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

发布时间:2021-02-13 05:39:40

⑴ 如何看待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

一、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1.异中求同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甄别、筛选、提炼,揭开不同阅读材料的表面现象,找出它们共同特征的方法。它培养的是学生的求同思维,目的在于找到阅读材料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共性,从而认识规律,掌握“定法”。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对比较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探寻其共同点,领悟其规律性,以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求同之妙,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新旧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同中求异
同中求异就是通过分析、解剖、探寻同类阅读材料的相异之处,从而找出阅读材料个性特征的方法。它培养的是求异思维,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寻求差异,认识文章或人物的个性,以便掌握“变法”。通过求异比较可以探求事物各自不同的特点,使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个性。
求异之妙,在于使学生更准确、更具体地体会阅读材料的个性魅力,从而汲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比较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思维,一是求异思维,两翼协同扇动,才能飞得高远。所以,在比较阅读中求同和求异这两种思维方法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二、比较阅读的优势
客观地讲,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比较阅读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教学中,不少教师会采用比较词语或句子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据我们的了解,小学语文界对比较阅读还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实践。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以下优势:
(一)自身优势
1.是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
在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比较阅读对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性、灵活性和变通性、新颖性和独创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都极具优势,尤其值得大力提倡。
比较阅读不同于一般的接触性阅读,它是一种透视现象的思考性阅读,在比较阅读活动中,无论是同中求异,还是异中求同,学生对阅读材料必须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认识过程,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因此,比较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而且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侧面纵深发展,提升他们思考问题的广度,激发学生提出富有个性色彩的新颖见解,使学生的思维灵活而具创造性,开阔而具深刻性。比较阅读的过程,有时就是质疑的过程,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和前人的定论,大胆质疑,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求证,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深刻性和批判性发展,从而激发思维的创造性。由此可见,比较阅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省时高效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和自己周围的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篇课文也是如此。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单篇讲读,仅仅就课文论课文、就句论句、就词论词,往往容易一叶障目,使学生难以准确地或者在更深层次上把握住课文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难以体会作者用词遣句的精妙,难以使知识、方法系统化、条理化。但是,如果我们把课文、段落、句子、词语等,与它们的同类进行比较、归纳、概括,就可使学生高屋建瓴,深入准确地把握住本质特点、个性特征,加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从而由点到线地构建知识体系,提升阅读水平、思维能力、欣赏评价能力,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效果。
3.体现了“言意兼得”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把字、词、句,或是题材、写法、立意等内容,与它们的同类进行比较阅读的过程,就是研究作者是如何利用它们表情达意的过程,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过程,也就是“言意兼得”的过程,而“言意兼得”正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
(二)体现了课标、教材的新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和“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这些年来,学语言、学表达是语文教学改革深入的关键,也成为小语届的共识。比较阅读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在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语言、学习表达方法、培养欣赏评价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显现出较大优势。
纵观我们正在使用的北京版、人教版教材,“比较”的思想也体现得非常明确。
例1第5册《小喜鹊的两个家》课后第3题,就是一道句子比较题:读一读,比一比,体会它们的不同。
(1)白天,小喜鹊只要一看到郭家母女,就会飞到她们面前。
(2)白天,小喜鹊只要一看到郭家母女,就会飞到她们面前,欢快地跳跃不止。
(3)白天,小喜鹊只要一看到郭家母女,就会飞到她们面前,欢快地跳跃不止,像一个撒娇的孩子。
例2第7册《古诗三首(一)》第3题:想想每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说说这三首诗描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⑵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掌握阅读文章的方法和形成阅读能力(包括理解、分析、感悟)、积累足够表达的语言素材(包括字、词、俗语、名言、诗文等)、掌握表达方法和形成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形成终身的语文学习能力。总之学语文是为了感悟语言的美,积累语言,以便能表达,能自学,形成终身的表达、自学能力。

⑶ 什么是语文教学

什么是语文教学?——关于语文教学本体的思考
面对这样一个并不陌生的问题,几代语文工作者、几百万的教师,思索了半个世纪,结果还是难以形成一个广泛认同的答案。时至今日,仍然是你说我说大家说,越说越糊涂。“说法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闹到毕业,还是不通。”(张志公)今天我也必须面对这一问题,必须将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斗胆说出来。因为学科性质是学科教学的根。无根将无枝无叶,更不会有花有果。一、“语文”即语言!
“语文”是语文教学的对象,正确认识“语文”哗抚糕幌蕹呵革童宫阔是语文教学成功的起点。但说清语文不容易。1、“语文”的由来:“‘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云云。(叶圣陶)不难看出:“语文”原义是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二者合称“语文”。但取掉了“国”,是否有丧失学科个性的危险呢?2、“语文”解释的混乱。口语以“语音”为表现形式,书面语以“文字”为外在表现。二者也有交叉,不宜截然分开。所以,后人解释颇多:①语言·文章②语言·文字③语言·文学……但似乎均有不通之处:文章、文字、文学是不能与语言并列的。文章是语言的物化成果;文字是语言的外在形式(另一形式为语音),文字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在于表现语言;文学有口头、书面两种,但比语言概念要小,仅是语言的一种形式、一种功能。三种解释均有望文生义之嫌,将“语”称为“语言”,将“文”演绎为文章、文字、文学。是否还可演绎为“语言·文化”“语言·人文”,甚至“语言·文盲”呢?但奇怪的是这些均出自名家之手,刊载于专业传媒之中,谬种流传。3、“语文”就是语言。既然无法作科学的分析,“语文”又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合言”,那么,“语文”就是语言,学语文就是学语言,教语文就是教语言。4、“语文”就是汉语。中小学的语文课其实是汉语课,相当于英国的英语课、法国的法语课。

⑷ 小学语文教师上好语文课的根本前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

②小学语文教师上好语文课的根本前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他们的 分析教材的能力

⑸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个特点

如何尽快地使学生把握良好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果呢,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1.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2.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练习
重点进行基本功练习。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调语气、停顿及表情等,开展个人朗读表演,师生共同评价活动,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体验朗读乐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利用抒情性课文,练习学生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怀念母亲》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从而教育学生感受母爱,爱自己的妈妈,上升到爱伟大的祖国。《桂林山水》,指导学生读出表现桂林山水特点的语句,读出作者对其山水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又如,《白杨树》、《穷人》等含对话的课文,读中引导学生读好对话,分角色朗读,引发学生朗读热情,优化朗读练习,重点指导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了各种动物的不同本领。让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尝试合作、享受成功。教师退居一旁,牵引、点睛,教者、学者的角色都由孩子们担当,营造出一派浓浓的生生互动的学习气氛。
3.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教师作为园丁,有责任浇灌这最美丽的花朵。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感受音乐家贝多芬高超的琴技与高尚的品质,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4.注意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为此,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断,甚至篇。同时指导学生出黑板报、手抄报,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所需要的

⑹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好象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在历时数年的土家族聚居区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实验中,笔者发现,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2、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更赞同一种观点,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读等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很好理解,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种提法,笔者很赞成:用让大爱温暖课堂!
3、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一、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二、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三、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达到。(课外阅读量,课程标准有个不少于的界定。应当说,这只是个保底的要求。)这些,就应当说是个死任务了。当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从更广的视觉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生要经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新课程不再提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肯定还是要的。是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总得以训来年为基础。某种意义说,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因此,要从听、说、读、写;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通过指导,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形成习惯,学生将受益无穷,有的将是终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笔者在平时,常用讲幽默、笑话、俏皮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来观察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

⑺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关于学科教学,你怎样看待

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听力、记忆力、写作和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养孩子的朗诵兴趣,提高孩子们的朗诵能力非常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希望教育自己的孩子可以满腹诗书,才华横溢,人人都能成为一名小小朗诵者。接一个新班,我就给孩子们定了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孩子们学语文可以学有所获,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达到这一目标的一个途径就是朗诵,而朗诵的前提是正确流利的朗读,朗读达标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读准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是小学生读课文的基本标准,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讲这三个标准操作性不是很好把握,仍然感到不是很清楚。因此,确立学期学年朗读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达到标准的即为达标。对此,确立的如下朗读达标标准:读准确,声音响亮,读出自信;读流利,不磕绊,读出流畅;有感情,抑扬顿挫,读出自己。评分标准:满分为10分,出现一次磕绊或错字减一分。达标分为8分以上。操作模式如下:公布朗读达标的标准,让孩子们根据标准加强练习;确立达标时间,第一次达标活动为小组同学互查。公布结果,让孩子们根据结果,查缺补漏,并提供二次达标机会。让孩子们明确了朗读怎么样才算好,勤加练习,就能达标。随着年级的提高,达标标准会逐步提高,达标内容也会逐步变化。最后争取达到朗诵的目标。

朗读,我们在行动。每日一诵,让孩子们树立朗诵意识。每天读一首古诗,张嘴就要注意语气、咬字、停顿、节奏等,怎么朗诵才能感人,才能感动自己,让自己的朗诵更加富有感染力。借助“为你诵读”APP模仿读,每天一首,从“走近李白”“走近杜甫”到经典诗词,孩子们每天浸润在经典的世界里,模仿之而心向往之,将自己的作品传到qq群里,每天的qq群就成了一场班级经典诗词朗诵会,跟着名家读经典,让自己更加优秀。

朗诵,我们在行动。“百篇小古文,百日背诵”双百读经典活动,开启经典积累新节奏。使孩子在最佳的年龄段能接受祖国源头文化的熏陶,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

朗诵,我们在行动。朗诵展示让孩子们找到朗诵自信。只学了方法,自己会朗诵了还不够,还要敢于在大众面前展示。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诗词朗诵会,让孩子们不断得到锻炼。班里的小小朗诵家逐渐增多,朗诵爱好者层出不穷。

朗诵作为一门语言表现艺术形式,涵盖了口语表达、经典积累、肢体表达等方面。这些都需要一个长时间不断练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坚持,需要不断激励自己,需要不断变换形式。让朗诵成为自己的一种爱好,爱上朗诵。经过一学年的努力,班级里爱好朗诵的孩子越来越多,必将更好地推动孩子们爱好读书,爱好写作,爱上语文这一门学科

⑻ 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伴随语文教学改革,小学语文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教学流派。老师们在教学中容易跟风,失去了自我,出现“种别人地,荒自己田”的后果。
近期随“乐山教育名师团”赴北京研修,听取原江苏教科所所长成尚荣老先生对教学本质的讲解后备受启迪。正如尚老所言:教学改革千变万化,最终还是需要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以儿童为本,从教堂走向学堂,从知识到素养,立德树人。“特色、多样、选择、合适”才是语文学习之道。
解读到语文课堂改革上就是以下几点主张:
一、容量大一点。如何容量大一些呢?其一是主题阅读,围绕一个主题,教一篇带几篇,突出主题理解。如清华附小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其教学效果及学术价值就获得专家们认同。其二,文体阅读,围绕某一文体,突出文体特色。其三,指向写作的阅读,围绕写作技法,教一篇带几篇,突出写作方法。
二、教学直接一点。教学中朝着目标直线行进,不人为设置不必要的障碍,让学生在学习的路途上走得自然顺畅。其一,开门见山。有专家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要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富有实效。其二,有的放矢。“思维都是由问题而起的。”一个好的问题势必成为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的桥梁,成为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的催化剂。其三,基于文本,回归学习本位。在自然、真实的课堂上,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简约是智慧的灵魂。指向学生学习目标的教学方式越简单,学生体验越深刻。真理是朴素的,好课是简单的。
三、课堂轻松有趣一点。从学生的认知原点出发,运用他们喜欢的方式,给他们一个宽松的学习场所,让他们在循序渐进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情趣。“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在学习上有情感共鸣,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去引领阅读,让课堂富有情趣,学生定在兴趣盎然中获得成长。
四、积累厚一点。“厚积薄发”,厚积的是语文经典。积累分成两类,一类是熟读成诵,比如唐诗宋词,历代美文,国学经典。“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质的积累,是语文的童子功。另一类是开卷有益,博览群书。“学愈博,则思愈广”,这是量的积累,是思想的积累。

⑼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互动教学的效果,开创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阅读前的导入,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一门教学艺术。围绕课文的内容,可先从学生感兴趣的相关材料谈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采取不同的方式切回到主题,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教师的朗读示范,它是最形象、最生动、最切实的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教师通过语音纯正、抑扬顿挫、充满感情的示范,营造和渲染课文所描述的意境,借以感染学生,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个长期培养和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从低年级抓起。在课堂上尝试全新的阅读教学方法,即使当时学生觉得新鲜而兴趣大增,但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感到乏味而失去吸引力,
“一招鲜,吃遍天”的做法应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上成效不大。因此,应避免长期重复同一种阅读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的“审美疲劳”,及时轮换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无疑会给学生注入“兴奋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阅读过程的乐趣,从而保持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理解感悟和积累知识。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均应重视朗读、默读、背诵。
首先说说朗读。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用正确、流利的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用心地去朗读。
分组朗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根据文章结构,教师可按结构段安排学生分组朗读(对于篇幅短小的文章,可分组朗读整篇课文),引导学生聆听其他同学的朗读,找找自己的差距,鼓励学生发言谈谈听后的体会。对于朗读好的方面应予以课堂表扬,对在朗读中存在的通病和错误则及时指出。让分组朗读在学生眼里成为别具一格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读懂课文并有所感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和提高朗读水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接下来再谈谈默读。默读的练习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默读完课文后,能有时间来思考。学生默读完后,还应检查默读的效果,对不按要求默读的学生进行帮教。就我所教的低年级而言,当学生看完一篇课文后,我经常会问:同学们,你们在书中找到几个“陌生的朋友”呢?你们读懂了些什么?同学们便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样,即检查出了学习效果,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生机盎然。
最后说说反复诵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反复地诵读文章,特别是感情强烈或是精彩的句段,训练学生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学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从初知到体会,到感悟,直至动情,这是学生阅读课文的情感在不断地变化,感受在不断加深的过程。反复地朗诵课文,给学生从感性认识跃上理性认识提供了帮助。

三、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语言文字描述没有什么可感性时,可以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化抽象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有时语言文字本身具有意象性,通过想象,创造出更生动的画面,更好地理解、体会文本。这样的感悟是丰富的,是深入的。如: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要理解‘无边无际’这个词,我让学生用硬纸做成卷筒,透过窗子看看外面的天空,说说天有多大?再让同学门站在阳台上看看外面的天空,说说这时的天有多大?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无边无际。再进一步引申,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说的上是无边无际?学生展开联想想到了大海、沙漠、草原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了。

四、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习惯,为丰富学生的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中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诵的部分,有的则是由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背诵、抄写的练习,应该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在阅读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平时多读才能熟记在心,才能最终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
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用意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习惯。据我所知,许多教师都有一些好办法引导学生积累,如采蜜本、美词佳句本等,效果很不错。
总之,在课堂教学阅读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发挥‘导’的作用,把学生引入主动阅读的状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就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借助榜样的力量,以点带面,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