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1-02-14 20:50:10

①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一、创设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无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学校的学习环境、还是日常家庭生活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去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就可以结合春游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春游前要做那些准备,然后出示一些商品的单价: 方便面 面包 鸡腿 酸牛奶 鲜奶蛋糕 可乐 台布 每包一元 每个二元 每个三元 每盒二元 每个5元 每瓶三元 每包三元 让学生说一说,根据这个价格表,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的有:买三个面包要中国前钱?买二个鸡腿和一盒酸牛奶要中国钱?买三包方便面和二瓶可乐要中国钱?等等。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感到非常亲切,很乐意去解决。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去观察、猜测、验证、从而解决问题。 三、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寻求解决方案。如在教学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让学生带来长、正方体的物体或容器,以及小石块、土豆、苹果等不规则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动手试一试,能测量并计算出哪些物体的体积或容积。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能利用正方体的容器、水和直尺,想办法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吗? 四、及时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

②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意识

问题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材的束缚、应试教育的困扰、教师教学的遏制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提不出问题或不敢质疑,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零问题状态”或“问题意识淡薄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缺乏批判、怀疑精神,迷信权威。②解题能力很强,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很差。③问题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次上,针对上述现象,我校适时开展了《培养问题意识、促进小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策略研究》,不久前,华南师范大学麦志强教授到我校举行校本培训,明确指出这个课题必须落实下面三个目标: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帮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创设适合的问题情景,在问题情景之下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以问题为主线进行数学的学习,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在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数学素质。《数学课程标准》也在“数学课程总体目标”中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同时指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做到上述目标的有机结合,充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什么是问题意识呢?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里因素,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和条件。爱因斯坦曾提出:“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专门书诗《每事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数学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必须进行创造性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的观念的转变
小学数学《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
从“主体性教学”的角度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一味听教师讲,“提出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向学生提问,教师起旁敲侧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提出问题,教学过程中的“道而弗抑、开而弗达”也正是这个道理。故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和提问的教学模式,而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要让位,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要能与学生平等交往,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以及好奇心所引发的“问题”潜力,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提问。教师也要学会倾听,敢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要“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生学会”转向“教学生会学”,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构成部分。
二、创设民主氛围,培养学生提问兴趣。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自己一个一个来回答。特别是一些后进生,即使有问题也不敢向老师提问。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一是有的教师担心学生会打乱本已设计好的教学程序,担心自己在学生当中的威信受到挑战。二是有些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担心会被老师和同学瞧不起,没有足够的勇气提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自身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索需求。
首先,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创设民主氛围。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当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另外我们教师还应该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
其次,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提问成为学生的强烈内需。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心理学认为,内需的动机是很重要的,而内需的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较好的创设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作答。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小学生的兴趣源于好奇。教学中,应注意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问题情境中,寓抽象的数学问题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如在教学“商不变规律”之前,可为学生讲述猴王利用此规律为贪心小猴分桃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是猴王聪明还是小猴聪明?课前为学生讲这个故事能很好地创设问题情境,猴王为什么会这样分呢,它利用了什么规律了!这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很想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注重引导,使学生会问问题
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会创新的关键。“学贵有疑,小疑是小进,大疑而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积极思考,学会提出疑问开始。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有所发现甚至有所创新。如教学《角的度量》一课,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通过观察思考,有的说:“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有两个刻度更方便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等等,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在度量形状如“ V”的角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必要用其中一条边与量角器零刻度线重合的办法,只要将角的一边与某整刻度对齐,再看另一边与第一条边之间所夹的度数就可以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而且要创设条件,提供质疑的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诱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针对学生不会问的现象,教师要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加以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为什么提的好?如:在讲解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中的例3和例4时,学生理解了试商要先求出除数的近似数,用近似数(即相近的整十数)试商比较快。针对这个方法有的同学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除数是25或26呢?没有相近的整十数,怎么试商比较快?听完之后,我马上肯定这个问题提的好,并说明这是下两节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同学现在就想到,说明他非常爱动脑筋,思维比较超前,并表扬这个同学不局限于理解和掌握教师讲的内容,而是积极思考,想到了它的特殊性,说明他学习主动,思维敏捷,能举一反三,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再如:讲一位数乘法估算时,有位同学提出估算896×3时,把896看成900来估算的结果接近准确数,但如果不是896而是856呢?也看成900来估算,相差这么多,已经很不准确了,还有意义吗?等等,只要提出好的问题我就给予肯定,并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逐步引导学生会提问题。
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应针对数学问题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策略,诱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或者在已有结论之间进行对比分析、独立概括,提出概括性问题;或者通过观察、类比、想象等,提出猜想型问题;或者对基本问题多角度、多方面的发散思考,提出引申型问题;或者针对概念、性质等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矛盾,提出批驳型问题;或者对一些不对称、不和谐、不完整、不统一的因素,提出完善型问题等。

四、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提问。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我们教师应该要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传统教学中,一般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没有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给学生造就萌发问题的机会,产生问题的空间,去品尝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如推导长方形面积的公式时:让学生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长方形,意在让学生在操作中直观感悟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含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随后让学生动脑思考:“凭借你的想象,能不能摆出更大的长方形呢?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四人小组或和老师一起讨论”。学生沉思、讨论后摆出各种图形(可以中间是空的,可以只摆长和宽……)让学生通过想象进一步体会到计算长方形面积含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只要用每行摆的几个乘以几行(即长乘以宽)就行了。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亲自实践,并在实践中展开自辩,这是个体与自身生活经验的拓展;引导学生与同伴交流,那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拓展;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讨论,那时师生拓展……在这里,没有提供任何结论性的知识,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提问、交流、实践、探究、再思考、再提问的空间。学生表达与交流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另外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学生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五、“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③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变革,要求课堂教学从课程的管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方法、课堂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质的变革。数学教学新大纲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法反而是不成功的,这是新时代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训练学生思维”的问。
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一味听教师讲,“提出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向学生提问,教师起旁敲侧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要让位,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能与学生平等交往,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以及好奇心所引发的“问题”潜力,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提问。教师也要学会倾听,敢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构成部分。
生1:1+3等于4。
生2:1+4等于5。
生3:老师我知道:分别等于6、7、8。
师:同学们同意吗?生:同意!师:用你的最快速度记下这些加法运算,一会儿来考考大家!……学生背诵,当学生背诵一段时间后,教师说运算、指名回答结果,对的肯定,错的指名修正。
我想:在学生回答出标准的答案后,教师应该追问一句“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训练,留给学生表达数学思维过程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相互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运用已有的观念和意识去解决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所以,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从提高自身提问的艺术水平入手,提问讲究启发性、开放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提的问题不只是“这一题答案是什么?”而是要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在老师精妙的一问中,学生开始就进入激奋状态,心中有了急待解决的问题,求知欲也强,参与性也积极,常常会出现教师一问激起学生“千千问”。一位好的数学教师,一定会注意学生数学思维过程及思维过程的表达,因为他不仅给回答问题的学生带来训练思维好处,还会使其他学生受到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问题。
首先,教师应该创设民主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当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我们教师要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另外我们教师还应该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
其次,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较好的创设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问题情境中,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如在教学“商不变规律”之前,可为学生讲述猴王利用此规律为贪心小猴分桃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是猴王聪明还是小猴聪明?课前为学生讲这个故事能很好地创设问题情境,猴王为什么会这样分呢,它利用了什么规律了!这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很想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创设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自身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索需求,从而敢于提问。
三、注重方法引导,让学生“会问”问题。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积极思考,学会提出疑问开始。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有所发现甚至有所创新。如教学《角的度量》一课,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通过观察思考,学生会问:“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有两个刻度更方便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等等,学生能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教师不仅要鼓励、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而且要创设条件,提供质疑的机会。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诱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2、教师对提出的好问题要适当给予表扬并加以分析,逐步引导学生会提问题。
针对学生不会问的现象,教师要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加以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为什么提得好?如:在讲解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中的例3和例4时,学生理解了试商要先求出除数的近似数,用近似数(即相近的整十数)试商比较快。针对这个方法有的同学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除数是25或26呢?没有相近的整十数,怎么试商比较快?听完之后,我马上肯定这个问题提的好,并说明这是下两节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同学现在就想到,说明他非常爱动脑筋,思维比较超前,并表扬这个同学不局限于理解和掌握教师讲的内容,而是积极思考,想到了它的特殊性,说明他学习主动,思维敏捷,能举一反三,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只要提出好的问题我就给予肯定,并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逐步引导学生会提问题。
3、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致使产生问题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教师应针对数学问题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策略,诱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或者在已有结论之间进行对比分析、独立概括,提出概括性问题;或者通过观察、类比、想象等,提出猜想型问题;或者对基本问题多角度、多方面的发散思考,提出引申型问题;或者针对概念、性质等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矛盾,提出批驳型问题;或者对一些不对称、不和谐、不完整、不统一的因素,提出完善型问题等。
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提问题,比如在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要使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有思考性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这样才会逐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拥有一颗善于发现问题的心灵,才能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有更广阔的天空。

④ 如何强化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探索、创新、发展。实施新课程标准,就要让学生学会问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这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显得十分重要。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困难的是提出公式,而不是证明公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然要靠后天培养。由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都不足,仅靠胆量和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识关键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并在发现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消除学生紧张心理,使学生敢问。要培养问题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影响学生提问动机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1、胆小、紧张,怕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2、满足于一知半解,认为对知识已经完全掌握,不愿生疑;3、受知识,年龄限制,难于掌握知识要点,难于生疑。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生疑,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提问,对同学提问,对教材提问。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样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作为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主动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数学活动中积极体验数学,发现数学问题。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探索、并动手操作。让教室成为学生探索问题的空间。在几何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实验,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来探索几何命题。在解题的思维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探索实验,要让学生参与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改教师讲思路为师生共同探索思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对错误思路不轻易否定,要在讨论论证中排除,讨论中肯定,并从中选优,让学生在参与探索过程中,体会方法,尝试创新。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积极启发引导。二、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从敢问进而发展到想问,这是学生问题意识深化的第二个阶段。学生的问题意识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好奇心以及对事理的探究。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取舍标准。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时,首先要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想方设法去创设各种不同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因趣生奇、因奇生疑、因疑生智,进而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1、主动质疑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用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中设计了一个生活中的情景,由长方形变形后成平行四边形导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而后通过动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悟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而且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由操作、探讨交流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不断提出质疑,并寻求解决方法。等这类操作性强的课,也都可以为学生营造尝试实践的氛围,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而且要让他们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理解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勤学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和合作精神,既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又丰富了实践活动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2、激趣引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是学生产生质疑的心理原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教师要善于创设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情境,在激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引导学生质疑,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出问题。三、激励学生大胆表述,使学生乐问。激励就是设法让客体积极参与的过程,激励一旦形成自励,他励、互励的统一,学生的主体精神就得到了弘扬。学生乐于提问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提问题的态度,因此教师要真诚地激励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或肤浅、或离奇的问题,教师也要对之予以肯定,并从中捕捉智慧的闪光点。爱因斯坦从小就有提不完的问题,虽然有些问题稀奇古怪,令人难以理解,但就是因为他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都乐于提出一些问题,所以他后来成为了世界少有的科学泰斗。优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探索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享受思维成果的乐趣。这种思维乐趣是学生提出新问题的的重要因素。例如:在二年级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男女生课堂常规比赛,女生做的好,男生做的也一样好。教师发奖,男生1朵花,女生5朵花,可以吗?对花的数量不一样多,引起学生不满,抗议不公平。应该怎样分呢?学生马上进入本节课问题解决的学习中来。练习部分,设计的问题是:教室里要布置一个学习园地,老师做了8朵花,摆在正方形学习园地的四周,要求每条边摆得一样多。你想怎么摆?学生的方案:每边摆2朵花,也可以每边摆3朵花。学生交流了设计的方案后,受到启发的学生提议,把学习园地设计成下面的形状,再平均分成4部分,分别展览数学、语文、外语、美术作业。但是不知道怎样平均分?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得到的方案有很多种,展示了学生的智慧火花。从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来看,学生从中体味到提问的乐趣,这种乐趣将激发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可见,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但是在此过程中,只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巧妙引导,问题意识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课堂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⑤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的以具体教学活动为例

分析当前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剖析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缺失的原因,研究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对策,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⑥ 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问题意识心得

问题意识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的提升内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容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

⑦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可以这样尝试的。
一、营造民主氛围——愿问
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而现实课堂中,许多学生习惯于让教师提出问题,即使有疑也不敢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阳光、水分和适宜土壤,有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1.引入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在“自然”中想问。
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但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将问题创设在学生亲身经历或熟悉的生活原型中,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我通过故事情境导入:今天李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父子俩的故事: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哭边说:“爸爸,人家小东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嘛。”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学生不由自主地想问:“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种生活化导入有利于调节学生心理状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跃跃欲试,急于探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2.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在“惊奇”中想问。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诱发学生想揭露秘密的问题意识。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非常自信地对学生说:“你们给出任何一个数,我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告诉你们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结果学生一个个报数,教师回答,学生验证,一个个都对了,可真神。这时,学生在强烈好奇心驱使下,便产生了这样的问题:究竟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规律?从而使学生带着强烈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探究知识规律。
3.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在“矛盾”中想问。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利用数学知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同样能满足儿童希望自己是研究者、探索者的学习本能。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利用教材中主题图“游乐场”创设了很多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境,使学生感受乘法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那么多相同加数连加很麻烦,也容易出错。这样制造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想探索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三、鼓励质疑问难——会问
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是释放每一位学生潜能的好办法。因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氛围外,还要教给学生提问技能。质疑问难方法一般有:
1.在知识“结合点”上找问题。
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出示例题(图1)单位:厘米
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有学生就问:能不能把它分割成几个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受他的启发,学生想到了许多方法。我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方法探究,看方法可不可行。如此,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利用原有知识获取新知。
2.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
如教学“利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后,学生在练习“2.5×35+2.5×6-2.5”这题时出现了两种情况:

A.2.5×35+2.5×6-2.5?摇?摇?摇?摇 B.2.5×35+2.5×6-2.5
=2.5×(35+6-1)?摇?摇?摇?摇 ?摇?摇 =2.5×(35+6-2.5)
我不急于判断对错,而是引导学生讨论验证哪种做法正确。在教师的鼓励下,一位学生问:“为什么最后一项是2.5,在括号里却成了1?”这位学生问到了本题的关键所在。经过讨论,这部分学生终于明白了2.5可以看成2.5×1,表示1个2.5,所以在括号里必须是1,不是2.5。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不仅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
3.教师提供开放题,让学生在异中问。
设置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思路,发掘学生潜能。例如;在学生学完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安排这样的练习题:用三角板画一个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生会画1平方厘米、4平方厘米等这样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那么面积是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该怎样画呢?这种题目答案多样性,学生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适时评价——善问
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需要宽松的环境,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非常重要。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幼稚,甚至很荒唐,但这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教师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同时,对教师一节课的评价也要有所改变,并非每一节课都要画一个“完美”的句号。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探索更多未知问题,可以让学生将课内兴趣延伸到课外,从而产生自主学习需要,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发挥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和掌握知识形成过程和方法,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为此,教师应积极鼓励、正确引导、科学指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讨论思考问题,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⑧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课题研究

一、研究背景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益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冷静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概念界定: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研究目标: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变数学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不善于思考交流、不会提问题的现状,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内容
1、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学会质疑。
2、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指导学生如何结合数学学习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解决学生提问题质量不高,问题范围过大或过小的现状,使学生不但敢问,还要善问。
三、 研究策略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策略
1.教师要善于找准触发点,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质疑精神,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好奇心,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2.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持正确的态度,让学生获取探究的成果,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进一步引出另一些问题。
3.课堂上要营造探究问题的宽松、自由环境,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大胆质疑,对学生的进步加以鼓励,给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以支持,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广阔天空。
4.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天生,需要唤起和培养。为此,我们既要让学生为解决“不知”而问,更要让学生为求得“新知”而问。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一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就成了学生的内在需要,成为他们自我发展的过程。
5、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习惯养成阶段(二个月时间);第二阶段是问题意识形成阶段(二个月时间);第三阶段是自觉探究问题阶段(二个月时间)。具体做法是将分阶段的做法逐渐转变为学生自觉自动化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大力表扬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意见的学生,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大胆质疑、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创造思维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2、 研究实施阶段
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3、 研究总结阶段
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四. 预期成效
1.教师确立了数学新课程的先进理念,提高了数学课程实施的水平。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研究中教师坚持了“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使每个学生收益,体现出教师科学的课程观念和先进的课堂学习方法;(2)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带来了问题意识培养和教学方案设计水平以及授课水平的提高;(3)因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随之提升了教师综合评价教学工作的水平。
2.学生对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更加浓厚,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技能更加丰富,适应社会能力更加增强。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研究的价值取向,注重激发学生参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意识,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苦与乐,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3.教师增强了参加教育科研的自觉意识,提升了教育科研的能力。教育科研是教师应用教育理论在实践中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水平、形成正确教学思想和理性思辨能力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因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内化应用理论,不仅增强了实践反思意识,掌握了科研方法,同时积累了宝贵的研究经验。这些收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4.提高了学校数学课程教学研究的整体水平,数学教师团队优势日益明显,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研讨,经验共享,虚心接受专家指导,发挥了团队合作研究、共同提高的优势,使学校数学课程呈现活力,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生机勃勃,促进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对照课题研究方案,我们基本达成了目标,但仍存在一些困惑。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活动中去思考、研究。
1.研究的视角还不宽,限于课堂、学校和学生生活,囿于教师的教学、教研活动,对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生理、心理、社会和历史的因素触及不多。
2.研究的对象还不广,形成的大多是些普遍性的认识,实践成果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还不强,还没有能形成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心理、不同个性学生实际的具体实施策略等。
3.研究的主体还不全,教师的自身因素对问题意识培养的影响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提高教师问题意识的策略和方法。

⑨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是主动的来学,培养兴趣。学习源数学不应只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自己主动地学。兴趣能产生动力,帮你克服困难,步步深入。
二是注意学习深度,不盲目追求进度。学习新的内容时,应该细致的分析,越是难理解的地方越应该努力弄明白。为保证学习质量,读书慢一点也无妨。
三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循序渐进。基础扎实了,往深处学就更容易。
四是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数学中各分支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注意找出他们的内在联系,互相结合,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多做,多问
祝你成功!

⑩ 如何加强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研究性学习课堂上,学生如果缺乏问题意识,就不可能触动他们的思维因子,思考和感悟自然无从谈起,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要使学生敢问。但是,处于高中阶段的许多学生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浅显、幼稚而招来讥讽,或者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引起老师不悦,所以大多沉默对之。长期的沉默,学生的思维自然活跃不起来,头脑里的“问题”便越来越少,最后几至湮灭。加之课堂上,教师和教材的权威地位如泰山压顶,常常使学生高山仰止,却步雷池。教师则更多以教为惟一中心,以高考为最终目标,完全忽视学生对文本学习的情感,致使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参与学习。这一系列作为,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发问。我个人多年任教于一所县中学,学生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害怕答问,一旦老师问到自己,即使勉强站起来,也大多低头塞语;城里的学生也只是性格较开朗些的敢提点问题,大胆主动者极少。对这种现象略加考察,普遍的情况是学生怕老师,有的则是学生怕学生(这当中分为差生怕好生,乡下学生怕城里学生)。因此,给学生创设真正宽松和谐的民主课堂,真正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至为必要。
课堂中的师生平等,应该是教师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索、交流,而不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个性以及他们各自的哪怕是极为细小的创造力。课堂上无论学生提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幼稚,甚至离题万里,也不要简单予以否定,都须给予热情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方能逐步解放自己,在思维的空间自由驰骋,逐步做到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勇于提问,善于提问。
二、教师要做“问题专家”,强化问题意识,让学生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如果教师自己不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甚至还会扼杀学生原有的问题意识。所以,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应该成为“问题专家”。本人在教授《世间最美的坟墓》时,就曾自问过这样的问题: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的“最美”显然是“朴素”,是“逼人”的“纪念碑式的朴素”,而“朴素”仅仅是不留名、不奢华吗?显然不只如此,作者是在赞颂托尔斯泰的平民化思想、平民化人格,即那种永远不愿凌驾于平凡之上的伟大,所以他的坟墓虽然不过是“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却是“人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托尔斯泰也因此得到人们永远的敬仰。由于能够循文发问,深入思考,并且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发展作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融会文外高容量资讯,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和托尔斯泰人格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多问、善问就显得得心应手了。学生就曾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朴素是人的本性吗?”“不追求朴素就不伟大吗?”“朴素在现代社会如何体现?”……
三、立足创新,开掘文本,让学生会问
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背景,来建构对新事物的理解的,所以在学习中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课文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时,教师应以创新为指导,开掘文本,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较简单,就应让学生自己去找到答案;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实闪耀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值得探讨,教师就应首先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并以此为契机,点燃全体学生的创新之火。我在上《〈宽容〉序言》一文时,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到底指什么?“饥饿豺狗”是何寓意?作者为什么将探寻新领域说成是“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的挑战?”为什么“失望”是“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获得“勇气”的前提?是不是每一种创新都必将是对守旧的反叛?律法不能容忍反叛,然而创新却必然要有反叛精神,怎样认识这种矛盾?等等。由于这些问题具有探讨性,因此引发了学生更深入地去理解课文内容,增强了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而随着对这些问题的探求和理解,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逐步形成了。这个时候,我顺势做了相应的引导,没有用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来固化学生的思维,没有使学生的创造本能遭受扼杀。
针对不同的文本,做相应的引导,让学生在不断质疑问难和不断答疑释难中去体验什么样的问题最具价值,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提出高质量问题的本领,逐步做到会问,应该说是执教者应尽的职责。 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格,开发智力,提高自学能力,变学会为会学的有效方法。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认为要抓住如下几个步骤: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一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了问“为什么”、“怎么办”等认知需要时,并具有进行探索这个“为什么”疑难问题的愿望和心理时,他就会集中全部精力,把自己的思维活跃地发动起来。因而,我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仔细寻疑,敢于问疑。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我着重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学生略加思索便举手提问:“亲人是指哪些人?”“为什么说再见了亲人?”等。这样,学生就明确思维目标,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
二、在新旧联系中寻疑。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教师指导学生由此及彼,从已知和未知之间寻找相似点,举一反三,知微见著,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不是零,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库存和知识积累。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既能以旧促新,又能构成新的知识体系。这样学有联系,学有所得,会让学生感到旧知识有所用,新知识有所托,求知欲会更强。
三、在表象与本质中探疑。作为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力浅,理解问题简单。所以,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表象与本质中探疑,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增进知识的深度、广度。
五、引导学生解疑,最终释疑。

阅读全文

与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