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

发布时间:2021-02-17 04:15:07

① 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流程

一、 教学设计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有效地设计教学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条件。 “直觉不是有效课堂表现的关键,实际上,收放自如的优秀表现是经过周密计划的”。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多明显的成绩,教师普遍认为学生思维更活跃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参与、关注课堂效益和质量上,做了许多创造性的劳动。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小学数学都研究什么,小学生六年中要学数学的哪些内容?从数学内容层面而言,小学数学研究对象是数与形。研究数与形的表示、意义、关系和度量四个方面。
三、如何使教学设计更有底蕴
1 .追寻本质,将数学学得通透些——要有高度
2 .放慢脚步,把教学过程拉长——拉大半径,拉大密度
教学内容分析要关注数学本质,整体把握数学内容——将数学学通透些,数学才会更简单。
教学活动的设计——给学生多一些空间,学生才会施展数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既包括对一节课的设计,也包括综合性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关注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关注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
四、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形成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开展游戏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需求
2、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新课标主要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精心设计问题。合作探究从问题开始,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六性:一是挑战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二是思考性。问题虽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有一定距离,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才能获得结果;三是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但不是唯一的,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拓展思维;四是层次性。问题能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成功体验。五是现实性。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2)讲究实效。教师在教学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一是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用可以吗?二是如果要合作探究,哪一个数学知识要用?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如何点拨引导?三是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四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3、注重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成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目的是将可得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4、注重过程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表明,评价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评价必须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
5、改进备课方法,完善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案管理形式化,强调规范、标准,没有给教师留有足够的创造空间。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应该既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又是师与师、生与生相互沟通共同智慧的结晶。因此,对目前数学备课的过程和教案的形式有必要加以改进。
(1)个性教案与共性教案结合。共性教案就是在同年级的数学教师中明确分工,每堂课由一人主备,写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与学的思路、过程以及练习设计等,形成活页教案、电子教案或备课手册。在共性教案的基础上,每个教师都应根据班情、学情、教情,对共性教案进行调整、补充、拓展,力争形成凸现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这样,可以汇集集体智慧,减少重复劳动,也有助于新教师的成长。
(2)增强“教后反思”,向“教后案”拓展。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案,一般教师在授课之前的设计,可以说是“教前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许多教师在教案的格式中增加了“课后反思”,谓之“教后案”。教后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后反思”中主要记录教学中的新发现、新规律、新见解、新突破等等,经常地、及时地记录下这些心得体会,并进行必要的归类总结,不仅使教学设计一直处于审视自我、共同矫正、共同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又使教师逐步形成以课改理念为出发点归宿点的备课观、教案观。
未来的国际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在当今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应试教育走到了极端,新课程标准孕育而生,新课程的颁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教师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引下,将教育事业推向新高度,课堂教学设计是落实教学新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② 你所理解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怎样的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liudong456 的工作室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

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

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

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

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

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

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

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

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

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

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要进行有效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必须围绕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

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

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

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

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

,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

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

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

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

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

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

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

、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

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

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

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

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学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在正确用“数对

”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

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

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

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

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

,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

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

应、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

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

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 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

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1.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

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及其关于学习条件的思想,为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诊断的基本

思路。加涅将学习的结果分成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及态度五类。根据智慧技能学

习的不同复杂程度,他又在该范畴中分出若干个亚类,即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解决问题)。辨

别是概念学习的基础,概念是规则学习的基础,运用若干个简单的规则是解决问题获得高级规则的基础。

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自己总结与概括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属于规则学习的范畴,而规则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运用有关概念的能力。三

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积”“等于”“底”“高”“乘”“除”七个

概念,如果这七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没有掌握,规则学习都将无法进行。同时,学生必须掌握“剪”

“拼”“转化”等策略,否则将不能自主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准确地诊断学习者的起

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

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

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

一位教师根据学生背景知识的不同,对“质数与合数”一课做了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

设计一: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根据农村中心校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数、分类、奇数、偶数、约数等背

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16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2~16各数的

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分成两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概括这两类数的特征,进

而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师生共同概括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设计二:在校际交流活动中,根据县实验小学学生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

──1~59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1~59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

数进行分类(应该分成三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尝试概括、讨论交流、汇报辩论,揭示

出质数、合数的概念,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设计三:在“省优秀教师教学成果汇报会”上,根据班级学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已

经知道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尽管学生知道概念,但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

质数、合数的概念,在师生的共同辨析争论下,使全体学生真正理解质数、合数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对“质数与合数”一课三种不同教学设计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分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是进

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3.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

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的确如此,很多

时候我们以为了解学生,其实不然。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

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一位教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是这样设

计的:首先复习体积单位并出示相应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块,然后让学生估计

一个比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接下来让学生用正方体的小木块摆大小不同的各种长方体,并记

录得到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概括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实际进行教学时,学生并没有按照

设计者的思路估计这个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而是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大约是30厘米、25厘米、

50厘米,宽大约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约是40厘米、50厘米、55厘米等。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

,同样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记录长方体的长、宽、高及体积各是多少,而是直接记录了小木块的个数。

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因此,小学

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

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

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二)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

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

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位教师是

这样组织“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的教学内容的:

上课伊始,把男女生各分成3组(男生每组5人,女生每组4人)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每组的记录员记录

比赛的成绩。根据每组夹球的总个数评出男女生的冠军组。再从男女生的冠军组中选出最后的赢家。由于

男女生冠军组的人数不等,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是不公平的,由此引出问题──求平均数。

教师出示两组夹球情况统计图,在师生共同根据统计图合作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并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

之后,让学生解决三个实际问题──求平均气温,求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求同学们平均每周的饮水量。

之所以如此组织教学内容,是因为教师首先认真地分析了教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和

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图和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单

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统计图中的信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索求平均数

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教材结合“比一比”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根据统计图讨论哪个

组学生的整体实力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

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教师没有让学生比较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而是现场组织学

生分组进行夹玻璃球比赛,以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男女生组各自的冠军时,问

题是很容易解决的,但在是否可以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时,则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从而

引出问题──求平均数。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男女生冠军组夹球个数

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师最后又安排了三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三)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

、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仍以

“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1.通过丰富的实例,以统计为背景

,使学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

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

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

行教学设计时,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于是学生自己亲自参加比赛,他们非常积极主动,通

过实际操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让学生决定男女生最后的冠军组激起学生的思维矛盾,激

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组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男女生组夹球的平均数

决定最后的冠军是公平的,从而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根据现场比赛结果制

作的统计图,思考当参赛人数不同时,怎样确定冠军组才是公平的。教师选择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

式理解“平均数” 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

力,教师设计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知识,还体会

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

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

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

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设计中,做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

价设计。

问题一: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感觉怎么样?

请全体同学合作进行现场调查,看一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多少名同学很快乐、比较快乐,又有多少名

同学不开心,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回答

问题。另外,请采访不开心的同学,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并帮助不开心的同学,争取让他们也能快乐

地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尝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统计图

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数学问题,学会看统计图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

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的依据。

问题二:给统计图命名。

下面是一个画好的统计图,请观察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你认为这幅统计图可能用来表示什么?

(2)请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这幅统计图起名。

(3)请写出根据这幅统计图你所能想到的事情。

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解答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评价教学效果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考查

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统计的意识,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

现实问题的了解情况。

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

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

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

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所以,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掌握每个子系统的特点、功能以及各子系统设计的方法与策略,还要

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有深刻的认识,洞察每一子系统与整体教学目标的关系。只有这样

才能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③ 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要素包括哪些

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以及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等7要素。

④ 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模式包括哪些要素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实施之前,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进行的决策,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施工蓝图”。一般认为,教学设计以下列四个要素为主要内涵。
1、教学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师进行的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让学生在教养、教育、发展几个方面都有所得,日积月累才能达到育人的整体目标。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在育人总体目标的规范下,对每一项教学内容和活动确定所要达成的具体目标,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期望学生在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品德、行为等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和归宿。
2、如何组织教材借以达成预期目标?
教材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之一,教材中所反映的知识体系是人类智能活动的最基本的成果。教材不仅具有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价值,而且还具有促进学生情感、性格、意志等方面发展的价值。一般而言,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有着差距和矛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缩小这种差距,解决面对的矛盾,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还要让学生在解决这一矛盾过程中养成探究和创造的精神。教师只有充分理解和发掘教材蕴含的教养、教育、发展的因素,做到既不脱离教材另搞一套,也不照本宣科,合理组织和呈现教材,才能借以达成预期的目标。
3、选择何种认知策略,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掌握教材?
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智能。但是只靠死记硬背获得知识是无助于发展的。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是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教材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学的认知活动总要受学生认识规律的制约。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教材特点和班级学生认知水平出发,对最适合于当前教学条件的认知策略作出抉择,以组织和引导学生的认知活动,使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使所教的内容转换为学生所能理解、乐意接受的形式,才能发挥学生认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取得预期的效果。
4、如何评价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
任何教学活动总伴随着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尽管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施工蓝图”,但实际上教学不可能全凭设计好的“蓝图”进行。因为教学的对象----学生是各具个性特点的学习主体,教学过程常会出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教学设计时不能不考虑采取适当的评价手段,以便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获取反馈信息,检查目标的达成度,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甚至调整原设计的教学过程。点击展开全文

⑤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包括哪几个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

⑥ 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包括以下哪些部分

教学过程的着力点应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内这是唤醒学生主体容意识的关键。比如在“创设情景”教学环节中要具有建立教学平台的意识,这样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不时地用“对”、“很好”、“好极了”等话语。给学生更多的关爱与赞美,这样师生之间完全建立起“平等—尊重”型的民主和谐的关系,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起到积极的作用。

⑦ 数学教学模式与数学教学设计的联系与区别

一、联系:数学教学模式是数学教学设计的实际应用。

二、区别:

1、两者的概述不同

数学教学模式的概述: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数学教学设计的概述: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2、两者的作用不同

数学教学模式的作用: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数学教学设计的作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7)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扩展阅读:

数学教学模式的特征具有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灵活性。由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的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评价最好教学模式的标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⑧ 1,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哪些

根据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概念可知,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
(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教什么),亦即教学目标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通常须要分析和设计学习背景、学习需求、学习任务。
(2)设计教学策略(如何教),亦即教学策略设计。在设计时,从整体把握教学策略,融会贯通地理解和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设计出具有特色,符合教师自身特征及实际教学背景的教学策略。
(3)进行教学评价(教得如何),亦即教学评价设计,主要有四种比较典型的教学评价模式:决策性的评价模式,研究型的评价模式,价值性的评价模式,系统性的评价模式。
对以上内容的研究是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任务,如何运用这些内容和方法来解决教学问题就是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
一般地,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首先要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学习目标等几个要素进行分析。这里着重介绍学情要素分析。
1. 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是指初中生目前的状况与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分析学习需要的主要目的在于:
①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②分析问题产生的因素,以确定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能否解决。
③分析现有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问题的可行性。
④分析问题的重要性,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分析学习需要的方法有内部参照分析法和外部参照分析法。
内部参照分析法是以学习者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已经确立的教学目标为参照标准,来考查学习者与之的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采用内部分析法确定学习需要一般有以下几种渠道:
①设计测试题、问卷等让学生回答,通过对其结果的统计、分析来获取期望的信息。

⑨ 小学数学教师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师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时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提高教学实效

传统教学的备课也是一种教学设计,但这种设计大都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学决策往往是凭教师个人经验和意向而做出的。许多教师从重知识传授的理念出发,以教材和教学用书为研究重点,只要有教科书和教学用书,就进入规范的教学实践程式:教师用教材教学生。当面对着淡化了学科知识体系的<<数学>>新教材,教师们的困惑和茫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它需要克服教师教教材的局限,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教材和多种课程内容的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生活体验、感悟和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发展为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分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向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的转变,改变把教材仅仅视为传授学科知识工具的认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设计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猜想,验证,根据教材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新知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真正主人.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以学生生实际为主导,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取数学信息;从而将数学知识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提升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就是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情感体验的最佳结合。

教学设计要抓住重难点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施,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操作和调控等功能,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如果课堂教学没有明确目标,那就会导致很大的教学随意性。如果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选择上,过分注重知识目标,轻视能力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会造成教学失去整体性。如果教学目标太笼统、抽象,不够具体、明确,就会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有效发挥指导教学的作用。如果教学目标在制定时只重视“教”的目标,忽视“学”的目标,很难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质的变化。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得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精彩。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目标的确立,如果习惯于过去的老方法,习惯于照搬教学参考书,那就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愿望,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它是通过教学活动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从而在学生身上引起的素质和行为的变化。

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就应考虑:在教学之前,学生能够做什么;在教学之后,学生的行为应该有什么变化。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课程标准给出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为依据,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全面系统思考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

⑩ 小学数学教案中的教学过程怎么设计

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那么,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应该
教师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可以说,没有教师的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就不会有整个备课内容方法上的突破。我们不仅要对学生今天的数学学习负责,更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负责。教师如果真正树立了这样的理念,就会在备课上关注学生。只有将新课程理念记在心上,教师们在备课中才能更好地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位,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知己知彼,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预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预设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这样就能防止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因此,备学生我们应该做到了解班级的基本情况、个性特征、学习基础、对教学方法的反应、个性品质、动态变化。
备课要确定好教学目标, 除了双基以外,还要注重:(1)每节课都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主要目标,比教学生掌握知识更为重要。(2)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一定要着眼子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眺出双基目标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备课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一般的说,重点内容的主要特征一是应用广泛,二是与以后学习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比如,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是后面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最直接的基础,又是解答应用题组成判断的重要概念。无疑,它在全册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和作用,是全册教材中的重点。
在确定重点以后,又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我认为:其一,就课堂教学的总体而言,讲解上抓重点,作业上练重点,时间上保重点。其二,就数学知识而言,一般中有重点,重点中有关键。讲解时要善于抓住重点中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关键,讲时以此切入,以此引路,重点内容就可相对突出。其三,就课堂教学的节奏而言,讲解重点内容时教师的语调要放慢些,教学节奏宜缓。在这种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余地的教学节奏下,学生才可能听清重点,想明重点。
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有的体现了新观点和新方法;有的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差距等等。这种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才能达到有效备课的最佳效果。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作用。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备课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1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2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2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让学生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首先让学生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让学生量一量,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师采用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后,教学需要反思,反思才能提高。只有具有反思习惯的教师,才会迅速成长。因此,教师上课以后必须要进行反思。课堂中教师是否教得轻松,学生是否学得愉快?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否都讨论透了?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率如何?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学生的哪些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哪些表现在教师的预料之外?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的练习中,有哪些是属于基础题,有哪些是属于提高题?学生解答得怎样’如果这课再上一次,怎么修改教案能使课上得更精彩?等等。课后反思,是最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