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数学是前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和定量的基础上,进行逐步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他们自主地从事观察、发现、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因此,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生活,“数学学习更离不开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让学生脱离了生活的学习,那么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下面就以概念教学和应用题教学为例结合我平时的教学,谈谈我是怎样把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联系教学的。
一、联系生活,巧妙引入
课堂引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成功的教学经验启迪着每位教师,数学教学中若能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这样就有利 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教师出示了一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的数据:有一商店的东西统一降价10%;五年级同学的体育合格率达98%;今年稻谷产量比去年增长12.5%……让学生初步认知什么样的数是百分数,这样百分数的雏形也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同时这样展示新知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学百分数的热情。学生根据上述的材料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怎样读,怎样写……有了这样的开始,再来学习“百分数”的概念就显得轻松、自然了。
二、联系生活,理解概念
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概念的含义,也就是已经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为了丰富知识的外延促进理解,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具体的生活实例,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和学习手段,来剔除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抽取其基本属性,帮助学生构建自己正确、清晰的知识框架。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当学生对圆柱体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就出示一大堆实物,让学生找出哪些是圆柱体,并与其它物体进行区别,从而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特征,然后再让他们想一想,家里还有哪些物体是圆柱体。这样通过具体的实例,学生获得的感性材料更加充分了,形成的表象也更加鲜明,从而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概括也更为明朗。
三、实际问题,强化练习
数学知识重在理解运用,数学知识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背诵、记忆概念的基础上,应该通过必要的训练和练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吸收,以达到牢固、灵活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为此在这方面教师要从生活实际中寻找练习的目标,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充分运用本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男生占全班的 27/56,女生占全班的29/56,第一小组占全班的1/8或7/5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践活动,又比如在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这一知识后,可以开展一个“逛商店”的活动,这样不但起到了练习的效果,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更要让他们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在此得到张扬,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选择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用当天学到的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比如在学习了时间之后,要求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调查同学们什么时候离开家来上学下午什么时候到家,每个同学算一算自己离家多长时间?”。这样学生们很积极的进行计算,结果算法不同,我把每种方法进行分析让他们看到同样的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又例如:“某同学的爸爸今天早上八点从家里出发去打工,明天中午十二点到达广州,请大家算一算他爸爸在路上走了多长时间?”这样同学们个个都认真的去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还有在教学元角分的知识时,我让成绩差的一个学生拿10钱去买几样小东西并且让全班同学算出账来,结果发现效果很好。在展示的时候,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深刻的体验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只有贴近生活、联系生活,学生的创新才能得以实现,能力才能得到新的发展。生活永远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生活,创新就没有了希望,学生学习便失去了本应有的乐趣与生趣。
Ⅱ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注意问题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回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答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而作为农村小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事情:学生学习了米、千米的认识,却不会估计日常生活中建筑物的高度,人的身高;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却不会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时,对于来自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却无从下手……。(剩余2041字)
Ⅲ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在新课程体系中,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生活经验,更注重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自主学习,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的适用性,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然而,很多学生害怕数学,不喜欢数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很抽象,与生活没有多大的联系,不知道如何把它应用到实践当中,要改变这个状况,必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课堂,从中去学习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系实际,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课去学堂,从中习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去学堂,从中习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以及发展思维能力,体验数学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对于小学数学,更能在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其原型,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课堂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 数学离不开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进生活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操作: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为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 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自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情景出发,即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好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时刻感受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有部分受到过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有三个同学在踢足球,有2个女孩在跳绳,有4个同学在做气象观察等等。让儿童感受上学后自己也将融入学校生活,也将参加学习活动,同时也体会到各种活动需要多少人共同参与。接着再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等教学活动,深切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这样可以更好的增强数学的亲和力,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为了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我针对学习内容,编排了一些游戏、故事,例如:在上《6和7的加减法》时,先用课件演示出一副美丽的郊外园,告诉学生:“秋天到了,图画里秀丽的乡村风光多美丽啊!老师带领大家和图画里的小朋友一块玩玩,还要请喜欢数学的同学帮助老师用数学解决实际的问题,你们能做到吗?通过简短的几句话,孩子的强烈的表现欲望油然面生,学习情绪高涨,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是要为学生提供“问”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表现在:
(1)、师生平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权利,让他们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人都有争议权。
(2)、注重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发展空间。要让学生敢于提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让学生意识到教师“不怕被他们问倒,就怕他们不问”的心态,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价值。毕竟,“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 用生活理念构建小学数学教学就要将传统课堂内教学活动向课外延伸,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问题情境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就要以学生具有的“数学现实”作为直接出发点,充分利用生活现实作为问题的载体,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原来那么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2、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上完《分类》一课后,布置学生到商店进行调查,看看他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再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把教室布置成商店,让学生扮演售货员,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也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回家后把自己的小书包、小房间整理好,这样,既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情数学,运用数学,再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也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使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养成一种发现问题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并在实践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生活数学化。实践出真知”是人类长期以来的科学总结。数学教学不能光凭书本,而是要和实践与生活紧密联系。《新大纲》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而华罗庚也说过:“人们早就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其实,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课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汲取数学,使数学成为他们的生活的一部分,做到“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3、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趋势是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发展到抽象思维为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时候还是采用直观的方法,这样有许多稍微复杂的问题小学生都感到很困难,有时即使一眼能看出解题要用的知识,但找不到问题症结所在,无法正确解答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引导他们运用类比、归纳、猜想、想象、联想等方法去寻找解题策略,探求数学问题的解决趋势与途径.
要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要教学生解题策略和思想方法,如对应思想、化归思想、转换思想、统计思想等,同时交给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归纳和演绎、联想和想象等。联想和想象是学生学习数学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所谓联想就是由一类事物想象出另一类与之有着相互联系的事物;想象是人们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加工,而创造出的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维活动。科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缺乏想象力的人是很难在科学事业上做出出色贡献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由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5,可以联想到男生是女生的4/5或80%,女生是男生的5/4或125%,或者男生比女生少1/5或20%,女生比男生多1/4或25%,男生占全班的4/9,……这样的联想使学生对分数、百分数之间的相互联系理解得更透彻,提高了学生解答较复杂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灵活性,也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散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在大冶附小学校实习时,听了指导老师的一节公开课,讲的是土地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当时有从黄石来听课的一些老师,所以她先询问学生有没有到过黄石?再问一听到黄石会想到什么?有的学生说西塞山,然后出示西塞山全景的图片,再问深圳有哪些风景名胜?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树、欢乐谷、锦锈中华、野生动物园……老师再问你们知道他们有多大吗?那你们根据老师提供的网址去查,看它们有多大?学生想到后汇报结果,它们的占地面积的单位有多少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就引出了这些单位之间怎样换算的问题,这提供给学生一个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用数学知识、方法来解决的机会。 可见,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等,更好地优化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现实世界是数学丰富的源泉,我们应当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直观经验,感受数学的意义,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初步建立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同时,我们也要防止数学问题的绝对生活化,毕竟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而不是单纯的生活的叠加。 二、数学不是生活 在《角的认识》的教学中,有许多案例都是从生活出发,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数学中的角,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墙角、书本的角、课桌的角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果说得不明确,如把整个物体都说成了角,这时,教师可能还会追问,这个物体的哪一部分是角?再通过观察,讨论这些角的相同点用不完全归纳法来归纳概括出数学上的角,我们暂且不讨论不完全归纳法的可靠性,先比较一下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中的角,数学中明确规定:由一个端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角形叫角,生活中没有一个端点的情况?没有!点或端点均是数学抽象的产物,并不完全存在,只有被看作端点的实物,这个被看作端点的实物往往因为被磨损而变为一条弧或已变为球体的一部分,那两条射线的情况呢?根本没有,现实中的边不可能无限延伸,所以从生活中的角归纳抽象为数学中的角根本走不通,即使勉强归纳出来,学生也不能准确的认识角,或者不能确定角的大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生活中根本没有数学上的角,数学中的角是高度抽象的产物,具有明确的规定性,若缺少了规定的某个要素,就不可能是数学上的角,以上的教学设计最后还要通过强化练习来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如:判断选择等,虽有画蛇添足之嫌,但这样做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因为生活中的角不同于数学上的角,生活中没有数学上的角,数学上的角是规定的,是理性的角。 既然在数学上角有明确的规定,为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建立正确地表象,教学时就可以从规定出发,从数学本身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前对角的认识,在白纸上画一画你认为的角,学生可能会出现上面所讲的几种情况,也可能会出现正确的角,再通过观察后让学生充分说一说,学生是能够得出什么是正确的角,如果真的不行也可以让学生参照角的定义来讨论,这样下来角的认识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种教学设计的教学效果可能要好得多,主要原因有: 1.教学的起点不同,第一种教学设计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起点,体现了数学来原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是进下流行的教学理念,问题在于全部的数学知识都有必要从生活中直接观察归纳出来吗?第二种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既然有明确地定义,就让这个定义和学生的实际认识发生冲突,在这个矛盾冲突中来让学生认识角,起点高,而且也能联系学生的实际,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2.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不同,怎样来组织教学,先用怎样的教学方法,不是掌握在教师手里,而是掌握在学生手里,还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有怎样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有怎样的学生,才是决定选用怎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的关键,如要拿二本书到十二楼,必须要从一楼出发吗?如果学生在一楼,当然要从一楼出发,然后要一楼一楼的上升。最后到达到目的地,但如果学生在十一楼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直接从十一楼出发,学生只要上升一层楼就可以完成任务了.如要求学生从十一楼回到底楼再到十二楼,那不是很傻吗?有些教学设计就是这样办的.教学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好了,所有的教学设计也不管适用不适用都以生活为起点组织教学和选择教学方法,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其实在数学教学中,除了通过生活实际引入,还可以通过旧知识引入,通过计算引入等,各种方法彼此并不是孤立数,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里还必须说明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数学课的数学味”,什么是数学课的数学味?无论是数学的新授课,还是数学的活动课,必须渗透数学思维与方法的教学,这是数学课的灵魂,没有了这一点,数学也不是真正的数学了,有些数学课听了,可能会使人迷惑,这是数学课吗?还是常识课,或是其他什么课,这是数学课没有数学味的典型表现。 就拿新课示教材《方位》教学来说,教材要求学生能够认识东南西北,在教学中如果只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或者是地图上的东南西北还远远不够,最后,还必须要渗透数学思维与方法,如在认识指向标和东南西北基础上,结合函数坐标系的简单思想和中国地图,让学生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哪个方位,并估计两者之间的距离,再把这种思维引伸到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解决身边的事情。 再如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在认识了什么是面积后,让学生动手用橡皮、树叶、小刀、直尺等大小不同物体的面摆在同样大小的一张长方形的纸上,操作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发现有的要摆21,有的要摆11个,而有的只要摆6个就可以了,它们的个数各不相同,再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同样大小的面积,为什么摆的个数相差这私有多?如果要用一定的数,量来表示这样大的面积该怎么办?使学生在心灵深处掸撞击出矛盾的火花,进而体会到应该有一个规定,规定用一定大小面积作为表示面积大小的依据,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到这个规定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就过渡到了面积单位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体会到学习面积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思维的力量。 三、总结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思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链接与交互”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的自我发展的过程,这既是学生认识与能力发展完整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强调数学生活化的现时,要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特点,运用多种教学原理、方法,来丰富我们的数学教学,使它更具有数学的味道,使它成这一介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整体,使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Ⅳ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 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实际生活分不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中也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要注意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加强实践活动,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然而, 在具体教学中, 往往会忽视这一点, 学与用分离。 把数学学习与生活需要隔离开来,使人对数学产生一种恐惧感。 曾有人在成人中做过这样一个调查: “数学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结果相当一部分人认为: 数学是最枯燥的学科; 数学是最令我头疼的学科; 数学是最难学的学科……为什么在人们眼里, 数学总是这样板着面孔、 高深莫测呢?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针见血地分析道: “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 神秘难懂的印象, 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 ”要改变这一状态, 我认为数学教学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 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 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因此, 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创造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把抽象的数学问题逐步具体化、 生活化。
1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 在以前的数学课堂中, 我们的数学教师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 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 系, 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 这就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 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例如, “时、 分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 如果我们的教师还是把学生当成一杯白开水, 一切从零开始: 出示一个模型钟面, 告诉学生它有 12 大格, 每大格表示 1 小时, 每大格中有 5 小格, 每小格表示 1分钟等等。 这样的教学老师讲得很吃力, 学生听起来更乏味。 其实,对于钟面, 绝大多数学生已有了感性的认识, 这种认识, 有些是家长教给的, 而更多的是学生在生活中有意无意的积累起来的。 如, 学生会为了等一个精彩的动画片而不停地去看钟表。 这样, 学生对钟表的理解就有了感性的基础。 因此, 这课时内容的教学, 我是这样设计: (一) 创设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播出时刻; (二) 动手操作——(每个学生自带一个小闹钟) 让学生在小闹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时刻; (三) 引导探究——通过不同时刻呈现出指针位置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解释拨出不同时刻的理由。 这一环节的设计, 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 根据自己对钟面的理解来解释拨出不同时刻的理由。 (四) 反馈整理——揭示出各个时刻的读法的共性, 以及组成钟面更为重要的知识, 即 12 大格, 60 小格, 1 大格等于 5 小格。 这些知识都是由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自己概括出来。 再如: 在教学“亿以内的读法”时, 我提前布置: “明天将认识我们可爱的祖国, 请同学们上网查查与我们祖国有关的情况。 ”第二天同 学们带来了各种数据: 我们国家人口是 1295330000, 面积是 9600000平方千米, 一年的棉花产量是 76540000 担, 钢铁产量是 126280000吨……一串串活生生的数据呈现在眼前, 这时, 我因势利导: “这些数据你们都会读吗? 你是怎样读的? ”在学生已有的读数方法和认数经验的基础上, 学生的求知欲很快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使以下的分组讨论、 数据归类、 各组汇报, 归纳总结与各教学环节得以利地实施。 这样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开放、 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易于学生掌握数学与客观事物的联系。 法国学者卢梭认为: “儿童时期是理解性睡眠时期, 不宜用理性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训练, 应该让他们接受大自然的教育, 接受感觉经验的教育。 ”因此,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教师要有意识的将教材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中充满数学, 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2、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 “数学来源于现实, 也必须植根于现实。 ”而教材中的例题由于受本身的局限性, 往往删除生活中的一些复杂的环节, 只保留解题的充要条件, 或者数据过时老化, 于是许多学生在这样的数学面前感到无能为力, 从而产生恐惧感,有的甚至放弃学习数学。 这样我们在教学时应根据数学的这一特点,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 从平时看得见、 摸得着的具体事物 出发, 来学习和掌握数学,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中处处要用数学。 例如: “加减法的
Ⅳ 浅谈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1]为生活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才会对数学产生兴趣,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新知。使学生有兴趣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或熟悉的故事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更重要的是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时,我抓住学生喜欢看《西游记》,喜欢其中的人物形象这一特点,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知道里面的主要人物都有谁吗?学生的兴趣马上高涨起来,一个个面带笑容,眼睛睁得圆圆的,争先恐后地脱口而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牛魔王、白骨精……学生如数家珍地报出许多人物的名字。我微笑着点点头说: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感到十分困乏,师傅唐僧说:''八戒,你去前面化些斋饭来。''猪八戒答到:''遵命。''就去找吃的,不一会儿,猪八戒回来了,只见他手里拿着三个一样大的饼,嘴里还不停的嘟囔着:''三个饼,我们四个人吃,这可怎么分啊?''同学们,你们能帮猪八戒解决这个难题吗?能同学们齐声回答。请拿出事先做好的三个同样大的圆形纸片代替三个饼,动手分一分,说一说,他们师徒四人各得几块饼?如果是9个饼呢?学生纷纷动起手来,……这样的导入就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的故事,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一节课中,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主动参与的学习状态中,我自己也感觉到从未有的轻松。再如,在一年级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我们的校园非常美丽,道路两旁摆放着许多盆花,你知道每边有多少盆花吗?今天大家都高高兴兴的坐在教室里,你知道我们全班一共有多少人吗?全校共有多少人吗?我想同学们对这些问题都想知道答案,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大家有信心学好它吗?很自然的把学生带进数学的学习之中。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这些喜闻乐见的故事和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学习的一开始就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新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小数的乘法应用题时,我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学生在实际的观察了解中,体会到日常生活离不开小数,小数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我们时时刻刻运用小数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借助这些观察,我就让他们算一算:一包方便面1.80元,2包多少元?5包呢?……结果,这节课教学效果出奇的好,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学习困难生王瑞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轻松的接受了新知。试分析,这样身临其境的教学与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出示:一包方便面1.80元,2包多少元?5包呢?让学生凭空想象的计算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前者学生感兴趣,他们经常买东西,在平时买东西时有意无意的已经在用小数的乘法来解决生活问题了,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学习,容易接受新知。而后者学生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他们总觉得这是书本上的题目,枯燥、乏味、抽象难以理解。其次,前者是在动态的、需要的情况下主动地接受新知,而后者是静止的、被动地灌输知识,学起来很不情愿。
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挖掘现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知。以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如,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后,我就引导学生算一算:如果给一个圆柱形水池表面贴磁砖,算一算
Ⅵ 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一、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三、挖掘现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四、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数学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充分体现数学价值,从而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办法,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生活本身是一个广阔的数学课堂,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让学生走出课本“围城”,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Ⅶ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联系生活实际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越走越远,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知识的学习过程,缺少生活的气息,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我们的生活,已经成为我们广大农村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用“活”教材,让生活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虽为一名身处山区的小学数学教师,但在近年的教学中,我紧密结合农村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他们自己身边的数学,做贴近自己生活的数学,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他们在课堂上“乐中学,学中乐”,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方法等,然后把所学数学知识再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充分感知、领悟。从而让学生不再感觉到数学课原来的枯燥、乏味、简单和抽象,巧妙的将“学数学 、做数学、用数学”三者 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国外,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的“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 在实践 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用生活中的经历形象来描绘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他们的认识水平很有限,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他们认知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概念,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想象概括的。教育学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这就说明在数学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用生活中的经历来描绘是多么重要。学生从家到学校每天都要走两次,他们早以习惯了,所以,我们在讲“成反比例的量”时,曾作过这样的设计:今天早上,我们班的牟维峰同学(我班的班长)和弟弟一同从家到学校,XX用了8分钟,弟弟用了16分钟,启发学生回答他们俩在路程一定的情况下,所用的时间为何会不同,学生回答说:牟维峰的速度比弟弟的快,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在路程一定时,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越长速度越慢,即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像这样速度和时间就是成反比例的量。又如:在三年级教学时,当学习时、分、秒及相邻两个单位间进率时,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他们说出起床时间,到校时间,每堂课的学习时间,试着说出钟面上的数字,并体会一下一分钟有多长,阐述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数学方法与生活中的经历相联系
法国教育家罗素说过:“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数学美主要表现为结构美、对称美、逻辑美、形象美。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数学符号、线段、图形、色彩等因素,展示出数学知识的高度的系统性,材料间联系的巧妙性。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美,挖掘这些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使他们热爱数学,愿意学习数学。如:我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时,我就引导学生们看:教室、课桌、窗户、钢笔,我们穿的衣裤以及正常人的面庞等。他们会惊讶的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呀!学好数学与将来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实际意义,真有用呀!从而使他们产生学好数学的内动力。
四、数学教学运用生活化
数学运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
2、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而且可绽放绚丽的创造之花,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
总之,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农村生活实际,深入观察,挖掘出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实用性,让数学走进生活,真正让我们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农村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