是一种按要求作出的能力表现,学生借此展示他能够使用知识技能来完成一件复杂任务。2)口头描述与表演。口头描述可允许学生说出他们的知识,并以会谈、演讲的方式使用口语技能。其中,争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口头表现,这是让学生之间的观点对立起来,有理有据地争论问题。3)作品选集。作品选集是表现性评价的一种基本方法。作品选集最初是艺术家、摄影家、作家用来收集和展示其最佳作品的。在这里,作品选集并不仅仅是学生所有作品的集合,其中往往还包括判断优秀作品的标准、学生对作品的分析、修改与反思。实施表现性评价时,具体可采用以下做法:
1.自评、互评及师评相结合
表现性评价主要采用自评、互评及师评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学生在课堂某一环节或整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打分,三项合计得分即为学生课堂表现的总得分。
其中,自评是学生对自己表现进行评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可让学生在评价中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已在课堂表现中的进步与不足,从而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实施表现性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必不可少。研究表明,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与他(她)对事物的态度和兴趣有着密切关系,同伴间的肯定和认可可使学生获得无穷的前进动力,使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倍增,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表现自己,以更出色的表现展示自我。表现性评价的互评应关注评价学生的表现过程。教师的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可为学生的表现指明正确的方向,促使学生调整表现的目标,完善表现的行为。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多种评价手段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2.平时评价与即时查评相结合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我主要采用平时评价和即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并以成长树的形式来呈现。所谓“成长树”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的一种动态评价。教师在教室内设置两颗成长树(一棵评价表现意愿,一棵评价表现能力),学生将课堂表现评价表内“星星”(每得一次优秀便夺得一颗“星星”)的数量统计出来,将每五颗“星星”换成一个小水果图案贴在树上,让学生能天天看到自己在长“高”,为自己的点滴进步而骄傲,从而受到激励。
3.整体评价与分析评价相结合
整体评价建立在对表现的整体印象上,而不是对个别成份的考虑上。整体评价在评分指标的指导下进行,按照评分指标得出总体印象分。分析性评价则是对学生表现的各个部分或特点进行评价,再将这些部分的分数相加得到一个总分。
五、表现性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
1.选定评价任务,设计明确的评价标准。考虑到表现性评价往往比较费时,因而在选定评价任务时要作一定的思考。首先,教师需要关注那些复杂认知技能与学生表现的学习结果。教师还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重要性,设计和选择任务,从而确保评定任务与教学目的紧密联系。其次,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及对他们的预期目标后,构建评定的指标体系。为防止不同的教师或同一教师在不同时期对评定的不一致,在任务设计时要澄清评定的内容,并设计十分具体的、明确的评分规则,构建一个恰当的任务框架,以便于认真遵循这一评分规则,提高评定结果的可靠性,使不同学生之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2.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评价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在评价过程中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有利于提高评价效率。教育评价包括表现性评价在内,都有使学生达到一定目标的取向。因此,在达到一系列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指导,尤其要寻求教师设计明确的、使学生能够很好理解的指导语。含糊的指导语会产生众多不一致的行为表现,以至于难以用公平、可靠的方法评价它们。表现性评价在探索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和提出新颖问题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但这一特点并不意味着指导语功能的丧失。
3.尽可能使评价误差最小化。几乎所有评价都是评定主体在事实判断基础上对客体作出的价值判断,因而它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主观性是难以避免的,相对于标准化测验而言,表现性评价具有更大的主观性,由此也会产生许多评定误差。显然,评定误差的存在对于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具有负面效应。误差完全消除是极其困难的,但尽可能减少误差却是可行的,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选择最适合评定目的的评定任务和评分规则;在评定另一个任务之前,对所有学生的当前表现给予评定;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匿名评定;适当综合考虑多个教师的评价结论。
4.教会学生自评和互评。将评定任务与评定标准提供给学生,同时向学生介绍教师的记录工具,学生以此来判断自己的表现。从教学角度看,让学生自评他们的行为和结果,再与教师的评定相比较,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给自己评定的理由,学生也可以了解教师评定的过程,为双方的沟通创造条件。其优点大致有:(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目标和目的。(2)更有效地诊断自己的优势和存存的不足。(3)在此过程中学会自我评定的技能,而且这种技能会迁移到其他方面。自评的同时,也可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自评与互评能力会相互促进、相互迁移。
实践表明,多元、多样的表现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堂参与作出了准确的评价,在民主、开放的评价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吸收和掌握,还有过程与方法的经历与体验,更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化与发展。由于评价恰当地体现了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它的层次性、过程性、发展性使多元智力功能、成功激励功能在学生表现的过程中得到完善,从而保护了学生参与表现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更强烈的表现欲望。学生可以真正地凭自己的个性意愿来表现自己的独特感受,创意更新颖,表现更精彩,其个性也得到了张扬。

⑶ 小学低年级数学表现性评价的实践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以下三个方面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实施表现性评价:

(1)一至六年级各册教材中的“数学实践专活动”。属

(2)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将现行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拓展而进行的小调查、小统计、小实验、小研究等。

(3)有关测量与计算的内容。

表现性任务就是在表现性评价过程中评价者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它一般包括任务的目的、任务指导语、评价标准等几个主要方面。

⑷ 小学数学讲课过程怎么进行过程性评价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获得协调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通俗地说,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为此,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需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谈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和途径。 一、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二、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主动探究欲望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接触到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在此情况下,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它的内容应设计科学。必须能引发学生进行层层深入,津津有味的认真思考,能促进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引起广泛的联想,从而得出规律性认识。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出示一个圆,然后以圆半径作为正方形的边长,以圆心为顶点画一个小正方形,让学生猜测一下,圆的面积大概是小正方形面积的几倍?有的猜2倍多一些,有的猜3倍多一些……学生众说纷纭。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你能不能想个法来说明你的猜想是合理的,有的学生把这个小正方形来量已知圆,得不到结果失败了。有的学生把圆平均剪成4块,再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还是不行,有的学生想出剪的份数多一些,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更接近,减少了重合与空隙部分。教师给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创设这样一个质疑猜想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创新的乐趣。2.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重视提问方法指导。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因此,从儿童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措施。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有意识让学生计算7÷3,58.6÷11,学生在计算时发现总是除不尽,而且商的各位上的数字总是不断重复出现,于是心里充满了好奇疑问。这时教师适时地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这两道题总是除不尽?”“为什么商当中总有重复出现的数字?”教师指出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疑问,给循环小数下定义。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以往学生习惯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不习惯独立思考,也就无从质疑,很难发展他们的个性。其实学生在听课时,脑子里肯定有产生疑问的瞬间,但大多数学生都不敢或不愿向教师请教。对于这些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要予以热情鼓励,“说说自己的看法及问题。”“说错了,也没关系。”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学习信心。与此同时,在体温方式上可给予指导。如学生刚刚学习发问时,完全可以从小疑问开始:老师讲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讲?自己有没有掌握?通过老师讲的,发现了什么新?问题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教师指导或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3.注重学生学习体验,激发主动参与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性目标,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体的螺旋图,它表明认知的螺旋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知建构过程,也就是由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旋中布满很多节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当这些节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我跳出了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教学时围绕例题重点探索,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重点探究后,并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而是继续让学生口算做一做,仍允许他们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分数除以整数,当分数的分子能整除整数时,用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分子,分母不变。”这样的计算方法来得简便,并通过学生动态生成的例题,如:分子不能被除数2整除,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感悟到:这时应采用“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虽然整节课都没有刻意追求得出所谓形式上的计算法则,但学生所说的不就是算理算法的核心吗? 三、巧用电教媒体,提高课堂效率。1.利用媒体,激发兴趣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流露出消极厌烦的情绪或自己做别的事。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讲解很难对未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产生兴趣。而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生动逼真,它能及时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直观性与可操作性强等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或以鲜艳的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或以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或以直观演示展现新旧知识的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从心理上为学生获取新知铺路搭桥。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我首先出示一张投影,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了投影上所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一块地或一个操场是平行四边形,还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面积吗﹖不用数方格的方法,又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通过设问,同学们学得很有趣,急于知晓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教师由此诱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听新课。2.利用媒体,突破难点探索新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如果只通过简单,枯燥的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轻易地掌握。数学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利用电教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生动地显示了各种图形的变化,使学生眼随图动、心随图思,积极参与到对每一种图表的分析与思考上来。我在讲“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时,通过投影片抽拉演示,让学生目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一条棱通过移动和相对的棱可以完全重合,从而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棱平行且相等”这一结论。这既强化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再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行程问题”,还有各种不同情况,当堂演示了以下内容:(1)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未相遇。(2)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交叉而过。(3)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先行一段路程;乙才出发,再经过一段时间两人相遇;(4)两人同时同地反向而行。(5)两人同时从两地反向而行。(6)两人同时同地同向而行,由于速度不同,经过时间越长,相距越远。(7)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同一方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者追上了前者。通过这一展示,使学生很清楚地明白了题目的意义,从而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3.运用电教媒体,创设乐学氛围。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主要标志是教学效率的高低,而这又常取决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主动。儿童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求,积极地投入学习,坚持不懈地与学习中的困难作斗争,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感官刺激,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元、角、分”时,教师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交通工具、电动玩具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设计“买卖情境”,让他们在乐中买,乐中认,认中学,学中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融合,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紧密相接。 4.利用媒体,及时反馈 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独立思维的一种活动方式。在达标练习中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的练习时间和机会,从而巩固所学知识,使教师能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利用反馈信息及时点拨评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关注技能的掌握,转向侧重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习惯和态度的形成,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找准起点,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富实效,让数学课堂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⑸ 谁有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的样例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数学的结构、
图形、
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
的因素。
我们有些学生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起,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数
学美育教学的欠缺。
因此,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

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还可以获取知识,
开发智力。
认识平面图形这一内
容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的数学内容,
都是来自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
体,学生已有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绘画图形,能够使学生在愉悦
的学习、直观地认识、辨认、区分这些图形的同时获得对简单图形的美的体验,
并在合作交流中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评价目标:

1
、通过操作和观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
、在找一找、拼一拼、画一画各种图形,直观而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初
步建立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与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
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

4


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
系。

评价内容: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上课一开始,播放优美、轻快的音乐)

师:
同学们,
今天早上的空气多新鲜呀。
可爱的小鸡们也跟小朋友们一样早早地
起床,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寻找食物,瞧!他们找得多高兴啊!
(多媒体动态演示)
你们看,这幅图漂亮吗?

生:漂亮。

师:漂亮在哪里呢?为什么觉得它漂亮啊?

⑹ 为什么小学生需要表现性评价

一、表现性评价的基本理论(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在教育评价领域,表现性评价最初只是一个与传统多项选择题目为代表的标准化测验相对立的术语,是以客观测验以外的一类以行动、作品、表演、展示、操作、写作、档案资料等更真实的表现来展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思考力、随机应变力、想象力创造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及学习成果与过程的测验。表现性评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有助于测查高级思维能力。2. 有助于测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3. 重视学生解决问题得出的结论,更重视评定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4. 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潜力尽可能得到发展。(二)表现性评价兴起的现实背景表现性评价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年我国汉代的取士制度,即通过考试与推荐来选拔各级官吏。它之所以重新引起国外教育评价与测量领域研究者的关注,是由于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各国教育界期望通过评价的革新来更好地选拔人才,与此同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来促进教学与学习质量的提高。国外学者认为表现性评价方式产生的三个基本原因是:其一,知识的更新每三年成倍增加,要求学生们采用“记忆”的方式是极为愚蠢的。其二,高级思维及问题解决过程常常非常复杂,要求多个步骤、多个问题解决这,要求跨时间、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要求补充一些校外工作。其三,当前评价面临困境,即大部分的教育结果不能转化为客观纸笔测验题目的形式。其实,表现性评价的出现表现出教育界对以选择题为代表的标准化测验的普遍不满。许多教育者认为,与常见的标准化测验形式相比,表现性评价而已更进一步地测量学生实现志向的能力,甚至可以作为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重要方式。(三)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又称课堂表现性评价,指的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以学生日常学业表现为评价课题的表现性评价形式,其特点在于与所学课程内容匹配,风险性较低,属于校内评价的范畴。国外学者认为,只有通过经常的、有规律的课堂评价与反馈,学生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因此,许多研究者建议将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工具。还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在实施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时,通过在自然背景对学习者的观察与资料积累,表现性评价的重点在学习过程;在实施后期,评价虽然也包括对学生成长的观察,但要越来越注意学习的产品。我们在这里探讨的就是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四)表现性评价的特点根据学术界对表现性评价特点的界定,我认为表现性评价的主要特点有五个。1.任务框架表现性评价与学习任务紧密,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学习任务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学习任务之间紧密,形成系统的框架体系。表现性评价的目的即为整体推进学习任务的完成。2. 评价先行基于表现性评价的作文教学,评价是带动学习任务前进的“火车头”,而非判定任务完成情况的“火车尾”。学生先明确写作的评价标准,在写作过程中主动向“标准”靠近,逐渐将评价标准内化为自身对写作的认识与理解。3. 标准自定表现性评价标准是基于学习任务和学生情况制定的,情境特点较为突出。因此,依据同一个评价标准体系,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自定”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性,体现出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认识与理解。4. 主体多元表现性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成员。评价主体多元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自身的写作情况,多方获得鼓励与支持。主体多元也有利于写作教学的多元互动和资源共享,扩大学生思考的广度,增加学生思考的深度。5. 自主修正学生参与了评价过程,对自己的习作与评价标准的差异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发挥评价的完善、修正功能。评价过程对学生的自主修正起到了较好的启发和激励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主动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二、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目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为学生的写作营造良好的作文环境。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大,很多教师都是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教师批改,发回作文本,一次写作教学宣告结束。这样的写作教学,一是缺少序列性,二是缺少学生自主感受、修正的空间。另外,学生在写作前和写作过程中都没有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只是在完成写作任务后得到教师的几句评语,学生处于“被匡正”的状态,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助推力”。这里所说的“作文环境”,不是指作文时的课堂气氛、课堂纪律、训练的状态,而是指学生在作文之前和作文之时这两个时段中,对作文的动机、欲望、冲动、兴奋,这是一种作文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是源于学生自身的。良好的写作环境包括四个因素:第一,学生想写,有写作的动机、欲望和冲动。第二,学生有的写,教师帮助学生营造现实情境,引发学生的回味与联想,帮助学生在生活体验与作文题目之间建立起,第三,学生能写,教师帮助学生深化情感、思考与感悟,帮助学生找到与写作内容相适合的表达方法与写作方法。如果教师能够从整体上设计写作教学的序列,每次作文教学都注意写作前的指导与写作后的点评,学生就能在良好的写作环境中整体提升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三、表现性评价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表现性评价的最大作用就是帮助教师和学生明确标准。首先,教师借助标准明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向,借此设计写作任务,为学生寻找达到标准的路径。其次,学生借助标准明确自己写作努力的方向,并在写作过程中努力实践。最后,师生通过评价明确学生现有水平,进而明确现有水平与标准的差异,共同制定计划,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表现性评价并非于作文教学的“评价”,而是融入作文教学全过程的,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表现性评价的引领下,师生更容易明确方向,确定方法,了解差距,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学生的完善、修正更有路可循。四、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标准的制定一般可以有“自上而下的演绎”和“自下而上的归纳”两种形式,如果采用两种形式得出的评价标准一致性较高,评价标准的信度就比较好。相比较而言,“自上而下的演绎”更多地体现着社会的要求,“自下而上的归纳”则更多地反映学生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规定了第四学段写作的阶段目标,学生的中考作文能够反映其写作水平及有待提高的角度。本方案结合《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表现确定评定标准,“自上而下的演绎”和“自下而上的归纳”相结合,既能反映学生的发展成长也能表现出他们各自的弱点,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⑺ 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的杨例

请问你说的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杨例”?????

⑻ 谁有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的样例(继续教育作业)

HAO

⑼ 如何使小学数学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是过程评价,《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过程性目标的要求,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三个层次来刻画学习水平。我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此的评价应至少包括四个方面:评价学习情境、评价学生对学习情境的回答,以及对回答的分析和对结果的解释。 例如:一只口袋里有许多卡片,每一张卡片上都写了一个数,有些写的是6,有些写的是7,其余都写的是8,你从口袋中摸出两张卡片,将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结果是多少? 方法一:摸出的数字相同,有6+6=12,7+7=14,8+8=16;摸出的数字不同,有6+7=13,7+8=15,6+8=14。 方法二:摸出的数字有6,有6+6=12,6+7=13,6+8=14;摸出的数字没有6,有7+7=14,7+8=15,8+8=16。 可以通过学生在类似上述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具体来讲,可以用下面的形成性评价记录表来记录学生的表现,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 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的记录表项目 学生的行为表现 分析原因 评价问题情境中 是否明白问题 对情境的反映 开始思考没有 分析思路 对问题的分析是否正确 解释结果 解决问题没有 有几种解决方案 形成性评价注重对问题情境中学生的反映、学生对情境中数学问题的分析、对问题解决的思路以及对结果的解释等情况的评价。 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某项教育活动告一段落时,对最终成果做出价值判断。也就是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最终取得的成就或成绩进行评价。 例如,对于刚刚学习第十册(苏教版)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五年级学生,在终结性评价中要达到以下目标: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相互之间的关系,知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含义,了解相互间的区别,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和容积单位(升、毫升),建立起单位体积大小的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的换算。 △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对数学教学过程的评价中,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并适当地辅助于终结性评价,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更实际的价值。具体地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形成性观察。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兴趣、行为及各种表现(课上活动、课外活动和家庭活动),对学生微小的进步都应作出肯定论断,具体说明某一数学内容掌握的程度,同时,也必须指出还有哪些内容未掌握,指出这一点的目的不是给这个学生作论断,而是帮助学生尽快地把这些内容补上来,也帮助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到为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需要做的工作上来。 (2)形成性评价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全过程的评价,它的基本思路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过程,接受新知识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和阻力,通过形成性测验找到"症结",并提出克服障碍的办法。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