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体育人文素养

小学体育人文素养

发布时间:2021-02-18 03:33:49

Ⅰ 体育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文素质

①应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敬业爱岗,无私奉献都应成为体育教师的座右铭,体育教师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思想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还要有较好的个人品质,严以律已、以身做则、谈吐文雅、衣着整洁、举止文明、精神饱满等。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能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并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作一个象陶行知一样“拿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品质高尚的人。

②应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都是体育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和观念是人高层次心理需要的反映,它必将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去激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实现自己的教育教学追求。跨世纪的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具有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有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的全新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具体的说就是要从过去为教学服务、为比赛服务转变为为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服务,从只有升学才能成才,从以考分、升学率、运动成绩为评价标准转变为发展学生基本素质水平为标准,从重尖子、轻全体,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发,重讲授、轻自学转变为面向全体,打好基础,发展能力,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

③应具有广博精深的文化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

未来学校体育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只凭学过的专业知识显然是不够的,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飞跃发展,学科知识的渗透、交叉,新兴科技成果的不断产生和涌现,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面去向体育渗透,丰富和发展着体育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使知识的陈旧率空前加速,要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需要,体育教师已不能再是仅仅懂得一些运动技能的教师,而就是一个理论扎实、基本功过硬、知识面广、能力超人、经验丰富、技巧通达的教育者,是一个育人的艺术家和教学的工程师,成为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

④应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现代教育要求体育教师不只是个“教书匠”,而应是一个必须具有强烈时代感,不受固有观点和模式的约束,积极探索、勇于发现、敢于开拓新领域,并在创新中生存,在开拓中发展的科研型教师。科学研究能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促使教师去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了解新的动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使体育教学更具有新颖性、丰富性和新时代的气息。科研能力也是衡量一名优秀体育教师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和放弃。

⑤应具有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教学手段的日益优化,计算机、电化教学等现代技术手段运用于学校体育教学将成为普遍现象,且得到迅速发展,象幻灯、摄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一大批先进的教学设备正在学校体育的领域中悄然兴起,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随着科技的进步,将会慢慢渗透到体育教学、体育管理和体育科研中去,因此,跨世纪的体育教师必须强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学会使用计算机,掌握新的教学技术手段以及一些教具的使用方法,并利用先进的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方法、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⑥应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强健的体魄:

未来教师的岗位竞争是教育发展的结果,其中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将面临第二次就业和失业的问题,他们将进入到新型的人际关系、工作氛围、知识体系中去。另一方面,未来教师的活动空间扩大,影响范围广泛,要受到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结构整体的监督和效仿。因此,跨世纪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能抗挫折、抗失败,应变要机智,并能及时有效地调控好自己的情绪,愉快地与他人合作,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心理特征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对学生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体育教师还必须具有强身之道,长年坚持体育锻炼,使自己的肌肤更健美,身体更强壮,才能将祖国的下一代培养成为具有坚强、乐观、奋发向上、百折不挠、善处逆境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接班人。

⑦未来体育教师将会是高层次、高学历的教师:

未来者预言,在21世纪,世界上最激烈的竞争者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而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必将导致教育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教师素质和能力的竞争,教师素质的核心标志则又是学历。高学历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教师素质的共同特征,如:日本要求中小学教师都要有大学本科毕业的学历水平,美国在《国家为21世纪师资作准备》的教育调研报告中也明确要求所有教师都要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学训练,预计我国在2000年前后,对具有条件的地区也力争使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经济发达的地区高中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的都应达到一定比例,这对于跨世纪的体育教师,应及时采取各种有利措施,广开渠道,不断学习,努力探索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

Ⅱ 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体育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素养。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系统分析法,在明确体育素养的内涵及其包含的各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体育素养的现状分析,阐述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途径。培养中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具备一定的体育素养,旨在实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身体素质;体育技能;体育意识;健康意识;体育素养
一、引言
我们非常关注中学生的体质问题,特别是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家长都全力以赴地培养孩子成才,但是忽略了对孩子全面发展的培养。知识的积累是不断更新的,而一个好的身体则受用终生。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每天锻炼一小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尤其是这些年来我国中学生体质有很多指标都在下降。随着《山东省2012 年和2014 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试行)》的颁布,该方案规定2012 年山东省将加试体育。该方案的实施让体育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身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教师、家长、孩子开始注重体育课程,并且加强了身体锻炼,体育开始被广泛关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关注的话题。
二、体育素养及其构成
(一)体育素养的概念
《辞海》对“素养”的解释是“经常修习涵养”。对“涵养”一词的解释是:“身心方面的修养。”《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可见,素养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在某方面的修养,二是说这种修养是平时养成的。据此我们可以把体育素养理解为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它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体育,指导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二)体育素养的构成
体育素养是在长期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含多方面的要素,且内在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构成要素有:
1.健康意识
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没有把竞技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列为体育素养的主要内容,但并不排斥学生掌握一定的竞技运动技能和知识,只是认为应把竞技技能作为健身手段,因而不应也没有必要把它作为体育素养的必备内容让全体学生掌握。故把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体育素养的基本内容更符合实际,也更符合全民健身的国策要求。
2.体育文化水平
体育文化水平包括两个方面,即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体育知识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理卫生常识、体育人文知识和体育锻炼。具体地说就是初步了解人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基本的生理常识;了解体育活动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作用;能够科学地、有计划地安排体育锻炼;了解和掌握相关体育人文知识;具备对重大体育赛事的欣赏能力和初步评价能力;对重大体育事件有所了解;懂得体育功能与价值。体育技能它包括锻炼技能和对锻炼的自我评价技能。
3.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包括健康素质和运动素质。健康素质是运动素质的基础,所谓健康素质即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身体状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使自己具有能够适应从事多种体育锻炼的能力。体育锻炼、体育比赛等体育行为的正常进行需要相应的身体素质,也就是说,体质水平影响体育行为,一般来说,体质太差会导致体育行为的减少。反之,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比赛等体育行为可以使体质水平得到提高。
4.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取决于文化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对客观世界认识能力、个体心理素质和智等因素。一个具有强烈的体育意识的学生对体育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直转化为锻炼动机,成为激发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动力,从而培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惯,使其常年自觉地参加锻炼,终生受益。体育意识,一方面来源于体育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来源于体育实践(体育行为)。全面的体育知识与积极的体育意识有利于体育能的形成与发展,体育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体育意识的发展。判断体育意识的标准:第一,是否具有一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第二,是否正确认识体育的作用。第三,是否具有对体育正向积极的态度。第四,是否具有主动体育需要和行为倾向。第五,是否具有终身体育意识。
5.体育品德和体育个性
体育品德是一定的体育道德规范,是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体育道德在个体体育行为中的反映。通过体育行为表现出的体育品德也是体育个性的重要方面。
体育个性是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具有个体特点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品德和体育技能是体育个性的重要体现。
三、当代中学生体育素养的现状
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当前我国学生的体育素养整体偏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体育意识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要想在体育方面有成绩就必须以牺牲智育为代价。所以在学校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缺乏整体性,学生虽然认识到体育运动的健身功能,但对许多运动项目的实际价值不甚了解。在学校、院系、班级组织的体育比赛中的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仍显不足。
(二)学生的体育素质普遍较低
在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动下,学校应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识,然而学生的体育能力较低和终身体育意识不强。有部分学生对生理卫生知识和体育锻炼常识的掌握程度很不够。另外,有部分学生由于功课繁重,学生会活动和社交活动过多,抽不出时间来锻炼。从健康意识与锻炼习惯的角度看,其中大部分学生缺乏身体锻炼的自觉性。
(三)忽视体育品德的修养
绝大多数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是好的,但是学生只从表面模仿,使有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语言与体育道德相背离。
(四)对体育个性化的忽略
学生的体育动机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人们对体育需要的主观反映。据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娱乐、强健体魄、通过体育考试等。但这些动机的特点是强烈、不持久、不稳定、易变。目的一旦达到,动机随之消失,行为停止。虽然近些年来高校体育进行了一些改革,但物化改革放在了显要的位置,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研究。
四、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
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是学校体育评价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既有显性的,如体质检测、身体素质达标等,也有隐性的,如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兴趣、习惯、能力等。
(一)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的原则
1.选取科学的体育素养评价因素
对学生恰当的考评不仅是一种评价方法,而且是一种激励行为,所以体育教学考评应在正视体育文化的价值,不同学生的身体和运动基础的差异,终身体育行为所需要的体育素养和自主能力的基础上,将体育考评的重心转向体育思想、锻炼习惯、运动能力和体育素养等方面,要把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习惯和能力作为评价指标。体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动机、体育兴趣、情操以及相关意志品质、气质性格等方面,并将其纳入学校体育的考核内容。改革以运动技术评定和达标的体育课考核方法,建立以体育能力和心理收益为核心的考核和成绩评定方法,注重体育结果的实效性评价,促使学生在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方面自我培养,促进终身体育观的实现。
2.确立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就是在身体素质这种硬性指标评价的基础上把体育态度、兴趣、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纳入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
对待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的问题,要以新的指导思想考虑,传统学校体育重在一个阶段、某个方面的成果,而终身体育眼于全过程的多个方面的成果;传统学校体育鼓励竞争,常常搞“达标测试”和筛选,实行淘汰,使学生在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下学习,而终身体育则强调体育是一个过程,着眼于它的全过程的多个方面的表现,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3.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所谓过程评价,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讲,即关注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进步的程度,当然也需要结合结果。竞技运动讲究客观时空上的平等,而学校体育却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平等;竞技的结果要清晰地分出竞赛者的优劣顺序,而学校体育对学生学习的评定应表现出灵活性和实效性,即以学生的实际提高幅度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就可以让我们客观地评价学生成绩,每个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也乐于接受。
(二)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
1.把体育态度、兴趣、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纳入评价体系
把体育态度、兴趣、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纳入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要转变人们的价值观,逐步调整和改变学校体育的价值判断标准。从终身体育思想出发,引入学生体育态度、兴趣、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的评价,这不仅更加有利于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为学校体育评价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2.确立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框架
显性与隐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观是对传统的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挑战,以往的评价一般是按照竞技运动项目的标准一味地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的显性指标去搞“达标”,忽视了个体之间存在的先天差异。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之间的不平衡,使本来轻松、活泼的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成为一部分学生的负担。
要建立综合评估学生的认知、情意、技能的领域评价指标。如下表所示:
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3.操作上将显性与隐性、过程与结果、起点与进步评价相结合
对于显性与隐性指标的评价,操作上可以采取“显性指标重视过程评价,隐性指标重视结果评价”的办法,虚实结合,尽量提高可操作性。
从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讲,应该重视进步度评价,即关注学生在现有基础上的进步程度。在学校体育实践中,有的学校尝试了“正、反50m 跑启迪”的教学方法改革,效果很好,从中得到这样的启迪:竞技运动讲究客观时空上的平等,而学校体育却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平等;竞技的结果要清晰地分出竞赛者的优劣顺序,而面向全体学生,造就一代新人的教育就不宜将学生划成三六九等。由此可见,对学生学习的评定应表现灵活性和实效性,即以学生的实际提高幅度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前的水平和学习后的水平相比较就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成绩了,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也乐于接受。
对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方法可以采用评语制与等级评定制,小学低年级可采用评语制,小学高年级到高中可采用等级评定与评语制评定相结合的办法,大学可采用等级评定制。在不同学段,对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应有不同的侧重和要求,包括指标、权重与标准都有所区别。如下表:

五、体育素养的培养途径
体育教学中应该认识到体育素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首先,体育意识的培养是基础,这也是现在积极提倡的终身体育思想的题中之义;其次,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技术是重点,它是体育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
(一)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运动动机是激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往往以兴趣和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运动兴趣在运动动机中是最重要的成分。首先,要努力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气氛。其次,学校体育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合理选择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娱乐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活动。再次,学校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手段和方法要丰富多样,切忌采用单一死板的体育教学和锻炼的方法。
(二)转变教学观念,强化体育素养
教学改革,就是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观念改革为先导,创造性地设计和构建新的教育模式。现代的课堂教学改革进展不大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育思想的转变不大。只有对教与学的观点先破后立,冲破旧观念,才能真正出现按照教与学的关系的实际,按照教学规律,树立新的教与学的观念,只有观念改变了,课堂教与学的改革才能进一步地深化。教学改革,主要就是学法的改革,而学法的改革又受制于教师的教法观点。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转变观念,注重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加强,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最佳结合。
(三)加强理论课教学,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
在学校体育课程中,理论课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的主渠道。理论课上,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知识,还要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锻炼身体的知识、卫生保健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开设电教课、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向学生传授观看和欣赏体育竞赛的知识,激发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使学生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掌握体育锻炼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终生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
(四)完善体育环境,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条件
要切实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就要充分开发体育课程资源。首先,重视课堂锻炼环境。体育课堂要充分体现健康快乐的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素质特点,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天性,创造一种快乐的体育人文教学环境。其次,拓展课外活动环境。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建立与体育课一体化的课外活动体系。
(五)加强教师的自身体育素养建设
首先,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敬业爱岗的思想品质,作学生的楷模,给学生以积极向上、奋发努力的感染。其次,体育教师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语言艺术,语言尽量生动、幽默、形象,充分活跃课堂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创造良好的心境。再次,体育教师端正的仪表和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六)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
体育课程建设能丰富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建设要朝多样化、生活化、娱乐化方向发展。教材要以丰富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为目的,要突出趣味性和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建设中应尽可能开设和介绍一些简单易练、不易受场地设施的限制的运动项目,当然也可以开设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另外,还应该开设体育文化选修课,加强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弥补体育活动课程在传授体育文化方面的不足。
(七)拓展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体育技能
体育素养与体育技能关系密切,体育技能的提高有利于体育素养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掌握动作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和技巧。当学生按照运动技能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了某种动作方式,形成动作系统,并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体力去完成时,即标志其掌握了某种运动技能。学生体育技能的提高,还与课堂上思维活动的强弱和锻炼积极性的高低有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渠道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勇慈.试论体育文化素养的建构[J].中国学校体育,1999,(04):60-62.
[2]夏肖林.基于阳光体育运动的体育素养培养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8(10):95-96.
[3]林宋荣,卢考纯.终身体育与体育兴趣、体育能力[J].体育学刊,2000,7(02):60-61.
[4]周登嵩,尹钊.试析学校体育中的素质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1998(, 03):26-28.
[5]钟凡,倪超,冯志敏.高校体育教程[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Ⅲ 试论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孩子的认知能力有差别,不能一视同仁。平版时多注意发现孩权子的优点,并及时赞美,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的心理虽然不成熟,但他有自己的思想,家长要因势利导。尽量让孩子决定一些事情。中国的传统是“严父慈母”,家长比较专制,一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中国的父母总希望孩子能实现自己未实现的目标,而国外的家长总是帮助孩子圆梦。

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孩子是家庭的一员,他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证明自己,家长不能扼杀孩子的这种心理。应鼓励他们帮助整理餐桌、整理书包等。但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做不好,或是怕孩子受累,就自己代理,逐步发展到什么事都自己决定,不考虑孩子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导致孩子丧失了独立性,养成依赖心理。

Ⅳ 小学生人文素养自我评价

本人自入学以来,一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各方面表专现优秀。有属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坚持实事求事的原则。
本人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劳,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乐于助人,关心国家大事。
在校期间,本人一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通过系统地学习掌握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由于有良好的学习作风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曾获得"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荣誉,得到了老师及同学们的肯定,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在课余时间,本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继承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参加了校文学社和书法协会,丰富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本人坚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挑战,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我毕生的力量。

这就只有优点了,可能还包含了你没有的优点的,你好好看看,呵呵

Ⅳ 小学生人文素养是什么

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尤其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加强了语文的人文性。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文素养的传承和弘扬,通过学习达到如下目的:一、感受人文素养的丰富内涵,认识中华民族人文底蕴的博大精深。二、逐步提升人文素养,培养民族精神。

Ⅵ 论:体育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论当代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 一、 人文素养内涵所谓人文素养,指的是作为完整的人所具有的人文精神的素养。“以人为本来创造和表达人性化的自由生活理想和价值理想”,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表现为探索人生、人性、人权、人的本质以及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提倡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遵循人的本性而生活”。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对人文精神的精辟论述,《周易·贲卦》中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也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显而易见,个体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应该包括身体的发展,这就是倡导体育人文精神的基本依据,其核心是要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怀。二、 学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素养现状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中国学校体育在形式上主要受西方国家,特别是深受前苏联的影响。在西方国家,体育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学校体育也发展得更加完善和合理。西方人文教育者主张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将人性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使整个教育人性化;加强自由与责任的教育,将自由与责任视为现代伦理生活的核心价值。但在我国,没有学习西方体育的精神内核,学校的体育教学一直是以“三基”为目标,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质的好坏实际上成了学校体育的终极目标。学校体育的教育理念也非常狭隘,即强调“体育就是对身体的教育”的教育观念。另外,在中国打造世界体育强国的过程中,在实施金牌战略的影响下,学校体育更加注重体育技术的传授、体育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学生自主性的要求,个体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等人文素养的培育则很少或根本不见踪影。三、 体育教学中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1、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健康为首要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我国的教育理念虽然强调的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是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和历史原因的影响,现实的学校教育却是只重视智力和德育,而对体育则奉行有之不多,缺之不少,可有可无的态度。在具体的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体育课成了一种配角,随时可以停课、换课,被其他老师占用,被其他活动占用。纯生理的体质关怀成了学校体育的唯一目标,体育教育成了名副其实的“体质教育”或“体力教育”。2、体育教学要素的人文素养匮乏。体育界过去长期忽视人文学科,从专业师范院校走出来的体育教师深受其害,带来的是体育教师对文化知识的淡漠,对“人文素养”认识的模糊,这样在教学中就不能让学生体会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体育教材和教学大纲没有体现人文精神的内容,教法陈旧,没有特色,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气;体育教学内容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贯穿着“三基”的内容,这样对于培养人才有弊无利。体育教学评价更是对学生自由发展的极大桎梏。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是体育测评的内容,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也被限制于缺乏特色的评估体系中。另外,在体育教学中对动作技能的掌握和生理负荷的过分强调,忽略了学生情感和能力方面的发展。教育者一味强调学校体育的社会属性,忽略了个体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以统一的目标限制学生目标追求的广度,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中一味苛求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削弱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体育课显得十分死板,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和激情的宣泄,反而成了负担和羁绊。四、 教师人文素养要素1、化素养。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学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当前,体育教师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表达能力较差,写作能力欠缺,直接影响体育教师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体育教师在进一步加强体育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史哲知识水平,掌握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吸收文学中宝贵的营养。同时,应加强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理解能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特别是依据现实条件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活动,完成体育教学的能力。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必将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2.心理素养。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世界日趋一体化,人的生存价值已经更多地指向心理层面。面对严峻的生存与竞争压力,人们必须具有健康乐观的心理素养。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学校激烈的竞争环境,不尽如人意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等,都需要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良好的心理素养应包括对体育工作浓厚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和优良的意志品质等。有了这些良好的心理素养,掌握了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就能够树立稳固的事业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够爱护学生、感染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3.道德素养。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素养是个人通过道德教育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是一种起稳定的长期作用的内在品质。体育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愿意献身于体育教育事业;体育教师要有高尚的社会道德,诚实守信,谦虚谨慎,作风正派,团结友爱,注重仪表,等等。这样,教师才能为人师表,才能向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在面对社会违规违法现象时,才敢于挺身而出,伸张正义;在维护学生的合理要求和正当权益时,才能够主动反映情况。在新的时期,还应该审时度势,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不断强化自身的道德素养。4.美学素养。美学素养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随着知识、思想、道德的积累和升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对美的鉴赏能力,它是“比文化、道德等素质更高、更综合的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教育要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体育教育也担负着同样的任务。体育教师不但要培养健康的学生,更应该培养健美的学生。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体操者,一方以健康为目的,一方实以身体为美的形式之发展。”提出了把体育作为美育的重要手段,倡导在体育中具体实施美育,使学生达到“雄躯壮干”。体育教师的美学素养应包括体育教师正确的审美观。因为体育是自我认识也是使别人认识自己的一种好形式。体育运动的特点是竞争激烈、对抗性强,成败立见分晓。在激烈的竞争中,运动的技术、战术、思想、风格都表现得十分突出,学生的素质、技艺、胜败观、内心世界都暴露无遗。拥有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指导学生分清美与丑,好与坏,鼓励先进,鞭挞后进。体育教师还应掌握相关的美学知识,对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的形式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同时掌握体育各个项目的美的特点、体育审美教育的相关要素,提高美学素养,增强对美的鉴赏能力,才能使学生增强感受美、认识美、理解美的能力,才能用美的事物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在将来创造更多美的事物。5.精神素养。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体育教育同样担负着培养人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重任。体育教师崇高的精神素养,会造就更优秀的学生。在当今社会中,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影响严重,如何看待自身的社会地位、职业声望、职业收入等,都需要体育教师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素养,如此才能为培养优秀人才,才能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五、结论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中最具有活力、影响力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在当前的体育教育改革中,我们应当不断进行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但是,首要的前提应该解决决定性因素———人的问题,也就是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问题。在上面提到的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要素中,文化、心理、道德、美学、精神五个要素彼此密切联系、相互依托,缺一不可。当我们的体育教师都具有崇高的人文素养的时候,就会变不利为有利,变曲折为坦途,体育教育事业才会蒸蒸日上,我们的国家才能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Ⅶ 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论如何提高人文素质
摘要: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基本被大学以前的应试教育磨灭殆尽,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不能很好的理解人文寓意,加之社会一些主流片面价值取向的诱导及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渐渐变成了“唯物主义者”,对人文素质失去耐心。在不断加强人文教育及宣传的基础上,校方还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大学为中心,将人文魅力辐射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之中。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才能提高人文素质!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起点低、认识差,大学人文教育有很大局限性。

人文素质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在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以前,只是在小学经历的映像不深的思想道德教育,而初中和高中都在中考及高考的逼迫下而把这类课当做考试科目来学习,看报道说由于就业压力越来愈重,学习文化要从娃娃抓起,现在小孩思想课面临危机!不过他们放弃道德培养后换来的就业率是否可靠呢?反正我不太相信他们能就业,我也庆幸我小学时学过几年道德课,不然这论文没法写了。在中学阶段的教育是以题海战略为主,父母、老师一般都认为学生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而其他方面的缺点都被良好的成绩所掩盖,这叫“一优遮百丑”;惨痛的应试教育往后,在高中对于理科生来说,差不多进入了人文素质培养的真空阶段!怎天只为了高考那两天的效果而放弃思考其余事情的时间,这样的教育,对我们以后的现代化建设与国家富强有多大推进在此先不谈了;但是它对学生以后健全人格的塑造是有毁灭性打击的!在此教育情况下学生常常无暇深刻的去想除了高考以外的事这就导致了高考以后一些同学感到迷茫、徘徊、害怕。当真正到他们梦寐以求的大学时,对大学生活的强烈不适应,感到很迷茫!开始对高中只读书不生活的环境的留念。这是很可笑的,就像一个被关在监狱里的囚犯,每天由他人安排,与外界脱离,当他们真正刑满释放时,又想回去。所以说中国现阶段的教育出来的学生很奇怪,在高中时一心想上大学,到大学后又开始想回到高中时代去。因为学生在人文素质太低了!过多的去考虑“事”而不考虑“人”。使学生现在换上“恐人综合症”,对自身不能很好的定位。从而产生失落、徘徊到害怕!这就促使他大学很可能主观回到高中阶段,又开始以应试为目标的学习,以此来逃避这样的生活,跟可怕的是肯定会出现许多在大学阶段无作为的人,他们由于迷茫困惑及懒惰,会采取既不学习文化,也不学习生活的人,怎天睡觉,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正在变成“少年养老院”。谈何建设国家,创造价值。这就是从小忽视人文素质培养之害!
刚刚说了,高考过来的学生都有“恐人综合症”,这就使大学人文教育面临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他的为以前落后的人文培养买单;另一方面,他得在4年里培养一个具有高于普通公民人文素质的大学生;呵呵,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嫌。但是话说回来!作为大学生如果都不能有良好的素质,那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要求那些一天为生活奔波只求三餐温饱的人注意素质呢?所以说这个任务重,但还是必须完成的。大学人文素质的培养课多了,但还是存在不足,在教育方面泛泛而谈。说的观念往往和我们见的不一样。当然,有总比没有好,至少给我写这篇论文借以反思“人文”的机会。大学即有学校的气氛,又有社会的气氛,学校中的人文精神很重要,人文宣传必不可少。只有校园有一个强烈的人文气氛才能使大学逃出高考之前的“人文”缺失。所以大学不能将人文教育摆在课堂上,要让他充满校园。有人会说,大学是个社会,社会才是培养我们人文素质最好的老师;但是社会培养的人文往往是有缺陷的,拜金主义、虚情假意、势力浮夸···········也许这样的人文离校后能更好的融入我们的社会,但这样是社会改变人,而不是人改变社会。弊端不断被主流大学生不断强化,那社会谈何进步。
3.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很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基本上我们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大多数父母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狭獈、唯我独尊的习惯。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深刻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作为大学承担着培养四化建设所需人才的摇篮,在人才质量把关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人才质量关上起着重要意义。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形成的。我们在大学期间学英模、赶先进,加强道德修养是十分必要的。无德无才,废品;无德有才,危险品;即有德又有才才是珍贵品。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大学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他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所以对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就更严格,作为教师自己都忽视首先修养,又怎样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呢?现在许多教师只管书本的教学任务,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师上课时而有些学生却在下面讲话、看小说、零食等不文明行为是对教师的劳动成果不尊重的行为,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师不说或懒说,这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教师不但承担着教学任务的职责,而且也承担着育人的义务,如果学生养成了这些坏习惯,走上工作岗位上如何能肩负建设社会重任呢?所以说应该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开设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并设立专项研究机构,根据学生状况因材施教。大多数在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走向社会就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大学阶段是我们这些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大学生教育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加强大学生学英模、赶先进,自觉提高人文修养的学习氛围,从过去全社会学雷锋,学习孔繁森,黄继光等,给人们的思想也带来一定浪潮,今天我们的大学教育将学习先进、英模的活动开展的怎样呢¡至今我所见的也只是学术报告、信息交流等一些专业技术报告。而各行各业的先进事迹报告在我们高校讲座中几乎没见过,也只是从报纸、新闻里能见到。特别是我国最近发生的“抗旱保粮”及一些灾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在这非常时期涌现出来的舍己为人的先进事迹,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学习。她们的道德品质是那么高尚,我们的高校教育者应在这些灾难结束后将这些英雄请进我们高校,给我们的当代大学上一堂活生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比请一些文化表演要好得多!类似这样的活动应多开展,这将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有深远的意义。

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有理想、有道德是他们的主体形象。但随着经济成分、社会落后价值、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大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也明显增多。对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要实事求是地调查和分析,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对于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道德观上的某些观点和倾向性问题,要在教学中作深入的剖析、正确的回答。在摸清大学人文素质状况,研究其形成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便更好规划和确定大学阶段人文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要丰富和拓展“人文素质修养”课程教学的内容。明确了大学生人文素质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当说,这就要求我们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在已有的基础上,加强研究,把人文素质培养的核心说充分讲清楚,把以人为本原则说充分讲清楚,把“人”作为人文素质培养主体的基本要求、和着力点说充分讲清楚。
总结:自我评价能力,是指人以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思维活动为基础,对自己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作出价值上的鉴别和判断的能力。其实质是指自我评价的适当性程度。一般而言,适当性越高,说明自我评 价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本研究中自我评价的适当性程度,是通过比较人对自我控制能力的评价及其他人对他自我控制能力的评价而得出的。两者间的一致性程度越高,说明人的自我评价越适当,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所谓自我体验能力,是指人在对自己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作价值上的判断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能力。 它与儿童的自我道德认知和评价是分不开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人在道德意志行为中善于自觉地掌握和支配其情感与行动的能力。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与其认识水平有关,与他们控制自己的需要、兴趣等直接愿望的水平有关。做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就应该努力的让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自我体验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这才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

Ⅷ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确定的新课程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全人”的发展。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伯主张,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大部分,他认为“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正是21世纪的教育主调。

一、 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当代人文主义教育从传统人文主义教育的立足个人,逐渐转变为既关心个人,又关心他人、集体乃至整个人类。它所强调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对人类和自然都怀有关怀、慈爱之心。为此,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加强文学、哲学、艺术、伦理、社会、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教学;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将个性教育贯穿于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

二、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刻不容缓

1. 中学体育的现状呼唤人文教育

首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刻意地去追求技术动作、达标成绩,为考而教,一味的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的指标去实施教育过程和评价教育效果。体育本来是一门活泼、有趣,让学生天性得以自由张扬的科目,却变成了单调而枯燥的训练,其结果是学生的兴趣地不到关注,特长得不到发挥,身体也未必健康.

其次,现代环境下的独生子女,由于自身条件的优越性,往往在体育活动中惟我独尊,不愿与同伴合作,缺乏协作精神;在体育比赛中输给对手,则会怨天尤人,推卸责任,缺乏理解、宽容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不愿意帮助他人;学生的意志力薄弱,不肯吃苦,情感脆弱,易受挫折。

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现人文教育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学校体育应是“一种强调体育本质、文化价值、主观意识、行为能力等的教育过程,其建设不仅有美化身体的文化,以及身体语言表述的文化,有相应的体育法规、条例、制度。此外,还应系统的讲授中西体育的文化、文明成就、发展规律和当代主题等内容。”

三、 实施策略

1.教师观念的更新及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基础条件

作为对学生直接实施人文教育的传播者,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等级观念:教师在上,学生在下,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只有师生建立了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互尊、互重、互爱,平等交流,这样人文教育的理念才能被学生接受。如果体育失去了对人的关怀,只是严肃枯燥的训练学生,将无益于学生的健康和成长。

其次,体育教师也必须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人文教育不是知识传授,不能采取灌输的方式。人文教育是一个渐进性的启迪、感悟过程,需要长期的耳儒目染。在这里,教师的师德人品、言谈举止、仪表气质、治学精神、教学态度等等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

2.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合理把握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人文价值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有意的将人文教育渗透其中,并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来体现体育学科的人文价值。如在上室内课《奥运会知识》一课时,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明确:本节课要通过学生对奥运会知识的了解,知道中国在历届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懂得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历史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通过提问、观看录像、网页搜索、集体讨论等方式,既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二)抓住适宜的时机,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各种适宜的时机,将人文化的思想渗透在对学生的教育之中。例如,在中国女足取得世界杯亚军后,教师可以在赞扬中国女足取得成绩的同时,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明白,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中国女足的姑娘们付出了巨大的痛苦和汗水,甚至是伤病的代价。中国女足姑娘的这种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同时也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尊敬。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受到精神上和道德情感上的熏陶。

(三)通过把握教学过程的细微环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

尊重情感的自由,才能有真挚的情感抒发,而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而获得广泛的社会化的情感共鸣。 “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学生情感的细微变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和理解学生,对学生实施人文化的关怀。融情感、激情、意志、关爱于教育过程,这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

(三)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展示人文精神

有效的人文教学方法应是“讨论”、“对话”、“实践”和“反省”。在讨论中,讨论各方的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对话双方的观点受到质疑,在实践中实践者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在反省中个体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这些方法,尊重学生的观点,促使学生进行交流,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启发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培养学生求知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保障

人文教育思想认为,学生要发展和提高,必须把知识经验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素质,这个内化需要有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和独立深刻的思考。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应为人文素质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

(一)创设人文化的体育文化环境

如在校园里竖立体育名人塑像,悬挂体现人文精神的警句格言,通过黑板报、橱窗向学生宣传体育文化知识,举办人文主题讲座等等,这样既可以美化校园环境,又可以使青少年学生从中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陶冶。

(二)体育项目和活动要注重人文性

学校体育活动和竞赛应尽量淡化竞技,而多重视学生的参与面和选择面。例如举办一些趣味性的集体项目,鼓励人人参与。项目的设置要考虑因人而异,例如对胖一点的同学可以举行拔河或者掰手腕比赛;对于瘦小的同学可以举行钻圈或跳绳等比赛。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去。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在当今时代,人们除了对科学、经济、物质的追求外,更注重对精神和价值的追求,这对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学教育阶段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这不仅是科学的需要,更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Ⅸ 什么是小学生人文素养

应该懂礼貌,说话不会乱骂人懂得尊敬长辈

阅读全文

与小学体育人文素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