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片断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片断

发布时间:2021-02-18 23:45:46

小学数学平均数问题

假设来三个数分别是源xyz,那么:
(x+y)/2+Z=154----1
(x+z)/2+Y=142----2
(Y+Z)/2+X=148------3
1+2+3后
2(x+y+z)=444
x+y+z=222
平均数=222/3

㈡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片段教学

一、模拟片段教学与说课的区别
1.说课: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程序。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 《用字母表示数》模拟片段教学:说教学程序。
2.说课的“说教学程序”:复习铺垫、新授、 巩固、综合运用、拓展延伸、小结等; 模拟片段教学的“说教学程序”:一般说“新授”部分。
3.说课主要说“为什么这样教”,模拟片段教 学重在“怎样教”。
二、模拟课堂片段教学应注意的几方面
1.要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转 化; 教师的教学语言;学生的汇报交流:直叙、转述
2.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学课本等。
3.要体现课堂评价的多元;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适时、恰当。
4.要展示板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课堂教学同步(及时); 有所选择; 字体规范; 布局合理。
5.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如:《平行与垂直》 《认识几分之一》 《连续退位减法》。
6.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信息收集、整理和交流的能力;
7.要体现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8.要关注学生方法多样化,体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不同的解法、不同的理 解、不同的表述等要能及时板书。
三、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1.计算 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注重算理的引导与表述(如:9加几,凑 十法); 板书的巧妙设计:色笔、横线、位置
2.空间与图形 教师的演示; 学生的动手操作;
案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统计与概率 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板书不可少;案例:《复式条形统计图》
4.解决问题 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四、其它一些问题
1.如何开头?
2.教学目标要说吗?
3.复习多长时间比较合适? 《商的变化规律》
4.如何小结?
5.要充分利用资源-----没有三角板

㈢ 小学数学教学片段怎么分析

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一、教学设计:
1 学习方式:
数学教学 shuxue.chazidian.com/jiaoyan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内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容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㈣ 求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片段

课题 方案设计 课的类型 新授 日期 主备人 自我参与程度100 %
预设目标 (注:教学目标制定应根据教材、学生、教师实际,体现“三位一体”的思想)
1、经过方案设计的过程,学习统计的方法,体会各类情况的差异。
2、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写分析报告,并列式计算。
3、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经过方案设计的过程,学习统计的方法,体会各类情况的差异。
教学难点 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写分析报告,并列式计算。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修改内容用红色)
环节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体现

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讨论可以罗列一些情况。
在讨论与实践的过程中,小结方法,从而升华出最优方案。

通过列表,使学生初步感知,做到一目了然。

通过问题回答,体会情况变化,使新知识得到巩固。
一、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喜欢去哪里旅游?旅游前一般要做好哪些准备?
2、出示例图(旅游问题的情境图)
师:图中是一处旅游景点的示意图。
师:请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中能获得哪些信息?把你得到的有关信息在小组内说一说?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4、引出课题
二、探究:
1、师:从A点出发到西山有哪些游览线路?
板书,并小结各类线路。
2、汇报游览各个线路时间,及费用。
A B C 西山
A C 西山
A D 西山
A E D 西山
师:选择哪条线路用时少?
师:选择哪条线路费用少?
3、分组讨论:
师:设计几种往返方案,包括路线、费用和时间。并完成表格。
路线 费用 时间
学生整理并小结。
三、巩固:
星期日,社区辅导员带4位小学生去动物园游览。
门票和游览券价格表
需要游览券张数
门票 游览券
成人10元
儿童6元 每张2元
10张16元
联票 包括门票和5张游览券
成人18元 儿童14元
参观点 张数 活动点 张数
鹿场 1 迷宫 2
水族馆 1 骑马 2
猴山 1 缆车 2
百鸟林 1 高架车 3
钓鱼池 1 过山车 3
(1)他们想参观猴山、去钓鱼池、坐高架车、玩迷宫,怎样购票比较好?
小组讨论,制订方案。
(2)自己选择参观点和活动点,思考怎样购票比较合算。

引导学生观察,逐一提出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可边画表分析,学生小结各类情况。

学生看表回答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比较,集体交流。

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难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小结。 复习引入。

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比较学习的能力和方法。

目标达成度
未达成
相应措施

参考资料 教学参考
板书设计

㈤ 请大家帮忙设计一个小学数学的教学片段,很急啊。 要求如下:

如何对待课堂上的“未教先知”
——读《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感
执教: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 侯新慧
评析: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鑫昌路小学 王培培
【背景】
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研究学生。不同的学习个体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由于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些“干扰”教师正常教学设计的突发事件,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学生的“未教先知”现象。在教师发问伊始,学生却将文本结论一语道破,使课堂陷入一种“尴尬”的局面,出现这种情景,教师该如何处理,在整理新世纪小学数学09说课与课堂展示大赛中“《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这一课时,学生的“未教先知”引起了网友和我的思考。
【案例判断一】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4---55页《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片段:新课伊始,教师出示果园图以及4篮桃子,每篮10个以及8个桃子和2只猴子,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师:怎样列式?
学生:48÷2
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
生1:老师,我会计算,不用研究,48除以2等于24。
生2:我还会用竖式进行计算呢!说着,在自己练习本上写出了正确的竖式计算。
点评:“未教先知”现象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遇到的问题,也值得大家一起来研究。个人感觉,学生通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知道什么?到什么程度?也就说,学生知道会用竖式计算48除以2,那么用竖式记录48除以2的每一步计算过程所表示的意义,学生明白吗?这是我们作为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读懂学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吧!我们可以继续追问一句:你能讲解48除以2竖式计算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吗?这时,我们会发现“会竖式计算”的孩子仅仅停留在会算的程度,给学生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他们继续思考,也牵引其他孩子去思考,这样一追问,又把学生引导到探索48除以2的算理上来了。
思维火花:课堂中遇到学生未教先知,最好的方法就是继续追问,合理利用生成。
这里出现的情况实际就是课堂中的“生成”的问题,怎样应对这样的生成呢?这样的生成是我们课前可以预测到的,这也说明了课前“反思”的重要性。每节课前,我们都想几个“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我应该怎么办?”的问题,那么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智慧的课堂。
网友支招:
一:进行前测,做到知己知彼,合理进行预设。
网友: 在预设本节课时,我曾经用一个班的学生做过前测。我的前测内容是这样的: 1、小朋友,你知道69除以3的结果吗? 2、你是怎样解决的?(口算、画图或者其他) 3、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如果会,请写出你的竖式计算过程。 因为第一个单元植树这节课刚刚学完,所有的孩子都会计算69除以3,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所有的孩子都说用口算解决的。口算方法是:60除以3等于20,9除以3等于3,20+3=23.对于第三个问题, 93%的孩子写了会。48%的孩子写出了方法。方法是我教学设计中出现的两种,也有残缺不全的。有2个孩子正确地把竖式的书写过程写清楚了。我询问了这两个孩子,是家长教的,在用竖式计算时,要从十位算起(植树这节课重点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写在十位上,再用十位上的商乘除数,得数写在十位的下面。孩子的每一步说的都很清楚。我明白,这两个孩子已经会“算”了。
二:在课堂中遇到这样的“生成”,要合理运用它,让“会”的学生把自己的计算过程说出来,教师根据“会”的学生的讲解,随时调整教学思路。
课堂中,出现几个会用竖式计算48除以2 的学生,这不能代表整体,而且现在家长所教的都是一个“结果”,就是计算的方法。孩子对于算理的理解以及竖式每一步所代表的意义并不清楚,处于模仿形成技能的阶段。如果这节课上,在我刚出示情境图就出现了学生能够熟练应用竖式来解决,我会说:孩子,你真了不起,已经能用竖式解决了。能用你的竖式给同学们说说它的每一步所代表的分桃子的过程吗?
【案例判断二】
接上一片段:
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用你喜欢的图形代替桃子画一画,也可以直接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
方法1:用圆代替桃子画一画,先分整篮的,每只猴子分到两篮,再分外面的8个,每只猴子又分到4个。
方法2:用小棒代替桃子摆一摆,每捆十根,先分整捆的,每只猴子分到2捆,再分外面的8个,每只猴子又分到4个。合起来每只猴子分到24个。
方法3:用口算的方法,40÷2=20,8÷2=4,20+4=24
方法4:用竖式来算……
点评: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演示分“实物图”的过程与竖式计算的过程结合起来进行了讲解。学生能够更形象的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而这个过程也正是“数形结合”的过程,是数学思想在本节课中的重要体现,这样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算理和算法。如果加入“分小棒”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操作体验这一过程效果就更好了。在这里环节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形象直观的操作与抽象的竖式计算建立联系,使竖式计算形象直观化。
思维火花:学生“未教先知”会计算了,我们还是有必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理解算理的。
学生列出了48÷2这个算式之后,就一口说出了得数,这时,作为教师,进行了灵活的引导后,还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实物操作呢?回答是肯定的,教师义务、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实物操作理解算理。因为“未教先知”学生能用除法竖式计算结果,那也只是一种“照葫芦画瓢”的效果,只是一种模仿性的计算,对于竖式计算的算理,学生根本就不明白。理解算理,最好的方法就是数形结合,把实物操作与算理结合起来。所以,对于“未教先知”的学生,智慧性的引导操作理解算理,是必要的。
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面对种种未教先知现象,这就需要发挥我们的智慧,去了解未教之前有多少学生知道?要要了解一下是真会了还是假会了?有多少人会?知道了些什么?知道的程度有多深?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前预设,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方式,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读懂课堂,首先从读懂学生做起。

㈥ 请就平均数概念的教学做一份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时。 2、教材分析: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二、说教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而现行教材中应用题往往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这样的情景:“星期天,三个好伙伴一起去钓鱼。他们分别钓了6条、11条、4条。请你想个办法,使他们的鱼同样多。”[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火柴棒,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摆出结果,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反思刚才的操作过程,概括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再用多媒体继续演示“又来了一个同学,他钓了11条”,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移”的过程并交流。[我们知道“平均数”与“平均分”是不同的概念。因为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却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因而在教学时,我并未让学生进行操作,而是通过让学生在交流与想象中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为随后的深化作好预设。] (二)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后,我又联系学生熟悉的“买半票”引出身高的话题,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身高,随意抽取几位作比较。接着,我又请第一排和最后一排同学起立,比较身高并说说你是怎么比的。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太容易了,因为坐在最后的同学往往个子比较高。我又请第3小组和第4小组同学起立,再进行比较,学生发现高矮不一,不好比,想到把每人的身高加起来再比,又发现两组人数不一样,还是无法比较。 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准确地比较出这两组同学哪组更高一些?”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总结出最佳方法是通过求他们的平均身高来比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比较第3小组和第4小组哪组更高,使学生体验用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成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挖掘表格中隐藏的信息,交流体会,提出新的问题“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让学生估算,再通过笔算验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知道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后,我又顺势出示全国四年级小学生10年前和现在的平均身高统计表,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比较,教育学生要积极锻炼,并且珍惜幸福的生活! (四)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又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 [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用途广泛,我又让学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平均数,再通过报刊新闻开扩学生的视野,体会平均数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用途。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课末,我让学生当评委给这节课打分,当学生为最后得分争论不休时,及时设疑:“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呢?什么分数是最公正的?”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看似随意一笔,却足见教师的匠心。通过“给教师打分”及平均分的计算,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老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馈,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可谓“一举三得”。]

㈦ 平均数的小学数学难题

正确复答案:一共有27个数(从制1到27),被擦掉的数是22
解:因为如果有n个数,那么它们的平均数为[n(n+1)/2]/n=(n+1)/2
因为擦了某个数字,所以平均数比(n+1)/2要小;而比n/2要大(或相等,此时擦掉的数是n),所以有不等式
n/2<=13又13分之9<(n+1)/2
解出,n=27,即连擦掉的数也算在内的话共有27个数。
那么被擦掉的数字是27*28/2-(13+9/13)*26=378-356=22
完毕!!!

㈧ 如何写小学数学片段教学

所谓片段(片断)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让教师进行教学,时间大致限定在十来分钟。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来表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片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