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学科 > 小学语文语文课程统整

小学语文语文课程统整

发布时间:2021-02-12 04:52:26

『壹』 如何解决小学语文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学习综合课程实施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它在促进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技能等方面有着独到之处。针对我们当前小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有关解决策略,以期进入更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最先于70年代在美国兴起。它是指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自由,引导 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联系到当前的综合实践课程,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便成为该课程实施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它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充分发展上有着独到之处,不仅可短时有效地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强化了知识点,能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角度较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成就感,并且在逐步地、不知不觉地超前学习某些复杂课题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能力、培养了自学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团体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理解,促使学生进行不断地自我反省,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认真地反思我们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发现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小组划分的随意性;合作过程的盲目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视了老师在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导学性;课堂教学时不会灵活整合其他课程,只局限于语文这一门课程。最近有幸听了一些公开课,这些公开课中都有热闹的课内小组讨论。不少教师只看到了这种学习模式的形式,但都没有把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在优化教学程序、促成学生认知等方面的优点显现出来。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急需改进的。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就“如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等方面谈几点初步的认识。
一、科学合理地分组是成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我们目前的小组划分方法比较单一,更多的情况下采取的是随机的划分方法。这种划分方法缺乏科学的依据,不能促使组内、组际之间的人际互动,也就不能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那么“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也就不可能使学生在知识、情感等方面产生积极有利的因素。
科学合理地分组,可以使小组成员之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合作小组的组建,我们需要通盘考虑两个因素,即“注意组内学生的个性、气质、兴趣、爱好、习惯、意志品质等各方面的合理安排;选拔是要考虑孩子的学习能力、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既要依据学生的共同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使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下面我利用重庆市沙坝区树人小学董小宇教师执教的《梅花魂》这一可感的教学案例来更深地体会这一课是怎样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组的这样实施的效果。
1、分学习小组。每组6至8人;每个小组应配齐各方面的人才,分别有擅长或爱好写作、绘画、手工制作、歌唱等的同学;孩子们自由组合,各组内有男同学,又有女同学,每个组自己推选出一个组长。
2、学习重点段落(第13自然段)。先以小组为单位读重点段落、词句。接着各组交流信息,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体现中国历史上像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英雄人物资料,各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自己最敬佩的一位英雄人物。这样教师给学生选择的时空,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在宽松自由的心境中学生的潜能将得到更大的开发。有了科学合理的分组,就必然有好的学习效果。六个小组分别采用朗诵、书法、歌舞、演奏等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合作成果。用朗诵的形式朗诵了吉鸿昌临牺牲前的名言,岳飞的著名词作《满江红》,学生们介绍清楚,朗诵富有激情,字正腔圆,铿锵有力;以书法的形式用漂亮的隶书写出方志敏的名著“可爱的中国”几个大字;以歌舞的形式表演《红梅赞》来介绍红岩英烈江姐,这一小组四个学生歌唱,两个男同学吹奏竖笛,一个女同学伴舞,更善于充分发掘本组人才资源,采用了集唱、跳、读于一体的介绍方式,他们选用的方式和《红梅赞》的内涵相得益彰。这是一个很成功的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片段,正因为科学合理的分组才有如此学习效果。合作小组的组建还应注意:在将学生分到各小组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各小组之间保持平衡。在组员的选择上,家庭居住比较靠近的学生尽可能分在一组,以利于课外同学间的互助;那些性格孤僻的学生尽可能分配在关系融洽、随和的小组。同时还应注意小组成员在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合理搭配。
二、注重合作的过程是成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
目前,我们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还是流于表面,它只是易于老师控制的一般组合形式,其热闹只是满足与装点门面,许多情况下具有弄虚作假的成份,没能强化合作过程,让学生在开展思索、交流、讨论、练习中获取知识。一公开课《半截蜡烛》,教师采用的也是小组合作的方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却呆在一起,“放任学生自由”,结果学生虽热情很高,用表演话剧的形式再现课文内容,可是学生们的学习、合作意识极差,观看的同学哈哈大笑,表演的同学由演员变成小丑。整个课堂乱作一团,此时,学生们只把这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情、一种乐子,根本就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与思考,更谈不上有任何研究与提高了。这便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一个幌子。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协作”和“会话”是两个密不可分的过程。在“协作”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会为整个群体所分享,使学生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学习的自觉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采用小组协作学习时,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商定学习途径,自动、自我开展思索、交流、讨论、练习,争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为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确分工,定位角色,增强学生参加合作的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协助他人,这是组内成员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辞的责任,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二是要大胆交流,乐于合作,提高学生交往协作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促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修正,同时每个组员也要关注他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和尊重他人的劳动与业已做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
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加强老师的作用是成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显现,老师的作用有所削弱。在当前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只是将小组划分成功后,便交由学生讨论,自己只是游离于各个小组之间。完全忽略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我们说,学习主体地位的凸现,并不是说老师的作用就消失了。它只是要求老师的指导变得更精、更巧。
老师的作用,我认为有两点:
一是疏导。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侯,不可避免学习伙伴之间会存有意见冲突,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小组成员间往往会争得“你死我活”,从而造成了学习的偏向。所以我们在组织时要引导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学会判断,学会归纳整理,在合作学习时,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学生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与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从而提高学习的实施。
二是点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习能进一步的深入。如:合作学习前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基础,教师要运用直观、形象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手段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如一些实物、图片、声音、录象,或者使用一些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在《梅花魂》这一课堂上,董老师一开始便点出了学习重点是第13自然段,既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为后面小组展示留出了时间,有一小组以书法形式展示了方志敏的名著“可爱的中国”书名时,教师善于因势利导问该同学有没有读过此书,谈谈感受,并建议没读过的同学课后读一读。教师不忘向学生推荐好书,通过课外阅读来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感,每个小组都介绍了各组的英雄人物之后,教师也参加了交流。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一位英雄——邓世昌的资料,为学生放映电影《甲午风云》的片段,教师的参与既展示了一种“学习伙伴”式的师生交往,也用音像资料启示学生如何开拓搜集资料的渠道。再学第13自然段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用4个“愈”说了一句话。有一位同学出现了错误。这时老师及时的插话:“请孩子们再听一听,这个句子有问题吗?”经过老师的提醒,学生们纷纷举手表示要修改------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与指正,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准确规范,在语文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点拨的方式有很多,有肯定式的点拨、提示式的点拨、突破式的点拨、反驳式的点拨。关键在于教师用的灵活、巧妙。另外,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学生的小组合作暂告一段落的时候,教师要作一个适当的总结和点评,便于学生认清知识的本质,系统掌握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不作出总结或点评,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只有合作学习出来的东西都是对的。
四、课程的整合能促使小组合作学习的不断完善
教材改革的基本原理之一——统整性原理。所谓统整性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学生的知识体系窄化、僵化和脱离生活实际的发生。课程的统整的层面之一便是学科关系的统整:旨在消除学科分离或界限分明的课程体系中不同学科之间水平的学科联络或科学统整。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课堂中,我们要灵活地将其他学科与语文整合。加德纳教授在《多元智能》书中告诉我们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思维方式,据此他提出七种智能。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若能注意学科间的整合便使学生的不同优势智能得到发展,同时,学生不同的经验可以得到共享。在《梅花魂》这节课里,董老师就运用得恰到好处。再学第13段,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以绘画、剪贴、写作、朗读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跨学科——整合了美术课、劳动课,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这一段的跨学科、综合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课外快结束时,教师点出一颗漂流在外的赤子们永远的中国心,师生共唱歌曲《我的中国心》。全课自然掀起高潮。师生自主选择式整合听、读、写、画、贴、诵、唱、跳、奏等学习方式,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科之间的巧妙整合、使得学生全面提高了各方面的素养,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方式用得恰切,它和语文学科本身水乳交融,具有动人心魂的力量。

『贰』 如何理解和落实小学语文课程的三个唯度目标的实现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1、综合性(1)、学习目标的综合:语文能力、三维目标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人的语文素养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应该整体而不是分割地纳入课程目标,三个维度是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2)、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不同学科、不同情境(3)、学习方式的综合: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2、实践性(1)、重探究重应用:质疑——研究——解决(2)、重过程重参与:关注隐性目标与长远目标、关注参与面和参与度(3)、重方法重体验:与生活、自然、社会相结合,强调整合、沟通与体验。3、主体性体现为“选择内容、确定时空、组织活动、总结展示”等方式的自主性。4、开放性(1)、“综合性”学习内容和形式的多样(2)、《语文课程标准》只提一些建议(3)、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创造空间很大(校本资源的开发)5、统整性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统整性(综合性学习的统整性,不仅包括学生发展的统整性、和谐性,而且包括不同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要力避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唯智主义,要突破传统狭隘的语文学科课程观,防止语文综合性学习“唯语文”倾向。(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基本上还没有摆脱以前“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活动模式,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局限于某一技能的活动演练,只在提高学生语文某项能力上下功夫。(2)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情景作文的一种形式,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为了写作收集资料、积累素材。(3)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常常担心“非语文”内容过多地介入,担心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像语文课”。比如社会调查活动被列入语文综合学习的内容。

『叁』 如何理解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
(1)、学习目标的综合:语文能力、三维目标
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人的语文素养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应该整体而不是分割地纳入课程目标,三个维度是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
(2)、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不同学科、不同情境
(3)、学习方式的综合: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
2、实践性
(1)、重探究重应用:质疑——研究——解决
(2)、重过程重参与:关注隐性目标与长远目标、关注参与面和参与度
(3)、重方法重体验:与生活、自然、社会相结合,强调整合、沟通与体验。
3、主体性
体现为“选择内容、确定时空、组织活动、总结展示”等方式的自主性。
4、开放性
(1)、“综合性”学习内容和形式的多样
(2)、《语文课程标准》只提一些建议
(3)、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创造空间很大(校本资源的开发)
5、统整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统整性(综合性学习的统整性,不仅包括学生发展的统整性、和谐性,而且包括不同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要力避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唯智主义,要突破传统狭隘的语文学科课程观,防止语文综合性学习“唯语文”倾向。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基本上还没有摆脱以前“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活动模式,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局限于某一技能的活动演练,只在提高学生语文某项能力上下功夫。
(2)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情景作文的一种形式,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为了写作收集资料、积累素材。
(3)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常常担心“非语文”内容过多地介入,担心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像语文课”。比如社会调查活动被列入语文综合学习的内容。

『肆』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近年来,综合性学习单元,在语文教材改革发展史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单元设置,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与拓展,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在教材使用、实验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给语文教学所带来的崭新气象和勃勃生机,如同课程专家吕达先生所预言的那样: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但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确实,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其中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统整性、要力避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唯智主义。要突破传统狭隘的语文学科课程观,防止语文综合性学习唯语文倾向。 语文综合性学习统整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系统性、学习功能的整合性。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从学习内容上看,语文学习片面强调书本特别是课本的学习;从学习方法上看,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机械训练;从学习功能上看,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割裂失衡,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人的整体发展相体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基于语文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需要,旨在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也不同于以往的语文课外活动。其主要区别就在于:在学习内容上,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要关注、关涉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艺术、道德各个领域;在方法途径上,不再单单通过语文活动或情境模拟来达成某项能力的提高,而是利用各种可资利用的资源,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与手段,包括运用科学探究、发现学习、资源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独立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与手段;不仅运用传统的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也可借鉴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不仅要开展语文活动、实现课内课外结合,而且更要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养育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达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如果用这一观点来考察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验状况,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狭隘的语文教学观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制约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开展与展开。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基本上还没有摆脱以前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活动模式,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局限于对某一技能的活动演练,只在提高学生语文某项能力上下工夫。例如,有的老师在组织教学这就是我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时,把活动目标定位在口头作文训练上。如果作为语文课外活动,这样的定位也未尝不可,但是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这样的目标定位就单一狭隘了。实际上,以这就是我这一主题作为七年级(初一)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是有其特别的内涵和用意的,除了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外,至少还应容纳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⑴结合课文学习──这一单元以人生、生命为主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珍重生命,在自己的生命丰贍的过程中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 ⑵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在寻求别人理解的过程中理解别人,进而学会共处。 ⑶在各种情境中,学会调适自己的角色,包括言语举止,学习在各种社会活动情境中发展自己,得体地推荐自己。 2、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情景作文的一种形式,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为了写作收集资料、积累素材。例如,有的教师在组织实施我爱我家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时,把课文中设置的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妈妈的唠叨三个情境看成是为作文而设置的活动主题,把这一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完全上成了活动作文课。在这一观念下展开活动,学生势必为作文而选择活动主题,为作文而收集、取舍素材,为作文而制造故事。实际上,这里的三个活动(可任选其一)尽管都有作文要求,但作文不是惟一目的,或者说不是主要目的,作文只是活动结果的一种呈现形式,只是为教师评价或学生评价提供一种手段。当然也不排除通过作文来实现作文自含的教育功能。除了作文之外,设置这一单元还有以下几个期望: ⑴培养学生探讨、追寻、调查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留意身边生活的意识; ⑵在对家庭中平时不被注意的寻常小物小事的调查了解中,体验生活的底蕴及蕴藉的情意; ⑶在活动过程中,感悟关爱,理解关爱,体验爱心,生发爱心。 3、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常常担心非语文内容过多地介入,担心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像语文课。例如,在开展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两个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有的教师时有纳闷:这像语文吗?语文何以体现呢?这种担心实质上是传统的语文观念的表现,或者说是长期以来过细的分科课程教学观在语文学科上的反映。在有些合科课程中,学科界限已趋于淡化,越来越趋于学科之间的融合,已不存在像谁不像准的问题。语文学科由于它本身综合性和工具性很强,所以目前尚属分科设置,但并不是说它必须和其他学科壁垒分明,不可融通。恰恰相反,语文作为母语可以通达各个学科,而综合性学习正是跨学科学习、多学科结合的一种努力。语文是学习各个学科的基础.而学好其他学科也可以成为学好语文的基础。简言之,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在整体上提高,语文能力也就随之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课外、校外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切莫本本主义,画地为牢,越俎代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自由度和自主创造的空间。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活动的方式上,也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语文综合性学习序列结构的安排,不是建立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逻辑体系中,而是建立在学生发展需要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上。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完全可以对课本的设计进行改造、变通、拓展和完善。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也只是提供一种具有开放性、选择性的范例。可是,就目前的综合性学习的实验来看,还缺乏现代语文教育资源意识和语文大课程观特别是新教材观。具体表现在: 1、过于依赖课本,而且把课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阅读教学上。没有充分认识到新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置的开放性特点;没有充分认识到新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引导性、示例性和可选择性;没有认清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阅读教学的根本区别。有的老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当作课文中的选文放在课堂接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做完全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是对课堂中心课本中心的突破,是对知识授受教学模式的挑战。语文综合性学习绝不能蜕变成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一定要让学生自主性地开展实践活动。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是为学生提供活动情境、途径和广阔的天地,而绝不可不顾当地的学习资源和学生实际状况,把课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当作金科玉律照搬照抄。实际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方案、计划以及具体实施,最好应自始至终由学生自己承担与完成,只是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内容和课程形态第一次进入语文课程的必修课,新教材才较为具体地设置了一些适于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和情境,给予了必要的示范与引导。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是必要且重要的,但其职能有了变化,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是:首要是组织与管理,其次才是指导与辅导。 2、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对语文学习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够。有的学校地处僻远山村或所处环境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相对而言,这些地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困难一些。但是,这些地方并非没有学习资源可开发利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城市有城市的优势,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比如,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及体验的联系方面,农村孩子不会比城里的孩子弱;在对大自然的感悟方面会比城里的孩子丰富、深切得多,等等。实际上,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当地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入语文学习。教师要转变语文课程砚,要拓宽语文课程的视野,培养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的眼力,培养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特别是要调动学生留意并关注身边可资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来组织加工、优化整合,使之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具有生成性、多层性,不要拘泥于既定的教学目标,目标在活动过程中,目标在不断生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价值具有整体性、多元性,教育价值在活动过程中,在活动过程中生成新的教育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过程即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一语文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可是,在目前语文综合性教学实验过程中,仍然存在对学习过程认识不足,对整体考虑关注不够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对过程中教育价值发掘不够,缺乏及时的评价、激励和督导。开展活动直奔目标而去,既无视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目标不确定性,丰富多采性和目标生成性,又忽视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如,感受自然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其中有一项我有一个‘朋友’的主题活动。开展这一主题活动,决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写作题材,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秋游,而是如同课文要求的那样,投向自然的怀抱让景物像人一样活起来,同它展开心灵的对话,试着结交几个自然界的‘朋友’。所以,在指导这一活动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在投向对话结交的具体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体验和表现,调度、引导学生以心灵贴近自然,在与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相融、相知、交友、交心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感悟、遐思同学们可能有各自的不同表现和言说方式,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但这正是要达成的活动目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给予引导、激发、激励,而不能是仅在活动结束后来甄别优劣。再如,开展探索月球奥秘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学生探寻出多少月球的奥秘,也无意于让学生来解开月球之迷。而是让学生能在月球文化的潮汐里接受一次冲浪、凭此可以培养探求自然奥秘的兴趣与基本的科学方法,可以徜徉在唐诗宋词的那个古典的人文的月亮里,可以想像、漫游在亦幻亦真的迷宫里 当然,涉及到上述审美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评价,目前还不能像对待知识、能力那样构建系统的培养方法与检测手段,但这些非智力因素生成与发展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个性素质的生成过程,实质上是在具体情境中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下主体自我建构过程。因此,面对新的学习与活动情境,学生全心身地投入了,心灵激荡了,真切体验了,感情融入了,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学生的个性素质获得了发展。那么,我们就应把目光聚焦在过程上、在学生的参与程度上和在参与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上,及参与过程中情感反应上,而不能只关注那些可以通过结果来呈现、检测的知识与技能。 正是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价值、目标的不断生成性,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发展需要,抓住教育时机,用好课程资源,善于及时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着眼于人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而不是固守既定的教学目标。比如,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常要与家庭生活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就便于形成学习生活化和生活学习化,能直接通达学生的家庭背景,甚至进入到学生家庭生活的某一领域和感情世界的纤敏之处,这给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等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和生动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给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深层问题。我爱我家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中的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两项主题活动,都有可能触及学生家庭生活的底层和文化背景,都有可能触动、激活学生的心灵世界和生活体验。由于学生家庭背景不同,开发学习资源的取向也就不同,因而教育的价值和达成的目标也就各有不同。另一方面,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学生家庭生活等学习资源的含纳,也有可能从某些角度展现、折射出学生家庭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巨大反差,甚至触及学生家庭生活中的隐痛。这些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存在,而语文综合性学习表现得更为突出,我们无法回避,必须认真对待。 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应有善待之心和体察之智,关爱、保护那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处于文化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使之共享学习资源。

『伍』 如何实现课内与课外,不同学科之间的统整

近年来,综合性学习单元,在语文教材改革发展史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单元设置,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与拓展,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在教材使用、实验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给语文教学所带来的崭新气象和勃勃生机,如同课程专家吕达先生所预言的那样: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但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确实,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其中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统整性、要力避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唯智主义。要突破传统狭隘的语文学科课程观,防止语文综合性学习唯语文倾向。
语文综合性学习统整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系统性、学习功能的整合性。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从学习内容上看,语文学习片面强调书本特别是课本的学习;从学习方法上看,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机械训练;从学习功能上看,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割裂失衡,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人的整体发展相体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基于语文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需要,旨在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也不同于以往的语文课外活动。其主要区别就在于:在学习内容上,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要关注、关涉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艺术、道德各个领域;在方法途径上,不再单单通过语文活动或情境模拟来达成某项能力的提高,而是利用各种可资利用的资源,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与手段,包括运用科学探究、发现学习、资源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独立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与手段;不仅运用传统的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也可借鉴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不仅要开展语文活动、实现课内课外结合,而且更要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养育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达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如果用这一观点来考察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验状况,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狭隘的语文教学观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制约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开展与展开。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基本上还没有摆脱以前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活动模式,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局限于对某一技能的活动演练,只在提高学生语文某项能力上下工夫。例如,有的老师在组织教学这就是我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时,把活动目标定位在口头作文训练上。如果作为语文课外活动,这样的定位也未尝不可,但是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这样的目标定位就单一狭隘了。实际上,以这就是我这一主题作为七年级(初一)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是有其特别的内涵和用意的,除了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外,至少还应容纳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⑴结合课文学习──这一单元以人生、生命为主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珍重生命,在自己的生命丰赡的过程中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
⑵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在寻求别人理解的过程中理解别人,进而学会共处。
⑶在各种情境中,学会调适自己的角色,包括言语举止,学习在各种社会活动情境中发展自己,得体地推荐自己。
2、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情景作文的一种形式,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为了写作收集资料、积累素材。例如,有的教师在组织实施我爱我家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时,把课文中设置的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妈妈的唠叨三个情境看成是为作文而设置的活动主题,把这一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完全上成了活动作文课。在这一观念下展开活动,学生势必为作文而选择活动主题,为作文而收集、取舍素材,为作文而制造故事。实际上,这里的三个活动(可任选其一)尽管都有作文要求,但作文不是惟一目的,或者说不是主要目的,作文只是活动结果的一种呈现形式,只是为教师评价或学生评价提供一种手段。当然也不排除通过作文来实现作文自含的教育功能。除了作文之外,设置这一单元还有以下几个期望:
⑴培养学生探讨、追寻、调查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留意身边生活的意识;
⑵在对家庭中平时不被注意的寻常小物小事的调查了解中,体验生活的底蕴及蕴藉的情意;
⑶在活动过程中,感悟关爱,理解关爱,体验爱心,生发爱心。
3、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常常担心非语文内容过多地介入,担心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像语文课。例如,在开展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两个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有的教师时有纳闷:这像语文吗?语文何以体现呢?这种担心实质上是传统的语文观念的表现,或者说是长期以来过细的分科课程教学观在语文学科上的反映。在有些合科课程中,学科界限已趋于淡化,越来越趋于学科之间的融合,已不存在像谁不像准的问题。语文学科由于它本身综合性和工具性很强,所以目前尚属分科设置,但并不是说它必须和其他学科壁垒分明,不可融通。恰恰相反,语文作为母语可以通达各个学科,而综合性学习正是跨学科学习、多学科结合的一种努力。语文是学习各个学科的基础.而学好其他学科也可以成为学好语文的基础。简言之,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在整体上提高,语文能力也就随之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课外、校外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切莫本本主义,画地为牢,越俎代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自由度和自主创造的空间。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活动的方式上,也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语文综合性学习序列结构的安排,不是建立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逻辑体系中,而是建立在学生发展需要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上。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完全可以对课本的设计进行改造、变通、拓展和完善。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也只是提供一种具有开放性、选择性的范例。可是,就目前的综合性学习的实验来看,还缺乏现代语文教育资源意识和语文大课程观特别是新教材观。具体表现在:
1、过于依赖课本,而且把课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阅读教学上。没有充分认识到新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设置的开放性特点;没有充分认识到新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引导性、示例性和可选择性;没有认清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阅读教学的根本区别。有的老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当作课文中的选文放在课堂接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做完全背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是对课堂中心课本中心的突破,是对知识授受教学模式的挑战。语文综合性学习绝不能蜕变成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一定要让学生自主性地开展实践活动。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是为学生提供活动情境、途径和广阔的天地,而绝不可不顾当地的学习资源和学生实际状况,把课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当作金科玉律照搬照抄。实际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方案、计划以及具体实施,最好应自始至终由学生自己承担与完成,只是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内容和课程形态第一次进入语文课程的必修课,新教材才较为具体地设置了一些适于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和情境,给予了必要的示范与引导。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是必要且重要的,但其职能有了变化,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是:首要是组织与管理,其次才是指导与辅导。
2、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对语文学习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够。有的学校地处僻远山村或所处环境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相对而言,这些地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困难一些。但是,这些地方并非没有学习资源可开发利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城市有城市的优势,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比如,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及体验的联系方面,农村孩子不会比城里的孩子弱;在对大自然的感悟方面会比城里的孩子丰富、深切得多,等等。实际上,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当地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入语文学习。教师要转变语文课程砚,要拓宽语文课程的视野,培养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的眼力,培养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特别是要调动学生留意并关注身边可资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来组织加工、优化整合,使之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具有生成性、多层性,不要拘泥于既定的教学目标,目标在活动过程中,目标在不断生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价值具有整体性、多元性,教育价值在活动过程中,在活动过程中生成新的教育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过程即目标

『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略读课文的教学有何困惑如何定位如何实施

教什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1.依据课程标准、学情分析、文本特点确定明晰、具体、可操作与可检测的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具体、集中,具有提升学生言语运用能力与渗透人文熏陶的价值。如何教【教学方法、教学策略】1体现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阅读策略和方法的培养;2.突出学生的言语理解、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3.关注学生的个性阅读、独特体验、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价值取向。学域如何学【学习状态、参与程度】1.注意状态:集中、持续;2.参与状态:投入、全员;3.思维状态:积极、主动;4.情感状态:自然、自控。“四真”——真读、真思、真议、真练学习效果【目标达成、素养提升】1.有效达成预设教学目标;2.学生在语文知识、言语技能、阅读策略与方法、审美、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积累、技能训练、过程感悟、人文熏陶乃至语文素养提升。下面仅就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教什么”和“如何教”,结合本次教学展示会上的课例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一、阅读教学“教什么”(教学内容)无论是作为研究者,还是作为听课教师,我们审视、评价一节阅读课,首要的关注点应该是教师“教什么”(教学内容)是否明确、具体、合宜。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过于关注教师“怎么教”,也就是过于关注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对于教师“教什么”,也就是更加关键的阅读教学内容的研究、建设,却一直处于茫然、模糊的状态,从而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语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王荣生教授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具体情境中的一个班乃至一组、一个学生,为使学生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将课文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将自己读懂的内容等同于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同时,很多阅读教学还处在阅读理解(即学生读懂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的层次,很少对于每篇课文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我认为,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教什么”(教学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写了什么这里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在阅读教学中在课文内容、主旨方面完成五个任务:1.理解课文的内容;2.习得课文介绍的相关知识;3.感悟课文表达的主旨;4.体悟课文蕴含的感情;5.受到审美的熏陶感染。(二)怎么写的如果说“写了什么”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怎么写的”就是从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文字,也就是完成张志公先生所说的“走一个来回”。当前很多阅读教学往往只重视“写了什么”,这可以说是仅仅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小部分任务,因为阅读教学的更重要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各种语言形式在准确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逐步习得语言运用的规律,最终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怎么写的”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词语:重点词句的品析、体悟,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的词语;2.句式:课文中出现的具有迁移作用的或不同寻常的语言表达方式;3.写法:修辞手法的使用,构段的方式,课文开头、结尾、过渡的方法;4.标点:准确使用的标点,意味深长的标点,异乎寻常使用的标点。(三)学会阅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近年来,语文界对于国际学生评价(PISA)、国际阅读能力发展研究(PIRLS)及台湾阅读策略等的了解不断深入,对于在阅读教学中应进行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的教学已经形成共识。人们普遍认同的比较适合小学语文阅读的主要阅读策略包括:提问、联系、预测(猜想)、联想、推论、比较、概括、图像化、综合(统整)等。那么,语文教师确定阅读教学“教什么”(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呢?简言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依据学情实际:包括你所教这个班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语言积累程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此前本班学生是否接触过与本篇课文相同题材、题材的课文,学生是需要从零开始学习这类课文,还是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拓展、提高,等等。2.依据文本特点:这里面又包括两点,一是文体特点,比如教学写事的记叙文,就要关注事情发展的叙述过程;教学小说,就要引导学生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点;教学寓言,就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和认识寓意等。二是语言特点,比如作者准确的用词、多变的句式、平中寓奇的写法、一反常规的标点等。3.依据课标要求: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具体化方面仍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果教师仔细研读课标,尤其是不同学段对于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还是对于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很有帮助的。例如对于词语的教学要求,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就应依据不同学段的要求,确定具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内容。二、阅读教学“如何教”(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我认为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首先明确“教什么”,再考虑“如何教”,而且根据很多优秀语文教师的经验,往往几乎在明确了“教什么”的同时,“如何教”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比较顺畅、有效的教学思路和设计。这也就是说,教师在着手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之前,应该首先做的功课一定是文本细读,而且是全身心地“潜心会本文”,然后要从文本中跳出来,将自己的身份和视角从一名成熟的阅读者转换为一名处在阅读学习阶段的不成熟的阅读者——学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想:学生阅读这篇课文能读懂什么?可能会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学生阅读中会出现的阅读障碍是由于背景知识的欠缺,还是阅读策略的缺失?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在语文运用方面应该习得、驻留哪些知识、技能?在思想感情方面应该得到哪些体悟和感染?等等。关于阅读教学“如何教”,现在广大教师从认识和理念上都比较一致地认同要致力于学生语文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次“精英杯”教学展示会的16节课为我们研究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在具体的教学行为层面,应该如何落实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生动的课例。下面,我想仅就与阅读教学“如何教”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结合正反两方面的课例略陈己见。(一)要正确认识与恰当处理阅读教学中的“理解”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理解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题中应有之义,理解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阅读教学中,不应绝对化地看待理解,即使在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也不应一概拒斥理解。有的课文学生理解不够深入或理解上容易出现偏差,有的课文,含义比较深刻,时代背景远离学生,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这样的课文在教学时就应适当加大理解的分量。例如《爷爷的压岁钱》一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攒”等重点词语,通过男生、女生分别复沓朗读“我”7岁、10岁、12岁时爷爷说的话,不断加深感悟爷爷的良苦用心。当前阅读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是过于注重课文内容的理解,导致月底教学的效益不高,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不高。例如《“美极了”与“糟透了”》,课文的主旨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文中作者有很明晰的表述),像这样的课文就没有必要在内容理解上过多纠缠,可以把省下的时间多用在体会、练读不同人物的心理、语气。(二)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简明、简单阅读教学需要进行教学设计,而且许多参加公开课、展示课的教师往往力求把课设计得有新意。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很多,教师设计得很费力,课堂上师生都很忙乱,每个环节看似都走了一遍,但总觉得哪个环节都不扎实。本次展示会上教师执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师根据课文四个季节的构段方式相似的特点,先带领学生学习春天这部分内容,并引导学生总结出作者描写春天小兴安岭的思路:季节——树木——其他景物。接着,就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和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另外三个季节,相机进行朗读、背诵的语文训练,教学层次清晰,教学重点突出。(三)阅读教学要体现文体意识之所以很多阅读教学出现了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现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罔顾不同文体的特点。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和实施阅读教学的时候,应从文体的角度进行考虑,力求依据文体的特点教学。例如教师执教《杨子荣打虎》时,根据课文的小说(节选)的文体特点,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引导学生品读重语段中的场面描写,体会人物心理、表情、动作描写对于刻画杨子荣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从而认识杨子荣具有的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英雄品质。教师执教元曲《塞鸿秋·湖上即事》时,则突出了意境的创设与体会,重点进行诵读训练,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四)阅读教学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目前一些教师的阅读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的现象,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教师的提问设计仅仅是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设计服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学习实际。而在这次展示会上,教师教学《故乡的芦苇》一课,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是: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动笔画一画,再写上自己的体会。教学《莫高窟》时,上课伊始,教师就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莫高窟的位置、莫高窟里都有什么等,教师顺势教学。这就体现了阅读教学是从学生的初步阅读感受出发(而非从教师的设计出发),也使教师的问题设计具有了整体性和较高的思维价值,同时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提供了空间。(五)语言形式的学习与运用要真正成为阅读教学重要内容1.注重正音等语文基本训练。这次展示会上,教师普遍重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而且采用了灵活而有效的方法。比如教学《哈尔威船长》时,教师出示了“奔”的两个读音:bēnbèn。同时出示了词典中对这两个读音的解释。接着,出示了课文中含有这两个读音的句子,引导学生正确地予以区分。2.词句学习的方法要灵活。无论是初读课文后集中认读词语,还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词语词语的品味,都体现了对于词语教学的重视。因为词语不仅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贯穿整个小学三个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除了借助词典、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外,在教学《莫高窟》学习“惟妙惟肖”和《故乡的芦苇》学习“纺织娘”等词语的时候,教师使用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词语,效果较好。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同时出示三个句子:①先头部队的战士杀向敌人。②先头部队的战士勇猛地杀向敌人。③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下山,杀向敌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使用形象的比喻比仅仅使用抽象的形容词,表达效果更形象,更生动。3.朗读训练的目标要具体,训练要扎实。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更加具体、深切地体会课文内容、主旨和情感。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及学情实际,确定每课时具体集中的朗读训练目标,切忌每篇课文都在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中笼统地写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有这样一句:“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一位教师根据课文是描述小溪的,提示学生朗读时将其中“淙淙”要读得轻一些。还有教学《月光曲》,教师也提示学生要把“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中的“霎”读得轻一些、虚一些,以表达出当时的意境。这样的朗读训练目标就是准确而具体的。每节课的朗读训练目标也不宜过多,教师要重视训练的扎实。尤其是当学生反复朗读也读不出效果时,教师要通过范读、创设情境、语言描述、技巧提示等多种有效方法,帮助学生,真正让学生通过每节课的朗读训练,朗读水平均有所提高。4.要重视进行综合性的语用训练。阅读教学中应力求进行综合性、整体性的语用训练,对于具有较高语用训练价值的语言文字要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训练。例如针对《莫高窟》描写飞天的这部分文字,有两位教师是这样设计语用训练的:(1)品读语言,发现特点(使用排比句,每句使用两个四字词语,句式整齐,描写形象);(2)朗读训练,读出画面;(3)练习背诵,积累语言;(4)搭设支架,尝试仿写。一位教师出示:有的手握短笛,();有的围坐一起,();有的(),()。一位教师展示了另外三幅飞天的图片,出示:壁画上的飞天,有的(),有的()。5.阅读教学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学习与训练。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要倡导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我理解就是强调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语言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修辞、构段谋篇等)的学习。除了上述提到的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仿写之外,本次展示会上,教师执教《爷爷的压岁钱》临近结尾时,让学生以“感谢你”为题,写一写对亲人感谢的话。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教学中的从读学写、读写结合要尽量贴近课文内容,即使是安排的想象、拓展表达练习,也应与课文的内容或表达有某种相关;同时要避免为写而写的倾向,一定要因文制宜,因学生制宜,注重实效。6.要积极探索阅读策略教学和群文阅读教学。在本次教学展示会上,一位教师教学《杨子荣打虎》时,运用折线图的形式,让学生尝试使用“图像化”阅读策略学习小说一波三折的写法,并进行复述训练。一位教师执教《拐弯儿处的回头》围绕“父爱”这一主题在一节课中进行了群文阅读教学:①用《不一样的爸爸》这一绘本的朗读导入;②教给学生用串联关键词的方法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③学会运用朗读评价的阅读方法;④延伸阅读,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两节课对于目前阅读教学研究的热点——阅读教学策略和群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带给与会的教师很多启发。

『柒』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

八都中心小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着片面追求知识技能,割裂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割裂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密切联系的现象,严重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阻碍了语文素养的提高,这是传统教学的弊端。目前小学教学第一线还没有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深入研究,也少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的现状,提出此课题,主要原因有三:

1、 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大力突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同时专列“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且对不同学段的综合性学习提出了不同要求,并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进行了专项说明。这一切都表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重要地位,在学生发展中的特有功能。

2、 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由于我们的教育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对人的价值、人的地位、人的发展的问题的重视是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3、 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它正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同时,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有区别,它应该具备语文学科的特点,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为了改变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综上所述,综合性学习具备这样特点:开放性;主体性;合作性;实践性;统整性;生存性。

三、实验目标

本课题实验研究的目标有三个:

1、 育科学和语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和认识小学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及本质特点,推动小学语文新课程前进的步伐,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 通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探究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为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提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可操作性模式和优秀的教学案例及可资借鉴的经验。

3、 通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凝聚并带动一批科研型的教师,在教育科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素质。

四、实验原则

1、 实践性原则

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学习相比,综合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实践性。综合性学习重参与,重体验,重语文实践活动。在人人参与、全程参与之中,在丰富多彩的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什么是综合性学习,怎样进行综合性学习。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相比,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乐趣,得到的感受、体验,习得的方法,形成的能力;注重在实现综合性学习目标的过程中,逐渐加深的对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密切关系的认识,对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以及逐渐形成的语文的综合运用的能力。

2、 协同性原则

以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提出的“协同性”理论为指导,注重诸教育要素的协调,形成适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新教学体系,促使多种要素之间产生互补作用,提高作文教育效率。

3、 渐进性原则

小学阶段的综合性学习不可要求过高。由低年级到高年级要体现阶段性和渐进性。本实验将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分层要求,分阶段实施。

4、 开放性原则
综合性学习和一般意义上的语文教学相比,有更大的开放性。内容上的开放——一切语文课程资源均可为“我”所用;途径上的开放——广阔的时空均可成为综合性学习的“课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语文学习上有所收获。

五、实验基本策略

1、 开拓生活领域策略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生活阅历、教育背景等因素,他们的生活空间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应试和传统观念的包裹下,一些学校考试与分数的“云雾” 遮天蔽日,儿童的生活空间越来越窄,甚至到了“只留两个鼻孔出气”的地步。可见,孩子的学习完全与生活隔离了,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我们的语文学习,必须开拓生活领域,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进行综合性学习,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智力技能策略

综合性学习,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这个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学生提出学习专题、策划学习活动、表达学习收获、交流学习成果,都是一种理性思考活动。

3、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是现代学习的显著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根据本实验的特点,将采用建立学生个人信息平台,通过文化角、生活专栏、校内网络等形式,为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的心得,从而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

合作的形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校内外合作。

通过讨论、交流,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不仅能提高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策划能力,观察体验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六、实验时间

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性阶段(2006年4月—2006年6月)。主要目标: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工作、现状摸底(问题诊断,需求分析等)、制订课题研究目标和计划等。主要措施:由课题组长牵头,各位组员配合,收集整理各种相关的信息资料,请上级以及有关专家指点、论证,然后完成关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的总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6年7月—2007年9月)。主要目标:按照课题方案,分阶段实验研究。实验中及时调整实验计划,认真归纳总结“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措施:1.组织课题研讨会每学期不少于5次;2.写出阶段性实验研究报告;3.聘请教育专家来校作现场指导;4.强化组织领导,经常督促、检查和指导,保质保量完成实验研究的任务;5.做好成果整理收集展示等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7年10月—2007年12月)。这一阶段的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回顾总结实验研究总情况,整理实验中得到的各种材料,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小结本课题实验研究中的得失。并请上级和有关专家对本实验研究进行鉴定。

七、成果形式

1、师生作品展示:(1)学生语文综合学习的体会、感受文章集,编写《水袖飘舞的语文综合学习》;(2)、开展语文综合学习展示的主题班会;(3)、教学案例专辑展示。编写《小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集》。以上内容的汇集与展示,籍以进行校内外交流。

2.撰写学术论文或实验报告,如条件成熟,将编印一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论文选》。

3.以课题汇报会的形式,全面展示本课题的实验和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新一轮的研究。

『捌』 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合作学习的有关书籍有哪些

学习综合课程实施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它在促进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技能等方面有着独到之处。针对我们当前小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有关解决策略,以期进入更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最先于70年代在美国兴起。它是指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自由,引导 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联系到当前的综合实践课程,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便成为该课程实施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它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充分发展上有着独到之处,不仅可短时有效地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强化了知识点,能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角度较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成就感,并且在逐步地、不知不觉地超前学习某些复杂课题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能力、培养了自学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团体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理解,促使学生进行不断地自我反省,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认真地反思我们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发现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小组划分的随意性;合作过程的盲目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视了老师在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导学性;课堂教学时不会灵活整合其他课程,只局限于语文这一门课程。最近有幸听了一些公开课,这些公开课中都有热闹的课内小组讨论。不少教师只看到了这种学习模式的形式,但都没有把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在优化教学程序、促成学生认知等方面的优点显现出来。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急需改进的。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就“如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等方面谈几点初步的认识。
一、科学合理地分组是成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我们目前的小组划分方法比较单一,更多的情况下采取的是随机的划分方法。这种划分方法缺乏科学的依据,不能促使组内、组际之间的人际互动,也就不能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那么“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也就不可能使学生在知识、情感等方面产生积极有利的因素。
科学合理地分组,可以使小组成员之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合作小组的组建,我们需要通盘考虑两个因素,即“注意组内学生的个性、气质、兴趣、爱好、习惯、意志品质等各方面的合理安排;选拔是要考虑孩子的学习能力、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既要依据学生的共同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使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下面我利用重庆市沙坝区树人小学董小宇教师执教的《梅花魂》这一可感的教学案例来更深地体会这一课是怎样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组的这样实施的效果。
1、分学习小组。每组6至8人;每个小组应配齐各方面的人才,分别有擅长或爱好写作、绘画、手工制作、歌唱等的同学;孩子们自由组合,各组内有男同学,又有女同学,每个组自己推选出一个组长。
2、学习重点段落(第13自然段)。先以小组为单位读重点段落、词句。接着各组交流信息,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体现中国历史上像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英雄人物资料,各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自己最敬佩的一位英雄人物。这样教师给学生选择的时空,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在宽松自由的心境中学生的潜能将得到更大的开发。有了科学合理的分组,就必然有好的学习效果。六个小组分别采用朗诵、书法、歌舞、演奏等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合作成果。用朗诵的形式朗诵了吉鸿昌临牺牲前的名言,岳飞的著名词作《满江红》,学生们介绍清楚,朗诵富有激情,字正腔圆,铿锵有力;以书法的形式用漂亮的隶书写出方志敏的名著“可爱的中国”几个大字;以歌舞的形式表演《红梅赞》来介绍红岩英烈江姐,这一小组四个学生歌唱,两个男同学吹奏竖笛,一个女同学伴舞,更善于充分发掘本组人才资源,采用了集唱、跳、读于一体的介绍方式,他们选用的方式和《红梅赞》的内涵相得益彰。这是一个很成功的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片段,正因为科学合理的分组才有如此学习效果。合作小组的组建还应注意:在将学生分到各小组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各小组之间保持平衡。在组员的选择上,家庭居住比较靠近的学生尽可能分在一组,以利于课外同学间的互助;那些性格孤僻的学生尽可能分配在关系融洽、随和的小组。同时还应注意小组成员在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合理搭配。
二、注重合作的过程是成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
目前,我们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还是流于表面,它只是易于老师控制的一般组合形式,其热闹只是满足与装点门面,许多情况下具有弄虚作假的成份,没能强化合作过程,让学生在开展思索、交流、讨论、练习中获取知识。一公开课《半截蜡烛》,教师采用的也是小组合作的方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却呆在一起,“放任学生自由”,结果学生虽热情很高,用表演话剧的形式再现课文内容,可是学生们的学习、合作意识极差,观看的同学哈哈大笑,表演的同学由演员变成小丑。整个课堂乱作一团,此时,学生们只把这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情、一种乐子,根本就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与思考,更谈不上有任何研究与提高了。这便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一个幌子。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协作”和“会话”是两个密不可分的过程。在“协作”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会为整个群体所分享,使学生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学习的自觉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采用小组协作学习时,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商定学习途径,自动、自我开展思索、交流、讨论、练习,争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为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确分工,定位角色,增强学生参加合作的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协助他人,这是组内成员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辞的责任,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二是要大胆交流,乐于合作,提高学生交往协作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促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修正,同时每个组员也要关注他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和尊重他人的劳动与业已做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
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加强老师的作用是成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显现,老师的作用有所削弱。在当前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只是将小组划分成功后,便交由学生讨论,自己只是游离于各个小组之间。完全忽略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我们说,学习主体地位的凸现,并不是说老师的作用就消失了。它只是要求老师的指导变得更精、更巧。
老师的作用,我认为有两点:
一是疏导。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侯,不可避免学习伙伴之间会存有意见冲突,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小组成员间往往会争得“你死我活”,从而造成了学习的偏向。所以我们在组织时要引导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学会判断,学会归纳整理,在合作学习时,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学生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与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从而提高学习的实施。
二是点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习能进一步的深入。如:合作学习前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基础,教师要运用直观、形象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手段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如一些实物、图片、声音、录象,或者使用一些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在《梅花魂》这一课堂上,董老师一开始便点出了学习重点是第13自然段,既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为后面小组展示留出了时间,有一小组以书法形式展示了方志敏的名著“可爱的中国”书名时,教师善于因势利导问该同学有没有读过此书,谈谈感受,并建议没读过的同学课后读一读。教师不忘向学生推荐好书,通过课外阅读来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感,每个小组都介绍了各组的英雄人物之后,教师也参加了交流。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一位英雄——邓世昌的资料,为学生放映电影《甲午风云》的片段,教师的参与既展示了一种“学习伙伴”式的师生交往,也用音像资料启示学生如何开拓搜集资料的渠道。再学第13自然段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用4个“愈”说了一句话。有一位同学出现了错误。这时老师及时的插话:“请孩子们再听一听,这个句子有问题吗?”经过老师的提醒,学生们纷纷举手表示要修改------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与指正,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准确规范,在语文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点拨的方式有很多,有肯定式的点拨、提示式的点拨、突破式的点拨、反驳式的点拨。关键在于教师用的灵活、巧妙。另外,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学生的小组合作暂告一段落的时候,教师要作一个适当的总结和点评,便于学生认清知识的本质,系统掌握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不作出总结或点评,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只有合作学习出来的东西都是对的。
四、课程的整合能促使小组合作学习的不断完善
教材改革的基本原理之一——统整性原理。所谓统整性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学生的知识体系窄化、僵化和脱离生活实际的发生。课程的统整的层面之一便是学科关系的统整:旨在消除学科分离或界限分明的课程体系中不同学科之间水平的学科联络或科学统整。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课堂中,我们要灵活地将其他学科与语文整合。加德纳教授在《多元智能》书中告诉我们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思维方式,据此他提出七种智能。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若能注意学科间的整合便使学生的不同优势智能得到发展,同时,学生不同的经验可以得到共享。在《梅花魂》这节课里,董老师就运用得恰到好处。再学第13段,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以绘画、剪贴、写作、朗读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跨学科——整合了美术课、劳动课,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这一段的跨学科、综合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课外快结束时,教师点出一颗漂流在外的赤子们永远的中国心,师生共唱歌曲《我的中国心》。全课自然掀起高潮。师生自主选择式整合听、读、写、画、贴、诵、唱、跳、奏等学习方式,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科之间的巧妙整合、使得学生全面提高了各方面的素养,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方式用得恰切,它和语文学科本身水乳交融,具有动人心魂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瑛:《中学生物学》、《小组协作学习模式在生物复习中的应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王天蓉\柳栋.《基于学习者视角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组织》[M]唯存教育网
[3]丁镜宏《“分层——协作”教学模式是对个别化教学模式的超越》[J]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
[4]张贵新\侯国范《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玖』 小学生需要怎样的语文课堂

主题教学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新选择
作者:聚优
摘要:主题教学以其统整性、开放性,以及对学生认知特点的尊重,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变现状、适应课程改革的新选择。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题教学有主题阅读、主题作文、主题知识课、主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表现形式。无论何种形式的主题教学,要想充分发挥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有作用,都必须善立主题,合理定位,精选内容,巧设程序,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处理好师生关系、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关系和活动体验与意义建构的关系。
关键词:主题教学 统整 开放 表现形式 实施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是负担重,质量低。小学毕业检测,识字巩固率低;阅读理解能力低,语感差;作文,认识肤浅,内容干瘪,很少有真情实感,语句不通顺、不连贯。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原因固然复杂,但跟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单一有关。如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教学目标单一;如采用灌输接受式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少,知识不能很好的内化、转化;如重教不重学,忽视学法指导;如重分解训练,缺乏整体熏陶;如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脱离生活,封闭教学,学生知识视野狭窄;如一味追求考分,不重视发展个性,塑造人格等等。
新课程改革已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新课程倡导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培养学生具有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丰富积累的同时,掌握基本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培育他们热爱祖国语文、喜爱语文学习的思想感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学生独特体验,重视他们个性、人格的塑造;倡导语感、整体把握能力培养;倡导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超越课堂、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进行开放式的语文教学;倡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验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
因此,如何更新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念,探寻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改变现状,适应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需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小学生发展的需要,显得既重要又迫切。
一、主题教学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新选择
面对这样的现状、面临这样的形势,主题教学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新选择。在国外特别是美国,主题教学是几个学科共同订下一个主题以后,共同备课,各科都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教学,是一种跨学科、多学科整合的教学活动。在国内也有这种形式的主题教学,如北京正在实验的“学科联动主题教学”校本课程的教学。国内日渐兴起的是幼儿园内的主题教学、英语学科中的主题教学、网络教学中的主题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题教学最有影响的是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窦桂梅正在探索的主题教学。她认为的主题教学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里说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而是文化主题。”[1]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应选择的主题教学中的主题应为“学习主题”。即“对‘能够学到什么’和‘怎样学才最有效’的综合定位。”[2]主题教学也就成了能够构建起学习主题学习的教学。这样的主题教学囊括了窦老师的主题教学,范围要大。无论是何种内涵和外延的主题教学,只要科学地实施,都具有统整知识、统整活动,开放教学,更好地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优势。
(一)主题教学使零星的活动、零碎的知识得以统整
小学语文教学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学拼音,只能一遍遍地跟老师读跟同学读,顶多是张大嘴巴ααα扁扁嘴巴еее圆圆嘴巴ooo像把椅子hhh;中高年级的阅读往往是引入新课→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检查自学效果,理解新词→分段理清思路→逐段学习,归纳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质疑讨论解答→小结,作业。没有将孩子们的一个个学习活动串起来,没有将课文中的一个个知识点串起来,整个教学活动显得松散,没有结构。
如果我们给一年级的孩子创设一个情境,营造一个主题,比如:今天天气真好,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去动物园逛逛?不过老师有个要求,咱们得带上几个拼音宝宝一起去。先跟拼音宝宝打个招呼——,记住拼音宝宝的名字……在这样的游园主题的统整下,孩子们的一个个零星的学习活动就被串了起来,整个学习活动就会趣味盎然。如果我们给中高年级的阅读设计一两个主题,就能将课文中的一个个知识点串起来。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就紧紧围绕“可怜的小女孩”这一主题分三课时引领学生阅读体验: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的一至四自然段,从故事发生的背景——大年夜,天又黑又冷,还下着雪,小女孩的寒冷、饥饿、痛苦、家境贫穷等几个方面来全方位地感悟小女孩的可怜。其中词的理解、句的理解、标点符号的理解(三个破折号)都突出“可怜的小女孩”,朗读也是为理解和表达“可怜的小女孩”而进行。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的五至十一自然段,从对一般孩子来说很一般、很容易满足的愿望,但对这位可怜的小女孩来说却是那样美好的愿望,以及愿望的破灭中再一次深深感悟小女孩的可怜。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从小女孩的悲惨结局中,从周围人的冷漠中,在“我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的写话训练中,强烈地体验小女孩的可怜!并理解造成小女孩可怜的深层原因。在这一教学案例中,围绕着感悟体验“可怜的小女孩”这一主题,不仅统整了本课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教学、训练,如字词句标点符号的理解,对比反衬写法的感知,朗读及读写结合的训练,而且对“可怜的小女孩”这一主题的感悟、体验、建构是全面完整而深刻的。
从窦桂梅老师主题阅读教学的探索实践中也能得到印证。如她在《朋友》这一主题阅读教学中,通过“朋友”这一主题,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对朋友的各种认识各种知识,如“朋友应该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取长补短”,“ 朋友应该记住恩惠,洗去怨恨”,“朋友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等等整合了起来,建立起了比较全面而深刻的“朋友”概念,为学生今后在生活中正确识友交友待友打下了基础。
上海曹杨二中在学校组织“观赏周秦唐文物,解读民族文化精神”语文主题教学活动后,校长王志刚认为:“学生在模块或主题教学中所获得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这种模块化的内容呈现方式,减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担,也促进了学生整体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光明日报》记者也认为:“ 这种主题教学,为学生的完整学习提供了新思路。如果说,我们过去比较注重学生知识的‘线性’,偏重掌握知识的‘珍珠’,如今该校更注重学生素质的‘树状’,偏向学生把握串起知识‘珍珠’的本领。”
(二)主题教学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开放
纲举目张,主题教学中建构起的学习主题,就想鱼网上的总绳,只要一提起鱼网的总绳, 所有的网眼都张开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建构起学习主题,所有与这一主题有关的知识、活动、生活都向我们的老师学生张开了笑脸,等待我们去选择,去攫取,去建构属于我们自己的主题意义。所以主题教学开放了教学内容,可以“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做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准确地自选教材。”[3]如我组织教学的《月光曲》对教材的重组,窦老师组织教学的《朋友》对教材的自选。可以对教材进行重新解读,开发潜在的意义。可以进行前伸后延性质的拓展阅读,如教学《五月端阳》一文后,围绕“民族传统节日”这一主题进行拓展阅读。主题教学开放了教学空间,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学习,可以在课堂外学校中学习,还可以在家庭中、社会上、网络中进行学习。如围绕主题进行的前伸后延性质的拓展阅读,就可以在学校图书室、家庭、书店、图书馆等场所进行学习。主题教学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他们可以在语文学习中仔细观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实践,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体验性学习。教师则成为学生进行主题学习的策划者、引领者、管理者。主题教学密切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学生的生活是他们进行主题学习的丰富资源。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导入主题学习,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加深、丰富对主题的理解;主题学习更是为了学生未来的美好生活而进行。
(三)主题教学使语文教学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特别是刚跨进校门的孩子,不超过十五分钟。而且学习兴趣“低年级的小学生从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逐渐发展到对学习的内容和需独立思考的作业感兴趣。”“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以游戏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感兴趣,……”[4]
窦桂梅老师根据自己的实践探索认为,“借助于主题,……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情况下,再来进行语言的学习、推敲,同时达到深化情感、磨砺思想的目的。这就好像每一个戏剧的引子、每一个风景点的引道一样,先把孩子从声、光、色的世界里引进语言的殿堂,然后教师仍旧借助主题给学生指出一个个路径,让学生有可能走进更多的作家、更多的文本,进行更丰富的语文实践,他们的收获才会更大。”[5]
确实如此,主题教学往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如实体情景、模拟情景、想象情景、问题情景、语表情景[6],吸引住小学生们。如低年级课文《比尾巴》的教学,有位老师就创设了参加动物运动会的情境。从参加动物运动会有哪些动物入手,学习生字和词语,再以小朋友做裁判评比动物为情境,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的学习,最后通过小记者把这个比赛写成了儿歌引到课文,了解课文的写法。整堂课都在“参加动物运动会”这一有趣的主题情境中进行,让他们在游戏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教学效果很好。
对于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主题教学也促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我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将本文“认识贝多芬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这一主题分解为两个有层次的小主题。第一层次认识贝多芬是一位有才华的音乐家,第二层次认识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音乐家,分两课时进行教学。为此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第一课时先学习描绘《月光曲》(曲名)内容的第九自然段,然后学习叙述《月光曲》(曲名)是即兴创作再加以记录下来的八、十自然段,感悟体验贝多芬的音乐才华。第二课时学习叙述贝多芬谱写《月光曲》(曲名)的素材来源和灵感激发的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了解贝多芬为什么会谱写出这么美的《月光曲》(曲名),探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高尚人格。教法的选择上也有差别,第一课时以学生的读读悟悟为主,第二课时则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这样的主题分解、教材重组、教法选择,完全是遵循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一认知规律的。所以实际教学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浓厚,参与面广,学习效率高。
总之,主题教学的统整能力、开放性,以及对学生认知规律的遵循,使得主题教学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新选择。
注:
[1][7]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人民教育,2004,(12).
[2]杨章宏.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
[3]窦桂梅.为生命奠基——语文教学改革的“三个超越”[J].人民教育,2002,(1).
[4]沈德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146—147.
[6]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5.

『拾』 小学语文 研修小结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

八都中心小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着片面追求知识技能,割裂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割裂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密切联系的现象,严重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阻碍了语文素养的提高,这是传统教学的弊端。目前小学教学第一线还没有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深入研究,也少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的现状,提出此课题,主要原因有三:

1、 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大力突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同时专列“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且对不同学段的综合性学习提出了不同要求,并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进行了专项说明。这一切都表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重要地位,在学生发展中的特有功能。

2、 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由于我们的教育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对人的价值、人的地位、人的发展的问题的重视是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3、 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它正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同时,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有区别,它应该具备语文学科的特点,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为了改变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综上所述,综合性学习具备这样特点:开放性;主体性;合作性;实践性;统整性;生存性。

三、实验目标

本课题实验研究的目标有三个:

1、 育科学和语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和认识小学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及本质特点,推动小学语文新课程前进的步伐,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 通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探究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为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提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可操作性模式和优秀的教学案例及可资借鉴的经验。

3、 通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凝聚并带动一批科研型的教师,在教育科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素质。

四、实验原则

1、 实践性原则

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学习相比,综合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实践性。综合性学习重参与,重体验,重语文实践活动。在人人参与、全程参与之中,在丰富多彩的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什么是综合性学习,怎样进行综合性学习。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相比,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乐趣,得到的感受、体验,习得的方法,形成的能力;注重在实现综合性学习目标的过程中,逐渐加深的对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密切关系的认识,对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以及逐渐形成的语文的综合运用的能力。

2、 协同性原则

以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提出的“协同性”理论为指导,注重诸教育要素的协调,形成适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新教学体系,促使多种要素之间产生互补作用,提高作文教育效率。

3、 渐进性原则

小学阶段的综合性学习不可要求过高。由低年级到高年级要体现阶段性和渐进性。本实验将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分层要求,分阶段实施。

4、 开放性原则
综合性学习和一般意义上的语文教学相比,有更大的开放性。内容上的开放——一切语文课程资源均可为“我”所用;途径上的开放——广阔的时空均可成为综合性学习的“课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语文学习上有所收获。

五、实验基本策略

1、 开拓生活领域策略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生活阅历、教育背景等因素,他们的生活空间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应试和传统观念的包裹下,一些学校考试与分数的“云雾” 遮天蔽日,儿童的生活空间越来越窄,甚至到了“只留两个鼻孔出气”的地步。可见,孩子的学习完全与生活隔离了,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我们的语文学习,必须开拓生活领域,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进行综合性学习,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智力技能策略

综合性学习,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这个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学生提出学习专题、策划学习活动、表达学习收获、交流学习成果,都是一种理性思考活动。

3、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是现代学习的显著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根据本实验的特点,将采用建立学生个人信息平台,通过文化角、生活专栏、校内网络等形式,为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的心得,从而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

合作的形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校内外合作。

通过讨论、交流,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不仅能提高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策划能力,观察体验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六、实验时间

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性阶段(2006年4月—2006年6月)。主要目标: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工作、现状摸底(问题诊断,需求分析等)、制订课题研究目标和计划等。主要措施:由课题组长牵头,各位组员配合,收集整理各种相关的信息资料,请上级以及有关专家指点、论证,然后完成关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的总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6年7月—2007年9月)。主要目标:按照课题方案,分阶段实验研究。实验中及时调整实验计划,认真归纳总结“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措施:1.组织课题研讨会每学期不少于5次;2.写出阶段性实验研究报告;3.聘请教育专家来校作现场指导;4.强化组织领导,经常督促、检查和指导,保质保量完成实验研究的任务;5.做好成果整理收集展示等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7年10月—2007年12月)。这一阶段的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回顾总结实验研究总情况,整理实验中得到的各种材料,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小结本课题实验研究中的得失。并请上级和有关专家对本实验研究进行鉴定。

七、成果形式

1、师生作品展示:(1)学生语文综合学习的体会、感受文章集,编写《水袖飘舞的语文综合学习》;(2)、开展语文综合学习展示的主题班会;(3)、教学案例专辑展示。编写《小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集》。以上内容的汇集与展示,籍以进行校内外交流。

2.撰写学术论文或实验报告,如条件成熟,将编印一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论文选》。

3.以课题汇报会的形式,全面展示本课题的实验和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新一轮的研究。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语文课程统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