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虽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日益受到重视,也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由于很多教师不能从低年级开始不断地、系统地坚持,不少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认识模糊与不足之感。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的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基本特征是“先想后说”,也可以“边想边说”。它可以在“想”和“说”的过程中,找根据、说理由,不断整理思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达到学会思考、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目的。
2.学生表达能力发展的3个必经阶段。
研究表明,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语言的发展大体经过3个时期:一是“出声思维”时期,二是过渡时期,三是无声思维时期,并对应于低、中、高年级3个阶段。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自言自语地运算,到了中年级,随着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及直觉行为的发展和需要,无声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在演算遇到困难时,仍会借助于有声思维,即使到了高年级也不例外,甚至到了成人。
根据这3个阶段的特征,在进行教学时,可针对不同的年龄段,采取相应的策略,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可以让学生边想边说,“出声地想”,同时培养与训练学生在演算中短时间内的无声言语。中年级,在加强表达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从有声思维向无声思维过渡。高年级,则以无声思维为主,但须要加强作为衡量学生思考问题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的复述能力(这里主要是指口头复述)的培养,例如解题思路、推理过程等复述。
3.进行数学表达能力培养的教学,采用“出声思考”的办法,能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分析其正确与否,防止出现方法论的问题。
(1)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而教师要了解学生思维活动及过程,就需要让学生用语言将思维过程表达出来,然后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评价和方法的指导。事实证明,采用“出声思考”法,不但能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且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时,肯定会出现具有普遍性的特殊错误类型,且与使用的教学方法无关。例如在学习“数的整除”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所出现的一些错误判断,对学生来说可能是典型的,也可能对于某些学生个体是典型的。这说明不同错误的策略,也会产生相同的错误模式。解决的办法只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才能使教师了解其解题推理过程,给予适时的指导。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了新课标的有关要求,而且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减少思维过程的错误,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此,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做法
学生的语言是逐步发展的,有它的特点和规律性。所以在教学中,要考虑到这些问题,遵循一定原则,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1.语言表达要准确。
数学语言讲求准确,讲求严谨。所以教师应率先做到在正确理解数学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并适时地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适当地指导。做出必要的示范,让学生模仿,从而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范例。长此训练,潜移默化,也有利于课堂良好语言氛围的形成。如对数学概念、方法、定理、算法等方面的语言叙述要体现这些方面的要求,某些性质、定律、法则前面所加的“通常”“一般”等限定,三角形概念中的“围成”,梯形概念中的“只有”,商不变性质中的“同时”“相同的倍数”和“零除外”等等。对解题思路的论述,要有理、有据、有序;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语言要清晰明确,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以免误导学生。
2.语言表达要完整。
有些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语言的缺乏,说话往往不完整,有时只讲一个词或者简单一句话,甚至用动作表情代替。这就要求我们训练学生学会完整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给学生以充分的考虑时间,充分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而后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不要为了节省时间匆匆以师代言。许多教师往往犯这个错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学生表达能力差的后果,错过了让学生在适当阶段接受适当语言训练的最佳时机。因此老师就要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当然自己要率先垂范)或者教给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一些常用句式,如:“因为……所以……”“先……后……最后……”“要求……必须先求……”“根据……可以得到……”等等,逐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内心表达。
3.语言表达要符合逻辑。
教学时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如归纳、分析、推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把头脑中的逻辑思维
⑵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澄迈县金江镇山口中心学校善井小学 王诒发 思维是数学的灵魂。教育要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是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项意义重大,但又十分艰巨的教学工作。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研究的内容很多,如思维的方法和形式,教材中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及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等等。事实上,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上的一些探索及体会。一、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力求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探索新信息,探求真理的情绪体现。数学教学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共同活动的过程,一切教学措施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体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实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产生积极的情感,把知和情结合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知识的情绪色彩,不仅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对新信息的需求,而且使人长久难忘。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主动去认识它、研究它,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行思维呢?在进行新课之前,经常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原有知识发生矛盾,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江苏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认识比》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人身上哪些器官存在着有趣的比吗?如你买双袜子,只要将袜底在拳头翻一周,它的长与脚的长的比大约是1:1的缘故。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急想着知道人身上还有哪些比。趁着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又讲两臂平伸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1,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手腕周长与颈周长的比约是1:2,颈周长与腰的比也约是1:2。”学生越听越惊奇,急想验证是否正确。当学生验证之后,我又说:“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如警察发现了犯罪嫌疑人的脚印,就可以利用比的知识推算出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等等。”精心设置问题,引起悬念,使学生产生疑问。这样就能激起内部已知和不知的矛盾,激起认识兴趣促使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求知欲,从而获取了新知识,促进了思维发展。二、 动手操作,促进思维获取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只是提出问题,还要贯穿于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以动手操作,促进思维。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见一遍不如亲手做一遍,这就说明了动手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因为操作是和数学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在操作物面前必须用脑,通过思维指导操作。学生动手操作也是符合其思维发展的特点,由具体到抽象,促使学生具体感知和抽象思维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皮亚杰指出:“要知道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以手。”学生动手自己操作是根据学生认识规律提出来的,学生掌握书本知识需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实际操作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形象化,为学生感性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操作处在一个动态之中,这种不断变化的情景,反馈于大脑,促使学生改变思维方法,以适应操作的变化,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操作就是手和脑并用的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从而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江苏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内容)时,当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后,我要求学生任意画出一圆,把它剪下来,并画出这个圆的直径和半径。然后让学生动手去测量,思考: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通过操作观察推理,让学生归纳出:在同一圆内,直径的长度等于半径的两倍。三、 多设疑问,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学生从感性材料中获得一定的感性知识,并不等于就形成明确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思考的重要方法,通过提问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方向,在思维活动中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只有逐步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加工,才能将认识由具体、简单现象上升为抽象、复杂、本质,这个过程决不能由教师代替学生思维,这是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关键及时有序地提出思考性问题,教会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从感知教材向理解教材过度,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要求,抓住问题的本质,及时提出适当的思考坡度的问题。学生对问题进一步思考,也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展开学生的思维而不是约束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应多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例如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江苏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内容)时,我先出示例题1,让学生思考后列出算式: ×18 +×18。说明运算顺序后,我提问:“还有其他方法吗?”许多学生很快说出了另一算式:( +)×18,我适时提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先算出两种中国结各做1个要用彩绳多少米,再算出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学生回答得很好,表扬鼓励学生后,我再提问:“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这也是在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经过合理的思维过程来求得问题的结论。教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和最佳思路,及时展开讨论,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也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总之,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善于设问题、设疑问、要善于引导学生多思考,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较多的培养与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探寻开展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使学生养成积极钻研的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质。
⑶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的最大特点是其抽象性,因而通过数学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是重要途径,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核心,而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就需要探索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走向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由具体运算为主,逐步向形式运算为主过渡的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把学生数学抽象思维
能力培养真正抓实、抓牢。
一、动手操作,促进学生逻辑思维。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数学的学科特点与儿童的思维水平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采用的手段主要靠直观教学。根据小学生思维特点及认知规律,学具的使用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可以将原始的智力活动外显为动手操作,然后又通过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内心的智力活动。但我认为只有适度使用学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否则,始终依赖学具,思维水平难以得到提高。例如,在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三个层次的操作,即三个层次的思维训练。第一层,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其中肯定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并画出一条边上的高,表明底和高;把自己画好的三角形剪下来,再剪一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画出相应边上的底和高;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能既快又准地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操作后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教学公式中除以2奠定基础。第二层,让学生抽象出任何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第三层,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讲出是如何推导的,公式中底×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引导学生紧扣操作活动中的想一想进行独立思考,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和培养。
二、由浅入深,向抽象思维活动发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到了高年级就逐步向抽象思维活动发展,这对于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提出、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等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的增高,积极的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活动过渡。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力差,尤其是逻辑推理能力较低,所以说,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为此,在教学中尽量抓住每一个机会和场合,来诱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如,在圆的周长部分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制作一些硬纸板圆,然后带领学生分别测量出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是多少,再算一下周长是各自圆直径的多少倍,学生纷纷动手、动脑进行计算,结果证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习圆周率,学习圆周率和近似值,学生印象深。这样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活动,避免了让学生机械去死记硬背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合理、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⑷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性
【摘要】 小学生的思维一方面并未形成系统,又一方面又富有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抽象与具象的相互转化,巧妙做好关键点的引导教学,注重课堂的自主探索和研究,大力提高其思维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中国论文网 /9/view-4073735.htm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维;水平;提高
小学生的思维一方面并未形成系统,又一方面又富有创造性. 也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思维体系,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学生进入思维定式的死胡同. 人们所谓的思维定式,说的是思考的时候不能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分析,也就是说,那时的思维是走进死胡同.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要如何促使思维灵活高效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三点看法.
一、强化抽象与具象的相互转化
数学是一个很神奇的领域,有时候需要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才便于理解,有时又要把具象的事物抽象化才便于归纳出普遍性规律. 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成数学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学生通过具象的事物归纳出抽象的一般规律,根据抽象的东西具现出便于理解的事物,我们认为这样的思考过程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其思维是有效的. 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注意强化这两者的转换,从小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效性.
关于这两者的转化,我们可以来看这两个例子. 比如讲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点,然后连接那两点分别画上一条线段和一条弯曲的曲线. 接着我拿出两条绳子,一条按照线段的轨迹剪出线段的长短,另一条按照曲线的轨迹剪出曲线的长短. 然后拿那两条绳子进行比较,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孰长孰短. 这个过程只是把学生所想的展示出来而已,学生脑海里早就出现一条线段和一条曲线,并在脑海里抽象地进行比较了. 再比如,我们刚开始进行应用题入门时总喜欢举生活中的实例,数字往往是具体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具体的指代物抽象化,形成一般规律. 如这样一道题目,“小明家有3只羊,小红家的羊比小明的多3只,问他们共有几只羊. ”我们可以把题目抽象成“A有3只羊,B比A多3只,问共有几只羊. ”当然,我们同样可以把数字也抽象成字母,如“A有a只羊,B比A多a只,问共有几只羊. ”这样把具体的事物、数字抽象成字母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思考,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二、巧妙做好关键点的引导教学
数学有很多关键“点”,很多学生通常被卡在那些“点”上过不去,于是解题就变得很困难. 每次老师道破要点后总能听到学生仰天长叹:“哦……”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学生在解题时总能遇到“摸不着头脑”的题目. 此时要么瞎蒙要么放弃,很少有学生能拓宽思路,从其他方面着手考虑问题的解决方案. 因此,思维的有效性还在于能否轻松地思考到答题的“关键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当学生没有思路时老师就可以稍作提示,但是要注意点到即止,争取每一次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课堂上我举了一个找规律的例子:“观察下面的数字, 1,2,2,4,8,32,请写出下一个数字. ”这道题目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从前面几个数字中很难发现规律. 最大的障碍就在于学生纠结于前面三个数,在1,2,2里徘徊,难以找到规律. 这是思维定式的结果,事实上找规律的题目只要建立起一个能把所有数字都用上的规律就可以了. 有学生这样分析,“前两个数可以猜测1 + 1 = 2或1 × 2 = 2,可是2和2基本上只能理解为2 × 1 = 2,那么这三个数形成的关系都无法用于第四个数,所以此题无解. ”我首先肯定了他的勇气和魄力,接着引导到,“找规律的题目可以根据数字与序数的关系形成规律,也可以根据数字本身形成规律,这道题可以不考虑序数. ”学生陷入沉思,我见状提醒道,“第三个数2可以看成1 × 2,也就是第一个数乘以第二个数. ”如此一来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有学生起来回答,“4 = 2 × 2,8 = 2 × 4,32 = 4 × 8,所以接下来的数是8 × 32 = 256”思路已经点拨,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 其实对于例子而言,我基本上把关键点给说了,而真正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情况,既可以点到即止,也可以点“未到”就止.
三、注重课堂的自主探索和研究
很多“填鸭”式思想都给我们警惕作用,课堂要避免这样的模式就必须把握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分量与角色. 对小学生来说,很多时候并不能给予他们太多的自主空间,他们在没有老师引导的情况下往往表现得不知所措. 漫无目的的思考是没有结果的,也就是说这样思考的效果很差,我们认为是无效的. 因此,老师要协调好教师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这几个方面. 如此一来,学生接受的知识可以当堂思考并消化,甚至在自己的摸索研究中能有不同的发现.
例如,在讲“圆柱和圆锥”时,我先进行讲解,差不多把该讲的知识点讲完之后我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如果给你们一个圆柱和一个球,你们要如何确定这个圆柱能否放得下这个球?”学生思考片刻后我继续引导:“我们可以根据学过的‘圆’的相关知识来猜测一下球的性质,圆是平面的,而球是立体的,它可以通过圆绕着其直径旋转得到. 所以可以认为球是由无数个圆构成的,那么球也有半径. 要判断球能否放入圆柱中,我们需要对比圆柱底面圆的半径、圆柱的高和球的半径的大小. 只有前两者大于后者的时候才能放得下,否则不能. ”我看学生的反应不错,于是抛出“那你们说说要怎样确定一个球能否放入一个圆锥中?”这个问题是超纲的,但是我只是要学生思考一下应该注意的问题,或者说应该从哪方面入手. 有学生说:“我们可以把球看成圆,把圆锥看成三角形,这样就变成平面了. 这时最大的半径是满足三角形的每条边都和圆刚好接触,于是只要半径比最大的小的球都能放到圆锥里. ”
没有目的的思考应该归为胡思乱想,被定死在一个框框里的思考应该归为做无用功. 思维有无效率其实并没有什么标准,笔者认为,思考的过程是很重要的,如果连思考的过程都节省了,那么思维就是无效的.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其思维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⑸ 浅析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高年级数学是夯实基础、培养学生一定的数学素养、一定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刻,因为他们马上面临着升入中学后更深层次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小学数学的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将直接影响中学数学的学习。中学的数学都有一定的能力要求,数学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它更加强调的是能力、是思维,所以应该从小学的高年级起就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在中学学习时能更加有效率、有自信。
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慢慢地从教学中有意识地去指导他们、引领他们,我们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比如,对于一道题,我们也讲究数学理论,再加上数学分析,不要只是单纯地为了做出这道题而去做,我们在读完题目之后,先不要着急为了所问的问题而着急地去算,而要根据已知的条件想想我们能通过已知的条件算出什么,得到哪些我们不知道的信息,进行完这个过程之后,也许我们都会猜到出题人出题的本意、他要考的知识点以及他会问的一切问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但是这并没有结束,我们可以变换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也许做这道题的结果在下次碰到会变成我们的已知条件,而现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会变成下次题目的所求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变换思维,以至于很容易得到答案,当我们按照这样的步骤完成一道题目之后才算是真正做完了这道题,这也就是做到了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看似我们只做了一道题,其实不然,我们是做会了一类题目,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在这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乐趣。但对于能力相对高一点的学生,他们可以挑战高难度,因为有的题目不是只有一种解题方法,也许有两种或者多种解题方法,而我们通常都会用到的是最基础的方法。这就需要善于思考的学生,换一种思维去考虑问题,这样会使做题的步骤简化,如果学生能够有意识并经常去思考去发现的话,久而久之就会培养成这种思维,这样在考试的过程中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提高准确率,这样才能给其他压轴题腾出更多的时间,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中考甚至高考考试中还会有满分甚至接近满分的学生,这就需要老师在小学高年级就必须开始培养这种思维能力。因为初中的课程难度增大,而且是在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开展的,高中的难度更大,课程繁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
小学中的数学问题大多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而在做题的时候,我们不要一味地去猜测或者想象那个情境,而要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思维去理解它、想象它。比如,两位同学一起转转盘玩游戏,甲同学转了15次,乙同学转了20次,而甲同学转进红色区域的概率是五分之一,而乙同学转进红色区域的概率是十分之一,则问谁转进红色区域的次数多?这样很简单的数学问题与我们的童年密切相关,我们不能只是去猜测,而要通过数学思维能力来判断,我们用乘法就可以算出甲、乙两位同学各自转进红色区域的次数是三次和两次,这就是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而既然从题目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各自转进红色区域的概率,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知道两人转进其他区域的概率,�@就是我们的逻辑能力。我们可以从已知的条件中推断出许多信息,收集到许多隐含在题目中的条件,看似在这道小小的题目中逻辑思维能力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但是这种训练是至关重要的,等到中学这种逻辑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许多暗含的信息,对帮助学生解决那种综合性的题目、已知条件过多的题目、题目说明很长的题目是非常有用的,不至于学生对题目乃至所问的问题含糊不清、无从下手。
当然,解决问题之后的反思与评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要在学生经常犯错、考试易错的题目中下手,找到学生犯错的根源,从根源上下手,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不是为了讲题而讲题,而是更多地让学生讲他们所能想到的所有知识点,最后整合所有学生的思维点,这样就能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些知识点是没有想到的,为什么其他同学想到了而自己却没有想到,很容易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多多注意,这样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小学高年级数学思维能力与逻辑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学习中会更加轻松愉悦,也不会让数学显得那么枯燥,最终让学生终身受益。
⑹ 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能力中,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
2 数学思维能力概述
2.1 数学思维的含义
数学思维是针对数学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是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应用和推广等一系列工作,以获得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过程。
2.2 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数学思维能力是人们在从事数学活动时所必需的各种思维能力的综合,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②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③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④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3 数学思维能力的界定
新颁布的数学教学大纲对常规的数学思维能力的界定:①数形感觉与判断能力;②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③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④数学的表示与数学建模能力;⑤数学运算和数学变换能力;⑥归纳猜想与合情推理能力。
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1 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在教学时,应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如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3.2 联系新旧知识,发展学生思维
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每教一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减去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3.3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 小玲做了7个五角星,小云做了8个五角星,她们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10个五角星,还剩几个?
解:具体可设计这样一些问题:
“这道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
“知道小玲做7个,小云做了8个,可以求出什么?”
“又知道送给幼儿园小朋友10个,可以求出什么?”
“那么这道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3.4 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
⑺ 浅谈如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孩子的数学思维训练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转化型
这是解决问题遇到障碍,受版阻时把问题由一权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更清楚,以利解决的思维形式。在教学中,通过该项训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2、系统型
这是把事物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从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角度去考虑的高级整体思维形式。在高年级除结合综合应用题以外还可编制许多智力训练题来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
3、激化型
这是一种跳跃性、活泼性、转移性很强的思维形式。教师可通过速问速答来训练练学生。
4、类比型
这是一种对并列事物相似性的同实质进行识别的思维形式。这项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⑻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现代数学教学理念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头脑中构建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问题引导思维,多方面发展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面我仅谈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点体会: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思维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这是发展思维的关键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好途径。创设生动贴切的生活情景,提出问题,能激起学生好奇心和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如何创设情景呢, 1,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熟知的,常见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认识二次函数的图象时,可以放出篮球比赛中姚明或林书豪投篮情景的投影,马上激起学生的兴趣。再如在教“统计初步”时,设计以下例子:伦敦奥运会即将举行,为了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取一人代表国家参加射击比赛,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击10次,成绩如下表: 甲:9 9.5 8.5 7 9.8 6 7.2 10 10 6 乙:9 8.3 8.5 9 9.2 8 8 9.2 8.8 8 怎样比较两人的成绩高低,选谁参加比赛?李老师经过科学的数据处理,选出一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是怎样计算的呢? 学生此时思维活跃起来,对探求新知识兴趣昂然,师生很顺利地完成此节内容,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认识。 2,利用数学小实验或动手操作,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 ①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 ②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 ③在拼图中,你受到哪些启发?(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a+∠b+∠c=180o ,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增强了感性思维,提高了学习兴趣。 3, 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或冲突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学习多项式跟多项式的乘法时。从复习单项式乘多项式出发,看能不能刚学的方法计算(m+n)(a+b) ,发现不行,再看看两者计算有没有联系。可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例子讨论归纳运算法则。图形如下: 二,坚持让学生充分思考与教师的合理指导相结合 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展示评价后老师再做总结,归纳,提出注意事项。学生探讨中间出现问题,教师也只能合理引导,切勿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解答。即使学生思路出现问题也不要急,适当引导逐步解决就行。做到学生思考与教师引导有机地结合。 渗透分类思想,养成分类的意识;学习分类方法,增强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探索需要通过思维来实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既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也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 数学分类思想,就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逻辑方法。 所谓数学分类讨论方法,就是将数学对象分成几类,分别进行讨论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能训练人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性。 分类讨论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中。需要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的数学问题,就其引起分类的原因,可归结为:①涉及的数学概念是分类定义的;例如,在学了有理数的有关概念之后对数的归类,要注意引导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②运用的数学定理、公式或运算性质、法则是分类给出的;例如,含绝对值的问题,一元二次方程根的问题。③求解的数学问题的结论有多种情况或多种可能;如动点问题。例:点a(2,0),点b(0,-1)问在y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apb为等腰三角形。④数学问题中含有参变量,这些参变量的取值会导致不同结果的。应用分类讨论,往往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分类的过程,可培养学生思考的周密性,条理性,而分类讨论,又促进学生研究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 分类思想不象一般数学知识那样,通过几节课的教学就可掌握。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在学习的各阶段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特点,逐步渗透,螺旋上升,不断的丰富自身的内涵。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类比、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形成对分类思想的主动应用。 运用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缜密性,灵活性。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开放型习题是相对有明确条件和明确结论的封闭式习题而言的,是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确定的习题。适当设计一些开放型习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克服学生思维的呆板性。 运用不定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不定型开放题,所给条件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因素,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正确判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运用多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多向型开放题,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方向,使学生产生纵横联想,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运用缺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缺少型开放题,按常规解法所给条件似乎不足,但如果换个角度去思考,便可得到解决 解答开放型习题,由于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解题时往往需要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深索,且有些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因而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定会大大地提高。 总之,提高思维能方法很多,关键在于针对具体对象选择适当的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门艺术,值得老师们深入研究。本文提出的一些观点与方法仅供参考,希望有一些借鉴作用。
⑼ 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思维就是数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需求。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有自己的思维,学会自己分析问题。笔者结合实践,简单介绍了三种方法,即从激发数学思维的兴趣,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三个落脚点着手,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
通过数字谜、巧算题、新定义题型和几何特殊应用题等新奇有趣的图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加入到求解探索中来,再在解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熟悉的实际问题,将数学思维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进一步思考,才会有所发现。因此,要鼓励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学会质疑、反省,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在讲解题目时要适当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及时给予肯定,也可以抛出这个问题让其他学生来解答,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二、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九层之台,始于累土。”提高思维能力,前提当然是必须有坚实的双基,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的基础,准确的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有责任感,不能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对简单基础的知识潦草带过,只着重讲考试会考的内容。小学时期正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应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进行例题讲解时要把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要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去想,怎么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去解题,分析思维的活动过程。在数学练习中,要教学生们认真审题,让他们学会挖掘题目中隐含的条件和易错点,教导他们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综合题目条件,整体分析思考,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在细节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还应加强分析、综合、类比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逆向应用公式和逆向思考的训练,提高逆向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提高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对错题、漏题的分析,提高辨识思维能力。
三、建立错题本,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
每次上课,我所讲的内容都和学生的错题有关,通过总结学生考试试卷和课后习题的错题,挑出典型的题目作为课堂例题来讲解,帮助同学们分析错误的原因,让在该题上出现错误的同学讲自己的思路,指出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错误,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思维方向思考。同时让同学们在本子上记录错题并进行错因分析,及时总结反思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当然,建立错题本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们及时总结止损,当错题本上出现多个同类型错误的题时,就应该及时反思,在下次遇到同类型题目时不再犯一样的错误,防范一类错误成为习惯性的思维。
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也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素养。作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开拓思维,潜移默化地教授一些思维方法,并逐渐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这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⑽ 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大家都知道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文学形式版,通过讲故事引入教权学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我在讲授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首先讲一个数学故事:国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关于国际象棋有这样一个传说: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上的第一个格子上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2粒麦子,第三个格子上放4粒麦子,第四个格子上放8粒麦子,依次类推,即每一个格子中放的麦粒都必须是前一个格子麦粒数目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你认为国王有能力满足发明者上述要求吗?学生深深被故事吸引,热情高涨,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谁能把麦子总数表示出来。学生们很快得出S=1+2+22+23+…+…①,这是一个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如何求这个和呢?学生们很迫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积极思考,很快就找出办法,将①的两边都乘以2得到2S=2+22+23+…+…②。将②-①得S=-1,利用计算器,学生们很快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我趁热打铁,和学生一起探索一般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错位相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