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救救孩子——中国小学语文教材批判 郭初阳电子书txt下载
发你邮箱吧
⑵ 王蒙有哪篇小说被选进小学语文教材
王蒙写的小说没有被选进小学语文教材。王蒙有一篇小说《善良》被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选入《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但是不属于小学语文教材。
获奖荣誉:
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队长 书记 野猫和半截筷的故事》、《最宝贵的》(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79年,短篇小说《歌神》《友人如姻》《悠悠寸草心》(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夜的眼》《表姐》。出版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81年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并于1986年获人民文学奖)。
1980年,发表中篇小说《蝴蝶》();短篇小说《说客盈门》《买买提处长轶事》《春之声》(获1980年全图优秀短篇小说奖)《风筝飘带》(获短篇小说北京文学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相见时难》(获全国第二届1981-1982中篇小说奖);
1983年,发表中篇小说《风息浪止》《淡灰色的眼珠》《虚掩的土屋小院》;短篇小说《青龙潭》《黄杨树根之死》《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哦,穆罕默德·阿麦德》《好汉子伊斯麻尔》《葡萄的精灵》(获第一届1983-1984短篇小说百花奖);创作谈《漫话文学创作特性探讨中的一些思想方法问题》(获首届上海文学奖)。
1984年,综论《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反应和呼唤》(获《光明日报》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散文《塔什干晨雨》、《访苏心潮》(获全国第三届1984-1985报告文学奖);
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名医梁有志传奇》(获全国传奇文学奖,并被《中篇小说选刊》评为优秀中篇小说);
1989年,发表短篇小说《坚硬的稀粥》(获第四届1989—1990短篇小说百花奖)、《初春回旋曲》《神鸟》《纸海勾沉至尹薇薇》(获第四届1988—1990《十月》文学奖)
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010年11月15日,登上“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2014年,获第二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中“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
2015年8月16日,80岁的王蒙首次获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这边风景》。
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名誉教授、顾问,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院长。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曾获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日本创价学会和平与文化奖、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与澳门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约旦作家协会名誉会员等荣衔。作品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在各国发行。
⑶ 针对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鲁迅文章的删减这一现象,从课程内容的选择这一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鲁迅的文章一来不是很适合青少年阅读,他们与鲁迅的年代距离已经比较远了,对于一些鲁迅的杂文,有些可能是要到中年了才能真正体会到鲁迅所抒写的那种情怀,中学生们往往难以静下心来看书,有怎么要求他们理解甚至是喜欢呢?
另外,事实上,自高中课改以来,每年都会引起关于语文课文删改的争论。去年就曾经因为鲁迅的文章大幅减少,而引起舆论的广泛争议。今年,亦有专家提出应删除《背影》,理由竟是文章里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横穿轨道。
此次引起争议的是“人教版”的语文教材。而早在2004年,当时广东省在选择高中课改的教材时,就首次打破了多年来高中教材由“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局面;广州市高一年级语文、物理两门课程选用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这也是解放以来,广东省第一套通过国家教育部审定的教材。
当时,粤教版新版语文课本新课文占了54%,做了大力度的改革。以第五册为例,在国内首次推出“走进经济”单元,充分展现广东特色,收入经济学教授王则柯的《钱》和沈杰《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等文章,被视为一大创举。
昨天,广东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编写人员告诉本报记者,广东今年语文教材也有改动,比如增加了现代文《论握手》、古诗文《兰亭序》等。
在有争议的鲁迅作品方面,广东方面则做了保留,但是将《药》换成了《祝福》。“我们认为祥林嫂更符合典型的小说人物形象。”而网友热议的《记念刘和珍君》,广东版语文课本本来就没有收录。至于“朱自清的散文,我们没有选《背影》,一直选的是《荷塘月色》”。
⑷ 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内容简介
这为教师如何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教材并非不容置疑,教学也绝回非教材全面合理化的答过程。在课堂上,师生需要更多真实的、开放的对话。这就需要教师以平等的眼光来对待教材,以专业的眼光来审视教材,以敞亮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困惑和疑问。而这也恰恰是诸多课堂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
⑸ 救救孩子 小学语文教材批判 txt
没办法,教材有争议,编制质量也有争议,我的同班同学没有几个入编的。专国家正在教改中,属就像那个捧着石头过河一样,捧了20多年了,还是没有个结果。建议请家教,师范教育很多精英都在补习班呢,因为他们要为祖国教育质量严把质量关。或者自己以身试教、去私人学校、国外学校、或者请一位老师。
⑹ 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介绍
《救救孩子:来小学语文教材自批判》是郭初阳,蔡朝阳,吕栋编著的图书,本书是民间第一次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专题性梳理,从母爱这个特定视角来审视我们的教材品质,同时也彰显了来自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力量。
⑺ 如何避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儿童的阅读实践
审视我们当下教师的阅读状态,用一句流行的话 “我不读书已多年!”来概括,是最真实生动的写照,关于教师阅读的思考与实践。由此带来的对自己、学生、学校,乃至整个教育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老师,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功臣”,有人如是说。但是没有阅读,我们“承”什么?我们又能“传”什么?如此崇高的化身,不允许我们干这样卑贱的勾当。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阅读,教师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原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所长说:“希望从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始学会渴求知识,共同用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校,首先意味着书籍”。“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可见教师阅读不管从自身的发展,职业的要求,还是教育的内在诉求,都应该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一、教师的专业诉求与阅读 站在阅读的角度探讨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以为以下几个方面最为要紧。即为师意识,批判精神,反思能力,表达水准。 首先,是为师意识。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必须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做老师?怎样做老师?做怎样的老师?我以为最重要的必须要有两点清晰的认识:一是“无知即恶”。教师必须要懂得教育工作的方法、原理、规律……,而且要不断探索、发现、完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从教育经典中吸取营养,并在实践中成就经典;同时教师应该是有底蕴的,如果老师的心灵是一片沙漠,能企望他所培养的学生的心灵成为绿洲吗?贫瘠的阅读,只能让教师变得无知,面目可憎。二是“平庸即恶”。“平庸的恶”这个词语来自汉娜·阿伦特。崔卫平说过 “正常的普通人木知木觉才是事情真正的可怕之处。这些人对自己行为的危害并非一无所知,他们之所以还那么做,是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对此负有责任,他们只是执行命令、服从权力和权威,他们内在的个人消失在‘组织’之中,‘无思无虑’”。想想我们老师有多少时间是在莫名其妙地看天?我们有多少时间是在莫名其妙地等待?我们看似忙忙碌碌,我们究竟做了多少该做的、有意义的、善的事?一个教师,如果几十年如一日,反复着同样的劳动,把教育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这跟学生买一台电脑学习机又有何区别。教师需要技术,但更需要精神,需要创新和超越的精神。 第二,是批判精神。近段时间来,《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这本书的出版引发了不小的争论。暂且不去评价它好坏。我想说的是这本书产生的方式,或者说那些始作俑者和作者——郭初阳,蔡朝阳,吕栋等一些高中教师。让人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小学的教材批判不是小学教师发起,参与者又为何大多不是小学教师?我思考的结论是:我们先天发育不完全,后天又缺乏足够的营养。直接一点儿,我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原本是不完整的。说得更明白一点儿,我们读书读少了。 再具体些,我们缺乏的是发现问题的意识,即批判意识——我们有教材崇拜心结;更不知道它究竟错在哪里?是怎么错的?如何疗救?自然也不会有深刻的分析的能力,让人信服并给予启迪。就像一个医生不理解手术刀的操作法则、不明白处方上药品的效用,是多么可怕的事情!难怪,这些作者和出版商多少有些哗众取宠的呼叫:您的孩子还在吃错药!这不是明摆着批评我们老师在给学生喂“错药”吗?看来要给学生“良药”,必须要教师拥有自己的“良方”。我们必须要有更广泛的阅读支撑我们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我们才能有底气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批判的精神不是说有就有,阅读就是最好的批判原点! 第三,是找寻自我。沈从文先生在《从文自传》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湘西向来是苗民聚居地,民风剽悍,不易管理。清朝派驻大量官兵清乡剿匪,真正的土匪强寇不好抓,只好抓一些安分守己的百姓,到河边砍头,然后割耳朵数人头去邀功请赏。因为抓得太多,不好全杀了,就去大王庙里抓阄抽签,生死由天,这些百姓居然也真的去了,该死的站一边,只怪自己命不好;可活的站另一边,也不见得欢呼雀跃。很木然。沈先生说那些百姓就这么稀里糊涂死掉了,也稀里糊涂地活下来了。 回到我们的教学,审视我们教学行为,在固定的操作模式下——大家不要以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是没有操作模式的,有,无处不在,为什么要一年两个学期?为什么一周要五天?为什么是四十分钟一节课?为什么有讲台和课桌的区别?为什么我要站着,而学生是坐着的?有的有答案,有的没有,但我们安之若素,我们没有思考过。你可以认为没有思考的价值,但真的没有价值吗?没有思考,何来判断——在这些模式之外,你个人化的教学行为有没有问题?有,如果说没有,估计连你都不相信。但我们能说出多少问题?又好像说不出吧。很正常,因为我们都缺少发现意识,缺少反思精神,更没有疗救措施。如果这是正常,那就是巨大的反常!当一个人失去思考之后——也就随之失去了抵抗与追求等能力;也就失去了作为“人”的可能性;也就异化为“待宰的羔羊”…… 法国作家加缪说过,思考意味着中断,暂停一刻,想一想,如何?怎样?为什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于是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就需要解决的途径,最简单的方式是——阅读。通过阅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发现自我,并找到自我。如此而已。 第四,是表达水准。阅读,思考,表达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的一种常态。尤其是表达,我们明显感觉到老师需要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书面的表达,姑且不说表达的思想,就是文通字顺这样的基本要求,对某些老师来说也是一,读后感《关于教师阅读的思考与实践》。读与写的关系应该是明确的: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学习表达的过程,而实际上,形成文字的过程是思维获得激越,思想获得升华,智慧获得增进的最有效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的表达水准相对与精深的教育理论,可能显得幼稚和粗糙,然而那是老师们在实践和思考中所碰撞出的思维的火花,尽管它很微弱,但谁能说他不是燎原的星火。尽管它很绵薄,但谁能说它不具火山喷涌的能量。阅读与写作的过程,对老师来说,确实是个艰难跋涉的过程,唯有坚持,日久弥新,才能不断超越,我们的足印深深浅浅,弯弯扭扭,但谁能说他不是从沙漠进入绿洲的必经之路,是从泥泞到晴空的必由之途呢! 二、我们的阅读实践与行动 基于对教师专业诉求的思考,我们学校继承阅读与习作教学丰厚传统,凝聚和凸显“崇实笃行尚美厚学”的学校文化精神内核,着力打造“诗文振东”特色学校,即倡导“阅读经典 灵性写作”,涵养教师人格修养,寻求教育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期寻求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平台、新境界。 一、“厚学读书节”——为教师阅读正名。每学期贯穿始终教师推荐各类经典读本,力求阅读广度和深度。阅读教育教学著作,提升理论素养;阅读社科人文读本,涵养人格精神。塑就教师群体风貌,寻求教师个性风格。撰写读后感、阅读报告等,每学期统一评比。以学校网作为主要载体,刊布教师各类撰述成果,教育叙事、教研随记、案例评析、教学论文、课题成果和读书笔记、文学创作等。 二、“风雅论坛月”——为教师阅读搭台。以“风雅讲坛”为主要平台,举办教师交流活动。引导阅读理念,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位。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论述中国历史文化的渊源和流向,特定背景下文化的发展状态和脉络取向,专题人物和文化事件的表象和特征等;阐述中外文化的发展轨迹,比较彼此的交流融合等。尤其要推介本校教师演说,反思专业成长经历,介绍教育教学经验,交流阅读心得体会,组织读书沙龙等其他更为灵活的交流活动。 三、“论文创作周”——让阅读体现思考。读书然后谈感受,日作然后留日志,做事然后写反思,赏景然后悟人生,研究然后出成果,形成文字的过程是思维获得激越、思想获得升华和智慧获得增进的最有效过程,也是导致我们幸福的最美丽途径。我们将创作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论文创作,每位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或案例一篇,我们的论文内容十分宽泛,并不局限于教育教学论文,内容多样,形式不限。第二阶段:论文指导修改:每位指导老师必须为结对的教师论文提出修改意见。第三阶段:论文投稿阶段:论文撰写完成后,老师根据论文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报刊杂志进行论文投稿,各年级教学助理负责投稿和情况的记载。第四阶段:展示评比总结,在教师中选取部分优秀论文,通过青年教师夜学习,进行观点展示与交流。同时开展校级论文评选,做好活动的总结。 四、“好书推荐日”——让阅读体现需要。每年一次阅读书籍征订,我们会安排一天的时间,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教师推荐经典读本。由教科室汇总、筛选,这其中,既有专业理论书籍的阅读,又有人文读本的熏陶;在学校的阅览室,我们有《散文》《报告文学》《收获》等用影响力的杂志上百种,吸引老师们走进阅览室,还自己读书的时间。 几年来时阅读推动,教师在不仅在意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逐渐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有位青年教师在读书节后这样写道:“年轻的教师们正不断与读书结下更深的情谊,它将历练又一批火热的心,拓展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宽度!正如一个叫法郎士的洋人说读书是‘灵魂的壮游’,的确在读书中对话,在读书中滋养,在读书中完善,这确实是一种至乐的体验。” 而在众多的青年教师中,俞翔老师是受益于阅读最典型的代表,几年来发表了进百篇散文,三十多篇论文,辅导学生作文发表上百篇,有两位学生获得了浙江省文学之星金奖,一名学生成为了嘉兴最小的作协会员。同时凭着自身的优势,深入开展了班级读书会得研究,最近在全国第七届班级读书会上,一节《朝花夕拾》群文阅读,受到专家一致好评。虽然备课只花了三天,但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其实,这节课我备了十五年”!是啊,教师阅读厚积薄发,成就学生,也成就了自我。 我一直以为,对一名教师来说,教育就是一次旅行。我们外出旅游,我们可能更多是感受自然风景的给人于美的享受,显然这样的游览是不全面的,很多景点可能并不是其表面的东西吸引人,更多是藏在景点背后的故事,才使得原本平淡的东西更有内涵和价值。著名作家郁达夫曾经有一个习惯,无论到哪里他都会带上当地的地方志,在充分阅读后,才觉得这样的游览才是有意义的。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这样,看到深层的别样风景,才更有意义。 崔卫平老师有一篇文章,题目是《要多少好东西才能造就一个人》,可是,我们又有多少好东西呢?我们需要多少好东西才能造就一好教师呢?我经常在想:假如我是学生,我会信赖我这样的老师吗?假如我是家长,我会信任我这样的老师吗?假如我是老师,我会信服我这样的老师吗?假如我就是我,我如何看待作为老师的我呢?我感到很惶恐,因为这几个问题答案似乎都不大那么乐观。只是,我觉得,也许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厚学致远,寄望阅读,没有比读书更奇妙的事了。只要你热爱阅读,你在教育这条路上会走得更远!坚信,在阅读中我们会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
⑻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我认为教材内容不等同于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教师们一直受到:在课堂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开展工作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以课本教材为中心的影响。这种影响牢牢地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教学行为,使得众多的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于是到今天就演变成了“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出现了越教越死,越学越死,只记结论不讲过程的局面。
显然的,这种现象出现,与新课改精神是相背离的。那么,应怎样科学地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呢?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搞清楚这两个概念的问题:
“教材内容”。这是学科教材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它主要 面对“用什么教”的问题:为了使广大的学生较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学科教材编制者提供“通常可以用什么教”的建议。理想的情况,学科教材内容应该做到“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课程化”。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课程内容要通过种种资源的运用使之具体地显现;另一方面,教材要形成可操作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走进教材设定的世界,构建科学的思考与研究能力。事实上,这种情况由于受到客观制约,是很难实现的。
“教学内容”。这是学科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第一,针对具体情境中的学生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第二,为使具体情境中的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逻辑性地蕴涵了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等教学理念。
当我们了解了上述概念的区别后,也就明白什么是教学内容,什么是教材内容了。所以说,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不同的概念,作为教师,不能再单纯、片面地将教材内容理解为教学内容了。
怎样将教材内容转换为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用心揣摩:揣摩教材;揣摩学生;揣摩教法;揣摩教学情境的设计等。教学内容既然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这中间就有裁剪取舍和编排组织的问题。因此说,教师备课,不是简单的教材内容大搬家,不是印刷体的手写化。唯如此,备课的真正意义才能得到落实,高效课堂目标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我认为,教材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应着重把握以下几方面:
一、妥善处理“城市化”倾向的教材
教材的编写者主要是生活在城市的学者、专家,他们有时为了获取相关的调研数据,在学生中进行调查,但往往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学生,使得我们的教材、试题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有些农村中学的学生无法理解,在授课时对其做一个简单的变革,让其符合农村实际,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二、根据学生实际处理教材
教材中的观点都是编者经过精心策划的,具有严密的逻辑顺序性。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编写教材时有时无法处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碰到的具体问题。此时作为老师则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或最关心、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进行授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们的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已经赋予老师灵活处理教材的权利。
三、运用课外事例、书本事例 , 丰富教材
如今的教材已经为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为避免教材中材料的不足, 教师在运用这些材料时应对它们进行认真地再挑选.对一些蕴意不深文字浅显的事例材料,只要求学生自阅,教师略为点拨皆可,而对一些因受教材篇幅限制叙述过略的典型事例材料,教师则须对其进行充实性讲解。同时教师应善于收集那些与学科知识相关的事例材料,在收集事例材料时,要注意事例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并适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学生的生活环境是丰富多彩的,社会上各式各样的现象他们都有所见有所闻.其中一些社会反面的人和事也必然成为他们见闻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这些社会现象的事例材料是难以回避的现实。但是,教师在使用反面事例材料时,必须在坚持正面教育的前提下,一方面要把握一定的量和度,另一方面更要善于引导.用对反面事例材料持批判地讲述,达到正面教育的效果。
教师运用的事例材料应有强烈的时代感,特别要善于运用一些学生关注和喜爱,而又是在近期发生的事例材料。这样能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有新颖感,使学生更能够接收和理解教师的教学。教师在上新课时,不要怕 “ 炒现饭 ” ,除了找一些课本以外的典型事例进行论述外,还要充分运用课本的典型事例,对于这些课本事例不要怕学生已经看过,教师可以对这些学生已经了解的事例进行概括、综合,用以分析、论证基本观点,这样学生在熟知具体事例的同时,能够理解记清知识要点,有利于理清教材结构,更好地论证基本观点和原理,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对于课本教材中实例教师要避免不管不问。
此外,运用事例材料进行教学,教师应尽可能地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投影,幻灯,录音和录像等。采用这些教学手段能使事例材料的运用更为直观,其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现在各校基本已将电脑多媒体引入了课堂教学,在为教学中运用事例材料开拓了更为美好的前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纸质教材知识承载量毕竟有限,编者难以紧随时代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教材内容,迅速打造“升级版”。此外,容量有限的教材不可能将所有内容明示出来,少数知识点由于缺乏足够的条件难免让人产生疑问。因此,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而应大胆用好、用活教材,应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科学合理地生成或添加少量内容来弥补教材的些许缺陷,使教材内容这一“骨骼”变得血肉丰满,使课堂教学焕发勃勃生机,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升华。我们的源泉便来自教师、学生丰富、鲜活的教育实践。教师实践的智慧总是胜于理论的智慧。课改必定在实践中践行,我们得在教学实践中去磨砺、去砺炼,只要我们充分利用我们手中材料,用好用活我们的教材,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让我们师生都迎着课改的风浪,在实践中成长吧!相信经过短暂的阵痛,便会迎来一个新的开始。这是我一名普通教师的期盼,是千千万万孩子们的心愿,更是我国教育大业的希望
⑼ 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图书目录
我们为什么要批判(代序)
小学语文教材总评
请让他们慢慢长大——对三套小学内语文教材的综合容评估
小学语文教材三个版本得星一览表
人教版课文点评
请用好的方式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故事——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必须假定有—个理想的精灵——评《日记两则》
自己去吧(一年级上册)
一次比一次进步(一年级上册)
借生日(一年级上册)
看电视(一年级下册)
两只小狮子(一年级下册)
小蝌蚪找妈妈(一年级下册)
植物妈妈有办法(二年级上册)
回声(二年级上册)
⑽ 未来的语文教材是统还是分为什么
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义务教育品德、语文、历史学科,起始年级将使用新编、修订教材。语文教材方面,包括人教版、语文出版社版、苏教版在内的多个版本都已经进行了修订。
虽然还没有正式面世,但根据已经公开的报道,这次语文教材修订的特点,无论哪个版本,大致都可以分为增、减、换、留四个方面。
所谓增,主要是指国学内容增加。以语文出版社的新教材为例,根据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提供的数据,一至六年级教材中古代诗文约占全部课文的30%,七至九年级这个比例则是40%。
所谓减,是指课文数量减少。语文出版社的新教材课文数量减少了15%,而苏教版高中课本在原来的5个模块、20个专题不变的前提下,篇目也从108篇调整为95篇。
所谓换,是指因为时代的需要或是其他原因而变换课文。据王旭明称,原来的课文大约有一半都被换掉了,例如《洲际导弹自述》被抽掉,新增《网络表情符号》,试图应和互联网时代的日常生活。而人教版教材在最近的修订中,七年级30篇课文也有多篇被更换。
所谓留,是指保留一些沿用许久的篇目,比如一些关于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文,以及一些体现优秀情操的课文。
至于之前被媒体报道过的一些常识性错误,以及插图、编排等问题,也有所纠正。
实际上,语文教材的修订并非简单拍脑袋而来的决定,而是一个经过论证、研讨、审读等多个步骤的大工程。王旭明更表示,中国对教材的审查制度决定了教材不可能因个别人或个别出版社的意志而定。不久前网络上流传颇广的文章称人教版语文教材“严重西化”,王旭明则认为,由于有审查把关,教材的意识形态方面是绝不可能出问题的。
不过,由于中国各省市使用的语文教材并不统一,所以不少人分不清不同出版社的语文教材的实际内容。据杭州市独立语文教师、越读馆语文教学负责人郭初阳介绍,杭州市无论小学还是初中,使用的都是人教版的教材。按照他了解到的情况,此次人教版教材的变化不如语文出版社版的那么多。
要经典
站在现代立场和传统对话,不要粗暴抛弃
但不管哪个出版社的语文教材,其修订仍然会牵动着专家和社会大众的神经。因为语文教材不仅每个人亲身接触过,同时也关乎下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的未来。
郭初阳对教材的文本取舍颇有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无论是哪个出版社、针对哪个地区哪个年级的语文教材,都应该选用经典的文本。像这次《谁勇敢》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两篇课文同时被撤销,他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谁勇敢》是一个虚构的文本,讲的是三个小朋友,小松去捅马蜂窝,小勇为了保护明明,自己被蜇了。在这次修订中,《谁勇敢》被认为鼓励不恰当的见义勇为的做法,因而被删。郭初阳认为,“从写作以及呈现来看,很明显这是一个作者自编的文本,谁都可以写出来,无非就是为了教育意义而现编的,所以删掉也没什么问题。”
而对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由于其中那段颇有名气的描写被认为渲染暴力场面,这次在语文出版社教材中也整篇被删。郭初阳说,从“酱油铺”到“彩帛铺”到“水陆道场”,那三拳相当生动而形象,固然血腥了一点,但却是以一种很文学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且还三次写到周围观众的反应,从文学手法来说是极为高明的侧面描写。像这样的经典文学段落,简单粗暴地丢掉未免可惜,他以往的做法是在课堂上和学生商榷,以暴制暴的做法究竟对不对,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入思考。
事实上,代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入选新版教材的《智取生辰纲》,其劫富济贫的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法治精神,同样值得发问。所以,在郭初阳看来,不能够只看重经典作品的价值观而忽略其他。“面对一个经典的文本,也许它的思想观念跟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有所不同,但作为教材编写者或者作为教师,我们可以站在现代的立场来重新审视它,达成一个和传统经典对话的过程,而这恰恰是教学中最有意义的。”
在郭初阳看来,经典文本是教材选定文本时应该放在第一的标准,这样的教材才可以站稳脚跟,不会动摇,让不同的时代都能够学习。比如《醉翁亭记》,比如《登幽州台歌》,一千多年了,其中的文学与思想养分依然不会过时。如果盲目跟时代的风,一会儿《洲际导弹自述》,一会儿《网络表情符号》,对于语文教材本身是一件自掘墙角的事情,让教材像风中的芦苇一样不停摇摆。
同时,他认为除了增加关于传统经典内容,那些关于整个人类文化的经典同样也应该增加,“作为中国人我们要了解传统,同时也要有世界的眼光,不能闭关自守,要了解人类文化的经典。这两者是并行不悖的,而不是此消彼长的。”这次改动最大的语文出版社教材中,王旭明称外国文学大概占三分之一,基本维持以前的比例。
要真实
《桃花心木》逻辑有硬伤,学生都反感
2010年,郭初阳和蔡朝阳、吕栋三位老师联合写了一本书,《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凭借一线教师的专业素养,从民间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专题性梳理。他们列举并评点了人教、苏教、北师大三个版本的语文教材的部分课文,指出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像《一面五星红旗》,这样的虚假文本谁看了都不会相信的,为什么现在还在我们的教材里?”郭初阳所指的这篇课文是出自作者李含冰,讲的是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漂流时受伤,身无分文,饥肠辘辘,最后流落到一家面包店求助。老板面对学生提出的“用大衣交换面包”无动于衷,却对学生随身携带的五星红旗“眼里闪出亮光”,要求用它来换面包,学生却宁可饿晕也坚决不从。最后学生在一间病房里醒来,面包店老板不仅表示了敬佩,而且支付了全部的治疗费用。这样有悖常理的故事在网络上已经被贴上了“奇幻”的标签,却在现实世界里被硬塞给小学生们,无助于培养他们平等的世界观,反而可能令他们从小形成一种混合着自卑和自大的不健康心理。
在郭初阳平时和学生的接触中,得知孩子们比较反感的课文是林清玄的《桃花心木》。这篇课文讲一个种树人故意不按规律给户外的树苗浇水,为的是模仿老天下雨的不确定性,“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但问题是,树苗本身就在户外,户外本身就会下雨,为什么还需要一个人来模仿老天下雨呢?郭初阳说,连学生都发现这个巨大的逻辑硬伤了。“我问,你们上课时没有跟老师提出你们的疑惑吗,他们说提了,但老师说不要钻牛角尖。”
在郭初阳看来,任何弄虚作假的、经不起推敲的文本,都应该从教材中剔除。而在此之前,普通学校的教师如果没有选择课文的自由,也至少应该拥有教学的智慧,让学生来学会什么是真实,分辨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区别。特别是对那些似是而非的、重在灌输的历史故事,“老师可以把所有关于故事源流、真实情况的材料都罗列出来,让学生讨论,学生自然会有一个自己的判断。”
要开放
纳入其他领域经典,引原文进课堂
虽然郭初阳和越读馆的其他语文老师都会关注教材的修订,但他个人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太重要的事,而媒体和公众每一次对语文教材修订的关注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每一次的教材修订后还是会让我们比较失望,所以越来越觉得教材没有那么重要。”
郭初阳认为,应当打破大家对于语文教材的固有印象,拓展语文课堂的领域,把大量人类经典完整地引入语文课堂,而不是支离破碎地这选一点那选一点。“现在语文书的内容过于短小和轻薄了。学生要有充沛的时间阅读整本书,要有充分的课堂研讨过程,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语文课堂。”他的观点固然理想化,但也不失为一种设计语文教材的新思路。
至于教材的具体内容,郭初阳更抱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在他看来,凡是用语言加文字来表达的都可以称为语文,所以,历史、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著作,主要是人类经典,都可以纳入语文课堂之中。“有些语文老师对课文的选取言必称‘语文味’,其实是画地为牢,最后必定是一个狭窄而封闭的课堂。”
在越读馆,语文老师和普通学校的语文老师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是自己课程的研发者。“这里拥有非常大的空间和自由度,教师可以来执教自己想教的课,也可以在这么多教材里做筛选、整合,如果你认为哪篇课文是不恰当的,剔除掉不教就是了。”
以现代诗为例,郭初阳选择的篇目范围广,但也可见其用心。
例如顾城的《四声》:
噫……飞蚂蚁在嚷
咦——飞蚂蚁粘在蜘蛛网上
矣。飞蚂蚁在怪它的翅膀
呓
没有你我怎么会来这个地方
“噫”、“咦”、“矣”、“呓”,四个声调嵌在四行诗里,写出飞蚂蚁不幸的境遇,郭初阳认为,教拼音的时候用这首《四声》也许很适合。“但由于杀妻事件,导致顾城的作品没有能进入中小学课本,非常遗憾。其实他的诗歌充满灵性,非常适合儿童,不能够因人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