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的创设情境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现实的一门科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曾指出,要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数学情境,让小学生们能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笔者认为,只有将数学融入生活才能真正领会到数学带来的乐趣。
从另一方面讲,数学就是解决问题的一门学科。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为了避免数学的枯燥,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便将情境融入数学中,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进而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一、问题情境概述
问题情境是数学理论学习的基本概念。它可以用一种背景来概括。也可以用一种积极的气氛来概括。
将问题情境比作背景,是由于数学来源于生活,许多数学问题都可以找到生活中的情境。例如一次函数,它是由生活中的匀速运动产生的。在进行讲解时,一定要加入生活的情境。如果直接将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形式告诉学生,似乎有点本末倒置的味道。
将问题情境比作一种气氛,是因为,将问题融入到情境之后会使学生更容易学会,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它代表了一种自由、向上的气氛。
二、创设的原则
(一)趣味原则
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兴趣是学习数学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物感兴趣时会唤起自身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
(二)启发原则
可以从侧面对知识进行讲解,引发学生的兴趣后一步步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进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由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增加学生知识的连贯性。
(三)思考原则
创设情境会引起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思考。通过适当的引导,不触及答案边缘,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得出结论。既可以开发学生的思路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挑战原则
小学生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代言词。越具有挑战的问题情境越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针对原则
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是针对教材的某一部分做出的。没有针对性的教学会造成时间和经历的浪费,进而引起学生学习体系混乱等问题。
(六)创设的依据
数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现在教学中特别重要的一种方法。欲创造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的方面进行:
三、学生的知识基础
据研究,一个人学习多是从以往的经验,与新认知的事物进行结合而形成的。所以立足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找经验是有效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充分的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研究表明,在小学生开心的时候比较容易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数学老师在课上要充分带动学生的情绪,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认识到,课堂是一个情感交流的地方。当小学生情感上得到满足其学习状态就会达到最佳。
(二)学生的思维特点
不同年龄段思考的事情不同,所以对于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简单。他们比较容易得到满足。在教学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投其所好,向学生所想,从侧面激励。当学生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的方法
(一)联系生活创设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教师能够运用生活中的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引导,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当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之后,知识点的难度就降低了。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唤起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的自信。例如,一天,小李把家里的钥匙忘在了小红家,没有钥匙小李没有办法回家。这时小李给小红打电话俩人商量对策。那么小李怎样才能够拿到自己的钥匙呢?同学们想出来了好几种办法:小李到小红家去拿,小红给小李送回家,两个人一起从各自家出发,走同一条路。然后,老师对以上方法的优劣问题进行探讨,和同学们一起找到适合的方式。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可以自己自由地找出答案,不再觉得数学多么枯燥,进而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设置悬念创设
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的强,数学又是一个很有逻辑性的学科。悬念的设置可以在课堂导入以留下思考题的方式设立,在课堂中可以以课堂提问的方式设置悬念,在课堂小结时可以以巧妙地解法来设置悬念。
(三)不同角度创设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多角度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事情。当老师对一个问题进行不同方面的引导时,学生的思维变得比较活跃。例如在认识三角形的过程中,当问到等腰直角三角形是什么图形时,同学们有的回答是等腰三角形,有的而回答是直角三角形。这时老师就应该出来引导一下,引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四)借助故事创设
由于儿童对故事充满兴趣,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教育工作者便可以基于故事对问题进行情境创设。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数学课对学生的吸引力,而且可以加深记忆。比如,在对“0”表示什么的讲解时,老师可以讲小王吃苹果的故事。小王本来有三个苹果,洗好之后分给了爸爸和妈妈每人一个。现在小王手里还剩下几个苹果?一个。然后,小王把苹果吃掉了,小王还有几个苹果?一个也没有了。这也表示0个。这样小朋友们通过小王吃苹果的例子就记住了0的含义。
(五)借助游戏创设
小学生是一个比较活泼的群体。他们对游戏特别感兴趣。在学习“元角分”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扮演售货员和购买者,进而带动学生进行元角分换算的学习。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来源于多个方面。适当的创设数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丰富的情境中了解数学、理解数学并喜欢学习数学。不同的数学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大多数老师都用设定情境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Ⅱ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那么,在新课程下,教师该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要具有有效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先想想整个活动是不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还是仅仅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一时热闹,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情境的有效性体现在明确的目的性,参与的全体性等方面。
二、创设情境要联系实际生活,要具有真实性
联系实际生活,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例如在《厘米与米》的单元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完善知识的建构,我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校园里的教室到底有多高?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许多方法:与一米相比,看看是几个一米,与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几倍。用米尺量、用直尺量、用步子进行测量……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地测量,解决了情境所提供的问题。而这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正是知识建构的经历。生活到处都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要具有探索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所以有效的教学情境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突现学生的个体地位与作用,使得教学更具有效性。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然而,学生毕竟还是孩子,由于受到年龄因素和知识经验的局限,不可能自发地去探索。如果没有教师提供的情境、材料,乃至目标,学生的探索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 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使他们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四、创设情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具有针对性
一是情境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不同的年级有所变化。对于低年级学生, 颜色、声音、动作有很大的吸引力, 要多创设表现活泼、内容生动、形式丰富的情境, 如运用编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 对于高年级学生, 则要多创设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数学本身内在的、隐性的美去吸引学生, 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对情境的满足, 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二是创设情境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研究表明, 认识兴趣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有密切关系。因此, 课堂教学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做到: 一要熟悉教材, 掌握知识的结构, 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
五、创设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要具有适度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越多越好,一节课创设几个或十几个情境,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关注的只是活动的本身,不是学习的内容,效果可想而知。我们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较为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学习中来,所以,我认为是否要创设情境、是否要用教材上的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来考虑,来设计教学过程。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精心设计富有真实性、有效性、探索性、针对性、适度性的情境,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才能品尝到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Ⅲ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化。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装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这使每一位教师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利用这种情境来提高学习质量,是每个教师都迫不及待要探索的问题,本文就对此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 关键词:情境创设、有效情境、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我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数学情境教学方面作如下探讨: 一、创设情境应从课堂导入开始,导入要切实可行。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要求导入一定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更重要的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数学教学导入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如我在讲授《可能性》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日,小朋友们请说说你自己的生日吧”,同学们说的很欢快,老师又问:“这个月过生日的有哪几位小朋友?”结果有三个小同学举手,老师就把为三个小朋友过生日为教学情境,同学们为他们准备节目开始抽签,从而很自然的过渡到抽到唱歌、跳舞、表演节目的可能性。进一步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 二、在探究新知中,创设分组操作探究情境解决小组问题 《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学生在集体的相互作用是很大的,他们的年龄、知识水平、心理特征非常相似的,所以同伴的一些兴趣特征、生活学习的喜好很容易被他们接受或学习,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正确引导学生,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组探究在几何知识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一说长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再创设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组探索。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参与。通过小组探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既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在知识应用上,创设实践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在知识的应用上,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教学“几何小实践”后,我安排了搭、找、画、折的活动,其中通过用橡皮泥球和小棒来搭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及共同点,不同点;通过找生活中的正文体和正方体,进一步感知数学就在我们周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用三角尺,直尺画三角形,可长方形、正方形,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点,更好地进行区分;通过用纸折长方形,正方形和直角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活动操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四、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乘、除运算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登山”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7的乘除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登山赛——夺红旗游戏。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快速计算黑板上自己组的题目,每算对一个就登上一个台阶,看哪组同学能最快地到达山顶,夺得红旗。在这个游戏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地计算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气氛,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互爱、人人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保障,所以平时教学时,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让爱充满着整个课堂,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课上,也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相合作,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学生更能将郁积于胸的感情抒发出来。
Ⅳ 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开展情境教学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那么,在新课程下,教师该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要具有有效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先想想整个活动是不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还是仅仅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一时热闹,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情境的有效性体现在明确的目的性,参与的全体性等方面。 二、创设情境要联系实际生活,要具有真实性 联系实际生活,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例如在《厘米与米》的单元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完善知识的建构,我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校园里的教室到底有多高?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许多方法:与一米相比,看看是几个一米,与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几倍。用米尺量、用直尺量、用步子进行测量……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地测量,解决了情境所提供的问题。而这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正是知识建构的经历。生活到处都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要具有探索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所以有效的教学情境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突现学生的个体地位与作用,使得教学更具有效性。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然而,学生毕竟还是孩子,由于受到年龄因素和知识经验的局限,不可能自发地去探索。如果没有教师提供的情境、材料,乃至目标,学生的探索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使他们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四、创设情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具有针对性 一是情境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不同的年级有所变化。对于低年级学生, 颜色、声音、动作有很大的吸引力, 要多创设表现活泼、内容生动、形式丰富的情境, 如运用编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 对于高年级学生, 则要多创设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数学本身内在的、隐性的美去吸引学生, 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对情境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二是创设情境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研究表明, 认识兴趣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有密切关系。因此, 课堂教学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做到: 一要熟悉教材, 掌握知识的结构, 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 五、创设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要具有适度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越多越好,一节课创设几个或十几个情境,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关注的只是活动的本身,不是学习的内容,效果可想而知。我们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较为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学习中来,所以,我认为是否要创设情境、是否要用教材上的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来考虑,来设计教学过程。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精心设计富有真实性、有效性、探索性、针对性、适度性的情境,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才能品尝到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Ⅳ 浅谈如何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教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实践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创设动画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从而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Ⅵ 如何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因遇到了问题且需要解决而引起的。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有兴趣,才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引起他们的积极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设置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的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具体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由于教学的内容、目的、任务、对象,时间等的不同,创设问题情境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下面列举几种来加以说明。
1、激疑引趣设情境。兴趣激发灵感,兴趣是发现的先导。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探求新知。设置这种问题,在于从兴趣入手组织注意,使学生进入情境,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例如,在教学“同样多”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小明很喜欢小兔子,他家养了4只小兔子(出示小兔图)。今天,他到菜园里拔了4个红萝卜(出示萝卜图)给小兔子吃,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边说边用线将小兔和萝卜一对一的连起来)。小朋友们看看,有没有多余的萝卜?有没有还没分到萝卜的兔子?兔子的只数和萝卜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这样,根据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充满童趣的问题情境,及其学生学习新知的浓厚兴趣。同时激发了学生研究性问题的浓厚兴趣,产生了“我要学”的动力,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2、旧中引新设情境。数学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每一个概念、性质、公式往往是在相应的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成发展的。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先出示准备题:有8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竖式中的余数“0”是表示什意思。学生回答:“0”表示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紧接着,将准备题正好的“8”改为“9”,作为新课的例题: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然后引导学生边用教具操作边思考问题:“这样改动之后,题目意思变了吗?为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结果怎样?”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突出了演变点,由在除法计算时没有剩余的数来引出剩余的数,为理解“余数”这一概念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几乎收到了一点即破的效果。
3、步步深入设情境。步步深入设情境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个个小问题,在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一步一步的深入学习、理解、掌握新的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环节紧凑。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请班上两名同学站在讲台前面两边表演两人相对走。教师发号:“齐步走”到两个碰面为止。让学生看了演示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是关于几个人的问题?(小结:两人,也可以是两辆车、两艘船等两个物体)
(2)开始时他们站的位置怎样?(小结:两边即两地)
(3)他们是怎样走的?(小结:面对面走即相向而行)
(4)老师喊“齐步走”表示什么?(小结:一起走即同时出发)
(5)结果怎样?(小结:在半路碰面即相遇)
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理解题意,思维逐步深入,从而突破难点,使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
4、揭示矛盾设情境。学习中的矛盾包括一个人已有的经验、知识或预料、期待同新的课题之间的矛盾;课题内部已知与未知条件之间的矛盾;同时学习的两种材料之间的矛盾;对同一个课题的不同认识之间的矛盾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揭示和呈现矛盾,把这些矛盾自然而然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产生一个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努力探索新知。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鸡妈妈给两只小鸡分月饼,请小朋友用手指的个数表示每只小鸡分到的月饼个数:(1)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只小鸡,每只小鸡得几块月饼?学生很快伸出两个手指。(2)有两块月饼,平均分给两只小鸡,每只小鸡得几块月饼?学生很快伸出一个手指头。(3)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只小鸡,每只小鸡得几块月饼?这时,很多学生被难住了。有些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头,说:每只小鸡分得半块月饼,不到一块,所以这个手指要弯一半下来。教师再问:你们能用一个数来表达这“半块”吗?所有的学生都摇了摇头。这时,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成了全体学生的迫切需要,激起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5、制造悬念设情境。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倘若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疑问,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的下课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计量山西到首都北京的路程有多远,会怎么样?”学生答:“不好量,因为距离太远,路程太长了。”此时,教师设置悬念:“那么,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好的计量单位呢?下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短短几句话,是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有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6、深化知识创设情境。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和切实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可进行深化性的设疑。比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内容后,为了巩固知识,可以把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然后问:“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不少学生回答为180°÷2=90°。又问:“对吗?量量看”。通过度量,学生便清楚地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启迪了学生,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方式外,教师还要善于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总是处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积极活动状态,始终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创造一种良好的内外条件,使之在新的情景下激发起排除障碍、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他们积极思考的过程,当学生充满热情全身心的投入思考,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
虽然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很多,但形式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内容要为目标服务,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目标,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不要为提问题而提问,为创情境而创情境,否则就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Ⅶ 如何创设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一、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体现情境的趣味性。 问题源于某种情境, 而生动具体、富有情趣的情境则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 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例如, 教学《位置与顺序》时可以设计猫抓老鼠的游戏: 每一轮选1 人为猫, 6 人为老鼠。活动前先让猫观察1 分钟, 蒙上眼睛, 然后由学生指出某只老鼠的前后(或左右)各是谁, 再由猫猜出老鼠的名字。该游戏极富童趣, 每当猫捉到老鼠时, 教室里是一片欢腾, 学生的参与程度之高可想而知。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比较关注有趣、好玩、动态、新奇的事物, 而高年级的学生更易被实用、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所吸引。只有把数学的自身特点与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 注重情境的思考性。 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与体验, 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并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 而且要尽最大可能地拓展其思考的空间。因此,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问题思考空间大小的影响。首先, 要考虑材料的呈现形式。一般来说, 条件的呈现比较隐蔽、解决问题的步骤稍多、解题方法或结果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 思考空间相对较大, 反之则小。其次, 解决问题的策略、步骤、方法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 这样既增加了思考的空间, 又满足了学生心灵深处的成功需要。如下面的问题: 淘气家离学校5 千米,笑笑家离学校4 千米, 淘气到笑笑家多远? 教师的详细分析和标准化答案往往会损害问题的教育价值,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基础上交流, 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会有所收获, 对数学优秀的学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强调情境的现实性。 情境的现实性要求情境中所隐含的数学问题必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真实的学习, 强调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对于喜闻乐见、经常遇见的现象和事情, 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的热情。他们不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而且更易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知道运用数学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生认知的起点往往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经验或具体事例, 而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却大多是间接呈现的, 不像生活数学那样来得直接。因此, 引导学生沟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把小学数学间接的知识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是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例如, 在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并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在我和小树一起长 小小运动会 今天我当家情境中学习100 以内的加减法, 在体检情境中认识长度单位米等教学实例, 充分利用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情境, 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问题、经验进行探讨、总结和升华,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从而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四、创设情境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正确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如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 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 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例如, 计算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绝不是说所有的计算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 因为计算还有自身的规律需要让学生去掌握。 2、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尽可能做到小而具体、新而有趣, 既有适当的难度, 又富有启发性。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问题的含义, 才有可能去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在创设的情境中及时提炼出数学问题, 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东拉西扯, 游离于目标之外;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情境的作用, 不能浅尝辄止, 把情境的创设作为一种摆设, 以至穿新鞋走老路。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不同的年级有所变化。对于低年级学生, 颜色、声音、动作有很大的吸引力, 要多创设表现活泼、内容生动、形式丰富的情境, 如运用编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 对于高年级学生, 则要多创设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数学本身内在的、隐性的美去吸引学生, 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对情境的满足, 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4、创设情境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研究表明, 认识兴趣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有密切关系。因此, 课堂教学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做到: 一要熟悉教材, 掌握知识的结构, 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 总之, 创设教学情境的形式不是千篇一律, 而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 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 才能打破数学课单一呆板的局面, 提高小学数学课的教学效果。
Ⅷ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一、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体现情境的趣味性。
问题源于某种情境, 而生动具体、富有情趣的情境则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 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例如, 教学《位置与顺序》时可以设计猫抓老鼠的游戏: 每一轮选1 人为猫, 6 人为老鼠。活动前先让猫观察1 分钟, 蒙上眼睛, 然后由学生指出某只老鼠的前后(或左右)各是谁, 再由猫猜出老鼠的名字。该游戏极富童趣, 每当猫捉到老鼠时, 教室里是一片欢腾, 学生的参与程度之高可想而知。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比较关注有趣、好玩、动态、新奇的事物, 而高年级的学生更易被实用、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所吸引。只有把数学的自身特点与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 注重情境的思考性。
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与体验, 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并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 而且要尽最大可能地拓展其思考的空间。因此,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问题思考空间大小的影响。首先, 要考虑材料的呈现形式。一般来说, 条件的呈现比较隐蔽、解决问题的步骤稍多、解题方法或结果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 思考空间相对较大, 反之则小。其次, 解决问题的策略、步骤、方法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 这样既增加了思考的空间, 又满足了学生心灵深处的成功需要。如下面的问题: 淘气家离学校5 千米,笑笑家离学校4 千米, 淘气到笑笑家多远? 教师的详细分析和标准化答案往往会损害问题的教育价值,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基础上交流, 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会有所收获, 对数学优秀的学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强调情境的现实性。
情境的现实性要求情境中所隐含的数学问题必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真实的学习, 强调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对于喜闻乐见、经常遇见的现象和事情, 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的热情。他们不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而且更易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知道运用数学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生认知的起点往往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经验或具体事例, 而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却大多是间接呈现的, 不像生活数学那样来得直接。因此, 引导学生沟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把小学数学间接的知识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是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例如, 在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并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在我和小树一起长 小小运动会 今天我当家情境中学习100 以内的加减法, 在体检情境中认识长度单位米等教学实例, 充分利用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情境, 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问题、经验进行探讨、总结和升华,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从而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四、创设情境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正确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如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 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 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例如, 计算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绝不是说所有的计算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 因为计算还有自身的规律需要让学生去掌握。
2、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尽可能做到小而具体、新而有趣, 既有适当的难度, 又富有启发性。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问题的含义, 才有可能去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在创设的情境中及时提炼出数学问题, 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东拉西扯, 游离于目标之外;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情境的作用, 不能浅尝辄止, 把情境的创设作为一种摆设, 以至穿新鞋走老路。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不同的年级有所变化。对于低年级学生, 颜色、声音、动作有很大的吸引力, 要多创设表现活泼、内容生动、形式丰富的情境, 如运用编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 对于高年级学生, 则要多创设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数学本身内在的、隐性的美去吸引学生, 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对情境的满足, 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4、创设情境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研究表明, 认识兴趣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有密切关系。因此, 课堂教学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做到: 一要熟悉教材, 掌握知识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