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学数学鸡兔同笼
(1只大老鼠+3只小老鼠)共吃3+1=4个馒头
50/4=12....2
所以有12对(1只大老鼠+3只小老鼠),剩余2*3=6只小老鼠
固 大老鼠有12*1=12只 小老鼠6+12*3=42只
㈡ 小学数学人教版鸡兔同笼问题
1、鸡兔同笼,共抄有头30,有脚袭78只,鸡兔各有几只?
解法一:把30只都看作兔,
(30*4-78)/2
=(120-78)/2
=42/2
=21(只)
30-21=9(只)
答:鸡有21只,兔有9只。
解法二:把30只都看作兔,
(78-30*2)/2
=(78-60)/2
=18/2
=9(只)
30-9=21(只)
2、鸡兔同笼,共有头20,有脚56只,鸡兔各有几只?
鸡:(20*4-56)/2
=(80-56)/2
=24/2
=12(只)
兔:20-12=8(只)
3、鸡兔同笼,共有头43,有脚132只,鸡兔各有几只?
鸡:(43*4-132)/2
=(172-132)/2
=40/2
=20(只)
兔:43-20=23(只)
㈢ 小学四年级鸡兔同笼教案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它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解决这类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学情分析】 (1)“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趣题,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列方程解答此类问题数量关系直观易懂,要加以提倡。 (3)“假设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学中要抓住其特点,讲解算理,让学生逐步掌握,根据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拓宽学生思维。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假设法和列方程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用假设法的算理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采取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探讨不同的方法。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一、历史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给同学们介绍一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你们想了解吗?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课件出示以下情境图) 师:你能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说明:雉指鸡)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历史趣题“鸡兔同笼”的问题。(板书课题) 结合课件谈话引入,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探究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1.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数字改小一点。“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说明:为了便于分析时叙述,把“26只脚”改成了“26条腿”课件出示)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课件出示) 3、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学生猜测,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呢?(鸡和兔一共是8只)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 学生猜测,老师板书 4、怎样才能确定你们猜测的结果对不对?(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6。) (一)、尝试列表法 为了研究老师把所有的可能按顺序列出来了,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不是)那就是把里面的兔也看成鸡来计算了,那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少算两条腿)(课件出示: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了两条腿。) (二)、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 8×2=16(条)(如果把兔全当成鸡一共就有8*2=16条腿) 26-16=10(条)(把兔看成鸡来算,4条腿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算,每只兔就少了两条腿,10条腿是少算了兔的腿) 4-2=2(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所以4-2表示是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条腿。) 10÷2=5(只)兔(那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条腿呢?就看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8-5=3(只)鸡(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8-5=3只鸡) 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谁愿意口头检验。 2、假设全是兔 我们再回到表格中,看看右起第一列中的0和8是什么意思?(笼子里全是兔)那是不是全都是兔呢?(不是)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兔。那把兔当了鸡在算。那就是把里面的鸡也当成兔来计算了,那把一只2条腿的鸡当成一只4条腿的兔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多算两条腿)(课件出示:把一只鸡当成一只兔算,就多了两条腿) 先用假设全是鸡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假设全是兔又应该怎么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能自己解决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边或小组讨论。 小结: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这种方法能化难为易,是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板书:假设法) 5、阅读材料 三、练习巩固,反思提升。 四、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㈣ 小学数学六年级鸡兔同笼
⑴设2号选手答对X道题,则答错(8-X),
10X-6(8-X)=64,
16X=112,X=7。
⑵设1号选手答对回Y道题,则答错答(10-Y),
10Y-6(10-Y)=36
16Y=96,
Y=6。
⑶设3号选手答对Z道题,则答错(16-Z),
10Z-6(16-Z)=16,
16Z=112
Z=7。
㈤ 有研究过小学数学《鸡兔同笼》的新颖教案的吗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专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属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㈥ 小学数学的鸡兔同笼问题是怎么回事
是一种问题的一个名称,主要是指有两种不同的物体在一起,但是不知道各有几种回。却知道答两种物体的总数(类似于鸡和兔共有几只头)与两种物体的不同部分的总量(类似于鸡和兔的脚的总量)。这种问题解决起来有一个方法。那鸡兔同笼做例子,首先将两种动物的总数量当做一种动物的,这里就先当做鸡的总量,算出共有多少只脚,由于鸡与兔的脚之间相差两只脚,所以会有一个差。用算出的脚的数量-题中给的脚的数量。再除以一只鸡与一只兔脚数量的差,就是兔的数量,用头的总个数-求出的兔的数量就是鸡的数量。
㈦ 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
解:设兔有x只,则鸡有(25-x)只,根据题意得。
2(25-x)-4x=20
整理解得x=5
25-x=25-5=20(只)
答:鸡有20只,兔有5只。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