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批判

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1-02-23 16:53:23

1. 救救孩子 小学语文教材批判 txt

没办法,教材有争议,编制质量也有争议,我的同班同学没有几个入编的。专国家正在教改中,属就像那个捧着石头过河一样,捧了20多年了,还是没有个结果。建议请家教,师范教育很多精英都在补习班呢,因为他们要为祖国教育质量严把质量关。或者自己以身试教、去私人学校、国外学校、或者请一位老师。

2. 小学语文教材为什么引争议

部分小学语文课文引发争议:外国孩子十分优秀,中国孩子却常常要为自己的行为脸红;少年爱迪生还救过妈妈?学写中国字,先认外国名?……近日,部分学生家长和教育界人士就多地小学使用的语文教材提出质疑,认为“数十篇课文存在贬中崇洋倾向”。

反映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存在“贬中崇洋”现象的受访者认为,相关“问题课文”有数十篇之多,比如原本可以用中国小孩名字讲的正面故事,却换成了外国小孩名字。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窗前的气球》,讲的是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故事,主人公却是“科利亚”这样典型的外国人名。

“如果将科利亚改成中国化的‘小科’‘小亚’,也完全不影响阅读。”山东省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太阳城学校语文老师吴敏说。

类似讲述外国儿童优秀品质的课文在部分受访者看来有点儿多:二年级下册第7课《我不是最弱小的》中,有勇敢保护弱小者的“萨沙”;三年级上册第32课《好汉查理》中,有热心照顾邻居的“查理”;三年级下册第6课《燕子专列》中,有冰天雪地中保护动物的“贝蒂”……

同时受访者指出,中国儿童的形象在一些课文中显得较负面,以至于经常要“脸红”。三年级下册第5课《翠鸟》中,用第一人称“我们”说出了“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却被老渔翁制止,“我们的脸有些发红,打消了这个念头”,接下来的就是上述第6课中爱护动物的“贝蒂”,形成鲜明对比;二年级上册第7课《一分钟》中,主人公“元元”因贪睡一分钟而上课迟到二十分钟,最后“元元”“红着脸”,“非常后悔”……

“现在使用的部分教材,是十几年前审定通过的,一些内容确实与当下形势不相符了。但修订教材需要一个过程,不能因为部分内容有问题而否定全部,也要看到当前小学教材发挥的重要作用。”山东师大基础教育集团齐鲁实验学校小学部教务处主任孙艳梅说。

人民教育出版社表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有12册,选文520余篇。涉及外国内容的有80余篇,约占15%。教材中选取了大量歌颂和赞扬祖国优秀人物的文章,如有反映革命传统的《狼牙山五壮士》、好学上进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诚实守信的《我不能失信》、关爱残疾人的《掌声》、民族团结的《文成公主进藏》、民族智慧的《赵州桥》《曹冲称象》等。

多名学生家长和教育界人士认为,语文教材中选取大量歌颂和赞扬祖国优秀人物的文章,是教材编纂者的应尽职责。小学语文教材是学习母语的基础读本,就学科特点而言其工具性重于人文性。特别是小学生,要凭借语文教材学习3000多个生字,所以,每个生字的第一次出现机会应该是符合汉语本意的场合,“科利亚”“卡罗尔”“伊琳娜”等外来词音译当然也是儿童语文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在生字学习上应有量的控制。

3. 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图书目录

我们为什么要批判(代序)
小学语文教材总评
请让他们慢慢长大——对三套小学内语文教材的综合容评估
小学语文教材三个版本得星一览表
人教版课文点评
请用好的方式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故事——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必须假定有—个理想的精灵——评《日记两则》
自己去吧(一年级上册)
一次比一次进步(一年级上册)
借生日(一年级上册)
看电视(一年级下册)
两只小狮子(一年级下册)
小蝌蚪找妈妈(一年级下册)
植物妈妈有办法(二年级上册)
回声(二年级上册)

4. 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介绍

《救救孩子:来小学语文教材自批判》是郭初阳,蔡朝阳,吕栋编著的图书,本书是民间第一次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专题性梳理,从母爱这个特定视角来审视我们的教材品质,同时也彰显了来自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力量。

5. 樊海燕: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思维指那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精神气质,对于学生应付复杂多变的世界,提升现代社会生活的人文精神,都是必要的。那么要在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批判性思维,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学生早已经习惯了信任老师和课本,很少有批判的意识。针对这种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尝试,大胆实践,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反思。终于在课题组老师的点拨下,我经过苦苦思索有了一点灵感,那就是突破以往的教学习惯,在六步三查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尝试以质疑为主的新教学思路,因为提出疑惑是培养批判思维的第一步,只有积极思考、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敢于质疑,敢于批判。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几点做法。
一、在自主学习中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培养质疑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前提,一个不会独立思考的孩子,没有思想主见的孩子,根本就谈不上质疑、分析和批判了。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很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上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去探究自己没学懂的问题。比如《用冰取火》这课中,有这样一道问题:“当大家一筹莫展,陷于绝望时,为什么只有这名年轻队员想出了用冰取火的方法?”学生会马上边阅读课文边独立思考,不会时他会反复阅读课文寻找答案,最后经过独立思索探究,提炼出自己认为最佳的答案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这名年轻队员具有善于思考、永不放弃的精神。可见,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静心读文、深入思考,既提高了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又养成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二、在深入挖掘中敢于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就是一种批判精神。因而在第二课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一般会让学生深入读课文,去挖掘自己学不懂的问题,上大胆质疑,每人提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我就给予鼓励和表扬,并记录在黑板上。对于简单的问题当场解答,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留下一起探究学习。比如在学习《迟到》一课时,孩子们仔细读文,深入思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文中为什么要把被打后的我比喻成狼狈的小狗?爸爸既然那么爱她为什么要狠狠打她呢?爸爸后来又去送夹袄是不是后悔打女儿了?爸爸送夹袄和铜板后我的感受是什么?学《成吉思汗和鹰》一课时,孩子提出:文中为什么要细致刻画鹰惨叫一声、死在主人脚下?为什么鹰四次打饭水杯用的词语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我发现孩子提的问题越来越能紧扣课文中心,越来越能突出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越来越提的有价值,有探究意义。看得出孩子们已经做到了深入思考,会提问、善提问、乐提问了。同时他们对课文的学习会更加深入、更加透彻!质疑能力有了很大的飞跃,为培养批判性思维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大胆展示中能言善辩
能言善辩是批判思维的又一个展现,发现了问题,就要去质疑、去分析、去辩论、去完善,那么这一切就要靠表达能力、靠能言善辩。因此在平时的展示环节中,我就很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从一年级开始,我就要求孩子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落落大方,争取让每个人都能听见,这样的发言才有效。再加上六步三查教学模式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大胆展示,都是由孩子自己组织进行、自己上课,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井然有序的组织和大胆展示中,孩子们有清楚流利的讲解;有积极深入的探究;有各执一词的辩论;有独到精彩的见解;有恰当诚恳的建议;有正确全面的补充;有具体明确的评价,语言表达力在课堂中得到了充分的磨练和展现。例如,在学习《马拉松》一节课时,有同学说马拉松之战是一场侵略的战争,有人说是一场正义之战,有人说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也有人说马拉松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等等,各组争执不下,于是我让各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进行辩论。该问题引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充分的交流中,在智慧火花的碰撞中,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探究出了最佳答案,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同时训练了孩子出色的表达能力。在学习、交流、展示、纠错、补充中,孩子们就会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语言组织能力越来越强,表达力也越来越流畅、准确,逐步具有了能言善辩的能力,也为进一步培养批判性思维做好了铺垫。
四、在合作交流中勇于探究
质疑之后,学生就要围绕提出的难点问题进行学习探究,在读文、思考、讨论、反驳、辩论、完善中获得最佳答案,正确透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小合作的方式,进行充分的合作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合作中,差生虚心请教优生,优生耐心指导和帮助差生,优生和优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习效率非常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例如:在讨论《成吉思汗和鹰》一课中,“为什么鹰四次打饭水杯用的词语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时,小组成员之间各抒己见,有反驳的、有赞成的、有查资料的,在分析、推理、纠错、补充中探索出了最准确的理解。此时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热烈的情绪感染了整个课堂,全体学生都在这种合作交流的情境下不知不觉的进入角色,真真切切的经历了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活动过程。使学生真正充当了课堂的主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了质疑批判能力。
五、在超越课本中自我创新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还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学完学懂每篇课文后,我会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读写训练,比如:学完马的课文后自己写一篇有关马的艺术品的作文,孩子们有的写马的雕塑,有的写马的画,有的写马的刺绣,可以说是精彩纷呈,这就是对课文的超越;学了《一个苹果》后,我让孩子写“此刻,放炮动里战士们会怎么样想?”孩子们结合课文充分发挥想象力,写出了详细的心理活动和真切的感受,体现的不仅仅是战士间的关爱,更是对战争必胜的决心和信心这就是对课文的创新;在学《成吉思汗和鹰》后,我启发孩子:沉痛的教训对你有什么告诫?写一写。孩子写出了比书中教训更全面、更深刻、更耐人寻味的对待错误的观点。这样,学生在透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高出了课本内容,超越了课文的思想,写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在课本的基础上有了自我创新!这时,学生的知识才会学的更加灵活自如!学生的个性才会充分张扬,学生的人格才会更加完善!学生也才会更有创造力!我认为这才是批判思维最高的目标吧!
自主独立思考是质疑前提,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勇于探究是解决问题的途径,能言善辩是批判思维的最好展现,超越创新是批判思维的最高境界。要把小学语文课堂变成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主阵地,培养学生出色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大胆创新。

6. 你认为小学语文教材中不满意的地方在哪

古诗词太少,课外延展性东西太少,应适当添加几篇古文,学句子成分主谓宾什么的都没有,也该学学古诗词的平仄以及韵律划分

7. 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内容简介

这为教师如何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教材并非不容置疑,教学也绝回非教材全面合理化的答过程。在课堂上,师生需要更多真实的、开放的对话。这就需要教师以平等的眼光来对待教材,以专业的眼光来审视教材,以敞亮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困惑和疑问。而这也恰恰是诸多课堂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

8. 批判现在的语文教育 700字

语文教育的现实批判
岳增学 刘文侠
课程标准颁布已经三年了,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开始,对语文教育从批判性反思直至新课程的实施,这七八年的时间里我们经历了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困惑、反思、批判,初步完成了对新课程的理想化构建,可当新课程由实验区逐渐向全国普及的时候,理想的光环正渐渐淡褪,严峻的现实再次对我们发出了警示。于是,我们便鼓起勇气问自己:“皇帝的新装”究竟“穿”了多少?
一、语文课程的本质错位,是新课改的先天不足
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定实践的方法论取向,语文教育也不例外。语文课程的本质是什么,如果说是工具性,那么人类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凭借,都具有工具性,没有人敢说语文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或其他文化存在不具有工具性,语文充其量是工具中的一种,或者说更具有基础性(就是基础性也很难立住脚);如果说是人文性,哪一种文化没有人文性,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无论是文字记载的、文物标志的、历史的、民族的、民俗的,抑或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哲学的、饮食的,从任意角度分析,各种文化对人的精神品质的培植与养成无不具有熏陶浸染作用。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是全方位复合型的,影响一个人人文素养形成的文化也是全方位、综合性和多元的,你不能说哪种文化的人文性对人文素养的形成更具有决定意义。语文是一种文化,尽管语言文化相比较而言更具有普遍性,但终究是文化的一种,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存在,既然语文是特殊的工具,是特殊的文化,你就不能用泛文化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来界定它的本质属性。
说语文具有工具性,因为它是语言,说语文具有人文性也因为它是语言。语言的运用就是工具,语言的精神影响就是人文。运用语言交流,运用语言思维,运用语言记载,证明它具有工具性;在语言环境中涵养人的精神世界,证明它具有人文性,所以说语言性才是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是区别于其他文化存在的特质,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由语言性决定的子属性,也可以说是一切文化存在的普遍属性。如果你查阅现代语文教育史,就会发现自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至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历次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不变的概念就是语言,其核心概念也是语言。语文教育就是语言的教育,或者说是语言的教育实践,在语言教育中学会运用语言,在语言教育中形成和发展人的精神世界。问题一目了然,非常简单,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语言性,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感悟语言、品味语言、欣赏语言、创造语言,从而丰富发展语言。新课标对课程性质的界定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看上去似乎辩证而又圆满,但在实践中往往很难定位把握,事实是很多教师往往把它割裂为两个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要么体现工具性,把语文教育搞成语言知识教育,要么体现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语文概念在很多教师脑子里是模糊而无法定位的,自然而然地影响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和教育教学行为。
二、教育科研充满理想色彩,缺少对课程环境的现实关注
只要打开目前林林总总的语文教育教学杂志,你就不难发现很多时尚的概念正在走俏,如“综合性学习”“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外实践”“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加强课堂内外资源的挖掘、整合与利用”“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合作学习”“师生、生生师师、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多元解读”“语文实践活动”等。这还不是最时尚的课程概念,有些理论研究者在书斋里的浪漫与作秀远甚于此,如“使语文课堂由格式化的知识王国变为人性化的生命世界”“使语文课堂由同质思维的产床变为异质思维的摇篮”“使语文课堂由传经授道的讲堂变为心灵共享的学堂”等等。
笔者列举是例,绝不敢有讥讽之意,相反倒是很欣赏诸多同仁的高瞻远瞩与突破传统窠臼的理想精神,课程改革正是由现实走向理想、把理想变为现实的必然过程。问题是当我们的课程专家在潜心研究国外的后现代课程论并把它们理想化地整合成我们的母语课程标准时,有没有想过内外因的辩证关系问题,先进的课程论是内因,课程环境是外因,把课程论这个鸡蛋放置在冷如冰箱的课程环境里,会是一种什么结果?
我们的学生家长依然眼巴巴地盯着孩子的成绩单,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依然在用自己的血汗钱交付日益上涨的学费,供子女通过高考读研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梦想;社会依然在用升学率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依然在以成绩排名评价每一个教师,有哪个大胆的语文教师敢把课堂放手让给学生?你仔细计算一下一篇课文与作业量的比例(通常一篇课文的同步教辅训练有《自主性探究》《开放性作业》《拓展性学习》《自我测评》《单元检测》《课堂拓展与延伸》等等),一篇千字课文往往相伴大约16开纸四五个页码的作业训练,这样的作业量使我们的孩子早已忘记昼夜更替与四季轮回,感觉不到社会变化与家庭亲情,又怎么谈得上“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充分挖掘与利用课程资源”,又如何让学生体验“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呢?
笔者无意否定新课程的实施对课程环境的改良作用,令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是,即使是政府行为,我们的课程环境又能改变多少?新课程的实施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事实是,当一轮轮课改培训对一线教师进行了反复洗脑后,面对一张张试卷和一次次的成绩排名,尚未热透的大脑马上冷静下来,应试成绩依然是学校和教师的生存基础,应试技巧的训练依然是基础教育课堂的主流。
大家一定不会忘记2000年风靡全国的学生“减负”,无论在舆论导向还是行政推动方面其力度不可谓不大,但这次行动最终在教育史上只是留下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笑话。自上世纪末的素质教育大讨论至今天的课程改革,语文课程的实施一直是滑稽的双轨运行,一是课改专家躲在书斋里构筑理论的乌托邦,二是基础教育现实环境依然是“涛声依旧”。
三、教研室与教研员角色行为的分裂性矛盾
作为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管理者,教研室与教研员的角色行为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确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是从理性上讲,教研工作者的确明白课改的科学依据和现实的必要性,二是迫于课程环境的压力对应试训练不敢丝毫放松。在各种各样的课改培训会上,专家报告、课型展示和教研员的即兴评价总是提醒每一位教师,语文教学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与表达,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等等。但在现实的教育过程管理中,由教研室主持编写的《语文新课程同步探究训练》《语文新课程主流同步》《单元检测》等一系列繁杂的训练内容足以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精疲力竭,根本无暇顾及课本与作业之外的语文是什么,学生没有空间和时间在生活体验中感悟语文。你仔细翻阅一下教研室编写的各种教辅资料,一篇课文能从不同角度变换花样挖掘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知识点、考点,并设置出名目繁多的训练题,然后再把新课标中的时髦标签贴上,诸如“自主性探究”“开放性作业”“拓展性学习”之类,就文字量和版面空间的设置来看,已远远超过教材本身,甚至是教材的几倍。更为直接的利益关系是学生考试评价的命题权在教研室,教研室编写的教辅资料又是命题范围与趋向的明确导向,学生的考试成绩又决定着社会、家长、学校对教师的直接评价,因此,每一位基层语文教师惟恐漏掉其中之一而影响了考试排名,挖空心思逼着学生去做超时超量的课业训练,在这种状态下再提新课标中的时尚概念,恐怕只能是一种讽刺了,更奢谈什么教师是教材的决策者、创造者和利用者,是课程资源的自主整合者,怎么让教师去张扬自己的教学个性?
四、学生的负担究竟有多重,是谁在扼杀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学生的负担究竟有多重,高中自不待言,“文明监狱”的称号由来已久,小学、初中也不可谓不重,什么《名师导读》《同步探究与训练》《初中(高中)语文基础训练》《初中(高中)语文新学案》《单元检测》《初中(高中)语文新课程阅读训练》等等,一套教材配发的加学生自买的教辅资料,恐怕得有三四本之多,其文字量已远远超过教科书本身。由于目前倡导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主观题与开放题日渐增多,同一段文字,不同的教辅资料可以从任意角度拟出不同的阅读理解题。目前编发的教辅资料主要来源于两种渠道:一是区域性教研部门编写的以行政手段配发辖区内基层学校的教辅资料,二是由一些所谓的“名师”自由组合编写的教辅资料。在这些资料中,新课程倡导的时尚概念已成为各种训练的合法标签,在新课程概念的统领下,便会分出若干新版块,如“整体感知”“积累运用”“个性解读”“开放观试”“自主探究”“综合训练”“课堂延伸”“课外实践”,每一版块中设计出几个甚至十几个名目繁多的训练题,正所谓前有追兵后有埋伏,大有不彻底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誓不罢休之势。
阅读本来是充满期待的。好的文章就是饭后的一杯清茶,是盛宴中的一杯浓酒,兴趣全在于个性体验的自由愉悦中,价值在于情感共鸣中的精神滋养。可目前的事实是,当学生拿起一篇经典的文章时,首先感到的是各种阅读训练预设的十面埋伏,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的学生对阅读只能是庖丁解牛式的手术透视而不是情感投入的愉悦共鸣。
笔者亲历过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一所普通的小学里,学生先是配发了一本省教研室编写的《语文基础训练》,但由于直属教研部门在期中期末考试命题时参考了一本名为《最新同步测试ABC》的教辅资料,教师便动员学生并由学生命令家长每人买了一套;后来教研室发现了这个问题,又采用了另一套名为《小学语文阅读训练》的教辅资料,于是教师又动员学生,学生又命令家长去买。这样,一个小学生的手里仅语文就有了三本教辅资料。每天放学后,这些孩子们先是做完《语文基础训练》,然后再做另外两本同步教辅训练,在题海中受难。不仅语文,数学也是这样。课改的初衷本来是解放教师与学生为教材所奴役的被动状态,把教与学的自主权还给教师和学生,让教师自由驾驭教材,让学生自主学习,谁又能了解到课程改革反而为以各种教辅资料谋利者提供了无限商机,为学生加重负担找到了合法的借口。小学尚如此,初中、高中更可想而知。
五、鞋是新的,路是旧的
当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还在沿着传统的轨迹惯性运行时,当应试课程环境未作根本的变革时,新教材这只新鞋子能踏出一条新路吗?
以目前课改实验区使用最为普遍的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为例,这套教材共设六个单元,分为六个主题,第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抒写人生感悟;第二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侧重于理想和信念;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自然,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对自然的科学探索,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体验亲情,第六单元是想象世界。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这几个单元都注重了学生个性化的主体体验,凸显了对话、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强调了语文和社会、生活、自然的联系及学科之间的综合,强调了语文实践和语文学习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了基础教育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笔者从上世纪末就非常关注素质教育大讨论,2001年新课标出台,也曾为之欢欣鼓舞,似乎看到了语文教育的曙光,有关新课标的解读文章也发了不下十几万字,可自从参加今年的课改实验后,真切地感受到了现实的语文教育教学远非课标精神标榜的那样浪漫。
其一,应试制度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应试训练。解读是多元的,这是由学习者不同的个性经验、思维方式决定的,可这多元的地位并不是并列的,在应试环境中,你必须教会学生去领会多元中的“主元”,即由课程本身和环境决定的对文本解读的主流意识。这就决定了课堂中依然充斥着话语霸权,同质思维依然是现实语文课堂的主要特点。如课文《春》后有一个经典题是:“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这个题的标准答案是:“偷偷”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草生长快、不易被察觉的特点,“钻”字则体现了小草生命力顽强。两个词都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旺盛,且赋予了人的生命情感。如果学生做出其他的解释,就恐怕很难得分了。你如果想在应试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教会学生在多元中揣摩和判断命题意图所倾向的“主元”。
其二,基础教育的现实环境之一是大班额。一所普通学校的班额在六十人左右是很正常的,如果是一所重点中学,班额在60~90人之间也很普遍。“合作”“交流”“对话”是新课程的主题词,而“合作”“交流”与“对话”的鲜明特点就是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与自我表现,教师对每个学生参与的关注是催生学生参与热情的动力之源,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合作、交流仅限于教师和“精英们”的对话。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确解放了部分学生的思想,使他们热情参与、张扬个性、表现自我,但对于相当一部分学困生而言,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差距使他们逐渐失去参与的热情和勇气而出现课堂失语,“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有些甚至根本就不想表现自己或有意回避(尽管教师一再鼓励,想方设法找出闪光点进行激励,但班额大学生多,有些赞美过于牵强,学困生依然感受到真实的冷落与自卑),加之教师课堂语言的减少,在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日趋膨胀的今天,这部分学生最终是一种什么结局,可想而知。为了不影响这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班级升学率,或更实际一点说影响到社会、家庭、学校对自己的业务评价,教师教学中“满堂灌”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六、新课程理念与现实反差的尴尬
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对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内涵、实践性、汉语言文字特点)进行了新的分析界定,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建议,侧重点在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加强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即与其他学科、其他活动或生活世界的联系,但在目前的课程环境制约下,其有效性几乎等于零。
就笔者目前所执教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来看,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设计得很有特色,突出体现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性特点。如课文《郭沫若诗两首》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观察夜空里的牛郎、织女星,查找有关它们的天文知识,写一篇短文。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一是课堂任务紧,诗要求背诵,生字必须写得熟练,诗的节奏划分要准,对诗中的意象也要学生在口头与书面表达中重现,对语言进行美读与赏析,教研部门编写的长达四页的同步教辅训练得完成,再加上教师对考点的揣测与训练(应试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迫使教师在教学中的关注点就是考点训练),这些任务仅靠课堂是完不成的。二是课下负担重,语数外史地生政等都有作业,足以让学生晚上加班到深夜,冉让学生涉猎课外的内容,甚至让学生到户外的夜空中观察有关牛郎织女星的天象,显然更会加重学生的负担,种种因素的干扰与制约使美好的课程思想有如空中楼阁,应试成绩对师生的排序,社会、家长对应试成绩评价的认可,使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基本构成为:讲授知识与考点+积累阅读写作的应试技能训练+尽量争取课外时间以拓展训练的空间与时间+用调动兼强迫的手段提高学生的配合度、参与度+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多元性。

阅读全文

与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批判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