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教学自我判断

小学数学教学自我判断

发布时间:2021-02-22 14:04:49

Ⅰ 如何正确认识把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动性质与特征

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呢?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呢?等等。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在教学“9加几”时,课本中只提供了一幅学校运动会的全景图。这幅图究竟有什么作用?教学中应如何出示?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都是教师教学前应该搞清楚的。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用实物投影出示全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组内的同学听。在学生初步感知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学生们喝了一些饮料,还剩多少盒?”这一数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教师启发学生自己想出计算方法,并在组内进行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1)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一共有13盒。(3)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教师让学生比较各种算法,选择出自己喜欢的方法。然后,结合学具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最后,再利用全景图让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这样安排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全景图的作用。当然,有条件的学校,如果录制一段本校运动会的场面,动静画面结合起来,可能效果会更好。
2、找出教材的不足,主动驾驭教材。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对象。数学教材是通用的、共性的,同时又具有简约化的特点。有的课时内容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提供详尽的学习材料,也不能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当然也就很难反映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教材不是完美无缺的,有的教材滞后于教育的发展,教材本身侧重于数学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侧重于数学技能的训练,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其呈现的是一个知识的静态结果,而没有体现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所以,对于这样的教材,教师绝不能照搬照套,不要被它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遵循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主动驾驭教材,合理调整教材,对教材进行教学法的加工。在使用教材时,我们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
备课时,教师应反复研究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适当增补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更趋合理,使之切合学生的实际,适应教学的需要。比如,可以对应用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作出适当的调整、改编,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教材中的例题。
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可以从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一组数据引入。出示下面的表格:
教师提问:看到这个表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样安排,学生不但学习兴趣浓厚,而且教学效果良好,从中还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3、正确区分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的。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在处理教材上,教师的任务在于“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一方面,教师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教学法加工,以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另一方面,师生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己编制教材。
例如,在教学第十册“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通过让学生选择信息提出问题的方式使复习题、例题和尝试练习整体呈现。
首先出示以下信息:
①学校舞蹈队有23人
②学校合唱队有84人
③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
④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4倍少8人
然后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教师整理成应用题。
①学校舞蹈队有23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合唱队有多少人?
②学校舞蹈队有23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4倍少8人。合唱队有多少人?
③学校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
④学校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4倍少8人。舞蹈队有多少人?
接下来,便可让学生用算术方法解答第①、②题(课本复习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解答第③题(课本例题),最后将第④题作为练习题。
4、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例如,在低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又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因其思路、解题方法和已学过的分数应用题基本相同,所以教学时,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想出解题方法,教师根本不用花过多的时间去讲解。一般来讲,年级越高,课堂教学也应该越开放。“先试后讲、先猜想再验证、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5、客观分析教材,把握每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重点是对教材来讲的,而教学的难点是对学生来讲的。
一般地说,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都是教学的重点。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瞻前顾后,溯源探流,研究所教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关系全局的这部分知识,可定为教材的重点。例如,低年级教学统计时,应把学生能够参与统计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
所谓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也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或者体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或者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坡度,或相互干扰,易混、易错等。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掌握的内容以及学生学习中容易混淆和错误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来确定。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例如,对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掌握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内容的教学就可以迎刃而解。
例如,教学用两位数除,关键是使学生掌握用两位数除两、三位数商一位数的试商方法,至于多位数的可依此类推。又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在于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弄清一个长方体有哪三组相对的长方形面,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组长方形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问题,教师抓住了这个关键,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6、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现代教育认为课堂教学首先不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的发展过程;首先不是教师的教授过程,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首先不是教师教会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会的过程。从数学学科的特点看,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前人思维的结果。学习这些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必须通过自己的思维,把前人的思维结果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结果。这个转化,认知学派称之为“建构”,国际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称之为“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建构”也好,“再创造”也好,其实质就是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付出与前人发现这些知识所曾经付出的大体相同的智力代价,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是这样进行的:教师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大部分学生猜测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然后给每组同学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有的组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再分别测量出长方体容器中水的长、宽、高,计算出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有的组将圆柱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计算出了橡皮泥的体积。有的组将圆柱体木块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通过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计算出了圆柱体木块的体积。然后让学生比较报告单上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与体积的关系,使学生确信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最后让学生看书自学,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7、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在数学活动中,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可让学生反思: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
8、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了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极限思想、符号化思想、集合思想、转化、建模的思想以及猜想、验证的方法等。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单纯是知识的获得和反复的操练,贯穿始终的还有数学思想方法。如果说数学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条明线的话,那么蕴含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一条暗线。教师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抓住教学内容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低年级“数的认识”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在高年级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 添加评论
.

1.小学数学概念在性质上的特征
首先,它除了具有数学概念的特征外,还往往具有某些自然概念的痕迹;其次,针对儿童的认知特征,它常常经过了某种改造,以适应儿童的学习、掌握与运用。
2.小学数学概念在学习上的特征
其一,小学数学概念在组织上具有系统性的特征,这是由于数学自身的自然结构的精确性所决定的;其二,通过大量的直观材料,在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操作、观察、分类等感知活动的基础上来构建数学概念的;其三,以图或语言文字为主、并以描述的方式予以呈现概念。
3.儿童形成数学概念的主要途径
● 概念形成,简单地说,概念形成就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地发现并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它包括感知具体对象阶段、尝试建立表象阶段、抽象本质属性阶段、符号表征阶段、概念的运用阶段。
● 概念同化,简单地说,概念形成就是将概念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概念来理解并形成新的概念的过程。它包括唤起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进一步抽象形成新概念、分离新概念的关键属性。
4.儿童学习数学概念的基本过程
对儿童来说,获得数学概念大致都要经历一个感知——表象——概念这样一个过程。首先,儿童面对大量直观材料,经过感觉纳受器,进入感知兴奋状态,提高多次的观察、比较、体验,由感知运动阶段进入形成表象阶段,再经过分析、综合,获得符号性表象 ,再经过抽象、概括,进入形成概念阶段。
5.儿童获得概念能力发展的基本特点
● 从获得一级概念为主发展到有能力获得二级概念;
● 概念的获得以“概念形成”为主逐渐发展到“概念同化”为主;
● 从认识概念的自身属性逐步发展到理解概念间的联系;
● 数学概念的建立受经验的干扰逐渐减弱;
● 数、形的分离发展到数、形的结合。
6.影响儿童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
● 经验对儿童数学概念学习的影响
● 语言对儿童数学概念学习的影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动的实质是认识、探究和应用。表象是双面互动,也就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具体包括提出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构建模型(实物演示、画示意图、线段图等)、师生共同操作探究、得出科学结论、运用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出新的数学问题等活动过程。 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始终都是为了学生这一主体,使学生从模糊到清晰、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
如何把握呢?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有好奇、好动、从众、浮浅、容易遗忘、不够集中专注持久,作为活动的总设计师教师来说,有必要针对以上特点进行优质高效的教学设计,比如教具选择夸张的卡通造型、艳丽的色彩(对视觉的冲击力大)、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入思辨(调动主动性)、引导鼓励学生向深层思考、把一个新知识点放到较大的知识背景中(温故知新、容易形成知识体系)、低年级适当嵌入分散教学、中高年级加强组织教学。

Ⅱ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评价学生

一、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并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才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终结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实现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学生评价和反馈。例如: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经常利用口头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地促进学生朝既定的学习目标迈进。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及时性优势和激励性作用,加强师生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以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历程,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在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自己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最满意的作业、印象最深刻的学习体验、探究性活动的记录、所发现的问题、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单元知识结构、最喜欢的一本书、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等等。另外,成长记录袋的内容还可以设计成包含学期开始、学期中和学期结束三个阶段的学习材料,材料要真实并定期加以更新,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不断成长和进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成长记录袋中的材料应让学生自主选择,并与教师共同确定。事实上,让学生参与成长记录袋建立的整个过程与其中所收录的内容一样重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的能力和树立负责的态度。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中,应遵循《标准》的基本理念,以某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标准。如:小学第一学段(1~3年级),对数与代数内容的评价,应结合具体情境,考察儿童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评价,要结合直观素材和生活情境评价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对统计与概率的评价,应结合生活情境考察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之间在学习的发展上必然存在着差异,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和积累逐步达到应达到的目标。对此,教师可以选择推迟做出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试的答卷觉得不满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申请,并允许他们重新解答。当学生通过努力,改正原答卷中的错误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这种“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三、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或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的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例如:用一根长为50厘米的细绳围成一个长方形,怎样才能使它的面积最大?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考察学生是否能围出不同的长方形,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将这些长方形排列,是否能发现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猜测到当围成一个正方形时,它的面积最大。

Ⅲ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

一、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小学数学,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要使一堂课妙趣横生,趣味足,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导入,使学生在教师惟妙惟肖的导入中身心集中而投入,从而不自觉就陷进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节中。其次,教师要有一定的驾驭教材的能力,把呆板、乏味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产生解决他们身边的疑难问题,而不是上数学课的错觉。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控课堂氛围:如果他们想表达的欲望强烈,我们不妨来一个小竞赛;如果他们看上去很疲倦,我们可以插上一段游戏;如果有人闹情绪,可讲个笑话幽默进行调剂等。总之,教师只有千方百计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小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这么一段话:“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子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主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这里的“几把钥匙”和“自动的开发”谈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过:“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数学能力的培养,就是使学生在已有的数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直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重视儿童的自主、独立教育已成为整个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数学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因此,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才不会误解题意。认真审题,就要学会“抠字眼”、“拉关系”。如“和”、“差”、“积”、“商”各表示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等,这些题应用哪种方法来解,都要审清,抠准。要准确把握所设问题和所提供的哪个已知条件有关,有怎样的关系,是多,是少,还是倍数关系,都要拿捏准确。
2、培养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的习惯。数学中的“解决问题”是学生们最为头疼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又恰恰是学生走向社会后进行计算和核算的重要基础,所以,老师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读题,一边思考的习惯,在思考时不是简单的动脑,而是手脑结合,主是方法就是根据题目提供的已知条件,在草稿书上逐一罗列,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解决最后问题先从哪个环节入手,都作一番清理,不但在头脑中,而且在本子上,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这样才不至于“乱点鸳鸯”。
3、培养学生做题检查的习惯。尽管我们在让学生练习前,对一些常见错例作了预防,但在批阅中还是经常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尤其有一些学生犯的错误具有个性特征,不利于集体辅导。对于这样的错误,目前教师普遍采用的是一对一的形式,面对面地教学,指出其错误之处,让其订正,确实能收到好的效果。可时间一长,学生又“旧病复发”,教师又需加以指正,长此以往,耗费了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此,我常常进行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屡教屡犯呢?在学习了参与式教学法之后,我突然感悟到:是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直接参与者,出错是他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订正又被教师太过于包办代替所至,因此,在处理错题订正的问题上,教师不要一来就指出学生的错因,而是让他从题目、数据、计算过程、最后的答案各个环节逐一检查,真正参与整个检查过程,在学生实在找不出错因时,教师再加以点拨,对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给予讲解,让学生感悟,体会。只有学生的内因起作用,教学才会有收效。
4、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习惯。学生所学课本中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都是归纳的重点内容,每学习一个内容,要把分散在课时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数学概念,是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核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识到这一重要性,培养学生归纳数学的概念,算理,就成为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刚开始时学生没有这样的习惯,新教材中也没有将概念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讲解和定论,近年来,数学概念要不要归纳成了我们教师之间的热门话题,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尝试,从一年级接手学生的一天起,我就给学习准备了的本专门用来记录数学概念的本子,四年下来,从学生的分析、解题、判断、勘误等方面的能力来看,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这不免又让我想到了一个新词“穿新鞋走老路”,看来,该穿还得穿,该走还得走,谁让“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呢!
5、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又一个重要要求或者说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要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教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对教师来说是这样,对学生又何尝不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反思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我检查、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强化的一种能力,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对一节课自我表现的回顾,上课时一般在结束前让学生想一想,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你下节课还会注意什么问题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平时在学习完成一个阶段后,习惯于对自我行为的反思,以促使其反思行为的自动化。经过反思,学生还能将所学知识与同学分享,将不足与缺点摆露出来,与大家坦诚相处,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也是大有益处。
三、求异思维的开发是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依托。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教师会认为课堂上提出自己想法的学生是在与教师作对,是不尊敬老师的表现,认为这样的学生是顽皮捣蛋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只能听从教师的灌输和讲解,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而新课标教学,恰恰改变这种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只要合乎逻辑,都给予肯定,教师要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然而,学生求异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的相信课本,相信教材,甚至相信教师,发现与自己的想法有出入的问题或事物,都要大胆的问个为什么,要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半”这个计算时,学生能想到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两份,就能求出“一半”,这时,我问道,谁还有求“一半”的方法呢?学生先是沉默,后是动手试探计算,有一名学生说到:“一半就是二分当中的一份,即二分之一,二分之一又可以表示为0.5,所以可以用这个数乘二分之一或0.5”。看来,要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求异思维,教师还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新课改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就像参与式教学中的学习培训内容一样,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拳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拳不离手;乐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曲不离口。说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多看、用脑多想、用手多做,取得“习之功”,在一系列的看、想、做、说的过程中自主感悟,养成自学习惯,真正体现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数学教学活动的始终,才能把数学知识深深印进学生的脑海里。

Ⅳ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表现性评价

表现”一词在英文中经常可视为“show”(做秀),有表达、表示、展现、表露出来的意思。所谓表现,强调的是将内在的东西表露、外显、展示出来,让别人(也包括表现者本人)能够清晰具体地感受到,直观形象地观察到。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作为一种观念和行为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表现”不仅是为了张扬个性,也是为了打造优秀的自我。“注重个性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我们希望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内蕴、灵活的头脑、顽强的毅力,更应有张扬的个性。不善表现、不会表现的人,消极等待、被动等待的人失去的不仅仅是一次张扬个性和开放自我的机会,更是失去一次追求卓越、实现自我的机会。因此,“表现力”已成为当今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素质。
一、表现性评价的价值
课堂是培养学生表现力的主阵地,但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普遍发现这一现象:低年级的孩子爱发言、爱嚷嚷,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很少举手发言,即使有些人讲得很不错,他们也不愿举手交流。此外,学生普遍存在着表现手段单一、表现层次肤浅、表现内容贫乏等不足。表现力滞后实质上影响着儿童创新人格的发展。因为创新,于儿童来说,是不断追求新意、尝试冒险和体验成功的过程,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表现,是建立在儿童表现力基础之上的。实施课改后,学生表现力滞后的现象虽有所改观,但是情况还是不容乐观。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一步步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基础上展开的。要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以评价促表现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多方位的评价,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尽情地展现自已的特长和才华,在表现过程中发现和发展自己的表现潜能,激发学习愿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能力,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评价中充分体现,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表现性评价的目标
课堂表现是否出色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敢表现、乐表现的意愿和会表现、善表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表现力首先要关注他们愿不愿表现、爱不爱表现,其次,要考虑他们能不能表现、会不会表现。因此,“表现性”评价的目标应该落实在“表现意愿”和“
表现能力”的评价上,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激发学生的表现意愿,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的表现能力,促使儿童愿表现、爱表现、敢表现、会表现,形成个体多样表现,群体共同发展的氛围,促使学生敢表现、乐表现、会表现、善表现,在表现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发展。
三、表现性评价的内容和指标
1.表现意愿方面
表现意愿可分为三个层次:1)被动表现:在老师或同学的指定下勉强参与表现活动。2)主动表现:自觉自发地参与表现活动。3)积极表现:自觉自发地参与表现活动并有与众不同的独特表现。
2.表现能力方面
表现能力可划分为三个层次:1)模仿性表现:能依葫芦画瓢地模仿老师或同伴的表现作出相同或相仿的表现活动。2)求异性表现:能在模仿性表现活动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简单修饰进行表现活动。3)创新性表现:学生能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独特的创意并采取独特的展示方式进行表现活动。
表现性评价的内容可根据各个学科的具体情况来定。以音乐学科为例,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可分为参与课堂发言、参与小组或大组的合作交流、课堂上是否愿意质疑问难、在众人面前表现展示学习成果情况等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表
表现意愿和表现能力是评价学生课堂表现的两个方面,划分层次的目的在于让教师了解学生的表现现状,以便通过评价促使学生的表现水平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使他们逐步具有明确的努力目标和较高的抱负水平,学习和生活中具有奋发向上的动力,积极地参与活动过程,热爱生活。有乐观进取的精神,有自控力,富有同情心和爱心,能与人和谐相处。
四、表现性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直接的评价,它的评价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在评价人的能力(倾向)表现时采用的是间接的方式,即通过受测者在纸笔测验上的表现来预测他未来的工作或学习表现,并据此作出评价;表现性评价则与传统的纸笔测验相反,它绕过了作为测验与征兆的纸笔测验,对学生能力行为进行直接的评价。表现性评价可通过以下形式来呈现:1)演示。演示是一种按要求作出的能力表现,学生借此展示他能够使用知识技能来完成一件复杂任务。2)口头描述与表演。口头描述可允许学生说出他们的知识,并以会谈、演讲的方式使用口语技能。其中,争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口头表现,这是让学生之间的观点对立起来,有理有据地争论问题。3)作品选集。作品选集是表现性评价的一种基本方法。作品选集最初是艺术家、摄影家、作家用来收集和展示其最佳作品的。在这里,作品选集并不仅仅是学生所有作品的集合,其中往往还包括判断优秀作品的标准、学生对作品的分析、修改与反思。实施表现性评价时,具体可采用以下做法:
1.自评、互评及师评相结合
表现性评价主要采用自评、互评及师评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学生在课堂某一环节或整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打分,三项合计得分即为学生课堂表现的总得分。
其中,自评是学生对自己表现进行评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可让学生在评价中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已在课堂表现中的进步与不足,从而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实施表现性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必不可少。研究表明,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与他(她)对事物的态度和兴趣有着密切关系,同伴间的肯定和认可可使学生获得无穷的前进动力,使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倍增,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表现自己,以更出色的表现展示自我。表现性评价的互评应关注评价学生的表现过程。教师的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可为学生的表现指明正确的方向,促使学生调整表现的目标,完善表现的行为。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多种评价手段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2.平时评价与即时查评相结合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我主要采用平时评价和即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并以成长树的形式来呈现。所谓“成长树”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的一种动态评价。教师在教室内设置两颗成长树(一棵评价表现意愿,一棵评价表现能力),学生将课堂表现评价表内“星星”(每得一次优秀便夺得一颗“星星”)的数量统计出来,将每五颗“星星”换成一个小水果图案贴在树上,让学生能天天看到自己在长“高”,为自己的点滴进步而骄傲,从而受到激励。
3.整体评价与分析评价相结合
整体评价建立在对表现的整体印象上,而不是对个别成份的考虑上。整体评价在评分指标的指导下进行,按照评分指标得出总体印象分。分析性评价则是对学生表现的各个部分或特点进行评价,再将这些部分的分数相加得到一个总分。
五、表现性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
1.选定评价任务,设计明确的评价标准。考虑到表现性评价往往比较费时,因而在选定评价任务时要作一定的思考。首先,教师需要关注那些复杂认知技能与学生表现的学习结果。教师还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重要性,设计和选择任务,从而确保评定任务与教学目的紧密联系。其次,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及对他们的预期目标后,构建评定的指标体系。为防止不同的教师或同一教师在不同时期对评定的不一致,在任务设计时要澄清评定的内容,并设计十分具体的、明确的评分规则,构建一个恰当的任务框架,以便于认真遵循这一评分规则,提高评定结果的可靠性,使不同学生之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2.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评价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在评价过程中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有利于提高评价效率。教育评价包括表现性评价在内,都有使学生达到一定目标的取向。因此,在达到一系列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指导,尤其要寻求教师设计明确的、使学生能够很好理解的指导语。含糊的指导语会产生众多不一致的行为表现,以至于难以用公平、可靠的方法评价它们。表现性评价在探索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和提出新颖问题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但这一特点并不意味着指导语功能的丧失。
3.尽可能使评价误差最小化。几乎所有评价都是评定主体在事实判断基础上对客体作出的价值判断,因而它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主观性是难以避免的,相对于标准化测验而言,表现性评价具有更大的主观性,由此也会产生许多评定误差。显然,评定误差的存在对于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具有负面效应。误差完全消除是极其困难的,但尽可能减少误差却是可行的,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选择最适合评定目的的评定任务和评分规则;在评定另一个任务之前,对所有学生的当前表现给予评定;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匿名评定;适当综合考虑多个教师的评价结论。
4.教会学生自评和互评。将评定任务与评定标准提供给学生,同时向学生介绍教师的记录工具,学生以此来判断自己的表现。从教学角度看,让学生自评他们的行为和结果,再与教师的评定相比较,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给自己评定的理由,学生也可以了解教师评定的过程,为双方的沟通创造条件。其优点大致有:(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目标和目的。(2)更有效地诊断自己的优势和存存的不足。(3)在此过程中学会自我评定的技能,而且这种技能会迁移到其他方面。自评的同时,也可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自评与互评能力会相互促进、相互迁移。
实践表明,多元、多样的表现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堂参与作出了准确的评价,在民主、开放的评价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吸收和掌握,还有过程与方法的经历与体验,更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化与发展。由于评价恰当地体现了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它的层次性、过程性、发展性使多元智力功能、成功激励功能在学生表现的过程中得到完善,从而保护了学生参与表现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更强烈的表现欲望。学生可以真正地凭自己的个性意愿来表现自己的独特感受,创意更新颖,表现更精彩,其个性也得到了张扬。

Ⅳ 如何教好小学数学教学

Ⅵ 小学数学教学总结!!

一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 2 数的运算 3 式与方程 4 比和比例
二 空间与图形
1 线与角 2 平面图形 3 立体图形 4 图形与变换 5 图形与位置
三 统计与可能性
1 量的计量 2 统计 3 可能性
四 实践与综合应用
1 探索规律 2 一般复合应用问题 3 典型应用问题 4 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问题 5 比和比例问题 6 解决问题的策略 7 综合应用问题
插图

(3)偶数和奇数 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又叫做双数。 奇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又叫做单数。 (4)素数和合数 素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素数,又叫做质数。 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0和l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5)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一般用短除法,即用这两个数除以它们的公因数,一直除到所得的两个商只有公因数1为止。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就得到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就得到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个数中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则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如果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也称这两个数为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乘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1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Ⅶ 如何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如何上出好课,我认为: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加以总结和提炼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本文试图从教学反思的内涵、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数学教学反思的步骤加以说明。
首先要认识到反思“通常指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反思是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而反观自照,是人们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参与的教学活动的回顾、检验与认识,本质上是对教学的一种反省认知活动。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在“回放过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进行思考,得到一定的能用以指导自己教学的理性认识,并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实践+反思=成长。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研究型教师”。
其次,我们要反思哪些内容呢?任何与教学实践相关的问题都可能成为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但一般而言,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比较、教学中的成败得失、教学机智与灵感、课堂互动情况等,是反思的主要对象。通常,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确定反思的内容。例如,根据教学活动的顺序,分阶段确定反思的内容;根据教学活动涉及的各种要素,确定反思的内容。当然,不同的角度之间一定会有交叉。另外,在反思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若干自己感受深刻的内容,有侧重地进行思考。
一、根据教学活动顺序确定反思内容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勾勒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取向。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其地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如何依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的逻辑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学生在理解概念和思想方法时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情况,设计哪些练习以巩固新知识,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都已经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设。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对这些思考和预设是否与教学的实际进程具有适切性进行比较和反思,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及其原因,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掌握数学双基、发展数学能力的认识活动,也是学生在掌握数学的双基、发展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数学教学过程既包含教师的“教”,又包含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矛盾统一的过程。从“学”的角度看,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发展智力、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也是理性精神和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校园文化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其中,教师、学生和教学中介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学中介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反馈和教学环境等子要素,其中的主体是教学内容。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效果的反思。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特别要反思是否把时间用在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上);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情况;是否启发了学生提问,学生提问的质量如何;问题是否恰时恰点,学生是否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核心概念的“解构”、思想方法的“析出”是否准确、到位;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活动是否高质高效,有没有“奇思妙想”、创新火花,有没有抓住这种机会;是否渗透和强调了数学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价值观因素”是否得到充分挖掘,并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展示;教学媒体使用是否得当;教师语言、行为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有什么反应;各种练习是否适当;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等。
3.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对数学教学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学生的数学双基的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数学的科学、人文价值的认识,以及理性精神的养成等诸方面;后者主要考察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的变化,个人教学经验的变化,实施有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其中,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行为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是教学效果反思的重点。
4.对个人经验的反思
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持续不断的反思过程,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反思自己日常教学经历,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二是对经验进行解释、归纳和概括,提炼出其中的规律,使之成为有一定普适性的理论。没有经过教学反思的经验,其意义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只对个人经验作描述性的记录而不进行解释,那么这些经验就无法得到深层次解读,从而也就无法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只有对经验作出解释后,对经验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形成经验的过程既是对经验的解释过程也是对经验的理解过程。在教学反思实践中,可以使用“反思档案”,其中包括:一是忠实记录并分析所发生的种种情况,使之成为文本形式的经验;二是对文本经验本身不断加工和再创造,使经验得到升华,改善教师的理念与操作体系,甚至可以自下而上地形成新的教学理论。
二、根据教学活动涉及的要素确定反思内容
从教学活动中涉及的要素角度,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确定反思内容。
1.数学方面
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活动后反思对数学内容的“解构”是否到位,并提出改进措施。因为本课题主要解决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教学问题,因此主要反思概念的“解构”及其核心的确定是否到位,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的“析出”是否准确,以及内容所反映的价值观内涵是否得到揭示。另外,还要通过对学生反映的分析,反观概念的核心、思想方法以及价值观内涵的呈现是否与学生的理解方式相匹配。
2.教的方面
主要是反思教师在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及其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包括教学目标的定位,重点难点的处理,教学阶段的划分与教学处理,教与学的方式,教学组织形式,问题情境的设置(与数学、生活或其它学科联系的背景),提问质量,师生互动,板书的设计,计算机等教学技术的运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课题的引进,课堂作业的布置,因材施教,小组活动的设计等。其中特别要注意反思是否围绕数学概念、思想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及落实情况。
3.学的方面
主要是反思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分析其成因,并据此提出教学改进建议,反馈到教学设计的改进中。具体包括对学生当前认知水平的分析和估计是否符合学生现状,学生对概念的本质、思想方法的理解状况及其原因,学生对课堂中某些关键性问题的反映(包括行为表现、语言表达等)及其原因分析,对课堂中学生思维活动特征的分析,对学生使用的问题解决策略的分析,对学生作业情况及其原因的分析等。
4.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包括用与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方式呈现内容的价值观内涵,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沟通,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数学学习的认识与态度,学习动机与自信心,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等。
最后,我们应该按照怎样的程序进行反思呢?
具体进行教学反思时,要注意“不求全面,但求深刻”。通常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截取课堂教学片断及其相关的教学设计
截取的片断应该是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紧密相关的,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事件。因此,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需要我们事先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在听课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课堂中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包括活动的形式、内容和结果等,做出“全息纪录”,并要通过观看录像进行仔细核对。有必要时,应当通过“追问”的方式,如“当时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说?”等,向学生进一步搜集相关信息。
2.提炼反思的问题(案例问题)
案例问题是案例的灵魂,是反思活动的主要线索。这些问题不仅要围绕反思的主题,揭示案例中的各种困惑,更重要的是要有启发性,能够引发其他人的反思和讨论。因此,提炼反思问题时应注意:第一,围绕当前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二,是被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第三,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第四,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疑难问题;第五,不同层次的教师能够参与讨论的;第六,可以与一定的理论相衔接的。好的反思问题是那些能够引发大家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是大家都“有话可说”的问题,而不是“最后能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
3.个人撰写反思材料
撰写反思材料时,应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反思问题。可以通过分析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课堂反映,即教师是怎么教的、学生是怎么说—想的,考察其中的利弊、得失,并进行原因分析,分析时应当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最后应当给出改进的方案。
4.集体讨论
讨论时应当有成员之间完全平等交流的氛围,各种意见应当得到充分表达,不同观点应当注意相互包容。讨论应当由忠实的原始记录。
5.个人再反思,并撰写反思论文。
在撰写论文时,除了对第3步写出的反思材料进行修改、完善外,还应对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心路历程”也有所反应。

Ⅷ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没有什么技巧的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孩子收益终身,尤其是小学阶段,小学阶段是孩子从一个天真顽劣的小孩到一个真正接受知识的小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要求规范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孩子成绩优异的关键,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给孩子补习小学数学,那今天就带大家一起了解补习小学数学的五大技巧。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教育时代,孩子们的大脑不仅仅是课上的40分钟,而是要勇于积极的探索,在给孩子补习小学数学的时候着眼于以上几点,加上对课本知识的结合,孩子的成绩定会有所提高,于此同时孩子更多的学习到的是掌握知识的方法。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教学自我判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