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1-02-16 22:26:20

❶ 浅谈小学数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孩子的审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学生的审题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解决问题准确率的高低。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针对学生解决问题时在审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和思考,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学生在审题中存在的问题
(一)读题困难
1.文字阅读困难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常会碰到读题困难,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既有识字上的障碍,又有理解上的困难。随着学生识字量逐步的增大,读题困难集中到理解这一点上。尤其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读懂题意成为最突出的问题。而很多学生往往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述题意。
2.获取信息不全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面临更大的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挑战,他们得根据学习的需要,通过阅读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但是有些学生往往不能完整地提取已知条件、未知条件特别是隐含条件。还有一些图文结合的解决问题,条件给的不明显,需要从图中或文字中去挖掘,这样的题学生比较困难。
如在教学《用连除解决问题》有这样一道练习题:18片钙片装一瓶,小辉每天坚持吃,早晚一次,每次三片。一瓶药够吃几天? 18÷3=6(天), 学生只注意了用文字表示的“每次三片”,却忽视了“早晚一次”这条信息(即每天需要吃两次),学生没有完整的提取题目中的信息。
3.生活知识经验匮乏
受到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影响,他们的一些生活经验比较粗糙,对事物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这些生活经验的不足,往往会给学习带来一定的错误。如人教版二下第95页第8题,学生在解决“下半场2队得了( )分”这个问题时,由于缺少生活经验,没有读懂篮球赛上下半场比分之间的联系,直接回答:“下半场2队得了67分。”
4.信息混淆
新课程跳出“人为应用题”的框架,改变问题情景的呈现方式,由单一的小情境逐渐转向包含多元信息的问题情景。当题目有很多的信息时,学生往往不能透过繁杂的现象抓到本质的东西,不会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
(二)推理能力欠缺
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审清题目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学生对于这种抽象数量关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四上第48页第7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出现如下错误:16×3﹣16=32(元);16×3÷(3+1)=12(元)。此类错误原因在于学生对“买3棵送1棵”这句话缺乏深入的理解,不能将其中隐含的信息分解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从而使问题指向不能,解题思路混乱。
针对上述现象,教师必须随着学生认知特点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必要、适时的审题能力培养,这样才能及时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
(一)重视读题,理解题意
1.有序的读取信息和问题
低段解决问题的题材开放,呈现形式丰富,主要有图画、对话、表格等,这对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收集信息,读懂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必备的环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低年级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把这些所谓的“信息”过目了一下,就急于动笔,没有看清题目中的数据、问题以及关键字的意思。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收集信息加强指导。在呈现情境图后,图中的信息可能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首先理清图中信息的顺序,然后学会从具体的图画或对话中收集相应的信息。经过尝试,我觉得可以引导学生采用“①②③读题法”,“①”是先看的条件,“②”是后看的条件“③”是问题。无论是图画的实际问题,还是图文结合的实际问题,或者纯文字的实际问题,在学生初步读题后,都可以标出“①②③”。如一年级下册第71页的第11题: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读读题目的意思,然后问“你觉得这两个信息哪个放前面更合适些,最后让学生说说这两个信息的关系。只有学生能有条理地表述各个信息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题意。
2. 指导信息中蕴含的意思
受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低段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理解题目的意思,这时老师需要及时地指导题目中蕴含的意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述题意。在此过程中,学生将题目的意思转化成了自己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47页第3题:其中第一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不知道怎么解决,那么老师可在此处作适当的铺垫。“要求篱笆长多少米,其实就是要我们求什么问题?”通过铺垫学生就会明白其中就是要算出这个长方形菜地的周长。
3.联想信息之间关系
有些题目中信息比较隐蔽,不易察觉,或者信息的数量虽然较多,但与所要解决问题并不一一对应。如何才能让学生准确地找到有用信息呢?实验证明应该让学生主动寻找、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选择有用信息。其实培养学生联想信息之间

❷ 小学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平时要多看各种读物,课外书、杂志、报纸都可以,如果有时间应在看完后进行讨论,发表看法,只有这样,在审题时才不会有阅读障碍,才能读懂题。

❸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审题能力

我认为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可以采用以下的培养策略。
(一)、阅读习惯——审题的前提
实践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内涵方面特别无能。的确,许多学生读题时一目十行,在未加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就盲目的按已知条件去碰数,影响了解题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重视数学阅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读准。读题是解题的起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应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弄清题目情节,分离条件与问题,理清题目结构。因为数学题目中多读一字或少读一字,意思可能会大相径庭。如:本学期我上的示范课“求一个数上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这节课,在讲例题时:“华龙商场共有电视机65台,已卖出25台,卖出的是总台数的几分之几?”
我出示例题后,我紧接着出示“审题能力”的(1)读准:(读题时可以大声读、轻声读或默读,读题时不添字、不漏字、更不能读错字,应把句子读通顺)
让学生根据要求读题,再指名学生展示读题,看学生读的是否规范、标准。读的好的应给于表扬。
2、标记。为了促使学生在读的同时加强感知,可指导学生在关键的、重要的字词下面做标记,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以便让他们排除一些无意注意的干扰,在解题时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例如有的题目中提到的“多”、“少”、“除”、“除以”等比较容易忽视或容易混淆的字词可加着重号,可为正确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进行完读准后又出示(2)标记:(要求找出题目中的重点字、词、句子,并做标记)
让学生找重点字、词、句子,并做标记。
指名学生汇报。
3、表达。学生“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理解能力差,理解问题常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在学生读题后要重视数学的表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的情节、问题、条件逐一表述出来,把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通过有声言语活动,使学生对题目的结构意义达到正确完整的理解。如:最后出示(3)表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概括题意)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概括题意。概括好的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表达出:“25台是65台的几分之几”。
巩固练习时也按照“审题能力”的三个步骤进行练习。本节课学生学得很好,都能按照此方法来认真审题并能正确解答此类题目。
(二)、分析综合——审题的核心
综合是指从条件推出问题,即从因到果;分析是指从问题追溯到条件,即问果索因。随着学生思维自觉性的增强,在审题时,不仅读懂题意,而且在头脑中通过分析综合建立已知和未知的桥梁,沟通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是审题的核心,也是解题思维过程的核心环节。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审题过程中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图中会意——审题的突破
应用题呈现的问题情境总是精炼、概括、抽象的数学语言,像工程问题、相遇问题等工农业生产中的一些专用词语或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储备,给题意的理解带来困难。这就要求依靠再造假象,将题目包含的信息转化成一定的直观形象(如线段图、表格等),依靠对直观的感知来支持抽象思维,使审题有所突破,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了图这一具体形象的中介力量,能直观地揭示题目中各种数量关系,有些学困生也能理清其中的关系了,审题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抓好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
这也许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同学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加油!

❹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1、读题
审题主要是通过阅读、思考、分析等认识活动,弄清题目数量关系的过程。审好题是准确解题的前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等,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
2、找关键句
要求学生准确理解题意,找准数量关系,删除次要信息。明确题中哪些是已知条件,有几个;哪些是问题,有几个,还应该注意挖掘出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是哪些,同时还可以借用一些小帮手,利如线段图等,以帮助思考。因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和缩句能力。学生要对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
3、复述
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将题意重述出来,在审题中,不管学生审题正确与否,都要培养学生说理的习惯,通过说,学生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争论探讨,可以去伪存真,在思辨中加深理解,提高审题技巧,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判断等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理的品质。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审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收效的,必须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要有计划、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长期的渗透,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摸索,这是每个数学教师面临的一项任务,也是一种责任。

❺ 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当老师让学生找出错题的原因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或没有读懂题意。当老师叫他们再把题目要求读一读,重做一遍时,很多学生就能正确解答。因此老师误认为是孩子们的“粗心”和“马虎”造成的。可仔细想来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显露出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和消极思维定式。所以要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入手。正确审题无疑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与关键,而消极的思维定式却给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带来了极大影响,导致在解决问题中常常出现错误。
1. 凭感觉、凭印象的思维惰性。学生最先接触的思维和方法,牢固掌握的内容,往往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他们习惯性地使用第一印象思维,解题过程中忽视了认真审题,仅凭感觉、凭印象,造成“先入为主”思维方式,从而限制了对问题的分析范围,解题方法定型化。
2. 学生容易受到对例题强化信息的影响。平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同类例题反复讲解,过多强化,就容易让学生死记硬背,进而形成强信息。这种强信息往往会使学生的正确思维受到干扰。
3. 对以往积累的经验给予过多的依赖,妨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不认真读题,一看题目好像做过,急于下笔,至于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都没有看明白,对于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扩展解题思路更无从谈起。这样的学生,他们往往注重了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题目中数量关系的深入细致的理解和分析,从而在解题中思路单一,思维受到局限性,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展。
由此可见,思维定式对于学生解题的消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如果不认真仔细地去理解和推敲,而一旦题目中条件有所变化,受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就会导致解题失误,久而久之,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逐渐下降。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如何克服消极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让学生来正确解决问题呢?本人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概念教学,巧用思维定式
概念教学是为解决数学问题打好基础的教学,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依据。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于基本的数量关系、公式等理解不透彻,掌握不牢固,而这方面知识的薄弱也严重制约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在概念教学方面要下功夫,对于基本的数量关系如“路程=速度×时间,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以及一些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等等,要让学生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做到能举一反三。这样,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就能根据已有的概念知识进行解题,最大化地巧用思维定式的优点,达到灵活解题的目的。
二、引导读题,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正确指导学生认真读题,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就为审题和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读。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前提。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在读题方面上教师一定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让学生养成独自读题的习惯。在读题习惯的培养上,学会抓住关键字,重点词。比如说这样一道题目:“一个机耕队用拖拉机耕6.8公倾棉田,用了4天。照这样计算,再耕13.6公倾棉田,一共要用多少天?”问题中的 “再”和“一共”就容易被粗心的同学弄丢,错误结果自然出现。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读题时认真仔细,找出题中的关键字,发现题目中隐藏的所谓“陷阱”词。
二是说。学生通过读题推敲后,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将题意能够口述出来。在审题中,不管学生审题正确与否,都要培养学生养成想说、会说、敢说的习惯。通过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让他们在思考和争论中加深理解,提高审题技能。
三、对比教学,防止混淆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防止思维混淆。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同类题型比较分析,找出同类题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发现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可利用因素和容易混淆因素进行辨别区分。如(1)一根绳子长3米,用了4/5米,还剩多少米?(2)一根绳子长3米,用去了4/5,还剩多少米?学生在这里必须弄清楚4/5米和4/5,一个是数量一个是分率,它们表示的意义完全不同。
四、扎实进行基本功训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
1. 一题多问。一题多问是指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六年级二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
(1)男生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女生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3)女生是男生人数百分之几?
(4)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5)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2. 一题多变。通过变换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有助于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某商店运来西瓜360箱,______,运来哈密瓜多少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补充另外的一个或者多个条件,变成了多道解法不同的应用题。这样的练习,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不断地向抽象过渡,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 一题多解。在一题多解的训练中,可培养学生从一个问题的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抓住问题的实质,既可扩大知识面,深化知识结构,又可活跃求异思维。
如教学“一个班有48人。班主任在班会上问‘谁做完了语文作业?这时有37人举手。又问‘谁做完了数学作业?这时有42人举手。最后问‘谁语文、数学作业都没做完?没有人举手。你算算看:这个班语文、数学作业都做完的有多少人?”引导学生以线段图为思考依据分组讨论,终于汇报出以下四种方法:
生1:①先求出没有完成语文作业的有48-37=11(人);再求出没有完成数学作业的有48-42=6(人);最后从全班人数中,去掉没有完成语文、数学作业的人数,就是两科作业都完成的人数48-11-6=31(人)。
生2:先求出没完成语文作业的人数48-37=11(人),从完成数学作业的42人中,去掉未完成语文作业的11人,就可以求出两种作业都完成的人数42-11=31(人)。
生3:先求出没有完成数学作业的人数48-42=6(人),从完成语文作业的37人中,去掉未完成数学作业的6人,就可以求出两科作业都完成的人数37-6=31(人)。
生4:因为做完语文作业的37人中有做完数学作业的,同时做完数学作业的42人中也有做完语文作业的,如果把两者加起来,那么既做完语文作业的又做完数学作业的,就统计了两次。因此从37人加42人的和里减去全班总人数48人,就是两科作业都做完的人数。算式为37+42-48=31(人)。
以上是学生在讨论中得出了一题多解的思考过程。通过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念的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这道题的多种解法,也获得了成功的体念,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能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算法多样化,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总之,消极思维定式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虽然有负面影响,但是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努力抓好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进一步发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❻ 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

数学审题能复力是一种获取制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有一个长期过程。而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审题能力普遍较弱,这就需要教师或者家长在平时的教学中长期渗透认真审题的思想,教给学生科学的审题方法,让他们具有正确的审题能力。

❼ 浅谈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首先让小学抄生养成一袭个独立解题的习惯,平时做题如果出现错误,一定让孩子自己检查哪里出现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其次,多培养小学生对不同类型习题进行分析,让她说出各类题型之间的不同点和相互联系,使孩子做题能够举一反三。

❽ 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

一、重申审题能力的意义及重要性。
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决问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审题。审题能力是一种以大量的知识储备、认知情感为依托,分析、综合、处理所获得信息的能力,此外,其还需要以科学有效的思考方式、良好的读题习惯做保障。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逐渐的学习和积累过程。审题不过关说到底就是习惯、方法不过关。因此,从小学开始教师就应该明确培养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其数学审题能力。
审题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审题意识进行训练,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工作。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要自始而终开始,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
二、不容乐观的审题现状及原因。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见这样一些学生,他们积极举手发言,但经常会答非所问,你把问题重问一下,他们会恍然大悟。做作业或考试时,总是这儿错那儿错,看到错题时,在老师不讲评的情况下,他们又马上会订正了。让他们自己谈谈失误的原因,会说到自己审题不清。因审题粗略而造成的失分情况比比皆是,几乎在每个学生的试卷上这样的错误都能占到一半以上!造成小学生审题能力薄弱有诸多因素,不外乎以下几个。(1)、马虎大意。很多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够仔细地审题,深入地分析题意,整合出有价值的内容,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看错数、抄错题的现象,就算在草稿本上的计算是正确的,抄写到试卷上都会出错。这些马虎大意所致的问题造成计算题目失误连连,这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现象。 (2)、缺乏细心和耐心。数学问题的题目后面有时会注明特殊要求,可有的学生却因缺乏细心和耐心没有仔细阅读。(3)、思维定式的负迁移。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接触的数学问题数量也在逐渐地增多,其练习的数目也在逐渐地增加,然而通过一系列的专题、专项练习时经常会遇到同一种类型题反复训练的情况,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式”,题目稍加变化,思维定式的负迁移现象十分显著。(4)审题抓不住关键.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经常会忽视了隐含的条件或者纠结多余的条件,造成审题失误。
三、 提高审题能力的有效策略。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无论什么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审题。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以夯实解题的基础和先导这项工作。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主要为计算和解决问题。以下就从计算题和解决问题两种类型来具体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关于计算教学。
数学学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称为“算术”,计算基础牢固对整个问题的解决的正确率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计算题教学枯燥乏味,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也是学生出现错误最多的题型之一。因此四则混合运算的审题教学必须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读准。
“读”就是准确、规范的读出运算题。如 (729十527)×2读作729与527的和乘2。这样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能更好的为理解运算顺序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多训练学生这样读题,不仅使学生熟练认识到数学术语,而且对数字之间的加减乘除关系理解更为透彻。
2.看清
“看清 ”就是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数,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再看一看运算符号的数都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如4.05 ×(30÷6)十21.36看的结果应是:(1)有4个数,(2)有3种运算,(3)含有小括号,(4)是一道带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题,应按照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再按照先乘后减的运算顺序完成的题目。
3.想明白。
四则混合运算中有一部分是可以应用几大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题目。题目要求往往是“能简算的要简算”,如果学生没有根据题目特点选择适当的简算方法题目的解答就不是成功的 。“想明白”就是在对题目观察后,看看有没有一定的简算的特征,能适用于哪一种运算定律进行巧算。比如说近期学生学生出错较多的1.3+4.7×3这道题目,没有想明白的孩子一上手就是先用加法凑整,最后乘3,这样就算计算正确率再高都是徒劳无补的。这道题目是不具备简算特点的,只能按照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来算。教学这部分时,学生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在具体应用中也特别容易混淆。对此,我采用大量的例子归类比较,让学生明确认识到两种运算律应用的算是特点,如乘法结合律的运用只可能在具有连乘特征的算式中,而乘法分配率运用的算式基础必须是具有共同乘数的两个乘积之和或是两个乘积之差。如此“想明白”的教学审题,学生的简算方法先过了关。
(二)、关于解决问题。
(1)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审题习惯比掌握科学的审题方法更加重要。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上几节指导课就能培养成功的。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培养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重要意识,并且在课堂上坚持长期指导和训练,学生就能在教师督促与感受中逐渐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其次,学习习惯是一种稳固的神经联系,形成时间越久,矫正就越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通过个案分析了解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及早纠正。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引导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审题习惯的养成.以激励、激趣等手段建立关于学习习惯养成的相关奖励制度。
(2)、多途径促进对题目数量关系的解读。
很多题目的解决有赖于学生审题时理清其中的数量关系。简单地说,数量关系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或代数式之间的关系,如大小关系、倍数关系等。在反复读题后,能把这些数量关系对号入座抽离出来,那么离问题的正确解决也就不远了。在教学审题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题意或是把题意换种说法的方式强化学生对题目中数量关系的感知,促进了对题目本身的解读。具体来说,指导学生会改造和简化题意,把抽象复杂的关系形象化、具体化,或省略无关的情节,把问题简化。引导学生在审题时,先学着用简洁的语言复述题意,再加以分析,可以减少题中非本质信息对学生的干扰。再引导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就比较容易了。
让学生把题意换种说法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使题意清晰,并与旧知识联系起来,既可以克服学生不善于主动思考的弱点,又可以让学生在换种说法中审清题意。如: 做一件上衣用布料1米,比做一条裤子多用0.18米,做45套这样的衣服一共多少钱? 老师要求学生认真读题,通过作图分析,把题目换成一种简单的说法,学生通过思考,这道题也可以说成“做一条裤子比做一件上衣少用布料0.18米,做45套这样的衣服共需布料多少米? 如此,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主动地审清比多少的关系,正确理解了题目的数量关系。
(3 )、动态教学法或是图示结合法。
小学生由于心理素质不稳定,在数学课堂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为了保证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直观教学或动手操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亲身操作中自行发现、思索领悟、比较分析,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准确、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思维有“据”可依,不但学到了知识,弄清了题意,读懂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还掌握了分析题目的方法。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动手操作和直观教学的方式,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注意力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