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发布时间:2021-02-13 04:21:09

❶ 如何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信息技术、网络环境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正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 普遍关注。如何将计算机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也是我们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新亮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能力和学生学习 方式的变革是计算机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主要目标。本文从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对计算机技术带给教学的优势进行了一些实践性的总结,针对一些教学中的问题进 行探究。
在当今社会,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不断的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呢?下面我就在教学中如何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有效的融合所做的一些实践,总结如下: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
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如: 1、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知道“形”的概念和“数”的概念一样,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我采用彩色显示的方式,先让学生看到具体的实物图形,随后隐去实物图形中的色彩、图案、只剩下几何图形,并向学生说明:学习几何图形我们不研究它们的质地、颜色、图案、只研究它们的形状、大小、位置,既点、线、面、体,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突出图形的本质属性。
2、在教学“直线的认识”时,我采用动画、着亮的方法来演示直线的特征。先显示一段画的较短的直线,然后从两头慢慢地向两方延长,显示屏上展示出一条直线向两方延伸的动画,把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不可度量的特征,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同学眼前;在教学“三线的区别”时,我采用将端点着亮,无端点的一端向外延伸同步进行的方式,以动画形式表现直线无端点,能向两端无限延长,不能度量;射线有一个端点,能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不能度量;线段有两个端点,不能延长,可以度量的图形正展示在学生面前。计算机软件生动形象直观,演示方法灵活多变,易于显示几何图形的特征。因此,它在帮助学生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中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表象,启发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一开始就显示学生熟悉的国旗和手帕图案,图形色彩鲜明,花纹美丽。当问及它们形状时,学生说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随即隐去这两个图形的色瓷和花纹,从而引入对图形的研究。同样在认识长方体时,先显示火柴盒的模拟图形,并与实物相对照。认识立体图上每一个面的形状,各条棱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不同色彩显示两条虚线,形成了一组完整的直观图,再用分别着色的方法来显示长方体的左右面、上下面、前后面。这样通过分层显示,为观念的形成架起了一座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桥梁。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形式的整合
在数学的教学中,我有意识让学生利用网络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课余知识,而且可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运用多媒体,可以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❷ 怎样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

数学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是直觉思维和时间逻辑思维二者密切结合,而传统教学往往忽略了直觉思维,变教学为一门纯粹运用逻辑思维的学科,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广泛应用,便解决与这一问题。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我认为是指在教学过程,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一种新教学方式。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传媒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想象力,而且作为教学信息的传输渠道与载体,其容量大、效率高、节省教育投资,使其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主流的原因。
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的人。”也就是说,我们的人民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们的教育更是应该这样,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如今,我们又迎来了新课改,新课改倡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数学教学中来,让数学课更加生动,有趣、有效,这是课改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下面就数学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谈谈自己的粗略的看法。
一、换位教与学
我们知道,所谓的学科有机“整合”,其核心就是要我们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所谓的学科整合,决不仅仅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想叠加,更不是仅仅使用几张幻灯片,用一用事物投影,而是将信息技术真正的为教学服务。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交互化;学习环境的时代化,全球化。
课堂上,学生面对电脑,在强化了演示作用的同时,更加大了互动作用的发挥,从而有效的促进了师生在教与学双边的活动。在这一互动中,又涵盖了以下三方面的互动:
1、师与生之间的互动
由于有了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变得简洁明快,如:教师希望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用学具演示时,强调学生不要讲话,仔细看老师动手操作的演示,可是课堂上还是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可当老师说,看电脑时,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电脑屏幕上,认真看课件的演示,从而明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就是三角形的面积。在结合教师说明的同时,使学生很快找到了感觉,快乐的情绪自然表现出来。
2、师与电脑的互动
教师在操作电脑时,由于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操作起来轻车熟技,而电脑教学程序的设计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指导。老师在操作过程中的自信、自如,更是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发展。
3、是生与电脑之间的互动
学生从电脑课上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能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得以运用和展示,促进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课堂上,教师设计的一组练习题,让学生自己选做,答题完毕后,可以看看自己的成绩。当成绩单跳出后,可以从中看到相关信息:有对、有错,还有错的原因,有对高分数成绩的表扬,也有对低分数成绩的鼓励。这样有效得促进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思考热情。
二、高效运用信息技术,生活中感悟数学。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必须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兴趣。比如教学《年,月,日》教学中,首先应该抓住学生年龄特征,利用课件中的时间小精灵来引出时间的重要性,引发小学生的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为突破教学由于地域、时空等因素的局限,利用课件把相关的影视资料、动画、图像巧妙的加以组合,在教学中播放,有利于学生跳出书本的局限,拓宽知识面。如"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教学中创设一个"虚拟现实"-超市情境。"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分为学习用品区、生活用品区、儿童玩具区、食品区等。这些都让学生兴奋不已,极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参与欲望,迫不急待地想在网络中做"顾客"。根据电脑显示,学生可以自己充当售货员,点击食品到秤上去称,然后根据单价算出金额。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地去花钱购物,将手中的钱计划着去用,学习热情空前高潮。其间,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得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信息技术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在我《数字与编码》一活动课时,从网络上搜集的有关编码的图片制作成一段影片,再加上效果和音乐,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数字与编码之间的联系充满了浓厚的好奇心。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
1、让信息技术成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金钥匙
有些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对数学的认识仅仅停留于乏味的计算,对数学没有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要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网络媒体让学生从书本上学习数学知识扩展到从生活中获取相关信息。网络资源图文并茂,信息量大,获取信息便捷快速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如果能有效的运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将乐于去了解数学,学习数学。
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我带领学生进入轴对称图形的专题教学网站,专题网站里含有丰富的资源,轴对称的建筑物、植物、动物、工具还有各种漂亮的轴对称剪纸、窗花,学生们被这些信息所吸引,不仅对轴对称有了感性认识,而且对轴对称图形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网页中把实物图抽象成数学图形,配合一些揭示轴对称的图形本质的动画演示,学生学习又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轴对称的相关概念,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拓宽了视野,了解了社会,了解了自然,更增强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搜索,发现了轴对称图形在人们生活中美妙的作用,了解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知道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而且通过搜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适当的选择适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内容,不能什么都用网络等信息技术,而且还要注意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有时教师可以适当搜索好内容,以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的学习,避免无效地收集信息和受到无意义的信息的干扰。
2、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催化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将课堂教学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利用信息技术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创新精神与能力得到发展。
比如教学《年、月、日》,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和闰年,知道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日闰年的方法。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呈现的日历来探究每个月可能有多少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可以选取不同年份来发现探索出大月、小月的天数,并且由此认识平年和闰年的概念,学生可以从网络中查找资料了解为什么要设立闰年和平年,并且由此在小组内来归纳判断闰年的规律,全班交流,并且全体学生可以通过网上万年历这个小程序举例验证这个规律的正确性,最后在了解了年、月、日之后,学生可以自由地上网查找各种历史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小组内用ppt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发送给每位同学进行交流。这是一节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活动课,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只告诉学生一些平年、闰年等名词,没有告诉学生一个概念的内涵,更没有告诉学生一条规律。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激发了思维,有助于学生探索发现,合作交流,在整个过程中自主地完成信息的收集,转化和发布。这一探索过程是常态教学所实现不了的。课堂由贫乏无味的概念课程转化为有趣的探索过程,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每个人都俨然一个小数学家,在介绍自己的新发现,或倾听或参与探讨。思维的丰富性导致了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最终促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知识,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勇于创新,学生自己找到的方法,无比喜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数学教学还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延伸到课外,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比如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公布研究的数学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或者演示文稿在网上发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小学数学拓展型课题的整合,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
3、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学生数学运用能力的助推器
数学教学中,巩固性练习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形成能力的重要保证。练习既要讲究精练,又要有一定的量,同时要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举一反三目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形象生动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例如我在教学《口算除法》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按照过去的常规教学方法,在新知识的巩固练习中,我还要安排学生做课本上的习题,或者再布置一定数量的卷面作业,要求学生同一时间完成,从大多数学生出发这自然是合理的,但是,怎么同时解决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个体需求和关注理解能力较慢的学生呢?传统方法往往只能限制发展快的,牺牲发展慢的,采取所谓“一刀切”的办法。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就不一样了,学生利用计算机随机习题库,进行了5分钟的练习。结果是做了8-20题的有4人,21-35题的有8人,36-60题的有27人,61-74题的有7人,平均每人做30题。可以看出,反应快和反应慢的学生做题速度相差是10倍,这种练习形式,题目随机出示,相邻的计算机出题均不相同。学生每做完一题,计算机紧接着出下一题,这样有了竞赛的意味。学生做正确了,计算机作出“正确”的反馈,做到一定数量的就播放几帧动画以示鼓励。做错了,计算机又做出提示纠正的反馈,遇到障碍还以查询相应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自主进行的,做8道题的学生没有压力,觉得轻松愉快,做了74道题的同学意犹未尽,全体学生兴致勃勃,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的提高。同一目标段的学习内容,学生还可以多次重复选择,由于系统设置是随机出题,学生面对的是知识难度相当的不同题目,这既避免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厌倦情绪,又可以使学生对已经获得的内部经验性信息进行有益的复读,从而促进他们将知识内化为技能。数学巩固中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为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习,为不同能力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素材,不同机会,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总而言之,二十一世纪,是数字化信息时代,是充分展示学生品质的时代,数学的课堂教学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把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通过电脑有机的结合,从而实现传授知识与自我探索知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未来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给课堂教学带来从形式、内容到教学模式的变革。教师只要适时、适度、适当地运用新的教学媒体,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就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❸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 。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 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 。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
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
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
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
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
知识的生成过程, 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 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三、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有一定困难。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❹ 怎样将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

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化时代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也走进了我们的校园。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及学习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课程改革之后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器、计算机等,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能够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变革,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及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对信息技术及整合的认识
对信息技术广义的理解是: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技术。而从教育的角度看,信息技术可看作是教育环境或教育手段的一部分,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善教育、教学,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整合是指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程序化的过程。其结果使系统各要素实现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发挥最大效益。对于整合的理解,当今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各有其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其表述为: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开创了小学数学教学新的里程碑
课堂教学是由一个多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它是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新形势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课堂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要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样也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教学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小学数学教学规律,实现信息技术系统与教、学系统各要素融合的信息化教学思想,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克服过去难以解决的矛盾,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得到突破性进展。其宗旨是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可以为小学数学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因此,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它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育观念与教学机制的整体变革。整合的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有效的整合并运用,更有利于开创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天地,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新的革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三、找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切入点,课堂将熠熠生辉
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就是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生活实际,恰当地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的教学语言、板书、教学挂图、课文插图、实验仪器、模型标本等)和电化教学手段(幻灯、投影景音、录像、计算机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服务于总的教学目标,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首先从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特征及其教学形式上考虑。小学数学教学重视课堂的目标意识、组织调控意识、情感意识、反馈纠正意识、评价意识、学生参与意识,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而这种教学,明显地要求在教学中采取高容量,快节奏,循环反馈,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打破由教师主宰整个教学活动进程而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的传统教学的习惯与常规。

❺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运用新颖、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那么,如何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下面谈一些我的尝试与探索。
一、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他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在数学探究学习之始,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潜力。同时新《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实现对小学数学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通过这些载体,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学习方式,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中,我们就利用播放超市的影像文件,让学生在“逛超市”中体会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一瓶牛奶的标价2元,这个2元就表示什么?顾客手中的6瓶可乐,这个6表示什么?在收银台计算的又是什么呢?从中学生可以体会单价、数量、总价在超市中的广泛应用。接着让学生自己在“超市”中购物。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这样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在课堂中让学生“逛超市”。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当然,我们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客观存在或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象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利用多媒体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就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同时新《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换言之,数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应用“几何画板”,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我们就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做“数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能够动态地表现几何关系、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做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的一些功能,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动态的操作过程,给学生进行比较和抽象创造了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对计算公式进行验证,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三、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完成自我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新型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让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合,最终把新知同化后纳入原认知结构中,使学生构建合理、清晰的认知结构。
如教学“年、月、日”中,我们利用多媒体信息创设协作和自主性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可以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进行随机观察年历。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观察月份的不同:有的月是31天,有的月是30天,而有的月又只有28或29天。学生还可以打开资料库进行知识查询,自己去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得到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利用计算机进行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从而可以探索出闰年和平年的概念。学生还可以尝试探索闰年的计算公式,还可以根据随机题来验证自己总结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学生可根据需要在“知识扩展中了解到我国农历知识和世界上关于年、月、日划分的一些知识”。这样,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机械训练中解脱出来,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更好地完成自我构建过程。
四、利用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让学生自我调控、自我发展
基于网络技术的课件更具有优势,它除了具有多媒体课件的优点外,还具有对学生全员的可控性优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自主选择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进程,在师生、生生、人机、个体与集体之间多纬度的交流,凭借网络资源的优势,在开放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利用ASP制作成动态网页,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规律,完成网上练习:
将D列的数值设计为“E1/B1”,学生在课件的使用中,只要在B列和E列中填上相应的数据,D列则自动算出扩大或缩小的倍数。通过动手让学生自己找到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和分母必须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变化规律。可见,基于网络技术的课件所传递的信息具有统一性、开放性、灵活性、动态性和全员可控性等特点,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良环境,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可能。
21世纪的教育是全新的教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会带来教育观念、教学组织形式的又一次革命。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会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达到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能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的整合,还有大量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相信,只要信息技术运用得恰当,必定能为新课程改革“插翅添翼”。

❻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整合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整合?
答:一.通过整合,数学学习的形专式会多样化。
属二.通过整合,数学更贴近生活 。
三.通过整合,使课堂更具有实效性。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一格,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难以比拟的。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务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

❼ 如何做到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数学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是直觉思维和时间逻辑思维二者密切结合,而传统教学往往忽略了直觉思维,变教学为一门纯粹运用逻辑思维的学科,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广泛应用,便解决与这一问题。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我认为是指在教学过程,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一种新教学方式。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传媒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想象力,而且作为教学信息的传输渠道与载体,其容量大、效率高、节省教育投资,使其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主流的原因。
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的人。”也就是说,我们的人民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们的教育更是应该这样,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如今,我们又迎来了新课改,新课改倡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数学教学中来,让数学课更加生动,有趣、有效,这是课改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下面就数学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谈谈自己的粗略的看法。
一、换位教与学
我们知道,所谓的学科有机“整合”,其核心就是要我们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所谓的学科整合,决不仅仅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想叠加,更不是仅仅使用几张幻灯片,用一用事物投影,而是将信息技术真正的为教学服务。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交互化;学习环境的时代化,全球化。
课堂上,学生面对电脑,在强化了演示作用的同时,更加大了互动作用的发挥,从而有效的促进了师生在教与学双边的活动。在这一互动中,又涵盖了以下三方面的互动:
1、师与生之间的互动
由于有了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变得简洁明快,如:教师希望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用学具演示时,强调学生不要讲话,仔细看老师动手操作的演示,可是课堂上还是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可当老师说,看电脑时,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电脑屏幕上,认真看课件的演示,从而明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就是三角形的面积。在结合教师说明的同时,使学生很快找到了感觉,快乐的情绪自然表现出来。
2、师与电脑的互动
教师在操作电脑时,由于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操作起来轻车熟技,而电脑教学程序的设计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指导。老师在操作过程中的自信、自如,更是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发展。
3、是生与电脑之间的互动
学生从电脑课上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能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得以运用和展示,促进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课堂上,教师设计的一组练习题,让学生自己选做,答题完毕后,可以看看自己的成绩。当成绩单跳出后,可以从中看到相关信息:有对、有错,还有错的原因,有对高分数成绩的表扬,也有对低分数成绩的鼓励。这样有效得促进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思考热情。
二、高效运用信息技术,生活中感悟数学。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必须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兴趣。比如教学《年,月,日》教学中,首先应该抓住学生年龄特征,利用课件中的时间小精灵来引出时间的重要性,引发小学生的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为突破教学由于地域、时空等因素的局限,利用课件把相关的影视资料、动画、图像巧妙的加以组合,在教学中播放,有利于学生跳出书本的局限,拓宽知识面。如"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教学中创设一个"虚拟现实"-超市情境。"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分为学习用品区、生活用品区、儿童玩具区、食品区等。这些都让学生兴奋不已,极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参与欲望,迫不急待地想在网络中做"顾客"。根据电脑显示,学生可以自己充当售货员,点击食品到秤上去称,然后根据单价算出金额。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地去花钱购物,将手中的钱计划着去用,学习热情空前高潮。其间,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得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信息技术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在我《数字与编码》一活动课时,从网络上搜集的有关编码的图片制作成一段影片,再加上效果和音乐,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数字与编码之间的联系充满了浓厚的好奇心。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
1、让信息技术成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金钥匙
有些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对数学的认识仅仅停留于乏味的计算,对数学没有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要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网络媒体让学生从书本上学习数学知识扩展到从生活中获取相关信息。网络资源图文并茂,信息量大,获取信息便捷快速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如果能有效的运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将乐于去了解数学,学习数学。
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我带领学生进入轴对称图形的专题教学网站,专题网站里含有丰富的资源,轴对称的建筑物、植物、动物、工具还有各种漂亮的轴对称剪纸、窗花,学生们被这些信息所吸引,不仅对轴对称有了感性认识,而且对轴对称图形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网页中把实物图抽象成数学图形,配合一些揭示轴对称的图形本质的动画演示,学生学习又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轴对称的相关概念,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拓宽了视野,了解了社会,了解了自然,更增强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搜索,发现了轴对称图形在人们生活中美妙的作用,了解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知道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而且通过搜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适当的选择适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内容,不能什么都用网络等信息技术,而且还要注意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有时教师可以适当搜索好内容,以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的学习,避免无效地收集信息和受到无意义的信息的干扰。
2、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催化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将课堂教学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利用信息技术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创新精神与能力得到发展。
比如教学《年、月、日》,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和闰年,知道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日闰年的方法。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呈现的日历来探究每个月可能有多少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可以选取不同年份来发现探索出大月、小月的天数,并且由此认识平年和闰年的概念,学生可以从网络中查找资料了解为什么要设立闰年和平年,并且由此在小组内来归纳判断闰年的规律,全班交流,并且全体学生可以通过网上万年历这个小程序举例验证这个规律的正确性,最后在了解了年、月、日之后,学生可以自由地上网查找各种历史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小组内用ppt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发送给每位同学进行交流。这是一节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活动课,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只告诉学生一些平年、闰年等名词,没有告诉学生一个概念的内涵,更没有告诉学生一条规律。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激发了思维,有助于学生探索发现,合作交流,在整个过程中自主地完成信息的收集,转化和发布。这一探索过程是常态教学所实现不了的。课堂由贫乏无味的概念课程转化为有趣的探索过程,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每个人都俨然一个小数学家,在介绍自己的新发现,或倾听或参与探讨。思维的丰富性导致了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最终促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知识,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勇于创新,学生自己找到的方法,无比喜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数学教学还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延伸到课外,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比如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公布研究的数学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或者演示文稿在网上发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小学数学拓展型课题的整合,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
3、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学生数学运用能力的助推器
数学教学中,巩固性练习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形成能力的重要保证。练习既要讲究精练,又要有一定的量,同时要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举一反三目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形象生动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例如我在教学《口算除法》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按照过去的常规教学方法,在新知识的巩固练习中,我还要安排学生做课本上的习题,或者再布置一定数量的卷面作业,要求学生同一时间完成,从大多数学生出发这自然是合理的,但是,怎么同时解决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个体需求和关注理解能力较慢的学生呢?传统方法往往只能限制发展快的,牺牲发展慢的,采取所谓“一刀切”的办法。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就不一样了,学生利用计算机随机习题库,进行了5分钟的练习。结果是做了8-20题的有4人,21-35题的有8人,36-60题的有27人,61-74题的有7人,平均每人做30题。可以看出,反应快和反应慢的学生做题速度相差是10倍,这种练习形式,题目随机出示,相邻的计算机出题均不相同。学生每做完一题,计算机紧接着出下一题,这样有了竞赛的意味。学生做正确了,计算机作出“正确”的反馈,做到一定数量的就播放几帧动画以示鼓励。做错了,计算机又做出提示纠正的反馈,遇到障碍还以查询相应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自主进行的,做8道题的学生没有压力,觉得轻松愉快,做了74道题的同学意犹未尽,全体学生兴致勃勃,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的提高。同一目标段的学习内容,学生还可以多次重复选择,由于系统设置是随机出题,学生面对的是知识难度相当的不同题目,这既避免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厌倦情绪,又可以使学生对已经获得的内部经验性信息进行有益的复读,从而促进他们将知识内化为技能。数学巩固中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为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习,为不同能力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素材,不同机会,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总而言之,二十一世纪,是数字化信息时代,是充分展示学生品质的时代,数学的课堂教学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把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通过电脑有机的结合,从而实现传授知识与自我探索知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未来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给课堂教学带来从形式、内容到教学模式的变革。教师只要适时、适度、适当地运用新的教学媒体,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就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❽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有效整合

1、通过整合,数学学习的形式会多样化。
2、通过整合,数学更贴回近生活 。
3、通过答整合,使课堂更具有实效性。
4、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一格,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难以比拟的。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务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

❾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

一、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1、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他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在数学探究学习之始,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潜力。
2、新《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实现对小学数学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通过这些载体,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学习方式,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3、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中,我们就利用播放超市的影像文件,让学生在“逛超市”中体会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一瓶牛奶的标价2元,这个2元就表示什么?顾客手中的6瓶可乐,这个6表示什么?在收银台计算的又是什么呢?从中学生可以体会单价、数量、总价在超市中的广泛应用。接着让学生自己在“超市”中购物。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这样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在课堂中让学生“逛超市”。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4、当然,我们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客观存在或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象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利用多媒体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1、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就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
2、新《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换言之,数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应用“几何画板”,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我们就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做“数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能够动态地表现几何关系、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做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的一些功能,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动态的操作过程,给学生进行比较和抽象创造了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对计算公式进行验证,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阅读全文

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