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好处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好处

发布时间:2021-02-14 19:40:22

『壹』 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何作用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指导学生开展语文阅读实践活动。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中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更好地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应充分、有效地运用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使现代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有着其独有的作用,合理使用将在学科教学中起到较好的辅助和促进作用。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合作学习、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和途径。尤其可以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阅读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克服学习困难。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所体现的先进性,得以广泛应用于小学教学的各个学科之中,特别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更突出了它的优势。但是实践证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中还存在盲目性、形式主义的现象,甚至将语文阅读教学课变成了教师课件制作水平的展示台。没有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辅助、促进作用。
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和产生的相应效果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体现的优势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它毕竟只是辅助学习的一种手段,我们应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量和度,要让课堂锦上添花,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因此,只有根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深入研究使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方法,才能发挥这种教学工具的巨大作用,产生相应的效果。
(一)启其所感,导其所难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帮助教学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
1.筛选具体形象信息资源将抽象事物具体化,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皮亚杰(J.iaget)的构建之一:理论形象的学习情境,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能够表现思维的复杂性,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对问题从多角度进行解释,完成知识的意义构建。
【案例1】人教(实验)版小学第四册中《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描绘了我国首都北京那灯光灿烂迷人的夜景,展示了北京这座文化古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对首都北京的热爱、赞美之情。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在于词语句子的理解。
全文六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灯光夜景写的。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为了表达北京城的迷人景色,文章运用了很多四字成语。如:夜幕降临、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绚丽多彩、川流不息等。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思维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演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和发散性思维还很弱。对于抽象的事物,还无法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课文中比较抽象的字、词的理解能力还很薄弱。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可见具体形象的直观作用不容质疑。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字、词的意识,为理解句子和课文内容打好基础,只有将抽象的事物转换为具体形象的事物。而信息技术它不仅能将大量的知识信息快速地反映给学生,而且还能将抽象的事物通过具体的画面变得通俗易懂。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真正能感受到课文所描绘的北京夜晚的辉煌、亮丽。

『贰』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哪些优势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力求深入地认识某种事物或乐于参与某种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提供的至多只是一幅彩色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语文教学则不然,它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如在学习《秦兵马俑》一课时,教师展示出《秦兵马俑》的课件.让学生尽情地观赏着眼前各种姿态的兵马俑,并且让学生讨论回答:“你看到了哪些兵马俑?”这下,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发言.这样,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感知理解了语言文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望庐山瀑布》这课时,可以利用课件出示瀑布壮观的景象.配上豪壮的声音,此情此景,激发学生思考,产生情感共鸣.而且能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活跃了学生思维,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仅能够顺利的突破学习的重难点,还可以让学生内心产生探索的欲望,情绪上受到感染,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二、,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
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积累少,而且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使问题很难解决.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接触语文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大量交互性很强、更新很快的语言和语言文化信息使广大师生应接不暇.网上可共享的信息为语文的教育和师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文化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拓展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师生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检索、阅读各类书籍,可以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获取到更新的信息和资料.如,学习《有趣的发现》,从海岛上昆虫翅膀的有趣特点,引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适者生存的实例.学生结合网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由此而来,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知识,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丰富了表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如在学习《桥》这一课时,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因素,大多数学生对此都不太熟悉,所以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于祖国一些著名大桥的图文资料进行阅读学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桥梁的认识,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美好明天的憧憬,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其课程进行学习和拓展的探讨能力.
三、有利于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原本聪灵的个性必被扼杀.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教《猫》一课时,教师适时提出了两个问题:1、小猫的淘气表现在什么地方?2、大猫的古怪表现在什么地方?这两个问题综合、集中、覆盖面大.教师以这两个问题为凭借,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教师播放介绍猫的影片,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看完影片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就能容易的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使整堂课处于情景交融的状态,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发挥其特长,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教学,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主动性、实效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运用信息技术,更能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参与行为.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学习不同单元时,会遇到不同的重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好的掌握重点,化解难点呢?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真正做到在课堂教学的“优化”,首要要从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切入,着力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重点难点及信息量的把握.在突出重点和难点的时候,可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幻灯片.根据教学所需,在学生自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并使用幻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激发探求新知兴趣,增强记忆.如在学习英雄董存瑞舍时,我用剪辑的电影资料,再现了董存瑞手托炸药包舍身炸碉堡的壮烈场面:这一震撼人心、可歌可泣的场面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他们真切体会到董存瑞的英勇豪迈精神,深化了感情,突破了难点,突出了中心.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这种基于计算机、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技术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它拓展了教学内容,提供了多种信息呈现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突出了资源共享,实现了人机友好交互,能更好的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叁』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不仅给教育带来了变革,而且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也在进行一次历史性的变革。仅小学语文课程而言,它包含的内容广泛,知识量大,而信息技术图、文、声并茂、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以及活动影像等特点,正好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地整合以成为必然。但我们要知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的只是辅助教学的作用,它并不是万能的。教师应该从自己所教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术进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本世纪,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很显然,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目的在于能使学生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将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探究精神。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形象和变化的特点,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像《草原》这样描写景色的课文,而小学生阅历比较浅,没有亲眼目睹过草原美丽的景色,如果只凭借语言文字,学生很难感受课文的实质内涵,这时,我们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播放课件,将一个风景如画的“人间仙境”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这样,通过有动感的画面,激活他们的感官,使文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其思维的升华。学生阅读着课文,想象着美景,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就会油然而生。
(二)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增强学习效果,丰富了课堂内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一文时,教师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搜集有趣的谐音、字谜、汉字的来历等资料;课堂中让学生围绕“有趣的汉字”这一主题,利用搜集的资料,穿插演示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汉字的演变,使学生能对中国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喜爱中国汉字之心。在上《丰碑》一课时,首先由学生欣赏教师搜集的一段文字和图片,让学生从中了解相关信息,这样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深入学习课文时,中间插播电影片段,使学生感受到军需处长高尚的品质;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从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处理、归纳,这样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语文教材中,不但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而且是语文教材更加完善,更富于多元化,时代性,实效性。
(三)信息技术,突破教材重点难点
课堂教学中只有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基本问题,就算完成了本课的认知目标。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它独特的优势。在拼音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化抽象为具体, 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内因,突出教学的重点。如,《初冬》一课,作者以准确优美的文笔描写雾气逐渐消失,景物由模糊变得清晰的动态过程是文章的重点。但学生却难以理解,这时我们可通过极短的时间,把这一自然现象过程进行情景的再现,把语言无法完成的内容,通过画面直观化,真正做到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
(四)信息技术,丰富课外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更多的知识。如教学《为人民服务》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教师课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搜集有关这方面的故事,开展读书交流。同学们马上会通过各种途径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汇总,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带给学生的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既是巩固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同时也是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五)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能力
(1)、信息技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信息源,并根据信息需求选择最佳信息源,查找信息资料,完成一定信息任务的能力。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激活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学习动机,引发对信息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比如《桂林山水》一课,可通过师生群议确定信息任务: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奇、秀、险的姿态?除了文中介绍的几中外,还有哪些呢?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桂林山的奇特姿态可以查找相关图片以及古今赞美桂林奇山的诗词文章等;信息来源有了,这时,我们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查找,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有关桂林山的知识。
(2)、凭借信息技术的特点,不但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信息技术从多方面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首先,通过交互式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将影视中时空跳跃、时间倒置等手法运用于电子文本的合成中,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例如《蟋蟀的住宅》一文,这是一篇说明文,课堂上如何融入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课件制作中要搜集了大量的昆虫图片,文字材料及录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观看录像,感知多种的昆虫,了解它们各种各样的生活习性。教学结尾时,告诉学生这些知识来自《十万个为什么》、《网络全书》,并在屏幕上出示这些书名,鼓励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3)、信息技术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能力。语文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开放的,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作业。例如:要学生制作电脑小报,在出版的过程中,学生要寻找大量资料,要进行筛选、排版、打字等,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审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能力。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有关圆明园的文章,让学生在网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能力。
(4)、信息技术的优越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小学生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虽然有一定的说写基础,但把握不好尺度。而现代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既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又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说话,,在练习说话时,教师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在观察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复述课文,编故事、想象说话等多种训练表达方式,启发学生动脑,想象,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强化语言与思维的训练。
(5)、在综合活动中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如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贺卡的时候,教师通过电脑网络展示背景画所写的寄语,引导学生欣赏、讨论,从中悟出写寄语的要点。学生在电脑上独立选择画面,撰写寄语,将作品在电脑中进行展示,实现语文课和电脑课的“整合”。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信息技术课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恰当而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进行整合,能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易于接受。但同时我们也知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的是辅助教学的作用,它并不是万能的。教师应该从自己所教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首先,教师不能将平时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搬上多媒体,整堂课没有板书,这样既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又是教师的个性难以发挥。其次,教师不能将所有对话和指令都输送到多媒体,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思考、学习,然后又通过多媒体画面来提供答案。这样既发挥不了语文课程的人文特点,又忽略了教师生动的演示作用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能力培养。第三,杂而不精、过于花哨的课件往往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而忽视了知识、能力的接受和培养。最后,多媒体课件中教师事前已经输入了“最佳”答案,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会想方设法把学生往既定的思路引导,尽可能让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答案一致,因此使本来丰富多彩、学生主体的课堂变成了”唯我独尊”的一言堂。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优化学科教学的一种工具,它的优越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它毕竟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的手段,绝不能代替对文本的研读。我们应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量和度,要锦上添花,不能喧宾夺主。只有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深入研究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与策略,才能发挥这种教学工具的巨大作用。

『肆』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我们正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对学校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对促进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可谓锦上添花,如虎添翼。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课堂教学奇迹,它的社会作用取决于教师。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应相应变革。如果说现代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且懂得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持课堂教学改革和促进教学发展。可见,教师应全面地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很好的为教学服务。
我们的课堂教育教学目标是诱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综合化的能力。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是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目标和要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育自身必须实现现代化,在教学领域中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电化教育特点之一,就是形声结合,声画并茂,能够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加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独到的功能,让课堂教学真正的活起来。所以电教媒体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以信息化推动现代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善用信息技术,使之有机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完美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基础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
一、明确目的,变辅为宝
我们必须明确,我们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为了更好的服从语文课堂教学,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征,让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许多老师并没有明白到这一点,以为要上好一节课,课件制作越多越好,课堂的容量越大越有用,制作得越精美越能得到大家的认同,还有些教师因为本地教学条件的限制、资源的不足,再加上的教学任务繁重,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或没有能力自己制作课件,于是就实行“拿来主义”,上网下载或直接使用其他老师的资源,导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在畸形中发展,所谓的“整合”只是以前用人教,现在用机器教,“穿新鞋走老路”,没有真正地做到让信息技术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的辅助手段,违背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的初衷。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为了完成多媒体教学的任务,一堂课里,课堂几乎被课件控制了,网络多媒体不断地演示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呈流水线式的程序化模式,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件的动画和音响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被冷冰冰的机器隔断,学生没有了思维的空间 。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但不能一味的让信息技术主宰我们的课堂。我们要明确资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学生的个性。 我们应该明白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新课程下进行地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而不是为了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进行课堂教学。一堂课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和怎样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取决取我们教师的教学组织的需要,我们应使信息技术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一种教学摆设或者成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教学形式。 由于各个地方的环境不同,各人的教学方式的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程度等都不尽相同,应要把信息技术正真有效地引入课堂,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变辅为宝。
二、利用兴趣,正确引导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乐于接受,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中恰当的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生字的理解。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把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和源泉,有了学习兴趣,就有探求未知的欲望,有了欲望就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学生认知的兴趣对他们学习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充分利用这种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后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师生互动质量,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爱学、乐学、易学。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相对来说识字教学是比较枯燥单调的,要达到提高识字教学效果的目的,必须要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识字教学更是如此。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就好。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教学中,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组象形字,这组字采用由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出现,富有动感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和巩固知识,在学习中体会乐趣,从而达到“我要学”、“我爱学”的境界,而教师也教得轻松、自在。
另外,小学生的感知水平本身就不高,有些教材内容又很难感知,我们可以应用现代媒体来缩短学生的认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距离。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和知识的局限,思维能力还处于起始阶段,对一些抽象的东西难以理解,而运用电化教学来播放一些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来感知,这时可以使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形象,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索里面的奥妙。使学生由被动不情愿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直观性、动态性和反馈性的不足。同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潜在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思维品质。
例如教学人教版的小学语文第九册中《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很难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很难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景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先利用图片与课件把今昔圆明园进行对比,让学生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再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在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文字难词之后,再让他们回到课文中,理解体会圆明园风格各异的景观。此时,在学生对语言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再放映出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图片,配上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解说,使课文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皇家园林”的辉煌。此时此刻的学生已完全置于人间仙景般的世外桃源之中,这时让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景观通过想象具体表达出来,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样的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怎样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夺、毁坏、烧毁之下,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的?在学生了解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后,通过放映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断,让学生突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圆明园是如何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切画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政府无能的无限憎恨之情。
三、巧设疑难,自主创新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可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还可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布鲁诺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只要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电化教学,就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发现答案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去探究所学知识里的奥妙。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将丰富的影视等素材引入语文课堂,将许多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自然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使之课内外知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尤其多媒体的加入,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情思信息、语文信息,形象具体,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另外,大容量、高密度、强化性、多渠道的信息显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在一堂课中收益非浅,久久难忘。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和田的维吾尔》一课的教学时,由于课文条理清楚内容简单易懂,主要是生动而又形象地从维吾尔人乐观、豪气,热爱土地,爱美爱花,以及维吾尔人能歌善舞等几方面描绘了和田维吾尔族奇特的民风, 所以本课的学习就需要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不同途径搜集、整理、筛选各类资料,让学生视野开阔,了解更多。因此我巧设疑难,以寻求学生的帮助为由,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头通过图书、音像、电脑网络或其它途径查找相关的新疆少数民族资料,资料可以是文章、图片、照片、手工艺品、服饰、食品、录象、音乐、乐器、日常用语等。有余力的小组还可以通过小组间的强强合作,在制作演示文稿的基础上,再制作有关新疆少数民族风情的课件,并把活动的成果进行全班共享,宣传我们新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生动形象的画面,维吾尔族民族风俗的图片,拉近了学生和文章的距离,而且通过展示自己自制和搜集的资料活动的成果,引导了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实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了孩子们对新疆少数民族特有民风民俗的喜爱之情。
可见,电教媒体本身不仅是外显的内容,而且其表现手法也丰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表现力,既能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又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它可以集声、形、色、动于一体,不仅可以再现事物的形状,把静止的事物动起来,而且它可以揭示事物的内部特征。与此同时,学生的手、脑、眼、耳、口等多种器官可以同时接受刺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
四、利用优势,提高效率
由于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学生在学习某种知识结构时会出现思维的堵塞,在他们的脑海中就会疑云缭绕,这时就希望能够找到合理的引导,以求得茅舍顿开。此时可以运用电教手段设疑引导,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的思路,就能够起到架设思维的桥梁作用,起到雪中送炭、水到渠成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再则,运用多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悲伤的音乐,一边观看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生活境况,在富有磁性声音的引导下,学生的情感得以诱发,学生被带进了作者笔下的情感世界,达到了“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
而且,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如果我们只是单一的在课堂上讲啊、记啊、练啊,这样学生会感到很乏味,甚至产生厌学的恶劣情绪。我们利用多媒体,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将语文认知教学溶于多媒体教学之中,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及学习状态,学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恰当处理,把握有“度”
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不能改变。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如果能把这些教学资源“合理整合”为学生所用,那么这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条件下的学习方式。 但实际情况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利用这些学习资源的条件并不能达到,所以对于一些相关的语文课外知识,一般都是由老师来搜集这些资源并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导致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课堂从以学生为中心,变成以“多媒体”为中心,忽视老师主导作用,剥夺学生的个性思维。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新知,自主学习。我们更不能一味依赖机器来操作课堂,把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当作展示自己运用信息技术水平的工具,用机器代替自己必要的组织、启发和引导,忽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文本的思考、理解和反馈。甚至师生的交流也依靠机器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依靠信息技术手段来体现。事实上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影响教学效果,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走入“盲区”, 造成学生兴趣迁移,分散注意力,甚至会对多媒体产生审美疲劳,产生厌烦,降低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的优点就会变成了缺点。因此,教师在课件的运用上一定要慎重。只有恰当处理好学生、老师、信息技术运用三者关系,把握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实现有效的整合。
六、找准契点,与教同步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要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有效整合为学生搭建起理解、感悟、交流的平台;有效整合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等,就必须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契合点,使运用信息技术的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始终为语文教学服务,做到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呈现的文字、图像、声音等内容与文本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等同步;与语文教学目的同步;与文本审美价值和审美教育同步,避免使用过多的信息资源,造成“喧宾夺主”, 华而不实,无法实现两者的有效整合。
例如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荷花》一文的教学,一朵朵未开、待开、盛开的荷花动静结合的美丽画面就是信息技术与文本的契合点。我在教学时通过课件描绘出一幅幅高洁美丽的荷花画面,并配极优美的乐曲的同时又展现重点段的内容,学生看画面听音乐大声朗读文本,学生入情入境体验,情绪受到感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听一位老师教学此文时,她用多媒体呈现的是作者许多资料以及课文荷花的文本内容,造成课件代替内容的现象,学生没有品读,就感悟不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只有找准契合点,重建新型教学模式,使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内容更好地展现,教与学两者才能相得益彰,创造出一流的教学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要明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领域好处颇多,在各科教学中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是语文课堂改革的需要,要做到能够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语文文本特点和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处理好信息技术运用和老师讲解的关系,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信息技术的辅助手段这三者的关系,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深入到学生学习的点点滴滴中,优化教学,才能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以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有效性。

『伍』 谈谈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何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力求深入地认识某种事物或乐于参与某种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提供的至多只是一幅彩色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语文教学则不然,它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如在学习《秦兵马俑》一课时,教师展示出《秦兵马俑》的课件。让学生尽情地观赏着眼前各种姿态的兵马俑,并且让学生讨论回答:“你看到了哪些兵马俑?”这下,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发言。这样,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感知理解了语言文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望庐山瀑布》这课时,可以利用课件出示瀑布壮观的景象。配上豪壮的声音,此情此景,激发学生思考,产生情感共鸣。而且能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活跃了学生思维,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仅能够顺利的突破学习的重难点,还可以让学生内心产生探索的欲望,情绪上受到感染,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二、,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
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积累少,而且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使问题很难解决。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接触语文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大量交互性很强、更新很快的语言和语言文化信息使广大师生应接不暇。网上可共享的信息为语文的教育和师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文化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拓展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师生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检索、阅读各类书籍,可以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获取到更新的信息和资料。如,学习《有趣的发现》,从海岛上昆虫翅膀的有趣特点,引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适者生存的实例。学生结合网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由此而来,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知识,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丰富了表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如在学习《桥》这一课时,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因素,大多数学生对此都不太熟悉,所以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于祖国一些著名大桥的图文资料进行阅读学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桥梁的认识,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美好明天的憧憬,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其课程进行学习和拓展的探讨能力。
三、有利于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原本聪灵的个性必被扼杀。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教《猫》一课时,教师适时提出了两个问题:1、小猫的淘气表现在什么地方?2、大猫的古怪表现在什么地方?这两个问题综合、集中、覆盖面大。教师以这两个问题为凭借,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教师播放介绍猫的影片,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看完影片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就能容易的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使整堂课处于情景交融的状态,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发挥其特长,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教学,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主动性、实效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运用信息技术,更能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参与行为。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学习不同单元时,会遇到不同的重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好的掌握重点,化解难点呢?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真正做到在课堂教学的“优化”,首要要从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切入,着力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重点难点及信息量的把握。在突出重点和难点的时候,可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幻灯片。根据教学所需,在学生自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并使用幻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激发探求新知兴趣,增强记忆。如在学习英雄董存瑞舍时,我用剪辑的电影资料,再现了董存瑞手托炸药包舍身炸碉堡的壮烈场面:这一震撼人心、可歌可泣的场面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他们真切体会到董存瑞的英勇豪迈精神,深化了感情,突破了难点,突出了中心。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这种基于计算机、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技术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它拓展了教学内容,提供了多种信息呈现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突出了资源共享,实现了人机友好交互,能更好的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陆』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效融合

何谓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呢?难道就是我们在平常运用多媒体制作一些课件进行教学吗?我们现在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其实就是把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相结合,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改革。在我们现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可以说是已经开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变革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革教学围着教材转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把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把教学学习资源整合转变为了有效的“资源”,从而助“教”和助“学”,引导和帮助教师借助与信息技术设计和实现优秀的教学过程。那么我们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究竟如何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呢?我们可以立足于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而最直接的帮助是借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法和学法方面的借鉴和探究,使“资源”的助教和助学落实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同时也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交流平台。
就拿我们英语教学来讲,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就充分利用了互联网上的资源,诸如英语歌曲、故事、单词和游戏等。虽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做一些课件来辅助教学,但是这些课件常常是围绕着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图片和单词、句子为主,在刚开始以课件代替传统图片教学时,学生或许还比较新奇,所以还能较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时间一长原先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现在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有好多网站上都有较多与我们的教学内容相一致的flash,而它们的生动、色彩鲜艳正好符合学生的兴趣,有了它们的帮忙就使我们教师在设计操练方法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给我们组织教学带来了便捷,在课堂中的运用也使学生有了更大的兴趣去说、去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学科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譬如在家里他们可以在家长的从旁协助下,根据教师提供给他们的网站进行预复习,预听课文内容、听读网上故事等。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再以我们的校本课程—国际理解教育课来讲,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博的科学知识为友的学习环境。国际理解教育课就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书本以外知识为目的而开设的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但我们教师在讲解的同时还会把一些展示的机会留给那些有准备的学生,我们往往会在课上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的作业,让他们上网查阅下一节课所要讲授的有关内容,这样就可以在下一次讲课时教师可适当放手,让他们来谈谈他们所获得的一些资料,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不至于使他们被教师的观点框住,从而限制了他们的自主发展。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要通过使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与知识;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其中的联系认真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是在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过程与手段,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在成果的展示中获得了成就感。在网络环境下的"整合型"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然后,通过对主题的分析或者分解,帮助学生分析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建立起自已的知识框架。在学生的自我学习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以帮助学生高效、高质地完成自已确认的主题,形成自主学习的学习成果。

『柒』 如何做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经验

我们正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对学校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对促进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可谓锦上添花,如虎添翼。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课堂教学奇迹,它的社会作用取决于教师。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应相应变革。如果说现代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且懂得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持课堂教学改革和促进教学发展。可见,教师应全面地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很好的为教学服务。
我们的课堂教育教学目标是诱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综合化的能力。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是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目标和要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育自身必须实现现代化,在教学领域中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电化教育特点之一,就是形声结合,声画并茂,能够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加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独到的功能,让课堂教学真正的活起来。所以电教媒体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以信息化推动现代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善用信息技术,使之有机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完美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基础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
一、明确目的,变辅为宝
我们必须明确,我们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为了更好的服从语文课堂教学,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征,让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许多老师并没有明白到这一点,以为要上好一节课,课件制作越多越好,课堂的容量越大越有用,制作得越精美越能得到大家的认同,还有些教师因为本地教学条件的限制、资源的不足,再加上的教学任务繁重,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或没有能力自己制作课件,于是就实行“拿来主义”,上网下载或直接使用其他老师的资源,导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在畸形中发展,所谓的“整合”只是以前用人教,现在用机器教,“穿新鞋走老路”,没有真正地做到让信息技术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的辅助手段,违背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的初衷。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为了完成多媒体教学的任务,一堂课里,课堂几乎被课件控制了,网络多媒体不断地演示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呈流水线式的程序化模式,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件的动画和音响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被冷冰冰的机器隔断,学生没有了思维的空间 。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但不能一味的让信息技术主宰我们的课堂。我们要明确资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学生的个性。 我们应该明白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新课程下进行地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而不是为了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进行课堂教学。一堂课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和怎样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取决取我们教师的教学组织的需要,我们应使信息技术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一种教学摆设或者成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教学形式。 由于各个地方的环境不同,各人的教学方式的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程度等都不尽相同,应要把信息技术正真有效地引入课堂,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变辅为宝。

二、利用兴趣,正确引导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乐于接受,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中恰当的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生字的理解。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把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和源泉,有了学习兴趣,就有探求未知的欲望,有了欲望就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学生认知的兴趣对他们学习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充分利用这种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后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师生互动质量,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爱学、乐学、易学。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相对来说识字教学是比较枯燥单调的,要达到提高识字教学效果的目的,必须要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识字教学更是如此。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就好。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教学中,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组象形字,这组字采用由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出现,富有动感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和巩固知识,在学习中体会乐趣,从而达到“我要学”、“我爱学”的境界,而教师也教得轻松、自在。
另外,小学生的感知水平本身就不高,有些教材内容又很难感知,我们可以应用现代媒体来缩短学生的认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距离。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和知识的局限,思维能力还处于起始阶段,对一些抽象的东西难以理解,而运用电化教学来播放一些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来感知,这时可以使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形象,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索里面的奥妙。使学生由被动不情愿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直观性、动态性和反馈性的不足。同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潜在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思维品质。
例如教学人教版的小学语文第九册中《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很难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很难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景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先利用图片与课件把今昔圆明园进行对比,让学生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再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在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文字难词之后,再让他们回到课文中,理解体会圆明园风格各异的景观。此时,在学生对语言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再放映出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图片,配上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解说,使课文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皇家园林”的辉煌。此时此刻的学生已完全置于人间仙景般的世外桃源之中,这时让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景观通过想象具体表达出来,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样的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怎样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夺、毁坏、烧毁之下,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的?在学生了解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后,通过放映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断,让学生突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圆明园是如何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切画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政府无能的无限憎恨之情。

三、巧设疑难,自主创新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可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还可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布鲁诺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只要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电化教学,就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发现答案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去探究所学知识里的奥妙。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将丰富的影视等素材引入语文课堂,将许多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自然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使之课内外知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尤其多媒体的加入,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情思信息、语文信息,形象具体,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另外,大容量、高密度、强化性、多渠道的信息显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在一堂课中收益非浅,久久难忘。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和田的维吾尔》一课的教学时,由于课文条理清楚内容简单易懂,主要是生动而又形象地从维吾尔人乐观、豪气,热爱土地,爱美爱花,以及维吾尔人能歌善舞等几方面描绘了和田维吾尔族奇特的民风, 所以本课的学习就需要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不同途径搜集、整理、筛选各类资料,让学生视野开阔,了解更多。因此我巧设疑难,以寻求学生的帮助为由,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头通过图书、音像、电脑网络或其它途径查找相关的新疆少数民族资料,资料可以是文章、图片、照片、手工艺品、服饰、食品、录象、音乐、乐器、日常用语等。有余力的小组还可以通过小组间的强强合作,在制作演示文稿的基础上,再制作有关新疆少数民族风情的课件,并把活动的成果进行全班共享,宣传我们新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生动形象的画面,维吾尔族民族风俗的图片,拉近了学生和文章的距离,而且通过展示自己自制和搜集的资料活动的成果,引导了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实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了孩子们对新疆少数民族特有民风民俗的喜爱之情。
可见,电教媒体本身不仅是外显的内容,而且其表现手法也丰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表现力,既能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又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它可以集声、形、色、动于一体,不仅可以再现事物的形状,把静止的事物动起来,而且它可以揭示事物的内部特征。与此同时,学生的手、脑、眼、耳、口等多种器官可以同时接受刺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
四、利用优势,提高效率
由于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学生在学习某种知识结构时会出现思维的堵塞,在他们的脑海中就会疑云缭绕,这时就希望能够找到合理的引导,以求得茅舍顿开。此时可以运用电教手段设疑引导,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的思路,就能够起到架设思维的桥梁作用,起到雪中送炭、水到渠成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再则,运用多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悲伤的音乐,一边观看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生活境况,在富有磁性声音的引导下,学生的情感得以诱发,学生被带进了作者笔下的情感世界,达到了“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
而且,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如果我们只是单一的在课堂上讲啊、记啊、练啊,这样学生会感到很乏味,甚至产生厌学的恶劣情绪。我们利用多媒体,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将语文认知教学溶于多媒体教学之中,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及学习状态,学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恰当处理,把握有“度”
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不能改变。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如果能把这些教学资源“合理整合”为学生所用,那么这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条件下的学习方式。 但实际情况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利用这些学习资源的条件并不能达到,所以对于一些相关的语文课外知识,一般都是由老师来搜集这些资源并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导致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课堂从以学生为中心,变成以“多媒体”为中心,忽视老师主导作用,剥夺学生的个性思维。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新知,自主学习。我们更不能一味依赖机器来操作课堂,把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当作展示自己运用信息技术水平的工具,用机器代替自己必要的组织、启发和引导,忽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文本的思考、理解和反馈。甚至师生的交流也依靠机器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依靠信息技术手段来体现。事实上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影响教学效果,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走入“盲区”, 造成学生兴趣迁移,分散注意力,甚至会对多媒体产生审美疲劳,产生厌烦,降低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的优点就会变成了缺点。因此,教师在课件的运用上一定要慎重。只有恰当处理好学生、老师、信息技术运用三者关系,把握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实现有效的整合。
六、找准契点,与教同步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要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有效整合为学生搭建起理解、感悟、交流的平台;有效整合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等,就必须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契合点,使运用信息技术的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始终为语文教学服务,做到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呈现的文字、图像、声音等内容与文本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等同步;与语文教学目的同步;与文本审美价值和审美教育同步,避免使用过多的信息资源,造成“喧宾夺主”, 华而不实,无法实现两者的有效整合。
例如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荷花》一文的教学,一朵朵未开、待开、盛开的荷花动静结合的美丽画面就是信息技术与文本的契合点。我在教学时通过课件描绘出一幅幅高洁美丽的荷花画面,并配极优美的乐曲的同时又展现重点段的内容,学生看画面听音乐大声朗读文本,学生入情入境体验,情绪受到感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听一位老师教学此文时,她用多媒体呈现的是作者许多资料以及课文荷花的文本内容,造成课件代替内容的现象,学生没有品读,就感悟不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只有找准契合点,重建新型教学模式,使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内容更好地展现,教与学两者才能相得益彰,创造出一流的教学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要明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领域好处颇多,在各科教学中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是语文课堂改革的需要,要做到能够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语文文本特点和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处理好信息技术运用和老师讲解的关系,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信息技术的辅助手段这三者的关系,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深入到学生学习的点点滴滴中,优化教学,才能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以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有效性。

『捌』 信息技术给小学教学带来什么好处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有利于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玖』 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措施:
一、明确目的,变辅为宝
我们必须明确,我们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为了更好的服从语文课堂教学,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征,让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许多老师并没有明白到这一点,以为要上好一节课,课件制作越多越好,课堂的容量越大越有用,制作得越精美越能得到大家的认同,还有些教师因为本地教学条件的限制、资源的不足,再加上的教学任务繁重,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或没有能力自己制作课件,于是就实行“拿来主义”,上网下载或直接使用其他老师的资源,导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在畸形中发展,所谓的“整合”只是以前用人教,现在用机器教,“穿新鞋走老路”,没有真正地做到让信息技术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的辅助手段,违背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的初衷。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为了完成多媒体教学的任务,一堂课里,课堂几乎被课件控制了,网络多媒体不断地演示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呈流水线式的程序化模式,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件的动画和音响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被冷冰冰的机器隔断,学生没有了思维的空间 。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但不能一味的让信息技术主宰我们的课堂。我们要明确资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学生的个性。 我们应该明白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新课程下进行地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而不是为了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进行课堂教学。一堂课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和怎样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取决取我们教师的教学组织的需要,我们应使信息技术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一种教学摆设或者成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教学形式。 由于各个地方的环境不同,各人的教学方式的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程度等都不尽相同,应要把信息技术正真有效地引入课堂,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变辅为宝。

二、利用兴趣,正确引导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乐于接受,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中恰当的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生字的理解。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把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和源泉,有了学习兴趣,就有探求未知的欲望,有了欲望就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学生认知的兴趣对他们学习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充分利用这种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后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师生互动质量,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爱学、乐学、易学。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相对来说识字教学是比较枯燥单调的,要达到提高识字教学效果的目的,必须要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识字教学更是如此。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就好。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教学中,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组象形字,这组字采用由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出现,富有动感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和巩固知识,在学习中体会乐趣,从而达到“我要学”、“我爱学”的境界,而教师也教得轻松、自在。
另外,小学生的感知水平本身就不高,有些教材内容又很难感知,我们可以应用现代媒体来缩短学生的认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距离。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和知识的局限,思维能力还处于起始阶段,对一些抽象的东西难以理解,而运用电化教学来播放一些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来感知,这时可以使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形象,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索里面的奥妙。使学生由被动不情愿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直观性、动态性和反馈性的不足。同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潜在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思维品质。
例如教学人教版的小学语文第九册中《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很难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很难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景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先利用图片与课件把今昔圆明园进行对比,让学生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再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在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文字难词之后,再让他们回到课文中,理解体会圆明园风格各异的景观。此时,在学生对语言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再放映出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图片,配上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解说,使课文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皇家园林”的辉煌。此时此刻的学生已完全置于人间仙景般的世外桃源之中,这时让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景观通过想象具体表达出来,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样的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怎样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夺、毁坏、烧毁之下,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的?在学生了解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后,通过放映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断,让学生突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圆明园是如何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切画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政府无能的无限憎恨之情。

三、巧设疑难,自主创新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可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还可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布鲁诺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只要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电化教学,就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发现答案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去探究所学知识里的奥妙。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将丰富的影视等素材引入语文课堂,将许多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自然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使之课内外知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尤其多媒体的加入,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情思信息、语文信息,形象具体,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另外,大容量、高密度、强化性、多渠道的信息显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在一堂课中收益非浅,久久难忘。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和田的维吾尔》一课的教学时,由于课文条理清楚内容简单易懂,主要是生动而又形象地从维吾尔人乐观、豪气,热爱土地,爱美爱花,以及维吾尔人能歌善舞等几方面描绘了和田维吾尔族奇特的民风, 所以本课的学习就需要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不同途径搜集、整理、筛选各类资料,让学生视野开阔,了解更多。因此我巧设疑难,以寻求学生的帮助为由,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头通过图书、音像、电脑网络或其它途径查找相关的新疆少数民族资料,资料可以是文章、图片、照片、手工艺品、服饰、食品、录象、音乐、乐器、日常用语等。有余力的小组还可以通过小组间的强强合作,在制作演示文稿的基础上,再制作有关新疆少数民族风情的课件,并把活动的成果进行全班共享,宣传我们新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生动形象的画面,维吾尔族民族风俗的图片,拉近了学生和文章的距离,而且通过展示自己自制和搜集的资料活动的成果,引导了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实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了孩子们对新疆少数民族特有民风民俗的喜爱之情。
可见,电教媒体本身不仅是外显的内容,而且其表现手法也丰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表现力,既能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又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它可以集声、形、色、动于一体,不仅可以再现事物的形状,把静止的事物动起来,而且它可以揭示事物的内部特征。与此同时,学生的手、脑、眼、耳、口等多种器官可以同时接受刺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
四、利用优势,提高效率
由于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学生在学习某种知识结构时会出现思维的堵塞,在他们的脑海中就会疑云缭绕,这时就希望能够找到合理的引导,以求得茅舍顿开。此时可以运用电教手段设疑引导,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的思路,就能够起到架设思维的桥梁作用,起到雪中送炭、水到渠成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再则,运用多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悲伤的音乐,一边观看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生活境况,在富有磁性声音的引导下,学生的情感得以诱发,学生被带进了作者笔下的情感世界,达到了“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
而且,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如果我们只是单一的在课堂上讲啊、记啊、练啊,这样学生会感到很乏味,甚至产生厌学的恶劣情绪。我们利用多媒体,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将语文认知教学溶于多媒体教学之中,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及学习状态,学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恰当处理,把握有“度”
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不能改变。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如果能把这些教学资源“合理整合”为学生所用,那么这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条件下的学习方式。 但实际情况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利用这些学习资源的条件并不能达到,所以对于一些相关的语文课外知识,一般都是由老师来搜集这些资源并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导致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课堂从以学生为中心,变成以“多媒体”为中心,忽视老师主导作用,剥夺学生的个性思维。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新知,自主学习。我们更不能一味依赖机器来操作课堂,把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当作展示自己运用信息技术水平的工具,用机器代替自己必要的组织、启发和引导,忽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文本的思考、理解和反馈。甚至师生的交流也依靠机器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依靠信息技术手段来体现。事实上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影响教学效果,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走入“盲区”, 造成学生兴趣迁移,分散注意力,甚至会对多媒体产生审美疲劳,产生厌烦,降低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的优点就会变成了缺点。因此,教师在课件的运用上一定要慎重。只有恰当处理好学生、老师、信息技术运用三者关系,把握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实现有效的整合。
六、找准契点,与教同步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要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有效整合为学生搭建起理解、感悟、交流的平台;有效整合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等,就必须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契合点,使运用信息技术的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始终为语文教学服务,做到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呈现的文字、图像、声音等内容与文本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等同步;与语文教学目的同步;与文本审美价值和审美教育同步,避免使用过多的信息资源,造成“喧宾夺主”, 华而不实,无法实现两者的有效整合。
例如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荷花》一文的教学,一朵朵未开、待开、盛开的荷花动静结合的美丽画面就是信息技术与文本的契合点。我在教学时通过课件描绘出一幅幅高洁美丽的荷花画面,并配极优美的乐曲的同时又展现重点段的内容,学生看画面听音乐大声朗读文本,学生入情入境体验,情绪受到感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听一位老师教学此文时,她用多媒体呈现的是作者许多资料以及课文荷花的文本内容,造成课件代替内容的现象,学生没有品读,就感悟不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只有找准契合点,重建新型教学模式,使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内容更好地展现,教与学两者才能相得益彰,创造出一流的教学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要明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领域好处颇多,在各科教学中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是语文课堂改革的需要,要做到能够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语文文本特点和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处理好信息技术运用和老师讲解的关系,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信息技术的辅助手段这三者的关系,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深入到学生学习的点点滴滴中,优化教学,才能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以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有效性。

『拾』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怎样有效整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以信息化推动现代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善用信息技术,使之有机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完美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基础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

一、明确目的,变辅为宝

二、利用兴趣,正确引导

三、巧设疑难,自主创新

四、利用优势,提高效率

由于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学生在学习某种知识结构时会出现思维的堵塞,在他们的脑海中就会疑云缭绕,这时就希望能够找到合理的引导,以求得茅舍顿开。此时可以运用电教手段设疑引导,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的思路,就能够起到架设思维的桥梁作用,起到雪中送炭、水到渠成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再则,运用多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悲伤的音乐,一边观看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生活境况,在富有磁性声音的引导下,学生的情感得以诱发,学生被带进了作者笔下的情感世界,达到了“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

而且,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如果我们只是单一的在课堂上讲啊、记啊、练啊,这样学生会感到很乏味,甚至产生厌学的恶劣情绪。我们利用多媒体,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将语文认知教学溶于多媒体教学之中,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及学习状态,学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恰当处理,把握有“度”

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不能改变。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如果能把这些教学资源“合理整合”为学生所用,那么这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条件下的学习方式。 但实际情况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利用这些学习资源的条件并不能达到,所以对于一些相关的语文课外知识,一般都是由老师来搜集这些资源并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导致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课堂从以学生为中心,变成以“多媒体”为中心,忽视老师主导作用,剥夺学生的个性思维。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新知,自主学习。我们更不能一味依赖机器来操作课堂,把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当作展示自己运用信息技术水平的工具,用机器代替自己必要的组织、启发和引导,忽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文本的思考、理解和反馈。甚至师生的交流也依靠机器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依靠信息技术手段来体现。事实上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影响教学效果,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走入“盲区”, 造成学生兴趣迁移,分散注意力,甚至会对多媒体产生审美疲劳,产生厌烦,降低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的优点就会变成了缺点。因此,教师在课件的运用上一定要慎重。只有恰当处理好学生、老师、信息技术运用三者关系,把握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实现有效的整合。

六、找准契点,与教同步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要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有效整合为学生搭建起理解、感悟、交流的平台;有效整合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等,就必须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契合点,使运用信息技术的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始终为语文教学服务,做到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呈现的文字、图像、声音等内容与文本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等同步;与语文教学目的同步;与文本审美价值和审美教育同步,避免使用过多的信息资源,造成“喧宾夺主”, 华而不实,无法实现两者的有效整合。

阅读全文

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好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