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以学定教小学数学

以学定教小学数学

发布时间:2021-02-24 04:28:06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实现“以学定教”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新一轮深入实施新课改的工作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的重心。经过第一轮“实验稿”的实践,大家对新教材已基本熟悉,但在“学与教”方式的转变方面成效并不明显。许多教师还是用旧方法教新教材,特别是“以生为本”的新课改核心理念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贯彻,主要表现在“以教定学”上,与新课改的精神相背离。因此加强对“以学定教”有效策略的研究并付诸实践是当前数学教师的重中之重,也是数学新课改能否有效深入实施的关键。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实施“以学定教”呢?笔者认为,“以学定教”要贯穿于数学教学的主要环节,具体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课前摸准学生“已有基础”:找准起点,顺学定标
“以学定教”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具体化,其教学表现为:找准起点并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因此,找准起点是“以学定教”的第一步,它能防止以教师为中心的盲目性所带来的教学的低效性。找准起点包括找准学生“学”的起点和教师“教”的起点,只有找准了“学”的起点,才能有的放矢地确定“教”的起点和目标。找准学生“学”的起点又包括知识的起点和学生的现实基础。知识起点可以通过分析教材来确定。对学生现实基础的了解可以在课前通过对学生的作业分析、与部分学生交谈等方式来进行。为了深入捕捉起点,可以对学生做个课前测试,通过测试摸准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确定“教”的起点奠定基础。
例如,教学一年级退位减法“十几减9”一课时,教师课前做了个小测试,目的是要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这一新知识,如果已经掌握了,掌握的人数有多少?掌握的程度如何?算法会了,算理是否能搞清楚?会算的同学能用几种方法来算?不会的同学困难在哪里?经过测试后反馈,有百分之六十几的学生已经会口算这一退位减法了,有少数同学会用两种方法来算,但多数同学对算理还不是很清楚。教师了解到这一现状后,找到了新知教学的“着力点”,把重心放在对算理的剖析上。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借助图片摆一摆、说一说,弄清为什么这样算。对很快就能算出来的同学,让他们用语言表述算理,并寻找简便计算的规律:“十几减9”就是“几加1”,进而可以类推到“十几减八”、“十几减七”。总之,通过对学生起点的准确把握,才能使教师教学时“定准目标”、“抓住重点”、“直击要害”、“提高效率”,实现“以学定教”。
二、课始鼓励学生“自主提问”:优选问题,顺势展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稿中提出了“四能”要求,即在原来重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是否能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也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进行有目的的选择,根据本节课的目标要求,将学生的问题作为本节课要探索的方向。这种学习材料取之于学生并顺着他们的思路来展开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感到很亲切,教学的展开也很自然,学生会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这种顺势展开教学的做法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思想,也是“以生为本”理念在教学伊始环节的具体实践。
如何在新课环节中让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呢?具体做法有:让学生顺着课题进行联想,并通过对课题的剖析与思考,让学生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当然,最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些零散、琐碎,甚至不着边际,这时教师可以把自己当成学生中平等的一员,进行示范,经过几次训练后,学生提问的数量和质量都会逐步提升,会逐渐掌握提问的技巧。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课前预设,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筛选出本节课所需要的题材,然后顺着这些问题展开本节课的学习。例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教师开门见山揭示课题,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有选择地进行板书:(1)什么是百分数?(2)百分数有什么用处?(3)百分数怎么读写?(4)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等等。然后教师宣布这节课就来研究上述这些问题。
三、课中捕捉学生“生成资源”:顺水推舟,因势利导
当新知学习的序幕拉开后,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运用多种手段促进学生认知的发生与形成,这一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师要用心捕捉课堂上发生的动态信息,判断这些信息对后续教学的利用价值,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推进措施,进而在教学推进过程中实现“以学定教”。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有些是预设内的,有些是预设之外的。不管是哪一种资源,只要是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教师都要采取顺水推舟的策略进行因势利导,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从而体现“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的思想。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小数、分数四则运算”一课时,学生完成了“4.6×2.7+5.4×2.7”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乘法分配律进行了回顾。接着练习中有另一道题:15÷+25÷,学生很快地运用“分配律”的迁移进行了简算:(25+15)÷。这时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除法里也有分配律。当教师捕捉到这一动态生成的信息后,进行了价值判断,觉得这是一个深化认识“分配律”的契机,于是放慢教学节奏,做到“以学定教”,腾出时间让学生深入探索,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18÷6+18÷3。学生通过计算,很快发现了“18÷(6+3)”的结果是不对的。此时,教师顺水推舟,趁热打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举例讨论:除法里有没有分配律?如果有应该具备什么条件才可以“分配”?学生经过积极探索,举出了大量例子,最终发现了乘法里无论怎样换位置都可以“分配”,而除法里只有像“a÷c+b÷c”这种类型才可以改写为“(a+b)÷c”,而“a÷b+a÷c”这种类型是不能改写成“a÷(b+c)”形式的,从而使学生对乘法和除法里运用“分配律”进行简算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课尾注重学生“自我反思”:顺着学路,提炼升华
“以学定教”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流程,其中包括课尾阶段的总结反思,因为“以学定教”的目的一方面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师的有效的“教”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前面几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提问、探索等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与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提炼获取新知的学习策略与思想方法,并能迁移应用到后续学习之中,从而提升学习能力。因此,在课尾总结阶段,教师同样要做好“以学定教”的工作。“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如果不重视收尾工作,学生认知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将会大打折扣,“以学定教”也是不完整的。为此,在该阶段,要让学生展开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自我反思,教师则顺着学生总结的思路进行提炼升华,从而使“以学定教”善始善终。
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课尾教师先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展开回顾反思。学生经过梳理纷纷发言,生1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除以2。生2说:因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一定不能忘记除以2。生3说:我们在推导公式的时候,先提出猜想,然后动手去验证猜想,发现可以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公式。生4说:我觉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在学生充分反思后,教师顺着他们总结的思路进行提炼升华,追问道: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到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学生再次展开了反思,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得出:每新学一个图形的面积公式,通常运用割补法或拼图法,把它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然后找出新旧图形之间的联系,利用已学过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新学图形的面积公式,这是一种化新为旧的学习方法。最后教师还进行了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课后运用这种策略自己去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下节课上大家来展示汇报。
以上几点主要从教学流程视角谈了实施“以学定教”的一些策略,当然现实教学中绝不止这些。数学教师如果能够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并积极地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探索顺学而导的有效做法,就一定能较好地完成新课改的任务,实现学与教方式的有效转变。

❷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实现“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 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节教学顺序,并做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它强调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而不是先行做出“想要他们做什么的规范”。它的真正含义就是坚定以育人为本而改变过去以知识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内容,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定教学思路。
在数学教学中做到“以学定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找准教学起点,确定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师做好学情调查,合理确定教学起点是落实以学定教的前提条件,这是最关键的问题。然而这恰恰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数学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这里所说的“基础”不仅是指学生已经学过了哪些,更重要的是指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同时也包含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所形成的数学思维方法。只有做好了这些方面的学情分析,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加速实现从旧知向新知的自然迁移。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找不准教学起点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师在设计教案前必须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所必需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哪些知识的获得需要教师的点拨等。
(二)根据学生兴趣,灵活调整教学流程和顺序。
克莱恩认为,一般人努力完成工作却很少成功,成功的人则喜欢所做的事并视它为一种游戏,实际上是强调了保持儿童学习兴趣的决定性意义。在教学中,应视这一因素为生命,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那个点为线索,从而调整教学顺序,使学生在最惬意的活动中,投入最主动的学习,此时才赋予教学以真正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这节课时,涉及到以下几个知识点:
1、 数序:(1)正数、倒数 (2)中间数 (3)相邻数
2、11-20各数的大小比较:
3、11-20各数的书写
4、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1)10个一是一个十
(2)十几就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2个十是20
教学中,老师在出示了课题以后,提出一个问题:“关于11-20各数你都知道哪些知识?”这个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根据自己对这些知识的了解踊跃发言,有的说:我会写这些数;有的说,我会数;有的说我知道()比()大;有的说,我知道()比()小……
教师则顺应学生的思维顺序,把这些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对于激发学生的内部情感十分重要。教学中,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了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以学生的思维为线索,合理安排了教学结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巧妙的利用了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内部资源,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这次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情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实现了教者与学者在情感上的融洽和在情感上的共鸣。
(三)关注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为学生提供探究时机和空间。
为了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以下教学现象:1、遇到问题绕道走,无视学生遇到思维障碍;2、有意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惑“消灭在萌芽之中”,让学生的思维步步就范等。这样,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学习活动就仅仅局限于理解性思维。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而这种探究与交流活动的最佳时机正是学生学习的困惑之时,因为伴随这些困惑而来的就是对新知的渴望。比如,刚才所举之例,当学生提出许多的问题时,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及时有效地组织他们围绕这些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或者假设猜测,或者动手操作,或者实验验证,或者相互交流,在各种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与经验。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珍惜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与空间。
以学定教,要特别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进程和学习需要,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给什么。教师应“吝教”,懒先生才能教出勤学生,直至最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亦如庄子所言:“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稀及之。”

❸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教学

❹ 如何在教学中使用"以学定教"的原则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定教民主路小学沈文杏说到以学定教,我曾经有过困惑。什么是以学定教?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我认为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生身心特征,内在需要和学生基础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它的真正含义就是坚定学生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内容,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定教学思路。
一、做好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与策略
数学课上有时会看到教师心中无数:或者起点太低,学习的内容缺乏挑战性,学生在学习伊始就感到平淡无味,造成时间浪费;或者起点太高,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或者教法不当,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上被动接受。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做好学情的调查与分析。数学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这里所说的基础不仅是指学生已经学过了哪些,更重要的是指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同时也包含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所形成的数学思维方法。只有做好了这些方面的学情分析,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加速实现从旧知向新知的自然迁移。前几天听了一节一年级的数学课《认识人民币》,在学习新知时,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一张一张带着学生辨认,学生顿觉枯燥无味,部分学生开始左顾右盼,有的甚至玩起了桌上的钱币,听课老师也觉得平淡无奇。我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教师没有做好学情分析。其实大部分学生已初步认识人民币,并会简单地换算与计算。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认为可以做以下调整:首先,通过猜谜、师生谈话引出人民币。接着,教师问道:你们都认识哪些人民币?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于是,教师请自告奋勇的学生向大家介绍并展示课前准备的各种人民币。当然,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可以发表不同意见。此时,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而学生在交流中,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新知。试想,由教师带着一张张辨认人民币调整为学生自己去介绍,去交流,去学习,教学效果会是怎样?不言而喻,这样教学,既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审时度势,灵活调整教学流程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形成一种线性序列。如学到哪里就出示何种练习、怎样过渡与总结等,教师都精心设计在先,生怕学生脱离轨道,不按自己的思路来,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我想,我们不妨这样教学,可能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在新课导入时,我原本预设是让学生用绕、滚的方法测量出手中圆片的周长后,再出示大屏幕的圆,看能否用绕、滚的方法得到它的周长,说明绕、滚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进而提出问题是不是有更普遍的方法可以求圆的周长呢?,由此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可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落入圈套,而在讨论怎样得到圆的周长时,有些学生就把计算方法早早地说出来了,这完全打乱了我的教学思路,但我马上做出一个决定:抛弃原本精心准备的教案,重新调整教学流程。对此,我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十分巧妙地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喜欢哪种方法?学生很自然说出利用公式求圆周长的方法,我立即追问:对于这个公式,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话音刚落,很多学生纷纷举起手来,有的问:π表示什么意思?圆周长公式是怎样得到的?等等问题,甚至提前说出圆周长公式的同学也举起手来问这问那。经过如此巧妙地调整教学环节,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引到探究圆周长计算公式形成的教学中来。因此,我想当学生的回答或愿望与我们的预设不一致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相机调整教学预设,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情去作灵活、及时的应变处理,使学生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
三、关注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为学生提供探究时机和空间
为了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以下教学现象:1、遇到问题绕道走,无视学生遇到思维障碍;2、有意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惑消灭在萌芽之中,让学生的思维步步就范等。这样,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学习活动就仅仅局限于理解性思维。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而这种探究与交流活动的最佳时机正是学生学习的困惑之时,因为伴随这些困惑而来的就是对新知的渴望。比如,刚才所举之例,当学生提出许多有关圆周长的问题时,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及时有效地组织他们围绕这些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或者假设猜测,或者动手操作,或者实验验证,或者相互交流,在各种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与经验。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珍惜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与空间。
四、坚持因材施教,隐性分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
学生的个性不同,必然带来数学学习上的个别差异。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才有可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再发展。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正是数学课标中提出的一个新的基本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我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智能水平与学习态度的差异将学生隐性分层。为什么是隐性分层?因为这种分层不是明显地把学生化分层次,而是只有教师心中有数,是一种动态,模糊的分层。分成低(A)、中(B)、高(C)三层。低层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有困难,对学习没有兴趣;中层学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但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高层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偶尔会有创造性的思维。
结合教材与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为每一层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如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问题有多种方法解决:通分法、画图法、求值法、与1或1/2比较等方法,其中通分法又分为通分子和通分母两种方法。这些方法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以教学中可以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A层掌握教材上提供的通分母的方法,B层、C层可以用两种方法,甚至多种方法解决。
在课堂教学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与他们的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问题。这些层次并不是明显地用标题标出,而是在一个问题里设计三个层次。这些问题并不指定哪一层次学生回答,而是要求三层学生共同思考,使他们在思考、回答中进行隐性互补合作学习。在选题时注意难易的坡度,由简到难,层层深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先请A层学生回答,再请B层学生补充,最后由C层学生完整回答。
在合作学习中,一般以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内尽量保证有一位后进生,两位中等生和一位优等生。高层学生当组长,是小组学习中的组织者,中低层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高、中、低层学生在一起互相探讨、互相帮助、互相协调、互相合作,共同进步。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时,每组可以推派一名代表陈述本组意见,并可以由其他组员提出补充意见,充分体验小组合作的结果,给所有组员以同样的机会,强化小组意识。各组之间互相补充,通过交流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信息流通量加大,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上四点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尝试与粗浅的认识,可能有些想法、做法并不是很成熟。不过我坚信只要充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时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做到以学定教,就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

❺ 如何引导小学生学习数学

1、紧紧抓住“以学定教”的三个环节。

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流程是“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研究中,我们以“课堂学习为中心主导环节”,同时抓好两头,“以学定教”,让学生“自能预习,自能上课,自能复习”。
①学会预习。根据学科特点学会预习。如任教老师根据不同的年级、课型、题材精心设计不同的预习表:先扶后放,预习的形式由课内向课外过渡;由具体的内容入手,逐步总结预习的一般流程和方法;由一次性预习到分教时多层次预习;学会自己独立预习、和同学一起预习、向老师请教相结合……这样逐步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式和方法。
②帮助学生学会上课。强调“一提高,三突破”。 “一提高”指的是提高课堂常规的质量。“三突破” 指的是在辩证地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方面有突破;在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方面有突破;在研究创新教学方面有突破。在活泼、严格的课堂常规训练中,让学生懂得上课方法,要求学生做到:自觉做好课前准备;注意运用多种感官接受信息,用眼仔细看,用耳细细听,用心勤思考,动口多发言,注重合作、自主、探究,勤于思考、积极发现,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潜力得到开发。
③精心设计作业。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学法指导,迁移学法,适当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学科统整的能力。如围绕学科单元学习主题,设计手抄报;围绕新授课内容,写写学后感;围绕实践性内容,开展调查统计活动等。

2、开展“以学定教”的自主学习指导活动。
(1)集体授课式。在各学期开学之际,我们根据年级、单元内容,抽出一定量的时间在课堂上介绍学法,如怎样制订新计划,怎样预习、听课、笔记、作业等,从而在宏观上让学生把握学习规律方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规范”,减少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2)讨论竞赛式。我们常常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就某自学方法的运用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比比准的自学方法最快速有效;如举办“自学方法三分钟演讲”、“复习方法交流会”……这不仅促进了讨论者、演讲者强化自己的认识,使自己掌握的学法得以系统化,其他学生也能从中获得宝贵的间接经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3)个别辅导式。对部分基础差、学习不得法的学生,我们鼓励教师发掘他自身的志趣、特长、爱好等优势,不厌其烦地与其个别谈话,进行当面指点,具体指明学习程度环节,具体介绍听讲、记忆、观察等学法,并助其拟定计划,促其自思开窍,引其升堂入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准备学法,提示学法,暗示学法要求,并通过示范课、评优课等形式推广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力求通过多解析、多点拨,来让学生既知晓一定量的学科知识,又接受具体可感的学法指导。

❻ 如何教小学数学太难了

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小学数学都有很大的难度,其实小学数学属于基础类的知识比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小学,是一个需要养成良好习惯的时期,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学习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学数学有哪些技巧?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的技巧就是多做练习题,掌握基本知识.另外就是心态,不能见考试就胆怯,调整心态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这些技巧,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进入到数学的海洋中去.

❼ 如何教小学生数学好的学习方法

  1. 细心读教材,引导学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步,先教会学生学会预专习。

    第二步,通过预习后属,能够做多少作业就做多少,不管是练习或习题都不放过。可明确向学生讲明:预习的成功标准是会做作业。

    第三步,要经常检查学生是否预习。

  2. 加强互助学习,共同提高

  3. 课内重视听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指导学生思考

  5. 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6. 指导学生记忆

❽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孩子收益终身,尤其是小学阶段,小学阶段是孩子从一个天真顽劣的小孩到一个真正接受知识的小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要求规范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孩子成绩优异的关键,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给孩子补习小学数学,那今天就带大家一起了解补习小学数学的五大技巧。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教育时代,孩子们的大脑不仅仅是课上的40分钟,而是要勇于积极的探索,在给孩子补习小学数学的时候着眼于以上几点,加上对课本知识的结合,孩子的成绩定会有所提高,于此同时孩子更多的学习到的是掌握知识的方法。

❾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实现“以学定教”

一、做好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与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以往教学中,教师们往往认为,天天和学生在一起,毫无疑问地对学生是了解的。其实不然,仅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和经验推断学生发展需要,会造成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的差距,从而导致教育教学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因此,要使教学有实效促进学生发展,必须要以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和学生发展的真实需要为起点来确定教学内容。

二、充分关注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为学生提供最佳的探究时机
为了课堂进行得顺利,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把“启发式”变成“提示式”,或者无视学生遇到的思维障碍,或者有意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惑“消灭在萌芽之中”,让学生的思维步步就范。这样,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学习活动就仅仅局限于理解性思维。

三、审时度势,灵活调整教学流程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形成一种“线性序列”。如学到哪里就出示何种练习、怎样过渡与总结等,教师都精心设计在先,生怕学生“脱离轨道”,不按自己的思路来,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我想,我们不妨这样教学,可能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空间,促其因学定教
因学定教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这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进行。
总之,数学教学中需要"因学定教",它是数学教学的正确方法,同时它让学生自己实行“再创造”,教学时教师不应该把答案或结论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要让学生在“创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在尝试对比中发现规律,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最终实现完美的"因学定教"。

阅读全文

与以学定教小学数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