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1-02-19 02:30:53

㈠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铅笔有多长的说课

《铅笔有多长》说课稿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我开始了《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探索之旅。
一谈教材分析
“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与丰富教材内容,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尤其重要。《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测量”的第一课的内容。“测量”这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同时掌握了简单的估测和测量物体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有关长度的第二阶段的学习。本节课教材主要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测量活动中建立分米、毫米的概念,充分感知1分米、1毫米有多长,在交流活动中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体验不同的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本单元的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将前面的知识与后续的学习串联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谈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同时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如懂得怎样估测和测量物体,会比较物体的长短等。但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调控能力差。因此,本节课在设计上不仅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活动经验为基础,而且创设具体、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究和发现,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谈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
著名的心理学家加涅说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 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学生在经历测量吸管(木棒、铅笔等)的长度的过程中,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学生在尺子上寻找1分米、1厘米、1毫米的活动中,掌握单位之间的关系。
3、在“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4、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判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建立分米、毫米的概念。在教学中,学生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进率关系的理解相对较难,这是一个需突破的难点。
四、谈设计思路
1、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我先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在上课前,我先以情境导入让学生判断比较卡通人物的高和矮,在猜测中引出厘米和米这两个概念,同时采取探究研讨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究、体验、了解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2、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主要采取了让学生操作体验的学法,以学生的操作活动为主线,让数学活动贯穿全课始终,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交流中真正感知、理解应用分米、毫米。
3、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同时注重学生之间的自评、互评。
五、教具准备
课件、三根吸管(分别为10cm、13cm、20cm)、表格、尺子、IC卡、1元硬币等。
六、谈教学设计
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礼物是人人都要的,若能将知识“包装”成“礼物”赠给学生,这对学生来说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
本着关注学生学习起点,突出“活动”、“建构”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由情境导入——探索新知——运用新知——总结反思——课后延伸五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
这一环节主要从三个小环节进行教学:
(1)课伊始,我出示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小叮当”和“大雄”),让学生判断比较他们的高矮;接着再出示与“大雄”身高差不多的“技安”,让学生判断他们的高矮,激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引导学生说出用比,用量等多种比较方法。
【意图】:激发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活动经验,促进新知的学习。
(2)在学生说出比和测量的方法后,教师引导“咱们以前在测量物体时,都必须用上长度单位,那你都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呢?”通过这句话激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引出一年级学过的厘米、米(同时作好板书)。教师要注意及时灵活处理教学中的生成点。
(3)通过比一比,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或1厘米等活动,巩固旧知。

㈡ 小学数学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一共有多少》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1、说课内容: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北师大第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一共有多少》。
2、教材分析:《一共有多少》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数学运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数字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上自身的经验积累对学习本节知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3、学生分析: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加法应该都有比较简单的认识,因为加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数学运算方法,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因此对于这节课的学生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不同,每个同学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所差别,因此我会顾及到每个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以及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4、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2)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在会读会写加法算式、感悟把两个数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5、 教学重难点:感知加法的意义,以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6、 教法:本节课首先以生活中的例子为背景,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用符号代替法来代替实物,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根据之前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用数字来表示这些符号,进而进行加法的学习,最后请同学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并列出算式,使学生更加深化对加法的学习。采用“情景学习——解决问题 拓展思维——课外延伸”的教学方法。
7、学法:新课程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方法,但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情况,在注重学生主体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的不断引导。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8、 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初步感知加法
先给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开始本节课的学习。“去商店买东西,买了一块橡皮两毛钱,一支铅笔一毛钱,我应该给老板多少钱?”通过这样简单而又经常碰到的问题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并且明白生活处处有数学。并请学生举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有关加法的例子。
第二个环节:进一步感知加法运算,明白加法的含义
学生会用符号代替法来代替生活中的实物,小组合作交流,一个学生举例子,其他同学用小棒或者小圆片摆出相应的样子,学生就会明白加法就是两个数合在一起,并通过数数得出答案。
第三个环节:会用数字进行加法运算,学会正确读、写、使用“+”
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会用符号代替实物,用数字代替符号,因此在摆小圆片的基础上请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怎样用数字和“+”来表示一个数学算式。
第四个环节:看图示能正确列出算式,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列
看到图示,学生基本会正确列出加法算式,但是由于角度不一样列的算式也不一样,但是都应该值得肯定。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说出你为什么这样列。
第五个环节:巩固练习、课外延伸
根据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最后请学生列举平时遇到的有关加法的问题,并列举算式说出原因。或者提出遇到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以上是我对《一共有多少》这节课的认识和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数学的生命是生活,我希望学生明白数学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㈢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你好,我在网上帮你找到的,希望能对你有帮助,谢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探索规则图形面积中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并且在本单元探索活动(一)中,学生经历了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互相转化的思想。所以,我们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将教会学生预习,让学生在猜想、观察、操作中自主归纳公式运用公式作为本课的侧重点。
教学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教学准备(略)
教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初步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行为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预习并不是放任自流,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总结了指导预习的9种方法。他们分别是:读、找、做、想、记、举、试、问、联。
所以在这节课的课前预习中,我们就指导学生先读一读教材,了解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在书中的标题旁或者小刺猬的图例旁找一找这节课的知识点是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书中的要求自己动手做一做。在实际操作之后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这么做?还可以怎么做?然后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操作的过程。还要教会学生问一问,自己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者容易错的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做七巧板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在这个环节中,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所以教师要跟踪检查布置的每一项任务。
二、进入情景,发现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受学习本课的必要性。这个环节的关键是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为学生设置了学校开运动会制作宣传小旗的情境。引导学生看情境图,分析要求出至少需要多少布料的关键就是要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教师要及时抓住主要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学生的讨论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重要性,然后及时切入新课。
三、尝试解决,交流总结。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在预习的基础上与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师的行为就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适当的指导,并在学生的汇报中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强化重点。
因为学生在课前有了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经验,又做了充分的预习,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重点放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上。我设计的问题是:你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预习,并且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已经感受到了数小格的局限性,所以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学生很有可能直接就说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其实学生在没有教师讲授的时候就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不足以为奇,关键是教师要继续追问下去为什么是底×高÷2,这才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所以我们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调整了教学的顺序,变“以往的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大量的环节牵引学生一步一步的推导”到“让学生在了解公式的前提下,自己动手操作验证结论”。其实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公式的形成进行了再一次的推导,不过在教学的顺序上发生了微小的变化,教学的要求由教师的教变成了学生自主验证,让学生充分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样做更激会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将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习的平行四边形进行计算,这个时候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一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强化本节课的几个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总结公式。
四、分层达标,巩固练习
在第三个环节中,我们重视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索,鼓励每个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但是为了尊重学生,教师只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帮助和个别引导的作用,教师不牵引,不主导,所以,在第三个环节中会比以往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总结的时间花费的多。因此在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分层达标中,我们就要用短暂的时间,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运用多种情景的变式,通过设计饶有兴趣的练习,或新颖耐人寻味的总结,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五、自我评价,总结提高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鼓励学生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其实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总结的能力。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们注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张扬,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努力为学生营造了愉快的学习氛围。

阅读全文

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说课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