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意义作用

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意义作用

发布时间:2021-02-15 16:10:06

① 问题解决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

相当重要。因为填空和选择也是问题解决,只不过不要求写过程,而问题解决要写过程,并回且问题解决在答每次考试中至少占30%的比重,如果加上填空和选择的话可以达到50%——60%的比重。所以问题解决在数学学习中相当重要。

②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主要是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较为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互相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意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人们都说生活处处皆语文,然而却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生活中其实也能折射出很多数学问题。教学中,数学教师选择数学问题的素材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使数学材料生活化,生活素材数学化,真正实现生活化教学,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部分学生不会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能意会题目中所表达的意思,如果教师带领学生学会看题、审题,把自己当作情景中“主角”,让自己切身去体会题目中所展示的生活中情景,这样就会形象鲜明地展示出题目中的寓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过程中,要立足于生活情景的创设,使学生能够融入生活情境理解题意,以准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图解分析问题,辅助学生理解题意
低年级的学生,思维多数都还处在形象直观上,对于很多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和接受,难以把具体的事物化为具体形象的事物。所以有些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本质和规律需要借助教学辅助工具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最后达到能够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
效果。
低年级数学分析题意有一主要的分析方法就是图解法,也就是利用图的形式来对数学题进行分析、解释或推演。一般,我们常用的图解有实物图和线段图,比如说在应用题中,我们多半都会采用线段图的方式来分解题目中的复杂条件,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条件简单化,隐蔽的关系明朗化,清晰呈现题目中的各种数量关系,以帮助学生顺利解答数学题。培养学生巧用图解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理清题意,明白题目中的各种数量关系,知道题目所知所求,有助于学生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三、加强对学生解题思维错误的分析和纠正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事物的认识期,逻辑性较差,思维也比较单一,在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时候不会对题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列式计算,而是抓住单一的数量条件或是个别因素为依据,套用自己原有的思维和方法进行不全面的解答。比如,小明和小红都有卡片20张,小明送了5张给小红,问小红比小明多多少张卡片?就有不少学生错误的列式为20-5=15(张)。针对这种学生的错误思维,教师就需要借助直观手段,利用实物进行演示,让学生在实物演示中理解其“真谛”,明了其中的意义。有的题目的条件则是被隐藏起来的,也有一些条件是多余的,是用来干扰学生思维的,这种情况就要学生反复读题,反复审题,全面把握及正确理解题目中的所知所求,懂得挖掘被隐藏的条件,学会过滤多余的干扰条件,让学生正确解题。
低年级教师应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把生活常识带到数学上,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和对常见事物的理解来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同时要教会学生在解题时巧用图解的方法来分析相关问题,以理解题意;再者,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错误思维的分析和纠正,以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提升学生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能力。

③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

[情景一]一年级学生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师请学生思考“小明买一支圆珠笔要4元,找回1元,他付了多少钱?”这个在成人,甚至三四年级的学生看来都极其简单的实际问题,可是一年级的孩子却有很多都做错了,原因是缺乏购物这一生活经验,不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
[情景二]教师在教学了“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后,请学生思考了这样一道题目:“婷婷家原来有一些苹果,妈妈又买来了5个,现在有12个,家里原来有多少个苹果?”一些孩子不加思索,提笔列出了“12+5”这样的算式。因为孩子牢牢记着老师说:“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要用加法计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当时情况下,大部分题型的方法总结,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作为传统小学数学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应用题似乎退出了数学教学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简单实际问题”等,“解答应用题”也相应的变为“解决问题”。这一转变并非只是简单名称上的变化,而有更深的内涵。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指单纯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其他形式呈现出的各种问题。但这些“问题”都要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才能得以解决。而课程改革至今,我们的解决问题教学有时似乎还是“换汤不换药”,一些教师对于将解决简单问题的教学溶入计算教学中,少有专门课时针对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及为不适应,从而花了大量机动课时的时间帮助学生总结数量关系,进行题型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正鉴与此,笔者认为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于问题解决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思维的过程,注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下,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身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的教学活动。从课程目标的总体安排上不难看出,解决问题一是要结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解题策略意识、合作交流意识、评价与反思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起始阶段,此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及发展。基于此,笔者就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如下思考。
一、指导学生收集信息,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必备环节。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往往题材封闭,呈现形式单调,几乎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因为是仅仅通过文字来表达,所以一般在表达的过程中已经将信息按一定的逻辑进行了整理,因而学生丧失了整理信息的机会。此外,传统应用题在表达时,往往信息的数量与解决问题的需要恰好一一对应,学生因此又丧失了选择信息的机会。
学习数学的是为了可以将学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生活中有大量的信息,信息的存在有时是无序的,要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具备能从众多信息中选择有用信息,按逻辑整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才能更好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苏教版教材安排了许多显示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题材开放,经常以图画、表格等形式出现,归还了学生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的机会。教材呈现问题的形式多样,在低年级主要有图画、图文结合及表格呈现为主。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中,常回碰到的困难主要有:
1.提供的信息比较分散。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多次看图,多问几句“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图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教学连加、连减时,有一道摘丝瓜的例题,有时学生会关注了小男孩放在篮子里的3根,忽视了他正摘下了1根。只有让学生仔细的观察画面,才能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
2.题中的信息呈现方式不同,容易忽略。这时就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再次寻找信息。

3.信息的数量较多,与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在教材中有一些场景性的实践活动,情景图中提供的信息非常丰富,面对如此丰富的信息,有些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想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知道什么,然后去收集信息。
二、互相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在交流个性思维方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启发。这既有利于实现学习互补又有利于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合作意识。但是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倡导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才是有价值的。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合作交流中,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不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会聚集体的力量顺利地解决问题,从而体会到合作的价值。一般情况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以下情况会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
1.当学生理解问题有一定困难时,可采用合作操作的学习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发展尚不完善,有时因缺乏生活经验等诸多原因,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不够全面。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比较现实、比较形象的事物,低年级儿童易于理解。因而对于一些较抽象,或学生欠缺生活经验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小组操作活动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原来有108枝铅笔,先卖了39枝,又卖了27枝,现在比原来少多少枝?”许多学生会直接用108-39-27算出现在铅笔的枝数,然后用原来铅笔的108枝减现在铅笔的枝数进行比较。这种算法虽然思路很清晰,但是过于麻烦。我们可以将问题简化,让学生先操作一下。同桌两人拿出10枝铅笔,先拿走2枝,再拿走4枝,看看剩下的比原来少几枝。学生通过操作不难发现剩下比原来少的枝数就是拿走的枝数。这种方法如果仅用语言来阐明,学生比较难理解。可是,通过学生的自己操作,很快就能自己发现。操作可将理解的过程充分的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形象、直观中提高理解问题的能力。
2.当问题有多种解决方式时,可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许多问题有多种的解答可能,在苏教版的教材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开放的解决问题,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比如,分类问题时,有些情况会有多种分类的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的结果也不同。又比如有些解决问题提供了许多信息,请学生根据信息自己提出问题,每人选择的信息不同,问题当然也不同。此外,有时同一道问题,思维方式、解答方式也不同。低年级孩子思维不可能很全面,一个孩子不可能找出所有的可能性。这时如果我们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或集体中交流。学生的通过数学交流,能够把内隐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对于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考过程、提升理解的深度,发现存在的问题等会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学生通过交流,可以明白他人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对解决问题采用的方法,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对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解题策略,提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获得知识,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会应用才是目的。能运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在知识运用过程中,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熟练、更透彻,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尽量要把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苏教版的教材安排了很多场景性或活动性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各种实践中,更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此外,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以在适当时机引导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春游前让学生在家长带领下自己去买东西,通过记数学日记的方法,总结自己的购物实践活动。又如,学习了统计以后,在班级里选举班干部的时候,就可以请学生自己来统计每位候选人的得票数。总之,通过事件,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而且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涉及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长期不断的探索、研究、实践。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意义和作用

你好
我的答案是:
1.是同学认识到什么是数学
2.是同学懂得数学的精髓在于运用
3.是同学们有一定的基础

⑤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意思

1.“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众所周知,关于数学的这个定义是恩格斯提出来的.事实上,恩格斯的这个定义,很多年以来,就是国内和国际数学界与哲学界公认的最权威的定义,最新版(2005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仍然是这样来定义数学的——“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20世纪以来,新的数学分支不断产生,纯数学越来越抽象,它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同时,应用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涉及面空前广泛且越来越广泛,数学的研究对象似乎不仅仅是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而且,有不少研究者从自己的认识出发,提出了关于数学的多种定义.于是乎,近些年有人就认为恩格斯给数学所下的定义过时了或“远远不够了”.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因为事实并非如此.匡继昌先生深刻分析了“数学是什么”,认为“数学的定义应该反映数学研究的对象及其本质属性”,“只有从唯物辩证法的哲学高度,才能认清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其内涵不断加深,外延不断拓广的”,所以,“恩格斯关于‘数学是什么’的论断并未过时”.
2.数学是系统化了的常识
这是国际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观点.他认为数学的根源是普通常识,作为常识的数学,随着语言从说话到阅读和写作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也不断地进步与发展着.如数概念的获得,主要是由口头语言中相应的数词来支持的(如从一个人、一支笔、……,得到“1”),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数学思想的语言表达.
普通常识是有等级的,普通常识由经验上升成规律后,这些规律再次成为普通常识,即较高层次的常识.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为了真正的数学及其进步,普通的常识必须要系统化和组织化.如同以前一样,普通常识的经验被结合成为规律(比如加法的交换律),并且这些规律再次成为普通的常识,即较高层次的常识.作为更高层次数学的基础——一个巨大的等级体系,是由于非凡的相互影响的力量来建立的.”
3.数学是人为规定的一套语言、符号系统
这是部分数学史家们的看法.持这种观点的人虽然不多,但很有代表性,它给了我们认识“数学是什么”的一个新角度.翻开一部数学史,除了早期的数学与生活有着非常高的关联度,还需借助现实的生活事实去解释外,后来的数学就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语言、符号”了.这种现象最早可追溯到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到了现代,数学的这种特性表现得更加充分.
当然,数学作为人为规定的一套语言、符号系统,必须要有一定的条件.通俗点讲,就是这套语言、符号系统必须能自圆其说,高雅点讲,这套系统必须是完备的.举例来说,如果你规定1+1=3,在此基础上去构造一套语言、符号系统,并且能自圆其说,也许一个新的数学分支就诞生了.数学史上不乏这样的先例.如伽罗瓦的群论,康托尔的集合论等等,当初他们出现在数学家们的眼前时,并不为大家所认可.但事实证明,这些是数学,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由于康托尔的集合论在自圆其说方面有一点小小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历史上的一次严重的数学危机.随着这一危机的解决,集合论变得更加完备,数学的基础变得更加稳固.集合论的创立是数学史上的一个巨大成就,以至于今天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必须渗透集合论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
4.数学是确定无疑的绝对真理
这是一些数学家和数学哲学家们的观点.对于他们而言,任何知识都可能出错,唯独只有数学是不会出错的,是可*知识的唯一代表.在他们看来,演绎法为数学知识是绝对真理提供了保证.首先,数学证明中的基本陈述视其为真,数学公理假定为真,数学定义令其为真,逻辑公理认其为真.其次,逻辑推理规则保持真理性即只承认由真理推导出来真理.以上述两个事实为基础,可知演绎证明中的每个陈述包括它的结论都为真.于是,“由于数学定理都是由演绎证明所确定,因此它们都是可*真理.这就形成了许多哲学家所断言的数学真理就是可*真理的基础”.(欧内斯特语)
在这种观点之下,如果数学出现了矛盾或问题,那不是数学本身的错,而是人们的认识还未到达相应的境界,数学家和哲学家们会想办法去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本身又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如π的出现,对于古希腊的数学家们来说,犹如晴天劈雳,难以接受,故而将其称为“无理数”.然而,正是为了使“无理”变得“有理”,数概念的范围从有理数扩展到了实数,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后来为了解决函数论和集合论中的一些矛盾,数学哲学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形成了逻辑主义、形式主义和构造主义(包括直觉主义)三大学派.
5.数学是可误的且可纠正的
这是部分数学哲学家们的观点,他们反对数学是绝对真理的主要理由是绝对观可归结为“假设——演绎”方法,数学真理和证明依据演绎和逻辑,但逻辑本身缺乏可*基础,它还要依据不可简约的假设.“但任何没有坚实基础的假设,不管它是从直觉、约定、意义或以其他任何方式所导出的,都是可误的.”(林夏水语)因此,他们认为数学是可纠正的且永远要接受更正.

⑥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抄标是教学活动的袭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⑦ 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作用与价值。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 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 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 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 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 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们常说,“ 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 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 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 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 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 来问个问题” 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 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 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 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 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⑧ 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有什么特点

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

数量关系是指解决问题中已知数量回与已答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因此,低年级教学中简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所以从解决问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意义作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