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美学与小学语文教学

美学与小学语文教学

发布时间:2021-02-23 17:29:52

①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修订后的新大纲提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改版后的低年级语文教材,安排了大量精美的图画,生动直观,与旧教材相比,更具有趣味性、可读性,更贴近生活,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呢?笔者认为,必须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遵循美学的有关原理来进行。下面谈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创设情境,调动情感美。
人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同样地感受到客观事物的美的,事实上,在某种状态下,主体甚至感觉不到客体的美。马克思说过:“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珠宝商人所看到的只是商业的价值,而不是珠宝的美的特性。”这说明了情感和注意直接影响着审美活动。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时,必须设法调动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情感。
1、用美的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儿童天性爱美,美好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或是展示美的画面,或是播放动听的乐曲,或是生动形象的表演,或是绘声绘色的描述,将学生一下子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不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而且也为进一步学习课文确定基调。例如在教学《比尾巴》一课时,课一开始,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好玩的地方,好吗?”学生齐声回答“好!”“去哪里呢?到动物园去吧!”同学们高兴雀跃,鼓起掌来。接着,我播放了各种动物的录像,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动物;按动鼠标,闪动着各种动物的尾巴,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引出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课文的描述,师生齐齐来做“给动物添尾巴”的游戏,增加了学生的趣味性,同学们学习起来,兴致很高,效果更好。
2、以教师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著名小学语文教师特级教师李吉林指出:“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
的确,美感的产生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要靠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熏陶和感染无疑起到激励和唤醒作用。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范读,或激昂,或深沉,或轻快,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一些感情丰富的语段,让学生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使作者与教者、读者感情融于一体;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疑问,以问促读,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再现画面,领略自然美。
语文教学由于受到时空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主要通过有关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来认识客观世界。如台湾的日月潭,黄山的奇石,东北的小兴安岭,黄果树的瀑布等,我们不可能一一带领学生去领略、感受这些自然美,于是,就要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幻灯片和声像资料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为了帮助我们这些南方的孩子感知雪的表象,我利用课件,播放一段录像:北国的树林里,雪花飞舞,白雪皑皑。雪地上,走来了一群小动物,它们身后,留下了几行不同形状的脚印……学生边看录像边读书,感受了自然美,领悟了诗中情。于此同时,我们要教会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如先看整体,再看部分,最后回到整体,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等;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如形状、颜色、声音等;还要注意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等等。
三、训练语言,感受意境美。
文学,本身就是一部高度的艺术品,其旨在以情动人。文章的意境美,都包蕴于语言文字之中,因此,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使学生受到美育的最根本途径。
1、加强朗读,领悟情感。
“读与感受”是学生的一种主题活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读与感受”比分析更重要。“读与”的过程是任何“精妙”的分析所无法替代的,没有充分的读书,就谈不上深入的分析,更谈不上深刻的感受。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去:“读与感受”呢?我觉得应该注意三点:(1)读有目的。多读不是随便读,每读一遍,要解决什么问题,读前要提出明确要求,要加强引导。(2)读有层次。注意由浅入深,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由读得准确到读得有感情。(3)读要选择。注意精读于泛读相结合,既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泛读全文,又要指导学生精读重点语段,做到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既要抓好课内精读,又要引导学生课外泛读,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2、训练想象,丰富情感。
爱因斯坦曾经断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知道,形象思维是人类主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它的整个思维过程都离不开具体形象,而想象则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美感中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是在想象中实现的。在教学中,如果能选择那些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事物,让学生在初步建立美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有利于学生从中受到美育。如观察一幅图画,可引导学生去想象当时的季节、天气、环境和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学习课文,可引导学生补充想象一些课文中没有直接叙述出来的情节;活动课时,可通过听音辨响,将人类社会活动、日常生活及自然界发出的一些声响有机糅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去想象一些情景片段等。
四、丰富实践,创造生活美
人类的美感不是余生句来的本能,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并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审美认识的程度。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应该把目光盯在课本上,而应该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让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才能培养出有实践能力的、社会适应性强的人才。
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1)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必要的知识。如讲授《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动物冬眠的知识,说说哪些动物需要冬眠。(2)根据教学的要求,组织适当的活动。如参观访问、兴趣小组活动、办手抄报、开故事会、演课本剧等。例如教学《秋天到了》后,我在班中组织了“找秋天活动”,并举办以“秋天到了”为主题的展览,让学生把自己在“找秋天”活动中拾到的树叶、采摘到的果子或拍摄到的秋景照片等展览出来,既丰富了孩子们对秋天的认识,又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3)运用对比方法,学会鉴赏美。如学习《水乡歌》一文后,教师可带领孩子们到附近的农村去走一走,看一看,使他们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幼小的心灵播上勤劳致富的种子,还可以让学生用画笔画一画,画出现代农村的美。

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引导朗读领悟意境美;巧用插图感受形象美;创设情景鉴赏语言文字美;用生动的语言揭示艺术美;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不仅表现在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还可体现在它的语音、语法修辞、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于审美特征。在教学中,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欣赏、品味,来领略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之美;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同时,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这些美通过不同的文学方式表现出来,能够使语文教学达到赏心悦目、丰富情感、陶冶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美育效果,让学生能真正领略到课文中美的因素。只有教师不断渗透美育知识,才能奏响学生心中美的音符,叩击学生敏感的心灵,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鲜明的想象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感觉到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而且还有对每的体验。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应无序,不能盲从,不走形式,不为做秀。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还是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教育学、心理学认为:“没有美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受过美育的人,也不能算全面发展的人”语文教学审美化是一种以美化促优化的教学策略,即凭借语文学科自身的美和创造语文教学的美,来促成语文教学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并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挖掘美育,引导学生感知美、导行美、创造美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方法的尝试。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http://www.r2005.com/agwz/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要让学生感受美,首先要营造美的环境。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学的一种美育途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用各种媒体设备,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领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感受写景之美,感受状物之美;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一是借助录音,进行审美教育。在教学中可恰当地播放一些配乐朗读录音,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欣赏到美的因素,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二是借助视频,进行审美感受。这种将写景抒情所描写的画面通过媒体进行再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造成如观其形、如闻其声的境地,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启迪,拨动学生美的琴弦。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有限,往往难于直接入境。如何引导学生入境,我采取以下三种方法:1.图画入境法。
把画图引入语文课,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通过作画,把自然美展现出来,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把文字美和自然美联系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想象、联想、创造能力,起着陶情益智的作用。二是通过评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2.表演入境法。《荷花》后部分写荷花的动态美。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表演“荷花舞”。
让全体女生都饰荷花,其中一个当作者;选两个男生,分别扮蜻蜓、小鱼。学生朗读课文数遍后,进入角色,按课文情节表演。演出完毕再回到课文,学习文中省略号。你们想想,省略了什么?可能还有哪些动物也被荷花吸引过去?它们又可能说些什么话?然后再演一遍,加上想象的哪些情节,让表演更上一层楼。学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3.对比入境法。比较是认识美的差异的基本手段。教学《西门豹》这类内容中含有比较因素的课文,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对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识别什么假、丑、恶,什么真、善、美。此外,对褒此贬彼的词语的比较分析,也能培养学生鉴别美丑能力。三、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选入课本的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总是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这样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韵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我首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然后具体提出三个问题:1.)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吗?2.)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3.)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经过老师的点拨,不少学生由第一人称想象出了形象的意境来:晚春小草碧绿碧绿的,百花散发着芳香,彩蝶轻轻的飞舞,然而这美丽的一切我都无心欣赏,我站在江边,任凭春风拂面,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远方,江中的船越来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着,一个浪花推着另一个浪花,哗哗地滚向远方,朋友啊,此次分别又要等到何时相见?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为了实现课内外知识的迁移,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作铺垫,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审美联想和想象是促使学生产生美感的重要条件。学生丰富的审美联想和正确的审美想象,能够使静态的文字符号变的生动丰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感受。甚至产生亲自参与其中的心理体验,如学完了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完课文,看完录象你想说什么?因为有了前面的美的展现,学生由课文中的铺路人想到了生活中的与铺路人有同样奉献精神的教师、园林工人、清洁工以及献身航天事业的航天人等,然后学生合作写出了一篇篇生动优美的短文,说写结合达到了语文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目的。
四、品词赏句,陶冶美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语言生动优美,而且大部分课文有着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品赏来体验教材的语言与情感形式的美。
1、美读。如在教学苏教版的《二泉映月》时,作者是这样描述的:“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在语言形式上对称工整。教学这样的句子,可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欣赏语言,一边播放音乐,一边引导学生朗读;还可以让学生填补课文的艺术空白,可以问学生,阿炳还爱什么?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品赏。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虽然数量不多,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资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中的一字一句细细品味,慢慢想象品尝,领悟其中美的内涵。古诗中的语言美表现在独特的音乐美以及语言的精确、凝练和含蓄美,同时,古诗中诗情画意的意境以及形象化的哲理,也是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思维、净化学生情感的宝贵资源。因而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发学生的审美感知,设法将学生引入美的境界,达到品赏的目的。
五、深读添画导行美
让学生自读自悟,联系生活切磋文章的谴词造句,体会思想感情,然后合理添画景物,为画配词,在发展他们的研读能力,探究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其中步骤(1)默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写路险的句子,老师要做好读的引导。(2)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这条路来。(3)为自己的画添上配词来表达路险。这样为学生后面体会铺路人的辛苦作铺垫。同学们画出了一条条狭窄而陡峭的山路,周围有许多五颜六色的景物,一个个背着石块艰难爬行的铺路人。他们有的在歇息,有的在擦汗,有的在爬行,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同时,要把传授知识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把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与教学内容整合起来,使之具有美的特征;要发挥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使情感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文质兼美,蕴含着大量的美学因素。特别是在教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景状物的文章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在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作者往往通过各种艺术形象来反映人物的行为美、道德美、思想美和品质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来感知人物的美好形象和优秀品质,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培养审美观。语文教学除了以上的“感知美、导行美、拓展美”以外,还有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美仪态美板书美教学情景美及师生关系和谐等。众多的美的因素,只要善于挖掘和展现,都能够对学生产生明显的或潜移默化似的影响
所以,通过以上的方法,就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这样就会有了学习的兴趣。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无处不在,美育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它能促进学生身心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领悟美,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达到提高审美能力、审美素质的目的。

③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十分重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诸因素中,美育有着特殊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育健全的有力源泉。”这点明了美育在个人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其中学校美育又包括各学科课程中的美育、环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动等方面。但在课程美育中人们往往认为责任只在音乐、美术等,却未能意识或重视到其它学科也都能够而且应该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从情感的体验中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务更是责无旁贷,它的作用也许会更重大、更深刻。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总之,语文与美育关系密切,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语文中的德育必须通过美育才能完美地实现。“寓德于教”的提法是不错的,“文道结合”的观点也早已有之,如韩愈的“文以载道说”等便提供了理论根据。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会产生种种困惑,如1篇游记教完了,于是总结说:“文中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怎样呢?……”难道这样就算大功告成了?学生的确深受教育了吗?再说,语文有其自身的特点,诗赋文章中似乎并非篇篇“载道”,处处“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牵强地给所有的作品贴上什么标签,这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1种因素能够贯穿于诗文的始终而无所不在,这就是——美。社会生活、自然景物、人类语言等是十分丰富的,反映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这些都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细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赏析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体验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赏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美,领略不同风格的语言美……一言以蔽之,让学生以审美的方式感受和认识世界,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从悦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们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强烈欲望,从而使人的思想精神产生质的飞跃,较好地达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标。众所周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以其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教育和激励了几代青年,使他们成为共产主义新人。有一位科学工作者曾经说过,就是那些优美的山水诗和写景游记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洁净美丽,并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环保事业的。这就是美育的伟大功绩。从这文教学中的德育的实质就是美育,只有这样地看问题和付诸实践,才能使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的特点,还能获得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意义。 在语文学科实施美育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④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十分重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诸因素中,美育有着特殊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育健全的有力源泉。”这点明了美育在个人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其中学校美育又包括各学科课程中的美育、环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动等方面。但在课程美育中人们往往认为责任只在音乐、美术等,却未能意识或重视到其它学科也都能够而且应该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从情感的体验中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务更是责无旁贷,它的作用也许会更重大、更深刻。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总之,语文与美育关系密切,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语文中的德育必须通过美育才能完美地实现。“寓德于教”的提法是不错的,“文道结合”的观点也早已有之,如韩愈的“文以载道说”等便提供了理论根据。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会产生种种困惑,如1篇游记教完了,于是总结说:“文中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怎样呢?……”难道这样就算大功告成了?学生的确深受教育了吗?再说,语文有其自身的特点,诗赋文章中似乎并非篇篇“载道”,处处“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牵强地给所有的作品贴上什么标签,这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遇到的情形。 然而有1种因素能够贯穿于诗文的始终而无所不在,这就是——美。社会生活、自然景物、人类语言等是十分丰富的,反映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这些都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细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赏析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体验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赏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美,领略不同风格的语言美……一言以蔽之,让学生以审美的方式感受和认识世界,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从悦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们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强烈欲望,从而使人的思想精神产生质的飞跃,较好地达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标。众所周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以其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教育和激励了几代青年,使他们成为共产主义新人。有一位科学工作者曾经说过,就是那些优美的山水诗和写景游记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洁净美丽,并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环保事业的。这就是美育的伟大功绩。从这文教学中的德育的实质就是美育,只有这样地看问题和付诸实践,才能使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的特点,还能获得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意义。 在语文学科实施美育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⑤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鉴赏

1 对语句的欣赏,从而品味语言之美 。
2 创设情境,感受意境之美。
3 熏陶感染,体悟情感之美。
4 言行揣摩,体现形象之美。
5 引导诵读,鉴赏整体之美 。
6 拓展延伸,学习创造之美动。

⑥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

课程标抄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

⑦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引导朗读领悟意境美;巧用插图感受形象美;创设情景鉴赏语言文字美;用生动的语言揭示艺术美;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不仅表现在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还可体现在它的语音、语法修辞、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于审美特征。在教学中,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欣赏、品味,来领略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之美;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同时,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这些美通过不同的文学方式表现出来,能够使语文教学达到赏心悦目、丰富情感、陶冶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美育效果,让学生能真正领略到课文中美的因素。只有教师不断渗透美育知识,才能奏响学生心中美的音符,叩击学生敏感的心灵,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鲜明的想象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感觉到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而且还有对每的体验。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应无序,不能盲从,不走形式,不为做秀。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还是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教育学、心理学认为:“没有美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受过美育的人,也不能算全面发展的人”语文教学审美化是一种以美化促优化的教学策略,即凭借语文学科自身的美和创造语文教学的美,来促成语文教学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并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挖掘美育,引导学生感知美、导行美、创造美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方法的尝试。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要让学生感受美,首先要营造美的环境。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学的一种美育途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用各种媒体设备,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领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感受写景之美,感受状物之美;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一是借助录音,进行审美教育。 在教学中可恰当地播放一些配乐朗读录音,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欣赏到美的因素,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二是借助视频,进行审美感受。这种将写景抒情所描写的画面通过媒体进行再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造成如观其形、如闻其声的境地,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启迪,拨动学生美的琴弦。 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有限,往往难于直接入境。如何引导学生入境,我采取以下三种方法:1.图画入境法。
把画图引入语文课,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通过作画,把自然美展现出来,能激发学 生热爱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把文字美和自然美联系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想象、联想、创造能力,起着陶情益智的作用。二是通过评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2.表演入境法。《荷花》后部分写荷花的动态美。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表演“荷花舞”。
让全体女生都饰荷花,其中一个当作者;选两个男生,分别扮蜻蜓、小鱼。学生朗读课文数遍后,进入角色,按课文情节表演。演出完毕再回到课文,学习文中省略号。你们想想,省略了什么?可能还有哪些动物也被荷花吸引过去?它们又可能说些什么话?然后再演一遍,加上想象的哪些情节,让表演更上一层楼。学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3.对比入境法。比较是认识美的差异的基本手段。教学《西门豹》这类内容中含有比较因素的课文,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对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识别什么假、丑、恶,什么真、善、美。此外,对褒此贬彼的词语的比较分析,也能培养学生鉴别美丑能力。 三、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选入课本的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总是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这样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韵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我首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然后具体提出三个问题:1.)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吗?2.)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3.)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经过老师的点拨,不少学生由第一人称想象出了形象的意境来:晚春小草碧绿碧绿的,百花散发着芳香,彩蝶轻轻的飞舞,然而这美丽的一切我都无心欣赏,我站在江边,任凭春风拂面,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远方,江中的船越来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着,一个浪花推着另一个浪花,哗哗地滚向远方,朋友啊,此次分别又要等到何时相见?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为了实现课内外知识的迁移,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作铺垫,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审美联想和想象是促使学生产生美感的重要条件。学生丰富的审美联想和正确的审美想象,能够使静态的文字符号变的生动丰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感受。甚至产生亲自参与其中的心理体验,如学完了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完课文,看完录象你想说什么?因为有了前面的美的展现,学生由课文中的铺路人想到了生活中的与铺路人有同样奉献精神的教师、园林工人、清洁工以及献身航天事业的航天人等,然后学生合作写出了一篇篇生动优美的短文,说写结合达到了语文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目的。
四、品词赏句,陶冶美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语言生动优美,而且大部分课文有着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品赏来体验教材的语言与情感形式的美。
1、美读。如在教学苏教版的《二泉映月》时,作者是这样描述的:“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在语言形式上对称工整。教学这样的句子,可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欣赏语言,一边播放音乐,一边引导学生朗读;还可以让学生填补课文的艺术空白,可以问学生,阿炳还爱什么?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品赏。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虽然数量不多,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资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中的一字一句细细品味,慢慢想象品尝,领悟其中美的内涵。古诗中的语言美表现在独特的音乐美以及语言的精确、凝练和含蓄美,同时,古诗中诗情画意的意境以及形象化的哲理,也是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思维、净化学生情感的宝贵资源。因而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发学生的审美感知,设法将学生引入美的境界,达到品赏的目的。
五、深读添画导行美
让学生自读自悟,联系生活切磋文章的谴词造句,体会思想感情,然后合理添画景物,为画配词,在发展他们的研读能力,探究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其中步骤(1)默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写路险的句子,老师要做好读的引导。(2)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这条路来。(3)为自己的画添上配词来表达路险。这样为学生后面体会铺路人的辛苦作铺垫。同学们画出了一条条狭窄而陡峭的山路,周围有许多五颜六色的景物,一个个背着石块艰难爬行的铺路人。他们有的在歇息,有的在擦汗,有的在爬行,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同时,要把传授知识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把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与教学内容整合起来,使之具有美的特征;要发挥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使情感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文质兼美,蕴含着大量的美学因素。特别是在教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景状物的文章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在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作者往往通过各种艺术形象来反映人物的行为美、道德美、思想美和品质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来感知人物的美好形象和优秀品质,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培养审美观。语文教学除了以上的“感知美、导行美、拓展美”以外,还有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美仪态美板书美教学情景美及师生关系和谐等。众多的美的因素,只要善于挖掘和展现,都能够对学生产生明显的或潜移默化似的影响
所以,通过以上的方法,就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这样就会有了学习的兴趣。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无处不在,美育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它能促进学生身心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领悟美,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达到提高审美能力、审美素质的目的。

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审美教育

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学习方式变革和创新教育四个最基本的理念,构成了课程改革的核心,成为各学科的所共享的教育理念.1、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为根本.教育的价值取向从“以社会为本”发展为“以人为本”是近年来全球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反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使中小学培养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三个发展”(即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就充分具体地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三个发展” 是在传统的“全体”和“全面”的基础上增加了“个性发展”的人文内涵,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2、能力本位:能力本位是相对于知识本位而言的.知识本位教育观倾向于知识与灌输;而能力本位理念则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倡导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是新课程的一个崭新理念.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表现为知识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表现为能力的培养又直接影响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与速度.但知识与能力并非同一个概念,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并非同步,知识的接受与能力的发展也非一个层面,所产生的意义也不同(知识是即时的,能力是久远的;知识容易过时,能力则受用终身).所以我们既要突出能力本位,又不能削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根据新课程所提出的“双基”概念(现在的“双基”不单纯是知识和技能,它整合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许多新要素,是学生发展的基本素养)实施教学.3、学习方式变革: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多样化地、富有个性化的学生.变革学习方式包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爱学习为探究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三种途径.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不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中,就是将“学会认知”(其余为学会做事、学生共同生活,学会成为你自己)放在首位的.4、创新教育:就是指在教育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注重培育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实践、发现中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这是因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力匮乏的民族意味着缺乏最根本的竞争力;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它需要长期的教育与培养.长期以来,一提及创新,人们就以为是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或申请专利,这是一个误区.基础教育阶段是创新教育的最佳时期,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培养模式上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教育方法上全面推广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性环节、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强化民主性原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新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语文新课程改革决不是教科书的修修补补,而是从培养目标、课程功能、价值取向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教学实践证明,没有全新的教材就不会有全新的教法,而全新的教法又必须建立在全新的课程理念之上.语文新课程体现了以下四个基本理念:5、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包括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阅读全文

与美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